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人口增長為什麼資源不足
擴展閱讀
車輛工具箱在什麼地方 2024-04-26 03:38:13
日本制圖工具哪個好用 2024-04-26 03:36:34

人口增長為什麼資源不足

發布時間: 2022-11-22 20:14:30

⑴ 亞洲由於人口過多帶來的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1)人口增長與糧食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佔有耕地面積減少,由此引起糧食問題。
(2)人口增長與水資源。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地球上淡水資源有限。人口增長必然會造成水資源的短缺。歷史上曾因水的問題而引起的戰爭正說明水資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長與能源。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來越多的能源物質,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氣等能源物質。但是,這些物質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質。人口數量的增長也將引發能源的危機。
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數量,最終會由於資源的缺少影響我們的生存。

⑵ 人口增長過快給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造成了什麼影響

簡言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必然造成人均資源嚴重不足的後果,包括、土地礦產資源、水資源等。

⑶ 關於人口增長,資源枯竭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

由於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而由於土地供應是固定的,按收益遞減規律,在土地上增加其他投入,食物供應只能呈算數級數增加。這兩種力量劇烈沖突,較量,最終只能通過對人口實施強硬的,持續的節制才能使這兩者達到平衡。積極性的和預防性的。前者包括戰爭,飢荒和瘟疫等;後者有墮胎,避孕和道德約束等措施。馬爾薩斯悲觀地認為,由於人類自身的缺陷,後者並不能有效節制人口,因此,前者不可避免地成為限制人口飛速增長行之有效的措施。

⑷ 人口過多、資源不足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人口總量佔世界的1/5。雖然各種資源的絕對量並不少,但以人均擁有量計算,則屬於資源貧乏的國家。據統計,我國人均土地面積為0.777hm2,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0.106hm2,僅為世界人均數的43%;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世界平均數的1/4;礦產資源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擁有量的27%,相當於美國人均的1/10,前蘇聯的1/7;森林人均佔有量為美國的1/190,英國的1/47,法國的1/30,甚至是資源匱乏國家日本的1/2。正可謂「人口多、家底薄」。然而,我國在改革開放中,僅用了30年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經濟發展路程,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經濟發展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振奮之餘,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巨大挑戰。據2006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2004年全國僅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指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除上海外全國各省(市、區)均普遍存在,其中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山西、福建等省(區)最為嚴重;地面塌陷也廣泛分布於24個省(區、市)的300多個縣(市),塌陷坑總數達4.5萬多個,中南、西南地區最多,約占岩溶塌陷點的70%,而采空區塌陷以黑龍江、山西、安徽、山東等省最嚴重;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我國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內,其中上海、天津、西安、太原等50多個城市問題比較突出。另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截止到2005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106hm2,退化、沙化、鹽鹼化土地135×106hm2,兩者之和已佔我國國土面積的51%。上述數據表明,在自然資源不足,人口負擔沉重的條件下,尚未徹底擺脫以資源消耗,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快速發展,必然帶來地質環境質量嚴重下降的後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路程中還面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種種課題。盡管在資源、環境利用和保護的法制建設上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法律法規的完善,執法守法意識的提高,全民環保觀念的培養,還是與現代化社會的要求有相當的距離,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這只看不見的「社會之手」還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左右著我國的地質環境。

⑸ 人口過多會導致什麼問題

1.造成公眾普遍問題。人口增長會給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可能導致資源短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教育、醫療等問題。

2.造成失業率高的局面。中國正處於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國有經濟在總就業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國有經濟無法吸收國有企業的全部下崗職工,失業率必然上升。

3.造成人與自然關系失衡。人類侵佔其他物種領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其他物種的減少甚至絕滅等。會使大自然受到破壞,造成空氣污染、水土流失、水資源減少等。

4.造成人們飢餓貧困。目前,由於糧食的增長被增長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糧食提高很少,甚至減少(現在世界上共有60多億人口,人均糧食約360千克,如果人口再增長10億,有多數人就會得不到足夠的糧食。

5.造成教育失衡的現象。人口增長太多會導致國家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分配,財力、物力難以滿足增長的人口需求。

(5)人口增長為什麼資源不足擴展閱讀

造成人口過多的原因:

1.經濟因素:我國是農業大國,且農業生產水平長時間發展較低,對勞動力數量需求較大,因此,農村人口增長率較高。

2.政策因素:(一段時間內的政策導向)建國初期,國家缺乏計劃生育方面的政策,且在一定時間內鼓勵生育,導致人口猛增。

3.思想觀念:受中國傳統家族觀念影響,以「傳宗接代」為目標而生育,進而導致人口增加;長時間以來社會保障體系和保險制度的不完善,產生了「養兒防老」思想,對人口增加產生影響。

⑹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所引起的資源退化枯竭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制約

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會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問題,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特別是人均擁有量銳減)等一系列問題.
1.糧食生產
從1950年到1984年,世界糧食產量的增幅遠遠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但此後糧食產量的增長一直落後於人口的增長速度.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人均糧食產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增長減緩,其原因是缺少新墾土地和減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長量,所以土地回報率下降.
既然農業已元尚待開發的耕地供開墾,那麼未來糧食產量的增長幾乎完全要靠提高現存土地的生產率來實現.令人遺憾的是這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在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產量隨過量用化肥而減少時,世界農業正面臨著扭轉這種日漸下滑局面的挑戰.
2.耕地
從本世紀中葉以來,產糧面積——通常作為耕地的代名詞——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卻增長了132%.人口增長使耕地退化、產量減少,乃至挪作他用.隨著人均糧食麵積的縮減,越來越多的國家承受著失去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危險.
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4個國家的情況十分明顯他說明這種發展趨向.在1960-1998年問,巴基斯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和伊朗等國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預計到205O年將進而減至60-70%——這只是假定農耕地不再減少條件下的一項保守估計.其結果會使上述4國人口總數在10億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積僅僅在300-600平方米——小於1950年人均耕地面積的1/4.
3.淡水
不斷擴延的缺水或許是當代世界最被看輕的資源問題.但凡是人口還在增長的地區,人均淡水供給量都在減少.
河流乾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視作水資源緊缺的證據,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幾乎無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產糧區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國南部的大平原、中國華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地下蓄水層正日益桔竭.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預測,到刀50年有些國家共約10億人口生活將面臨絕對缺水的狀況.這些國家必將減少農業用水,以滿足居民和工業的用水需求,中國和印度被認為世界兩個灌溉農業大國,將要大量減少灌溉供水.

⑺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①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繫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
②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上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③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於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④其實,把藻類作為食品,我們並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蒓、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增加。其中僅海帶一種,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麼巨大!在國外,人們還培育出一種藻類新品種,據說在1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這相當於陸地上耕種40公頃土地生產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類營養物。
⑤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當然,前提是,不破壞生態平衡。
⑥至於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的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誇張。
【小題1】第①段中加點的詞「之一」能否去掉?為什麼?(2分)

【小題2】第②段中提到了「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其實,「資源短缺」的表現還有很多,作者為什麼沒有具體加以說明?(2分)

【小題3】第⑥段中劃線部分運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說明方法,形象地說明了 。(2分)
【小題4】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5】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去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的理解。(2分)

【小題1】不能去掉。因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了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外,還有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詞,就使表達更嚴密、更准確。
【小題2】本文的說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海洋資源,人類未來的糧食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與之無關的內容就不必加以說明了。
【小題3】舉例子、列數據、作比較 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
【小題4】一是海洋中有豐富的藻類,二是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眾多的魚蝦,四是相對於近海資源而言,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潛力巨大、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
【小題5】評分要點:①海洋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也是人類未來賴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愛海洋資源,增強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
小題1】試題分析:先定性:不能去掉。然後談原因:因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除了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外,還有水質污染、大氣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詞,就使表達更嚴密、更准確。去掉之後就顯得絕對了。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考點:本題考查說明文的語言
點評:說明文能否去掉某一個詞的答題思路:(1)表態(刪還是不刪)。(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飾;「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4)xx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科學性。
【小題2】試題分析:聯系文章說明的中心來理解,本文說明的中心是 「只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海洋資源,人類未來的糧食需求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而「「資源短缺」的表現」與之無關,所以就不加以說明了。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章寫法的理解。
點評:理解說明文的詳略問題,要聯系說明的中心來理解。
【小題3】試題分析:「例如」是舉例子,高達50億噸, 1億—1.5億噸,列數字,「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作比較,說明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的重要性。
考點:本題考查說明方法。
點評:常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有:舉例子:形象具體地說明了……;列數字:准確具體地說明了……;作比較:通過比較,更突出地說明了……;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下定義:科學准確地指出了……;分類別:條理清晰地說明了……;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
【小題4】試題分析:抓住「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至於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這幾句話中可心提煉出答案。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章有效信息的篩選。
點評:根據題干要求,找到相關的語段、語句,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從中概括出信息回答。
【小題5】試題分析:聯系第一段「人口劇增,資源短缺,這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顯然,能否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直接關繫到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圍繞題干要求來談,就可以了。

⑻ 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有什麼影響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能量的來源中,耕地上生長的農作物佔88%;草原和牧區佔10%;海洋佔2%。有人預測,隨著對海洋的開發利用,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能量將會增加。從目前來看,全球適於人類耕種的面積約為30億公頃,人均只有0.5公頃。但是,這有限的耕地資源仍在不斷地減少。其主要原因是:1.由於人口的增長,城鄉的不斷擴展、工礦企業的建設、交通路線的開辟等,每年約有1000萬公頃耕地被佔用;2.為了解決因人口增加而增加的糧食需求,一方面對土地過度利用,其結果是耕地表土侵蝕嚴重,肥力急劇下降;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耕地面積,不得不砍伐森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其結果破壞了生態平衡。上述兩個方面的最終危害是導致土地沙化。全世界每年因沙化喪失的土地達600萬—700萬公頃。3.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除了推廣優良品種,改良土壤和精耕細作外,就是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而後者已成為污染土壤的重要因素。上述原因促使世界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減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國的情況更為突出,隨著人口的增加,盡管每年都開墾一定數量的荒地,但人均耕地面積還是逐年減少:1950年為0.18公頃;1980年下降到0.1公頃;1990年又下降到0.085公頃。也就是說,由於人口的增加,每公頃耕地需要養活的人口數在不斷增加:1950年為5.5人;1980年增加到9.8人;1990年增加到11.8人;2000年,每公頃耕地養活15人。

我國耕地變化的宏觀趨勢如下:

1.2005~2010年耕地減少較多。「十五」期間是工業化處於加速發展時期,在原來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建設佔用耕地的數量呈增加的趨勢。積極推進生態退耕的政策也導致了耕地的減少。

2.2010~2020年減少數量變小。這10年期間是服務業主要拉動經濟的時期,土地要素的投入相對減少。產業建設佔用耕地數量減少,但城市化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建設仍然要佔用一定的耕地。如果生態退耕的規劃能很快基本完成,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數量也會由於市場的不斷完善而趨於穩定。如果補充耕地得到鼓勵,耕地數量的減少將趨於緩和。

3.2020年以後耕地減少數量趨於平穩。2020年以後,工業化處於後期階段,城市化當發展到70%以後將進入到逆城市化階段,城市重建將得到重視,耕地作為綠色空間的功能將得到加強。建設佔用減少耕地的數量將會趨於平穩。

而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雖已降到1%以下,但人口增長的勢態依然不容樂觀,人口數量仍以每年800萬~1000萬的速度增長,新生兒以每年1000萬~2000萬出生。因此可見,在我國現階段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依然很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