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畫工具與材料
國畫工具與材料:筆、墨、紙、硯、顏料、筆簾、筆洗、調色碟子、乳缽、墊氈、鎮尺、界尺等等。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
在我國發現的兩幅兩千多年前的帛畫,是用毛筆、黑墨畫在帛上的。現在有人考證,那時用的毛筆是用木管和兔子毛做成的;而墨呢,可能是用天然的石頭或者是經過火燒的黑炭製成的。至於帛,是一種半透明的柔軟的絲織品。兩千多年來,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由我國勤勞的勞動人民不斷地在改進。但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還是這些種類。所謂的「文房四寶」,就是筆、墨、紙、硯。
筆
毛筆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書寫繪畫工具。筆的起源很早,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湖南、河南,70年代在湖北、甘肅以及新疆等地先後出土了戰國時期、漢唐時期的毛筆。毛筆名稱和種類很多,歸納起來不外硬毫、軟毫和軟硬兼備的兼毫,或稱為軟性筆、硬性筆、中性筆三大類。
軟毫筆是指用羊毛製成的,多用於渲染、著色。它含水量較多,用它打墨底或著色時易於由深到淺將墨或色染勻而不見筆痕。尤其是大面積的渲染、潑墨及畫大葉植物等非羊毫不可。如大、中楷羊毫以及各種排筆均屬於軟毫筆。
硬毫筆是用狼毫、兔毫做成,也有用獾毫、豹毫以及用貂、鼠、鹿毛做的,但均不如狼毫好用,如工筆白描人物勾線,花鳥畫勾挺拔的葉脈等,均以用狼毫為宜。如衣紋、葉筋、大中小書畫,中、小紅毛等均屬狼毫筆。
兼毫筆是畫半工筆半寫意的常用筆,它軟硬適度,性能介於軟、硬毫之間,剛柔相濟,取長補短,能勾能染,這種筆中間用狼毫,外層用羊毫,輕輕落筆用毫尖作畫,似狼毫的硬挺和銳利,若稍用力下壓,用其腰部或根部,則能發揮羊毫的優點。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三紫七羊以及大、中、小白雲均屬兼毫類。
除毛筆外,炭條和鉛筆也是起稿不可缺少的工具。
墨
墨大體上可分為松煙墨、油煙墨和漆煙墨三種。
松煙墨的特點是黑而無光,一般運用於畫工筆人物的烏發、畫鳥的翎毛,多染幾遍也不會產生膠質反光,如用油煙、漆煙墨的次數多,反光太亮,可以罩一二遍松煙墨來彌補。但松煙墨缺少濃淡層次的變化,宜濃不宜淡,多用於書法。
油煙墨是用於繪畫的主要墨種,它的特點是既黑又有光澤,能畫出細致的濃淡變化、深淺層次,最淺的淡墨,清而有神采,反復渲染不滲化。
漆煙墨是墨中最黑的一種,如用飽滿的焦墨畫在礬紙上,干後墨色黑如磁漆,但反光較強,不宜重復次數過多。
此外,油漆煙混合制的墨效果很好。
為了方便起見,平時練筆或外出寫生,也可選用質量好的墨汁,但正式作畫時,最好還是手研佳墨為好。著名的書畫大家用墨非常講究,尤其喜用古制舊墨,不過價格昂貴而且不易買到。但膠質過多又有臭味的劣質墨最好別用。
紙、絹
戰國時候的畫是畫在帛上的,以後改畫在絹上。畫畫用的絹是特製的,現在有一些工筆畫家還喜歡用絹作畫。一般地說,到了元代才開始大量地用紙作畫。毛筆在這些材料上畫畫,容易表現出筆墨和色彩的變化。只是帛和絹是絲織品,紙是植物製品,筆墨畫在帛、絹上,要比畫在紙上感到光潔一些。我們現在主要是用紙,一般是宣紙。宣紙分熟宣和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致地描繪,反復地上顏色,因此適合於畫工筆畫。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透,落筆為定,無從改易,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
初學中國畫的朋友,可先用熟紙或者半生紙練習臨摹和寫生。
中國畫最常用的宣紙是產於安徽的宣城,故名為宣紙。宣紙主要原料是檀樹皮和稻草,經過多道工序製造出來,好的宣紙潔白得像白雪一樣,厚薄非常均勻、綿軟又堅韌、紋理美觀大方,著墨牢固,著色也不縐,能常久的收藏,有「紙壽千年」之說。
由於西洋畫的傳入,中國畫不斷吸收西畫的技法,在用紙上也日趨多樣,除了用皮紙、高麗紙、元書紙、毛邊紙以及粉連紙以外,也有在水彩紙和繪圖紙上畫中國畫的,如畫工筆重彩的年畫、連環畫多用水彩紙和繪圖紙。
在絹上畫工筆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它給人以典雅、高貴的審美情趣,新織成的絹不加錘壓,也不進行膠礬的叫生絹。用生絹作畫時要刷水綳平,用紙條、圖釘釘在畫板上(也有用木框的)刷上一層淡膠水,伸平後即可作畫。熟絹是把圓絲的生絹錘壓成扁絲絹後,再上膠礬水,使之成為熟絹。絹的顏色雅緻,一般為淺黃色,也可染成土黃色或深棕色、深褐色。絹有粗細之分,均以厚重者為好,膠礬不能太重,膠礬過重絹燥易碎裂,膠礬不勻,畫時漏礬會斑斑點點地漏色,很難彌補,影響畫面效果。絹也不宜存放太久,過於陳舊的絹性脆也容易漏礬。由於絹比紙的價格高得多,現在畫家用得比較少。
硯
硯是用於研墨的器具,多為石質、方形、圓形、長方形等多種形式。硯的品種很多。硯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有觀賞和作為文物的收藏價值。年代久遠的古硯的價值尤為可觀。我國有四大名硯,即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部的端溪。端硯稱為「群硯之首」,它石質細膩、滋潤、發墨而不損毫。端硯下墨快,墨液發揮慢,墨磨得細、磨得稠,而且雕刻精美。歙硯產於安徽歙州(今歙縣)。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凍。洮硯又稱「洮河硯」,產於甘肅南部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古稱洮州)。洮硯質地細膩,有綠洮和紅洮兩種。綠洮色澤青藍,紅洮為土紅色,純凈甘潤,比較罕見。澄泥硯產於山西絳縣,它是用泥土燒制的硯台,質地堅硬耐用,發墨細潤,貯墨貯水耐久,色澤深沉,具有發墨快、不滲水等優點。
硯台不止上述四大名硯,其他的還有青州的紅絲石,柳州的龍壁石,溫州、蘇州、廬山等地各有當地出產的硯石,歷史上都有記載。
顏料
中國畫的顏料可分為礦物色類和植物色類。
礦物色也稱石色,為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狀。使用時放在乳缽中漸漸加膠研磨,加膠要適度,以干後不脫落為好。膠大則色澤灰暗,礦物顏料具有覆蓋能力,但大多沒有滲化的性能。真石色雖然貴些,但很穩固,不會變色。
赭石屬於赤鐵礦石,近似朱,色澤鮮明的為正色,也有近於棕色和近於赭色的,赭石質細而透明,能隨水滲開而不沉滯,用途之廣泛僅次於墨,如畫人物面部、山石、樹乾等均離不開赭石。
硃砂產於我國湖南、貴州等地,以表層光滑的鏡面硃砂為最好,姜思序製作的紙包硃砂粉和錫管裝的都可以用。
朱是對硃砂進行研漂後,漂在上層最淺的叫朱,顏色發黃,近於油脂狀,容易塗得勻細,硃砂類硫化汞顏料不能與石青石綠等含銅顏料混用,年久易變黑。
石青是從銅礦石中加以提煉、研漂而成的,由於深淺不同,又分為頭青、二青、三青,頭青粗而色深,二、三青逐步淺細,它是青綠山水的主色。
石綠采自銅礦的不同岩石之中,以深翠綠的色澤為好,也分為頭、二、三、四綠。頭綠色調鮮艷,其餘逐步漸淡。石綠一次難以塗勻,可暈濕以後再塗兩三次。
石黃是粉狀顏料,一般用它畫秋景點苔或黃葉等,大片成熟的莊稼可用赭石、藤黃染濕後再點石黃,以示成熟。畫重彩或年畫時多用黃丹。黃丹產於福建漳州,顏料店稱為樟丹,它顏色鮮艷,但太火氣,較少用於國畫。
白粉,古代稱為蛤粉,它是用蛤貝研成,歷時越久越白,但太糊筆。鉛粉也是白粉的一種,但鉛粉遇潮後容易「反鉛」(變黑),現在常用錫管裝的鋅白和鈦白,鋅白覆蓋力較差而且發青,不如鈦好用。
金色,市場上有兩種金色,一種是用真金的金箔加工而成。佛赤泥金、青赤泥金都是用金箔研成細泥狀,佛金色正偏暖,青金發青色偏冷。另一種是進口的金粉,但它不能持久,容易褪色。
銀色製法同於泥金,具有裝飾性,用於古代盔甲,近來裝飾性繪畫也常用銀色。
植物色顏料與礦物色顏料性能相反,色彩透明,容易滲化,過去稱為草色。
胭脂,是用植物的紅花或茜草製成,是我國最早使用的一種紅色顏料,用它罩染婦女的面部、服裝、畫紅色花卉翎毛等。顏色沉穩。現在用者較少,大多改用錫管裝的曙紅或大紅。
藤黃,是熱帶植物海藤樹的膠液,它是用量較大的一種顏料,用它配合花青便是草綠,與赭石或與墨配合顏色不灰,色澤透明,但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花青,又稱靛青,用草木植物蓼蘭的葉子加水發酵而成,俗稱靛蘭。花青在國畫中用量較大,染天、水,畫遠山、樹葉都用花青,與藤黃相配為草綠,與墨相配為螺青,色透明、易滲化。根據所需多少,隨用隨泡,泡多了容易腐臭變質。
目前中國畫所用的顏料多為成品顏料,不須自己研製。蘇州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廠的小盒包裝的塊狀和粉末狀的,色調都比較純正。上海、天津、蘇州等地生產的錫管裝的中國畫顏料,隨用隨擠更加方便,但色質不如盒包裝的純正。
西畫顏料被中國畫吸取採用已有較長的歷史,近年來不僅採用水彩、水粉顏料和廣告色,而且也有人用丙烯顏料和其他西畫顏料。隨著藝術風格多樣化和中國畫的改革與創新,將會有多種多樣的工具和材料為中國畫所採用。
除筆、紙、墨、硯、顏料以外,還有一些不可少的工具,如筆簾(用細竹編成長約30公分的小簾子,便於外出攜帶,使用時將筆捲入筆簾內,筆毛不受損壞)、筆洗(瓷製品)、調色碟子(有散碟、梅花碟、梅花蓋碟、籠碟等)、乳缽(研磨礦物顏料用)、墊氈(白毛氈子,用以防止滲下的墨水與桌面貼住,初學者也可用高麗紙舊報紙代替)、鎮尺(壓紙用,質地有銅、木、玉、石等)、界尺(硬木製作,尺的一邊有界槽,畫長直線用)等等。
② 《篆刻》需要用哪些工具
學習篆刻,必須具備一定的工具、材料及工具書,否則就無法進行:為此。我們首先談學習篆刻所必備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
1.刻刀
刻刀是篆刻最主要的工具。由於印章材料的質地不同,使用的刻刀也各異,有的要用平口刀.有的要用斜口刀,還有的要用單頭刀、雙頭刀等等一作為篆刻藝術的主要取材是石章.故通常採用的是單頭平口式刻刀二
單頭平口刻刀簡稱平口刀:市場上有專門的規格.分大、中、小三種,

印規是鈐印時使用的輔助工具。印規猶如木工的」角尺」,內角為正90度鈐印時,將印規放在需鈐印的位置上然後將印緊靠內角按下,把印取起時,印規不可移動,如果所鈐的印不清楚.可以倚印規重鈐第二次或第三次,以求得印文的完整初學者鈐印,常常不易鈐正或鈐出的印清晰度小夠。使用印規就可以克服上述的弊病印規以金屬材料製成的較好.閨為金屬分量較重.不易移動一印規一般內角邊長4公分左右,厚約0.8公分左有鈐印熟練後,便可不用印規了。
11.印筋
印筋.淵拌印泥之用:印泥經常使川後.會導致印油於潤不勻,影響鈐印的質量此時需用印筋加以調拌這樣不僅可以使印油潤勻,而且還可以使印泥中的植物纖維得到保護。印筋有出售,亦可自製。自製取骨或竹,稍加削磨加工。
③ 請教如何製作硯台
1、易水硯
製作易水硯的過程主要分選料、制坯、設計、雕刻、打磨、上蠟、亮光七道工序。
選料。將揀出的石料用鐵鑿輕輕敲擊,發音如銅聲即為上品,發音低沉者次之,發音如瓦者即有石病,不宜琢硯。硯石硬度要適中,斷面硬度與版面硬度相差不能大於一級,構成硯面紋飾的各種礦物質與硯面基本硬度也不能超過5級。選好的石料用水洗凈,進入下道工序。
制坯。分鋸坯和磨坯兩步。畫線後的石料分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三種。鋸時應確保截面與硯面垂直。帶蓋的硯台要先將鋸好的硯蓋用鋼銼定型為圓、方、或是隨形 之狀,然後用粗沙在石板上平磨,平整後改用磨刀石粉加水磨,最後使其四面平整。製成硯坯以見不到節理裂隙或次生充填物的礦物細脈者為上品。
設計。按硯坯大小、質地優劣、形狀方圓等賦以不同圖案,將圖描於硯坯上,循圖雕刻。
雕刻。雕刻是一種藝術創作,與書法、繪畫同理。步驟分鑿形、搶平、片光、走細,刀法分平雕、圓雕、淺雕、微雕、鏤空、陰雕陽刻、陽刻陰雕剛柔相濟。圖案布局得當,疏密相間。
打磨。雕刻完成後,硯面和圖案必須磨光。先用細石將硯通磨一遍,再用細沙紙水磨。圖案部分可撒些細磨石粉,用牙刷磨光,有的需故意顯示刀痕者例外。
上蠟。將雕刻好的硯台水洗干凈放入布置好的大鐵鍋內,沸水蒸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看火候使硯石熱透再取出,要做到纖塵不染。然後將蜂蠟或是白蠟放於硯池內融化,再用毛刷均勻地將整個硯體刷遍,待溫度降到蠟在硯上固化如漆即可。
亮光。用薄麻布纏於手指上,在上好蠟的硯台上或擦或蹭,手指靈活掌握力度,將硯台的光亮度擦到最佳的效果為止。
2、澄泥硯
陝州澄泥硯是唐宋時期的澄泥貢硯,也是明清時期的重要硯種。澄泥硯有著極其復雜的工藝流程,大小工序四十八道,其中澄泥、壓實硯坯、柴窯火候三個最為重要。
在這四十八道加工工序中,首當其沖的「澄泥」至關重要。製作澄泥硯的泥土取自陝州火燒陽溝,因為只有這里的泥細膩異常,少有雜質。取回的粘土塊經風吹日曬兩三年,用錘子敲擊成粉末狀,再用籮篩去除雜質。
從一捧雜土到一團「筋道」的細泥,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揉搓和摔打方可使用,在澄泥硯加工過程中,尤其是細節部分容不得馬虎。一團質地上好的細泥是製作澄泥硯的基礎和關鍵所在。一塊泥土經過王馳先生的反復摔打基本成型,從外觀看光滑細膩粘性十足。
真正的好泥,質地細膩,如嬰兒皮膚般油潤光滑,做出來的硯台,貯水不涸,歷寒不冰,光澤滋潤,發墨而不損毫。也只有這樣的泥土燒製成品後,觀若美玉,擊若洪鍾。
澄泥硯的製作分為手工捏塑和模具成型兩種。就模具成型而言,根據要加工成品的大小,在方形泥塊上用鋼絲切取需要的泥塊。
把鋼絲切取後的泥塊放在木板上,用一光滑的木棒反復碾壓,把泥塊碾壓成泥餅,目測泥餅厚度達到所需要求時,即可停止。把厚薄均勻的泥餅放入模具中,雙手不停按壓泥餅讓其和模具充分接觸而不能留有間隙。把剛剛壓實了硯坯的模具反扣在木板上,用鋼絲在底部切除沒用的多餘部分。
鋼絲切割多餘部分後,再用手反復按壓並保證力度均勻,使硯坯內側光滑細膩沒有裂口。這一步看似簡單,卻是三個最重要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如果硯坯和模具中間按壓不實有間隙,燒制後的硯台多有裂口或外觀粗糙成廢品。
壓實以後,要用手慢慢把成型後的硯坯從模具中取出來,這個過程需要有耐心且不可用力過猛。從模具取硯坯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最初摔打揉搓泥巴的重要性,如果泥巴太柔軟則取不出來硯坯,如果泥巴太硬取出硯坯時則易破碎。
從模具中取出來的硯坯,要放在陰涼處陰干,在硯坯半干時,要用利刀對硯坯底部四周進行削刻修整,以保證工藝的完美性。小一點的硯坯要陰干半個月,大一點的硯胚甚至需要一個月的陰干時間,在陰干期間絕不能見太陽暴曬。
精修干透後的硯坯放在陽光下稍稍曬一下,然後放入柴火窯里,焙燒七八天後方能出窯。澄泥硯的色澤由窯變而來,古人以黑為最美,常常稱之為「嗆窯」,也就是熏黑的意思,黑色的澄泥硯燒制過程尤其復雜。
柴火窯的溫度掌控在1000度左右,不同溫度下窯變出來的顏色也各不相同,陝州澄泥硯常見的顏色有硃砂紅、鱔魚黃、綠豆砂、檀香紫。澄泥硯燒制過程中控制火候最為關鍵,其中以硃砂紅和鱔魚黃最為名貴。
陝州澄泥硯的最後一道工藝流程是沁蠟,這里用的蠟並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蠟,而是蜂蜜里上面結的蠟。沁蠟的作用之一可以使硯台外觀油光發亮有美感,二可以使硯台少有滲水的作用,以保發墨而不損毫。
澄泥硯造型獨特,其樣式有「金蟾硯」、「伏虎硯」、「卧牛硯」、「荷葉硯」等。澄泥硯是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一,與端硯、鑫硯、洮硯齊名,被皇宮列為貢品,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以泥為原材科製成的硯台。
3、洮硯
洮硯的製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程序有採石、選料、設計、維料、制璞、雕刻、配蓋、磨光配合等。
1採行。開采硯石是洮硯製作的重要環節。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老坑質優之硯石,加上制硯高於製作,可以產出精品和珍品。洮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故採行這道工序最為重要。
採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根據洮硯石的成分、厚度而有別,以鑿為主,又分尖嘴鑿和平口鑿,這些刀具長短各異,大小不一,粗細不同,但每個石工必須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要修理磨礪。
維料,又稱選料。開采出來的硯石並非是全部可以作硯材,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出等級。
特別好的,純凈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為乙級,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統統去掉,剩下的就是「石肉」,可以預測到石品花紋的走向,鑿出硯的大形,如自然形、蛋形、長方形、方形、圓形、金鍾形、蘭亭式、太史式等等。
制鑿者同樣必須懂得看石,因為要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洮硯石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行作評價,將行品花紋亦放存墨堂之部位。
設計。洮硯的設計是洮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大然朴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作品,就需要認真的構思,既考慮題材,更要留住硯池,設計得當是錦上添花,設計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鑿因材施藝,因石構圖。
雕刻。洮硯的雕刻採用什麼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如要表現剛健豪放的,多採取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和細刻;要表現精緻占朴、細膩含蓄的,則以淺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
總之,細刻和線刻均屬「工精藝巧」之「工精」部分,細刻要求雕刻精細、准確、生動,線刻要線條細膩、婉轉、流暢,繁而不亂,繁簡得當。
酣蓋。洮硯的傳統是透空帶蓋,在做好的硯上配相同色澤的硯蓋,是為了使貯存的墨汁不會散發,保持長久之用。
磨光。硯石磨光的工序為雕刻完畢,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是磨去鑿口、刀路,然後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砂紙反復打磨,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水潤石」,過後擦乾;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效果。
(3)歙硯雕刻需要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保存方法
首先要避光:硯如果放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容易乾裂。玩賞硯台時桌上最好鋪上毛氈,硯不要接觸金屬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在對硯台塗蠟時,有人將蠟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抹植物油,更有的塗沫墨,以為可以養硯,但這些做法並不妥當。
蠟可以塗於硯四周,底部要薄而適中,最忌將蠟塗在硯堂磨墨的部分;硯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慢乾性油脂,硯面有油多招塵土,使硯污穢不堪,並散發出一種怪味或產生霉變。在硯匣保養時,應經常打蠟以保持硯匣光澤,防止潮氣侵入。
如果遇到硯匣收縮,硯身放不下的情況,可用砂紙打磨硯匣的內側,讓它增寬易放。古硯匣如有破爛和損壞,可採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對古硯匣進行收藏。
④ 簡述什麼是篆刻篆刻一般常用的材料有哪些
篆刻,可稱為印字,治印,俗稱刻印章。它以篆書為主的書法、美術、雕刻於一體,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