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給我搜點 四川簡陽這個城市的介紹 把文字復制起 不要網站連接
我給你網路吧
基本概況
簡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龍泉山東麓、沱江中游。素有「天府雄州」、「蜀都東來第一州」、「蜀都東大門」之美譽。全市幅員2215平方公里,轄55個鄉鎮,總人口143萬,市政府駐地簡城鎮。東鄰樂至縣,南接雁江區,西連雙流縣和仁壽縣,北倚成都市龍泉驛區和金堂縣,距省會成都市區僅48公里,是接受成都向東向南擴展輻射的第一縣(市),也是成都平原經濟圈極富發展前景的縣(市),境內辟有「兩湖一山」省級旅遊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成都資陽現代工業集中發展區),2007年被四川省政府列為全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市)。2007年,簡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5.4億元,同比增長15.9%。【電話區號】0832(國際+86)
【汽車牌照】川M
【方言】四川話(接近成都話)
【面積耕地】全市幅員面積2210.3平方公里,摺合3315450畝,其中耕地1570010畝。龍泉山區在境內面積25.49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7.76%,其餘山地多為塊狀分布;丘陵區面積289.56萬畝,占總面積的88.13%;沱江河壩壩區面積13.49萬畝,占總面積的4.11%。
【人口民族】2004年,全市總人口1424532人,其中農業人口1228129人,占總人口的86.2%;非農業人口196403人,占總人口的13.8%。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44人。
漢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9.9%,余為少數民族,分別是:回、滿、藏、壯、苗、朝鮮、蒙古、彝、白、羌、畲、錫伯、布衣、瑤、土家、普米、侗、納西族等。
【自然地理】簡陽市地貌以淺丘為主,其次為低丘和河壩沖積平原,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8.13%。
【氣候條件】縣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7℃,年均降雨量882.9毫米,年日照時數為1250.9小時,年均無霜期300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資陽市簡陽市行政區劃:全市轄55個鎮鄉, 其中:鎮26個,鄉29個;有797個村,轄6925個村民小組;有居民委員會 77個,轄居民小組285個。鄉鎮名錄如下:
鎮: 簡陽市湧泉鎮 | 簡城鎮 | 石橋鎮 | 新市鎮 | 石盤鎮 | 東溪鎮 | 平泉鎮 | 禾豐鎮 | 雲龍鎮 | 三星鎮
養馬鎮 | 賈家鎮 | 青龍鎮 | 三岔鎮 | 鎮金鎮 | 石鍾鎮 | 施家鎮 | 三合鎮 | 平武鎮
金馬鎮 | 踏水鎮 | 江源鎮 | 蘆葭鎮 | 草池鎮 | 太平橋鎮 | 石板凳鎮
鄉: 五合鄉 | 福田鄉 | 宏緣鄉 | 周家鄉 | 平窩鄉 | 武廟鄉 | 高明鄉 | 玉成鄉 | 丹景鄉
望水鄉 | 清風鄉 | 永寧鄉 | 五星鄉 | 飛龍鄉 | 靈仙鄉 | 五指鄉 | 新民鄉 | 新星鄉
同合鄉 | 老龍鄉 | 壯溪鄉 | 海螺鄉 | 壇罐鄉 | 雷家鄉 | 安樂鄉 | 普安鄉 | 平息鄉
老君井鄉 | 董家埂鄉
[編輯本段]交通優勢
簡陽離四川省會成都市區僅48公里,距重慶280公里。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321(廣州—成都)、319(廈門—成都)、318(上海—拉薩)國道穿境而過。成簡快速通道在建,2011年建成通車;成安渝高速,規劃中的成都第二國際機場在成都市金堂縣與簡陽市交界處,各佔一半;與第二機場配套的機場高速、機場輕軌都將經過簡陽。
[編輯本段]經濟實力
簡陽工業基礎好,後勁十足。2007年,簡陽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突破130億元,達到130.3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6.8%;實現工業增加值46.48億元,同比增長36.3%,超額完成全市內控45億元的目標任務,增加值率高達35.9%,創歷史新高。
2007年,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促成了法派中國西部服裝產業園、禧鑫機床、真明麗等一批重點企業的落地。工業投資較大增長,完成工業投資13億元,其中技改投資完成10億元,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重點企業的支撐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全年26戶重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0.28億元,占規模工業的53.9%。企業技術水平提高,品牌創建實現新突破。全年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達到26.16億元,同比增長76.4%。「國光」 牌產品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若男」牌掛面獲得「中國名牌」稱號,實現我市創建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
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132戶,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28戶。工業園區已拓展到6平方公里,三期已開工建設,建成後將形成10平方公裡面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園區企業達92戶,實現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3.04%。
簡陽綜合實力雄厚,特色優勢明顯。農業物產豐富,是四川糧經作物主要產區,為全國商品糧、瘦肉型豬、山羊板皮等10大商品基地;139萬畝肥田沃土,有70萬畝引都江堰之水,實現了自流灌溉,以生豬、山羊、番鴨為主的養殖業迅速發展,優質糧食、水果、蔬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勞務輸出的規模和效益明顯提高,農業產業化漸成規模。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形成了以機械、葯業葯械、紡織、化工為主的工業體系。第三產業繁榮活躍,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達,水、電、氣、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齊備。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百萬勤勞智慧的簡陽人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培育城郊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建設中等城市」的發展思路,以「構建工業支柱、發展綠色產業、經營城鎮資源」為重點,市域經濟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04年,全市實現GDP比上年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長5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2.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3.2%。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有包括長江的一級支流——沱江在內的20多條河流,縱橫交叉,遍布全市,為灌溉、發電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境內有大、中、小型水庫85處,蓄水面較廣。沱江、絳溪、環溪、索溪、三岔水庫、石盤水庫均為通航水域。
生物資源
境內有各種生物上千種,其中動物約300種,植物600多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玉米、豆類、紅苕和小雜糧;經濟作物大春以棉花為主,小春以油菜為主。經濟林有上百個品種。魚類資源豐富,有6目16科97種。家養動物以豬為主,是全國聞名的商品豬生產基地之一。羊主要有大耳麻羊(被省政府命名為優質地方山羊品種)和無角黑羊,山羊板皮質量上乘。
[編輯本段]科技教育
科技成就
簡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共同實施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四川盆地單季秈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項目簡陽示範區2008年實施情況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現場再次傳出了覆膜水稻獲豐收的喜迅。
「十五」期間,簡陽共實施科技計劃項目7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省廳級項目6項,資陽市科技計劃項目40項,本級科技計劃項目21項。爭取到了科技計劃項目的研究資金900萬元,銀行貸款1000萬元以上。期間共獲得科技進步獎10項,其中: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獲得資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資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全面實施了「863」項目《南方季節性缺水灌區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範》,《國家星火計劃「DLY瘦肉型豬產業化示範》,《簡陽大耳羊規范飼養與產業化示範》等項目的研究與示範推廣。空分工業,橡膠工業,製造工業,醫葯化工業,醫療器械等產業方面的科技項目實施成效顯著,科技創新突出。
教育現狀
簡陽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狠抓教育質量的提高,教育質量遠近聞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穩步發展,為各大專院校和簡陽建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簡陽現有各級各類學校676所,在校學生24.18萬人。全市有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重點職業中學、重點普通中專各一所,分別是:簡陽中學、簡陽市高級職業中學和四川省衛生學校;有省級重點職業中學一所——平泉職業中學;有市(地)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四所,分別是:陽安中學、石橋中學、賈家中學、三岔中學;有教師繼續教育學校一所——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簡陽有教職工10688人,全市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的960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96.8%、80.6%、44.2%。全市獲高級職稱的教師214人,中級職稱的2784人,初級職稱的6104人。全市幼兒入園率、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74.3%、100%和97.6%;小學、初中鞏固率分別達到99.87%和97.35%。成功培養出30名知名教師和24名知名校長,高考上線總數在兄弟縣市區中多年保持第一。
高等教育(3所)
四川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簡陽分院
簡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平泉高級職中基礎上籌建中)
簡陽市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籌建中)
成人教育
四川省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及其它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學校,正縣級事業單位。)
中等教育
簡陽中學(百年名校、國家重點中學)
陽安中學(資陽市重點中學、資陽市首批示範性中學)
石橋中學(資陽市首批示範性中學)
賈家中學
三星中學
三岔中學
禾豐中學
養馬中學
鎮金中學
實驗中學
簡陽高級職業中學(國家重點職業中專)
簡陽市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石板凳鎮)
簡陽市草池職業中學
簡陽市雲龍職業中學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簡陽人文歷史悠久,文物古跡遍布城鄉,山水景觀、風景名勝等旅遊資源豐富。
自然景觀
簡陽市境內的「兩湖一山」旅遊區確定為 四川省「十一五」規劃「新五大」精品旅遊區之一。「兩湖一山」旅遊區位於成都市區東南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的交匯地帶,距成都中心城區最近僅20千米,以龍泉湖、三岔湖、龍泉山脈(核心景區為丹景山、天成山、長松山和張家岩)為主體,總體簡稱「兩湖一山」,涉及面積500多平方千米。依託山水生態、川西民居民俗、蜀文化、洛帶客家文化、龍泉桃花節等。
三岔湖被譽為「天府明珠」,北距成都50公里,東距簡陽市區32公里,湖岸線周長240公里,大小島嶼114個,1993年被香港列入《世界名湖名庫》。
龍泉湖有「人間瑤池」之美稱,湖形奇特,狀如蝌蚪,距成都市區僅38公里,湖岸線周長54公里,14座形態各異的島嶼和湖尾「十里長峽」,使龍泉湖自成幽絕風韻,令遊人嘆為觀止,留連忘返。
丹景山自古便是蜀中勝地,有獨特自然風光和民間傳說,有「五龍朝丹景」、「阿斗讀書台」、一樹三身的古柏(忠烈柏),附近還有三國虎將屯兵地「張飛營」。五鳳山森林公園有珍奇的鴛鴦藤和古剎黑水寺,是理想的度假、旅遊景點。 櫻桃溝、葫蘆壩的旅遊資源也在開發中。
人文景觀
簡州八景
久負盛名的「簡州八景」至今猶存:建於宋代的聖德寺白塔,歷經八百年滄桑仍巍然矗立於城南,名為「一塔凌雲」;沱江東岸的印、鰲二山,兩山對峙,似捧托壁星,形成「印鰲拱壁」的勝景;「金絳流虹」是指入夏時金水(沱江)清、絳水(絳溪)濁,二水相匯,如長虹貫入江中;「四崖泛月」,指東崖、西崖、南崖、北崖環列城郊,面臨江水,月印江中的美景;「朝陽曙閣」,是城北沱江邊朝陽洞及洞前舊有朝陽閣古跡;城西絳溪西岸有宋代狀元許奕讀書處的龍門洞,又因溪水似錦,故名「龍門錦浪」;舊時每遇科考之年有中試者,簡城公園內古學宮前池中即有荷花開放,因此得名「應第蓮池」;簡城金、絳二水會合處,常有漁舟聚集,朝出暮歸,入夜則漁火似星辰閃爍,故稱「漁村暮艇」。
簡陽自古人文鼎盛,名賢輩出。古有「簡州四狀元」,今有著名現代作家羅淑、周克芹;出土的恐龍化石、東漢石棺精美畫像、逍遙洞漢碑倍受海內外學者專家的重視和推崇。
奎星閣摩岩造像:
奎星閣位於東溪鎮,傍沱江東岸,建於宋慶歷二年(1042年)。閣有五層,每層高約2丈余。1964年奎星閣被毀。奎星閣摩崖造像分布奎星閣下長15米、高7.5米的岩壁上。現存1927年重建廟宇,有宋、明摩崖造像34龕108尊,題記3處。
簡陽聖德寺塔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陽聖德寺塔
簡陽聖德寺白塔位於簡陽城南一公里處,始建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夏,竣工於嘉泰二年(1202年)秋。塔高37.9米,屬磚石仿木結構、四周攢尖頂、十三級密檐式佛塔。外部建築特色:其方形平面及位於寺院中軸線上的特點仍具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基座國內罕見;塔身雖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樓閣式;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里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迴廊,石質樓梯置於迴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迴廊兩壁尚存百餘幅宋人佛像壁畫,繪制技法嫻熟,色彩艷麗,立體感強,無論線描勾勒,還是敷色暈染,均具唐代風韻。《圖書集成》稱該塔為「州之文筆」,素有「一塔凌雲」美譽而名列簡陽八景之首。
題 名 塔
位於石盤鎮白塔村。始建於清光緒壬寅年。該塔座南向北,方形石結構十一級密檐式塔,層層上收。塔頂為攢尖頂,正北下三層,各層均開有拱頂門,以上每層四面均開有拱卷形窗,第四級正面開雙園窗。正北面第十一級到第九級陰鐫楷書「題名塔」。第八級到第五級鏤空「福、祿、壽、喜」四字。塔內為空心,塔基為石砌素麵,垂帶式踏道5級。塔身通高26.4米。
Ⅱ 四川省簡陽市明星水庫在哪
首先我得問你,你是那裡人士?你要到四川省簡陽市明星水庫的話.你可以先乘車到簡陽三星,到了那裡打個摩托5元錢就可以到了.
Ⅲ 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一區域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南方多,北方少,夏秋多,冬春少。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70%分布在西南地區。
Ⅳ 樂至毗河工程一共幾個水庫, 地理位置分別在哪些地方
樂至毗河工程成都市金堂縣,資陽市雁江區、簡陽市、安岳縣、樂至縣,遂寧市安居區、大英縣等3市7縣(市、區)。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樂至段總乾渠從金順鎮桐木溝村入境,在縣城規劃區內經過童家鎮黃嶺鋪村、徐家橋村、群樂村、打鼓廟村、天池鎮棉花灣村、大林寺村、石廟村,在雙河鄉進入安岳縣朝陽水庫,共經過樂至縣18個鄉鎮。
Ⅳ 簡陽沱江河的歷史 註:一定要是歷史
沱江的歷史和地理
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的正源,另外兩條上源支流就算旁支。
沱江上源的三支,很早就受到人們的注目。中國正史中最古老而又系統的地誌——《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它們的情況。當時湔江稱為湔水,出自綿縣玉壘山;石亭江稱為雒水,出自雒縣章山;綿遠河稱為綿水,出自綿竹縣紫岩山。這三條河從深山走出的地方,都形成比較大的沖積扇,我們的祖先們就模仿岷江都江堰那樣,讓水流象一把摺扇似的分成許多股,化為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湔江山出口處名堂叫堋口,在歷史上水流曾被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最多時竟一分為九;清末民初就建有湔江堰;石亭江出山口處名叫高景關,清代就將水流引作三股,建成朱家堰、李家堰、火燒堰,民國時合稱朱李火堰,綿遠河出山口處名叫漢旺場,清代形成綿江堰,以後發展為官渠堰、宋家堰、硼砂堰,民國時合稱官宋硼堰。這些引水渠,與平原上的河道差別不大,經常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變化多端,與現代引水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本來,一條江河總有它自己的流域。所謂流域,是指這個區域里的水流,全都匯集到這條河裡去,因而流域的周邊,總是被連綿不斷的分水嶺所包圍著。沱江西北的九頂山,分水嶺很分明,東北有綿竹與安縣分界線上的山岡一直延伸到德陽羅江,與龍泉山脊相連,再向南伸往樂至、安岳、大足、榮昌,把沱江與涪江水系隔開,分水嶺也很清楚;但西南方的成都平原上,由於地勢平坦,分水嶺不夠分明,留下一個大缺口。兩千多年前興修都江堰引水乾渠時,自西向東開了幾條人工河道,其中最主要的兩條,是蒲陽河的下段青白江和柏條河的下段毗河,它們在金堂趙鎮匯入沱江;於是就把岷江的水,源源不斷地送到沱江里來,使沱江成為混血兒。而沱江流域的北部西緣,這張大口,使「流域」這個概念受到了大大的沖擊。
四川許多樹枝狀的河流,上源經常是三股,好象三叉戟一般。本來沱江上源也是一把三叉戟,但西邊又從岷江射來兩股箭,使它變成五大股。它們從東到西是綿遠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毗河,其中前三條是純種,後兩條是異族,最後匯合到一個大家庭里,江名也就定為沱江。這時,它遇到了橫梗在面前的龍泉山,就一穿而過,形成一道名叫金堂峽的知名峽谷。有些地理書,怕讀者弄昏了頭腦,在講到沱江時往往只從金堂峽談起,避開了水源雜交的上一段。
古往今年,沱江的上源五支有許多不同名字,如毗河又叫郫河、毗橋河和前江,湔江又叫半淙水和中江;石亭江又叫妥江、沉犀江和後江,綿遠河又叫綿陽河。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不少傳說。毗河流域里的新都繁陽山,據說是漢代道教天師張道陵修煉的地方,上面還有浴丹池、通仙井和麻枯洞;石亭江南邊七里,有著東漢孝子姜詩的家。姜詩的老母愛喝石亭江的水,因為那水甘洌可口;愛吃石亭江的魚,因為那魚鮮美無比。姜詩夫婦每天總讓小兒去挑水捕魚,供奉老母。有一天,這可憐的孩子失足落水,淹死在石亭江中,姜詩夫婦忍住悲痛,瞞著母親,親自挑水供水供魚的重擔,只說兒子到成都求學去了。到了冬天,還假裝縫制棉衣,送往成都,實際上是把棉衣和淚水一齊拋向江里。姜詩夫婦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帝,他家門口忽然湧出一股清泉,味道和石亭江一樣的甘甜,每天早晨,泉水裡還蹦出一對鯉魚,讓姜詩維持母孝之道。至今,這個孝泉還在,但鯉魚早已沒有,泉池周圍形成了一個大集鎮,名叫孝泉鎮。
沱江在金堂峽河段:古代稱為金堂江,以下又稱中江。過了金堂峽,進入漢代叫做牛縣的簡陽,所以江名又稱牛水或牛江,唐代那裡又稱雁水或雁江。接著,江流通過資陽、資中縣境,古代又有資江之名。資中縣東南江邊有個唐明渡,相傳安祿山造反時,是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亡擺渡的地方,這段江流又稱珠江。接著,沱江又流過內江,包圍城市繞了半圈,留下李白的著名詩句。接著流過富順縣,那裡的江名又稱金川,宋代方誌上稱力釜川,釜就是鍋,說江流環繞縣城,很象一口鍋。沱江兩岸崩落的大石留在江心裡,叫作「三台七曜石」,實際上那是七塊巨石分為兩層,也算是古代的一處名勝。接著,江流到達瀘州,匯入長江,在瀘州那裡,晉代《華陽國志》提到江中有「大闕、小闕」,那可能呈十分巨大的礁石。相傳沱江匯入長江之處,江面十分寬闊,夏天漲起了洪水,「兩江環合,彌漫浩渺」,好象大海一般,瀘州人把這種景色稱為「海觀」,而且曾在江邊蓋起了一座海觀樓。據說《封神榜》里的周朝大官尹吉甫就生在那裡。尹吉甫的兒子尹伯奇,因為忍受不了後母的虐待,曾在山腰一塊大石上作曲彈琴,抒發心中的悲憤,最後跳進江中自盡。那塊石頭後來稱為撫琴台。由於諸葛亮《出師表》里有「五月渡瀘」這句話,於是後人在瀘州江邊上修起了一座渡瀘亭。東面的堡子山,又稱得功山,相傳是諸葛亮渡江前扎營的地方,山下有條小溪,名叫馬謖溪,相傳馬謖的部隊就駐扎在那裡。不過,從宋代起,考古家們研究過孔明渡瀘的地方,大家都認為他渡的是金沙江,而不是這條沱江。
現在再從沱江幹流轉到它的支流。
沱江最大的幾條支流:發源於簡陽東境龍泉山的絳溪河,古稱絳水、赤水,長75公里,在簡陽縣城處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金堂東南龍泉山的資水河,又名陽化河,古稱資溪,長114公里,在資陽縣北昆侖渡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仁壽縣北境龍泉山的球隊溪河,古稱珠溪,長140公里,在資中縣球溪口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安岳西境山丘的蒙溪河,古稱大蒙溪水,長120公里,在資中縣東南蒙溪口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安岳縣南山丘的大清流河,古稱清流溪、玉帶溪,長122公里,在江內縣郭北鄉從左岸匯入沱江,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的釜溪河,上游稱榮溪河、旭水河,到自貢又稱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入沱江,發源於大足縣北境山丘的瀨溪河,過榮昌縣後稱胡市河。古稱耶水、龍溪、岳陽溪,思晏江,長238公里。是沱江最大支流。在瀘縣胡市從左岸匯入沱江。
分析一下沱江支流的古今河名,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內涵。絳溪河之所以稱「絳」,因為水色帶紅,特別在洪水期間更是如此;資水河居然借用了古代幹流資江之名;球溪河的名字好象從天上掉下來似的,找不到什麼依據,很可能是古名「珠溪」的誤寫,釜溪河顯然是借用了古代幹流名稱「釜川」,據說在這條河的發源地,古代曾有個榮隱先生在山中修道,並留下一個石洞,而瀨溪河是因為它古代有條支流叫作瀨波溪。
最後,讓我們小結一下沱江的地理數據:它從綿元河的頭算起,總長634公里:計算下來的流域面積是2.78萬平方公里;幹流平均比降是3.35‰;天然落差有2354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是455立方米每秒。匯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60條。
沱江是長江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九頂山南麓,全長70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43‰。大的支流有60條,千支百脈,展布成一個不封閉的流域,這是因為西北端有來自岷江的連通水道存在。
沱江流域形狀瘦長,四邊與岷江流域相鄰,東邊與涪江流域相接,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19個市、縣、區全部在流域中,另有17個市縣部分在流域內。流域南北長約380公里,東西平均寬只有73公里。自貢、內江、大足一線是流域最寬的地方,大約有150公里;龍泉山一帶最窄,只有49公里。流域里除北端出露古生代岩層以外,其餘地區都是三迭、侏羅、白堊紀的砂岩、砂質粘上岩,粘土岩互層,地震烈度不高。
沱江流域北部上游是山區,出山就是平原,然後進入丘陵。地勢自西北的東南傾斜,地質構造簡單,溪流水系發育,流域內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地集中,人煙稠密,名城接踵,重鎮連綿。整個流域中生活著1740萬人,有著1694萬畝耕地。在利用天然資源方面,農、林、牧、副、漁五業齊全;在農業種植方面,稻、薯、麥、棉、麻、菸、蔗、玉米、花生種類俱備。金堂的柑桔、簡陽的棉花,什邡的烤煙,資陽的花生,內江的甘蔗,安順的紅麻,樂至的蠶桑,無論是品質和產量都十分引人注目。置身於平原區,一望平疇,春來菜花金黃,新秧翠綠,田園境色,美不勝收。放眼中下游丘陵區,梯田層迭,塘池交錯,除了裸露的紅色岩坡幾乎找不到一塊荒廢的土地,由於燃料缺乏,繁茂的草木已經採伐殆盡,水土流失嚴重,但勤勞的人民年年冬閑都要挑沙面土,把坡上沖到坡下的泥土,一擔一擔地挑到原處,每年總要把坡上田地重新塑造一遍。
岷江起源於阿壩州的松藩縣弓杠嶺南麓隆板溝,自北向南流經松藩、茂縣、汶川三縣,折東入都江堰,通過魚咀過安瀾橋分流外江、內江,再各按二分法繼續分流奔騰直下。外江主流叫江安河,經玉石,穿溫江,流過雙流。溫江至雙流一段,叫金馬河。因河中曾挖出金馬而得名。據檔案記載和歷史考察,清以前這里的主流不是金馬河,是楊柳河。1998年,雙流縣城北白河龍江村段一個白畝砂石場開挖,揭開了岷江萬年洪江古河道的神秘面紗。證明楊柳河前的岷江主流又是洪江。再進一步考察,歷史上的這條古河洪江,從北向南穿越成都平原西部。先從都江堰出水後,經流崇州,穿越溫江,流過雙流,在新津與都江堰外江分流下來的西河、羊馬河、石魚河等五河匯合,再經彭山江口,入樂山注入長江。內江穿寶瓶口後,沿途分走馬河、清水河、沱江河、柏條河、東風渠等滾滾東南去。清水河經郫縣入成都,成都府河、南河兩江環繞,穿九眼橋,過雙流華陽鎮,再經古鎮黃龍溪與借田下來的鹿溪河匯合人彭山江口,從而形成岷江一個龐大的水利自然澆灌體系。
岷江水系岷江又稱汶江、導江,以「岷山導江」而得名。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 流域面積 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 3560米,水力資源 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
古蜀人飼養桑蠶並以蠶絲製作絲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穿上布衣的人群。
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勢由高山峽谷突變為平原,河床陡然開闊,水勢趨緩,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此處位於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頂部,海拔739米,是整個都江堰灌區的制高點,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剛出峽谷的岷江水勢,使其不能直瀉成都平原,又可因地勢高而控灌整個都江堰灌區,是設置渠首樞紐的最佳位置。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和人字堤、外江閘、工業引水攔水閘等附屬工程組成。其中,三大主體工程充分利用了周圍的地形環境和岷江河床彎道環流的水流規律,相輔相成,布局合理,配合巧妙,協調運行,在整個渠首工程中起主導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任務,使都江堰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無壩引水樞紐。
都江堰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 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使中外專家、學者、和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物華天寶,地傑入良」,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密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落伯;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漣灧;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用她的乳汁,哺育西蜀大地,創造了「天、地、人、水』和諧共榮的光輝典範。在人類向21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都江堰渠道工程位於青城山麓的岷江幹流上,距成都55公里,創於古蜀國開明王朝。
都江堰這一復雜、巨大而又巧妙、綠色的工程,使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在此達到了至高的境界。換而言之,它是符合今天全球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等思潮的楷模。
歲月悠悠,江水悠悠,都江堰經歷了無數王朝的更迭,卻依然是源頭活水涌流不絕。伴著國運的興衰,他像一位歷史老人,飽經憂患,蹣跚而行。特別是近代以來。國運不昌,堰務不振,到本世紀40年代末,都江堰灌區面積由歷史上的 300餘萬畝,萎縮到 282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江堰的改造與發展開始了一個新紀元。國家先後投資75億元對古老的都江堰進行了規模宏大的改造和建設。
從 50年代初至 60年代末,擴灌成都平原及周邊高地,灌溉面積達678萬畝。80年代初,由南北中三路打通橫亘於成都平原東部的龍泉山,建成黑龍灘、三岔、魯班等大中小型水庫300多座,把都江堰的水源源不斷地引到「十年九旱」的廣大丘陵區囤蓄灌溉,使灌區面積擴大到了858萬畝。
目前,都江堰灌區已形成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塘堰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灌區工程規模龐大,現有乾渠55條,長2437公里,支渠536條,長5472公里,斗渠5460條,長12037公里,斗渠以上建築物5萬余座。其中乾渠工程有水閘 998座,隧洞 334座,渡槽 415座,涵管 965座,倒虹管91座。蓄水設施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8座,小型水庫326座,塘堰4.8萬處,總蓄水能力15億立方米,形成了具有都江堰灌區特色,引、蓄、提相結合的工程格局,使滔滔岷江,任憑調遣。「東流不盡秦時水,西望長陪太守祠」。歷史在這里跨越了2250個春秋。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都江堰的汩汩銀流,奔騰不息,從李冰的時代一直流淌到今天。為了繼承李冰開創的業績,歷代治蜀者均把堰務作為安邦定國、保土安民的大計。川西人民更是前仆後繼,百折不回,與岷江兇猛無比的夏潦秋汛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拼搏。
歷漢、晉、唐、宋,都江堰的灌溉面積由初期的 70萬畝擴大到 200萬畝;至明、清又增至300萬畝。長期受到都江堰孕育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早在漢代就成為全國著名的五大都城之一;到了隋代,已經是「水陸所輳,貨殖所萃」的大都會;唐時更發展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時稱「揚一益二」(揚州第一,益州第二)。元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對成都發達的水上商運寫到:「河中船舶舟楫如蚊,運載著大宗的商品,來往於這個城市」,足見成都經濟之繁榮
都江堰灌區位於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 103029』-105024』、北緯 290 24』-31029』之間,地跨岷、涪、沱三江,東臨清江。總體規劃面積為2.86萬平方公里,現灌區幅員面積2.32萬平方公里,受益范圍包括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眉山、遂寧、資陽7市37個縣(市、區),總體規劃灌溉面積1500萬畝,目前實際灌溉面積1007萬畝。都江堰灌區主要由成都平原區、岷江、涪江、淪江流域部分丘陵區及龍泉山低山區組成。成都平原區:面積約0.67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23.4%,海拔450-730米。岷涪沱三江丘陵區: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對71.7%,海拔400-500米。龍泉山低山區:位於平原區與丘陵區之間,面積約0.14萬平方公里,占灌區幅員面積的4.9%,最高海拔1050米。灌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雨豐沛。多年平均氣溫15.l℃-17 3℃;多年平均降雨量880-1250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875.1-1222.1毫米。
毗河、中河、北河於縣城趙鎮的三江半島匯流成沱江。沱江從三江半島之梅林公園東下1O公里許,切開龍泉山,形成險峻的沱江小三峽——鱉靈峽、明月峽、九龍峽。鱉靈峽為沱江第一峽;全長 0.8公里,相傳此峽為古蜀王望帝相鱉靈所鑿,山崖上現還有「三皇廟」供奉鱉靈;明月峽長 6.5公里,因江流逶迤前行,彎狀似月,故叫明月峽;九龍峽長 1公里,從明月峽進入九龍峽,只見右岸有九條凸出地面的山脊,沿山而下,穿江而過,又順左岸的山勢竄上山巔,如九條蛟龍戲於山水之間,人稱「九龍過江」,故此峽名日九龍峽。
洪雅旅遊十八景 炳靈嚴王峽--瓦屋山鎮北端,觀賞千米長峽碧波如鏡、索橋凌空的壯觀景色,瞻仰靈祠遺址,追懷鱉靈治水業績,體味濃郁的羌風楚韻。
青白江區地處成都近郊,原為古蜀三都之一的新都屬地,距西南中。心城市成都25公里,與聞名世界的廣漢三星堆遺址相鄰,因境內有清白江大河流過而名。水路以毗河通向川東,故開發甚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古蜀鱉叉開鑿金堂曾在此留下足跡。
Ⅵ 四川有那幾條河
四川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之省」。以長江水系為主,較大的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水資源以河川徑流最為豐富,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之省」。水資源總量共計約為3489.7億立方米。有地下水資源量546.9億立方米。
境內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個、冰川約200餘條,在川西北和川西南還分布有一定面積的沼澤,湖泊總蓄水量約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蓄水量,共計約35億立方米。
(6)簡陽市水資源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雅礱江
雅礱(lóng)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又名若水、打沖江、小金沙江,藏語稱尼雅曲,意為多魚之水。中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河流之一。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經青海流入四川,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石渠以上為石渠河,流經丘狀高原地區,河床寬淺,水流漫散。
石渠以下稱雅礱江,由於山原地貌逐漸進入高山峽谷地帶,為橫斷山區北南向的主要河系之一。全長1 571千米,四川境內1 357千米,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1860立方米每秒。
岷江(長江上游支流)
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於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這一觀點,中科院於2013年予以確認。
大渡河(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正源或最大支流)
大渡河,古稱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陽山江、 羊山江、中鎮河、魚通河、金川、銅河。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中西部,歷史上被作為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從河源學上應為岷江正源。
理塘河
理塘河,發源於沙魯里山,一名無量河,又有勒曲、木里河之稱。理塘河在理塘縣境內河段稱勒曲;在木里縣境內河段又稱木里河、小金河。
沱江(長江上游四川段支流)
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岩頭大黑灣。
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後,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
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游,長127公里,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里。
涪江
涪江,因流域內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而得名,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與平武縣之間的岷山主峰雪寶頂。
涪江南流經四川省平武縣、江油市、綿陽市、三台縣、射洪縣、遂寧市、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等區域,在重慶市合川區匯入嘉陵江。
全長700千米(一說670千米 ),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572立方米/秒。
嘉陵江
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因流經陝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一說來源《水經注》二十(漾水)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陝西省鳳縣代王山。
幹流流經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在重慶市朝天門匯入長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漢水、白龍江、渠江、涪江等。
全長1345千米 ,幹流流域面積3.92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16萬平方千米 )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長度僅次於雅礱江,流量僅次於岷江的大河。
赤水河
赤水河,即赤水,為中國長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古有赤虺(hui毀)河、安樂水、大涉水等名稱,在川、滇、黔三省接壤地區。
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上游稱魚洞,東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經貴州省的畢節市、金沙縣與四川省敘永縣、古藺縣邊界,進入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縣入長江。
全長444.5公里(一說524公里),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赤水河是國內唯一一條沒有被開發的長江支流。河水清澈透底,兩岸陡峭、多險灘急流。洪、枯流量變幅大,實測最大流量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33.2立方米/秒。
年平均徑流總量101億立方米,最大年為173.8億立方米,最小年為61.4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27萬千瓦。白楊坪以下能長年和季節性通航5~165噸船級。
Ⅶ 關於簡陽市靈仙鄉的問題,請問那裡的基本情況,和是否在成都資陽工業區的范圍內呢
一、基本情況:靈仙鄉位於龍泉山脈以東、簡陽市以北沱江河兩岸,距成都45公里,簡城20公里。轄區內有八個行政村,八十個生產合作社,農業人口13320人,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598畝。鐵路、公路橫貫南北,交通十分方便,市場活躍,信息、通訊暢通,物產豐富,屬丘陵鄉鎮。 二、小城鎮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現狀:靈仙鄉是九五年新建的鄉鎮,場鎮的規模還較小,但開發的潛力很大,場鎮的規劃藍圖已經設計好,等待開發。 三、農業產業結構情況:靈仙鄉屬典型的農業鄉,主要以以展種養業為主。近年來,圍繞市場需求,狠抓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糧經比例由原來的8:2調整為目前的6:4,主要擴大了水果、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面積,目前已有上千畝的果園兩個,尹家祠村的柑桔園、金漁池村的桃園,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帶,逐步向觀光農業發展,開發的潛力還很大。 四、資源分布情況:現有柑桔面積1200畝,常年產量達100萬公斤,當地平均價格每公斤在1.00元左右;現有桃子面積1000畝,常年產量達85萬公斤,當地平均價格每公斤在0.80元左右。西瓜面積2500畝,常年產量150萬公斤,當地平均價格為每公斤0.60元左右。培育有各種優質苗木300畝。沱江河河面寬闊平坦,水源豐富,中壩視野開闊,風景秀麗,是開發水上游樂的好地方。
二,靈仙鄉在成都資陽工業區的規劃范圍內,屬於成都資陽工業區的二期,2013年起步區建設完畢以後將向該區域擴展,另外該區域屬於天府新區規劃范圍,內有成都第二繞城高速,成安渝高速,成建快速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
Ⅷ 簡陽在成都的哪一個區
簡陽市是四川省轄的縣級市,不屬於其他區域內。
簡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龍泉山東麓、沱江中游。 北倚龍泉驛區、金堂縣,西連雙流區、眉山市仁壽縣,東南鄰資陽市雁江區、樂至縣,自古被譽為「蜀都東大門」。
簡陽市面積2213.5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54個鄉鎮(其中12個鄉鎮由成都高新區託管 ),共853個村(社區),總人口148.6萬。
是四川省第三人口大縣(市)、四川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市、四川省工業強縣示範市、四川省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市、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四川省衛生城市、四川省文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名城市。
簡陽素有「天府雄州」之美譽,是四川天府新區國際旅遊文化功能區核心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8)簡陽市水資源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簡陽古為蜀國地,秦時屬蜀郡。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牛鞞縣。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牛鞞縣為武康郡、金淵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武康郡,所轄縣歸益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益州復置簡州。
元朝時期簡州屬四川行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降簡州為簡縣。洪武十年(1377年)撤資陽縣並入簡縣,成化元年(1465年)復置。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資陽縣劃出簡州。簡州為散州,不轄縣,屬成都府轄,時成都府領三州十三縣。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摘取簡州和陽安之首字,命名簡陽縣,屬西川道。北洋時期,縣佐駐龍泉驛。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簡陽縣為一等縣,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撤銷川南行署區,簡陽縣屬四川省內江行政專員公署。
1959年,簡陽縣龍泉驛區共18個鄉與華陽縣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龍4個鄉籌建成都市龍泉驛區。
1976年,簡陽縣所轄的洛帶區共9個公社劃入龍泉驛區。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簡陽市,為省轄縣級市,由地級內江市代管。
1998年2月,簡陽市改由資陽市(地區)代管。
2016年5月,經國務院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簡陽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Ⅸ 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一區域
水能資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國技術可開發資源量(3.7億千瓦)中合計佔到93.2%,其中西南佔67.8%。佔全國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雲南(20.9%)和西藏(17.2%),其次為湖北、青海、貴州、廣西,各在3%~8%之間。與燃料資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資源與之在空間上有較強的區域互補性。
而我國的地下水資源地區的分布如下:
(1) 南方多,北方少。南方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佔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的69.2%,而北方僅佔30.8%。
(2) 平原區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大於其周圍山丘區的地下資源模數。
(3) 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主要分布在北方,山區地下水資源量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佔全國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8%;南方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佔全國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9%。南方山丘區地下水平均資源模數是北方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模數的4倍;南方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模數是北方平原區地下水均年資源模數的2.5倍。
Ⅹ 簡陽城區飲用水在哪裡呢
摘要 水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就越大。而水資源在一定的地區內總是有限的。而簡陽市的水資源分布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