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很早以前河邊車水用什麼工具
擴展閱讀
分料器價格怎麼樣 2025-08-02 03:57:06
康卡斯為什麼價格這么高 2025-08-02 03:52:48
石油隊爆炸組是干什麼的 2025-08-02 03:48:26

很早以前河邊車水用什麼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8-30 22:32:36

❶ 我國古代水利灌溉工具有哪些

約西周時期,桔槔(jiégāo)、轆轤等具有簡單機械結構的提水工具開始出現。
(桔槔使用杠桿原理,用於提取地表水。轆轤則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❷ 古代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等。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等。曹魏時期有翻車。
唐朝時期有筒車。
宋朝時期有高轉筒車(水力)。
明清時期有風力水車。

❸ 水車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不詳,根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

水車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水車也叫天車,車高10米多,由一根長5米,口徑0.5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斗。

刮板刮水,水斗裝水。河水沖來,借著水勢的運動慣性緩緩轉動著輻條,一個個水斗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臨頂,水斗又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裡。

(3)很早以前河邊車水用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蘭州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

1、由於蘭州黃河水車當時的技術先進,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徵。

2、由於外藩的遷入和軍隊駐扎當地屯墾戍邊,再加之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徵。

3、蘭州黃河水車是由段續宦遊西南諸省時,見當地用竹製筒車汲水灌溉,回蘭州仿製而成,因而具有模擬性特徵。

4、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朴性特徵。

5、自從水車創制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徵。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遊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❹ 古代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龍骨車,古書上都叫翻車,據《後漢書》記載,這一灌溉機械是東漢末年發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轉動輪軸灌水,後來由於輪軸的發展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發明了以畜力、風力和水力作為動力的龍骨水車,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根據動力的不同,龍骨水車有下列幾種。

人力龍骨水車 人力龍骨水車是以人力做動力,多用腳踏,也有用手搖的。元代《王禎農書》和清代麟慶的《河工器具圖說》中關於龍骨車的敘述比較詳細。它的構造除壓欄和列檻樁外,車身用木板作槽,長二丈,寬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約一尺,槽中架設行道板一條,和槽的寬窄一樣,比槽板兩端各短一尺,用來安置大小輪軸。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節一節的龍骨板葉用木銷子連結起來,很像龍的骨架一樣,所以名叫龍骨車。在上端的大軸的兩端,各帶四根拐木,作腳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間,人扶著木架,用腳踩動拐木,就帶動下邊的龍骨板葉沿木槽往上移動,把水刮上岸來,流入田間。龍骨板葉繞過上端大軸,又在行道板上邊往下移動,繞過下端的軸,重新刮水。這樣循環不已,水從低處源源不斷地被車上岸來。這就是龍骨車的構造和工作過程。

人力龍骨水車因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夠大,但是凡臨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兩個人同踏或搖,也可以只一個人踏或搖,很方便,深受人們的歡迎,是應用很廣的農業灌溉機械。

畜力龍骨水車 大約在南宋初年,龍骨水車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用畜力做動力的龍骨水車,這是龍骨水車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的水車部分的構造和前面講的相同,只是動力機械方面有了新的改進。在水車上端的橫軸上裝有一個豎齒輪,旁邊立一根大立軸,立軸的中部裝上一個大的卧齒輪,讓卧齒輪和豎齒輪的齒相銜接。立軸上裝一根大橫桿,讓牛拉著橫桿轉動,經過兩個齒輪的傳動,帶動水車轉動,把水刮上來。因為畜力比較大,能把水車上比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較大。

水轉龍骨水車 在元代《王禎農書》上還有水轉龍骨水車的記載,可知這一機械的發明應該在《農書》成書之前,大約在元初,也有近七百年的歷史了。它的裝置,水車部分完全和以前的各種水車相同。它的動力機械裝在水流湍急的河邊,先樹立一個大木架,大木架中央豎立一根轉軸,軸上裝有上、下兩個大卧輪。下卧輪是水輪,在水輪上裝有若干板葉,以便借水的沖擊使水輪轉動。上卧輪是一個大齒輪,和水車上端軸上的豎齒輪相銜接。把水車裝在河岸邊挖的一條深溝里,流水沖擊水輪轉動,卧齒輪帶動水車軸上的豎齒輪轉動,也就帶動水車轉動,把水從河中深溝里車上岸來,流入田間,灌溉莊稼。

如果水源比較高,可以作大的立式水輪,直接安裝在水車的轉軸上,帶動水車轉動,這樣可以省去兩個大齒輪。

在利用流水作動力的灌溉機械上應用了一對大的木齒輪,把水輪的轉動傳遞到水車的軸上,來帶動水車把水刮上來,進行灌溉,這是元代機械製造方面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也是人們利用自然力造福於人類的一項重大成就。

❺ 水車是一種取水工具,古代的龍骨水車真的是用龍骨做的嗎

在古代,我國農田灌溉使用的是一種木製的汲水裝置——龍骨水車。這個奇特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它真的是用龍骨做的嗎?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它的發明者是東漢末年的宮廷發明家畢崗。

東漢末年,漢靈帝不理朝政,喜歡大興土木,修建了繁華的宮殿和巍峨的城池。龍骨水車就是專門為都城洛陽郊外一條大路灑水的環衛工具。三國時期,發明家馬鈞改良了龍骨水車,使它變成了灌溉設備,廣泛地運用到了農業生產當中。

總結:

龍骨水車在我國有兩千年的歷史,對我國古代的農業生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在南方的一些農村,我們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❻ 古代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龍骨水車,又名翻車,一直到解放初期全國各地都在廣泛使用。根據動力的不同,龍骨水車分為:人力水車,是應用很廣的農業灌溉機械。畜力水車,水轉水車。
桔槔,長桿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 
轆轤,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筒車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戽斗,用柳條或竹、木製成的,兩側系有長繩的斗狀的人力提水工具。
唧筒,又稱「水龍」。古代唧筒也就是人力水泵。一種是水銃式唧筒,另一種是杠桿式唧筒。

❼ 古代水車隨處可見,可水車用來做什麼呢

灌溉農田。

水車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幅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達15-18米。輪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橫板。一般大水車可灌溉農田六、七百畝,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畝。水車省工、省力、省資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了。

水車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充分利用水力發展出來的一種運轉機械。根據文獻記載,水車大約東漢時期出現。水車作為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見證了中國農業文明,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見證。水車的發明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7)很早以前河邊車水用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其他灌溉工程:

1、鄭國渠:

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

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全長300餘里,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

2、白渠:

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白渠開鑿於西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於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故而得名白渠,也常與原有的鄭國渠合稱鄭白渠。

❽ 以前的灌水的農具叫啥

以前的灌水的農技,我們就叫那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