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捕河蝦用什麼好 用什麼工具捕河蝦
1、蝦籠捕蝦,蝦籠一般用竹篾或包紮帶等編成,為丁字形筒狀籠子。籠子有兩個蝦能進而不易出的進口,在丁字形筒籠匯集處有一個開口。開口設有蓋子,作業前從此處放入魚骨頭或米糠、麥麩等餌料,並加蓋,也有將蝦籠分開放置的,則蝦籠上需紮上小竹竿,或繫上小繩,另一端系一個浮標,置入水中。傍晚放籠,翌晨收籠,啟蓋取蝦。現有些地方採用小型、圓柱形的塑料蝦籠,只在一端有一個進口,另一端是一個蓋子,成本低,方法簡便,捕撈效果良好。
2、地籠、甩籠捕蝦,地籠也叫地龍網,也叫甩籠,甩籠多數為方筒形。 由PE網線編成,兩頭尖,由多節組成, 一般7到16節,每節都由鐵絲或竹篾製成的圓圈撐開,每節內均有網片做成的倒須,最後一節為網囊,盛納漁獲物。作業時,根據河蝦喜歡棲息於有水草、微水流的水域,將地籠、甩籠安放在湖泊、水庫、池塘、河流的淺水區,早晚各1次,起籠從網囊中取蝦。若地籠中放入誘餌,則捕撈效果更好。
2. 使用捕蝦籠捕蝦有哪些好方法
使用捕蝦籠的捕蝦方法,屬於捕蝦方法。誘餌:野雜魚粉30克、泥鰍粉30克、鮮雞血粉35克、植物青味源粉60克、魚腥香粉45克、膨化粉35克、味精15克、促食劑粉55克、阿魏50克、動物骨粉70克;按比例取上述物質,分別放入烘乾機中,烘乾、粉碎成顆粒,混合;籠具:捕蝦籠有一籠具,在籠具的側面有倒須口和取蝦門,倒須口上連接有倒須,在籠具內連接有誘餌柱;籠具有一支架,支架構成一長方體,支架外包裹有網片,在其中一端的端面上有二個倒須口,在另一端面上有一個倒須口和一個取蝦門,在倒須後口上有倒須拉線連接至支架上。該捕蝦方法的捕蝦籠結構簡單、造價低;誘捕效果好,誘捕率高,達到98%,不影響蝦類的生活規律及正常生長;捕蝦時不受水域中地形及水面的限制,捕蝦時勞動強度低。
1、使用捕蝦籠的捕蝦方法,其特徵是:該方法有捕蝦的誘餌和專用網具: 誘餌:野雜魚粉30克、泥鰍粉30克、鮮雞血粉35克、植物青味源粉60克、魚腥香粉45克、膨化粉35克、味精15克、促食劑粉55克、阿魏50克、動物骨粉70克; 按比例取野雜魚、泥鰍、鮮雞血,洗凈、晾乾,然後放入烘乾機中,控制烘乾機的溫度在80℃,烘製時間為2小時,控制被烘乾物質的乾燥度為90%,取出放入至粉碎機中粉碎成顆粒;將植物青味源放入至粉碎機中粉碎,所有粉碎物質的粒度為0-60目;將上述物質按比例一起放入至混料桶中,把混料桶置於混料機上混合40分鍾,混合充分即可; 專用網具:捕蝦籠有一籠具,在籠具的側面有倒須口和取蝦門,倒須口上連接有倒須,在籠具內連接有誘餌柱;籠具有一支架,支架構成一長方體,支架外包裹有網片,在其中一端的端面上有二個倒須口,在另一端面上有一個倒須口和一個取蝦門,在倒須後口上有倒須拉線連接至支架上;誘餌柱位於籠具的幾何中心的底部; 捕蝦方法:將誘餌穿在捕蝦籠內的誘餌柱,將取蝦門關好,然後放入在蝦集聚的水域,蝦受誘餌香味的吸引,從捕蝦籠的倒須口進入捕蝦籠內吃食,倒須口的出口是漏斗狀的,進入埠大底埠小,蝦很難再找到倒須口底端的小口,蝦即無法再從倒須口出去,將捕蝦籠提出水面,打開取蝦門,捕蝦籠內的蝦全部被捉。
3. 怎麼捕捉河蝦
一、將這種單層蝦籠的口打開,裡面放吃完的碎骨頭等東西,蝦會自己進去。
4. 河蝦網的使用方法 怎麼樣使用河蝦網捕河蝦
1、用河蝦籠捕蝦的話最好是吃剩的雞骨頭。因為它效果最好。如果短時間搞不到雞骨頭也可以到菜市場殺雞的地方買雞腸子放到蝦籠里來捕蝦。
2、河蝦籠是中原地區用來捕鱔或泥鰍,河蝦小魚等的工具。地籠有很多入口,但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魚類進去後就很難出來。地籠的長度可依據養殖水面的長度、寬度而定。
3、河蝦籠選用直徑6毫米的鋼筋,加工製成40厘米的正方形框架,每50厘米為一節,用鋼繩連接起來,外面再用聚乙烯網布包纏,網的兩端或中間製成網兜。
4、每節設一個進口,框架與框架的網片上做成須門,使蝦只能進不能出。每相連兩節的進蝦口方向相反,這樣可捕來自兩個方向的魚蝦。
5、河蝦籠的長度可依據養殖水面的長度、寬度而定,一般為15節左右,總長約7~8米。地籠是定置漁具,可以常年捕撈。將地籠置於池塘、湖泊、河溝等養殖水面或天然水域中,每天早晨倒出網兜中的魚、蝦,取大放小。
6、材質為塑料纖維。河蝦籠有很多入口,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魚類進去後就很難出來。故又稱迷魂陣。因為這種工具是沉入泥底的,簡便取名地籠。這種工具有許多結,相互連通。使用時尾部綁上沉重的東西,上部分綁上結實的繩子,拋入水中後把繩子綁在岸邊的固定物上。
5. 捕河蝦用什麼好用什麼工具捕河蝦
1、蝦籠捕蝦,蝦籠一般用竹篾或包紮帶等編成,為丁字形筒狀籠子。籠子有兩個蝦能進而不易出的進口,在丁字形筒籠匯集處有一個開口。開口設有蓋子,作業前從此處放入魚骨頭或米糠、麥麩等餌料,並加蓋,也有將蝦籠分開放置的,則蝦籠上需紮上小竹竿,或繫上小繩,另一端系一個浮標,置入水中。傍晚放籠,翌晨收籠,啟蓋取蝦。現有些地方採用小型、圓柱形的塑料蝦籠,只在一端有一個進口,另一端是一個蓋子,成本低,方法簡便,捕撈效果良好。
2、地籠、甩籠捕蝦,地籠也叫地龍網,也叫甩籠,甩籠多數為方筒形。由PE網線編成,兩頭尖,由多節組成,一般7到16節,每節都由鐵絲或竹篾製成的圓圈撐開,每節內均有網片做成的倒須,最後一節為網囊,盛納漁獲物。作業時,根據河蝦喜歡棲息於有水草、微水流的水域,將地籠、甩籠安放在湖泊、水庫、池塘、河流的淺水區,早晚各1次,起籠從網囊中取蝦。若地籠中放入誘餌,則捕撈效果更好。
6. 如何捕河蝦
(一) 蝦籠捕蝦
蝦籠一般用竹篾或包紮帶等編成,直徑15--40厘米,為「丁」字形筒狀籠子。籠子有兩個蝦能進而不易出的進口,在「丁」字形筒籠匯集處有一個開口。
開口設有蓋子,作業前從此處放入魚骨頭或米糠、麥麩等餌料,並加蓋,用繩將上百個籠子以每隻4--10米的間距系在一起。也有將蝦籠分開放置的,則蝦籠上需紮上小竹竿,或繫上小繩,另一端系一個浮標,置入水中。傍晚放籠,翌晨收籠,啟蓋取蝦。現有些
地方採用小型、圓柱形的塑料蝦籠,只在一端有一個進口,另一端是一個蓋子,成本低,
方法簡便,捕撈效果良好。
(二) 蝦球捕蝦
蝦球在有的地方也叫蝦籠,在湖泊、池塘、多草的江河等水域中捕蝦,效果較好。蝦球用竹條、柳條、包紮帶等編成,直徑為60--80厘米,為扁圓形空球,可將破網片、竹梢、竹絲、棕櫚絲等物填入空球中,並用一根繩子系住,另一端系扎一個浮標。在淺水處作業的蝦球,有時直接系紮上一根小竹竿作標記,放入水中。河蝦進入蝦球內棲息、攝食,一般間隔30--120分鍾,劃一隻小船到放置蝦球的水面上邊,一隻手操劃鉤,將蝦球鉤牢並將蝦球輕提到水面,或抓住浮標、竹竿,輕輕將蝦球提至水面,另一隻手再將一隻面積0.3--0.8平方米橢圓形或梯形的抄網放入水下30--50厘米處,然後將蝦球提拉進抄網內,再將抄網中的蝦轉入船艙中或魚籮中暫養。也有不用抄網作業的,可直接將蝦球提進船內,將蝦球中的蝦抖入船內,此法簡便,但可能有些蝦會逃脫。此法作業,若在蝦球中放些小雜魚或粉團等作誘餌,則捕撈效果更好。
(三)地籠、甩籠捕蝦
地籠也叫地龍網,呈方筒形或「T」字形。有些地方叫甩籠,甩籠多數為方筒形。 它們多由PE網線編成,內徑40--60厘米,長3--10米,兩頭尖,由多節組成,一般7--16節,每節都由鐵絲或竹篾製成的圓圈撐開,每節內均有網片做成的倒須,口徑10--20厘米,最後一節為網囊,盛納漁獲物。作業時,根據河蝦喜歡棲息於有水草、微水流的水域,將地籠、甩籠安放在湖泊、水庫、池塘、河流的淺水區,早晚各1次,起籠從網囊中取蝦。若地籠中放入誘餌,則捕撈效果更好。
(四)蝦蚝捕蝦
蝦蚝是用竹篾等編成的長而細、具有較大入口的喇叭狀竹籠,長1米多,喇叭口有倒須。根據河蝦白天喜歡棲息在水草上,夜裡外出活動,溯水向上游動的習性,在河道、溝汊、溪流邊,選擇有水流的岸旁,用雜草築壩(壩的大小要使水流因受阻增高水位而流過壩),使之形成一股洄流。蝦蚝放在洄流中,迎捕河蝦。
7. 河蝦的抓取方法是什麼
最簡易的捕蝦工具是「花籃」網,也就是臉盆直徑大小的小網,網兜不用太深,用紗布就可以,有10厘米深足夠了,將「花籃"網用繩子拴平衡,放到水裡。繩子上端拴上一塊泡沫塑料,這樣繩子就能漂浮在水面上了,目的是為了起網時能找到網繩。
8. 如何捕捉河蝦
可以用地籠,在地籠里放一些燒過的骨頭。或者使用「花籃」網,也就是臉盆直徑大小的小網,網兜不用太深,用紗布就可以,有10厘米深足夠了,將「花籃"網用繩子拴平衡,放到水裡。繩子上端拴上一塊泡沫塑料,這樣繩子就能漂浮在水面上了,目的是為了起網時能找到網繩。注意:網兜里放幾塊新鮮的羊骨頭,羊骨頭和網兜用線固定住,以免掉到水裡。
河蝦廣泛分布於我國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中的河蝦(又稱青蝦,學名叫日本沼蝦(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是優質的淡水蝦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產食品,頗得消費者青睞。
作用:
淡水蝦性溫味甘、微溫,入肝、腎經;蝦肉有補腎壯陽,通乳抗毒、養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氣滋陽、通絡止痛、開胃化痰等功效;適宜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瘙癢、皮膚潰瘍、身體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病人食用。
9. 怎樣使用地籠捕魚蝦
用網目為15mm網片圍製成四方形、可疊折式的籠網,整條地籠網長2m,由11個四方形鐵絲骨架將其分隔成10個內部相通的20cm×20cm×20cm的正方形小網籠。
小網籠的兩邊均設有間隔式的誘魚洞,誘魚洞為啦叭狀的倒須網口(魚、蝦只能進不能出),地籠網的兩端為圓錐形集魚網袋,當青蝦由誘魚洞進入地籠網後被誤導而爬集於兩端的集魚袋而被捕。
簡單方便,不會損壞魚蝦蟹,受到眾多漁民的喜愛和運用。
全部人工編織打結。分為一擋一檔的,正常一檔50CM左右,小的20CM左右,地籠兩側相互交叉有很多入口,內部構造比較復雜(行內稱為「倒須」)魚蝦類進去後就很難出來。
出口常設於籠的中尾部,兩側分別一個,也有直接設在兩頭(這樣的設計不方便,籠身在水下不穩容易傾斜),小籠只有一頭有出口。籠底由石頭子灌到網袋中,在由工人手工編織上去,這個稱為「jià子」就是腳的意思。因為這種工具是沉入水底的,故而取名地籠又稱「ha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