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科威特淡水資源有多少
擴展閱讀
資陽哪裡可以買完美產品 2025-07-23 03:36:31
200克鑽石等於多少克拉 2025-07-23 03:30:21

科威特淡水資源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23 12:20:41

A. 各國人均擁有淡水量是多少

世界淡水資源
許多人把地球想像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積覆蓋水。其實,地球上97.5%的水是鹹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將近70%凍結在南極和格陵蘭的冰蓋中,其餘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層地下水,難以開采供人類使用。江河、湖泊、水庫及淺層地下水等來源的水較易於開采供人類直接使用,但其數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約佔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已較1970年下降了37%。
各國水資源排隊
世界各國和地區由於地理環境不同,擁有水資源的數量差別很大。按水資源量大小排隊,前幾名依次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若按人口平均,就是另一種結果了。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
嚴重缺水的國家
世界淡水資源的65%集中在10個國家裡,而占人口40%的80個國家卻嚴重缺水。如果一個國家年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國家。人均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是嚴重缺水國,共有15個:埃及、阿聯酋、阿曼、維德角、蒲隆地、阿爾及利亞、葉門、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巴貝多、新加坡、巴林、利比亞、科威特、卡達、馬爾他(年人均水量僅82立方米)。中國人均水量不富,是缺水國家之一。
水資源的未來
人類對水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量為3萬億立方米,1994年為4.3萬億立方米,2000年為7萬億立方米。有人分析,2030年以後,世界水資源將供不應求;2050年,虧水2300億立方米;2070年,虧水4100億立方米。我國專家分析,中國2050年總需水量為8000億立方米,比現在增加2400億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8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300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4200億立方米。 (2001年03月22日《人民日報》閆翔)

中國水資源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賦存形式主要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中國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摺合年降水深648 mm。地表水資源量即為河川徑流量,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m3,其中地下水排泄量6780億m3,冰川融水補給量560億m3 。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8288億m3,其中山丘區6762億m3,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1874億m3。扣除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重復水量,全國水資源總量2.88萬億m3,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只有2220 m3,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4。

中國水資源分布的總體特點是:年內分布集中,年際變化大;黃河、淮河、海河、遼河四流域水資源量較小,長江、珠江、松花江流域水量較大;西北內陸乾旱區水量稀缺,西南地區水量豐沛。

全球每年降落在大陸上的降水量約為110萬億立方米,扣除大氣蒸發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徑流量約為42.7萬億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計算,每人每年可獲得的平均水量為7300立方米。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這一平均數已較1970年下降了37%。
各國水資源排隊
世界各國和地區由於地理環境不同,擁有水資源的數量差別很大。按水資源量大小排隊,前幾名依次是: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若按人口平均,就是另一種結果了。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21世紀水資源正在變成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水資源問題已不僅僅是資源問題,更成為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人類對水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量為3萬億立方米,1994年為4.3萬億立方米,2000年為7萬億立方米。有人分析,2030年以後,世界水資源將供不應求;2050年,虧水2300億立方米;2070年,虧水4100億立方米。我國專家分析,中國2050年總需水量為8000億立方米,比現在增加2400億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8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300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4200億立方米。

B. 全球共有水資源多少千克

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於地球表面,相當於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鹹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淡水只佔地球水總量的2%,約有3000萬立方公里,而這2%的淡水也不能全為人類所應用,因為它的88%被凍在兩極的冰帽和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開採的淺層地下水才可為人類應用,其中絕大多數又為地下水,不開采不能應用,可直接應用的河流湖泊中的水,只佔淡水總量的0.04%。地球上的水,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養萬物,補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還會滲入地下,匯入地下蓄水層。極深的地下水不能補充,也不能開采,被稱為原生水,因而不能再生。正因為水資源的這種流動性質,因而形成陸地的水澇或乾旱,造成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世界上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10個國家裡,而人口共佔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瑞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噸以下,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經常處於少水的狀況;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噸以下,那就會感到水緊缺。目前平均年每人供應水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15個。在這些國家中馬爾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之首。除馬爾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達(年人均佔有91立方米)、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新加坡(180立方米)、巴貝多(192立方米)、沙烏地阿拉伯(249立方米)、約旦(318立方米)、葉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527立方米)、蒲隆地(594立方米)、維德角(777立方米)、阿曼(874立方米)、阿聯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預計到21世紀中,這些國家的水將比石油還貴,如馬爾他年人均將為68立方米。

C. 目前世界的水資源還剩多少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D. 地球上有多少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

從遙遠的太空向地球看,我們所生活的星球是蔚藍色的,它的表面70%以上的面積為水所覆蓋著。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並不豐富。

據統計,淡水只佔全球總水量的2.5%,而其中70%是以固體形式存在的,它們在南極、北極的雪山冰川之上,很難開發利用;29.2%是地下水;我們真正容易得到的淡水,實際上只佔總水量的0.26%。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出現用水緊張的情況,而在中東、非洲一些乾旱的國家,這種情況更厲害。在科威特,用於淡水海化的資金跟生產石油的成本幾乎是相當的。21世紀我們將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不足問題,因此一定要樹立節約用水的觀念。

E. 世界水資源現狀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F. 關於科威特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科威特國(The State of Kuwait)

首都:科威特城

面積:1.7818萬平方千米

人口:305萬(2006年)

民族:科威特人只佔35.6%,其餘外國僑民佔多數。

語言: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也較通用。

貨幣:科威特第納爾

國家地理

科威特位於亞洲西部波斯灣西北岸。西部、北部與伊拉克為鄰,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瀕波斯灣,與伊朗隔海相望。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個島嶼,海岸線長290千米,最高點是西部的阿末第山脊,海拔120米。全境屬熱帶沙漠氣候,氣候乾熱,年降水量25~170毫米。地勢西高東低,東北部為沖積平原。其餘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間。其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科威特地下水資源豐富。但是無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淡水極少。

科威特國名的由來

科威特這一國名源於城市名,早在17世紀時。科威特曾被稱為「古賴因」,意為「小犄角」。1614年,哈立德家庭酋長於近海處修建了一個城堡,後又修起一道圍牆。形成了一座三面有牆一面臨海的城市,稱為小城堡,其阿拉伯語意為「科威特」。到1961年科威特獨立時,正式被定為國名。

G. 世界上還有多少淡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
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於地球表面,相當於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
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鹹水,主要分
布在海洋中。淡水只佔地球水總量的2%,約有3000萬立方公里,而這
2%的淡水也不能全為人類所應用,因為它的88%被凍在兩極的冰帽和
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開採的淺層地下水才可為人類
應用,其中絕大多數又為地下水,不開采不能應用,可直接應用的河
流湖泊中的水,只佔淡水總量的0.04%。地球上的水,總是處在變化
之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
養萬物,補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還會滲入地下,匯入地下蓄
水層。極深的地下水不能補充,也不能開采,被稱為原生水,因而不
能再生。正因為水資源的這種流動性質,因而形成陸地的水澇或乾旱,
造成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世界上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10個國
家裡,而人口共佔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
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
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瑞
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
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噸以下,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
經常處於少水的狀況;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噸以下,那就會
感到水緊缺。目前平均年每人供應水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15個。
在這些國家中馬爾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
之首。除馬爾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達(年人均佔有91立方米)、
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
新加坡(180立方米)、巴貝多(192立方米)、沙烏地阿拉伯(249立
方米)、約旦(318立方米)、葉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
527立方米)、蒲隆地(594立方米)、維德角(777立方米)、阿曼
(874立方米)、阿聯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預計到
21世紀中,這些國家的水將比石油還貴,如馬爾他年人均將為68立方
米。

H. 科威特資料

國名:科威特國(The State of Kuwait)

獨立日:6月19日(1961年)

國慶日:2月25日(1950年,系第11代埃米爾登基日)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靠旗桿一側為黑色梯形,右側自上而下由綠、白、紅三色的等寬橫條組成。黑色象徵打敗敵人,綠色代表綠洲,白色代表純潔,紅色象徵為祖國流血。還有另一種說法為,黑色象徵戰場,紅色象徵未來。

國徽:呈圓形。一隻白色的隼展開雙翼構成圓周,圓面上有海水、藍天、白雲和行進在海面上的帆船,它象徵歷史上的科威特。隼的胸前是盾形的國旗圖案,圓面上部用阿拉伯文寫著「科威特國」。

國家元首: 埃米爾賈比爾·艾哈邁德·薩巴赫(Jaber Al-Ahmed Al-Sabah),1977年12月31日即位,為第13代埃米爾。

自然地理:面積17818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波斯灣西北岸,西、北與伊拉克為鄰,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瀕波斯灣。海岸線長213公里。東北部為沖積平原,其餘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間。地勢西高東低。無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資源豐富,但淡水極少。有布比延、法拉卡等10多個島嶼。熱帶沙漠氣侯,炎熱乾燥。

人口:224萬(2001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85萬,占總人數的38%。外籍僑民139萬,佔62%。外國僑民主要有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其餘為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其他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居民中95%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約70%屬遜尼派,30%為什葉派。

首都:科威特城(Kuwait City),人口38萬(2000年)。

簡史:公元7世紀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81年起哈立德家族統治科威特。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內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薩巴赫家族遷移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統治權,建立了科威特酋長國。1822年英國總督從巴士拉遷至科威特。1871年科成為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1899年英國強迫科簽署了英科秘密協定,英成為科的宗主國。1939年科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54年科成立了以酋長阿卜杜拉·薩巴赫為首的最高委員會。1960年從英國人手裡先後接管了司法權和貨幣管理權。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獨立。199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並由此而引發了海灣戰爭。1991年3月6日,海灣戰爭結束,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等政府官員返回科威特本土。

政治:科威特是君主世襲制酋長國,埃米爾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一切法律以及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均由埃米爾批准後才能生效。國內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內閣重要職務由王室成員擔任。科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其教義是立法的基礎,埃米爾必須由穆巴拉克·薩巴赫後裔世襲。立法權由埃米爾和議會行使,埃米爾有權解散議會和推遲議會會期;行政權由埃米爾、首相和內閣大臣行使;司法權由法院在憲法規定范圍內以埃米爾名義行使;王儲的任命由埃米爾提名,議會通過;埃米爾任免首相,並根據首相提名任免內閣大臣等。國民議會為立法機構,一院制。其主要職能有:制定和通過國家的各項法令和法規;監督國家財政執行情況;行使各項政治權力。議會由50名經全國選舉產生的議員和現任內閣大臣組成,每屆任期四年。政府由王儲兼首相和內閣大臣組成,負責執行國家的內外政策,向埃米爾負責。

經濟: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68億桶,佔世界儲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為1.49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國民經濟的支柱。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占出口創匯的95%。非石油生產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其中包括農、漁業0.4%,製造業13.3%,電氣、水0.1%,建築業2.7%,批發、零售6.3%,餐飲旅館業0.8%,運輸、倉儲和通訊4.6%,金融4%,保險0.2%,房地產和商務服務7.3%,社區社會服務22.4%等)。近年來,政府在重點發展石油、石化工業的同時,強調發展多種經濟,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國外投資。工業以石油開采、冶煉和石油化工為主。目前科在OPEC中的出口配額為200萬桶/日,實際日產量為220萬桶。日煉油能力86萬桶。科威特的主要油田有大布爾干油田,位於科威特東南部。大布爾干油田是世界最大的砂岩油田,也是僅次於加瓦爾油田的世界第二大油田。科威特可耕地面積約14182公頃,無壤培植面積約156公頃。近年來,政府重視開發農業,但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最高時只佔1.1%。以生產蔬菜為主,農牧業產品主要依靠進口。漁業資源豐富,盛產大蝦、石斑魚和黃花魚。對外貿易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化工產品,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5%。進口商品有機械、運輸設備、工業製品、糧食和食品等。

新聞出版:全國共有7家日報,其中阿拉伯文版5種:《輿論報》、《政治報》、《火炬報》、《祖國報》和《新聞報》;英文版有兩種:《科威特時報》和《阿拉伯時報》。各種雜志56種,以上多為民辦。科威特通訊社系國家通訊社,建於1956年10月,1980年起用阿拉伯文、英文向國外發稿。 科威特廣播電台建於1951年,用阿拉伯語、英語廣播。科威特電視台建於1962年12月,用4個頻道播放阿拉伯語和英語節目。還通過衛星接收站轉播埃及衛星電視節目。

外交: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同所有國家發展關系。強調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間的爭端,致力於維護科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將維持對伊拉克制裁、尋求國際社會同情和保護作為其外交工作重點。與美等西方國家關系密切,並有美軍駐扎。積極維護阿拉伯國家團結,努力加強同伊斯蘭國家的聯系,強調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里的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主張與「大馬士革宣言」國在地區安全方面進行協調。在國際事務中,科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反對侵略擴張,認為聯合國應為維護世界的安全與和平發揮作用。主張解決第三世界債務問題。科是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議會聯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1971年3月22日,科威特與中國建交。

I. 地球的水資源

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千米3。

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千米3。

一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的地區,水資源貧乏。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為主要指標。全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為47 000千米3,按人平均約為9 000米3。我國河川徑流總量約27 000億米3,按人口平均每人佔有量約2 400米3,大大低於世界人均佔有量。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6491.htm

J. 這個沿海國淡水幾乎沒有,全靠海水凈化,人均GDP高達多少呢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文化傳承,不過相比起來,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自然資源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尤其是隨著工業的進步,自然環境的破壞,對於自然資源的保護,就顯得更加重要,而對於我國而言,雖然資源豐富,但對比龐大的人口基數,則是那麼微不足道。

科威特的人均GDP高達3萬多美元,但是基本上都用來購買水,為了改善國內飲水困難,科威特甚至引進了大型的海水淡化設施,但海水淡化技術相比起來十分昂貴,按照一噸水估算,淡化一下價值高達30美元,按照科威特人的邏輯來看,還不如直接購買淡水來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