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木質水上交通工具的典故有哪些
擴展閱讀
扶貧產品哪個最貴 2025-07-05 14:57:14
項目需要哪些人力資源 2025-07-05 14:55:07

木質水上交通工具的典故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0-05 06:17:24

1.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出現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什麼

孤舟。

2. 古代木製交通工具信息(歷史、用處、特點、材料)

第一,舟、車、路的出現。遠古人類從事狩獵、採集活動,以及頻繁的 遷徙活動,都是憑借人的體力。古代人們大都是沿河而居的。隨著火和石斧 的應用,適應捕魚和渡河的需要,便創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獨木舟。 有了獨木舟,人們的活動范圍擴大了,從此可以跨越水域,開拓新的天地, 促進生產進一步發展。人類早期在運輸方面的另一件大事是懂得馴養牛、馬、 駱駝和大象等動物,並用它們代替人力運送貨物,還供人騎乘。商周時期甲 骨文、青銅器銘文中已有表示車的象形字,說明車早已出現,並反映出當時 的車已有轅和可供乘坐的車廂,人們已掌握了「駕馬服牛」的技術。車出現 後,為了加快運送速度和提高負荷量,便有了修築道路的要求。在春秋戰國 時期,諸侯各國為爭奪中原霸權,紛紛修築能夠通行戰車的道路。秦始皇統 一六國後,更是大修馳道,「車同軌」,興路政,使車輛直達全國各地。漢 朝時期張騫、班超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
第二,造船和航運的興起。我國在商朝就能製造木船,在周朝,黃河、 長江和珠江領域已有較大規模的內河船。人類在利用天然的內河、湖、海航 運的同時,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運河,接通天然河道,擴大航運范圍。我國 早在春秋時期就開鑿了胥河、邗溝和其他一些運河。秦朝的人工運河靈渠在 我國和世界航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總體布局和具體設計都是很科學 的。漢代已有了比較完整的水軍體制,發展了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船艦。 漢代樓船的出現是我國古代造船技術初步成熟的標志。漢代船舶技術的進步 還表現在櫓、舵和布帆等的發明和應用上。我國古代的造船和航運,長期在 世界上保持著領先地位。
第三,機動運輸工具的傳入。18 世紀下半葉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產業

革命。從 19 世紀初開始,蒸汽機相繼應用於船舶和在鐵路運行的車輛上,於 是機動船和機車問世了。從此,開辟了近代運輸的新紀元。1840 年鴉片戰爭 以後,帝國主義把鐵路等新型運輸方式作為侵略工具傳入了中國。19 世紀 30 年代,中國的海上運輸中出現了由英國製造的蒸汽機船。1872 年,李鴻章籌 辦招商局,中國才自置蒸汽機船,且開始航行於海上和內河航線。中國第一 條鐵路是英國商人 1876 年修築的淞滬鐵路。1881 年中國修建了唐胥鐵路。 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籌辦的第一條干線鐵路,是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主持設計 和施工,並於 1909 年建成通車的京張鐵路。在中國,汽車初見於上海,是在
1902 年從國外運進的。汽車運輸要求修築路面堅硬的公路。中國的公路始於
1908 年修築的廣西省龍州到那堪之間的公路,但沒能全線通車。航空運輸出 現比較晚。著名飛行家馮如 1909 年製成了我國的第一架飛機。20 年代初, 北京和天津之間,開始了正式載運旅客的航空運輸。
第四,郵政、電信的誕生和發展。人類社會很早就出現了傳遞信息的活 動。古代郵驛就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在古代,主要利用人力或畜力傳 輸政令或軍令。直到 1896 年,我國才正式建立起近代郵政。中國的電信業, 也是帝國主義控制和掠奪的目標之一。1871 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我 國沿海鋪設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電話在 1881 年首先出現於上海英租界,屬英商瑞記洋行經營,顯然是為帝國主義的侵略 政策服務的。在帝國主義在華經營電信業的同時,我國也在清朝末年開始自 辦起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業務。
以上對我國古代交通史的概況從兩個角度和側面進行了簡略的交叉分
析。先總述,後分述。在初步了解古代交通歷史線索的基礎上,我們將把古 代交通方式和工具劃分成九個專題,在後面逐一加以介紹。

3.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及用途

  1. 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種多樣。遠的不必說,

    (1)明代有黃船(御用)、馬船(由川滇轉送馬匹專用,永樂遷都北京後,專用運送官物)、快船(水軍征戰用)、海運船(備使西洋諸國)、供應船(為皇室捕漁用)、後湖船(在南京後湖,為樓座船,供游覽用)、戰船(征戰用)、糧船(又分遮洋船和淺船二種,均用於漕運)等等名目。

    (2)清代則有糧船(漕運用)、戰船(又有外海與內河戰船的區分)、水驛船(用於水路驛站)、應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黃快船、樓唬船、宣樓船、大江差船等細目,備官府隨時差遣)、救生船(專於江河激流險灘處備搶險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類分。

    (3)但是,在北京地區能見到的,僅黃船、糧船、水驛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黃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談到龍舟,就屬黃船之類。《明會典》載:「國初造黃船,制有大小,以備御用。

  2. 糧船,是專門用於漕運的船。

    海運糧船叫遮洋船,河運糧船叫淺船或剝船。北京作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糧食供應和財源完全仰賴於東南。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大規模的漕運,就沒有北京作為千年帝都歷史地位。正因為如此,當年北京的糧船是很多的。永樂初,無論是海道運輸的遮洋船,還是運河運輸的淺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後來只有薊州軍餉用遮洋船海運,北京和通州國庫里的糧食,全由淺船運輸。

  3. 水驛船是水路驛站專用的船隻。樣式不見記載。明代於通州設有水驛,必定有水驛船無疑。

  4. 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橋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據《清會典事例》卷939記載:康熙十八年(1679年),「將順天(府)通州額設橋船五十內,撥給三河縣泃河六船。」這樣以來,通州的橋船尚餘44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橋船二十二,作為定額。」此後,通州則有22隻橋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灤河設渡船四,交與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題准,「直隸省古北口渡船朽壞,別設渡船二,增設橋船十四。」作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堅固耐用,無需精雕細飾,所以這種船如同運貨的馬車、騾車、大車一樣,樣式簡單,製作省力。

總之,無論黃船、糧船、水驛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順水時可藉助水力、順風時可藉助風力之外,主要還是船夫的纖拉和撐劃。也就是說,仍是一種以人力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4. 水路交通工具都有哪些發明

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了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在此基礎上,此後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產生。

我國古人對單根竹木浮力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由於單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滾動而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於是,古人就將數根並扎,以利於平穩漂浮和運載量的增加,這樣可載物又可載人。

古人創制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箄」。

繼編木為筏之後,《周易·系辭》中說「刳木為舟」。「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周易·系辭》中說「剡木為楫」,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

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1977年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表明至遲在大約7000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制,大致有3種:一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一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一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

獨木舟的優點就在於一個「獨」字,舟身渾然一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鬆散,而且製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歷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一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范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縮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開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創制出新型的船,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塊底板和兩塊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全船僅由3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後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後塗以油漆。

舟船的出現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的需要,但在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一樣,也成為戰爭的工具。

戰艦是從民用船隻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戰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禦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隻要優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

秦漢時期的船隻類型多,規模大,而且行船的動力系統、系泊設施基本完備。

從文獻記載看,當時水軍的戰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稱「余皇」,船頭裝飾鷁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種同類型輕捷戰艦的合稱。「突冒」是一種沖突敵陣的小型戰船。「戈船」是一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船。

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五代,我國船舶製造有兩個方面值得提出來,一是沙船的出現;二是設置水密艙。

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船型。據專家考證,沙船始造於唐代的崇明島,首尾俱方,又增強了抗縱搖的阻力。成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內河、近海、遠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

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間,並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

水密艙的出現也是我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至18世紀末,才吸收了我國這一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宋元時期的造船較之前代又有改進,更為完善。海船在中部兩舷側懸置竹梱,稱「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減緩船隻左右搖擺,以增強航行的穩定性。同時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標志。

大船都有大小兩個主舵,舵可升降,根據水的深淺交替使用。這種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闊狀,以增大舵面面積,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而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積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縮短舵壓力中心對舵軸的距離,減少轉舵力矩,操縱更加靈便。

船上已裝備,經常測量水深,可防船隻擱淺。另外,還可以用測深砣測知海底的情況,確定船舶所處場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別船舶所處的方位。

宋元時已開始使用儀器導航。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導航標志,以指示船舶安全進港。

明代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術水平和能力的,當屬鄭和所乘坐的寶船。大型寶船長約150米,闊約60米。

據推測,鄭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數量當在100艘以上,其中大型寶船在40多艘至60多艘之間,另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大小輔助船隻。

明代造船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船舶的種類也很多。有運輸船、海船、戰船等。如此種類眾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還有廣船與鳥船船型。

5.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出現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什麼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出現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 船。

句子釋義:茫茫白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

句子出處:《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反映了柳宗元在長期流放過程中交替出現的兩種心境。他有時不甘屈服,力圖有所作為;有時又悲觀憤懣,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江雪》中的漁翁,特立獨行,凌寒傲雪,獨釣於眾人不釣之時,正是前一種心情的寫照。

所以這句話中出現的交通工具是船。

6.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為何成為當地的致富工具

夏秋兩季生意最旺時,坐羊皮筏子的人會在黃河邊上排起長隊,時常還有一些外國遊客。" 一年下來,可掙上七八萬元人民幣。" 童進定說。

" 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 隨著陸路交通的快速發展,羊皮筏子快速退出歷史舞台。" 原以為我們家就會從此告別羊皮筏,沒想到 20 多年後,羊皮筏子成了我們家的致富工具。" 望著舊得發黃的羊皮筏子,想著日漸紅火的生活,童進定感慨萬千。

他說,明年開春再投入幾只羊皮筏子,把經營規模擴大。" 我要把羊皮筏這種古老的水上工具作為一種黃河文化,世代傳承下去。"

7.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獨木舟

是一種用單根樹干挖成的小舟,需要藉助槳驅動。獨木舟的優點在於由一根樹干製成,製作簡單,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風險。它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二、樓船

樓船,中國古代戰船,因船高首寬,外觀似樓,而得名。因其船大樓高,遠攻近戰皆合宜,故為古代水戰之主力。

三、筏

用竹、木等平擺著編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具有取材容易,製造簡單,穩性好,裝載面積大,能穿過急流淺灘等優點。

四、烏篷船

烏篷船,是江南地區的獨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塗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狹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輔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狹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則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險。

五、羊皮筏子

古代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

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

8. 誰知道竹筏的故事或者由來

中國漢族民間水上交通工具。又稱竹排、竹箅。流行於江南廣大地區,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用真竹配加刺竹捆紮而成,小筏用5~8根竹,大筏用11~16 根 。一般長約 3 丈,寬數尺。竹子粗端 做筏頭高高 翹起 ,細端做筏尾平鋪水面。製作時,先用刀削去竹子的表皮。將粗的一端放在火上烤軟,按一定尺寸將其弄彎,呈弧形,以做筏頭。然後塗上防腐汁液,乾燥後再塗上多層桐油或瀝青以防腐。組搭時,先搞好支架,在上面排好竹材,一人在上一人在下用藤條綁緊扎牢即可。竹筏浮力強,吃水量少,水上行駛平穩安全,無論大筏小筏均由一名梢工點篙撐駕。又具有就地取材,製作簡便的優點。故歷來是江南水上的重要運輸工具。同時,古樸原始的小竹筏也構成江南水鄉獨具特色的景緻。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浙江、福建、廣西旅遊系統相繼啟用竹筏,在風景如畫的江面上開展漂流旅遊。同期,中國傳統的竹筏傳到中美洲,在牙買加的安東尼奧港也開展起乘竹筏游覽的活動。

9. 人類最早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什麼

人類最早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獨木舟。

獨木舟又稱劃艇是一種用單根樹干挖成的小舟,需要藉助槳驅動。獨木舟的優點在於由一根樹干製成,製作簡單,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風險。它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原始的獨木舟幾乎在全世界都有發現,在英國約克郡一個沼澤里,發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槳。這支槳一定是用來劃一種中間掏空的獨木舟的。在荷蘭發現了一隻這樣的獨木舟,其年代約為公元前6300年。

(9)木質水上交通工具的典故有哪些擴展閱讀:

獨木舟中,船頭的劃手的主要作用是用力劃船,同時也操縱一點方向,而船尾的劃船者則主要任務是操縱方向,用力不是太多,所以,技巧比較熟練的劃船者一般都坐在船尾。

向前劃槳是標準的動力劃槳,這種劃槳方式是一種本能的方式,很多人覺得這沒什麼好討論的,你只要把船槳放進水裡,然後往後拉就可以了,但事實上,這種劃槳方式可研究的地方很多,姿勢合不合適效果非常不同。

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一定要利用軀幹上結實的肌肉,而不是只要胳膊用力就可以了。向前劃槳時離船身要近一些,槳柄要與水面垂直。

10. 「水上輕功」獨竹漂,究竟是一項怎樣神奇的民間絕技

獨竹漂發源地是赤水流域。這是一種非常獨特非常厲害的民間絕技。會這種民間絕技獨竹漂的高手,可以在水面上面腳踩著一根楠竹然後在水上自由滑動。而且這一種絕技還被列入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運動項目,在貴州等地方都可以看到。

獨竹漂的用途。一種是作為交通工具。古時候居住在赤水河兩邊的居民為了方便,就常常使用這種方法進行交通往來。這樣就不用在陸路上面繞遠路浪費時間,而使用這種方法又省時間又方便。一種則是運動表演。獨竹漂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就作為體育活動列入必須表演的項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