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都有什麼資源不要只局限於自然資源哦,看誰的認識多,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農業產業(糧食 經濟作物 畜牧業 ) 這是目前我國農村的支柱產業 環境資源,農村一般有比較好的環境,如有較好的生態資源,可以發展旅遊業 人力資源,在我國,目前農村大都存在勞力過剩,過剩的勞力為城市的建設,企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市場資源,隨著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民對生活物資等的消費日趨高檔化,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其他,土地資源 ,相對寸土寸金的城市而言,農村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 金融保險業,隨著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保險業亦是一巨大的市場資源。(個人觀點)
⑵ 如何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戶外活動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五條明確提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健康領域內容中也明確提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見,促進幼兒身體健康,保證幼兒擁有健全的身體,是我們幼教工作者首要任務,也是培養未來合格人才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園戶外活動正是增強幼兒體質的重要環節。那麼,我們農村幼兒園如何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多數農村的幼兒園,由於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幼兒戶外活動材料、活動器材較少,導致幼兒的戶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缺乏,無法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而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沙子、石子、泥土、棍子、各種植物的桿子以及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等等,如何把這些自然資源及廢舊物品充分利用到戶外活動中去,以提高戶外活動的教育質量,現結合我園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開展戶外活動的情況總結如下:
一、利用農村的天然材料,開展戶外活動。
我們利用農村的玉米秸、黃泥、沙子等等天然的材料,教師在無危險、無安全隱患的情況下,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例如以「玉米秸」為活動材料,在大班組織了戶外活動「挑棍」游戲、在中班組織了戶外活動「鑽山洞」的活動,在小班組織了戶外活動「跳、跳、跳」的活動;利用小石子在大班組織了戶外活動「我是小小統計員」的活動,在中班組織了戶外活動「拾果果」游戲;利用黃泥在小班開展了「甩個哇哇笑笑笑」的游戲;農村的這些天然材料既不用花錢,又豐富了幼兒的戶外活動,幼兒在游戲中精神飽滿、興高采烈,開心極了。
二、利用農村的鄉土材料,自製豐富的活動器材,開展戶外活動。
我們利用農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鄉土自然材料,自製了豐富的戶外活動器材。春夏時節,我們利用河邊的葦葉編制趕鞭,玩「騎馬」游戲;用柔軟的柳條,做成圓環,玩「套圈」「跳圈」游戲。秋冬時節用稻草編成草墊子,擺在地上跳來跳去,玩「小青蛙跳荷葉」游戲,或做成草球、草圈等;我們把干凈的玉米皮塗上顏色,做成小鳥,讓幼兒玩「小鳥飛」游戲;用玉米梗做成飛標,玩「投飛標」游戲;把秫秸稈截成二尺左右的小棒,讓幼兒纏上一些布條,然後擺成各種形狀(如「之」字型,「田」字形)玩跳的游戲,還可以固定成「∧」形狀玩鑽的游戲。固定一定距離的「小樹林」玩「繞樹林」的游戲,還可以捆成捆,若干個間隔擺好,玩連續跳的游戲;也可以當作小橋玩平衡游戲。把玉米瓤中間穿空,用繩子穿起來,圍合成圈狀,孩子們三三兩兩把它套在身上,玩開汽車的游戲。有的當司機,有的當乘客。幼兒在游戲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其樂無窮。
三、利用生活中廢舊材料,自製教玩具,開展戶外活動
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可以變廢為寶自製教玩具開展戶外素質教育活動。如瓶子、盒子、箱子、籃子、繩子、泡沫、輪胎、布、紙等都是我們製作活動器材的好材料,我們利用教師的智慧和一雙雙巧手製作出了琳琅滿目的活動器材。如用娃哈哈瓶子、鐵絲製做成環形玩具,玩「鑽山洞」、「開汽車」游戲;用八寶粥盒,投孔後穿上線做成高蹺,玩「踩高蹺」游戲;還可把7個八寶粥盒用膠帶固定做成木樁,玩「走木樁」游戲;用廢舊電視箱子做成紙筒,玩「滾圓筒」游戲;把水果籃稍加裝飾,玩摘果子的游戲;用飲料盒、紙、小棒、鐵絲做成橄欖球和球棒,玩「打橄欖球」游戲;
用娃哈哈瓶、紙等素材,玩「打保壘球」游戲;用布縫制了各種水果和蔬菜,玩「運水果」、「運蔬菜」游戲;還用布縫制了各種形狀的沙包、飛標等,玩「夾沙包」、「跳房子」、「趕小豬」等游戲,廢舊的各種紙折成「紙棒」、「紙球」、和「紙炮」,設計《剪子、包袱、錘》、《神奇的金箍棒》、《看誰贏的多》等多個戶外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忙碌著、歡笑著,使他們有了自信,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四、充分挖掘農村民間游戲,開展戶外活動。
民間游戲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既有琅琅押韻的兒歌,又伴有動作,幼兒邊說邊做,興趣極大,備受幼兒喜愛,我們充分挖掘各種有教育價值的因素,豐富幼兒戶外活動內容。把農村流傳甚廣的民間游戲引入我們的幼兒園,例如:適合小班幼兒玩得《木頭人》,幼兒邊說兒歌「大圓盤,轉轉轉,小朋友們快來玩,走一走,跳一跳,再學小兔跳一跳,咱看誰是木頭人。」此活動即培養小班幼兒走、跳能力,又培養幼兒自控能力;中班幼兒《老鷹抓小雞》培養幼兒動作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奔跑能力;大班幼兒《剪子、包袱、錘》發展幼兒彈跳能力及反應能力。當然,教師在選擇民間游戲時,也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進行適當加工,以讓幼兒健康的成長。
農村自然資源在幼兒戶外活動中的利用,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戶外活動,幼兒在活動中有豐富的操作材料,形式新穎,內容多樣,孩子在活動中興趣高漲,樂而不返,戶外活動的質量顯著提高。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作為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注重觀察,注重收集,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收集身邊的廢舊物資,製作出適合不同年齡班、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幼兒戶外活動的教玩具,投入到幼兒戶外活動中,更加有效地開展好幼兒戶外活動。
⑶ 怎樣盤活鄉下的閑置資源
盤活農村閑置房源的根本在於農民自身去盤活!民宿、農家樂、鄉村游這些都是個例,也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⑷ 如何活化鄉村資源,回歸自然才是硬道理
如何活化鄉村資源,回歸自然才是硬道理
紅屋瓦、半木頭的傳統房舍、群樹叢生、百花齊綻,漫步於德國農村,彷佛錯置於《格林童話》里的某個熟悉場景。
一個古老的國家,一支嚴肅的民族,卻擁有浪漫主義的田野情懷,德國人對於景觀的設計和空間的配置,有著獨到的堅持。
但如台灣一般,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兩德統一後,大量人口自東德湧向西德,加速了農村衰退。為了讓人口迴流,德國政府有系統地推動農村小區重建發展,讓原本凋零的農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斷壁殘垣,多處亟待重建。於是地方社團紛紛自願投入整治家園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綠化為主要內容,在「德國園藝協會」加入後,逐漸拓展為農村小區美化運動。
一九六一年,德國聯邦農業部更將該運動升級為全國性的農村競賽,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的農村應更美」。隨著時代變遷,二○○一年,增加了「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副標題,至二○○七年,則完全以「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競賽主題。
從戰後重建的必要性,演變至今日的永續發展基調,這種「由下而上式」(bottom up)的農村競賽與時俱進,並成為德國農村更新計劃的濫觴。
一九六○至七○年代,一連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將農村質朴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層厚重的都市氣息:水泥鋪面、道路拓寬、增闢安全島、金屬線圍籬、混凝土牆⋯⋯等。
農村環境面臨巨幅變遷,天然資源及物種流失,導致大雨過後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問題也堪虞。這些驟變讓歐豪(Ottenhausen)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環境,該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態和現代化?
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North Rhine-Westphalia)邦的歐豪村,是個僅有五百八十位居民的小農村,佔地約四百公頃。一九九○年起,村民終於無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決定進行生態改造。
一九九三年,歐豪村達成傑出的成果,贏得德國聯邦農村更新金牌獎;一九九六年,歐豪村被歐洲各國選為「歐洲生態示範村」;
二○○○年在漢諾威(Hannover)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它更成為德國展示其在結合生態、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上的傲人模範。
自一九九○年代起,歷時三年的努力,歐豪村的改變包括:1.去除柏油改鋪透水磚;2.縮窄道路、兩側辟綠帶,以吸收地表徑流;3.大量植栽、綠化景觀,還居民一個綠色環境。
農村景觀回歸自然
一個空氣中仍泛著水氣的早晨,農村改造策畫人之一路金(Stephan Lücking)與我們在村裡的一座池塘旁碰面,他懷里抱著一本厚厚的相簿,裡面是歐豪村改造前的模樣。經過一番巡禮和比對後,才獲知這座朴實安逸的小村裡所暗藏的學問。
徒步走在村裡,不難發現現代化的痕跡:停車場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質鋪成,但如今已部分鏟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磚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車道的縫隙擴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
路金錶示:「我們用水量愈來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為水經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會進入地下水層。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里。」
一九九○年以前,歐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統,混合雨水和家庭廢水,一並排放至污水處理廠。如此一來,可以循環回收的雨水,就浪費掉了。
重現土壤、植物和碎石後,等於設置天然的集水和導水系統,比起混凝土排水溝,更能活化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道路兩旁辟綠帶,吸收的水分又迴流成地下水再利用,從家家戶戶的水龍頭里流出來。
路金說:「我們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為了下一代,我們必須保存地下水。」認真的表情中流露出德國民族一絲不茍的特質。
村裡的公家花園旁有一幢房屋,頂上裝有蓄存雨水的導管。剛才下過一場大雨,捧著雙手置於導管下,收集到的雨水便嘩啦啦地墜入掌心,再流溢至下方的圓桶中,這些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園。此外,村裡的低窪處也劃為濕地或滯留池,保育水資源的同時,也復育當地動植物。
身處寧靜的歐豪村,看不見一輛輛的砂石車呼嘯而過,這是因為水泥路的邊緣已改辟成綠帶,等同於道路內縮,減了兩公尺左右。道路變窄後,自然迫使車子開得較慢,而無需升高路面,同時也除卻許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馬路的一側。「夠用就好」的思維,反應出德國人務實的個性。
在環保上,德國人懂得使用減法;但其境內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也仰賴他們的念舊而保留。路旁的典型干砌石牆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縫也可作為小型生物的棲地。
而原本由金屬線纏繞做成的圍籬,如今都加種灌木,綠化太過人造的環境。先前種松樹的地方,改種在地的果樹如櫻桃樹,但同時也保留象徵德國精神的老橡樹,兼容並蓄。
路金透露,歐豪村有一千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村裡的房舍或農舍,多為傳統的木造建築,但由於產業結構轉型,農業人口下滑,許多老農舍、畜廄便因而閑置。
更新計劃執行後,村裡的人重新啟用老房子,譬如將畜舍改建成住家或農場咖啡館,空間重新利用,不需再蓋多餘的房子,這除了意謂著無需另鋪水泥外,同時也能節省能源。
路金向我說明這一系列改造過程的轉折:「七○年代,人們因關心衛生而開始鋪設柏油路,他們認為,如果有樹,樹葉掉在地上,就會弄臟街道,而且還要清掃。
八○年代後開始改變心態,了解到綠色環境才是永續之道。而那些贏得的獎項,也誘導了當初沒有參加的農民思考『為何會得獎?』繼而跟著一起致力於農村再生。」
舊空間新利用
同樣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的小鎮梅達巴(Medebach),是邦內第二大鳥類保育區,它因保育特有動植物,而在建設、農業方面等都受到相關限制。
譬如:農人只能在鳥離巢後才能收割其作物,因此一年只能一獲;具生態價值或特有物種等地區,禁止開發成農田,但是,他們會得到補助。受限愈多的地區,愈得善加利用它的空間。
梅達巴鎮長諾特(Heinrich Nolte)表示:「保育區延伸到了鎮上建築區的邊緣,也就是說,小鎮是不可能向外擴張的,也不可能擴增建築物。雖然建屋計劃已經制訂,但由於和保育區計劃相抵觸而失效。鎮上的規畫因此變得很重要。」
鎮長駕著車,載著我們親身感受鎮上的空間配置。普遍性的少子化現象,使愈來愈多的房子,在老人往生後,便騰出閑置。諾特鎮長說:「我們不希望這個城鎮看起來像死城,所以與其建設新房子,我們思考如何將舊有建築重新利用。」
一九六九年學校重組後,梅達巴鎮的學校就停止運作。空置幾年後,相關單位將它改建成礦業博物館,因礦業曾是這里的傳統產業,維持生態環境水平的同時,文化遺產也幸而保存延續。
根據《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指出,舊建築每年每平方公尺消耗二十至三十公升的加熱用燃油(heating oil),但若透過熱隔絕以及更有效率的能源系統,則可減少超過四分之三的用油量。
而為了幫助屋主更新他們的房子,德國政府自二○○六年起,每年補助約十四億歐元(摺合新台幣約六百七十億元)的金額,用於熱隔絕、更換暖氣系統及窗戶。
在農業型態逐年轉型,以及全球化沖擊與震盪的時代,小農勢必得找尋生計出路。對於只有二十九人的迷你農村艾冰霍夫(Ebbinghof)的居民而言,再生能源遂成為他們未來的希望。
這座擁有七百五十年歷史的小村莊,在一九五○年代,農業是主要收入;七○年起,旅遊業興起,取代農業成為主要收入;而大企業較有生存能力,中小型企業則漸漸式微。
經營家庭式旅館的提格斯(Johannes Tigges)告訴我:「我們只有二十公頃農田,也就是說,除非有特殊性,不然很難生存。所以我們聚焦於家庭式的假日農場,小也成了優勢,客人覺得很溫馨。」艾冰霍夫農村成了旅遊結合農業的好範例。然而,如今它有更大的願景:發展再生能源以增加收入。
活化農村資源
提格斯經營的旅館,附設一間小型馬場,馬場屋頂上,鋪設了三百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它們製造電力,並與德國市電並聯,一度電售價零點四三歐元,保價收購二十年。
提格斯說,他們當初投資了十二萬歐元,爾後獲利穩定。德國政府於二○○○年制訂的〈再生能源法〉,對於再生能源佔比、優先使用權、以及收購價格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因而促進了國內綠能產業的蓬勃發展。
提格斯帶我們來到村子的邊緣,左前方是蓊鬱的森林,右前方則是前年暴風所擊倒的樹群。艾冰霍夫坐擁二百公頃的森林,以遭雷劈倒、或遭蟲害而亡的樹作為原料,燃燒木片來發電。
據估計,一立方公尺的干木片(水分低於百分之二十)可發六百五十度的電,約抵六十五公升的石油功率;而同樣容量的濕木片(水分約佔百分之四十)可發四網路的電,約抵四十公升的石油功率。
眼前的一塊空地上,幾部挖土機正轟隆隆地來回行駛,因為今年年底,這里即將建成一座生質沼氣(biogas)工廠,利用農村豐富的原料——牛和豬的糞便所排放之沼氣發電。
目前為止,艾冰霍夫已自給自足地使用潔凈能源,而在生質沼氣工廠竣工後,售電的行為將讓更多村民獲益,而艾冰霍夫也會因此成為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第一個再生能源村。
增加就業率,是德國積極推展再生能源的動力之一。曾經遭逢歷史巨變的東德,過去重工業十分發達,但兩德統一後,在利伯維爾場經濟結構下失去競爭力,於是政府輔導當地人轉型從事再生能源產業,譬如設置風力發電廠、裝設太陽能板,以及開發生質作物如油菜籽、向日葵等。
德國聯邦交通、建築及住宅部負責輔導東德的重建,任職於該部門的森林工程師杜納蓋(Alexander Dürnagel)說:「有些區域愈漸擴張、有些則縮小,受教育的、年輕的,到發達的地區,其他的則留在鄉下。
為了將人留在某些地方,政府部門會設法提高該地居民的福利,譬如促進農業發展、推行生質能源計劃,以及種植有機在地作物,供應附近的城鎮,如此就減少大老遠進口外地食材的機會,讓資源在地循環。」
位於布蘭登堡(Brandenburg)邦的柏多文(Brodowin),是當地著名的有機農業村,其所製造的農產品,大多銷往柏林及其周遭地區。佔地一千二百四十公頃,柏多文是德國最大的有機農場之一。它的轉型,可追溯至一九九○年、柏林圍牆瓦解的前後。
當東德仍奉行共產主義的時候,柏多文已是突出的農村,這里聚集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作家吉爾森巴(Reimar Gilsenbach),他創辦了藝術家、作家和自然保育者的組織,他們定期於柏多文見面,暢談夾雜批判性的環境、農業等議題,形成「柏多文會談」(Brodowin Talks)。
由於看似是藝術家的聚會,政府和保安部門都束手無策,只能保持觀望,卻無法制止。這種聚會埋下了柏多文實踐環保的種子,並且延續至今。
實踐環保,堅持有機
「柏多文農場自然保育協會」(Naturschutzhof Brodowin)理事長弗拉德(Martin Flade)回憶道:「柏林圍牆倒塌後,柏多文的居民認為應該改變農耕的方式,必須找出與大自然相處的新詮釋,因為他們意識到之前的耕作方式有問題。」
但同時他們仍沿用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施行的合作社方式,「多數人決定繼續待在一塊兒,而不是分割土地。他們延續合作社農場的經營模式,只是變成有機耕種。」
跟著弗拉德理事長深入柏多文的山林原野,他向我們做了豐富的田野教學:「傳統耕作時,雜草和昆蟲都會被農葯消滅,而這里則有很多雜草。」
他滔滔不絕地繼續說道:「另一方面,如果利用肥料和農葯集約耕作,作物稈會排列得很密集,以致鳥類無法在作物間飛行,此外,也沒有昆蟲棲息,因為缺乏空間、陽光和雜草,導致小動物沒有食物可吃。這里就沒問題,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在柏多文經營有機農場的彭柯(Susanne Poinke)說:「為了符合有機農產品協會Demeter的規范,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是有機、自製,連市面上賣的有機肥料都不用。」彭柯的農場自製混合葯草、植物、動物排泄物的天然肥料,種植蘿卜、洋蔥、色拉葉、南瓜,以及牧草、青貯等牛飼料,哺育五百五十頭乳牛。
彭柯坦言,十二年前開始製造乳製品時,不知今天會這么發達。原本只提供牛奶和穀物,並沒有做成奶油或乾酪,以及其他谷類製品。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業務開始擴張,如今每天都有貿易商的貨車,往返載送農產品至柏林的有機商店。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商品送至柏林的私人住宅,目前一周送牛奶給一千五百戶人家。新鮮、有機的產品,已漸漸擄獲人們的認同與需求。為使資源更加整合,生計更有展望,小農村需和大城市合作。
布蘭登堡邦鄉村發展、環境和消費者保護部因應農業結構調整,研議出三個方向:加強農業競爭力,譬如加強生產結構、增加機械資本、現代化、基礎建設等;以永續的方式延伸自然和景觀,其中包括森林的維護和復育;以及增加生活質量和鄉村經濟多樣化等。
城鄉合作展新局
「為了吸引柏林及其周遭的人來鄉村,並對農業產生興趣,」任職於該部門的考茲(Rotraut Kautz)說,「我們舉辦不同的活動如布蘭登堡田園派對,人們可以來農場,親自看看農產品的製造過程,以及所使用的機器,也可購買當地產品。
我們推出以單車道連結農場和都市的方式,讓人們可騎單車前來,如此就更深入了解鄉村生活。」流經布蘭登堡邦的哈維爾(Havel)河,是德國第二長河易北(Elbe)河的支流,早年為運輸貨物,在兩條河流間開鑿運河。
負責規畫哈維爾河區的景觀設計師葛李布(Susanne Grieb)表示:「開鑿運河造成很大的改變,就是水流得更快了。如果沒有河岸或彎流處,水除了往前流之外沒有別的路徑,這對自然不好,因為自然界需要有水的交流。泛濫對周遭平原其實是有益的,會吸引鳥類前來生活。」
目前,歷史悠久、分會遍布全國的「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也已開始著手,欲將哈維爾河的水泥堤岸拆除,還以草皮取代,恢復其自然原貌,讓水可以依其量多寡自由進出。葛李布表示,希望創造多一點空間給水,將河流改直回彎,能防止大泛濫,與自然取得平衡。
戰爭摧毀了德國的國土地貌,而戰後致力於經濟發展,大肆開發使殘破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但半個世紀以來,德國的經濟和環境議題已逐漸脫勾,從家園的重建擴展到大環境的重生,代表著德國人從本位主義中脫殼而出,與自然重新融合,推倒長久以來築砌於它和人類之間的高牆。
柏林市的一處天井,屋外植栽綿延、綠意盎然。在老去的市容上,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取代塗抹濃妝來掩其斑駁,讓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
「更新」的概念不再被一味解釋成更高的建築、馬力更強的車輛、或者更加寬大的柏油路,反倒是一種回歸的精神、謙卑的姿態,與自然共存,與萬物共生。
⑸ 怎樣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
(一) 利用農村自然物。
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農村的自然物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樣都有著它極好的價值,只要我們去充分的挖掘它、利用它。它將成為極好的美術創作材料和內容。
1、泥土的運用
泥土是農村中最豐富、最富變幻的一種自然資源;可以說在農村是隨處可見的,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隱含著不可估量教育價值。首先從他的功用看,可設計讓幼兒進行搓、捏、壓
等動作練習。其次,可以幼兒在探索操作中研究水與泥的比例關系以便更好的塑造東西,再次,可以拓寬到泥土製品等等。如:玩「泥和水」找朋友的游戲,因為孩子都喜歡玩泥巴,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現水加得太多或太少都捏不攏,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們就會有探索的興趣,通過探索也就掌握了水與泥的比例知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充分展開想像,捏造各種泥塑作品。
2、種子的利用
農村具有豐富的種子資源,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年用完明年又會有。種子可分為農作物(稻穀、小麥、米、玉米、各種菜子);蔬菜作物(花生、絲瓜子、芝麻、黃豆、綠豆、花生、玉米、扁豆、刀豆、虹豆)種子不但可以裝飾物體,做種子畫,還可以進行分類、探索聲音等多種用途。如:玩「給瓶子娃娃戴帽子」,讓幼兒把大小、顏色不同的塑料瓶集中在一起,瓶身與瓶蓋分開,並在瓶蓋和瓶身上貼上數量不一的實物圖片點子或數字,要求幼兒為瓶身與瓶蓋配對,再讓幼兒接瓶子身上物體的數字,放上一些種子,這樣就有數字與實物,數字與點子,點子與圖片的訓練,又有按數量取物與物體的多少和聲音不同的探索。
3、蔬菜水果的利用:
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夏天是瓜果水果成熟的季節,而秋天正是各類水果豐收的季節。這些五顏六色蔬菜水果真是孩子活動的好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南瓜、黃瓜、茄子、土豆、紅薯等一些蔬菜,添加一些輔助品,塑造一些活潑可愛的蔬菜娃娃。製作蔬菜拼盤,水果拼盤。
4、自然物的作用
在農村各種自然物到處可見,蘆葉、茭白葉、蘆秫葉、樹葉,還有常被廢棄的稻草等,這些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可真是件寶呀。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如包東西,製作小製作,裝飾物品,還可以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如:取新鮮蘆秫若干,去葉一片一片分好,請幼兒均勻撕成八次,用剪刀把它剪尖,再播在蘆秫上這樣一隻可愛的蘆秫燈籠便做好了,即可以裝飾教室,又可以獲得成就感。
5、碎布的應用
碎布質地柔軟溫和,可塑造性強。又不用花費錢,農村大部分家庭都有;不但可用來製作可愛造型的布玩具,還可以進行印染、扎染、臘染。如:利用碎布料做成小衣服、小衣褲。讓幼兒給小寶寶穿脫衣服,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二) 利用農村自然景色。
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五彩繽紛的景物隨處可見。碧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小河裡鴨子結伴而行,使人賞心悅目,而對於身在此景中的農村孩子來說,正是美術創作的一個大好天地。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領著孩子,帶上他們的畫板,讓他們翱遊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找春天,去感受春天。將他們看到的、聽到的用畫筆畫下來。從他們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燕子歸來」、「蝌蚪寶寶的出生」、「春江水暖鴨先知」、「樹寶寶長頭發了」等等,這些作品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春天來了,它就在我們的身邊。還可以在美工區角中放上了貝殼、螺絲、樹枝、花瓣等,讓幼兒裝飾成盆景;放上了竹枝、竹片等,讓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製風箏,看著自己製作的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歡呼雀躍。
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小樹在一天天長高,小麥已經成熟了,鳥寶寶們出生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經常看到而又忽略的事。但在充滿好奇的孩子們眼裡,這些是顯得那麼的神奇。每天孩子們都會用他們的小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們可以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於是,一幅幅新的作品又誕生了。如「菜寶寶的經歷」、「比高低」、 「知了流浪記」、「毛毛蟲和蝴蝶」、「蒜寶寶的小辮子」等,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田野里瓜果累累,長的龍豆、圓的西瓜、扁的扁豆,紫的葡萄、綠的黃瓜、紅的辣椒,真可謂形狀各異、五彩繽紛,將這些形狀各異、五彩繽紛的水果蔬菜放在美工區中,讓幼兒裝飾成各種人物、動物、小玩具等,既好玩,又可以裝飾教室。
秋天,意味著豐收。那高高的草垛,曬滿了稻穀的水泥場,被風吹亂的稻草殼,在孩子們的眼裡都是那麼的美。我們領著孩子到田野里,去看大片大片金黃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體驗豐收的快樂。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我們領著孩子到樹林里去,看看小樹的挺拔,聽聽小鳥的叫聲,找找被人遺望的野花。回去後,這些又成了孩子們創作的源泉。還可以將玉米、赤豆、黃豆、稻子等自然物運用到裝飾畫中去,通過拼貼、添畫、串連等形式,將它們做成了漂亮的衣服、掛毯、小包和首飾等。
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則帶著畫板、畫筆在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也是不同的。穿著厚厚的大衣里有冬爺爺,飄著的雪花里有冬爺爺,結著冰的小河裡有冬爺爺,落滿了霜的大地里有冬爺爺,沉睡的麥苗里有冬爺爺,就連堆滿雪的草垛里也藏著冬爺爺。萬物簫條,田野里到處是枯葉、草梗,不過,這也是進行美術創造的好材料,用撿來的枯葉、草梗粘貼成鳥窩,用稻草編、紮成了小動物等。三九嚴寒小河裡結了冰,還可以把冰放在美工區內,用麥管吹成各種造型。
(三) 利用農村風俗。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頗具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民間風俗。如:娶親時的熱鬧,過新年的喜氣洋洋,正月的合家團聚,春天裡放風箏,端午節吃棕子等等,這些是孩子們所熟悉而又
喜歡的風俗。遠比那些聖誕節,生日Party來的親切。於是我們就鼓勵孩子把這些風俗帶到我們的教室里來,讓他們來玩,來做,來感受。然後,用筆把它們畫下來。頓時,一幅幅喜氣而又具有民間特色的作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我給奶奶做重陽糕」、「風箏飛的高」、「貼春聯」、「拜年」、「放炮仗」、「果樹紮上了辮子」等。每一副作品都體現了孩子心中的美好願望。
三、農村自然資源在建構區中的運用。
豐富的農村自然資源使區域活動蘊藏了更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動中幼兒猶如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不斷地飛翔,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慾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為重要。」這說明材料與幼兒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建構區中,可以設置樹枝、木片、蔬菜和沙、土、小石子等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和輔助材料,展開豐富的想像進行製作活動,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引發幼兒豐富的思維活動,從創造學的角度講,它給幼兒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頓悟。活動中,「小小建築工」們會變戲法地運用各種自然材料及輔助材料,搭建出一座座高樓大廈、小橋流水、鄉間小路??在這些「建築師」的手中,土豆成了樓房、木片成了桌椅、樹枝成了飛機??幼兒的自主意識在這里得到了加強、創造能力在這里得到了培養。
四、農村自然資源在認知區中的運用。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的好奇心強,認識依賴於行動。為幼兒選擇易見、可聞、易操作、可觸摸的自然物,能使他們從物質世界中獲得直接經驗和形象生動的具體知識,豐富了幼兒的知識,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操作和擺弄,孩子們還會從中獲得一些知識,使認知活動變得更加自主有趣。在認知區中,可以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高矮不同的木棍,長短不一的竹片??每次與自然接觸的活動中,我們把收集過來的材料都如數家珍的放在認知區,讓幼兒對這些材料進行擺弄,如對種子進行分類,對木棍進行排列,讓幼兒在玩中獲得各個領域的知識。
總之,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活生生的書,是一幅看不夠的美妙畫卷。當我們努力發掘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獨特的自然資源時,我們已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口,讓大自然的風和著課改的春風吹拂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種子。
⑹ 如何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
農業資源分為水利、土地、勞動力等。
一、水利
一)採用水利與農業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包括水的農業利用效率,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節水農業的核心是節水灌溉。
二)提高水資源農業利用率的具體措施是:
1、農田土壤水分管理。
2、水資源評價與管理。
3、污水處理及其農業利用。
4、廣泛應用噴灌、滴灌、膜下灌等高效灌溉技術和地下溝、渠、坑灌。充分利用山區中小水庫、
塘壩、小水窯等集雨工程收集雨水灌溉農田。
二)土地一是「集約」,即集約經營土地,體現出技術、勞力、物質、資金整體綜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同時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續」,即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土地(水體)生產力;四是「安全」,即產品和環境安全,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總之,開發立體農業、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飼料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間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從而緩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時,提高化肥、農葯等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葯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堅持環境與發展「雙贏」,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三)勞動力
大力提倡在家創業
政府要在農村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
提高農村幹部的整體素質,讓有知識有干勁有見識的新一代扛起大梁,吸引外資合理利用地理優勢
除了農田以外企業才能更好的容納勞動力
⑺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利用農村資源優勢
農村學校特別是落後地區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條件與城市相比,相對處於劣勢,比如基礎教育投資比例偏小,校園硬體建設資金不足,教學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城市學校各方面條件確實比較優越,但是農村教學環境也蘊藏著"金庫",只要去挖掘總會發現它特有的優勢。尤其是小學科學教學更是如此。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培養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觀察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功效,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幫助學生探究科學規律,認識世界的綜合素質,進而逐步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重要使命。新課程改革對科學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使小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廣闊的智力背景,科學教育不能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開發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共同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發展。那麼在目前農村小學多媒體課件資源尚未配備或配全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大膽地將開放的科學學習資源加以應用。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利用農村優良的自然環境,為小學科學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農村學校的周圍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能為學生科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資源。比如在上「觀察動物」「觀察植物」這些課時,我可以帶領學生到野外,隨時而且很快地找到一些動植物供學生觀察和學習。另外,農村學生的家庭周圍一般比較開闊,能為養殖動物、種植植物提供合適的場所,課下布置學生養殖動物和種植植物,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農村的空氣清新、天空晴朗,能為學生觀察天文和氣象學習提供很好的條件。多數農村沒有工廠企業的污染,空氣比較清新,一年四季天空都比較晴朗。在多雲的天氣中帶領學生到野外,能清晰觀察到天空中各種各樣的雲彩,可以認識和學習有關氣象的知識。在晴朗的夜晚,可以指導學生很好地去觀察月相、星座,認識恆星和行星等。
農村學校的周圍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能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認識土壤的成分、地貌和水資源的時候,教師可以非常方便地准備一些土壤材料;可以隨時帶領學生到周圍去親自觀察各種地貌;可以和學生一道去調查周圍的水資源情況。
農村的這些學習資源優勢都是城裡教學條件所無法比擬的,如果農村科學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優勢,那麼農村學生的科學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
二、農村學校班級學生數一般較少,小班教學能更好地實施探究學習
農村地廣人稀,尤其是實施計劃生育以來,農村的學生數在逐年下降。安徽一個農村小學一般只有一百多人,每個班級學生數一般在二十人左右。在小班的環境下非常有利於探究學習,教師可以親自參與到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中,能夠非常方便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追蹤觀察和實施指導。如果是四十人以上的大班,教師很難兼顧這么多學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學習很難開展。在這一方面,農村學校的探究教學確有很大的優勢。
三、「土」「洋」結合,豐富科學課教學資源
雖然在創建教育資源中農村小學也創建了很多實驗教學器具,但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現象,仍然時時制約實驗教學的有序開展。如何立足於現實,在進一步加大力度裝配、建設實驗室和儀器室的同時,走自我創新之路,探索出一條既適合於現代實驗教學的需求,又富有個性特色的地方實驗教學的新路子呢?我們在用足用活現有教學儀器、設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產資源,就地取材,配合相關教學內容開展教師自製教具,發動學生製作學具活動。這樣不但解決科學課教學資源的短缺問題,而且為學校充實了大量的教具、學具,也推動了科學課教學器具的更新換代,極大地提升實驗教學的開設率。比如《岩石的組成》、《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等;讓學生到沙堆中撿鵝卵石、到石場中去撿表象於植物及小動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學生津津樂道的趣事。採集、製作動植物標本更是同學們的拿手好戲;這些帶「土」氣的教、學具和現代科學課教學具相結合,確保了科學課教學規范化、現代化、一體化的優化運行。同時,注意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就應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思考發揮潛能的氣氛,啟發學生把各種各樣的想法講出來,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說法,甚至是笑話也要鼓勵,積極引導,使學生勇於思考,如在上《霧和雲》一課時:揭開蒸鍋的蓋時眼前出現一片「白氣」,就讓學生猜想這些「白氣」是水蒸氣嗎?它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紛紛作出回答:有說是水蒸氣,有說是熱氣等等。老師再讓學生回憶水蒸氣的性質,加以引導後,說明它是不是水蒸氣。再通過冰塊冒「白氣」的實驗,說明它是不是熱氣,最後推想出「白氣」是水蒸氣受冷形成的許許多多小水點。這樣的教學,接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親自動手操作來感知事物,參與教學,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獲取的知識也比較生動、形象、深刻。這樣施教,不但充實了教學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實踐告訴我們:善於利用我們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結合廣泛的農村教育資源,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地域優勢,挖掘農村的地方資源,創造性地為科學課教學服務,為農村小學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探尋出一條新途徑。
⑻ 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空氣,怎樣利用這些發展經濟
農村這個地方實際上是大家都知道一個值得我們開發的地方,它有著自己特定的自然景觀以及社會經濟條件,他跟城市區別開來,人們對於農村的印象就是它的生活條件就是不是那麼的快速,但是呢,他平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了風景,又或者說是生活節奏都是很舒服的。
⑼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而出現人地矛盾,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總體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由縣政府組織,聯合農業、國土資源、工信、財政等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召集各鄉鎮相關負責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認真分析,科學對全縣的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各鄉鎮對其土地資源使用進行詳細規劃。
規劃過程應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與合理布局,同時考慮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2、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報自然資源部預審
3、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支撐,而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合作方式,農民負責按標准生產,並按合理價格定向售出,這樣能有效發揮各自優勢。
4、加強土地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整治主要是針對溝系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降低生產成本,使其易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擴大農田面積,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目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則會導致土地資源數量減少。當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土地資源流失的現象,這是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地面上植被減少,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同時城鎮化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過度開發,導致耕地和基本農田被佔用,使耕地面積銳減。
2、土地資源的質量不斷下降
當前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增多,導致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這對土地資源帶來較大的污染,造成土地資源質量下降。再加之農業、林業和牧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導致土地資源流失、鹽漬化和荒漠化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收益。
3、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非法佔用耕地和土地空置浪費的現象,這不僅無法有效的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價值,而且還會造成土地資源後備不足問題,會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