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防災資源是什麼
擴展閱讀

防災資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02 23:56:38

『壹』 防災減災法律

我國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防震減災法》《氣象法》《防洪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我國一貫高度重視依法防災減災,制定了一系列涉及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防災減災法律體系得到不斷完善。
法律分析
防災減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防震減災是指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主要的方法是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築。防震減災包含各個方面,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防震減災規劃是重中之重。防禦氣象災害,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是防災減災的重要內容。為了防治洪水,維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我國制定並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根據該法律規定,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也是防災減災的重要環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為了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我國頒布了禁止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第十四條 防震減災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震情形勢和防震減災總體目標,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布局,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減災技術、信息、資金、物資等保障措施。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對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監測台網建設、震情跟蹤、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准備、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等作出具體安排。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第二十條 禁止下列危害氣象探測環境的行為:(一)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障礙物、進行爆破和採石;(二)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影響氣象探測設施工作效能的高頻電磁輻射裝置;(三)在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從事其他影響氣象探測的行為。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的劃定標准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法定標准劃定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范圍,並納入城市規劃或者村莊和集鎮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第三十三條 在洪泛區、蓄滯洪區內建設非防洪建設項目,應當就洪水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建設項目對防洪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評價,編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提出防禦措施。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未經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在蓄滯洪區內建設的油田、鐵路、公路、礦山、電廠、電信設施和管道,其洪水影響評價報告應當包括建設單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時,其防洪工程設施應當經水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在蓄滯洪區內建造房屋應當採用平頂式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第三十九條 禁止毀林開墾、採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壞林木和林地的行為。禁止向林地排放重金屬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林地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礦、礦渣等。禁止在幼林地砍柴、毀苗、放牧。禁止擅自移動或者損壞森林保護標志。

『貳』 什麼是防災減災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正確認識自然 科學應對災害——訪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

洪水災害:由於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變,中國可發生多種類型的洪水災害,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潰壩洪水、山洪災害、風暴潮災害等。就全國而言,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最頻繁、范圍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是暴雨洪水。
洪災與澇災的區別 2005年全國洪澇災情
乾旱災害:中國水資源短缺,總體上嚴重缺水。全國60%的城市缺水,其中有110座城市嚴重缺水。 2005年全國旱災及抗旱行動

氣象災害是發生頻率較高、影響較大、危害較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災害性天氣發生時,如能及時採取防範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減輕氣象災害。人類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中,逐步形成了適應當地氣候常態的社會生產系統以及生活方式。這樣的系統對於氣候的正常變化是能夠應付的,並作為資源加以利用。但當氣候變化超出它的正常變化范圍時,人類原來形成的社會生產系統,便不能適應,發生災害。 氣象與自然災害
災害性天氣:台風 熱帶風暴 酸雨 沙塵暴 雪崩 泥石流與暴雨 龍卷風 雷災

地震災害: 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誘發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活動的特徵 地震觀測 地震預報 近幾年全球發生的強烈地震

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截至2005年底,中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2.92萬處,威脅人口3500多萬,威脅財產超過萬億元。受2006年幾次強台風影響,2006年1-9月份我國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共發生地質災害95454起,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49%。 我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10年避災4千餘起

海洋災害: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稱為海洋災害。海洋災害主要指風暴潮災害、海浪災害,海冰災害、海霧災害、颶風災害、地震海嘯災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災害等突發性的自然災害。
熱帶氣旋 風暴潮和潮災 海洋災害知多少 2005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

『叄』 如何減少自然災害,並且如何防災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台,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台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准確預報台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准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簡訊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台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著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范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制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為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准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啟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 (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為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為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濕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制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眾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

『肆』 防災減災有什麼內容

1、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2、火災:火災起,怕煙熏,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3、洪水: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拴救命繩,准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4、台風:台風來,聽預報,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5、泥石流:下暴雨,泥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離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6、雷擊: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7、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溫暖才見好。
8、龍卷風:龍卷風,強風暴,一旦襲來進地窖,室內躲避離門窗,電源水源全關掉,室外趴在低窪地,汽車裡面不可靠。
9、疫情:對疫情,別麻痹,預防傳染做仔細,發現患者即隔離,通風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醫,公共場所要少去。
10、防化:化學品,有危險,遺棄物品不要撿,預防煙火燃毒氣,報警說明出事點,運輸泄漏別圍觀,人在風頭要離遠。

『伍』 防空.防災.資料(要做小報)

近年來,人防部門對防空防災一體化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一些省市人防部門還被賦予了部分防災職能,增掛了民防牌子,開展了防災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活動的展開,人防部門都希望能早日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但是人防部門的上述研究和實踐活動是在各級政府沒有建立統一的防災體制的情況下進行的。2006年1月9日和6月15日,國務院分別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在這兩個文件中,國務院對政府系統實施防災的領導體制、辦事機構、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防災體制。面對這一新情況,我們有必要對防空防災一體化中的有關問題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防空防災一體化的概念
防空是指人民防空,是國防的組成部分,是國家根據國防需要,為防範和減輕空襲危害而動員和組織群眾採取的防護措施。從防空的對象來看,主要是空襲及其造成的災害,有核、生、化武器襲擊後產生的災難,也有其它武器襲擊後造成的人員傷亡和重要目標被毀等災難。從防空的措施來看,主要有走(人口疏散)、藏(人員、物資和設備設施的隱蔽)、消(消除空襲後果)等。從防空的時限上看,是在戰爭時期。
防災是指為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而採取的應對措施。從防災的對象來看,主要是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災害,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從防災的措施來看,主要有預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信息發布等。從防災的時限上看,可以在和平時期,也可以在戰爭時期。
防空防災一體化,就是要把戰時防空與平時防災的領導體制、辦事機構、運行機制、防護措施、物資儲備和技術應用等合而為一,由一個體制、一個機構採用同類措施對災害實施防護。
二、防空防災一體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防空防災一體化十分必要。一是有利於完成防空、防災的艱巨任務。防空、防災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使命艱巨、責任重大。就有利於完成防空任務而言,由於現行防空體制在平時得不到實戰鍛煉和檢驗,在未來戰爭中是否有效還不確定,因此把在平時已得到實戰鍛煉和檢驗的防災體制與現行防空體制融合起來,將會有效地彌補防空體制的不足,進而促進防空任務的順利完成。就有利於完成防災任務而言,一般說來防空比防災更緊急、更復雜,對抗性更強,災難後果更嚴重,如果實現了防空防災一體化,那就能用防空體制來應對平時的災難,顯然這對完成平時的防災任務更為有效。二是有利於構建精簡、效能、統一的防護體制。無論是防空還是防災,就其防護對象而言只有一個,那就是災難。對於同一個防護對象,構建一套防護體制是比較合理的,但我國卻有防空、防災兩種不同的體制。如果實現了防空防災一體化,那就能把這種分割的二元體制轉變為精簡、效能、統一的防護體制。三是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在防空防災二元體制下,防空防災的預案、設備、物資、隊伍和技術等都自成一體,重復建設,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浪費。如果實現了防空防災一體化,則上述資源就可以統一使用,顯然這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十分有利的。
防空防災一體化具有可行性。一是從政策和法律的規定上看具有一定可行性。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加強人民防空工作的決定》指出「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人民防空指揮、通信警報系統和群眾防空組織的作用,使其積極參與城市平時的搶險救災、應急救援工作」。《人民防空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人民防空通信、警報設施平時應當為搶險救災服務」。第四十一條規定「群眾防空組織平時應當協助防汛、防震等部門擔負搶險救災任務」。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防空工作是應當協助並服務於防災工作,這就為防空工作融入防災工作,進而為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從實踐情況看具有一定可行性。這幾年,上海、天津、遼寧、內蒙、河北、浙江等地人防部門掛了民防牌子,承擔了部分防災職能,初步開展了防空防災一體化工作。從他們的工作情況看基本上是成功的,是得到社會認可的,這就為防空防災一體化提供了事實依據。三是從防空與防災的內在聯繫上看也具有一定可行性。防空與防災在目的、對象、措施、隊伍、物資和技術等方面大體上是相同的、一致的,共性大於個性。這種內在的一致性使防空與防災擁有了天然的紐帶,並使防空與防災可以融為有機整體,進而實現一體化。
三、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防空防災一體化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在實現過程中還有許多障礙。就目前情況看,主要有:一是認識上有誤區。目前,對防空防災一體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充分認識的還主要局限在人防部門,其它部門,甚至有關領導還不大清楚。他們認為防空、防災工作已各自有了一套完整的體制而且運轉良好,在相互之間沒有矛盾和沖突的情況下不宜一體化。他們還認為防空是一項很秘密的軍事工作,防災是一項非常公開的社會性工作,兩者對保密的要求很不一樣,因此不宜一體化,否則就容易使防空工作泄密而影響防空工作。二是體制上相割裂。就現行防空體制而言,其領導和管理主要在軍隊,國家人防辦就設在軍隊而不在國務院。地方各級人防部門雖然設在政府,但主要是在國家人防辦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就現行防災體制而言,其領導和管理主要在政府。各級政府的應急管理辦公室都設在政府辦公廳(室),軍隊中沒有這樣的機構。軍隊如果要參與防災還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這種分屬於軍隊和政府的二元體制是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的主要障礙。三是法制上不健全。防空防災一體化涉及到管理體制的調整、辦事機構職能的定位、運行機制的確立、保障措施的到位和法律責任的明確等內容,而這些都必須要有法律的規定,但目前卻沒有。在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大環境下,如果沒有法律的規定,那麼實施防空防災一體化就缺少合法性和權威性。
四、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的模式
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大致有以下三種可選模式。一是撤銷現有的防空、防災體制,重新構建一套新的防空防災體制,類似於美、俄、瑞士等國的民防體制。二是以現行防空體制為主體並對其進行改造,然後將防災體制納入其中,使之承擔防空防災任務。三是以現行防災體制為主體並對其進行改造,然後將防空體制納入其中,使之承擔防空防災任務。在這三種模式中,無論構建何種模式都有一定困難,比較而言,本人傾向於選擇第三種模式。理由有三條:
第一、國務院在制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時已否定了第一種模式。據有關資料介紹,國務院是在參考了《美國政府聯邦應急計劃》和《日本防災白皮書》等大量資料,研究了美、英、法、俄、日等十多個國家的應急管理經驗,並緊密結合我國的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制的實際情況後,才在預案中確立了現行應急管理體制的。在構建這一體制時,有些專家曾提出我國可否借鑒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俄羅斯成立緊急情況部,英、法、德、印度等國成立內政部,瑞士成立民防局的做法。對此,國務院經過反復研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按照「穩定、提高、加強、效率」的原則,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應急管理體制。即國務院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國務院辦公廳設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是應急管理的辦事機構。這一體制的確立,表明了建立類似於其他國家的民防體制已不再可能。
第二、將現行有效的防災體制歸並到防空體制中來,困難巨大。一是防災體制已建立健全且運轉正常,政府系統不會輕易改變。目前,從國務院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辦事機構,並賦予了相應職責。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機構已充分發揮了綜合協調作用,處置了大量的災害事件,效果較好。在此情況下,要將防災體制納入到防空體制中來,各級政府難下決心。二是現行防災體制是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建立的,涉及的法律有35件,行政法規有37件,並且在《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中也基本得到認可。如果要打破現行的防災體制,則必須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和草案進行修改與調整,其難度可想而知。三是現行防災體制中的防災辦事機構設在政府辦公廳(室)比設在其它部門更有優勢。防災的辦事機構必須具備綜合協調職能,而我國各級政府辦公廳(室)恰恰就具備聯繫上下、溝通內外、協調左右的職能,這是其它任何部門都沒有的優勢。如果換成其它機構,或者是成立新的機構,其綜合協調能力都比不上辦公廳(室)。如果要將現成的且具有優勢的綜合協調機構由辦公廳(室)換成人防部門或者其它部門,那是難以得到社會各界公認的。
第三、將現行的防空體制歸並到防災體制中來,相對可行。這首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要求。除《人防法》和中央的《決定》已提出人防的設備設施和隊伍要參與、協助和服務於平時的防災任務外,在第五次全國人防會議上印發的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推進人民防空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人防部門為本級政府應急管理工作的成員單位,人防專業隊伍要納入應急救援隊伍,人防設施設備用於保障平時應急救援行動」。這些規定表明人防部門、人防隊伍和人防設施是可以納入並服務於防災工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防空體制是可以歸並到防災體制中來的。其次可以避免在適用時間上的錯位。從防災體制與防空體制所適用的時間上看,防空體制僅限於戰時,而防災體制則適用於平時和戰時。將適用時間短的防空體制納入到適用時間長的防災體制,是符合邏輯、順理成章的做法。再次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從各省、市已出台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來看,防空體制已歸並在防災體制中。遼寧省已將省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職能由省民防辦調整到省政府辦公廳。北京市的應急辦公室設在市政府辦公廳,市人防辦協助市應急辦公室開展有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江蘇省應急管理辦公室設在省政府值班室,根據應急需要可以利用人防等部門的指揮系統和相關資源。省應急管理辦公室在出現破壞性地震以及其他特大、特殊突發公共事件時,負責組織省應急處置指揮中心迅速進入人防指揮所,展開緊急指揮工作。上海市應急辦設在市政府辦公廳,負責綜合協調工作,民防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突發事件應急聯動先期處置工作。民防救災等是應急救援的專業隊伍和骨幹力量。內蒙古的應急管理辦公室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牽頭,人防辦參加。在辦公廳的統一協調下,人防辦主要負責組織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應急信息平台建設。從這些省、市的實際做法中可以看出,現行的防災體制已吸納了防空體制,防空體制已在防災體制的統一協調下開展了部分防災工作。
五、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的措施
雖然按第三種模式構建防空防災一體化具有可行性,但真正要實行起來也有難度,必須採取有力措施:
一是要統一思想。首先要充分認識防空防災一體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能因為現行的防空體制與防災體制均已完善且效果良好就不要實現一體化,也不能因為防空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特殊性就放棄與防災實現一體化。其次要樹立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現行防空、防災體制中的有關人員要站在執政為民的高度,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長遠觀念,勇於摒棄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無論體制如何歸並,只要符合人民利益就應該熱情支持。第三要增強工作主動性。各級領導和有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早實施、早主動、早有利,否則就越來越被動和不利,要有時不我待的精神積極主動地開展這項工作。只有認識提高了,觀念轉變了,責任感增強了,防空防災一體化工作才能順利實施。
二是要完善法制。目前,已實施的《人防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6年6月25日審議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都沒有關於防空防災一體化的條款。在此情況下,最好由省人防辦提請省人大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在二審《突發事件應對法》時增加關於實施防空防災一體化的內容,對一體化的領導體制、辦事機構、運行機制、保障措施和法律責任等做出明確規定。同時對《人防法》作部分修改,使《人防法》的有關規定與《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有關規定一致起來。這件事要抓緊,時間非常緊迫,否則,一旦《突發事件應對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獲得通過,而其中又沒有防空防災一體化的內容,那要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將會更加困難。
三是要改革體制。實現防空防災一體化,必須對現行的防空防災二元體制進行改革。這項改革涉及到對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對防空管理體制的改革,它不同於經濟體制改革,很難通過自下而上方式進行,也很難通過地方先試點而後中央再推廣的方式推進。比較可行的是採用自上而下,先中央後地方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首先要在中央實施防空防災一體化,然後再在全國范圍內按中央模式實施防空防災一體化。如果在中央沒有實施防空防災一體化的情況下地方就先行試點,一則試點工作難以推行,二則會在全國造成復雜局面,給以後的一體化帶來更大困難。因此,實施防空防災一體化必須進行體制改革,而且首先要從上層開始。人民防空、防災知識匯編--個人求生技能知識

1.人員生存的基本條件主要有哪些?
主要是空氣、飲水、食品和基本生存空間。其中空氣是第一位的。沒有空氣,只能存活幾分鍾;沒有水,一般可以存活7天;沒有食品,靠自身的營養儲備,只要有空氣、飲水,可以存活15天左右。人們為了生存,至少應有能讓頭和手腳自由活動的空間,否則人也無法生存下去。

2.人當被埋困時如何尋求空氣來源?
人遇險被埋後一旦清醒,一是慢慢活動頭和四肢,清理口鼻、面部的泥沙,以獲得自由活動和呼吸的條件;二是設法清除身邊的泥土和障礙物,力求擴大自由活動和呼吸空間;三是切棄亂喊亂叫,焦躁不安,盡量減少氧氣的消耗;四是當感覺憋氣時,可尋找周圍縫隙,貼近呼吸,注意有光的縫隙,是較好的空氣來源通道。

3.密閉房間的呼吸環境如何保護?
當人們被毒氣、煙火包圍時,可以集中保護一個密閉房間,隔離毒氣、煙火和高溫。清除房內的有毒有害物品,加強房間的氣密性、堅固性、耐熱性、和耐燃性;注意收集飲用水、食品;保持冷靜,不點明火,減少室內氧氣的消耗;向外發出求救信息;保持衛生,收集封存帶異味物質。

4.如何撤離缺氧場所?
先用水濕、尿濕的紡織物捂住口鼻,採取低姿或匍匐動作,認准方向,向出口處快速運動;也可憋足一口氣,低著身子,向出口處奔跑,逃離缺氧場所。

5.在缺水的情況下如何生存?
正常情況下,體重60KG的健康人,每天約需2、5升水。在失去飲用水源時,要設法現有飲水不受污染,學忍耐乾渴,每次用水潤濕口腔、咽喉,減少水的消耗;多吃碳水化合物為主的蔬菜、瓜果及根葉類食品;如乾渴難忍,還可用舌貼地、牆等辦法吸潮解渴。

6.如何收集尿液過濾飲用?
在飲水困難時,尿液可以應急解渴。可用桶盛尿,內置砂、泥土、卵石、木炭等過濾物質,在桶底鑽個小孔,過濾後較為清潔,加少量飲用水後可直接飲用。

7.如何從污水中製取飲用水?
在戰爭或洪水災害中,清潔水受到嚴重污染不能直接飲用時,可以將污水放入桶中,再放一定量的消毒片、明礬、漂白粉、等,將攪拌、 清、過濾後。也可用砸碎後的仙人掌、霸王鞭等植物作為清潔劑。注意過濾後的水要無怪味、無氣泡、無顏色方可飲用。

8.求救信號的種類與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火堆、光照、色彩、反光鏡、擺放物品、聲音等求救信號方式。
火堆信號:點燃距離相等的三堆火,晚上以光為主,白天可放些青草形濃煙。
光照信號:利用手電筒或燈,每分鍾閃光6次,反復多次。
色彩信號:穿顏色鮮艷的衣服或戴顏色鮮艷的帽子,站到突出的地方引起人注意;或在高處掛鮮艷的衣服或被子等物。
反光鏡子信號:利用太陽光反射信號,可引人注意,一般每分鍾6次,重復反射。材料有玻璃片、罐頭皮、眼鏡片、回光儀等。
物品信號:利用樹枝、石塊、衣物等擺放「SOS」信號每字盡可能大一點。在雪地上可直接寫出「SOS」。
聲音信號:如距離不大,可發聲求救;或藉助打擊聲發出求救信號。

9.家庭應急預案一般有哪些內容?
其內容主要有自備防護器材,配好個人應急包,建立家庭應急物質儲備處,熟知防空、防災警報信號規定,掌握使用防護工程的位置、人口標志和進入的最近路線,明確應急行動中的家庭分工,掌握自救互救的方法。

10.個人防護的必備物品主要有哪些?
個人物品主要有生活用品、防護用品和有關證件。
主要有:個人簡便餐具、毛巾、衛生紙、棉被(毯子)、收音機、飲用水、照明工具、急救葯品、消毒葯品、防護眼鏡、風衣(雨衣)、求生手冊和個人身份證、健康證。具體物品種類、數量根據情況、時間確定。應急包放在固定位置,部分物品定期更換。

『陸』 什麼是防災減災

防災減災就是指防止災害,減少災害的意思。
防災減災的主要內容包括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
定期舉辦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向全民普及推廣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保障群眾人身安全。

『柒』 什麼是應急資源

當發生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或者特殊因素,這時候需要調度的各種資源就是應爭資源。我們一般需要制定應急資源的調度方案,確保受難區在第一時間內完成資源運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