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祭拜黃帝陵是每年都要舉行嗎有何意義
每年都要舉行。帝陵祭祀是華夏子孫流行幾千年的最嚴肅莊重的最大傳統民俗及國家行為,黃帝陵祭典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自2004年開始,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新落成的黃帝陵祭祀廣場舉行,清明公祭黃帝陵活動無論從規模上、規格上,還是內容上、形式上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意義: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禮,都有國家領導人和中央國家有關部委、兄弟省市區代表,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華人華僑代表萬餘人參加。
黃帝陵祭典活動實現了與對台工作相結合,與弘揚中華文化相結合,與團結、凝聚海外同胞相結合,突出了民族認同、國家統一、文明傳承、自強創新的主題,昭示了中華民族同根共祖、復興發展的理念。
(1)黃帝陵工具活動在什麼時候舉行擴展閱讀: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代中國人,認為只有祭祀和打仗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功利性活動,都與當時的祭祀有密切的聯系。《國語·魯語上》「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故而,慎終追遠就成為是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有的傳統。
祭天地,袛宗廟,祀祖先,拜鬼神,朝四方,各種祭祀,樣式百般,並由此衍生蔚為大觀的祭祀文化。而由祭祀文化又衍生出更為宏大的禮樂文明,也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
黃帝,帶領華夏民族的先民們開辟洪荒,肇啟鴻蒙,開啟了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先河,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更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肇創者。
B. 什麼時候祭黃帝陵
祭黃帝陵是在每年的清明節當天。
清明時節,在黃帝陵公祭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盛事,是中華兒女追本溯源、弘揚民族精神、矢志復興中華之盛典。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和開拓者。「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是中華兒女尊崇與景仰的民族聖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從黃帝逝世起,華夏族就開始了祭祀黃帝的活動,而在歷朝歷代舉行的郊祭、廟祭、陵祭等各種祭祀活動中,橋山黃帝陵的祭祀活動起源最為久遠、最為重要。
C. 黃帝陵公祭活動在每年的什麼時間舉行
黃帝陵公祭活動在每年的清明節。
黃帝陵祭典活動分為公祭和民祭兩部分,一次是清明節時的國家公祭,另一次是重陽節時的民間祭祖。
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禮,都有國家領導人、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華人華僑等萬餘人參加, 昭示了中華民族同根共祖、復興發展的理念。
(3)黃帝陵工具活動在什麼時候舉行擴展閱讀
保護措施
為了加大對黃帝陵的保護,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黃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黃陵縣文化藝術中心)獲得「黃帝陵祭典」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D. 我國祭祀黃帝陵的情況(時間,主體,規模,參加人員,規格,形式等等)
般是當年的清明節,「『文革』後,都是9點50開始的。」黃帝陵基金會副會長66歲的韓偉說,「黃帝陵祭祀的這個開始時間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來體現該祭祀是天子級別的,這種祭祀等級在先前歷代都是國家級別。」 一、祭祀必須是天子級別。韓偉說,民間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沒有規模,沒有議程,顯示不出等級氣勢,凝聚力不夠。
二、展現民族文化優秀的一面。「把傳統文化最好的一面給大家,比如說,要拋棄燒裱、燒紙,在大殿里燒燒烤烤太麻煩了,」韓偉說,「現在民間的祭祀樂舞主題大多是關於紅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時找當地戲班來唱摺子戲,用那些筐子、籃子、案子做祭器……這些也要取消,某個方面來說,這不是文化范疇。」
三、保證整套禮儀的完整性。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對各套禮儀結合起來的整體效果進行控制,比如整個祭祀現場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話,隨便拉個廣告氣球、橫幅什麼的,商業廣告就全上去了。」
鳴炮是外國人的傳統
2003年7月,專家組的方案進入了北京專家評審階段。初步擬定的祭奠程序為12項:全體肅立;鳴放禮炮;敬奏祭樂;主祭就位;參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鞠躬禮;樂舞告祭;典禮告成。評審的北京學者認為,鳴炮34響不妥,因為禮儀中的鳴炮源自西方傳統?d?d?d過去,海洋國家的艦隊在抵達其它國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餘的炮彈全部打掉,用轟轟作響來表示和平。隨後,「鳴放禮炮」被改為「鳴鍾擊鼓」?d?d?d擊鼓9下(9為中華禮數中最高位級的數);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陣分別就位的程序。這樣,祭祀程序變為7項:全體肅立;擊鼓鳴鍾;敬獻花籃;恭讀祭文;行三鞠躬;樂舞告祭;瞻仰聖殿。
再造青銅祭器
祭器是各個禮儀環節中被關注最多的,對於使用青銅的祭器,沒有專家反對?d?d?d青銅器與文字、禮儀、城市被列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負責祭器部分的陝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鎮烽說,「周代祭祀用青銅器,以後包括明清在內的歷朝歷代祭祀都用青銅,式樣上都仿商周,最晚不遲於戰國。唐宋時期文獻記載,當時國家鑄造工場專門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分發到全國各地祭祀場所。」
於是,疑問都集中到了復制哪種青銅器?天子級別的青銅器是什麼規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專家組發現各地的祭器體量小、色澤灰暗、組合混亂、質地不一,儀仗旗幟多使用明清戲劇道具,他們認為這「缺乏嚴肅性」。
吳鎮烽介紹,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鑄造了55件青銅祭器,花費200萬元。鼎、簋分別選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銅簋,作為原形進行仿製。他說:「復制鑄造時,只有一兩個是在實物上丈量的,其它幾乎都根據照片來製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里,只能對比照片仿製。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們放大到了近兩米高。」
吳鎮烽說,「根據《周歷?儀禮》記載,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為三鼎兩簋,只有國家最高等級、天子祭祀時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軒轅殿內、黃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徵國土社稷的從小到大9個青銅鼎。
為了區別於其它祭器並凸顯時代感,每個青銅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長,祚我中華,彌剛彌強,載寧九州,民富小康,鼎鑄盛世,用祀永享。黃陵祭器,甲申年春」的類似文字,該銘文為吳鎮烽所擬。
在這次為黃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銅祭器中,曾侯乙編鍾的復製品是其中的明星。「編鍾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復制,65件,花了200多萬,」對於復制自戰國時代的曾侯乙編鍾,吳鎮烽贊不絕口,「每個編鍾上的銘文都是挫金的?d?d就是在製作過程中,鍾上字的位置凹進去,然後澆鑄上黃金,挫平?d?d光挫金就用了10多萬元。」
曾侯乙編鍾20多年前在湖北隨州被發掘,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編鍾,重5噸,最大的鍾高約1.5米,重202公斤。在黃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稱為「最為寶貴」(與編鍾相對的是32件仿江陵彩繪石編磬)。
編鍾製作方、湖北博物館的馬業平介紹說,這是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的一套編鍾,在之前的普遍認識中,中國古代音樂只有五聲音階,而製造於戰國時代的這套編鍾不但有六聲七聲,甚至還有十二半音,與國際通用的c大調同列。先前的樂器,每個振動基頻只能產生一個音,戰國時代的工匠通過編鍾的合瓦形改變振動模式,讓它產生出了不同的音。每個鍾的各敲擊點上都刻有音調的名稱: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等。
曾侯乙編鍾上的紋飾相當復雜,完成翻模需要幾十個步驟,主要程序是,硅橡膠模-蠟模-硅溶膠-灌銅:首先,用一種國產硅橡膠在曾侯乙編鍾上翻模,這種材料是中性的,對金屬沒有任何腐蝕,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縮小翻模所帶來的收縮比。然後將硅橡膠做成蠟模,用耐火材料把蠟化掉,留下空殼,再澆灌銅水進去……
「編鍾上的某些紋飾比頭發絲都要細,每個復制過程都將不可避免地使編鍾塑形在細微處減弱一點點,」馬業平說,「何況編鍾不同於普通青銅器,除了復制外形,音色、音階也必須相同。在形狀全部復制完後,要根據青銅物理特性來細微調制,改變每個編鍾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誤差縮小到最低。」
馬業平說,這次在復制的每個步驟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術,最終的復製品相當棒?d?d?d編鍾復制在形狀上的誤差允許范圍是2%,這次被控制在了1%;大鍾音色誤差允許范圍是正負12音分(非常專業的小提琴手對音樂的最高解析度是5音分,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無法分辨出的差別),該復製品的誤差最高為-4音分,小鍾的音分誤差甚至在正負1音分以內,80%的編鍾誤差指數都是0。
黃色佩巾:從漢代文化尋找靈感
圍繞這次黃帝陵祭祀而設計的各個分方案中,服裝設計眾口難調。一開始有專家設計了仿漢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專家評審認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覺。另一個難題是,參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難讓每個人都能穿上合適大小的衣服。
數千個祭祀者的衣服必然會出現色彩差異及服飾造型的區別,為了能夠達到整體劃一的視覺效果並符合現場氣氛需求,負責祭祀服裝設計的西安美術學院服裝系教授張莉設計了長為180cm的黃色佩巾?d?d?d它的好處在於,滿足了視覺上的統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紀念,並且不受季節氣候、高矮胖瘦限制。
張莉說她這次的設計總體上是從漢代的文化中尋找靈感,並兼顧了地域特色,以漢代瓦當、畫像磚等紋飾為點綴。她認為黃色是跟人最貼切的顏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漢代開始受到青睞,從此成為中國皇室的專寵。黃色寓意傳統文化,代表「陰」、「地」,與祭祀現場大片代表「陽」、「天」的紅色正好搭配,何況是在陝西的「黃」土地上祭奠「黃」帝。
據韓偉介紹,有關部門在西安第三印染廠為這次活動共訂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樂舞歌聲
對於樂舞的方案,陝西省的評審會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規模應考慮禮制問題」。諸如此類的精巧設計在祭祀樂舞表演中隨處可見:樂舞歌聲來自120人合唱隊,象徵12億中國人;古裝舞蹈人員走12步一拜,象徵一年12個月;演出人員總共365人,象徵一年365天。
身著古裝的表演人員來自陝西省歌舞劇院、西安音樂學院、第四軍醫大學以及黃陵縣中學,或歌或舞的他們,讓祭典的時空產生了錯覺?d?d祭祀樂舞的總編導王宏說,上一次以這樣的樂舞祭祀黃帝,還是在2000多年前。
《黃陵縣志》上記載古代的祭祀,有歌詞、曲譜,但樂舞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見,在民國時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說,當時祭祀只有奏樂,用日常流傳的中國民樂,比如嗩吶。
E. 請介紹軒轅廟每年什麼時候祭奠黃帝
祭黃帝陵是在每年的清明節當天。
清明時節,在黃帝陵公祭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盛事,是中華兒女追本溯源、弘揚民族精神、矢志復興中華之盛典。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和開拓者。「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是中華兒女尊崇與景仰的民族聖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從黃帝逝世起,華夏族就開始了祭祀黃帝的活動,而在歷朝歷代舉行的郊祭、廟祭、陵祭等各種祭祀活動中,橋山黃帝陵的祭祀活動起源最為久遠、最為重要。
黃帝陵祭祀之禮儀
《禮記•祭法》上說「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休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大意是說,祭禮不是外在物化的表現形式,而是發自人的內心的產物。內心有思念之情產生,表現於外便是祭禮。所以,只有賢德之人,才能透徹地理解祭禮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