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對古代幾種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總結。交通工具,總的說來,可分為畜力和人力兩大類,畜力交通工具有騾車、牛車、驢車、羊車、大車、驢、駱駝、馬等。人力交通工具有船、人力車、三輪車、轎和白橋、扛肩、擔挑、冰床等。
古代交通工具有:
1、騾車,又稱轎車,是用騾子駕轅的一種車。據陳育丞先生介紹,騾車是辛亥革(蟹)命前北京的一種主要載人工具。向有「京車」之譽。騾車由車身、車輪和車軸、車圍、套具四部分構成。車身有車轅、車前盤、車廂、車後尾四部分,主體是車廂。車廂有穹形頂棚,有門有窗。官用騾車車輪較高,輻條較細。車轂凸形,車軸稍長,俗名「陝西腳」。普通騾車車輪俗稱「笨腳」,跑車車輪特別沉重,以免翻車。北京騾車的車軸(軸承)很有名,車行時觸發出一種極清脆悅耳的響聲。車子跑快了時,遠遠聽去彷彿是京劇鼓板「單皮」在「放絲鞭」。只有北京的工匠具有製造這種車軸的技能。車圍有內圍、外圍之分。外圍用藍布,在距車底盤約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捲起的部分,改用雜色緞,鑲以黑緞邊緣,名為挽手。內圍,下部用雜色緞,鑲黑邊,名為卧廂。上部與車頂多為白色或淡藍色。夏天,外圍兩側各開大小不同的紗窗。紗窗之上加藍布遮陽,下熏黑綢飛瞻,名小帳子。車前也架遮陽,名大帳子,夕陽西下或晚上行車,大帳子已不需用,便撤去。夏天,為了車廂通風,撤去里圍,只留卧廂及車頂,周圍遮以熟羅簾子,以防日曬。雨天,車外加油布。冬天,車上罩以灰色或黃色的氆氌雪頂。套具則包括騾子駕轅時用的鞍子、夾板、籠頭、韁繩等物。鞍子較大者,稱為大鞍車,多是王公貴人、滿族命婦乘坐的。車夫三人,兩人拿轅,一人牽騾,皆步行。另有小鞍車,用途較廣,人人可坐。清末一些紈絝子弟多在小鞍車的製作和裝飾上爭奇斗勝。北京騾車所用的騾子,多來自陝西,人稱「西口」,以頸長、胸寬、腰瘦、脛細者為優。毛色則以「緞子黑」、「野雞紅」、「菊花青」、「墨里藏針」、「香青」等為上乘。北京車把式的技術是很高超的。在最繁華的大柵欄,路僅容兩車擊轂而過,北京的趕騾車者也既能避人,又能避車,絕少事故。過去北京的騾車,有自用的,也有營業性的。自用的,無需多說;營業的,就是專門拉送客人的。但只有「站口兒」一項。所謂「站口兒」,就是騾車營業者白天在固定的一處胡同口等待乘客賃坐。起初多自己趕車,待收入漸厚,便再拴一輛,可僱人執鞭代趕。
2、騾馱轎,是用兩頭騾子駕馱的一種轎。這種交通形式實質上是坐轎,但這種轎不是前後2人或4人或8人抬行,而是前後各有一頭騾子駕馱著轎桿而行,故稱騾馱轎。這種轎比一般轎略大,可坐2人。轎內備有寢具,可以躺卧,是適於長途旅行的一種交通工具。一般可日行百里。行途中有兩人趕騾,一人徒步,一人騎驢。
3、驢車,是由驢拉的車。過去,北京的驢車很多。後來騾車,馬車興盛起來,驢車日漸減少了。驢車也有自用的和營業的之分。自用的驢車,如糧店有自備驢車,外出送貨用。郊區農民有自用驢車,用以進城拉糞土或賣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營業驢車是用以拉送乘客的。有「站口兒」和「跑趟子」兩種。「站口兒」者和營業騾車一樣,在一定的處所等候雇客,或送一程,或包車來回。 「跑趟子」又叫「跑海」或「趟子車」,即趕著驢車沿著一定的路線來回拉客。過去,在天橋到永定門,東四到朝陽門,西直門到海淀等路段,都有趟子車。趟子車由某地到某地,是有定價的。因這種車較簡陋,定價也很便宜。早到的乘客搶占前轅坐處,比較舒適。後來者便盤腿坐在車廂內,比較苦。最後上車者,只能坐在車尾,有被顛簸下來的危險。民國以後,這種驢車逐漸絕跡。
4、牛車,過去,北京的牛車主要是慈善機構育嬰堂用以撿拾嬰屍的。牛車上有一個大木箱,後面開一洞口,洞上懸一幅黃色布匾,上書「陸地慈航」四字。每日拂曉,育嬰堂有人趕著牛車到處轉,遇到嬰屍多為被掐死的私生子便揀拾起來,從洞口放入牛車上的大木箱內。有的被揀回的嬰兒尚未斷氣, 還可以救活,也收養在育嬰堂內。
5、羊車,這是少數人家特地製造的一種小型輕便的敞車,由一頭山羊駕車。可以用來馱載一兩個小孩外出遊玩。
6、騎驢,驢是既易飼養又較馴服耐力的牲畜。騎驢代步,方便省事。從前,北京城內騎驢往來的人多有。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日,北京大風,有人騎驢從正陽門前過,被風倦起,落到了崇文門地方,人驢俱無恙。北京城內也有人家養驢營業,招客騎行。從新街口到西直門,交道口到安定門,東四到朝陽門等街上,多有這樣的營業驢。從宣武門到白雲觀,營業驢更多,以便人們到白雲觀趕廟會、進香或遊玩。所以,今宣武門東河沿街舊稱趕驢市。這里的驢似乎更有靈性,雇客付錢騎上去後,不用驢夫跟隨,驢就主動地馱著雇客快步跑到白雲觀,停蹄不動,待雇客下來。早在白雲觀的合夥驢夫拉到客後,用手一拍驢身,驢又自覺地跑回趕驢市。這大概是因為這種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往於趕驢市與白雲觀之間,也就有了經驗了。驢,不僅可供人騎,,而且還能馱貨物。
7、駱駝,具有溫順、吃苦、耐勞的天性,用來馱運貨物,勝過驢騾。過去,北京西郊石景山一帶和南郊南苑一帶,有不少靠駱駝為生的駝戶。他們飼養幾頭駱駝,或馱腳,或跑買賣,掙錢糊口。馱腳的是為別人馱運貨物,掙份腳錢。跑買賣的是拉著駱駝到外地販運貨物,既掙腳錢,也賺貨利。舊日北京的駝戶主要是從門頭溝馱煤,從大灰廠駝灰,從西山裡駝木材等,到北京城裡送貨或販賣。拉駱駝按「把」而計,大把8隻,小把6隻,一般一個人拉一把。為了途中互相幫助,常常好幾把一起走。但民國以後,現代交通逐漸發達,對進北京城的駱駝隊也有新的限制,只准3隻為一把。如果6隻或8隻一把,前後有六七丈或八九丈長,影響城內交通。過去,北京的駱駝都是從口外販賣過來的。據陳琪先生講,他的太爺就因去口外販賣駱駝發了家。但是,拉駱駝主要在春、秋、冬三季,尤其冬天最忙。夏天,要趕著駱駝到口外去放牧。
8、人力車,又稱洋車或「膠皮」,南方多稱東洋車或黃包車,是清末由日本傳入中國的一種人力載客車。這種車的車形,大家在電影電視中都看到過,兩個車輪承托個一個半圓形或方形車廂,車身前有長長的兩根車把,一個人坐在車上,一個車夫拉著車跑。北京出現的第一輛人力車,名叫鐵皮車(車軲轆用鐵皮做成,故名),是日本人送給慈禧太後的御用車(現在頤和園內陳列著)。後來,北京便有人仿造,所以清末北京街市上多見鐵皮車。民國以後,車形多有變化,鐵皮輪換成膠輪,車廂多改為半圓形。黑色、棕色、黃色的都有。那時候,虎坊橋的「西福星」、崇外上三條的「東福星」、東華門大街的「懋順」、西四的「華馨」,還有「起順」、「雙和順」、「悅來」等字型大小都是製造人力車較有名車行。有錢有勢以及社會名流之家,往往自購人力車,雇專人包拉。大量的人力車都是一些車廠子的,窮苦的車夫租車拉客;像朝陽門大街的「馬六」車廠、「繁華」車廠,崇外上頭條的「五福堂」車廠等,都屬大型的,它們都擁有一二百輛車。一些小車廠僅有二三十輛或一二十輛車。舊日的北京城裡,人力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十字路口、胡同口,常有三五輛或十來輛人力車在等座。尤其在戲園子、飯館子、澡堂子、東安市場、西單商場、旅店、火車站、天橋、公園、八大胡同(妓院)等處,候客的人力車更多。拉人力車的,分白天班和黑夜班,又有拉包月車和拉散座的分別。比較有名的人力車夫,還獲得「一溜煙兒」、「伊犁馬」、「花褲腰」之類的綽號。舊社會北京的人力車車夫是極為辛苦極為悲慘的。他們忍受著車廠主的殘酷剝削,又常常受到一些惡棍警察的敲詐勒索。每天早出晚歸,滿街奔跑,掙幾個錢僅能糊口而已。新中國成立後,人力車才完全取消。
9、三輪車,是30年代後期才出現於北京城內街巷上的。據任有德先生回憶,北京的第一輛三輪車是日本侵略者送給漢奸江朝宗的。後來三輪車逐漸增多,成為北京城內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三輪車靠車夫登踏而行,比人力車省力,而且可以拉兩個人。現在北京街頭上仍可見有載人三輪車。載貨的三輪車是平板,叫平板三輪。
10、手推車,是一種獨輪車。車輪在車身下面,居中。二車把在後,末端系有車襻。人推車時,車襻搭於頸後和兩肩,兩手分握車把,向前用力,推動車輪運轉。車輪車軸原為木質,較笨重,推車費力。車行時,車軸摩擦車耳,發出吱咯吱咯的響聲。後改進為膠輪軸承,推車省力,且無雜訊。手推車功用較廣,既可載人,又可運貨。舊日北京賣水的、賣菜的、掏糞的,以及農民運土運糞、運稼運糧,大都用手推車。
11、喜轎和白轎。過去,北京的平民百姓也用轎。一般結婚時用的轎叫喜轎,送喪時用的轎叫白轎。喜轎是結婚時新娘坐的,一般為紅轎,轎夫4人,前後各2人,有的地方除紅轎外,另有兩乘綠橋,是男方娶親太太和女方送親太太坐的。20年代後,流行新式婚禮,北京人結婚才漸漸改用馬車或汽車迎親。白轎是舊時有錢人家發喪時用的。老北京的風俗是,送葬的晚輩乘坐白轎。若是女人,限於已婚者,未嫁女子不能坐白轎。
12、扛肩、背負和挑擔。扛肩俗稱「窩脖兒」,是舊北京城裡的一種行業。干這行的人主要是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妝。極少數「窩脖兒匠」為皇室扛運貴重陳設,這樣的「窩脖兒匠」專歸皇宮懋勤殿繩子庫管。窩脖兒需有一定技能,一般人「窩」不了那些又長、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他們的「窩」法是,先將要搬運的物件放在一個一尺半長、一尺七八寬的長方木板上,並用軟線繩捆綁好。然後由二人抬起,放在「窩脖兒匠」的墊有一根下鋪棉布墊板條的肩上,「窩脖兒匠」一手扶物件,一手前後甩動,兩眼向前平視,邁大步急行。到達目的地後,仍需二人將肩扛物件接抬下來。除了肩膀能扛外, 「窩脖兒匠」還需有健步如飛和拆裝各式傢俱的技能。清末北京有名的「窩脖兒」范茂貴,僅用4天時間,就把60斤重的銅獅子「窩」到遵化馬蘭峪的慈禧太後陵墓去。背負就是背運東西,甚至背人。清末,北京多大雨,街路積水成河,沒膝沒腹的,一般人難以通行,遂有專門背人過街而掙幾文錢者。至於舊時北京賣菜的、賣魚蝦的、賣鮮花的以及煤鋪送煤、灰鋪送灰、飯館送酒菜等,多是擔挑。扛肩、背負、擔挑,都是以人力為主的交通運輸形式。
13、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種多樣。遠的不必說,明代有黃船(御用)、馬船(由川滇轉送馬匹專用,永樂遷都北京後,專用運送官物)、快船(水軍征戰用)、海運船(備使西洋諸國)、供應船(為皇室捕漁用)、後湖船(在南京後湖,為樓座船,供游覽用)、戰船(征戰用)、糧船(又分遮洋船和淺船二種,均用於漕運)等等名目。② 清代則有糧船(漕運用)、戰船(又有外海與內河戰船的區分)、水驛船(用於水路驛站)、應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黃快船、樓唬船、宣樓船、大江差船等細目,備官府隨時差遣)、救生船(專於江河激流險灘處備搶險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類分。③ 但是,在北京地區能見到的,僅黃船、糧船、水驛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黃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談到龍舟,就屬黃船之類。《明會典》載:「國初造黃船,制有大小,以備御用。至洪熙元年(1425年)計三十七隻;正統十一年(1446年)計二十五隻。常以十隻留京師河下聽用。」④ 《養吉齋叢錄》所謂前明遺留於北京皇城西苑太液池中的「蓬島飛龍」一船,是否就是明代留用於京師湖中的黃船之一呢?頤和園內至今存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雕造的石舫,光緒十九年(1893年)稍加改造,改名清宴舫。這個石舫雖然只具有象徵意義,並無實用價值,但通過它可以想見明清黃船的樣子。明初南京後湖(即玄武湖)船或許與其相仿。
14、糧船,是專門用於漕運的船。海運糧船叫遮洋船,河運糧船叫淺船或剝船。北京作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糧食供應和財源完全仰賴於東南。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大規模的漕運,就沒有北京作為千年帝都歷史地位。正因為如此,當年北京的糧船是很多的。永樂初,無論是海道運輸的遮洋船,還是運河運輸的淺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後來只有薊州軍餉用遮洋船海運,北京和通州國庫里的糧食,全由淺船運輸。明萬曆年間,用淺船運達京、通倉的米糧達370萬石,而遮洋船運至薊州的軍糧僅24萬石。同時間內,全國造船共12143隻,其中淺船佔95%以上。據文獻記載,一隻四百料淺船,底長5丈2尺,頭長9尺5寸,梢長9尺5寸,底闊9尺5寸,底頭闊6尺,底梢闊5尺,頭伏獅闊8尺,梢伏獅闊7尺,梁頭14座,底板厚2寸,棧板厚1寸7分,釘1尺3釘,龍口梁闊1丈,深4尺,使風梁闊1丈4尺、深3尺8寸,後斷水梁闊9尺、深4尺5寸,兩 〓(上「廣」下「敢」)共闊7尺6寸。打造這樣一隻淺船,需用楠木7根,楠木短枋、連二枋、連三枋各一塊,榆木1根,雜木5根又3段,大小釘鋦700斤,艌麻200斤,油灰200斤,桐油30斤。⑤ 清代的運糧剝船大小有變。例如順治初年造的糧船,船底長5丈2尺,中間闊9尺5寸,龍口梁、使風梁闊均不過1丈4尺,斷水梁闊不過9尺,船體大小與明代淺船相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題准,各省糧船式樣改定為長7丈1尺,闊1丈4尺4寸,較以前增大。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因「各省漕船過於高大沉重,行走濡滯」為由,議准北河官設剝船1500隻,每隻身長5丈8尺,中闊1丈8寸,後闊8尺1寸,九艙,每艙深3尺,裝米300石,⑥ 又比康熙時船小了許多。
15、水驛船是水路驛站專用的船隻。樣式不見記載。明代於通州設有水驛,必定有水驛船無疑。
16、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橋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據《清會典事例》卷939記載:康熙十八年(1679年),「將順天(府)通州額設橋船五十內,撥給三河縣泃河六船。」這樣以來,通州的橋船尚餘44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橋船二十二,作為定額。」此後,通州則有22隻橋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灤河設渡船四,交與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題准,「直隸省古北口渡船朽壞,別設渡船二,增設橋船十四。」作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堅固耐用,無需精雕細飾,所以這種船如同運貨的馬車、騾車、大車一樣,樣式簡單,製作省力。
無論黃船、糧船、水驛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順水時可藉助水力、順風時可藉助風力之外,主要還是船夫的纖拉和撐劃。也就是說,仍是一種以人力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17、騎馬。馬是古代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次論文主要介紹馬。
歷朝歷代的驛站,都備有若干馬匹,以供遞送文書的人或過往官員騎乘。馬跑得快,跑得遠,將士出征離不開它。但在北京城內,文武大臣上朝,除了少數高官之外,都要騎馬。
Ⅱ 我國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都有什麼
我國古代陸路交通工具主要是車、馬、轎。《史記》中的「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對古代幾種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總結。春秋戰國時期,畜力坐騎和人、畜力運輸工具,已在境內廣泛使用。輿轎是一種獨特的代步工具。輿轎經歷朝歷代的發展,先後出現了「肩輿」、「步輦」、「轎子」、「禮輿」等。
Ⅲ 中國從古到今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從古到今的交通工具,最早的應該是馬車了,隨著戰國時期趙靈武王的胡服騎射馬逐漸取代了馬車和牛車,成為了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後來汽車開始逐漸普及了
Ⅳ 中國古代常用哪些交通工具
馬車。由一匹或者兩匹車拉著是比較普遍的。還有駱駝,在絲綢之路中,駱駝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這才使中國絲綢影響力增強。
Ⅳ 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問題一:中國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看什麼朝代。
主要有馬、馬車、牛車、人力轎子、槳船、帆船、木筏等等。
問題二:古代水上交通工具有哪些?
問題三: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看什麼朝代。
主要有馬、馬車、牛車、人力轎子、槳船、帆船、木筏等等。
問題四:中國古代常用哪些交通工具 最多的是騎行馬、騾、驢等牲畜(西北地有駱駝),以及牲畜拉動的大車,婦女多坐牲畜拉的轎車,江州車(獨輪車)等,有河流的地方乘船,羊皮筏子等;南方的轎車、滑竿等。一般的都是靠步行。
問題五:中國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除了轎子・馬車・牛車・木筏・竹筏・帆船・木船還有多人抬的一張毯子。皇親國戚用的。在《古代戰爭館》里,陳列著兩輛大型彩繪銅車馬(前邊的一輛編為1號,後邊的一輛編為2號,均為復
製件)。銅車馬原件系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發掘出土,每輛車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車馬的系駕革皮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這是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我國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
1號銅車馬通長2.25米,高1.52米,雙輪單轅,轅長1.834米。轅的前端接衡,衡上置雙軛。駕四馬,兩驂兩服。車輿平面為橫長方形,寬740毫米,進深485毫米。輿的前、左、右三面立欄板,前欄板頂端有軾,後面辟車門。輿內立十字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銅御官俑腰系絛帶,斜佩劍,站立在車輿內。傘蓋正好籠罩了整個車輿和御官俑。車輿欄板左側上部焊接著二件銀質承弓器,上置銅弩。車輿內置銅矢66支;車輿左欄板外焊接銅矢1件。車輿前欄板背面與軾間中部空間縛結銅矢匣1件。車輿右欄板內側插有銅盾l件。車馬革皮具上發現文字29處,共49字,均為小篆體,其內容均是編號。
2號銅車馬除了一些金銀飾件外,其餘全部為青銅鑄件。車馬通長3.17米,車高1.062米。雙輪單轅,轅長2.46米。轅的前端接衡,衡上有兩軛,套駕四馬,即兩服兩驂。車輿分為前後兩部分,平面呈凸字形,通長1.24米。輿的前部是御手駕車之處,內有跽坐的御官俑一件。御官俑腰間束帶,帶後佩一柄扁莖圓首劍;輿的後部四周立有箱板,前有軾,後邊辟門,左右兩側及前邊各有一窗,上有魚脊形的弓鰨弓魃細哺親磐衷殘蔚墓靶緯蹈牽把車的前後兩部分罩於車蓋之下。輿的後箱內出土囊狀的帶蓋銅方壺一件,四折銅頁一件。
車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戰工具,從秦陵銅車馬的形制和結構來看,1號銅車較為輕巧靈便,車輿上又配備了弩、矢、盾等多種兵器,應是從屬2號車的前導車。2號銅車車體較大,有車篷,安穩舒適,富麗典雅,除御官俑的佩劍外,無其他兵器裝備,應是主人的乘輿。東漢蔡邕《獨斷》載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後漢書・輿服志》載:五時車,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馬亦如之。《晉書・輿服志》有座乘者渭之安車,倚乘者謂之立車,亦謂之高車的記載。
銅車馬的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它結構復雜,僅二號銅車馬就有3000多個零。它們厚的達6厘米,薄的如紙僅0.12-0.2厘米粗的直徑達5厘米,細的如發絲直徑僅有0.05厘米,它的合金成份為銅82-86%、錫8-13%、鉛0.12-3.76%。它的製造工藝十分精巧。零部件基本上都是鑄造成型,還使用了嵌鑄、焊接、鑲嵌、銼磨、拋光、鏨刻等技術。本上各活動部分至今仍很靈活,車窗開啟自如,牽引轅衡還能使車輪轉動,使車輛前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車駕出行,作為儀仗隊的大駕鹵簿,屬車就有81乘之多。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銅車馬,是秦代高級乘車的具體形象,為研究秦王朝的輿服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問題六:古代空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信鴿吧,除了信鴿,我想不出它有飛機什麼的。
如果射箭也算的話,那就也算一個。
因為攻城或收買敵人的時候,
往往會在箭上綁信,射進城內或射出城外,
能夠互通有無。
而且,箭也是算是空中之物,會飛。
問題七:中國古代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動得以進行。最早的運輸工具可說是 「木棒」:棒的一端縛重物,由一人背負;或將重物放在中間,由兩人抬行。人類早期發明的另一個運輸工具是橇,並由此製造了車。遠古時代,人們為了跨越水域,還發明了獨木舟。
古代的人民根據實際的需要,不斷發明並改進已有的交通工具。車輛和船舶的種類愈來愈多,運行速度愈來愈快,負載的重量也愈來愈大。另一方面,人類很早就開始以家養的牛、馬等牲畜馱運物品。車出現後,牛、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車輛。因為馬的速度快,還可以被人騎乘。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不同,不同地區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別。沙漠之舟――駱駝是西北地方常見的耽輸工具。在河汊交錯的江南,舟船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西南地區,一種古老而以人抬杠的竹製交通工具――滑竿仍廣為使用。宋代以後,舒適的轎子則日趨普遍。 人類的探索是無窮的,「駕鳶上青天」這句話,反映了中國人對飛上藍天的嚮往。
問題八:古代的交通方式有哪些 陸地:
走路,騎馬,坐馬車,轎子
水路:坐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