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制定全球資源和供應戰略
擴展閱讀
范世琦的資源怎麼樣 2024-03-28 23:03:19
如何向勞務公司支費用 2024-03-28 22:53:25

如何制定全球資源和供應戰略

發布時間: 2022-05-16 11:38:13

⑴ 如何制定供應鏈戰略

所謂供應鏈戰略就是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來對供應鏈進行全局性規劃,它確定原材料的獲取和運輸,產品的製造或服務的提供,以及產品配送和售後服務的方式與特點。供應鏈戰略突破了一般戰略規劃僅僅關注企業本身的局限,通過在整個供應鏈上進行規劃,進而實現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供應鏈戰略管理所關注的重點不是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本身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而是產品或服務在企業內部和整個供應鏈中運動的流程所創造的市場價值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

費希爾根據產品的需求模式將供應鏈戰略劃分為兩類:有效性供應鏈戰略和反應性供應鏈戰略。費希爾按需求模式將產品分為兩類,即:功能性產品和創造性產品。功能性產品包括可以從大量零售店買到的主要商品,這些產品滿足基本需求,需求穩定且可以預測,並且生命周期長。但是,穩定性意味著競爭較激烈,進而導致利潤較低。創新性產品指滿足特定需求而生產的產品,企業在產品式樣上或技術上進行創新以滿足顧客的特殊需求。盡管創新性產品能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但是,創新性產品的新穎卻使需求不可預測,而且產品的壽命周期一般較短。

有效性供應鏈戰略是指能夠以最低成本將原材料轉化成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以及在供應鏈中的運輸等的供應鏈戰略。由於功能性產品的需求可以預測,生產該類產品的企業可以採取各種措施降低成本,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妥善安排訂單、完成生產和產品交付,使供應鏈存貨最小化和生產效率最大化。因此,生產功能性產品的企業應該採用有效性供應鏈戰略。反應性供應鏈戰略是強調快速對需求做出反應的供應鏈戰略,所對應的產品是創新性產品。這是因為創新性產品所面臨的市場是非常不確定的,產品的壽命周期也比較短,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是陝速把握需求的變化並能夠及時對變化做出有效反應以適應需求的變化。

通過產品需求劃分供應鏈戰略的方式為企業選擇供應鏈戰略提供了依據,但是實踐中,很多企業在規劃供應鏈戰略和開展供應鏈戰略管理中卻存在種種問題。以下首先分析國內供應鏈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然後提出有關供應鏈戰略管理的對策。

供應鏈戰略管理現狀

第一,對供應鏈管理思想認識不足。

由於供應鏈管理在我國還是—個比較新的概念,再加上我國企業原來的管理思想較落後,許多管理者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是片面的和錯誤的。很多管理者對橫向一體化、業務外包等管理思想認識不夠,還停留在原有大而全的縱向一體化管理思想上。有些管理者把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電於商務混淆起來,另外一些管理者則把供應鏈管理理解為供應管理。實際上,物流管理只是供應鏈管理中的— 個組成部分,而電子商務則是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部分環節的電子化實現形式,供應鏈管理涵蓋的范圍很廣,供應管理僅僅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第二,供應鏈戰略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很多企業僅僅是將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方法來看待,認為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操作層上的問題,是對企業的生產和供應進行優化的方法而已。即使在國外的很多企業中,供應鏈戰略也為得到足夠的重視。Deloitte管理咨詢公司對北美製造企業供應鏈管理進行研究發現眾多企業難以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企業沒有正規的供應鏈戰略。

第三,供應鏈戰略與其他戰略的匹配存在問題。

供應鏈戰略作為企業的一項職能戰略,需要與企業的競爭戰略以及其他職能戰略密切配合,才能保證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實施。但是在很多企業中,本來需要密切配合的不同戰略之間卻是孤立的。在制定供應鏈以及相關戰略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從全局的角度系統地考慮戰略制定問題,導致不同戰略之間不匹配,在實施的過程中由於不匹配而難以發揮供應鏈管理的真正優勢。

第四,供應鏈戰略合作關系有待加強。

建立戰略性合作夥伴是供應鏈戰略管理的重點,也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就在於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的聯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間在設計、生產、競爭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協調。但是,很多國內企業與合作夥伴的關系還停留在舊模式下的合作關系之上,企業之間的關系還是一種不穩定、以價格作為唯一標準的買賣關系。供應鏈上不同企業之間穩定的、有效信息資源共享、共同制定相關決策、利益共享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還鮮有出現,企業之間的供應鏈戰略合作關系有待建立和加強。

⑵ 全球采購的趨勢策略

全球采購不再是什麼新鮮事物,跨國公司在全球采購元器件和產成品已有數年經驗。最近,經濟的不景氣更是為這一趨勢推波助瀾。降低成本成為大多數公司21世紀以來的首要任務,這使低成本國家的供應商變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國是這一趨勢中的最大受益者。如今,中國的供應市場迅速與全球經濟接軌,而五年前這似乎還難以想像。中國供應商在受益的同時也面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風險,充分理解全球化采購的影響並積極制定有效的應對戰略方能把握機遇。 全球化采購使國際製造商的采購戰略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內容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集中采購趨勢非常明顯。許多全球製造商想方設法提高采購批量,以充分發揮其價格談判的能力。實現這一目標通常有三個途徑:1)集中一個公司不同事業部或不同地區的某些特定類型元器件的采購數量; 2)通過一家供應商采購;3)盡可能使各產品的元器件標准化,以實現標准化器件更高的采購批量。但這一做法受到新產品設計階段元器件選擇的限制。
第二,整合供應商以獲得成本優勢。現在,許多全球製造商將供應資源集中起來,只與少數幾家供應商打交道。三年前,Palm 公司80%的采購支出分散到150家供應商,去年已經聚集到50家。從這項戰略中受益的還有旭電、偉創力等大型EMS公司,它們從OEM那裡獲得大筆製造業務,對成本非常敏感。通常,為維持采購成本的優勢,大型EMS公司對采購條件要求非常苛刻,他們提出的「總成本」模式反映了這一變化。如今,EMS公司不再根據元器件報價選擇供應商,而包括物流和廢品率的總供應成本管理成為選擇供應商的要素。此外,要求供應商不斷改進和發展也是EMS提出的新要求。例如,旭電公司對供應商的要求除了低成本之外還包括可靠性、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交貨期執行情況、准時送貨表現、計劃靈活性和降低庫存風險等。
第三,為與供應商互動,全球製造商迅速採用基於IT系統的采購流程,如在線詢價和在線拍賣變得越來越普遍。在線采購給OEM和EMS公司帶來的主要利益是:由於供應商彼此競爭,OEM/EMS公司能夠快速識別和評估供應商,從而加速采購流程並獲得巨大節約。
第四,在中國設立國際采購中心。隨著在中國采購量的大幅增長,國際大型OEM公司跨越中間商直接進行采購。對它們中的大多數來說,起初,在中國采購只是為了利用設在中國的工廠支持全球組織的元器件采購。然而,其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因為全球組織的要求和本地製造公司的考慮總存在不一致。
上述采購趨勢和方法在中國已然出現,那些為全球提供產品的大型中國製造商多少已經遇到這些問題。隨著中國作為「全球工廠」地位的鞏固,所有中國製造商,不論規模大小都必須快速對這些采購新趨勢做出反應。 供應商通過對比與其它供應資源在價格和質量的差別來預測采購如何集中。它們必須不斷改進,理解國際買家的價值觀而成為許可供應商。接下來,如果國際買家提出要求,供應商則需准備投資擴大和升級產能以支持獨家采購,也可以與買家共同投資。最近,一家全球供熱通風與空調製造商計劃大幅提高產能,該公司為一項關鍵元器件選擇了兩家供應商。一家供應商承諾投資,並熱情地與該製造商合作,而另一家卻毫無反應。結果,在試生產階段,該製造商決定只從第一家供應商那裡采購。
當面臨主要買家要求不斷改進工作的壓力時,許多供應商不願配合。它們可能缺少設計資源、設備、信息系統、員工技能或培訓能力,難以實施供應商所要求的改進。然而,它們忘記了,主要供應商通常擁有大量能為其所用的資源。在買家進行供應商開發項目時,積極參與是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主意。除了正式項目之外,許多買家還能臨時增派資源支持供應商的改進工作。例如,寶馬公司就會派出維護工程師、采購、物流和質量人員到供應商那裡,對供應商的合理要求給予階段性的支持。
如果面對「總成本」采購方式,供應商的思維必須實現從低「離廠價格」到低「貨到買家價格」的轉變。理解買家如何決定總成本至關重要,總成本通常至少包括三項基本要素,即運貨成本、供應績效成本和庫存佔有成本。運貨成本指提供低成本運輸費用和方便卸貨的包裝。供應績效是指及時交貨和保持低交貨次品率。最後,頻繁的小批量運貨比大批運貨要好。
由於更多全球買家採用在線詢價和在線拍賣,並利用網路選擇和評估潛在供應商,中國供應商應考慮建立一個美觀實用的電子界面。這包括一個內容詳實、功能齊全的網頁,如買家關心的各種信息、一個實用可靠的電子郵件地址和能通過寬頻連接實現互動,如填寫在線詢價單和參與電子拍賣。然而,目前,中國供應商網站的內容通常很不完整,公司規模、製造和質量控制設備等基本信息很難找到。電子郵件地址通常使用公共門戶網站的地址,其中很多不能使用。沒有能力使用IT互動的供應商很可能很快將被淘汰出局,因為一些領先的公司已經開始使用這些工具。
由於零售商更多地通過其設在中國的國際采購中心而不是中間商進行采購。為全球零售商提供產成品的中國供應商則必須考慮三個主要方面的問題:
1、提供強勁的產品開發能力――零售商需要獲得銷售給客戶的產品概念。與國際采購中心合作提供目標設計的供應商將成為全球零售商更富價值的夥伴。據了解,一家從中國采購大量家用電器的美國大型零售商,堅持將研究和開發的規模和質量作為長期供應關系的必備條件。
2、需求和供應鏈管理――由於供應商不再簡單地從中間商那裡獲得訂單,它們與零售商的國際采購中心直接聯系並管理季節需求波動,因此認真研究訂單管理非常關鍵。如果國際采購中心不負責出口物流,供應商則需要管理這項業務。由於許多零售商會要求供應商的運輸流程直接和它的物流系統相連接,所以供應商必須具備一定的IT能力。
3、售後服務――由於采購量增加,以前,通過額外運送一小部分產品以彌補出現次品的做法可能被在零售商本國所提供的專業服務所取代。比如,某一個為幾家全球零售商供貨的、非常成功的中國家電製造商被迫通過代理做全球市場業務,只是因為它不具備本地的售後服務能力。
在采購湧向低成本國家的浪潮中,許多中國供應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就目前趨勢來看,機會的確很多,增長空間也很廣闊。然而,隨著中國製造行業與全球經濟更緊密地相連,明智的供應商必須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⑶ 全球采購的策略

全球采購是在全球背景下資源配置進行優化組合的趨勢下整合配置出來的,全球公司進行資源配置,他們的銷售體系、采購體系、供應體系都形成了全球化供應的格局,特別是很多國際企業、國際學術界都在倡導在供應鏈概念下全球的運作體系、采購體系和這種合作的關系。這是全球采購在全世界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
之所以這樣多的國際企業或者跨國公司對中國的市場,特別是對中國的商品感興趣,願意到中國來進行采購,更關鍵的原因在於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存在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非常優秀的價格優勢,還有高質量的產品,在吸引著這些跨國公司來中國采購商品,促進中國的商品出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和背景。
面對這樣一種形勢,首先中國企業應該了解這些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運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采購。一般地,這些跨國公司在進行全球采購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式:
第一種方式,以那些製造企業為核心的全球的采購活動,比如說通用電氣,通用汽車等等一些技術密集型或者品牌非常響亮,具有國際品牌的,或者是具有很大資金優勢的跨國公司,他們作為采購龍頭來主導采購體系和采購市場。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很多是為這些企業提供一些配套性的產品,比如說汽車配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采購方式。
第二種比較重要的采購方式,是以貿易企業為核心的全球采購體系,在國際上很多大的企業或者是有競爭力的企業,在采購活動過程當中,由於要把自身的資源集中在一些核心的領域里,所以這些企業很多的采購活動目前都採取了外包的方式,承擔這種采購外包的市場主體,往往是那些在國際市場上非常活躍的貿易企業。第三種是以大型零售集團為核心的采購活動,這些大型的跨國零售巨頭近幾年來在中國市場上的表現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們采購的商品更關注的是國內非常有優勢的快速消費品和勞動密集型的各種產品,比如服裝、鞋帽、食品等商品。這些商品通過跨國零售巨頭進入國際市場的主流渠道,特別是主流的零售渠道中去,這個對中國出口是有非常重要影響的。過去中國很多的產品出口依託原來傳統的國有的貿易企業,或者是企業的自行出口往往不能進入一些主流的渠道,只能進入一些街邊市場或者是其它的市場,而這些跨國零售巨頭使中國很多企業的商品進入到這些正規的渠道中去。
還有一個形勢是以專業采購組織和經紀人為核心的跨國采購體系,中小企業為了獲得最佳商品的供應和最佳零售品供應,委託一些經紀人或者是一些專業的采購組織來為他們進行服務。目前,這些經紀人和采購組織,在國際上更為流行的運作方式是通過網上采購,特別是集合眾多中小企業的采購要求,到中國或者是到一些低成本的國家進行采購。
中國企業要結合自身的產品、自身的需求來尋求可能合作的對象,來進入到這些不同類型的跨國網路采購體系當中。
近一兩年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采購有了迅速的發展,像GE的全年采購額大概有10億美元,沃爾瑪在去年大概有20億美元,另外還有很多其它的跨國公司,都在中國建立了采購中心,或者采購部或者是貿易公司,或者是辦事處,通過這樣一些機構在中國進行采購活動,主要是集中在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特別是圍繞著這些發達城市所形成的製造業基地,比如像珠三角,跨國公司主要是在這里采購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和電子產品,在長江三角洲,包括一些大的電子類商品,還有一些製造業的商品,包括汽車零配件等等,在長江三角洲一帶也有非常好的表現。當然,在其它的有比較集中的製造業體系和配套生產能力的區域里,這種跨國公司采購的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
與此同時,一些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企業,比如說像家電行業,或者說信息產業裡面的一些企業,他們也開始向國外企業學習,採取一定的采購方式,目前他們的規模都比較小,缺乏國際運作手段,缺乏雄厚的資金實力,特別是缺乏跨國采購人才,因此中國的跨國采購活動還處於摸索階段,更多的是通過貿易公司直接進口,或者是通過和跨國公司之間直接的談判來進行采購,這是全球采購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下, 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內市場,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進入這種全球的供應鏈,由於受到國內企業自身條件的影響,尤其是國內企業還沒有樹立很好的國際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還沒有建立良好的信譽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要建立非常好的采購渠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目前最現實的選擇,就是靠跨國大企業提攜。通過這種運作方式成為最基本的供應商,和這些跨國公司建立這種長期合作的或者是聯盟的關系,這是最高階段,進入到全球供應鏈當中,這是中國大多數企業的選擇。所以目前中國企業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尋找跨國公司對供應商的要求、標准、操作程序的要求等等,通過這些要求慢慢的融入到全球供應鏈當中去。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可以尋找一些優勢資源、優勢產品,雖然限於自身的條件不可能完全做到像跨國公司那樣來建立自己的采購體系,但可以運用一些現在國際上非常通用的手段,比如說通過國際上的這種專業貿易商和供應商來建立自己的采購體系。通過建立和國際上的企業和跨國公司之間的網上的聯系,來實現企業的采購目的,這是中國企業在應對全球采購的浪潮的戰略選擇。
中國過去的出口主要依賴於傳統的貿易企業和企業的自營出口。這個自營出口在目前這種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對中國的出口可持續發展還是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跨國采購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市場空間或者是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應該幫助中國企業進入到全球市場中去,進入到全球采購網路中去。

⑷ 解決全球資源短缺問題的方法

解決資源短缺問題應分三步走新華社 2005-06-07 00:00:00.0
一、樹立科學能源觀
具體而言,應該做到以下5個方面:1.符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在經濟轉型期,會出現新的矛盾和不確定因素,必須從戰略高度、人類文明的高度來謀劃或制定資源戰略。2.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世界是個整體,要從全球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藉助外力,加強內力,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信息時代的各種資源。3.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發展循環經濟,不能走重工業道路。要對資源進行科學開發、科學利用、科學配置和科學管理,濫肆開發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是不可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4.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資源戰略要為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負責,既要創造物質文明,也要創造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扎扎實實的符合民眾的意願和需要。5.符合科學規律。要完善機制、調整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減少能耗。實行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發展資源戰略,要立足國內,發展不是免費的午餐,發展也要計算自然成本。科學發展觀和科學能源觀的核心是科學,目標是可持續發展,重點是能源與環保、資源、經濟發展、民眾承受能力協調發展。
二、開源節流
中科院高級研究員劉建明提出,應對資源短缺,開源節流是出路。節流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粗放式為節約型。開源則是獲得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就礦產資源問題可具體細化為三個方面:第一,立足國內,獲得更多可利用的礦產資源;第二,開拓境外,以更經濟、更安全的方式,如投資、合作、期貨、現貨等多種方式獲得更多的國外資源;第三,積極開拓新型的替代資源。
劉建明表示,礦產資源安全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礦產資源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中國的資源戰略都必須立足國內,不能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劉建明提出,創新政府投資機制,加強科技支持,激活繁榮我國商業性探礦市場。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是以市場運作的商業性投資為主,政府投資為輔。
為了激活繁榮商業性探礦市場,政府投資的方向首先是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其次是不斷推出風險小、資源前景好的商業性探礦項目,招商引資;第三,提供找礦勘查的高新技術支撐。
尋求新型的、非常規的替代資源,是解決人類礦產資源短缺的嶄新思路,也是新興產業崛起的需求。一方面,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傳統礦產資源將隨其不斷消費而枯竭。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崛起又提出了新型礦物原料的要求,如納米產業對天然納米礦物原料、環保產業對環境礦物原料的需求,並且將隨著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越來越迫切。因此,不斷開拓新型的、非常規的替代資源勢在必行。
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大期貨市場研究中心常清教授提出:中國必須建立自己的能源定價中心。此次全球能源價格上漲與「中國因素」的內在聯系,以及在此環境下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都充分說明了能源問題是中國目前所進行的經濟模式轉換所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由於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傳統增長模式存在諸多弊端,200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再次提出「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實行可持續發展與新能源價格政策是我們在經濟模式轉換中應對全球能源危機的基本措施之一,而與之相配套的,是以國際慣例為基礎,通過改革市場體制和規則體系,大力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建立自己的能源定價中心。
資源市場本身是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價格機制,這其中充滿了機會,但同時也存在風險。資源行業其實是一個對匯率制度和國家政策都高度敏感的行業,因此要深入分析資源問題,應該同時關注匯率問題和其他經濟政策,關注中國的經濟特點。

⑸ 簡述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經營和全球化競爭的四種基本戰略選擇並對每種戰略做出

開展國際化經營企業有三種基本戰略可以選擇,全球化戰略。多國本土化戰略跨國戰略,其中全球化戰略是指公司在所有國家市場實行幾乎相同的競爭戰略。
國際化經營戰略是指企業從國內經營走向跨國經營,從國內市場進入國外市場,在國外設立多種形式的組織,對國內外的生產要素進行配置,在一個或若干個經濟領域進行經營的活動的戰略。
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通過系統評價自身資源和經營使命,確定企業戰略任務和目標,並根據國際環境變化擬定行動方針,根據國際環境變化擬定行動方針,以求在國際環境中長期生存和發展所作的長遠的總體的謀劃。
按照降低成本壓力與地區調試壓力的不同,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國際化戰略、多國本土化戰略、全球戰略與跨國戰略。
(一)國際化戰略:國際化戰略是指企業將其具有價值的產品與技能轉移到國外市場,從而創造價值的戰略。 大部分企業採用國際化戰略時,是把在母國所開發出的具有差別化的產品轉移到海外市場來創造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大多把產品開發的職能留在母國,而在東道國建立製造和營銷機構。在大多數的國際化企業中,企業總部一般嚴格地控制產品與市場戰略的決策權。如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國外市場上擁有競爭優勢,而且在該市場上降低成本的壓力較小,企業採取國際化戰略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當地市場要求能夠根據當地的情況提供產品與服務,企業採取這種戰略就不太合適。同時,由於企業在國外各個生產基地都有廠房設備,會形成重復建設,則加大了經營成本,這對企業也是不利的。
(二)多國本土化戰略:為了滿足所在國的市場要求,企業可以採用多國本土化戰略。這種戰略與國際化戰略的不同之處在於,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的市場,提供更能滿足當地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相同點是,這種戰略也是將自己國家所開發出來的產品和技能轉到國外市場,而且在重要的東道國市場上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因此,這種戰略的成本結構較高,無法獲得經驗曲線效益和區位效益。在當地市場強烈要求根據當地需求提供產品和服務並降低成本時,企業應採取多國本土化戰略。但是,由於這種戰略生產設施重復建設並且成本比較高,在成本壓力大的行業中不太適用。同時,實行多國本土化,會使得在每一個東道國的子公司過於獨立,企業最終有可能會失去對於公司的控制。
(三)全球化戰略:全球化戰略是向世界市場推廣標准化的產品和服務,並在較有利的東道國集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由此形成經驗曲線和規模經濟效益,獲得高額利潤。有些企業採用這種戰略主要是為了實現成本領先。在成本壓力大而當地特殊要求較少的情況下,企業採用全球化戰略是有利的。但是,在要求提供當地特色的產品的市場上,這種戰略是不合適的。
(四)跨國戰略:跨國戰略是在全球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形成以經驗為基礎的成本效益和區位效益,轉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注意當地市場的需要。為了避免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是雙向的,不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產品與技術,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提供產品與技術。跨國戰略的顯著特點是業務經營的多樣化和市場的多樣性。多元化跨國公司的管理者們不僅要制定和執行大量的戰略,還要根據各國市場條件的需求進行調整變化。
簡單來說,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化經營和全球化競爭的四種基本戰略:國際化戰略,多國本土化戰略,全球化戰略,跨國戰略。

⑹ 如何制定供應戰略

所謂供應鏈戰略就是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來對供應鏈進行全局性規劃,它確定原材料的獲取和運輸,產品的製造或服務的提供,以及產品配送和售後服務的方式與特點。供應鏈戰略突破了一般戰略規劃僅僅關注企業本身的局限,通過在整個供應鏈上進行規劃,進而實現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供應鏈戰略管理所關注的重點不是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本身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而是產品或服務在企業內部和整個供應鏈中運動的流程所創造的市場價值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
費希爾根據產品的需求模式將供應鏈戰略劃分為兩類:有效性供應鏈戰略和反應性供應鏈戰略。費希爾按需求模式將產品分為兩類,即:功能性產品和創造性產品。功能性產品包括可以從大量零售店買到的主要商品,這些產品滿足基本需求,需求穩定且可以預測,並且生命周期長。但是,穩定性意味著競爭較激烈,進而導致利潤較低。創新性產品指滿足特定需求而生產的產品,企業在產品式樣上或技術上進行創新以滿足顧客的特殊需求。盡管創新性產品能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但是,創新性產品的新穎卻使需求不可預測,而且產品的壽命周期一般較短。
有效性供應鏈戰略是指能夠以最低成本將原材料轉化成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以及在供應鏈中的運輸等的供應鏈戰略。由於功能性產品的需求可以預測,生產該類產品的企業可以採取各種措施降低成本,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妥善安排訂單、完成生產和產品交付,使供應鏈存貨最小化和生產效率最大化。因此,生產功能性產品的企業應該採用有效性供應鏈戰略。反應性供應鏈戰略是強調快速對需求做出反應的供應鏈戰略,所對應的產品是創新性產品。這是因為創新性產品所面臨的市場是非常不確定的,產品的壽命周期也比較短,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是陝速把握需求的變化並能夠及時對變化做出有效反應以適應需求的變化。
通過產品需求劃分供應鏈戰略的方式為企業選擇供應鏈戰略提供了依據,但是實踐中,很多企業在規劃供應鏈戰略和開展供應鏈戰略管理中卻存在種種問題。以下首先分析國內供應鏈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然後提出有關供應鏈戰略管理的對策。
供應鏈戰略管理現狀
第一,對供應鏈管理思想認識不足。
由於供應鏈管理在我國還是—個比較新的概念,再加上我國企業原來的管理思想較落後,許多管理者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是片面的和錯誤的。很多管理者對橫向一體化、業務外包等管理思想認識不夠,還停留在原有大而全的縱向一體化管理思想上。有些管理者把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電於商務混淆起來,另外一些管理者則把供應鏈管理理解為供應管理。實際上,物流管理只是供應鏈管理中的— 個組成部分,而電子商務則是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部分環節的電子化實現形式,供應鏈管理涵蓋的范圍很廣,供應管理僅僅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第二,供應鏈戰略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很多企業僅僅是將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方法來看待,認為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操作層上的問題,是對企業的生產和供應進行優化的方法而已。即使在國外的很多企業中,供應鏈戰略也為得到足夠的重視。Deloitte管理咨詢公司對北美製造企業供應鏈管理進行研究發現眾多企業難以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企業沒有正規的供應鏈戰略。
第三,供應鏈戰略與其他戰略的匹配存在問題。
供應鏈戰略作為企業的一項職能戰略,需要與企業的競爭戰略以及其他職能戰略密切配合,才能保證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實施。但是在很多企業中,本來需要密切配合的不同戰略之間卻是孤立的。在制定供應鏈以及相關戰略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從全局的角度系統地考慮戰略制定問題,導致不同戰略之間不匹配,在實施的過程中由於不匹配而難以發揮供應鏈管理的真正優勢。
第四,供應鏈戰略合作關系有待加強。
建立戰略性合作夥伴是供應鏈戰略管理的重點,也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就在於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的聯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間在設計、生產、競爭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協調。但是,很多國內企業與合作夥伴的關系還停留在舊模式下的合作關系之上,企業之間的關系還是一種不穩定、以價格作為唯一標準的買賣關系。供應鏈上不同企業之間穩定的、有效信息資源共享、共同制定相關決策、利益共享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還鮮有出現,企業之間的供應鏈戰略合作關系有待建立和加強。

⑺  實施全球資源戰略,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實現世界資源的最優配置。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的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可以說,全球經濟一體化實現了「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這一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

礦產資源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規模上的巨大差異性決定了一個國家若想以低成本資源滿足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走出去」,實施全球資源戰略。事實上,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大國是完全依靠本國資源進行建設的。即使是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資源豐富的礦業大國,對國外的礦業投資仍保持相當比例。1996年加拿大主要礦業公司國外勘查投資預算達9.8億加元;澳大利亞1996/1997年度國外勘查投資達7.6億澳元。盡管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兩國礦業公司1998年在國外勘查投資總量有所減少,但基本保持前幾年的水平。通過境外風險勘探建立國際跨國公司型的礦業生產基地,是當前國際礦業界的一大潮流。特別是近年來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礦業門戶,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眾多新的待開發的潛在礦產地,跨國公司選擇礦產勘查投資的目標和機會增多,外國投資明顯增加。1997年世界非政府非燃料礦產勘查投資中,拉美、非洲、太平洋/東南亞地區的比例上升到56.4%,比1996年增加5.4個百分點,礦業開發的比例高達70%,比10年前增加了20多個百分點。礦業全球化和國際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人均礦產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53位。尤其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用量大的石油、鐵、錳、銅、鉀鹽等大宗礦產,後備儲量嚴重不足,且找礦難度越來越大。進入21世紀,我國仍將處於加速實現工業化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仍將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據預測,到2010年,主要短缺礦產供應缺口為:石油1.22億噸,富鐵礦石0.7億噸,富錳礦235萬噸,鉻鐵礦135萬噸,銅105萬噸,氧化鋁200萬噸,鉀肥680萬噸。石油進口依存度將從目前的21.5%上升到2010年的42%,鐵礦石由30.5%升至45%,錳礦石由33%升至50%,鉻鐵礦由78%上升到90%,氧化鋁由29.7%升到40%左右,銅的依存度從46%上升到52.5%,鉀肥則從目前90%的水平上下降到85%左右。

我國礦產資源的賦存特點是礦石品位低、質量差,成份復雜,多為共伴生礦,規模偏小,多為中小型礦。這一貧二雜三小決定了其開發利用的綜合成本高。以石油為例,目前國內原油成本約12.3美元/桶,大慶的綜合成本最低,也高達9.6美元/桶,美國前11家石油公司石油平均成本為8.51美元/桶,而其在國外的一些油田的生產成本,甚至低於3美元/桶。規模和質量上的差距更加懸殊,中東一些油田單井產量就相當於我國東部的一個小油田。再如鐵礦,澳大利亞鐵礦石品位多在65%以上,50%以下的根本不算礦,而在我國鐵礦石平均品位只有33%。很顯然,利用國外優質廉價資源可以降低我國經濟發展的總成本。

江澤民總書記在今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為了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們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必須充分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必須加大利用國外資源的工作力度。這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子孫後代的大計,一定要不失時機地加以推進」。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這已被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尤其是發達國家發展實踐所證明。保證礦產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將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目標,它事關我國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為此,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從全球資源戰略的高度,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勘查開發國外礦產資源,建設國外穩定供礦基地,實現短缺資源的穩定供應。

⑻ 我國的全球資源戰略目標和意義

6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必須把促進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未來的持續發展統一起來, 積極地肩負起責任, 自覺地調整行為, 力求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 通過相互依賴、互惠互補, 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最終達到既改造自然, 又不破壞自然;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目標, 以全面長遠地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 逐步提高生活質量, 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如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推進3個轉變。

6.1發展觀的轉變

長期以來, 人們都把GDP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評價指標, 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 以GDP增長評價各國發展狀況被普遍認同。在這種背景下, 相當多的人把GDP增長本身當作發展的目的和目標, 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在GDP快速增長掩蓋下的某些缺陷, 如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合理, 城鄉、工農、東西部之間發展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長, 掠奪性開采資源、污染再大的項目也要大幹快上, 導致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明確闡明了生產、生活、生態之間的關系和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一目的, 就是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包括滿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們不能為了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而損害其他方面的需要, 不能為了GDP的增長而損害環境和健康, 削弱社會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6.2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 一般以外延式擴大再生產為主要增長方式, 以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為主要驅動力。我國目前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以及企業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快的狀況, 應該說與此有關。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 從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率「兩高兩低」的傳統增長方式轉變到與之相反的「兩低兩高」的增長方式, 就要在發展的動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人與自然關系的轉變

進入新世紀,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人類與自然之間不是誰戰勝誰的問題, 而是和諧相處。面對未來發展的重重壓力, 把「生態良好」納入文明發展道路之中, 既體現了當代人的切身利益, 又關乎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 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十六大報告要求, 「樹立全民環保意識, 搞好生態保護和建沒」。在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的同時, 我們必須保護環境, 包括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持續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 使發展保持在承載能力之內, 建設一個生態良好的小康社會。

7實例

深圳作為新興城市, 在過去20年中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奇跡。在今後的發展中, 深圳如何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快速發展, 決策者們意識到: 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 堅定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遐邇聞名的「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等旅遊景點曾經是深圳機場的最佳選址。在國家環保局的支持下, 深圳有關部門毅然「忍痛割愛」, 放棄了這個相對投資省、施工易的預選方案, 確定了遠離市區, 有很大可持續發展空間的黃田。而黃田機場, 也因為擁有廣闊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而被國家定為4個重點建設的國際貨運中轉機場。80年代中, 當深圳的外資項目大多是「滿天星斗」時, 「一輪明月」就主動找上門, 希望投資數十億美元在深圳東部沿海地區建設一個每年可提煉數百萬噸石油的煉油廠。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顯示這是一個對深圳經濟推動極大的項目, 唯有環保部門的結論是對東部沿海的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決策者當即一票否決。

在深圳, 「環保一票否決權」從建市之初就開始執行了。深圳明確規定: 「凡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 必須先經過環保審批, 才能辦理工商登記。」從1993年起, 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將最新的《投資導向目錄》和「環境保護限制發展項目清單」一起發布, 嚴格將重污染項目拒之門外。目前, 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只佔企業總數的10% , 萬元工業產值廢水排放量和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只有5.4 t和0.05 t, 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7年8月, 深圳跨進了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之列。

與某些「先污染, 後治理」的城市不同, 深圳一直將環保超前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總體規劃中, 有76%的非建築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態用地, 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環境背景—綠地生態系統。整個城市被分為9個規模不等、功能各異、配套齊全的組團, 各組團間及交通干線兩側分別設800~1000m和15~30m的綠化隔離帶。這是一個橫亘在老市區與新市區中間的一個寬800m、長4km的綠化帶。隨著特區建設的飛速發展, 當初的這片偏遠之地變成寸土寸金, 不知道有多少房地產開發商打著這片地的主意, 但市領導不管誰的「條子」都不予理會, 最後, 這片土地進入人大通過的市規劃國土法定圖則, 以法律形式保護起來。接著, 市政府又投入巨資加以改造, 並正式取名為市中心公園。中心公園四周的樓盤紛紛打出「俯瞰中心公園」的口號, 沿中心公園的土地陡然升值, 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局面悄然浮現。

深圳人已經意識到: 只要體制、政策對頭, 經濟高速增長並不難, 難的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 生態環境還保持一個良好的水平。

8建議

可持續發展是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才能成功的事業, 需要全民的參與, 更需要政府的引導。政府要通過對民主參與意識的啟蒙與培育, 使公眾通過民主渠道自覺參與到可持續發展建設中來。為保證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 要保障公眾知情權, 定期將環境質量狀況、污染和生態破壞態勢, 以及政府的環境保護工作和其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工作通報社會各界, 提高政府行政和決策方面的透明度。並建立完備的信息系統, 通過咨詢機構、大眾信息網路和質詢制度的建立, 便於公眾及時適當地獲取信息資源, 依據信息參與決策與監督。

(2) 要強化政府與公眾的聯系, 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密切溝通與合作的紐帶。政府要制定公眾參與的指導原則、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術和資金支持, 引導和推動公眾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

(3) 要完善公眾參與的法律制度, 從立法上明確公眾參與的程序、公眾表達意見的處理、公眾意見的效力等, 強化公眾參與。此外, 還應確立和完善公眾提起環境訴訟的法制制度, 實現公民依法進行環境訴訟的權利等。

⑼ 美國是如何制定全球能源戰略的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未來的車用燃料、智能電網、清潔煤技術與核電、提高能效等等。

畢竟是一個大國,肯定要事先考慮好很多東西,總不能馬馬虎虎去應對未來可能會碰到的一些事情吧,他們把考慮到的因素都已經計劃好了,環保、可再生、清潔、智能等等都計劃好了,是別國的模範。

智能電網

美國府致力於發展智能電網,推動電網的現代化改造。智能電網的優點在於能夠及時監測到斷電的可能性,必要時更改供電線路。通過智能電網項目,可以降低用電成本,提高可靠性。智能電網還可以使可再生能源並入電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並控制他們的能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