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們對於資源的定義具體都是什麼呢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B. 圖書館的資源都包括什麼
除了紙質文獻資源,還有電子圖書、文獻等電子資源。多媒體方面,各種唱片(CD、VCD、DVD等),都可以是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圖書館,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
圖書館是社會記憶(通常表現為書面記錄信息)的外存和選擇傳遞機制。換句話說,圖書館是社會知識、信息、文化的記憶裝置、擴散裝置。
歷史:
最早的圖書館——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成果,我們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尼尼微圖書館(亞述帝國的國王亞述巴尼拔建立,所以又稱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這是現今已發掘的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
在時間上要比埃及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古代最大圖書館)早400多年,而且由於泥版圖書的特殊性,沒有像亞歷山大圖書館一樣毀於戰火,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
C. 資源的含義是什麼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資源」一詞本是經濟學名詞,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一般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對於資源的認識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這樣,資源的內涵就不僅包括自然資源,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依據這一道理,資源就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D. 自然資源都有哪些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E. 什麼是資源
[編輯本段]一、資源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本段]二、人類對資源的認識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一)勞力經濟階段
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二)自然經濟階段
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編輯本段]三、新的資源觀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一)資源系統觀
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二)資源辯證觀
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
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
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
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三)資源層次觀
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能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佔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這大體是信息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信息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資源開放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優化,合理配置資源。
(五)資源動態平衡觀
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今天我們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應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應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因此,我們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四、資源系統及其分類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復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
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
1.農業資源
2.工業資源
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
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編輯本段]五、資源系統的特點
(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
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
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
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社會性。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
(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編輯本段]六、我國資源狀況
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我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我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編輯本段]七、我國的資源問題
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 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編輯本段]八、地名——廣西資源縣
資源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界於東經110°16.6′——110°55.2′、北緯25°46′—26°20.4′之間,東面、南面、西南面分別與全州縣、興安縣、龍勝縣毗鄰,西面、北面分別與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新寧縣交界,在行政上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城位於風景秀麗的資江上遊河畔,距離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98公里,距離湘桂鐵路百里村火車站58公里。三條省際公路經過縣城,汽車可直達桂林市、龍勝縣和湖南的武崗市、邵陽市、新寧縣等地。
資源縣境內東西橫距65.5公里,南北縱距63.4公里,總面積1961.14平方公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全縣現轄資源縣鎮(2005年7月5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延東鄉、大合鎮,設立資源鎮)、中峰鄉、梅溪鄉、瓜里鄉、車田苗族鄉、兩水苗族鄉、河口瑤族鄉等六鄉一鎮。共74個村(街)委,總16.7萬人,其中苗、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3.5萬人,約佔21%。
九 資源的使用與可持續發展
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隨著全球范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發達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發展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乾的問題:
資源枯竭
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
環境退化
公地悲劇
資源詛咒
F. 環境資源都包括些什麼
環境資源又稱地理環境資源,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城市和鄉村,是圍繞人類的空氣、陸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統等資源的總和。與自然資源比較,特點相同,但范圍較寬。1989年2月,中國國務院從對環境資源的保護角度出發,確定將環境資源按類分別地由各部和國務院直屬局分工合作負責保護,並明確要求將環境資源的使用、管理和保護結合起來。
G. 海洋中的礦產資源都是有什麼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1)油氣田
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2)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8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種再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3)海底砂礦
海底砂礦通常平行海岸呈條帶狀分布,一般長數千米,大者可達數百千米。其分布主要受物質來源、地形和水動力條件的控制。如沙堤(或稱沙壩)頂部的砂礦,有些是古代河流的沖積砂礦被淹沒而成。主要由密度較大的穩定礦物組成,如金、鈦鐵礦、金紅石、鋯石、獨居石、電氣石及金剛石等。
4)海底熱液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H. 資源都有什麼
實際資源,人文資源和信息資源。
I. 大自然給人類提供的生存必須物質和資源都有什麼
自然資源 生態資源(恆定資源):如太陽輻射、氣溫、水分等. 生物資源:如森林、草原、鳥獸魚蟲等動植物以及菌類和土壤. 礦物資源:包括煤、鐵、石油、天然氣等各種礦藏.
麻煩採納,謝謝!
J. 太空資源都有什麼(一)
或許一說到資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水、石油、煤炭和各種礦物等,很少有人一下子會想到太空資源。事實上太空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只是因為科技所限,所以才未能大規模開發。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太空資源:
太空軌道資源
事實上,與海、空航線一樣,太空中的衛星軌道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一種重要資源。
如在對地靜止軌道上的衛星,可以更有利地為固定地區提供通信、氣象、環境監測、發電和照明等各種服務。各種順行和逆行軌道,可以滿足對地球不同緯度地區進行觀測和信息傳遞的要求。由多顆衛星組成的網路,則可以隨時隨地提供各種服務。
地球資源探測
地球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是關繫到人類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大事。
我們知道,地球資源分布在廣闊的地球上,地球表面積達到5.1億平方千米,絕大多數重要的礦藏還深埋在地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各種珍貴金屬等。要開采需要的各種資源,除了木材等表面資源,都必須要靠地質人員跋山涉水,一點一點地勘探,需要通過地質分析和判斷,然後再通過鑽探來確定,其艱苦和緩慢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這還不是全部,深海遠洋、高山密林、沙漠深處等地區目前人類還無法涉足或還沒有條件勘探,同時野外勘探還要受到黑夜和惡劣氣候的影響。
另外,對地面上的資源管理也存在著麻煩。地面上有大量的農田、森林、河流、湖泊、海洋和已開採的礦業,這些資源都非常重要,然而要對所有這些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就要建立龐大的機構,耗資巨大,即使這樣也會顧此失彼,既浪費金錢又收效甚微。然而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地球資源調查和管理,就可以省去麻煩,大大地提高效率。
當地面接到太空發回的圖像後,研究人員便可以根據這個圖像繪制地礦圖。因為不同的地下礦藏,具有不同的地表特徵,而且對地上植被的生長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樣可以准確地探測出地下礦藏的所在,甚至能准確地估出此礦藏的產物、類型和儲量,為找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通過太空發回的圖像,研究者們還可以繪制土地利用圖和分布圖。因為太空圖像是利用光譜區分物體的,同一物體處於不同的狀態下,其光譜特性也有區別。例如:農作物在健壯狀態、生命力低下或有病蟲害的狀態下的光譜反應都是不同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空中大面積地了解到農作物、牧草、森林的長勢,監視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的防治情況,還可以對大面積農作物進行估產和對森林進行估算貯藏量,其中對農作物的估產准確率可以達到97%以上。
另外,通過太空發回的圖像還可以對城市進行規劃;確定鐵路線路和渠道、大橋的選址;了解河水水位變化,預報洪水;調查水利資源,尋找新水源,以指導、制定灌溉計劃;對海洋進行綜合考察,了解洋流和冰情、漁情;還可以繪制更加准確有用的海圖和地圖。
總之,太空圖像可以讓我們俯覽地球,方便我們現在的生活,並有利於對將來做出規劃與預測。當然,我們所說的太空圖像和我們常見到的圖像圖片都不同。這些圖像是航天器從高空用多光譜掃描儀、可見光和紅外輻射計、微波輻射計等遙感設備,對地球表面依次掃描,遙感成像的。從太空中發回的圖像必須由地面的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和判斷,才能繪制出各種反映地球問題的圖表。
太空軌道通信
隨著人類生活范圍的擴大和對世界認識的增強,人類互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頻繁,想與更遠的地方的人聯系的慾望也越來越強烈。由於整個地球面積廣闊,生活在地球各地的人們的通信聯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在沒有交通工具的古代,人類發明了各種方法來互通信息,例如中國著名的長城烽火狼煙。如果有敵人來犯,白天就點燃狼煙,用事先約定好的信號使煙或長或短地發送出去,一個烽火台接一個烽火台,很快就可以把消息傳遞出去了。如果是晚上就點燃火,用火的一明一暗來傳遞消息。
烽火狼煙傳遞消息確實很快,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例如必須在有長城的地方使用,而且一般只能傳遞較短較單調的信息,否則就容易出錯。這種辦法在古代不失為聰明之舉,但效率低又受各種因素制約,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越來越不符合人類的要求。直到1837年摩爾發明了電報以後,人類的信息傳遞方式才有了質的飛躍。這時,人們可以用無線電的方式快速傳遞信息了。但是因為電波受到高層建築物和高山的阻隔,必須架設高高的發射塔,而且電波還受到地球球形曲面的影響,所以每隔約60千米還必須架設一個中轉站。無線電通信必須通過許多條件的干擾才能實現遙遠距離間的信息傳遞,耗資巨大且費時費力。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人們可以通過電話線與遠方的人通話了,但是,由於電話線越長對信號的削弱程度越厲害,所以長途電話很不清晰。
然而利用太空軌道通信就沒有以上這些麻煩了。衛星是掛在空中的無線電中轉站,它居高臨下,不受建築物和高山的阻隔,地球曲面對它的影響也小得多。因此,要實現全球通信所需要的衛星數量要比地面上需要的中轉站的數量少得多。在地球赤道上空,離地球35786千米的衛星軌道相對地面是靜止的,這條同步軌道就叫地球靜止軌道。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等距離設置3顆衛星,就可以將地面上發出的無線電信號,發送到地球除南北極少數地區以外的任意一個角落。
太空環境資源
太空特有的微重力、高輻射、高真空、高低溫、無菌、高潔凈的環境,是一種重要資源。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人類可以進行工業加工、生物試驗、空間制葯等。
太空工業加工
說到太空工業加工,我們就必須談一談太空最重要的特殊環境——微重力環境。
說起失重,人們並不陌生,大家或許都有這方面的經驗。例如我們從高處落下時,人就暫時處於失重狀態,最鮮明的例子就是過山車了,它利用加速度下滑使人們產生失重狀態,因為很大的加速度暫時平衡了地球的吸引力。但是這只是暫時的,由於地球吸引力的作用,人們最終還是要回到地面上來。
而在太空中,無論是宇航員還是各種物體都處於長時間的失重狀態下。太空中的失重與地面上的失重還不太一樣。確切地說,當一個航天器沿著太空軌道運動時,環繞地球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和重力達到平衡,因而出現了失重狀態。
而實踐證明,空間站等航天器在太空中並不能形成完全真正的零重力環境,實際上總有某種干擾因素存在。例如太陽光的壓力、反作用力矩、稀薄氣體阻力、地球磁場的作用力與重力梯度影響等會形成微小重力。還可能產生干擾的有航天器中人員的走動、機器運轉時的振動、定向系統發動機的工作、零部件的更換、隕石的撞擊等諸多因素。因此,航天器中很難達到完全的失重,確切地說,航天器是處於微重力環境下。
在太空中,所有物體處於微重力環境中,這種失重環境就成了一種資源,可以幫助人類做許多在地面上無法做到的事。
首先,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製造100%圓度的滾珠軸承。或許大家有些不解:地面上可以生產出來的東西,何苦跑到太空去生產?滾珠軸承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業零件,是許多機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它,很多大型精密儀器就無法運轉。一些高精密度儀器,對滾珠軸承在製造工藝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絕不是普通自行車軸承里用的滾珠可以相比的,這些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滾珠製作起來非常不易。
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知道利用失重方法製造金屬球。方法是從高塔上用篩子過濾熔融的金屬液,讓金屬液滴在下落時的失重狀態下冷卻成型,使製成的金屬球近似於理想的球體狀態。
現代工業需要大量的軸承,其內裝的滾珠在地面上生產,通常要經過鍛造、軋機、沖模、切削和研磨等多道加工工序,一般難以保證有很高的質量,因而影響軸承的使用和壽命。
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就沒有這些麻煩了。因為處於微重力狀態下的熔化金屬,其表面張力很大,但不產生地面上常見的自重變形,能自動地收縮成理想的球體。
如果需要空心球體,則在加壓下把氣體注入自由蒸發的液滴中,就像吹肥皂泡那樣將其吹脹,等液體冷凝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空心球體。空心球體比實心球體更加堅固耐用。經測試,帶空心球體滾珠的軸承比實心球體滾珠軸承的壽命長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