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如何實現
擴展閱讀
置換關節費用多少 2025-08-03 11:28:39
管家婆怎麼錄入費用 2025-08-03 11:25:16

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如何實現

發布時間: 2022-08-18 03:33:11

① 語文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求解答

南康市實驗小學 劉玉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也是語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語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腦思維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更是人類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的工具。然而,語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載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豐富和陶冶著人的思想個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務。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 工具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凸顯出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簡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習中又是和諧統一的。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本。
一、學習新課標,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是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的前提。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來,新課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豐富了教學內容,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新課程觀念下,教師的教學策略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立足於學科要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認知向重情感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教書向重育人轉變。
在新的教學觀陽光里,師生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這種解放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轉化為個性的內在。
學生是不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學生當做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作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性,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頭腦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總之,做為教師,只有充分認識並肯定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才能放下架子,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才能根據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因此,學習新課標,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是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的前提。
二、把握三個維度,運用正確的教學法和學習法,是落實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關鍵。
素質教育是一種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新課標更是凸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要求。從語文課程目標看,三維目標既包含了知識與能力維度的工具性目標,又包含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從語文教學內容看,文本難度降低了,強調了實效性,多了一些淺顯易懂的能反映時代精神、先進科學理念、關注社會、自然、生命等有價值的問題的內容;從語文的學習方式看,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用獨立的意識、批判的思維和團結合作的精神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探索語文教學的豐富底蘊;從語文的評價標准看,要求評價內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積累,還要慎重考查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結。
總之,語文的性質滲透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方方面面,這有利於教師更好地進行語文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法和學習法,彼此兼顧,落實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關系。
三 、 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閱讀中同構共生。
首先,利用教材的範本閱讀,進行人文教育。語文教材是進行語文教學的範本,是我們實現閱讀教學的首要材料,我們教師要善於在重視字、詞、句、段、篇和講解的同時,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種子。
其次,從課外經典名著的閱讀中感受人文熏陶。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材只是語文教學的範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閱讀的樂趣,更好的完成閱讀教學的目標,課外經典名著的拓展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在生活閱讀中明辨是非,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達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理培養。
四、在綜合實踐教學中統一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是新課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們的語文教材的編寫中就有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綜合性實踐是讓學生在做中學,鼓勵學生積極去收集生活資料、觀察生活,積極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配合,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深入實踐,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了解知識的生產與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適應力。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一方面注重具體的字、詞、句、章等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積累,另一方面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將實踐與體會融為一體,將語文知識予以積累、消化、內化為自主的學識時,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而真正提高語文素養,取得語文教育的成功。

② 語文課如何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題 謝謝了

語文的人文性,教師通常都把握得比較到位,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則要求老師深入教材,挖掘教材獲補充教材的空白點, 才能更有深度。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中,醫生說了些什麼,就是文中的留白處,想像他們的對話,用不同的對話形式寫下來,就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融合點。

③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二者如何做到統一

淺談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以人文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培養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基本功,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發揮其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作用,最終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工具性;人文性;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是說,語文具有工具性,其工具性是語文的「基礎」;語文又具有人文性,其人文性又是語文的「核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二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凸顯這兩方面的功能。然而,現實的語文教學常常脫離了人文精神,只在語言形式上兜圈子,這樣語言文字就會淪為簡單的排列組合文字的游戲。有的語文教學卻沒有語言文字的運用,即脫離教學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機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種「貼標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是「看上去很美」罷了。那麼,如何去做才能實現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語文教學目標的轉變讓工具性與人文性這兩方面的功能得以統一
語文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即真正貫徹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
這種對人情感和道德的普遍關注是傳統的以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教學所難相媲美的。用教師自己的話說:「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有知識的授受,還要關心學生是怎麼學會的,他們學的過程有什麼樣的體驗。」它把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落到實處,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這兩方面的功能凸顯出來。
因此,作為一位語文教師,一定要把握並落實好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目標。
二、語文教學實踐讓工具性與人文性這兩方面的功能統一起來
1.立足工具、弘揚人文,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要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
如,在教《散步》這課時,我先抓住「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就是整個世界」這一中心句,緊緊圍繞「初春」這部分文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品讀,使學生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情境,體會到了景美、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同時又通過仿寫訓練進一步體味到了語言文字的美。接著我讓學生自主閱讀了「分歧」這一部分內容,並通過師生之間的激情辯論,讓學生深深感受到了中年人的責任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樣,也就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統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實在在學會了怎樣讀書,學會了怎樣做人。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使品讀語言與理解感悟達到相互交融
閱讀教學改革仍然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緊緊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讀乃是閱讀教學第一要務。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閱讀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抓住重點語句、段落進行品讀是學生感受、理解語言的前提和途徑,而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之後才能讀出景、讀出情、讀出味來。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通過一次次的品讀,將文本的理解、意蘊的體會有機地統一在文本語言的品讀之中,達到了品讀語言與理解感悟語言的相互交融。這才是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3.「形」「神」兼備,鞏固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方面功能
參與新課程標准編寫的崔巒老師曾經說過:「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充分地認識到,語文學科是從語言入手的,直指人文內容(知識和精神),然後再回歸語言,它是一種不斷互逆的運動,即「雙向」運動。學生在語言人文的互逆中對話、交流、感悟、體驗、品味、積累、運用,從而在語文學習中既做到得「形」,又做到得「神」,「形」「神」兼備。
三、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語文的觀念已經成為共識。要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首先語文閱讀要聯系生活,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揮主體精神,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極主動地與文本對話,創造性地構建文本的意義。把文本看作生活的反映,結合生活學習文本,以生活的標准衡量文本優劣,讓生活成為學習文本的動力,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次,語文要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的就是語文。生活即語文,比如看電視、看報、看電影,或與人交談,你聽到一個好的想法——關於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討論,記錄下來。有了自己的一點感悟,把它寫下來,這就是語文,語文教學就要提倡這樣的課外練筆。我們可以把焦點訪談、百家講壇等引進課堂,在貼近生活的課外練筆中,學生以我手寫我心,提高了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情趣愛好,豐富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形成了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應該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努力方向。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在把握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辯證統一的理念下,力求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積累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啟迪,從而提高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④ 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請舉例說明。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⑤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⑥ 語文教學怎樣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正確認識工具性。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正如列寧所說:「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自然也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如果脫離工具性,「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談不上「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將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將是不變的教學內容與任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以語文知識教學為本,以語文技能訓練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兼顧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二、正確認識人文性。語文雖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題材不同,體裁各異的文章無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題,即使是作為語言材料的詞彙、句子也無一不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優勢理所當然地要求它應發揮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積極作用。如教《最後一課》,不能只側重於語言的樸素自然,也應使學生體會文中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裝》,不能只著眼於情節的曲折、離奇,也應使學生把握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什麼?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將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豐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類文化的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生還將在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等方面獲得陶冶和培養,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三、正確認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證統一關系盡管新課標一再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才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但是關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操作上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出現了以下兩種爭議 1、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習語言文字、寫法上,對於文本的人文性視而不見。因為這部分教師的認為語文的工具性是語文的主要內容,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教學就要為實現這個工具性而努力。 2、為了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強化人文的感悟,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教學時,把大部分精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語言文字與不顧,還謂之曰:「這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張揚其個性。」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語文的性質,它們將一個整體截然地分裂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附,毛將附焉」,沒有了工具性又哪來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華。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會因失去了靈魂而黯然失色。語文的工具性昭示著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著人文性的工具;語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負載在語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恪守語文姓「語」不動搖,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於一邊,忽視對文本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性的體驗。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兩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熏陶,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式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緊緊結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說是真正的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同一! 因此,把語言學習作為本體的學習,讓學生在這種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過程中,使他們的精神世界、審美情趣、創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養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從而使學生的人文關懷落到實處,又將工具掌握在手。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當前實踐課標的過程同樣也要我們要特別注意已經出現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蓋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而忽視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與工具性的泛化後果一樣,都會嚴重影響語文素養的形成,都會導致語文素養的「營養不良」。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防止將二者人為地割裂開來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超越語言文字訓練和個性化感悟好比語文天平的兩個托盤,重了一頭,天平必然要傾斜。不管鍾情語言文字訓練,還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個勢必會造成語文能力的失衡。新課程改革的指揮棒讓我們關注人文,重視感悟,於是我們的課堂開始虛了,學生得意卻忘言了。僅在詞語方面的掌握就出現了以下這樣的問題; 課標對低年級提出的是「了解」詞語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須能夠用語言來表達,現在提倡感悟,老師們錯誤地認為,了解詞語的意思只要意會就可以了不必言傳,這不言傳,教師就不能把握學生了解的程度。有時學生甚至對課文中的個別詞語不知所雲。中年級要「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出現了得意妄言的現象,學生對課文只有一個整體感受,浮在表面。至於這種感受是從哪個詞中傳遞出來的,老師沒有引領學生捕捉這樣的詞語,也就談不上體會詞語對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了,對詞語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學生將一些詞語記住背下來了也不能准確地應用。 其次,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造句的訓練,特別是關聯詞語的運用。雖然說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經過大腦苦思冥想就不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時自然產生不了相應的了聯想,於是,學生在說話、寫話中就出現瞭然後…然後…,完了…完了…的連接,學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後語之間的關系。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緊扣語文本體,關注言語形式的教學語文本體就是語言文字。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要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就必須充分重視語言形式,從語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內容,以及領悟思想內容是如何表達的。語文教學,老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完成從關注言語內容到關注言語形式的過渡,理解言語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語內容,才能真正學會閱讀。 四、正確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崔巒曾經說過: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首先必須打破單一、沉悶的課堂,改革以往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以老師講解代替學生問答,以老師分析代替學生思考的單一做法。本人認為改革這一教學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目標的改變,學習目標的制定既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情和運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設計《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又實在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學習文章優美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描寫,了解地球的浩瀚與美麗,這一學習目標通過生動朗讀,驚現場面再現(多媒體),精彩片斷仿寫等步驟實現;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地球的可愛。二是發動和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上網、收集有關地球的資料圖片以及調查整理人們對地球的破壞程度,從而使學生能從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中感受到地球將面臨的危機,這樣讓學生了解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特點及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了解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加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進一步使學生懂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好地球。 第二,從生活中挖掘豐富多彩的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豐富、活潑的語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觀的思想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從生活中學,在生活中運用、提高是語文工具性的直接體現,而人文教育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也體現為追求語文教學的社會化、人格化、與個性化,所以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是學生體驗人生的地方,語文課應實現知、情、意的統一。我們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在指導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對語文性質要有更准確、更成熟的認識與把握,然而要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內容還需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們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指導思想,我們一定能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目的。

⑦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運用和實踐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以優美的工具而愈顯出其風采,優美的工具借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樣的「統一」

1、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

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

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

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

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⑨ 語文課程如何實現人文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始終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頗難解決的問題之一,但是交往教學理論,特別是有效課堂交往的實現卻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有效課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在交往中互為主體的關系使教師特別是學生始終處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

其次,交往內容的豐富會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切實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最後,有效課堂交往及時、有效的反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得師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情感體驗中,這有利於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情感、態度和生活的體驗。

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葉聖陶先生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教學的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語文課程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總之在有效課堂交往過程中,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會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從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⑩ 語文教學應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高分,200分)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家都能認識到:「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而「人文性」著重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關於兩者的關系,新課標中運用的是「統一」而非「結合」.這是因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異彩.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以往的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自身的人文特徵,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承,過於注重接受性學習;而當前的語文教學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的趨勢。這些趨勢都值得我們警惕。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根據課文特點,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度」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回答鳳凰語文網友提問時說到:「語文教學如何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起來,這的確很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平衡。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對兩位專家的話感觸頗深,猶如茅塞頓開。是呀,回顧我們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體現工具特點的是結構、語言及技巧,體現人文特點的是內容,主旨。有的文章語言雋永,有的文章內容深邃,前者可側重於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後者可側重於人文性,談談內涵的豐富。如《普羅米修斯》一課,老師就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讓心與心慢慢地貼近在一起,盡而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偉大,神話的無窮魅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二、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讀書不充分的現象。學生讀了書,但並沒有時間將課文所表達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頭腦里「活」起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過電影」,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涵泳品味,就匆匆讓學生去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的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思想,體會文本情感,認識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所有這些唯讀為重。因為讀是對文本情感體驗和表達的最直接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能最有效地促進理解,促進感悟,並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讀這一形式把這種理解和感悟表達出來。(因為任何文章都由其內容決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桂林山水》是贊美、驚嘆、欣賞,《十里長街送總理》則是沉痛、追思、懷念,《潑水節》是歡樂、喜慶、幸福,《匆匆》則是惋惜、追悔、自責,等等。)如果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就會讀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會背離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師要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要長文短教,抓住重點段落,找准生發感受的語言點,這需要老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抓住這個語言點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師以「中華不振」貫穿課堂,抓住描寫租界不公的段落,來感悟文本,既進行讀寫訓練,又激發了學生愛國、報國之情。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的地位明顯帶有「文化霸權主義」和「知識權威主義」特徵,忽視兒童各種學習權利,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滔滔不絕地滿堂灌,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問。導致課堂上師問生答、師講生記、師令生從,師生關系畸形異化,課堂活動匱乏,學生智慧與個性壓抑乃至衰減。

這些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因此,我們必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即:要把課堂教學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是要以生為本,始終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的本真。

《課標》說:「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簡單一點,這句話就是說:「要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語文實踐的能力。」而支老師這堂課的教學,充分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完全達到了這一要求。而且,筆者認為,這也是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這看起來是在進行工具性的訓練(如果硬把工具性與人文性分開來說),但學生在一次比一次讀得更好的同時,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闡發和接受了所讀文章的人文因素。」這一論斷的自我實踐。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要牢記課標的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師必須還原語文的本來面目,讓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重新走上朴實、扎實、真實的軌道上,在繼承傳統時,也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就如我們今天觀摩到的《最後一頭戰象》。課堂開始讓學生讀完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時,他教給學生遇到長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內容。當學到「披掛象鞍」一段時,他先讓學生讀文,找一找哪個詞語最能表達嘎唆對象鞍的情感,當學生找到「淚光閃閃」「摩挲」等詞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是對嘎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這是教給了學生寫作方法。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想像嘎唆見到象鞍時,會想到什麼?然後板書;聯繫上下文,邊讀邊想像,這樣就讀懂了嘎唆的心,運用這樣的方法,帶著你們的激動來讀,這是訓練了學生讀書的方法。可以說整節課,老師都用這種訓練意識來引導學生,猶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覺。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盡量以「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減少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