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南島的資源
海南島的資源
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從沿海至高山,相繼分布紅樹林—熱帶常綠季雨林和熱帶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植物種類成分復雜,層次雜亂,喬木高大,板根和莖花現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豐富,植物花期很長。全島維管束植物4200餘種(其中海南特有種約600種),喬木近千種。被列為稀有珍貴材種有花梨(降香黃檀)、坡壘、青梅、子京、母生、艮珠、苦梓、油楠、雞占、胭脂和荔枝等。葯用植物千種以上,如海南粗榧(紅殼松)和嘉蘭(秋水仙素)、海南輪環藤。纖維植物百餘種,各種油料、橡膠、染料植物30多種,糖料和飲料植物10餘種,飼料植物200多種,芳香植物70多種。果樹資源142種,其中野生76種,栽培66種。此外林中富有天然野生種質資源和種質生態型資源,如野生稻、野生茶等。由於長期砍伐,原始森林已為再生林、人造防護林和熱帶經濟作物所代替。橡膠、椰子、咖啡、油棕、香茅、檳榔等遍布。天然橡膠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佔中國橡膠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產量佔全國的80%。海南島水果種類繁多,菠蘿、芒果、菠蘿蜜、荔枝最為著名。
島上鳥類有344種,獸類77種,爬行類104種,兩棲類37種。主要的動物有鹿、猿、獼猴、麝貓、棕狸、雲豹、□、獾、水獺、野豬、毒蛇、大蟒蛇、山螞蝗、蝙蝠等。其中稀有的坡鹿、黑冠長臂猿等被列為一類保護動物。在環島的海域里,魚、蝦、 貝藻類多達800餘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者有40餘種。西海岸的白馬井、南海岸三亞和東海岸的清瀾港是 3個重要漁港。淺海灘塗面積約2.53餘萬公頃,文昌至崖縣東南沿岸的淺海養殖業發達。
礦產有50多種,有開采價值的達35種。主有礦產有鐵、水晶石、鈦、獨居石等。鶯歌海盛產海鹽,是中國南方最大鹽場。海南島周圍海域,特別是鶯歌海盆地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
島的北部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全島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庫2807座,有效庫容42億立方米,以儋縣的松濤水庫最大。
旅遊資源:海南島沿海有海口、三亞、八所、洋浦、清瀾等港口。島上風景綺麗,名勝古跡較多。海口市的五公祠、海瑞墓,陵水縣的「獼猴天國」南灣半島,三亞市的鹿回頭和「天崖海角」等久已著名。
2. 海南有著怎樣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
資源狀況
土地資源
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土地總面積344.2萬公頃,佔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約42.5%。可用於農、林、牧、漁的土地人均約 0.48公頃。由 於光、熱、水等條件優越, 生物生長繁殖速率較溫帶和亞熱帶為優,農田終年可以種植,不少作物年可收獲2至3次。按適宜性劃分,海南島的土地資源可分為7種類型:宜農地、宜膠地、宜熱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 海南島已開發利用的土地約315.2萬公頃,未被開發利用的土地約26萬公頃,其中 可用於大農業開發利用的約佔90%。海南土地後備資源較豐富,開發潛力較大。
作物資源
糧食作物是海南種植業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產值最高的作物, 主要有水稻、 旱稻、山蘭坡稻、小麥,其次是番薯、木薯、芋頭、玉米、高粱、粟、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麻類、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種類繁多,栽 培和野生果類29科、53屬,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蘿、荔枝、龍眼、香蕉、 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楊桃、菠蘿蜜等; 蔬菜有120多個品種。海南島熱帶作物資源豐富,島上原來生長有3000多種熱帶植物,建國後,從國外引進1000多 種,並從國外野生資源中發掘出1000多種有用植物進行栽培試驗,均取得顯著成 績。目前,栽培面積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熱帶作物主要有:橡膠、椰子、油棕、 檳榔、胡椒、劍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資源
海南的植被生長快,植物繁多,是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為止,海南島有維管束植物4000多種,約佔全國總數的 1/7,其中600 多種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種植物資源中,葯用植物2500多種;喬灌木2000多種,其中 8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特產與珍稀樹木20多種; 果樹(包括野生果樹)142種;芳香植物 70多種;熱帶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美化 樹木200多種。 植物資源的最大藏量在熱帶森林植物群落類型中, 熱帶森林植被 垂直分帶明顯, 且具有混交、多層、異齡、常綠、干高、冠寬等特點。 熱帶森林主要分布於五指山、尖峰嶺、 霸王嶺、 吊羅山、 黎母山等林區,其中五指山 屬未開發的原始森林。熱帶森林以生產珍貴的熱帶木材而聞名全國,在1400多種 針闊葉樹種中,喬木達800種,其中458種被列為國家的商品材,屬於特類木材的有花梨木、坡壘、子京、荔枝、母生等5種,一類材34種,二類材48種,三類材119 種,適於造船和製造名貴傢具的高級木材有85種,珍稀樹種45種。
動物資源
海南陸生脊椎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兩棲類37種(11種僅見於海 南,8種列為國家特產動物);爬行類104種;鳥類344種;哺乳類82種(21種為海 南特有)。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動物有: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和坡鹿。 水鹿、獼猴、雲豹等亦很珍貴。
南葯資源
海南動植物葯材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葯庫"之稱。4000多種 物中可入葯的約有2000種,佔全國的40%,葯典收載的有500種,經過篩選的抗癌植物有137種、南葯30多種,最著名的是4大南葯:檳榔、益智、砂仁、巴戟。動物葯材和海產葯材資源有鹿茸、猴膏、牛黃、穿山甲、玳瑁、海龍、海馬、海蛇、 琥珀、珍珠、海參、珊瑚、哈殼、牡蠣、石決明、魚翅、海龜板等近50種。
水產資源
海南的海洋水產資源具有海洋漁場廣、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中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漁場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可供養殖的沿海灘塗面積 2.57萬公頃。海洋水產在 800種以上,魚類就有600多種,主要的海洋經濟魚類 40多種。 許多珍貴的海特產品種已在淺海養殖,可供人工養殖的淺海灘塗約 2.5萬多公頃,養殖的經濟價值較高的魚、 蝦、 貝、澡類等20多種。海南島的淡水魚(不包括溯河性的魚)有15科57屬72種。
海鹽資源
海南島是我國理想的天然鹽場,沿海港灣灘塗許多地方都可以曬鹽,目前集中於三亞至東方沿海數百里的弧形地帶上。已建有鶯歌海、東方、榆亞等大型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是我國南方少有的大鹽場。
礦產資源
海南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至1991年,全國已探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 57種(若按工業用途可分為65種);探明有各級儲量規模的礦床 126個(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處),其中大型礦床31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 64個。在國內佔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砂、鋯英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油頁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種。其中,石碌鐵礦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品位居全國第一;鈦礦儲量佔全國的70%;鋯英石儲量佔全國的60%。
能源資源
經地質普查勘探證實海南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先後圈定了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3個大型沉積盆地,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其中,對油氣勘探有利的遠景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水力資源:海南島大小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約100萬千瓦,可供開發的約6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26億度。地下水資源儲量約75億立方米,占總水資源的20%左右,其中理論可開發利用25.3億立方米。目前尚未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的能源資源還有海洋能、太陽能和生物能。
旅遊資源
海南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極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海岸帶景觀:在海南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 50-60%,沙灘寬數百米至數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度,緩緩延伸;多數地方風平浪靜,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潔柔軟;岸邊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海水溫度一般為 18- 30℃,陽光充足明媚, 一年中多數時間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當今國際旅遊者喜愛的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這5個要素,海南環島沿岸均兼而有之。 2、山嶽、熱帶原始森林:海南島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綿延起伏,山形奇特,氣勢雄偉。頗負盛名有的山頂部成鋸齒狀、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氣勢磅礴的鸚歌嶺, 海南的山嶽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著熱帶原始森林, 最著名的有樂東縣尖峰嶺、 昌江縣霸王嶺、陵水縣吊羅山和瓊中縣五指山等4個熱帶原始森林區,其中以尖峰嶺最為典型。 3、珍禽異獸:為了保護物種,海南已建立若干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馴養場,其中有昌江縣霸王嶺黑冠長臂猿保護區、 東方縣大田坡鹿保護區、萬寧市大洲島(金絲燕)保護區、陵水縣南灣半島獼猴保護區等。 4、大河、瀑布、水庫風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河流,灘潭相間,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遊觀景的好地方,尤以聞名全國的"萬泉河風光"最佳。大山深處的小河或山間小溪,洄於深山密林之中,中間大石迭置,瀑布眾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瓊中縣的百花嶺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負盛名。 5、火山、溶洞、溫泉: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在海南島留下了許多死火山口。最為典型的一座是位於瓊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雙嶺,嶺上有2個火山口,中間連著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嶺。該嶺附近的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態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亞市的落筆洞、保亭縣的千龍洞、昌江縣的皇帝洞等。島上溫泉分布廣泛,多數溫泉礦化度低、溫度高、水量大、水質佳, 大多屬於治療性溫泉,且溫泉所在區域景色宜人。 6、沙灘、潛水、海鮮是三亞旅遊度假的三大永恆主題。地處中國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四季如夏,鮮花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在三亞約兩百公里的海岸線上,密布了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等眾多海灣,椰樹成林;海上有東、西兩島為碧波萬頃的海面增加層次,互掩其中。蜈支洲島享有「中國第一潛水基地」美譽,有中國保護最完好的生態珊瑚礁。
3. 與我國北方季風氣候區相比,海南島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在400毫米到800毫米之間。由於年降水量不足,水資源不足。
海南島位於熱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豐富。但是由於海南島陸地面積比較小,缺乏大河,水資源不足。
世界上許多島國盡管年降水量豐富,陸地面積小,水資源短缺,例如新加坡,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等國。
4. 中國現在的水資源有多少
我國水資源分布現狀:
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約6萬億立方米,其中約3.2萬億立方米左右通過土壤蒸發和植物散發又回到了大氣中,餘下的約有2.8萬億立方米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這就是我國擁有的淡水資源總量。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地區。
中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較為常見。
5. 海南島上的淡水怎麼來
海南島降雨量大,植被豐富。這些都為海南島提供淡水。
海南島眾多大小河流,從中部山區或丘陵區向四周分流入海,構成放射狀的海島水系。 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154條,平均每條河流的集水面積只有220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有39條,佔全島面積的84.4%;集雨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5條,只佔全島面積的15.6%。
全島多年平均徑流深為909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8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79億立方米,其中53.5億立方米為河川基流量(即重復計算量),則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33.5億立方米。海南島全島多年平均降雨深1758毫米,降雨量為596.3億立方米。
2018年,海南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過98%,主要河流湖庫、近岸海水水質優良率分別為94.4%、96.6%,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1%。
(5)海南的水資源是多少擴展閱讀:
海南島從平面上看,就像一個橢圓形雪梨,橫卧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海南島的長軸呈東北一西南向,長約300餘公里,西北一東南向為短軸,長約180公里,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的第二大島。
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瓊州海峽寬約30公里,是海南島和中國大陸間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灣和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由於鄰近大陸,加之島內山勢磅礴,五指山參天,因此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之時,站在雷州半島的南部海岸遙望,海南島便隱約可見。海南島西北部有浮水洲島,也稱為夜鶯島。
海南島是一個歷史不長、但風景優美的沿海島嶼,為中國第二大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後斷陷形成的島嶼。
6. 中國水資源
我國是個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但用水浪費驚人,供求問題十分突出。這個結論,並非危言聳聽。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雖算豐富,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8位,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日本的1/2;美國的1/5;印尼及前蘇聯的1/7;加拿大的1/50。每畝佔有水量是巴西的16.8%;日本的21.3%;加拿大的37.7%;印尼的13.6%。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中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晉、魯、豫北和遼中南等。這些地區的水資源開發程度已達70%。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在遞減。
中國身處亞洲,在太平洋之濱,有人認為中國水資源狀況好,但實際上中國也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華北,西北等地區更是重災區---乾旱,人們洗澡都要計算用水情況,以免浪費。不然我國為什麼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南水北調工程,解決北方用水困難。如今,長江三峽水利站的建立,雖說是為國內提供電量與蓄水緩洪,但其中也有大部分的內容是為了輸送水去北方,支援北方的淡水問題。
我國水資源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全國降水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上極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別懸殊,歷史上水旱災害極為頻繁;二是北方有的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相當於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水豐富的南方卻常常發生季節性乾旱,使依賴水灌溉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及一些經濟作物用水困難;三是污水排放量大處理率低,全國年排污水363億噸,其中80%未經處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嚴重污染,水質性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四是缺乏科學的用水定額和管理,生產耗水量大,水的浪費相當普遍,全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有45%,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遠遠高於工業友達國家,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所以,水的問題在我國是很嚴峻的。
中國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日缺水量1600萬噸。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和省會和工業型城市。按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如不及時興建一批水源工程,每年缺水量將超過200億立方米,將嚴重製約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用水需求。
7. 中國的水資源量有哪些
中國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是河流與湖泊分布眾多的國家之一。由於受地勢影響,中國大多數河流都直接或間接向東、向南流入海洋,構成了約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外流區域,其中多數屬太平洋流域,少數屬印度洋流域,只有位於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出國境,屬北冰洋流域。
中國水資源量
1.降水量
2008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摺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個省(自治區)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米,摺合年徑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立方米,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立方米。
3.地下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於等於2克/升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立方米,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7億立方米。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立方米,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佔51.2%,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側滲補給量佔7.9%,井灌回歸補給量佔4.6%。
4.水資源總量
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7億m,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0%,也就是說,地下水資源量的87.0%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佔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佔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0萬立方米。
8. 海口市的人均水資源年均是多少
2012年5月22日《海南特區報》A11版標題為《海口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64%》文中這樣描述「海口人均水資源量1325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64%,是少見的熱帶沿海缺水城市」。
註:一般人均水資源量就是多年平均的人均水資源量。
9. 大家有木有海南省2000~2012年水資源公報呢~~跪謝。
2000年海南省水資源公報一、水資源量
(一)降水量
2000年全省降水量2170毫米,即736.84億立方米,相應頻率16%,屬偏豐水年,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多23.4%,比上年多18.6%。
各行政分區當年降水量的豐枯情況是:保亭、澄邁、瓊海、屯昌、瓊山、定安、臨高、屬豐水年,降水量比常年多3~5成;陵水、通什、樂東、白沙、海口、萬寧、三亞、瓊中、文昌屬偏豐水年,降水量比常年多1~3成;儋州、昌江、東方屬平水年。
南渡江流域片年降水量2280毫米,即331.12億立方米,屬偏豐水年,比常年多29.7%,比上年多32.8%;萬泉河流域片年降水量2522毫米,即256.78億立方米,屬偏豐水年,比常年多25.5%,比上年多16.5%;昌化江流域片年降水量1611毫米,即148.43億立方米,屬偏豐水年,比常年多8.5%,比上年少1.8%。
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各代表站汛期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7~94%。
(二)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指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全省2000年地表水資源量443.30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1306毫米,比常年多44.0%,比上年多35.8%。
各行政分區當年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比較,樂東、海口、萬寧、三亞、文昌、瓊中、瓊海、保亭、臨高、瓊山、屯昌、澄邁、定安較常年多30.6~85.6%;白沙、儋州、通什較常年多6.7~29.2%;昌江、東方較常年少9.9~10.4%。
三大流域片地表水資源量情況是:南渡江流域片197.68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1361毫米,比常年多63.3%,比上年多70.7%;萬泉河流域片174.20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1711毫米,比常年多42.3%,比上年多28.7%;昌化江流域片71.02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771毫米,比常年多10.9%,比上年少5.3%。
全省入海水量為396.74億立方米。其中,南渡江流域片170.19億立方米,萬泉河流域片168.69億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57.46億立方米。
三大江河控制站控制面積佔全省面積的43.3%,實測年徑流量199.47億立方米,其中南渡江龍塘站91.65億立方米、萬泉河加積站73.56億立方米、昌化江寶橋站34.26億立方米;三大江河控制站天然年徑流量227.15億立方米,佔地表水資源量的51.2%;三大江河控制站連續最大4個月實測徑流量分別占年徑流量的68.5%、58.5%、55.1%。
(三)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指源於當地降水和地表水體補給的動態水量。全省2000年地下水資源量99.18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32.31億立方米,山丘區66.8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5.2%,比上年多21.0%。
三大流域片地下水資源量情況是:南渡江流域片50.26億立方米,其中瓊北台地32.31億立方米;萬泉河流域片30.39億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18.53億立方米。
(四)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可供開發利用的地表、地下產水總量,不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水量。全省2000年地表水資源量443.3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99.18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84.3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458.14億立方米,比常年多43.2%,比上年多35.7%。全省平均產水系數0.62,平均產水模數134.9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三大流域片水資源總量情況是:南渡江流域片212.52億立方米,萬泉河流域片174.20億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71.02億立方米。
二、蓄水動態
(一)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根據全省6座大型水庫和67座中型水庫統計,2000年末總蓄水量47.27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05億立方米。
大型水庫當年末總蓄水量35.80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79億立方米,其中松濤水庫增加4.00億立方米,大廣壩水庫增加6.27億立方米,牛路嶺水庫增加0.74億立方米。中型水庫當年末總蓄水量11.47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6億立方米。
按三大流域片進行統計:南渡江流域片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2座,當年末總蓄水量22.60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18億立方米;萬泉河流域片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23座,當年末總蓄水量16.71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06億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2座,當年末總蓄水量7.96億立方米,比上年末減少0.19億立方米。
(二)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根據地下水位動態監測及含水層岩性資料,對2000年瓊北台地平原中1100平方公里區域(海口、瓊山一帶,包括澄邁縣小部分,以下稱海府平原區)的淺層地下水位變幅和蓄水變數進行了分析。
海府平原區地下水均為礦化度小於2g/l的淡水。
比較當年末、上年末淺層地下水埋深情況:今年海府平原沒有下降區;美安鎮、石山鎮至老城地區為上升區(地下水位上升超過0.5米),上升區面積51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6.5%,平均水位變幅3.28米,上升區地下水蓄量增加0.924億立方米;地下水位升降在0.5米以內的相對穩定區面積58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3.5%,平均水位變幅0.315米,相對穩定區地下水蓄量增加0.233億立方米;當年末與上年末比較,海府平原區淺層地下水蓄量共增加1.16億立方米。
(三)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海口漏斗(第二層承壓水漏斗) 2000年末面積為784平方公里,占海府平原區總面積的71.3%,漏斗面積比上年末增加16平方公里;海口漏斗中心位於海口市解放路至秀英間,其水位埋深19.59米,比上年末下降0.65米;漏斗中心水位比漏斗周邊水位低24~30米;漏斗周邊埋深15~90米左右,其中龍塘、石山、老城分別為15.39米、90.31米、18.23米。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全省2000年總供水量44.61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0.654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91.1%,地下水源供水量3.958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8.9%。此外,海水利用量5.362億立方米。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71.5%,引水工程佔21.1%,提水工程佔7.4%。地下水源供水量中,淺層水佔59.7%,深層水佔40.3%。
三大流域片的供水量是:南渡江流域片23.7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佔88.4%,地下水佔11.6%;萬泉河流域片11.20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佔93.2%,地下水佔6.8%;昌化江流域片9.70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佔95.4%,地下水佔4.6%。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全省2000年總用水量44.021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量35.43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5%,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30.66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69.7%;工業用水量3.708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4%,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量2.894億立方米,規模以下工業用水量0.814億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876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1.1%,其中城鎮生活用水量2.196億立方米,農村生活用水量2.680億立方米。
按城鄉進行劃分:農村用水量38.93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8.4%;城鎮用水量5.09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1.6%。
三大流域片的用水量是:南渡江流域片23.80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4.1%;萬泉河流域片11.596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6.3%;昌化江流域片8.62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9.6%。
(三)重要城市城、近郊區供用水量
重要城市為海口市、三亞市。海口市統計范圍為該市全部面積。
海口市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合計2.032億立方米,生活、工業及農業用水量合計2.029億立方米。
三亞市城、近郊區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合計0.304億立方米,生活、工業及農業用水量合計0.303億立方米。
(四)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土壤吸收、蒸騰蒸發、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全省2000年總耗水量22.806億立方米,耗水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簡稱耗水率,下同)為51.9%。其中,農業耗水量19.442億立方米,占總耗水量85.2%,工業耗水量0.778億立方米,占總耗水量3.4%,生活耗水量2.586億立方米,占總耗水量11.4%。
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因而耗水率存在差別:農田灌溉耗水率為53.0%,農村生活耗水率為80.0%,林牧漁耗水率為66.7%,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耗水率為21.4%,規模以下工業和城鎮生活耗水率均為20.0%。
三大流域片的耗水量情況是:南渡江流域片耗水量11.824億立方米,占總耗水量的51.8%;萬泉河流域片耗水量6.198億立方米,占總耗水量的27.1%;昌化江流域片耗水量4.816億立方米,占總耗水量的21.1%。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有所不同,故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異:南渡江流域片為49.5%,萬泉河流域片為53.3%,昌化江流域片為55.7%。
四、水資源利用分析
全省2000年降水總量736.84億立方米。
地表水資源量443.3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99.18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84.3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458.14億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庫當年末總蓄水量47.27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05億立方米。
全省總供水量44.61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0.654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3.958億立方米。
全省總用水量44.02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35.437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3.708億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876億立方米。
全省總耗水量22.806億立方米,耗水率51.7%。其中,農業耗水量19.442億立方米,工業耗水量0.778億立方米,生活耗水量2.586億立方米。
根據來水、用水和社經指標統計資料,對全省2000年的主要用水指標進行分析計算。
全省2000年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6021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80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系數0.096。
萬元GDP(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845立方米;農業畝均用水量為:水田1003立方米,水澆地446立方米,林果灌溉150立方米,魚塘補水710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不含水電)用水量為142立方米,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一般工業為150立方米,規模以下工業為130立方米,火電為54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鎮為310升/人·日,農村為129升/人·日(含牲畜用水)。
五、湖庫水質調查評價
(一)廢污水排放量
廢污水指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對國有及規模以上一般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進行統計,全省2000年廢污水排放總量為3.982億噸。其中,工業廢水2.227億噸,占排放總量的55.9%;生活污水1.755億噸,占排放總量的44.1%。
海口市2000年廢污水排放總量為1.37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佔56.7%,生活污水佔43.3%。
三大流域片的廢污水排放量情況是:南渡江流域片2.755億噸,其中,工業廢污水1.623億噸,佔55.9%,生活廢污水1.132億噸,佔44.1%;萬泉河流域片0.684億噸,其中,工業廢污水0.274億噸,佔40.1%,生活廢污水0.410億噸,佔59.9%;昌化江流域片0.543億噸,其中工業廢污水0.330億噸,佔60.8%,生活廢污水0.213億噸,佔39.2%。
(二)河流水質
根據2000年的水環境監測資料,對全省12條河流進行評價,按照《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88),分全年期、枯水期和豐水期水質進行分類評價,評價總河長1335公里。結果表明,全年期屬Ⅰ類水的河長48公里,占評價總河長的3.6%,屬Ⅱ類水的河長1061公里,占評價總河長79.5%,屬Ⅲ類水的河長15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11.7%,污染河長(指Ⅳ類、Ⅴ類和超Ⅴ類,下同)70公里,占評價總河長5.2%;枯水期屬Ⅰ類水的河長48公里,占評價總河長的3.6%,屬Ⅱ類水的河長984公里,占評價總河長73.7%,Ⅲ類水河長238公里,占評價總河長17.8%,污染河長65公里,占評價總河長4.9%;豐水期屬Ⅰ類水的河長48公里,占評價總河長的3.6%,屬Ⅱ類水的河長962公里,占評價總河長72.1%,Ⅲ類水河長28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21.4%,污染河長39公里,占評價總河長2.9%,豐水期水質劣於枯水期水質。
南渡江下游儒房至出海口河段、支流海甸溪、文昌河水閘河段、北門江僑植河段、三亞河妙林河段水質較差,評價期水質均超Ⅳ類,主要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石油類。總體來看,2000年度我省河流水質保持良好態勢,較上年水質有所上升。
三大河流的水質狀況是:
南渡江評價河長334公里,全年期屬Ⅰ類水的河長48公里,占評價總河長的14.4%,屬Ⅱ類水的河長23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70.7%,Ⅲ類水河長3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10.8%,污染河長14公里,占評價總河長4.1%;豐水期水質劣於枯水期水質,總體上保持良好態勢,與上年相比,水質有所上升。
萬泉河評價河長156公里,全年期屬Ⅱ類水的河長15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100%,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水質有所上升。
昌化江評價河長231公里,全年期屬Ⅱ類水的河長200公里,占評價總河長86.6 %,Ⅲ類水河長16公里,占評價總河長6.9%,污染河長15公里,占評價總河長6.5%,與上年相比,水質基本持平。
(三)湖庫水質
2000年度共收集了我省9座主要水庫水質監測資料進行評價。松濤水庫白沙庫區、萬寧水庫、春江水庫和高坡嶺水庫局部水體水質為Ⅲ類水標准外,其他水庫水體水質均符合Ⅱ類水標准。除高坡嶺水庫為中富營養外,其他水庫處於貧營養狀況。海口市區的東、西湖污染嚴重,水質長期劣於Ⅴ類水,主要污染指標為:磷、氮營養鹽和耗氧有機物。與去年相比,水質有所上升。
六、重要水事
2000年9、10月間,我省遭受第16號台風「悟空」和「2000.10」洪災的襲擊,損失慘重。
2000年9月9日11時30分,第16號台風「悟空」在我省陵水縣黎安鎮登陸,受台風影響,我省南半部陸地出現11~12級大風,其中陵水、三亞、保亭三個市縣的風力達12級。通什、陵水、瓊中、保亭、三亞、瓊海、定安等市縣出現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陵水河、南聖河水位猛漲,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工農業生產遭受較大損失,尤其是樹木、橡膠、香蕉等農作物損失慘重。這次台風全省16個市縣223個鄉鎮238萬人受災,因災死亡5人,倒塌房屋0.3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3.861億元。
10月14日,受南海熱帶低壓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連降暴雨到大暴雨,東、北部地區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超過200毫米的有海口、文昌、瓊海、瓊山、萬寧、儋州、定安、屯昌8個市縣。由於降雨時間長,強度大,覆蓋面廣,且降雨集中,受洪水影響,萬泉河、南渡江的洪水位大大超過警戒水位。萬泉河加積站洪峰水位10.4米,超警戒水位1.4米,洪峰流量為6900立米/秒;南渡江金江站洪峰水位29.6米, 超警戒水位2.1米,洪峰流量為5500立米/秒;三灘站洪峰水位31.49米,超警戒水位3.99米,洪峰流量4250立米/秒,達到70年一遇的洪水;定安站洪峰水位18.56米,洪峰流量為8750立米/秒,達到50年一遇的洪水,龍塘站洪峰水位15.98米,洪峰流量9300立米/秒,達到100年一遇的洪水,分別超過警戒水位3.56米和4.48米,是建國以來最高水位。全省有15個市縣230個鄉鎮296.5萬人受災,有742個村莊21.6萬人被洪水圍困,因災死亡10人,倒塌房屋4.0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9.144億元。
今年台風洪澇災害給我省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據統計,全省19個市縣301個鄉鎮447.1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4.46萬間,因災死亡15人,直接經濟損失58.18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40.417億元,工業、交通運輸業6.700億元,水利設施5.06億元。
資料來源: 海南省水務廳水資源水土保持處(因字數有限,網路有,你自己看)
10. 海南水資源區劃保護
[編輯本段]世界水資源現狀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蓋,但淡水資源僅占所有水資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層中,其餘多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類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約0.007%的水可為人類直接利用,而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只佔世界人均淡水資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淡水嚴重不足。
[編輯本段]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 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佔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的國家中排在第88位。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
[編輯本段]怎樣節約水資源
面臨這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們是該做些什麼了:
1、要有惜水意識,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
2、養成好習慣,比如說關上滴水的龍頭等等。
3、使用節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積極組織技術攻關,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對產品水消耗實行定額管理,並作為一項技術經濟指標進行考核,減少浪費現象。
許多人把地球想像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積覆蓋水。其實,地球上97.5%的水是鹹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將近70%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水污染資料的冰蓋中,其餘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層地下水,難以開采供人類使用。江河、湖泊、水庫及淺層地下水等來源的水較易於開采供人類直接使用,但其數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約佔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資料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已較1970年下降了37%。
[編輯本段]中國水污染問題
如果還不珍惜,最後一滴水將與血液等價(大自然的悲憤呼喊)
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萬裏海疆形勢也不容樂觀,赤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麗的渤海灣,濁流迸濺,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燒毀海洋里的生命。
隨著科學事業的逐漸發展,廠房高樓的逐漸增多,水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人類的破壞,原來的那個蔚藍色的「水晶球」已經不再明澈,不再蔚藍了,即將乾枯。
雖然地球71%表面覆蓋的是水,但是其實淡水資源只佔了地球總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類利用的淡水總量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三,占淡水總蓄量的0。34%。由此可見,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多,如果讓它們繼續遭到人類的摧殘,早晚有一天,它會消失的。
首先,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使用中揮霍浪費,不知道自覺珍惜。其實,地球上水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盡的,尤其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很大,再加上污染嚴重,造成水資源更加緊缺的狀況,黃河水多處多次斷流就是生動體現。國家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課題,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更應引起我們深思:黃河水枯竭時到哪裡「引黃」?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調」?所以說,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准則,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開發包括地表水資源開發和地下水資源開發。水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
現代水利工程,如防洪、發電、航運、灌溉、養殖供水等在發揮一種或多種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個流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水資源破壞。另外,一些采礦行業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容忽視,如煤炭開采中每采一噸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採煤3億噸計算,每年僅因採煤損失地下水資源高達2.5億立方米,並對地下水體地質構造造成極大的破壞。又如,無限度的亂砍亂伐,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對水土保濕及水資源的地表埋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有效節水的關鍵在於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另外,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由於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長流水現象發生,而有些地方會「捧碗祈天」,因此,必須安裝有效的水計量裝置,執行多用水多計費的原則,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額管理是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它是在科學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堅持分類對待的原則,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業用水、機關事業團體用水實行不同的水價,定額內平價,超額部分適當加價,以培養公民節約用水的習慣。
在節約用水資源的同時應避免無效浪費。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凍裂,造成嚴重的漏水,應特別注意預防和檢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了緩解水資源緊張的情況,除了大力抓好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工作外,跨流域調水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城市的必然選擇,跨流域調水必然帶來水資源供需關系的變化,所以水權交易必在實行;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福利水」制度,水沒有被當作一種經濟商品對待,所以,在水資源的配製上,市場機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當前應當轉變觀念,認識到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遵循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確實把水作為一種商品,合理應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第四、進行水資源污染防治,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水體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兩部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工業垃圾、工業廢氣、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過不同滲透方式造成水資源的污染,長期以來,由於工業生產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環境事件屢見不鮮,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壞影響,因此,應當對生產、生活污水進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採取集中污水處理的途徑;工業企業必須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生產污水據其性質不同採用相應的污水處理措施。總之,我們必須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水是地球生物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水資源是維系地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保護水資源是人類最偉大、最神聖的天職。
據統計,全國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國城市年缺水量為6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問題也較突出。根據2001年對我國七大水系斷面監測,達到三類水質可以進入自來水廠的最低要求的僅佔29。5%,而劣五類水質卻高達44%;另外,我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污染比較普遍,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約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國一些地區長期透支地下水,導致出現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終形成區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國已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渠系和田間滲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從地下抽出的水,還可以灌區下游重復抽出,重復利用。新疆是乾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設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關系,等於開辟水源。
3、調水工程。由於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並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辟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
4、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被污染,使本來可以利用的水變為不能利用的水,實際上等於減少了水資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發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趨勢。
5、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6、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
7、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一個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開始形成。
保護水資源,首先要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使大家認識到水是寶貴的,每沖一次馬桶所用的水,相當於有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沖個涼水澡,使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水量;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晚上流失的水則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日飲用水總量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聯合國有關機構多年調查得出的結果。因此,要在全社會呼籲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環水。
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力度,是水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目前,應當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業壟斷,健全組織機構,統一管理,在全國建立起一個自下而上的水督察體系。進一步改革水價,實行季節性水價,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徵收比較高的消費稅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對環境保護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水務市場,從而優化配置水資源,也是保護利用水資源的重要內容。21世紀被稱為水的世紀。中國水務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預測,中國水務行業應該有萬億元以上的空間,到2005年僅污水處理一項就有4000億元的市場份額。多年來由於「水」帶有濃重的社會福利色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水的價值和價格的背離,嚴重製約了水行業的發展,水資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種情況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應當得到轉變。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