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銅時代的工具有哪些
1、戰國。我國的青銅器時代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青銅器。而經過夏朝的發展,商朝、西周就更加豐富。戰國中期以後,青銅器作為貴族階層身份象徵的禮器作用已經基本消失,用鼎制度尚存,但已經不嚴格。青銅器基本上用於生活實用,青銅工藝也逐漸衰退。青銅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屬器(例如鐵)所代替,青銅器用於禮器的青銅時代逐漸消逝,鐵器開始大量用於工具、兵器、農具等方面。
2、青銅器時代大致分為二里頭文化時期,商代前期(二里崗文化時期),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戰國中、晚期六個發展階段。戰國後青銅時代雖然結束,但是青銅器從未退出過歷史的舞台,青銅佛造像、銅鏡等一直流行到近代。由於青銅時代青銅器的精美,後世朝代還有仿製品出現。
3、 青銅鑄造的文明,成就了一段永恆的記憶。世界各文明古國先後都出現過不同發達程度的青銅時代,但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青銅器從多方面真實反映了社會、歷史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珍貴文化遺產。
② 奴隸制時代青銅器有哪幾種主要類型
青銅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進行分類,一般分為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
青銅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蠱食兩類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來煮肉、煮粥、蒸食。輔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聾、敦、豆、鋪、盂。
青銅酒器:其中又分蠱酒器和飲酒器兩類。盛酒器有尊、方彝、壺、樽、卣、罍、瓿、觥、盉、尊缶。飲酒器有爵、角、觚、斝、觶(又名「五爵』)。
青銅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鑒、盤,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時期才出現的,數量不多。
青銅樂器:有鍾、鉦、鐃、鼓、鐓於、鈴、鐸、句鐸等。
青銅兵器:有戈、矛、鈹、戟、鋮、戚、劍、鏃、刀、胄等。
青銅雜器:多為實用品,其中青銅傢具有禁、俎、案,車馬飾軎、轄、轂飾、軸飾、轅首飾、衡飾、鑾飾、踵飾、輿飾、銜、鑣、軛飾、當盧、馬冠、銅泡。日用具有帶鉤、燈具、爐等。青銅度量衡有尺、量、衡、權。青銅貨幣有布幣、刀幣、貝幣等春秋戰國銅幣。憑證信物有符和璽印。
另外,也有從青銅器的社會功能進行分類,把青銅器分為禮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
禮器:商周奴隸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術,將幾件大型青銅器按一定的方式組合為「禮樂之制」,作為王權、名位以及國威的標志和象徵。青銅禮器由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濃重的巫術色彩。
重器:單件鑄造的大型青銅器,其上鑄有銘文,專門用來記載某件大事,或頌揚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銘文長的青銅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認為人死亡而靈魂不滅,要在另一個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隸主貴族盛行厚葬,將生前喜愛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均隨葬入墓。青銅殉葬
禮囂一般由鼎,簋、豆、壺、弇(或盉)組成,等級不同的貴族用器數量都有規定。但這種明器不同於後世專門製作的殉葬用器,仍為禮器。
③ 先秦青銅器具工具有哪些
中國先秦青銅器論述
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青銅為紅銅與錫的合金,其熔點較紅銅低,硬度較紅銅大,在澆鑄時氣泡少,流動性好,可鑄出銳利的鋒刃及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麗的容器。
在我國,古史所記「夏鑄九鼎」的傳說,大概是打開青銅時代第一頁的標記。夏文化雖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即是夏代晚期。有的二里頭青銅爵,從鑄痕看,內外「范」多達四塊,器壁薄而均勻,其工藝水平已脫離最原始狀態,不能排除我國在夏代前期已掌握冶煉青銅技術的可能。青銅器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確立而出現,自然就成為王權的象徵。傳說夏鼎歷商而周,每當王朝改易,鼎便移於新主。春秋時期,王室衰弱,楚子過周境,問鼎之輕重,則其凱覦王權之心,路人皆知(圖1)。
二里頭文化以後的商代青銅器,可分為二里崗期和殷墟期兩大階段。河南鄭州二里崗文化的青銅器是商代前期的代表。其後河北藁城、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山東大辛庄、河南偃師等地也相繼出土同期青銅器,表明其分布得相當廣泛。殷墟期即商王盤庚遷殷後的商代後期。商代自盤庚遷殷之後,國力漸強,特別在武丁時期,達到頂峰。為適應其神權統治,需要進行大量繁復的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青銅祭器是神壇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體積厚重、紋飾神秘莊重的青銅器大量涌現,形成了我國青銅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商代前期青銅器直接繼承著二里頭文化的若干特點,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但與二里頭青銅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銅器的器種顯著增多,如食器有鼎(圖2)、鬲、、簋,酒器有爵(圖3)、角、、觚、尊、卣、壺、、(圖4),水器有盤、盂等等。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徵,容易判別,如鼎多錐足,爵、平底,觚體粗矮。
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紋飾,還沒有作為圖案襯地的花紋,即所謂地紋。紋飾大多作帶狀,並常見弦紋、獸面紋和夔龍紋。獸面紋的線條圓轉流動,很有特色(圖3)。在帶狀獸面紋上下夾以聯珠紋,則是當時流行設計。
銘文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青銅器上開始有了僅幾個字的,以象形為特徵的族名金文。
河南安陽殷墟是商代後期都城所在地,這里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中心,解放前後在殷墟發現的青銅器不勝枚舉。
商代後期,青銅器胎壁都較厚,器物種類進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樣化的特點。紋飾內容豐富,變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體滿花,絕大多數使用雲雷紋作為地紋,以填充主題紋飾外的空間,而且還出現了在圖案上重疊加花的所謂三層花。於是在青銅器上形成了富麗繁縟之風格。
以故宮博物院的三羊尊為例,這件珍貴的大型盛酒器,氣勢雄偉,肩部裝飾的三隻高浮雕卷角羊頭,形象逼真。此尊是經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並在肩部相應的位置上預留孔道,然後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鑄制羊頭。合范法鑄造工藝,這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三羊尊腹部紋飾華麗,在雲雷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極富於神秘的色彩。繁縟與神秘,正是這一時期青銅器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圖5)。
迄今發現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是殷墟吳家柏樹墳園出土的後母戊(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達875公斤。這件巨大的青銅鼎表現了商朝後期的發達和人民的創造力。
青銅器有許多動物形的容器,可作立體雕塑觀賞,如象尊、犀尊、豕尊、羊尊等等。最常見的是卣,卣象兩相背而立(圖6)。這一類青銅器,大多數飾有通體的復雜花紋。
商代後期青銅器不僅有發達的禮器,還有眾多的兵器和樂器。青銅兵器包括用於遠射的青銅鏃,扁平凸脊雙翼。用於格鬥的戈,分曲內、銎內、直內三式。垂直裝,可以橫擊,啄擊和鉤殺。矛為刺兵,扁體、中脊、側刃(圖7)。直體翹首的大刀,單面側刃,是用於劈砍的兵器。鉞多用於刑殺,多有威武生動的紋飾,是權威的象徵物(圖8)。防護裝具有青銅胄(頭盔),上有獸面形等紋飾。青銅樂器常見的是一種編鐃,多以3至5個為一組。使用時口向上,敲擊口沿,奏出高低不同的音響。它被認為是鍾的前身。
此期青銅器紋飾中動物紋樣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紋,其形狀多變,一般尾部下卷,鼻額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視,雄嚴詰奇。有的大幅饕餮紋紋體鼓起,曲角高聳,突出器外,配以浮雕龍、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動物形象,峻挺方折、精湛無比;有的全身滿施饕餮紋,器體棱脊四起,深鏤細刻富麗堂皇。如亞方尊,亞方(圖9)等,都是晚商青銅器中出類拔萃的精品,其他花紋還有夔紋、蟬紋、蠶紋、小鳥紋等。這些動物紋樣,少數是肖生的,更多的則是神話性的禽獸。
饕餮、夔等為突出代表的,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各種動物紋,此時被普遍應用,這顯然與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識有關。獸面形的所謂饕餮紋,是當時巫術宗教儀典中的主要標志,對該部族具有極為重要的神聖意義和保護功能。《呂氏春秋·先識覽》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話失傳,意已難解。但「吃人」的含義,卻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護的神祗。它對異族、部落是威懼恐嚇的象徵,對本族,部落則又具有保護的神力。所以說,饕餮紋是代表和體現了這個時代精神的青銅藝術(圖10)。
殷墟期青銅器普遍出現銘文,書體為「畫中肥而首尾出鋒」的波磔體,有些字體結構尚未脫離圖形文字的形態。故宮博物院藏其三卣,銘文記述了帝辛時期的賞賜,祭祀等內容,它們是商代銘文最長的幾件器(圖11)。此期有銘青銅器的多數銘文都極為簡短,有的僅有一個象形性很強的字,有的由幾個象形的字構成一個短語。這類銘文雖少有文例比附,但多數可以在甲骨文方國名、地名、人名中找到同形字,其中有被學者釋讀的則多是文獻中的古國名或家族名。宗教較多的族名,一般是可以分出方國、家族、私名等幾個層次的。此外,也有一小部分這類銘文是表示該銅器的方位、功能,或是八卦符號等,並不屬於上述內容範圍。族名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前期,多數屬商代後期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仍有少數殘存。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真實狀況。
④ 青銅器代表性勞動工具產生原因及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7
⑤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食器有哪些工具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食器是古人用來盛稻、梁等熟食的工具,主要有簋、盂、盨、簠、豆等。有些食器還有蓋,以便保溫或盛食物。(1)簋類似現在的大碗,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春秋時期多有蓋。種類大體分為無耳簋、兩耳簋、四耳簋、方簋等。(2)盂形狀像有附耳的簋。侈口、深腹、圓足,有附耳,個別為方盂,使用年代主要為商代和西周。(3)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沿用至春秋,造型為橢圓形,斂口、兩耳、圈足或四足,有蓋,蓋上一般有4個矩形鈕。(4)豆類似現在的盤,下有把、圈足,大多有蓋。西周時期的豆為淺腹、束腰、多無蓋無耳,春秋時期的豆有耳,足增高。戰國時期豆腹變深,豆把細長,蓋上有提手並可仰放。(5)簠流行於周代中期,戰國以後漸衰退。造型為長方形,口外侈,蓋上有兩耳,短足,蓋與器物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為器蓋,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器。
⑥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炊器有哪些工具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炊器是古人烹制食物的炊具。大致可分為鼎、鬲、敦、甗、釜等。(1)鼎相當於現在的鍋,造型多為圓形,有三足和雙耳,主要包括柱足鼎、扁足鼎、尖足鼎、馬蹄鼎、四足方鼎等。商代以前多圓腹尖足,商以後多圓腹柱足,西周後期呈蹄形足,戰國至漢代蹄足變短並加蓋,秦漢鼎多斂口、碩腹、附耳、三短足,均有蓋,蓋上有三環。(2)鬲煮粥的器物,一般有三個中空足,以便於加熱,口沿外傾為侈口。流行於商至春秋。(3)敦特點是蓋與器各為半圓,合二為一個球體,有二環耳。分三足敦和無足敦兩種,盛行於戰國時期。(4)甗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一般分上下兩部分,上為甑,用以盛食物;下為鬲,用以裝水。甑、鬲之間有一層帶孔的銅片,稱為箅,可透過蒸氣。有獨體甗,合體甗和方甗三種。
⑦ 著名的青銅器禮器、樂器、兵器有什麼啊
司母戊方鼎
人面紋鼎
大盂鼎
大克鼎
雲雷紋鉞
青銅角
獸面紋雙面銅鼓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酗亞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嚴
龍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於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於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徵,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鴞尊
歷史:商代後期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鴞,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鴞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鴞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採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此鴞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
鴞尊一九七六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只,鑄於商代後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鴞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鴞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
「婦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幹、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 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鉞 作為一種兵器,由青銅鈹頭、長柄構成,鈹頭尖鋒直刃、扁莖,穿透力很強,很可能是由扁莖短劍發展而來。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徵。
鉞是商周時代重要的禮器之一,也是一種兵器。據考證,這種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變而來的,在青銅器中更強調華麗、美觀的特質,成為象徵權力、象徵威嚴的禮儀用物,此處所選兩件鉞是商代後期作品,格外強調器物威嚴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藝術風格完全一致。
.爵 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注,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柄,下有三足。夏商時期
下面是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是立國傳家的寶器。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其存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顯著特點。青銅禮器可分為四大類: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禮器。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是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狀花紋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奇數的成組鼎來代表貴族的身份。據《春秋公羊傳》何休注,天子用9鼎,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與8簋相配、7鼎與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飲酒器爵、觶、觥及盛酒器尊、卣、壺、斝、罍、觚等。商代貴族飲酒成風,西周初曾嚴厲禁酒,西周中期以後青銅飲酒器大為減少。
水器。有盤、匜等。主要用於行禮時盥手以表示虔敬。
樂器。有鐃、鍾(包括甬鍾、鈕鍾與鎛)、鼓等。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多達65件的青銅編鍾,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及音樂的高度水平。
特點: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戰國晚期,冶鐵業出現,高水平的青銅冶鑄業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
包括青銅生產工具,青銅兵器,青銅禮器,銘文,青銅樂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