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體現
擴展閱讀
股市交易總成本多少 2025-05-18 02:56:54
資源股後市會怎麼樣 2025-05-18 02:56:20
變動成本直接材料是什麼 2025-05-18 02:44:56

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體現

發布時間: 2023-03-11 01:50:44

㈠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樣的「統一」

1、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

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

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

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

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㈡ 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樣滲透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語文教學的這兩重屬性,猶如人的雙目,缺一就會造成 「視覺」上的偏差;又如一張紙的兩面,它們本身就是一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不可分割體。在討論「兩性統一」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先看看什麼是語文?然後再討論「兩性統一」的問題。
一、工具性:語文的符號特性
語文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符號,是人腦的思維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也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和保證。同時,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行。
二、人文性:語文的文化特性
語文的「工具性」作為符號的工具屬性,與「人文性」表現為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通過語言符號表達人文情感。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能夠正確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在學會使用語言符號的基礎上應用符號表達思想感情,做一個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人類文化(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做出貢獻。這就意味著它還要具有深層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價值、文化傳統、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義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學會用語言進行交流。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流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歸根到底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交流能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但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學生必須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學會積累語言。」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我認為必須掌握兩點:第一、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要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當然,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四、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當我們懷著欣欣然邁進語文課堂時,卻發現了許多的飄飄然,不禁要問: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統一,又如何在?課堂教學目標是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其中,前兩個綜合維度體現工具性,後一個維度體現人文性。三個維度的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體現。語文課堂上,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課堂教學應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學生必須能自己發現問題,並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來增強感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教師應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學識水平,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師生平等對話創設理想的情境上。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意義。我們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我們更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於一邊,忽視對文本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性的體驗。我們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真正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在獲得基本的語文能力、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兩者同生共構,相得益彰,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五、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實踐操作上還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從教師的角度看,如何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應採用什麼教學策略來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何謂兩者統一的最佳狀態和最佳效果,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標准。從學生的角度看,應具備什麼態度、情感對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怎樣處理教學的統一要求和個人的獨特感悟、體驗、理解的關系,如何通過探究活動,透過語言文字的表層去體會語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人文特徵。這些都是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實踐操作中還會遇到的問題。
總之,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來自於我們對工具和人文的正確解讀與准確把握,來自於我們對目前語文課堂的反思與創新,來自於我們在語文課堂實踐中真正地將其融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在《語文課程標准》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㈢ 語文教學應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高分,200分)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家都能認識到:「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而「人文性」著重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關於兩者的關系,新課標中運用的是「統一」而非「結合」.這是因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異彩.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以往的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自身的人文特徵,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承,過於注重接受性學習;而當前的語文教學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的趨勢。這些趨勢都值得我們警惕。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根據課文特點,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度」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回答鳳凰語文網友提問時說到:「語文教學如何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起來,這的確很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平衡。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對兩位專家的話感觸頗深,猶如茅塞頓開。是呀,回顧我們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體現工具特點的是結構、語言及技巧,體現人文特點的是內容,主旨。有的文章語言雋永,有的文章內容深邃,前者可側重於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後者可側重於人文性,談談內涵的豐富。如《普羅米修斯》一課,老師就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讓心與心慢慢地貼近在一起,盡而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偉大,神話的無窮魅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二、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讀書不充分的現象。學生讀了書,但並沒有時間將課文所表達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頭腦里「活」起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過電影」,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涵泳品味,就匆匆讓學生去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的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思想,體會文本情感,認識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所有這些唯讀為重。因為讀是對文本情感體驗和表達的最直接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能最有效地促進理解,促進感悟,並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讀這一形式把這種理解和感悟表達出來。(因為任何文章都由其內容決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桂林山水》是贊美、驚嘆、欣賞,《十里長街送總理》則是沉痛、追思、懷念,《潑水節》是歡樂、喜慶、幸福,《匆匆》則是惋惜、追悔、自責,等等。)如果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就會讀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會背離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師要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要長文短教,抓住重點段落,找准生發感受的語言點,這需要老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抓住這個語言點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師以「中華不振」貫穿課堂,抓住描寫租界不公的段落,來感悟文本,既進行讀寫訓練,又激發了學生愛國、報國之情。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的地位明顯帶有「文化霸權主義」和「知識權威主義」特徵,忽視兒童各種學習權利,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滔滔不絕地滿堂灌,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問。導致課堂上師問生答、師講生記、師令生從,師生關系畸形異化,課堂活動匱乏,學生智慧與個性壓抑乃至衰減。

這些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因此,我們必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即:要把課堂教學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是要以生為本,始終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的本真。

《課標》說:「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簡單一點,這句話就是說:「要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語文實踐的能力。」而支老師這堂課的教學,充分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完全達到了這一要求。而且,筆者認為,這也是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這看起來是在進行工具性的訓練(如果硬把工具性與人文性分開來說),但學生在一次比一次讀得更好的同時,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闡發和接受了所讀文章的人文因素。」這一論斷的自我實踐。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要牢記課標的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師必須還原語文的本來面目,讓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重新走上朴實、扎實、真實的軌道上,在繼承傳統時,也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就如我們今天觀摩到的《最後一頭戰象》。課堂開始讓學生讀完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時,他教給學生遇到長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內容。當學到「披掛象鞍」一段時,他先讓學生讀文,找一找哪個詞語最能表達嘎唆對象鞍的情感,當學生找到「淚光閃閃」「摩挲」等詞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是對嘎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這是教給了學生寫作方法。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想像嘎唆見到象鞍時,會想到什麼?然後板書;聯繫上下文,邊讀邊想像,這樣就讀懂了嘎唆的心,運用這樣的方法,帶著你們的激動來讀,這是訓練了學生讀書的方法。可以說整節課,老師都用這種訓練意識來引導學生,猶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覺。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盡量以「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減少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㈣ 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樣滲透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

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徐娟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體現閱讀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提出,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語文教學中學法的有機體現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里,教師處於中心地位,學生圍著教師轉,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而《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1.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師生關系平等是前提條件。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機會學習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劑,在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才會沒有心理負擔,做到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最後,要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哲學中,「和諧」是指一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於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利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課時,我設計如下導讀提綱:(1)讀課文生字詞,了解新詞新意;(2)讀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讀課後的「思考、練習」三道題目,按自己的理解筆答出來;(4)把自學中不懂的地方記下來。(這樣讓學生超前自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前中學教學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所謂合作學習,即將班內學生按成績、興趣、能力、性別和性格等諸方面的差異編成異質小組,系統用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合作性來促進學習,以群體發展為評價,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況下,藉助他人的幫助,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學習資料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將個體間的差異發作一種教學資源,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目的。特別在當今社會,由於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團隊協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開展合作學習,例如,教學《西門豹》一課,在讀課文時,教師抓住課後習題「西門豹用巧妙的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時的「巧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西門豹的辦法「巧」在哪裡,「妙」在何處,課文又是怎樣寫出這種「巧妙」的。
(三)探究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這次課改的重要理論支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與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對應,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凡卡》一課結尾的教學是這樣的:學生對於凡卡的爺爺能否收到信產生了爭議。很多學生認為凡卡的爺爺是收不到信的,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上爺爺的姓名與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能收到信。前種意見是「定論」,後種意見顯然比前種意見更有爭鳴價值。教師第一次引導研讀,問:「你認為凡卡爺爺能收到信的依據是什麼?」讀後有的學生認為是郵差經常跑鄉下,認識「爺爺」(書中並沒有指出郵差不認識「爺爺」,屬合理推測的爭鳴)。也有的學生認為這位郵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幫助了他(這不是沒有可能,屬善心發現的爭鳴)。教師第二次引導研讀,問:「假如凡卡的爺爺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鄉下嗎?」學生讀後,認為「爺爺」因貧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裡當學徒,若接回鄉下,他們都無以為生。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兩種意見,殊途同歸,都進一步說明了凡卡命運的悲慘。這樣爭鳴式的探究既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經驗,又鼓勵學生獨創性學習,打破思維定勢框架,從新的角度對事物重新審視和觀察,想別人之未想,思別人之未思,提別人未提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采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采訪才能獲得成功,及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本村的主產業「蟶苗」的養殖戶們,讓他們去了解蟶苗的養殖過程、了解勞動者的艱辛、了解水污染對水生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采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四、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的一些粗淺的再認識。總的來說,我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