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製作耕地資源管理圖
擴展閱讀
加倉基金為什麼成本高了 2024-05-19 18:52:37
質量成本的5m1e是指什麼 2024-05-19 18:52:36
苗家無斑哪個產品好 2024-05-19 18:42:00

如何製作耕地資源管理圖

發布時間: 2022-08-23 07:27:05

1. 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技術探討

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目前全國已有一部分縣開展了土地利用基礎圖件數據更新項目,山西省昔陽縣作為國家第一批試點縣開展了此項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縣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日常地籍管理辦法(農村部分)等技術規范的前提下,採用了新技術、新手段,對土地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的技術路線、技術方法、技術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1 技術思路

昔陽縣位於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西麓,曾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農業發展的樣板——大寨的所在地。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屬典型的土石山區。全縣土地總面積195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3733.15公頃;全縣人口24.5萬,人均土地0.8公頃,人均耕地0.14公頃,是一個土地資源廣闊但耕地資源不足的山區縣。面對復雜的地形條件,在項目實施前,首先制定了技術方案與路線,規定了作業流程。

1.1 技術方案

制定技術方案的指導思想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詳查成果資料與土地變更調查成果資料,結合「數字國土」工程要求,採用已有的高新技術和最新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兼顧經濟可行,探索新技術、新手段,進行全面的野外核查,最終形成一套圖件、數據、實地三者一致的數字化的圖件和數據資料。

經充分調研後,先確定出3 套技術方案供選取:①採用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完成項目,即購買高解析度、全色波段的遙感數據,利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結合土地詳查資料和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對地籍影像(或地類影像)等圖像數據進行識別、分類和編輯,建立三維土地利用現狀模型,編制土地利用現狀圖,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②購置正射影像圖,通過全野外核查,結合「數字國土」工程完成項目,山西省已有近年航攝的23 cm×23 cm像片,覆蓋昔陽縣有近80%已糾正的正射影像圖,這些資料可用來完成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任務。③利用地形圖與航片等完成本項目,仍基本採用原土地詳查的技術路線。

上述3種方案,①方案技術含量高,但資料價格昂貴,難以獲取,對昔陽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來講,是難以實現的。②方案技術含量較高,可操作性強,系統風險低,技術經濟可行。③方案仍沿用土地詳查時的技術路線,技術含量較低,不能體現創新原則,加之昔陽縣地形圖自1975年以來一直未予更新,且成圖精度較低,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實地與底圖難對應,在這種底圖上進行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工作,技術上不可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經廣泛徵求意見,確定採用第②套方案,該方案技術含量較高,在新技術與已有詳查成果、土地變更調查成果的結合上有所創新,經濟可行,能夠為北方山區縣的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工作模式。

1.2 技術路線

在技術方案的總控制下,制定了可行可靠的技術路線,即以1997年生成的1∶1萬標准分幅正射影像圖、標准公里網格圖、標有境界、村莊、主要河流、道路等地物要素的薄膜圖為外業調查工作底圖,依據《山西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日常地籍管理辦法》及《外業調查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參照土地詳查成果,局部正射影像圖模糊處選用航片,進行全野外地類調繪和權屬界線調查,並對新增地物進行補充調查,採用MapGis軟體,依照國家資料庫建庫標准,進行圖形和屬性庫建設,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具體步驟如下:

(1)購置1∶1萬標准分幅正射影像圖及與之配套的數字地圖資料,購置部分最新的航片資料,經專業部分糾正後形成數字影像地圖,並輸出一套1∶1萬標准分幅正射影像圖。

(2)對原土地詳查資料及土地變更調查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並分析其科學性和現勢性,盡量利用原有調查成果,並對核查工作表格的內容精心設計、印製。對工作表的設計,既考慮到與土地詳查資料及土地變更調查資料相銜接,與土地利用資料庫系統的設計、編制及建立銜接,又充分考慮了未來資料的使用及更新。

(3)選擇2個鄉鎮,由技術指導組成員帶領作業人員進行野外「實戰演練」,舉辦技術培訓班,培訓野外調查作業人員,而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料進行全野外核查,填寫工作表格,量算田坎寬度,同時在正射影像圖上蒙繪出土地利用現狀專題要素薄膜圖。

(4)對薄膜圖檢查分析,看新增地物是否上圖,零星地類是否合理扣除,圖面整理是否符合要求。

(5)根據建庫要求對土地利用專題要素及相關地圖要素進行數字化處理。經疊加、編輯後形成土地利用現狀圖形數據文件,並列印輸出1∶1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1∶1萬自由分幅鄉級土地利用現狀圖、1∶5萬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圖。

(6)將工作表格中的數據輸入到土地利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通過地理信息編碼系統與土地利用圖形資料庫相關聯,由微機自動生成一套新面積數據,從而建立起完整的土地利用資料庫管理系統。

(7)編寫技術和工作總結,修改完善後上報成果並歸檔投入使用。

2 技術方法

該項目採取外業實地調查與內業資料庫建設相結合的技術方法。

2.1 外業調查

首先,由山西省基礎地理信息院提供1∶1萬標准分幅正射影像圖、1∶1萬公里網格薄膜圖,作為野外調查工作圖。1∶1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專題要素地形圖作為外調工作的參考資料。

外業調查以行政村為調查單位,在各鄉、鎮土管員及各村向導的引導下,將1∶1萬標准分幅影像圖固定在圖板上,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人員用鉛筆在影像圖上繪制土地利用現狀專題要素。野外調查完一個行政村,及時進行外調清繪整理。將調查內容用繪圖墨水分色在影像圖上繪制土地利用現狀專題要素。同時填寫權屬界線協議書,外業調查工作表格,包括外業調查記載表,線狀地物量測記錄表,飛地通知單等。權屬界線若有爭議,填寫土地爭議原由書,然後將對應的公里網格薄膜圖蒙在1∶1萬標准分幅影像圖上,用繪圖墨水分色進行清繪。

2.1.1 境界和土地權屬界線調繪

調查人員相鄰雙方委派指界人員同時到現場指界及標繪,雙方同指一界為無爭議界線,填寫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主要內容有:①附圖。標清各權屬線拐點;②文字說明。說明拐點及權屬界線的真實位置;③各方簽字蓋章。如果雙方所指界線不同,則兩界之間的土地為爭議土地,要填寫土地爭議原由書,內容有:①附圖。標清雙方自認的界線拐點;②文字說明。說明拐點及權屬界線的真實位置,爭議理由及提供的憑證;③各方簽字蓋章。

土地權屬界線與境界重合時,以境界繪出。兩級以上行政境界重合時,只繪高級境界。若線狀地物為相鄰單位共有,界線沿線狀地物符號兩側間隔0.2毫米交錯繪出,若線狀地物為某一單位所有,則界線以其一側為界,並沿一側間隔0.2毫米繪出。

在正射影像圖上刺出境界、權屬界線拐點的准確位置(拐點孔徑為0.1毫米),背面對拐點進行畫圈編號,文字說明,另外標出指界人簽名和調繪日期。

2.1.2 地類調繪

劃分圖斑的依據:①按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及含義表(來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規程)中地類的末級分類進行地類調繪;②不同的權屬單位;③主要線狀地物的自然圍割。

以實線表示地類界線。當地類界線與線狀地物或者境界、土地權屬界線重合時,可省略不繪。圖斑的編號方法是用分子分母形式,分子為圖斑號,分母為地類編號,即圖斑號/地類編號。

1∶1萬標准分幅影像圖最小上圖圖斑面積:居民地為4.0平方毫米,耕地、園地、水域為6.0平方毫米,其他地類為15.0平方毫米。小於最小調繪圖斑的地類實際面積,應作為零星地類予以記載,最小記載面積為100平方米,小於100平方米的零星地類不予記載。

2.1.3 田坎的測量

根據昔陽縣耕地中田坎較多的實際情況,田坎的量測用求系數的辦法扣除田坎。所量測樣點圖斑的田坎全部實量寬度,長度在正射影像圖上量取。按地貌類型分區,每個地貌類型區再按坡度劃分,求出各級田坎系數。全縣劃分出土質山區、石質山區和丘陵山區三個地貌類型區,每個地貌類型區又分四個坡度級區,這樣全縣共分12個坡度等級區。每個坡度等級區選取2%~4%有代表性的不小於15畝的圖斑,進行實地測量各田坎的面積,並實地填寫記錄表圖上量算圖斑面積,以此求算各坡度等級區田坎系數。計算的田坎系數分別填寫在外業記載表上。

2.1.4 線狀地物調繪

線狀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鐵路、林帶、溝、渠等。當其寬度≥2米時,應予調繪,並實地丈量寬度,在示意圖上標繪其點位,丈量准確到0.1米。寬度變化較大的線狀地物,應分段量取。

寬度在25米以上的較大河流不需外業丈量,可直接起斑編號。圖上寬度<2.5毫米,不按單獨圖斑處理,線狀地物面積在相應的圖斑中扣除。

鄉村公路級以下的農村道路可選擇重要的調繪,其餘的只記載面積(按零星地類處理),寬度實地量取,長度在工作圖上量取,計算其面積,然後在相應的線狀地物量測記錄表和外業調查記載表中進行填寫登記。省道、國道、鐵路等以縣上提供的文件、圖件為准。

溝渠的調繪,一般干、支渠以上調繪,以下的斗、農、毛渠(指寬度在2米以上的)可選擇重要的調繪,其餘的在實地量取寬度,只記載面積而不上圖。

2.1.5 補測地物

實際地物有變化時進行補測,以城區附近為重點,採用全站儀定位補測。補測地物點對四周明顯地物點位置中的誤差,平地、丘陵地區沒有超過圖上0.8毫米,山地不超過1.2毫米,符合規程要求。

2.1.6 調繪整飾及接邊

工作圖正面整飾要求:各級境界、土地權屬界、飛地界線以及農、林、物、場界線,用紅色清繪,飛地用紅字注記「飛」字;河流、水域用藍色清繪;地類界線、各種線狀地物、數字等,用黑色清繪。

工作圖背面整飾要求:對境界、土地權屬界線的拐點、編號及文字記錄用黑色整飾。

工作圖接邊誤差,平地不大於1.5毫米,丘陵不大於2.0毫米,山地不大於3.0毫米。

經過外業調查,完成了昔陽縣所轄12個鄉鎮、423個行政村共1952平方千米土地的全野外調查工作,完成了全縣107幅正射影像圖的調繪及其薄膜圖的清繪工作,調查圖斑數為36600多個,實測田坎332個,填寫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1264份,土地爭議原由書4份,外業調查記載表、線狀地物量測記錄表、飛地通知單等以行政村為單位歸檔成冊。

2.2 內業處理

外業調查完成後,對全部外業成果進行了階段性檢查驗收,並採取內外結合的方法對問題進行處理。

(1)對少數1∶1萬標准分幅正射影像圖位移,個別圖幅影像錯位、丟失,公里網格薄膜圖圖廓錯位,十字坐標偏差較大等現象。重新製作了正射影像圖和公里網格圖,保證了圖件的准確性。

(2)對耕地中零星地類扣除偏小的問題,通過認真核對外業調查記載表,實事求是地登記。

(3)對農村道路調繪偏少,扣除不足的問題,外調人員通過認真仔細檢查來加以彌補。

(4)由於外調人員對地類劃分認識的不同,造成相同地類有不同的清繪,如河流與灘塗、荒草地與灌木林等,及時給予統一。

(5)外業清繪後圖紙存在圖斑不閉合、漏斑、河流道路不連接、圖間不接邊的,給予集中解決。

(6)外業表圖內容不統一的,重新實地核實,界線協議書等不規范、未蓋章的,重新規范後蓋章。

(7)河、路、境界與圖斑外業清繪和內業要求不相一致,內業根據實際情況和外業人員協商處理。

2.3 資料庫建設

首先用GeoScan矢量化,轉至Arc/Info下編輯,之後採用AutoCad出圖檢查,若無跑線、丟線情況則進行庫項錄入、接邊,經檢查無誤後進行大拼接,最後轉入MapGis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驗收無誤後,利用「愛地土地利用系統」出圖、出表。

2.3.1 工藝流程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論文集[2]

2.3.2 作業方法

(1)資料的預處理。原圖在掃描之前,全部將膠帶紙刮掉。掃描採用掃描儀逐幅掃描,掃描解析度300線。掃描時,以最大限度保證原始資料的清晰度,掃描後立即噴圖檢查有無掃描變形。矢量化前,先檢查圖斑是否閉合、鄰圖是否接邊等,並將圖邊沒有圖斑號、地類號的從鄰圖中摘錄,同時將各行政轄區的名稱、代碼等標注到工作圖中,以備入庫使用。由於原圖上境界線是紅色的,造成掃描影像不清晰,對這種情況用鉛筆重新描繪後,再次掃描。

(2)數據採集與處理。首先,對圖件進行矢量化。採用軟體為GeoScan,對數字柵格圖進行定向,在定向精度達到要求的情況下,按圖幅分要素採集數據,精度符合設計書的要求。嚴格按《縣(市)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數據採集分層編碼規定》進行分層賦碼。為保證數學精度,要求所有線條走中心,並進行嚴格檢查。在此基礎上,將矢量化數據轉入Arc/Info下建立線、區嚴格的拓樸關系,運用圖形編輯軟體Arc/Info,參照外業調繪片,對圖幅的矢量數據進行編輯、接邊處理,各要素的關系處理正確、合理、符合要求。同時處理線狀地物中共線情況,拷貝公共邊到另外的層。將Arc/Info數據轉入AutoCad下按不同的code碼,賦不同的顏色,噴繪硫酸紙圖,以便與原圖套合檢查。

(3)Arc/Info下加入庫項、接邊。為每個層創建統一的屬性結構,逐圖斑錄入圖斑號、地類號、權屬代碼、飛地代碼等。逐線條錄入線地類碼、線權屬代碼、線寬度等。逐轄區輸入權屬代碼、權屬名稱等。

(4)接邊、屬性項檢查。由技術負責人對全部接邊情況進行檢查,接邊時不僅要圖形接邊,還要屬性接邊。屬性項則由兩人一組互相檢查。

(5)Arc/Info下圖庫大拼接。把107幅圖全部拼接在一起,並將圖斑層與境界層融合,檢查無誤後再剝離開,這樣可以保證數據的統一性、嚴密性,同時對圖斑層、境界層也是再一次檢核。全部無誤後,從總的圖斑層中分離出飛地層。

(6)採用FoxPro錄入屬性數據。建圖形庫的同時,利用FoxPro軟體錄入記載表中的數據如坡度、土層厚度、權屬性質等,同時錄入零星地物庫。

(7)基於MapGis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首先將Arc/Info圖庫與FoxPro屬性庫鏈接,並利用「愛地」土地利用系統建立該測區的圖幅索引、數據字典,最後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

(8)資料庫管理系統試運行。通過已建好的資料庫計算並列印各種面積匯總表、土地統計台帳、土地統計簿等,還噴繪了標准分幅圖、分鄉圖等。

(9)每一幅圖都經過質檢部門的認真檢查驗收。合格率達到100%,精度達到設計書的要求。

2.4 作業中的問題處理

全要素矢量數據的編輯全部在Arc/Info軟體環境下進行。對外業調繪時將境界清繪紅色,經掃描後,有境界的地方影像不清楚,進行了重新描繪;對有境界的地方用2B鉛筆重新描繪,重新掃描,盡可能地使掃描影像清晰;對外業調繪資料中,河、路、境界、圖斑關系處理不合理處,內業根據情況分別核查處理,經修改後的1∶1萬數字地類斑塊圖矢量數據與數字影像圖疊合進行檢查,線劃位置、屬性精度、圖形掃描、數據採集精度均符合設計書要求。

經過外業調查,內業處理和資料庫的建設,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所有成果資料。

3 質量控制

在成果質量的控制上,採取了分階段自檢,巡迴檢查,請專家技術指導相結合的檢查辦法,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加強質量監控,及時解決調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成果質量。

3.1 嚴格基礎資料的精度

只有基礎信息可靠,才能保證在此基礎上的調查成果科學准確,因此,在質量控制方面從調查的技術准備工作開始做起。

首先建立土地利用地圖數據管理系統,對全縣107幅土地利用製作數字正射影像圖DOM,數字線劃地圖,保證調查基礎精度可靠,這項工作目標是:利用已有的航攝像片,採用常規的作業方法,生產滿足建庫要求的數字正射影像圖及框架矢量要素數據。技術設計是:數字正射影像圖採用數字攝影測量的方法;框架矢量要素的採集用模擬、解析測圖,掃描矢量化編輯的方法成圖。

數字正射影像圖是根據像片(23厘米×23厘米、比例尺1∶3.5萬)的內外方位元素和地面數字高程模型對數字化的航空影像(單色/彩色)進行數字微分糾正,得其正射影像,再作影像鑲嵌、圖廓裁切,生成圖幅影像層數據,再與圖廓整飾、公里網格以及地名注記數據復合而成,它既具有地圖幾何精度又有影像特徵。為保證精度,採取了數字高程模型與矢量數據套合檢查的方法。即:在生產了數字正射影像和數字線劃地圖以後,將兩種圖套合在一起,選取20個左右的明顯地物點,計算中誤差,一般地區不超過5米,高山地區不超過7.5米(個別地方可放寬至10米),若計算結果滿足上述限差,則可以進行編輯。否則,應退回到各自的製作過程中去檢查。

數字線劃地圖(框架矢量要素數據)是現有地形圖上基礎要素的矢量數據,且保存各要素的空間關系和相關的屬性信息,為本項目需要,只選取《縣(市)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數據採集分層編碼規定》中的要素。基本內容有:測量控制點、垣柵、等高線、地形地貌點、交通及附屬設施、水系及附屬設施、境界。在數據線劃圖的製作過程中,採取了如下質量控制的辦法:第一,檢查矢量化過程中的各種參數設置是否合理,在屏幕上將矢量數據和柵格影像疊合顯示,檢查對應數字化的要素是否有遺漏,檢查是否存在短小毛刺,檢查高程賦值有無粗差,檢查補繪的等高線是否合理。第二,檢查圖廓點的坐標值及點號是否正確,檢查坐標轉換誤差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檢查各數據層的正確性,檢查每一層的拓樸關系是否正確,檢查要素之間是否有不合理的粘連或打結,檢查每一個屬性是否正確,屬性項的名稱和定義是否符合要求,屬性值是否超過值域范圍,各屬性項的值的正確性。第三,檢查各線狀要素與本圖圖廓線是否嚴格吻合,檢查相鄰圖幅要素是否全部接邊,接邊誤差是否在規定值之內,檢查接邊的要素屬性值是否一致。第四,檢查圖例簿填寫內容是否完整、正確。第五,檢查各種數據資料,圖形資料,文檔資料是否齊全,存儲數據的介質和規格等是否滿足規定要求。

3.2 自查自檢把外業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外業調查成果是本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繫到最終成果的科學可靠,直接影響這次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成果的質量。因此,外業工作過程中,他們採取了巡迴檢查,重點抽查,集中糾正的方法,保證建庫前所有調查成果的質量。

外業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主要有:圖斑中的零星地類記載不全,部分耕地圖斑中較大的陡坎、小塊荒地、墓地、水毀地等零星地類被遺漏;寬度大於2米的農村道路遺漏較多;外業調查記載表中的內容記載不全,主要遺漏的有地形坡度;有同一圖斑編號不同,個別圖斑不閉合等情況;部分地物補測沒有用平板儀或全站儀補測,而用目估或圖上(航片)判讀直接劃出,不符合規程要求。

對上述問題,改進的辦法是:第一,用調繪圖與原土地詳查底圖(或航片)逐村逐斑對照檢查行政界、權屬界線是否一致、正確,如發現不一致的則應再一次查明變動原因,仔細檢查核實權屬界線、協議書,進一步確認,然後在全村范圍內從第一號圖斑到末號圖斑,從調繪圖到記載表,一個斑一個斑地進行檢查。在圖上檢查圖斑劃分是否合理,界線是否准確,圖斑是否閉合,地類確定是否恰當,編號是否正確;在表上檢查內容是否齊全、正確,與圖上是否對應。還要查道路、河流等線狀地物登記是否正確,有無遺漏;圖斑內的零星地類是否登記齊全;飛地的表示是否清晰;圖紙與圖紙接邊處理是否正確等,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錯誤之處及時改正,遺漏之處及時補上。通過檢查,徹底解決了外業調繪中存在的零星地類記載不全,線狀地物遺漏,表格內容不完整與圖紙接邊不吻合等突出問題。第二,補測新增地物,保證調繪精度。對於縣城外延的新增地物應用全站儀或平板儀補測,對參照物較多,易於定位的新增地物也可應用簡易補測法定位,但必須做到認真補測,並有完整的測量記錄,補測精度應達到規定要求,即:補測地物點四周明顯地物點位置的中誤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過圖上0.8毫米,山地不得超過1.2毫米。第三,按規定量測田坎系數。

採用上述多渠道、多類型的全面外業檢查,保證整個外業調查的成果質量為下一步內業建庫奠定堅實的基礎。

3.3 層層檢查保證建庫精度

建庫工作中,步步有檢核,嚴格把關。採取了幾項措施:一是確定了專門的查圖員。二是矢量化結束後,噴硫酸紙圖進行第一次檢查,如果沒錯則轉入Arc/Info下進行接邊、入庫。三是接邊後,由技術負責人對全部接邊情況逐一檢查,兩人一組對庫項內容進行互相檢查,並及時改正錯誤由項目組派專人將107幅圖拼接成一幅圖,並轉入MapGis系統。四是建庫全部完畢後交院質檢科檢查。

在整個建庫過程中,堅持了兩級檢查(作業組、分院)、一級驗收(院質檢科)的作業制度,保證建庫成果的精度達到規程要求。

4 結 論

在昔陽縣土地利用現狀圖件與數據更新調查中,採用的方法與以往的調查相比,具有先進性。一是調查採用的技術路線正確,採用了當前在國家和省級應用的數字化程度高的正射攝影圖影像和數據資料。因此,整個調查是建立在科學可靠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技術方法較過去的採用航片調查而言更為科學可靠,過去只有影像,沒有數據信息,而這次有雙重的影像和數據作保證。二是資料庫的建立克服了過去人工操作的偏差,不僅地理要素建立在數字線劃地圖的基礎上,且面積數據自動生成,保證了圖、表、數一致。三是數據的採集和成果資料全部採用計算機處理、存儲,為下一步土地利用信息的查詢、變更、管理提供了現代化的管理系統。

2. 土地資源管理是冷門嗎

土地資源管理主要涉及的法律是土地法。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第三條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第四條 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前款所稱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遊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第五條 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3. 土地分等定級的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級技術規程

1.總則
為了加強基本農保護工作,使保護耕地工作進入標准化管理軌道,提高耕地保護管理的水平,根據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北京市《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要求,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參照北京市耕地類型與特點,特製定本技術規程,為我市全面詳細開展《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做技術准備,以指導全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工作。
1.1 目的
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就是綜合評定耕地質量的優劣並劃分等別。
耕地地力分等定級是為了反映不同質量的耕地在正常的利用與管理水平下的作物產量或收益差異,為公正公平地確定耕地租稅費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合理利用和保護耕地服務。
1.2 原則
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就是劃分耕地質量或生產潛力的相對差別。耕地質量或生產潛力的高低取決於耕地各種屬性的綜合影響。因此耕地地力分等定級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主導因素與綜合因素相結合的原則。耕地的質量或生產潛力受自然條件、土壤屬性和人為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區域、不同條件下各因素對耕地地力的影響元均不同,但在這些屬性中,往往有一個或幾個主導因素對耕地地力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耕地地力分等定級時應對影響耕地地力的因素進行綜合評價,以耕地的土壤屬性為主,找出直接影響耕地地力的限制性因素為主導因素,來衡量耕地地力的高低。
2、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對影響耕地地力的土壤屬性等主導因素盡量進行量化分析,以定量計算為主,對難以量化的經濟及社會等因素進行定性分析,量化評價。盡量減少人為的主觀性,以提高分等定級的精度和可操作性。
1.3 術語
耕地地力: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質特徵,農田基礎設施及培肥水平,等綜合構成的耕地生產能力。
2 准備工作
2.1 工作組織
2.1.1成立耕地地力分等定級領導小組和辦公室
凡開展耕地地力分等工作的縣,成立由主管縣長為組長的耕地地力分等定級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土地管理部門和農業主管部門的主要領導組成。辦公室設在土地管理部門,由主管局長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2.1.2 成立技術專家組
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市農業局、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和各區縣種植業服務中心專家組成專家組,參與耕地地力與評價工作的技術指導、制定項目操作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負責業務指導和成果匯總。
2.1.3編寫土地分等任務書
凡開展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工作的縣,在耕地地力分等定級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耕地地力分等定級辦公室組織編寫土地分等任務書。土地分等定級任務書內容包括:開展土地分等縣的基本情況;耕地地力分等定級要完成的任務,包括耕地調查、耕地地力分等定級、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圖編制和報告編寫的要求等;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工作的組織、人員、實施步驟與方法;時間安排和經費預算。檢查驗收辦法
耕地地力分等定級任務書經耕地地力分等定級領導小組批准後,報上級土地管理部門批准實施。
2.1.4組織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專業隊伍
根據批準的耕地地力分等定級任務書,由耕地地力分等定級領導小組組織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專業隊伍,確定隊領導和技術負責人。
2.1.5確定定點化驗室
明確各區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化驗室負責樣品的測定,測定方法和質量控制按本技術規程(附錄6)的要求執行。
2.2 物資准備
2.2.1 計算機
硬體:計算機(各區縣農科所自購),工程掃描儀(A0)(租用),彩色噴墨繪圖儀(A0)(租用)。
軟體 操作系統,資料庫平台(通路、SQL伺服器),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及相關的GIS軟體。(市土肥工作站購買)
2.2.2 野外調查所需物資
采樣工具、樣品的包裝運輸裝備、野外調查表格、GPS儀等。(市土肥工作站購買)
2.2.3 分析化驗儀器設備
根據工作需要補充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和化學試劑。(各區縣農科所提供)
2.3 技術准備
2.3.1 編寫實施方案
其主要內容包括:思路與目標、工作內容、組織領導、技術保證、調查與評價方法、預期成果、計劃進度和經費安排等。
2.3.2確定評價單元
採用土壤圖和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疊置劃分法,相同土壤單元和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的地塊組成一個評價單元,並依據野外的實地調查進行修正。對5畝以下的耕地地塊直接以地塊為評價單元,對5畝以上的地塊,要根據土壤類型、地形等因素,在地塊上劃分評價單元,每個評價單元的面積不得大於5畝。
2.3.3 調查采樣點確定原則
2.3.3.1 布點和采樣原則
根據地塊大小採取網格法、「S」法或棋盤法布點和分層布點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在布點時要充分考慮土壤類型、分布、作物種類、設施類型等;要充分利用的土壤普查資料,在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樣點取樣。
采樣點所在的評價單元具有代表性,應避免各種非調查因素的影響。
2.3.3.2 確定調查采樣點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圖,參考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綜合分析,確定調查與采樣點位置。
2.3.4 准備野外調查表格
根據調查表樣,編制符合當地實際的填表說明。
2.3.5 技術培訓和試點
正式調查開展工作之前,進行技術培訓與試點(選擇平谷區馬昌營鎮和懷柔的北房鎮)工作,以使全體耕地地力分等定級隊員熟悉技術規程,掌握調查方法和技術要領。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田間調查技術:包括采樣點選擇、GPS應用技術(見附錄7)、采樣技術、調查表填寫等。
計算機應用技術:包括數據錄入、圖件數字化、專家知識庫建立等。
化驗技能:包括樣品前處理、精密儀器使用、化驗結果計算、質量控制等。
調查報告的編寫:包括報告內容、篇章結構、術語、量綱等。
2.4 資料准備
耕地地力分等定級應收集以下資料:
(1)自然條件資料,包括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質、地貌、農業區劃等資料和圖件;
(2)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行政區劃圖;
(3)農業生產情況資料,包括耕作制度、各種栽培作物的產量(單產與畝產)、化肥與農葯等其他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情況、良種與農業機械投入情況等資料;
(4)社會經濟條件資料,包括農業經濟、農田基本建設、勞動力文化水平等資料;
(5)其他上一級土地管理局下發的用於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工作的有關資料和文件。
3 調查與取樣
3.1 調查
3.1.1填寫耕地采樣點基本情況調查表
在選定的調查單元,用GPS確定地理坐標(北京54坐標系),按照統一的標准和術語填寫調查表(附錄3)。
3.1.2 填寫耕地采樣點農戶調查表
在選定的調查單元,選擇有代表性的農戶,調查耕作管理、施肥水平、產量水平、種植制度、灌溉等情況,填寫調查表(見附錄4)。
3.1.3調查數據的整理
野外調查的數據(基本調查表),經技術負責人審核後,由專業人員按資料庫要求進行編碼、整理、錄入。
3.2 土樣採集方法
為避免施肥的影響,統一在作物收獲後采樣。采樣時,先確定耕層厚度,用「X」法、「S」法或棋盤法,使用木鏟、竹鏟、塑料鏟、不銹鋼土鑽等工具。采樣要求多點混合,每個采樣點均勻隨機采15-20個小樣點,每個小樣點的測土部位、深度和數量要求一致。充分混合後,四分法留取1.5公斤。一袋土樣用鉛筆填寫兩張標簽,內外各具。標簽主要內容為:樣品野外編號(與大田采樣點基本情況調查表和農戶調查表相一致)、采樣深度、采樣地點、采樣時間、采樣人等。
大田采樣深度為耕層0-20厘米、亞耕層為20-40厘米。
蔬菜地采樣深度為耕層0-25厘米、亞耕層為25-50厘米。同一樣點在同一蔬菜地或同一個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里採集。
4 測試分析項目
測試分析原則:測試方法要選擇准確度高、穩定性好、重現性好的方法;靈敏度能夠滿足分析要求;抗干擾能力強或可用適當方法消除;所用儀器和試劑易得,操作簡便快捷;優先等效或參照國際或國家標准;可能條件下,採用國內外新技術和新方法(註:非國家標準的測試方法註明出處)。
4.1 物理性狀
土壤容重(選擇10%~20%的取樣點進行分析);
4.2 化學性狀
pH值、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有效態微量元素(銅、鋅、鐵、錳、硼)、陽離子交換量和耕層土壤含鹽;
4.3 測試分析方法
表1 評價指標的測定方法 分析內容 分析方法 土壤容重 採用環刀法 有機質,% 重鉻酸鉀-硫酸溶液—油浴法 全氮,% 採用半微量開氏法 有效磷,mg/kg 石灰性土或水稻土採用碳酸氫鈉提取—鉬銻抗比色法 速效鉀,mg/kg 採用乙酸銨提取-火焰光度法 水溶態硼 採用甲亞胺-H比色法或姜黃素比色法 有效性銅、鋅、鐵、錳 採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譜法或ICP法 pH(水浸) 採用玻璃電極法 陽離子交換量,cmol(+)/kg 氯化銨-乙酸銨法(適石灰性土壤) 耕層土壤含鹽 電導法 5 耕地地力評價
參照根據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評價指標體系(見附錄1),組織專家根據北京市種植作物的特點,運用經驗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確定北京市的耕地地力評價因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見表2):
5.1.1 地形調查
地形調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地塊的平整程度及其對耕種和水土流失的影響。
(1)地形部位
水田、水澆地和菜地一般均作為平地處理。只對旱地和望天田進行地形調查。對於坡耕地要調查其坡度。
(2)地面坡降
劃分為<2,2-5,5-8,8-15,15-25 >25度 共6級
5.1.2 地下水調查
地下水埋深分為4級: <3m,3m~5m,5m~10m, >10m
5.1.3.排灌條件調查
灌溉保證率:指預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夠得到充分滿足的年數的出現幾率。一般旱澇保收田的灌溉保證率為75%以上。但實際調查時這一數字卻不容易得到。因此可描述為以下四種情況:充分滿足,可隨時灌溉;基本滿足,在關鍵時期可保障灌溉;一般滿足,大旱之年不能保障灌溉;無灌溉條件等
5.1.4.土壤屬性調查
(1)成土母質
成土母質是指岩石風化後,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個沒有經過生物作用的疏鬆表層。根據成土母質的成因類型,岩性特徵,化學組成物質等因素,北京市耕地的成土母質一般可分為:
花崗岩、片麻岩母質:主要分布在懷柔、密雲縣以及昌平縣的北部、延慶縣的西北部。
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母質:主要分布在門頭溝、延慶和房山。
洪積母質:是山區洪流在山前的沉積物。
洪沖積與沖積洪積母質:是過渡性混合成因型的沉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烘積扇之下,這種過渡性沉積物,一般顆粒具有一定分選性,組成物越接近山麓沖積扇頂部顆粒越粗,靠近山麓段有碎石與洪積層,而沖積扇下部地勢趨於平坦,顆粒較細。
風積母質:被風力搬運的碎屑物質沉積而成。主要集中分布在潮白、永定兩河沿岸。
湖積母質:湖積物是湖泊靜水沉積物,顆粒細而均勻,質地粘重。
黃土母質:即第四紀大陸沉積物。
(2)耕層質地調查
土壤質地是指耕層土壤的質地。
質地分為6級:砂土、砂壤、輕壤、中壤、重壤、黏土等
(3)耕層厚度
耕層厚度:植物根系發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耕層厚度分為:>30mm,30-25mm,25-20mm,20-15mm,15-10mm,≤10mm共6個級別。
(4)耕層土壤理化性質
有機質含量:指土壤中各種含碳有機化合物。依據北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將其劃分為:>6%,6-4%,4-2%,2-1%,1-0.6%,≤0.6% 共6級。
全氮:土壤氮素養分是作物生長必須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
有效磷:磷素對作物生長發育、新陳代謝起著重要作用。
速效鉀:鉀是作物體內許多酶的活化劑,能促進氮的代謝,加速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運輸,培強作物的抗逆境能力。
微量元素: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結果表明,北京土壤的微量元素以硼、鋅較為缺乏;部分土壤中錳含量不足;局部缺鐵;還有的土壤錳鐵比失調;只有銅含量豐富。依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微量元素含量的等級標准。
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每百克干土所含的全部交換性陽離子的毫當量數,稱為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土壤陽離子交換量的大小與土壤膠體的數量、成份及外界環境條件有關。陽離子交換能力大小,影響土壤速效養分的保蓄與供應量,以及土壤緩沖能力。
土壤pH值:土壤酸鹼度用 pH值表示。
電導率:用來表示土壤的全鹽含量。
5.1.5 障礙層次及不利剖面層次
障礙層次:是指在耕層以下,1250px以內出現石灰姜石層、石膏磐層、鐵磐層等阻礙根系伸展的層次。如果這些障礙層次在距地表1250px以外出現,則不算作障礙層次。

4. 「數字國土」工程在土地管理部門的實施

1 概 述

「數字地球」,是一種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數據的、多解析度的和三維的地球的表示。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包括構成體系的數字形式的所有空間數據和與此相關的所有的文本數據,及其涉及到的把數據轉換成可理解的信息並可方便地獲得它的一切相應的理論和技術。「數字地球」核心思想有兩點,一是用數字化手段統一性地處理地球問題,另一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

「數字國土」是「數字地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真實國土及其相關現象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數字國土」的基本特徵是國土資源信息的數字化、網路化以及信息服務的社會化。

數字國土工程是「數字國土」的具體實現,是國土資源信息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和利用。其主要內容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建設、國土資源信息網路的建設、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化服務系統的建設。

2 實施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全球正在迅速地進入信息化社會。浙江省結合土地管理工作的實際,在全省開展建立「數字國土」工程工作。實施「數字國土」工程目的在於:

(1)通過「數字國土」工程,實現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數字化、網路化。浙江省十幾年的土地管理工作,積累了大量豐富翔實的數據、圖件和資料,這些寶貴翔實的資料,如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以管理,就難以保證資料的現勢性,甚至若干年後將失去其應有的利用價值,因此,通過建立數字國土工程,實現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數字化、網路化,加強國土資源動態監測,既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又為整個社會提供信息服務。

(2)通過「數字國土」工程,推進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及信息系統的開發、研究工作。傳統的手工方式已不能滿足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需要,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推進土地管理信息化技術的研究、應用,開發出先進適用的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及信息社會化服務系統,促進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的現代化、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以及信息服務的社會化。

(3)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推進土地信息系統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必須在國家空間基礎數據框架下,結合浙江省實際情況,在基礎數據建庫、系統開發、網路建設、信息社會化服務方面制定省級規范、標准,以保證數據實時更新、信息共享、系統互聯互動。

(4)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管理模式、管理體制的改進,推動工作、管理上台階。通過提供各種查詢、統計、虛擬現實的手段,提供翔實的土地圖形和屬性資料,輔助領導決策,提高辦事效率,轉變管理模式,增強宏觀控制,推動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上一個新台階;為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幹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國土資源管理新體制,提供現代技術支撐和保障。

3 實施內容

3.1 總體構成

「數字國土」工程建設包括基礎資料庫建設、網路建設和信息系統及信息社會化服務系統的建設,結合浙江省信息化工作實際,具體分為:標准化建設、基礎資料庫建設、信息系統建設、信息網路建設和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浙江省數字國土工程系統構成如下圖所示: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論文集[2]

3.2 標准化建設

3.2.1 目標任務

通過「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在實踐中探索國土資源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開發利用、制圖輸出的一系列規范和標准,形成規范整個浙江省的一系列完整、科學、實用的省級規范和標准,並輔助國家制定有關的規范和標准。

3.2.2 主要內容

(1)空間定位框架。它為各種數據信息的輸入、輸出和匹配處理提供共同的地理坐標基礎。這種坐標基礎可以歸結為地理坐標、網格坐標和投影坐標三種坐標系統。

(2)數據分類標准。為了計算機存儲、編碼、檢索、分析等的需要,必須有統一的數據分類標准。分類體系劃分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地理信息數據的組織,系統間的數據聯結、傳輸和共享,以及地理信息系列產品的質量。

(3)數據編碼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存儲的空間要素具有時空及屬性的復雜性特徵,需要通過計算機能夠識別的代碼體系來提供數據信息的地理分類和特徵描述,同時需要制定統一的編碼標准,以實現地理要素的計算機輸入、存儲及數據間的交換、共享。

(4)數據交換格式。對不同來源和不同形式的數據,都必須提供標準的數據交換格式,以保證系統對各種數據信息的接納、處理和共享。

(5)系統建設規范。系統建設規范又可分為浙江省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技術規定、浙江省土地產權產籍管理相關技術規定等一系列開發建設規范。規范中對系統硬體選型、軟體選擇、數據採集、數據管理、系統開發、系統輸出、系統測試、成果上報等均提出了具體要求。

3.3 基礎資料庫建設

3.3.1 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建立起浙江省全省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農用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城鎮土地產權產籍管理、城鎮基準地價等一系列基礎圖庫,實現浙江省國土資源的數字化,從而實現數據的有效管理,提高數據的查詢、檢索、利用的效率。

3.3.2 主要內容

(1)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庫。為了能夠全面、准確地反映浙江省土地詳查數據匯總的結果,把1986~1998年9月底完成的浙江省土地資源詳查資料入庫,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庫,充分利用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獲得的詳查成果,實現信息的共享。

(2)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庫。為了保證土地利用資料的現勢性,及時開展每年一次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工作,建立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庫。相應的前一年的資料變為歷史資料,予以保存,以備查閱。

(3)土地利用遙感監測資料庫。配合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利用遙感影像數據和監測結果數據,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資料庫,並與變更調查、土地統計數據相結合,運行和不斷完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形成自上而下的監測管理體系和用地變化快速預警機制。通過土地利用日常監測、應急監測的開展,實時更新監測資料庫,向社會發布土地利用監測信息。

(4)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料庫。在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變更資料庫的基礎上,為保護基本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料庫,對建設用地進行總量控制,對耕地實行切實保護。

(5)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資料庫。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資料庫,切實保護基本農田。

(6)農用地分等定級資料庫。結合土地資源調查和評價,建立起反映浙江省農用土地、特別是耕地質量的農用地分等定級資料庫,為耕地保護和農用地規劃提供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

(7)城鎮地籍資料庫。建立1∶500縣(市)級城鎮地籍資料庫,形成以變更地籍調查、土地登記、地籍統計和地籍信息社會化查詢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管理體系。用公開、公正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代替傳統的作業方式,推行地籍資料公開查詢制度,全面提高地籍管理社會化服務的水平。

(8)城鎮基準地價資料庫。建立城鎮基準地價資料庫,根據評價模型和評價因子,實時更新城鎮基準地價。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城市基準地價更新、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9)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引進、研究和開發。引用和開發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對各資料庫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進行統一管理,保證各資料庫間數據的協調一致、信息共享。在網路互聯的基礎上,按存儲量及反應時間的要求建立分布式資料庫。

3.4 系統建設

3.4.1 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利用國土資源資料庫的數據信息,在國際互聯網和國家專用通信網的環境下,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計算機輔助辦公自動化系統,以提高工作效率、轉變管理模式、增大監督力度,使工作、管理水平上一個新的台階。

3.4.2 主要內容

(1)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運用現代先進的GIS技術,建立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資料庫為基礎的,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土地分等定級估價等為主要內容的,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農用土地產權管理為根本目的的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以加強對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真正實現按規劃管地、按產權管理,實施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它又可分為: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該系統主要是對土地利用調查的成果進行建庫,內容包括圖形、屬性和必要的統計匯總;其次是依據變更數據及時對庫內容進行修改,以保證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現勢性。

——遙感動態監測信息系統。該系統利用遙感資料進行圖像處理來獲得地面數據,通過GIS技術進行空間數據的定位來對土地利用的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以輔助決策的方式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建立土地利用規劃信息庫,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監察規劃實施過程中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對其實行技術、行政和法律的管理;同時,進行規劃實施中的效益分析,實施過程中對規劃逐步更新、完善,優化土地利用。

——耕地保護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採用GIS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提取基本農田塊和范圍,建立基本農田管理資料庫,建立保證耕地動態平衡的管理信息系統,切實保護耕地。

——農地轉用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根據土地利用規劃資料庫、耕地保護資料庫、建設用地指標對農地轉用項目進行審查、審批,建立農地轉用管理資料庫。針對土地徵用的流程建立計算機管理程序,建立農地徵用管理資料庫。

——建設用地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用於建設用地項目的審查、審批和管理。系統具有建設用地審批全流程,並可調用土地利用現狀進行空間分析來進行項目的選址,利用建設用地指標資料庫、行業項目用地指標資料庫審查項目用地面積,建立建設用地管理資料庫。建設用地項目的會審需要利用土地利用規劃數據、耕地保護數據、土地權屬數據並與其相應的系統發生關系。

——土地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信息系統。該系統根據土地地貌、土相、自然環境、土地質量、土地區位、種植制度等影響因子進行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建立不同區農用土地的分等、定級模型,建立相應的信息庫,按有關模型進行分等定級。

(2)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根據城鎮的規模、類型,結合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建立以城鎮村莊初始地籍調查、土地登記資料庫及城市基準地價資料庫為基礎,土地變更登記為主要內容,土地市場交易管理為目標的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籍工作過程的現代化、資料管理的數據化和信息交換的網路化,建立以計算機為支持的地籍資料公開查詢制度,促進地籍成果的推廣應用。它又可分為;

——土地產權產籍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城鎮村莊地籍調查,建立地籍調查庫及產權產籍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籍管理日常業務,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基準地價管理信息化。該系統對確定基準地價區域內影響基準地價的各種因子(如土地級別、土地出讓、轉讓、出租、抵押等價格、房產交易中的地價,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區位等)進行分析和計算,選擇適當的測算模型及相關參數來確定各土地級內或均質地域內的土地收益曲線或地價曲線,進而計算行業的區域平均價,確定地價曲線和區域內的基準地價,確定區域或區域內各個等的標准宗地的標定地價,建立基準地價信息庫。

——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開展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土地使用權出租、抵押、轉讓資料庫,實現查詢、統計、管理的信息化。

(3)輔助決策及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立包括窗口辦文、政府上網、公文傳輸、建設用地報批、人事、財務、檔案、政策法規咨詢等內容為主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通過建立辦公自動化系統,以擴大政務公開、方便群眾辦事、規范辦文流程和辦事程序、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改善機關形象。它又分為:

——辦文管理信息化。開展公文管理、檔案管理和土地宣傳信息化應用,實現公文管理、檔案管理和土地宣傳的信息化。在窗口辦文的基礎上,實現公文跟蹤管理的信息化;並將已有資料建庫。

——人事科教管理信息化。開展信息化知識培訓,建立人事管理、科技教育和外事管理信息庫,實現信息化管理。

——財務管理信息化。建立財務信息庫,實現財務管理、統計管理和收費管理信息化。

——政策法規管理信息化。開展政策法規、信訪和監察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政策法規、信訪案件和監察案件資料庫,提供多種方式的查詢服務,並對信訪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有條件的地方,可開展土地監察快速反應系統。

——紀檢和機關黨委管理信息化。開展紀檢和機關黨委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紀檢和機關黨委管理資料庫,提供多種方式的查詢服務,並對有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3.5 網路建設

3.5.1 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全面建成鏈接國家和省政府信息中心、有關部門,各市(地)、縣(市、區)土地管理局,覆蓋全省的、高速有效、安全的網路系統和數據通道,從而快速高效獲取、存儲、共享國土資源數據,提高國土資源社會化服務水平。

3.5.2 主要內容

(1)機關內部區域網建設。建立局機關內部區域網,以實現辦公自動化、信息發布及土地資產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業務的開展。對外數據發布網與內部辦公網採用物理分隔方法,確保信息安全。

(2)城域網建設。通過國際互聯網、國家專用通信網,連接各縣、市土管局及土管所,實現城域范圍數據共享、信息發布、聯網辦公。

(3)廣域網建設。通過衛星、微波、專線等實現與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及其他部門信息中心的數據傳輸。

(4)網路管理系統。通過地址管理、域名解析或虛擬技術等手段,將各站點間的物理鏈接分解為不同的業務、信息查詢發布等邏輯網。各邏輯網獨立運行,互不幹擾,但在物理上使用同一信息通道。

(5)網路安全系統。採用國家安全部門認證的先進的安全保密及防火牆技術,建立起安全屏障,保證信息網路的安全。

3.6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3.6.1 目標任務

通過建立國土資源信息發布網站,建立社會服務資料庫系統,實現與省內各相關信息發布網站的鏈接,向社會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形成一個功能強大、有廣泛影響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網。

3.6.2 主要內容

(1)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在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土地產權產籍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信息系統建設的同時,建立信息發布系統,把土地資源調查統計信息、土地利用狀況統計信息、地籍資料、城鎮基準地價、法律法規等信息進行發布,充分發揮信息的公益性。並與熱門站點、導航系統建立鏈接,提高使用頻率。

(2)社會服務資料庫建設。通過對各種資料庫的提取、分析、加工、數據格式轉換及篩選後,經過審查、認定,形成不同專業的信息服務資料庫,建立起面向不同用戶的信息服務系統,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4 結束語

通過「數字國土」中標准化建設、基礎資料庫建設、信息系統建設、信息網路建設和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土地信息的數字化、網路化、時態化,推動土地信息系統建設的標准化、規范化、科學化,並最終推動土地管理工作的決策科學化、管理規范化及辦事高效化。

5. 如何保護耕地

耕地保護措施
一、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過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計劃的安排使用土地,嚴格控制佔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從而保證耕地數量穩定
二、強化耕地佔補平衡管理
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是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的重要制度
推廣實行建設佔用耕地與補充耕地的項目掛鉤制度,切實落實補充耕地的責任、任務和資金;加強按項目檢查核實補充耕地情況,確保建設佔用耕地真正做到佔一補一;推進耕地儲備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補後占;強化耕地的占補平衡管理,這是耕地保護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三、嚴格耕地保護執法
四、嚴格執行城市用地規模審核制度
嚴格控制城鎮用地規模,實行用地規模服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建設項目服從城鎮總體規劃的「雙重」管理,充分挖掘現有建設用地潛力,逐步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發展向內涵挖潛轉變,才能切實保護城郊結合部的耕地資源。
五、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關鍵是要認真執行和落實《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確保新增用地的有關費用按標准繳足到位,使新增用地特別是佔用耕地的總費用較以往真正有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抑制整個建設用地的擴張。因此,一是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征地費用標准和耕地開墾費標准;二是要執行好財政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繳使用管理辦法》,確保足額、及時收繳;三是要建立保護耕地利益獎懲和補償制度。
六、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系統
首先應著眼於地面人工監測系統,主要是:①加強完善土地變更登記,及時匯總,及時輸入,這是信息庫更新的重要來源;②建立合理的觀察網,進行定期觀察或定點固定觀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饋的信息傳輸體系,以便不斷地獲取和檢驗信息。同時,應充分應用現代遙感等高新技術,及時監測耕地變更狀況,尤其是城市周圍的耕地利用情況,為耕地保護決策和執法檢查提供科學依據。
七、引入耕地保護的社會監督機制

6. 沈陽市土地管理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暫行辦法》,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 本細則適用於沈陽市行政區域內一切土地的管理。凡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細則規定。第三條 市、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是同級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管理的職能機構,負責國家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本細則的組織實施和檢查監督。
農村鄉鎮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第四條 土地管理監察人員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單位和個人,必須如實提供資料,不得阻撓。第五條 全市土地除法律規定屬國家所有的之外,其餘土地均屬集體所有。第六條 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為確認和保障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城鄉一切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須向所在區、縣土地管理部門申報登記,由區、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核發土地所有權證和土地使用證。國有土地使用證由市人民政府頒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和使用證。由所在區、縣人民政府頒發。第七條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改變土地所有權,須報區、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變更土地使用權,須向原土地使用證申報登記機關辦理更換手續。
嚴禁侵佔、買賣土地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第八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按下列規定處理:農村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土地使用權的爭議,由鄉以上人民政府處理;農村土地所有權或城市土地使用權的爭議,由區、縣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區、縣之間的土地爭議,由市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在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第九條 各級政府和部門應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保護和開發,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開發耕地的,政府給予支持和扶助。第十條 對模範執行土地管理法規,在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管理土地以及在科學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 城鎮國有土地管理第十一條 城鎮國有土地可依法確定給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私營企業和個人使用,也可依法確定給港、澳、台胞、華僑和外商投資者使用。
國有土地使用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第十二條 用地單位未經批准機關同意,連續二年未使用或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土地管理部門報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其使用權,並注銷土地使用證。第十三條 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取得實行行政劃撥和有償出讓、轉讓制度。
土地劃撥由用地單位申請,經規劃部門選址後,由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劃撥手續。
土地使用權的有償出讓,由市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規劃等有關部門,確定出讓使用權的土地位置、面積、用途,經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由受讓人與土地合法使用者簽定合同,經土地經營部門辦理交易手續後,到土地管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手續。第十四條 城鎮國有土地的使用,要服從城鎮規劃。城鎮建設需要佔用時,原使用者應按要求退回,建設單位按有關規定給予安置和補償。第十五條 建設單位在城鎮國有土地上建設時,如使用本單位以外的土地,經規劃部門審定後,須到土地管理部門辦理用地手續,持用地批准文件使用土地。第十六條 土地使用單位與外單位聯合建設使用的,經規劃部門審查,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後,由土地部門重新確定土地使用權,並辦理變更登記手續。第十七條 對因出賣、轉移土地附著物,而涉及土地使用權的變更時,要先申請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變更後方得出賣、轉移地上附著物。第十八條 未經土地管理部門批准,禁止在城鎮土地上挖沙取土,出賣土地資源。第十九條 國家建設徵用農業集體所有土地,土地所有權改變後,其土地由土地所在地的區、縣政府管理。第三章 國家建設用地管理第二十條 國家建設需要徵用土地時,建設單位應持下列文件向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用地申請:
(一)建設項目的批准文件;
(二)計劃部門下達的年度建設計劃;
(三)被徵用土地1/1000或1/500的地形圖和總平面布置圖。
徵用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建設單位應先向市規劃部門提出選址定點申請,經批准後,再向市土地部門提出用地申請。
徵用城市規劃控制區、建制鎮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從事大、中型建設項目工程,要徵求規劃部門的意見。

7. 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對策

(一)落實土地管理措施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國家成立了從國家一級到省、地(市)、縣、鄉鎮各級土地管理局及土地管理所。旨在進一步明確土地利用的總體方向、目標和任務。為了保護基本農田,平衡各地建設用地的需求,優化土地利用模式,完成各級政府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和土地利用監測系統,全面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和分階段實現土地市場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997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凍結耕地改作他用一年,著實開展耕地狀況調查。在2000年以前完成第一次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用遙感、數據和圖像電腦處理,建立全國土地市場的計算機聯網,實現信息有償共享。2010年又開始編制第二次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理規劃,為進一步實現土地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二)耕地價值重建

土地資源承載著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用地等需要。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耕地保護,「採取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卻未能控制住耕地的流失。耕地不斷流失的根本原因在於,耕地農業利用的比較收益低下,不可避免地向效益較高的其他用途轉換。同時,由於耕地的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有些地方政府可以通過低價徵用農地,轉而高價出讓建設用地使用權獲得巨額財政收入。這種「土地財政」的巨大利益驅動,使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地方政府很難有效地貫徹執行中央耕地保護政策。因此,需要在土地資源評價的基礎上建立耕地保護機制。其主要途徑在於:一方面提高耕地利用的比較收益;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提高耕地徵用的價值補償來抑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

(三)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的大事。提高耕地質量進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可以彌補耕地面積減少造成的糧食減產。當前農村開展的土地整治、基本農田保護與建設等都是提高耕地質量的有效措施。在棄耕現象嚴重的部分農村,穩步推進土地轉包或流轉,讓有能力的農民或公司租地開展規模經營,實行平整土地、完善灌溉系統、合理施肥噴葯等農田科學管理,可逐步提高耕地產量。

8.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怎麼做的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我國五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層規劃,它既是省、地級規劃的具體落實,也是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的依據。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集中反映了縣域土地利用在時間、空間、用途和數量上的變化,是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核心成果。目前,我國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正在穩步進行中,探索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意義重大。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概念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以定性、定量、定位的方式體現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是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據。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之間,表現為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所以在編制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到圖數一致,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謂數,即指一個縣的各種土地面積的結構和布局的調整變化情況;所謂圖,即指這些數布局在什麼地方,其形狀、位置、面積、質量及利用方式與程度等。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不僅可以為各級領導、各有關部門了解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提供科學參考,同時也為海內外各界人士了解該地區的投資環境提供了方便。
2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內容
根據地圖所反映的內容分類,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屬於專題地圖,其主要內容有2個,即地理基礎要素和專題要素。
①地理基礎要素:一般包括行政區界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圖斑、主要地名、等高線(計曲線),高程點及注記、地物要素及注記、風景旅遊點及文物古跡、主要礦藏、地質災害易發區、交通能源等線性基礎設施、河流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蓄洪滯洪範圍等標識。其標識方法除應符合《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2009年5月),還應符合國家現行編繪圖件的相關標准。
②專題要素:主要包括佔地面積大的用地單位的權屬界線、規劃重點建設項目用地位置與范圍、地類界線、土地用途分區及界線、中心城區規模控制線和擴展線、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區范圍等,圖面配置要素包括圖名、圖廓、圖例、風玫瑰、比例尺、面積匯總表、相鄰行政區及界線、縣級行政區域在上一級行政區域的位置示意圖、規劃期限、坐標系統、高程系統、編圖單位、編圖時間等。
根據《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2009年5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編繪的主要內容為土地用途分區。土地用途區應依據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而劃定,原則上各用途區不相互重疊,土地用途區可不覆蓋規劃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具體分為八大用途區: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地區、林業用地區、牧業用地區、城鎮村建設用地區、獨立建設用地區、風景旅遊用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區。
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編制的方法
傳統的手工方式存在可變性差、可保存性差、圖件質量不易保證等缺陷,目前,計算機制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本文以MAPGIS為例,結合湖北省保康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實際,介紹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方法。
3.1基本要求
①真實准確:真實是指既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遺漏必須表示的規劃要素;准確是指確保規劃圖具有一定的數學精度,特別是要強調定位、面積、界線的准確。②內容完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中除了基礎底圖要素外,還必須將各項規劃要素落實在具體的圖面空間上,以完整地反映規劃意圖。③實用性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是對區域內的土地資源進行宏觀控制和具體管理服務的,因此必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3.2准備工作
①資料收集與評價。主要包括國家相關的地圖制圖規范,保康縣2006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土地利用現狀相關圖件、表格和各種應用性文字資料成果,保康縣上一輪土地利用現狀圖和總體規劃圖,並實時收集國家和省市下發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最新規范性文件和要求。資料的分析、評價的重點是土地利用現狀圖的現勢性、完備性、可靠性和准確性。主要依據是: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編圖人員對制圖區域地理背景的認知水平;通行的編圖規范。②編寫制圖大綱。制圖大綱旨在指導具體的編圖工作,其內容主要包括地圖的名稱、用途及使用對象;制圖資料及使用說明,制圖區域的地理特徵,地圖的數學基礎,地圖的專題內容及表示方法;圖例設計,制圖綜合原則;成圖方式及數量和種類等。③人員組織。編圖成員不易太多,分工要明確,各成員要注意及時溝通、密切協作。
3.3現狀圖的編制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是以同比例尺的現狀圖為底圖的,同時,土地利用現狀圖也是規劃修編的成果之一,因此,有必要先行編制2006年保康縣土地利用現狀圖。
①確定圖件的比例尺。主要根據縣域面積大小及南北跨度、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規劃要求等因素來確定圖件比例尺的大小,還要符合掛圖的實際尺寸需求。根據與保康縣當地政府部門的協商,最終確定為1:75000的比例尺。
②進行規劃分類與基數轉換。根據國土資發[2009]51號文,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中,應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規劃管理需要,進行土地規劃分類與基數轉換,形成規劃基礎數據。規劃基數採用三級分類體系,其中,一級類3個,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二級類11個,為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其他農用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設用地、水域、灘塗沼澤、自然保留地;三級類33個。按照基數轉換的要求,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圖斑進行屬性和參數的調整,並確定相應的圖例系統。
③根據比例尺的大小和實際情況確定最小圖斑面積。一般的標准比例尺(如1:25000、1:50000、1:100000等)都有相應的最小上圖斑的規範文件,保康縣情況特殊,只能參考1:50000和1:100000兩種比例尺,折中處理。同時考慮到保康縣圖斑極其零碎,不能完全按照規程上的要求進行圖斑取捨,應保證圖面上圖斑不至於太稀少和太稠密,總體上既要符合規劃要求,又要美觀,這一點要靈活掌握。
④圖面檢查和整飾。所收集到的保康縣2006年土地利用更新庫的現狀圖是由1:10000的分幅現狀圖拼接而成,需要添加的要素還很多,要全面檢查,補充缺少的要素,並進行圖面整飾,達到藝術性的效果。
3.4規劃專題內容上圖
①對涉及的全部規劃內容和底圖有關的上圖內容,進行科學的系統分類和編排,最後確定一個完整的圖例系統。
②將規劃內容繪制在底圖上,並且首先要標繪農業用地,尤其是其中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因為農業用地是主體,規劃的目的在於保護耕地,同時又保證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的需求。除了上文所述的八大用途分區外,重點標繪中心城區規模控制線和擴展線、土地整理開發復墾區、重點建設項目,這三個專題要素都有相應的專題圖件,可以直接添加有關文件到總體規劃圖的過程中去。中心城區的規模控制是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一定要同有關部門積極協商,並且要做到圖數一致。規程要求的其他要素亦不可遺漏。
③圖面整飾。整飾內容包括圖名、圖例、風玫瑰、編制單位、圖廓要素等。整飾方法應遵循如下原則:圖例設計的分類分級系統清楚,符號圖形、色彩具有邏輯性和象徵意義;大面積著色用較淺淡的顏色,小面積圖斑宜較深的顏色,色調柔和,令人賞心悅目;注記排列、大小應注重其工藝性、增加藝術效果。總之要使圖件既能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又能增強規劃內容的顯示力。
4經驗教訓
①資料收集應充分、評價應扎實。充分佔有資料和認真評價資料的可靠性、科學性、現勢性是保證編圖質量的基礎。②一定要多與當地政府部門溝通協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一種政府行為,既要滿足實際需要,又要符合上級要求。
③靈活運用規程。比如關於坡度25°以上不能劃入基本農田的規定,在很多山區縣就做不到,畢竟上級下發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是確定的。還有一些有關圖例顏色的規定也不美觀,可以在同一色系內適當變化,保證出圖效果。
④在輸出成果圖之前,先要做出圖試驗,包括線型,字體大小,顏色等要素的檢驗,看是否合理。可以在作圖時先畫出線段比例尺,在作圖時就可以看到出圖的大致尺寸效果,還可以在Photoshop軟體中原比例預覽MAPGIS生成的圖片。
⑤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數據的保密性,同時由於制圖過程是一個反復修改的過程,一定要注意階段性地備份數據。

9. 國土資源管理怎麼學

《國土資源管理》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學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的必考課程,是為培養和檢驗自學應考者掌握衛生事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課程。

國土資源管理學是研究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特點,土地資源管理的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現代土地資源管理理念方法在國土管理事業中的應用。該課程的任務是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對土地管理的需求,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結合中國實際,研究中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土地政策;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土地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規律與基本理念,掌握土地事業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增進土地管理的科學性、預見性,創建我國土地管理事業的良性運行和發展機制,進一步加強我國國土資源的管理和有效合理利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課程內容及考試目標
第一章 總 論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理解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理解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熟悉我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掌握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對象和內容。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一、 土地的概念

包括從地學、經濟學、法學、生態學、資源經濟學等方面對土地的概念進行描述。

二、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質的自然性;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異性;土地利用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間性;土地屬性的兩重性。

三、 土地的功能

養育功能;承載功能;倉儲功能;景觀功能。

第二節 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們為了達到某一共同目標,有意識、有組織,不斷進行協調活動。

二、管理的要素

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目標;管理職能;管理環境;

三、管理的性質

管理具雙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四、管理的原理

系統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饋原理;人本原理;封閉原理;能級原理;彈性原理;動力原理。

五、管理的功能

決策功能;計劃功能;組織功能;控制功能。

六、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經濟方法;思想方法;社會心理方法;數學方法。

第三節 我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

一、 我國地土地資源的概況

二、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特點和存在問題

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對數量少;土地墾殖系數低,地區分布不均衡;林地面積極少,森林覆蓋率極低;農業用地質量退化,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第四節 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對象和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具有客觀的現實必要性;土地資源管理學是以研究協調控制「人和土地」空虛大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使之產生系統效應(組合效用),放大其生產能力以達到充分、合理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一門科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內容體系;土地資源管理的原則(法律和經濟角度)。

考核要求

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及存在問題;土地資源學產生的背景和作用。

理解:土地的概念;管理的概念、管理要素和性質;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內容、體系、原則。

掌握: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管理應該遵循的管理原理。

第二章 土地資源調查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調查簡史;熟悉調查方法的選擇;熟悉並調查的目的與任務;熟悉並掌握土地資源調查准備工作、調查外業工作、調查內業工作、調查檢查驗收、調查匯總整理。使學生對土地資源調查工作能有一個整體上的理解與把握。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資源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一、 土地資源調查簡史

二、 調查方法的選擇

三、 調查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是為依法和科學管理土地提供基礎、為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服務、為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提供基礎數據、為編制農業區劃和國民經濟計劃提供依據;調查的任務。

四、 調查的程序

准備階段;外業階段;內業階段。

第二節 利用現狀分類體系

一、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原則

利用的相似性、分類的統一性、層次的科學性和地域的差異性。

二、 我國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的劃分

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耕地。

第三節 調查准備工作

一、 組織准備

建立領導機構;組織專業隊伍;舉辦技術培訓;制定工作計劃。

二、 資料准備

地形圖的收集;遙感資料的收集;背景資料的收集。

三、 儀器准備

第四節 調查外業工作

一、 准備工作

領取資料與工具;整理調查區的航片;劃分調繪面積;

二、 室內判讀(預判)

室內判讀一定要立體判讀;利用地形圖和航片對照分析判讀;室內判讀的一般順序;及時描繪判讀成果。

三、 外業調繪

基本方法;地類的調繪;線狀地物的調繪;土地權屬界線的調繪。

四、 外業補測

一、課程性質與學習目的

《國土資源管理》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學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獨立本科段的必考課程,是為培養和檢驗自學應考者掌握衛生事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課程。

國土資源管理學是研究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特點,土地資源管理的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現代土地資源管理理念方法在國土管理事業中的應用。該課程的任務是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對土地管理的需求,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結合中國實際,研究中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土地政策;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土地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規律與基本理念,掌握土地事業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增進土地管理的科學性、預見性,創建我國土地管理事業的良性運行和發展機制,進一步加強我國國土資源的管理和有效合理利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課程內容及考試目標

第一章 總 論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理解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理解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熟悉我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掌握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對象和內容。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一、 土地的概念

包括從地學、經濟學、法學、生態學、資源經濟學等方面對土地的概念進行描述。

二、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質的自然性;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異性;土地利用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間性;土地屬性的兩重性。

三、 土地的功能

養育功能;承載功能;倉儲功能;景觀功能。

第二節 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們為了達到某一共同目標,有意識、有組織,不斷進行協調活動。

二、管理的要素

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目標;管理職能;管理環境;

三、管理的性質

管理具雙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四、管理的原理

系統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饋原理;人本原理;封閉原理;能級原理;彈性原理;動力原理。

五、管理的功能

決策功能;計劃功能;組織功能;控制功能。

六、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經濟方法;思想方法;社會心理方法;數學方法。

第三節 我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

一、 我國地土地資源的概況

二、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特點和存在問題

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對數量少;土地墾殖系數低,地區分布不均衡;林地面積極少,森林覆蓋率極低;農業用地質量退化,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第四節 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對象和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具有客觀的現實必要性;土地資源管理學是以研究協調控制「人和土地」空虛大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使之產生系統效應(組合效用),放大其生產能力以達到充分、合理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一門科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內容體系;土地資源管理的原則(法律和經濟角度)。

考核要求

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及存在問題;土地資源學產生的背景和作用。

理解:土地的概念;管理的概念、管理要素和性質;土地資源管理學的內容、體系、原則。

掌握: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管理應該遵循的管理原理。

第二章 土地資源調查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調查簡史;熟悉調查方法的選擇;熟悉並調查的目的與任務;熟悉並掌握土地資源調查准備工作、調查外業工作、調查內業工作、調查檢查驗收、調查匯總整理。使學生對土地資源調查工作能有一個整體上的理解與把握。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資源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一、 土地資源調查簡史

二、 調查方法的選擇

三、 調查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是為依法和科學管理土地提供基礎、為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服務、為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提供基礎數據、為編制農業區劃和國民經濟計劃提供依據;調查的任務。

四、 調查的程序

准備階段;外業階段;內業階段。

第二節 利用現狀分類體系

一、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原則

利用的相似性、分類的統一性、層次的科學性和地域的差異性。

二、 我國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的劃分

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耕地。

第三節 調查准備工作

一、 組織准備

建立領導機構;組織專業隊伍;舉辦技術培訓;制定工作計劃。

二、 資料准備

地形圖的收集;遙感資料的收集;背景資料的收集。

三、 儀器准備

第四節 調查外業工作

一、 准備工作

領取資料與工具;整理調查區的航片;劃分調繪面積;

二、 室內判讀(預判)

室內判讀一定要立體判讀;利用地形圖和航片對照分析判讀;室內判讀的一般順序;及時描繪判讀成果。

三、 外業調繪

基本方法;地類的調繪;線狀地物的調繪;土地權屬界線的調繪。

四、 外業補測

第五節 調查內業工作

一、 航片轉繪

航片轉繪是指把航片上調繪的內容轉繪到地形圖上的過程。

二、 面積計算

面積量算的原則;面積量算的程序;控制面積的量算;碎部面積的量算。

三、 成果整理

成果圖件的製作;面積匯總統計;調查報告的編寫。

第六節 調查檢查驗收

一、 檢查驗收

作業檢查;檢查驗收(外業、內業檢查驗收)。

二、 土地利用變更調查

變更調查的意義;變更調查的特點;變數調查的方法。

第七節 調查匯總整理

一、 匯總任務和要求

二、 各級匯總的技術要求

圖件接邊;數據匯總;圖件編制;文字撰寫。

考核要求

了解:土地資源調查簡史;土地資源調查的目的、內容和任務。

理解: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和原則;簡述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程序和內容。

掌握:如何進行面積計算;如何進行各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匯總。

第三章 土地質量評價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地質量評價的概念。熟悉土地質量評價的分類。了解土地評價的原則和程序;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如何確定權重;市地質量評價的路線和方法;農地質量評價的路線和方法。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質量評價的概念及其分類

一、 土地質量評價的概念

土地質量;土地用途;土地類型;土地結構;土地評價。

二、 土地評價的分類

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生產力評價;土地經濟評價。

第二節 土地評價的原則和程序

一、 土地評價的原則

相對性原則;限制性原則;綜合性原則。

二、 土地評價的程序

土地利用的研究;土地性狀的研究。

第三節 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

一、 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 評價指數的計算方法

在等權條件下指數計算方法;在不等權條件下指數計算方法。

三、 確定權重的方法

經驗法;等差法;回歸系數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統計試驗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關聯度法。

第四節 市地質量評價

一、 市地質量評價和程序

二、 城市土地定級方法

基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定級單元的劃分;因素因子的選擇;因素權重的確定;因素分值的計算;土地級別的劃定;級差收益的測算。

第五節 農地質量評價

一、 農地質量評價的概念和程序

二、 農地質量定級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土地質量評價的分類;土地評價的原則和程序。

理解: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何確定權重。

掌握:;土地質量評價的概念;市地質量評價的路線和方法;農地質量評價的路線和方法。

第四章 土地權利登記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地產權的概念及其構成;土地劃撥和徵用。了解土地確權定界;土地劃撥和徵用。熟悉土地權利登記的內容和程序。了解熟悉各國(地區)土地所有制形式。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產權的構成和確定

一、 土地產權的構成

二、 土地權利的確定

三、 新中國地權制度的形成

四、 現階段我國地權的表現形式

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土地他項權利。

第二節 土地確權定界

城市土地國有化原則;國有土地與集體所有土地的劃分原則;集體所有土地之間的劃分原則;國家建設徵用集體土地、集體之間使用土地的權屬問題分階段處理的原則;國有土地所有權性質不可變更的原則;重復徵用和劃拔一般以後者為准;界線與面積不吻合的一般以界線為准。

第三節 土地權利登記的內容和程序

一、 土地登記的概念和作用

二、 土地登記制的類型

契據登記制;權利登記制;TORRENS登記制。

三、 土地登記的法律依據

實體法律依據;程序法律依據。

四、 土地登記的特點

統一性;惟一性;完整性;連續性;強制性;可信性。

五、 土地登記的對象和類型

六、 土地登記的內容和程序

內容:確定權源;土地權利主體;土地權屬界址;土地用途;土地總面積;權屬類別及其面積;地類及其面積;土地等級和價格。

程序:初始土地登記土地變更登記。

土地登記文件。

第四節 土地劃拔和徵用

一、 土地劃拔

二、 土地徵用

三、 權屬界線缺點的消除

土地利用缺點的類型;消除缺點的方法;消除土地利用缺點的工作程序。

第五節 各國(地區)土地所有制形式

一、 各國土地所有制形式

全民與國家所有;國家與中央政府所有;各級政府分別所有;國王與國家所有;土地上級所有權歸國家擁有;合作組織集體所有公共事業部門或團體所有;部落、民族、村社、宗族等所有;數人合有;股份公司所有;區分所有建築物持分所有土地;個人所有。

考核要求

了解:各國(地區)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產權構成。

理解:土地權利登記的內容和程序;各類土地權利設定登記。

掌握:土地產權的概念;土地劃撥和徵用;土地登記應依據的法律。

第五章 土地統計管理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地統計管理的概念及內容。熟悉土地統計報表的相關內容。掌握土地統計報表的填報程序。理解土地統計分析方法和作用。掌握熟悉土地利用現狀評價的內容和方法;土地資源核算的內容。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統計管理的概念及其內容

第二節 土地統計調查

土地統計調查就是根據土地管理的目的和要求,採用科學的調查方法,有計劃、有組織地收集關於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權屬的原始資料過程。土地統計報表是按國家統一規定的表格形式統一的指標,自下而上地定期地向土地管理機關報告土地基本統計資料的一種報告制度。土地專門調查一般分為土地普查、土地重點調查、土地詳細調查和土地典型調查。

第三節 土地統計報表

一、 土地統計報表的種類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耕地面積變化情況、各類建設用地當年增加面積、城鎮建設用地當年增加面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城鎮建設用地當年增加面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面積。

二、土地統計報表的填報程序

准備工作;填報數據;審核上報。

三、土地統計文據

表式;填表說明。

第四節 土地統計分析

一、 土地統計分析的作用與任務

二、土地統計分析方法

平均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平衡分析法。

第五節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和評價

第六節 土地資源核算

一、 基本方法

二、土地資源實物量的統計和核算

土地資源實物量統計;土地資源存量與流量核算;土地資源質量核算。

三、 土地資源價值量的統計和核算

四、 土地資源核算方法。

五、 資源核算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考核要求

了解:土地統計管理的概念及內容;土地統計報表填寫的注意事項。

理解:土地資源核算的內容;土地利用現狀評價的內容。

掌握:土地統計分析方法和作用;土地利用現狀評價的方法。

第六章 土地經濟管理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土地經濟管理的概念和內容;地租產生的原因及作用。熟悉土地利用分析原理和方法。掌握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熟悉了解土地資源部門間分配。

課程內容

第一節 土地經濟管理的概念和內容

土地經濟管理就是運用經濟的手段和方法來管理和保護土地,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經濟效益。

第二節 土地地租的產生和作用

第三節 土地利用經濟分析

土地利用分析原理;土地利用經濟分析方法。

10. 基於GIS的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信息處理系統研究

曲晨曉

(河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鄭州,450002)

摘要:在總結河南省部分縣(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工作的基礎上,運用GIS和VBA平台,完成土地開發整理基礎數據、潛力調查數據和潛力評價的自動處理,實現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的信息處理系統自動化。

關鍵詞:GIS;VBA;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1 基於 GIS 和 VBA 的土地開發整理基礎研究

1.1 基礎數據自動處理在VBA 中的編程實現

規劃起始將收集到大量的基礎數據,而這些數據在提交時並不能保證統計口徑和數量單位的完全一致,部分數據甚至可能與實際相差甚遠。在基礎數據錄入計算機後,手工校核將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並且不能完全保證校核結果的正確性。而計算機具備強大的數據存儲和計算功能,通過編寫專門的處理工具,可以實現基礎數據的自動處理。下面以河南省新安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數量單位的轉換為例,介紹VBA技術的應用。

自1991年土地利用現狀詳查以來,新安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一直以「畝」為單位統計各類土地的面積,而本次土地開發整理規劃面積單位統一採用「公頃」制,所以,有必要將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單位統一為「公頃」。在處理這些數據時,採用Excel電子表格系統的二次開發工具,編寫「批量轉換」應用程序,可以快速准確地對這些數據進行大批量的整理。

1.2 規劃區域權屬圖庫的快速構建

權屬圖庫是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工作中用於提高工作效率和編制精度的一項中間成果,在土地開發整理潛力研究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成果圖製作方面意義重大。該圖庫以行政村為基本空間單元,以行政村的地名屬性為基本屬性單元。

權屬圖的製作在MAPGIS輸入編輯子系統中並不復雜,只要底圖精度有保證,提取行政界線後再拓撲重建,很快就能創建出圖形文件,關鍵是每個區圖元還要具備「行政村名」屬性後才能滿足後續工作的要求。手工為每一圖元錄入屬性是一個傳統的建庫方式,但要為全縣上千個區圖元一一錄入屬性,不僅耗時,而且容易出現錄入的屬性與圖面注釋不相符的錯誤。MAPGIS輸入編輯子系統中「點注釋賦為屬性」和「LABLE 與區合並」功能可以極大的簡化工作,實現地名屬性自動錄入。技術流程如下:提取地名注釋為獨立點文件→為點文件創建地名欄位→點注釋賦為點屬性→關閉點文件→LABLE與區合→保存區文件。

1.3 規劃區域地形條件研究

地形是影響土地開發整理活動的一項重要因素,比如在坡度>25℃的地段,盲目的開發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地形條件的好壞對土地開發整理投資規模影響巨大,坡度對土地開發整理的影響更為顯著。所以,有必要對規劃區域的坡度進行研究和分類,以便做出更科學的規劃決策。

基本上所有的GIS軟體都具備坡度分析的功能,MAPGIS的DTM分析子系統對地形圖質量要求不高,但分析結果精確,是較好的坡度分析工具。下面以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地形分析為例,描述GIS技術在坡度研究中的應用。

吉利區地形圖比例尺為1∶10000,與土地利用現狀的基本圖件——1∶10000分幅現狀圖完全對應;測繪時間為1986年,具備一定的時效性。坡度研究就以該圖為依據,首先把1∶10000地形圖掃描矢量化為MAPGIS線文件(記錄等高線數據)和MAPGIS點文件(記錄高程點數據),並使用MAPGIS輸入編輯子系統高程自動賦值功能為等高線添加高程屬性;然後運行MAPGIS的DTM分析子系統,裝入等高線文件,由系統自動檢查等高線錯誤並修改完善;再設置足夠小的微分將等高線柵格化(設置較小微分的目的是使柵格化結果更平滑),柵格化結束會自動生成可供DTM系統分析的GRD數據。這時可以使用DTM系統的格網坡向坡元圖繪制功能輸出全區的坡度分級圖,還可以使用格網立體圖功能生成直觀的立體模型。

坡度分級圖和前面製作的權屬圖庫進一步疊加分析,還可以生成全區各行政村的所屬坡度級別和立體格網圖。這項地形分析成果將為規劃決策提供很有價值的基礎依據。

1.4 規劃區域農民收入基礎資料庫的建立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是度量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尤其是村莊整理項目能否實施,與該項指標關系密切。

農民收入數據錄入計算機後,可以藉助Excel等數據分析軟體進行數量上的研究。但是,要想獲得直觀的區域對比以及進一步實現區域劃分,還需要GIS技術的幫助。將農民收入數據和行政區圖掛接後,將可以實現真正地理意義上的分析研究。

MAPGIS平台具備外掛資料庫的功能,可以藉助合適的關鍵字,將數據結構不太復雜的農民收入數據掛入圖形。

藉助MAPGIS屬性管理子系統,使行政區圖外掛關系資料庫中已存在的農民收入數據。技術流程如下:規范整理農民收入屬性表格→保證圖形文件與表格文件存在可以連接的關鍵欄位→打開MAPGIS屬性管理子系統→執行連接表格功能→保存圖形文件。

1.5 相關規劃中土地開發整理限制區的判別與提取

一般情況下,各地林業部門會進行退耕還林評價並劃定生態退耕區域;水利部門對一些重要的內河航道和泄洪區域也有禁止搞建設項目和開墾農田的規定;在交通部門「十五」計劃中,重點建設項目的通行區域自然也不宜安排土地開發整理;1997~2010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旅遊用地、城鎮建設用地等用途管制區,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則會違背用途管制規則。這些不宜進行開發整理的區域雖然可以在圖紙上找到明確的位置和邊界,但在各部門小比例尺的規劃圖上,目視判定和手工劃界的誤差顯而易見。藉助MAP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將可以避免這種誤差。

(1)將各部門包含土地開發整理限制區的規劃圖件掃描矢量化入計算機,圖形坐標系統校正完畢後,在MAPGIS輸入編輯子系統中錄入各類限制區的屬性。

(2)打開MAPGIS空間分析子系統,調入限制區文件和原已製作的權屬圖庫區文件,執行區與區的判別分析,將把相關規劃限制區的屬性賦給所在的區圖元。

2 土地開發整理潛力調查資料庫的構建

2.1 藉助MAPINFO 和VBA 實現圖形與屬性的完整掛接

實踐表明,數據結構復雜、數據量巨大的屬性表很難掛進圖形,這個缺陷在河南省部分縣(市) 1∶10000土地利用現狀建庫工作中已經被充分證明。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嘗試借用MAPINFO強大的屬性管理功能。

作為桌面型的GIS平台,MAPINFO的空間數據結構或許並不如MAPGIS完美,但基於關系型資料庫的設計使該系統與一般屬性數據格式幾乎完全兼容。在規劃建庫實踐中,本文總結出以下掛庫流程:①清除調查數據表中的特殊格式,比如合並單元格、帶公式單元格等;②把數據表存為DBF格式;③使用MAPGIS/文件轉換子系統,轉換MAPGIS圖形文件為MAPINFO交換格式;④在MAPINFO中把交換格式文件轉為MAPINFO內部格式;⑤把DBF數據表裝入MAPINFO工作區;⑥使用MAPINFO「更新列」功能,掛接屬性表與圖形表;⑦轉出掛好的圖形表;⑧使用MAPGIS文件轉換子系統把交換格式圖形還原為MAPGIS格式並保存;⑨檢查掛好的圖形文件有無變形和屬性丟失。

需要說明的是,MAPINFO與MAPGIS兩個平台的數據結構畢竟不同,在頻繁轉換圖形格式的過程中也許會出現圖形變形和丟失,這種缺陷可以用整圖變換的方法來避免。

2.2 農田整理潛力調查資料庫的建立

農田整理潛力調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行政村、隸屬鄉鎮、農田面積、零星地、輔助地。為完整存儲農田整理潛力調查數據並最大程度的減少存儲空間,圖形文件的數據結構應設計為表1。

表1 農田整理潛力調查區屬性結構

在MAPGIS屬性管理子系統中為權屬區文件創建上述屬性結構,然後保存文件,並打開存儲有補充調查數據的表格文件;這時採用上述掛庫方法即可開始掛庫;屬性掛接完畢,農田整理潛力調查資料庫即建成。

2.3 村莊整理潛力調查資料庫的建立

村莊整理潛力調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行政村、隸屬鄉鎮、村莊面積、農村人口、期末人口、閑置土地、用地標准。為完整存儲村莊整理潛力調查數據並最大程度的減少存儲空間,圖形文件的數據結構應設計為表2。

表2 村莊整理潛力調查區屬性結構

2.4 土地開發潛力調查資料庫的建立

經規范整理後,土地開發潛力調查表可轉換為如下格式:行政村、隸屬鄉鎮、宜開發面積、增加農用地、增加耕地。為完整存儲土地開發潛力調查數據並最大程度的減少存儲空間,圖形文件的數據結構應設計為表3。

表3 土地開發潛力調查區屬性結構

3 基於 GIS 的土地整理潛力評價

3.1 農田整理潛力研究模型

農田整理潛力就是指耕地整理後可以新增耕地的潛力,該潛力來源於農田中零星未利用地和輔助生產設施用地的縮減與轉化,基於以上思想,將耕地整理潛力測算模型製作如下:

a=k-a′;Δs=a×s

式中,a為增加耕地系數;k為零星未利用地、輔助設施用地佔農田比率;a′為標准農田系數;Δs為可增加耕地面積;s為農田面積。

模型中各項參量存儲在補充調查資料庫中,要獲得潛力測算結果,只需採用合適的GIS資料庫查詢工具。MAPGIS空間分析子系統具備基本的屬性運算功能,可以滿足潛力測算的要求。執行查詢只能求出Δs,經過多次使用雙屬性四則運算,最終可獲得耕地整理潛力。

測算出農田整理潛力後,還需要對所有耕地整理潛力評價單元進行潛力級別的劃分,該環節可以在MAPGIS輸入編輯子系統中,組合使用「根據屬性賦參數」、「根據參數賦屬性」等命令來實現。

3.2 村莊整理潛力研究模型

村莊整理潛力即是對村莊用地進行整理後增加農用地尤其是耕地的空間。村莊潛力來源於農村人口的轉移和人均建設用標準的下降。村莊潛力測算模型可以制定如下:

Z=ΔS×K;ΔS=S0 -St;a=Z/S0;St=B×Qt

式中,Z為增加耕地面積,K為標准比率,ΔS為增加農用地面積,S0 為規劃基期農村居民點面積,St為規劃期末農村居民點面積,a為增加耕地系數,B為規劃人均用地標准,Qt 為規劃期末農村人口數。

模型中各種參量存儲在前期工作所建立的GIS資料庫中,可以使用GIS屬性運算工具進行查詢處理,以獲得村莊整理潛力。

在測算村莊整理潛力時,採用MAPINFO的SQL查詢功能。執行查詢將獲得所有村莊潛力評價單元增加耕地、增加農用地和增加耕地系數等潛力測算結果。通過執行類似的SQL查詢語句,同樣可以實現村莊整理潛力級別的劃分。

3.3 土地整理潛力匯總結果的輸出

上述各類潛力研究均在GIS環境下進行,獲得的研究結果仍然存儲於GIS資料庫,而GIS在文字和表格編輯方面並不具備優勢,為了便於進一步數據分析和成果輸出,需要把GIS資料庫中的潛力數據輸出為獨立的電子表格,而不是仍然依附於圖形數據。

MAPGIS的屬性管理子系統在海量屬性數據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穩定性問題,並且很難與其他屬性資料庫系統順利對話。藉助MAPGIS的另一子系統「報表定義」,可以彌補屬性管理系統的不足,避免欄位丟失:①把GIS資料庫中包含潛力評價屬性成果的圖形文件調入MAPGIS屬性管理工作區,轉換為MAPGIS內部屬性表文件——WB格式,該轉換不必設置ODBC;②打開MAPGIS報表定義子系統,使用其屬性轉文本的功能,把WB表文件進一步轉換為特定的資料庫自由表,這樣就完成了潛力數據的輸出;③使用Excel等電子表格系統就能製作出格式美觀的潛力匯總表。

在河南省部分縣(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編制過程中,MAPGIS、MAPINFO等GIS軟體被充分利用,Excel和Word等辦公軟體中的VBA開發工具也顯示了強大的數據處理優勢。GIS軟體和VBA技術相結合,部分實現了規劃信息處理自動化,也使一些人工難於處理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手冊.2002.7

MAPGIS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手冊,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1998.11

殷俊偉、王謙、呂東.MAPINFO下小型查詢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河南省南陽市城鄉測繪大隊,2002.9

王海南.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河南省南陽市規劃設計院,2002.9

河南省土地開發整理潛力研究.河南省土地勘測規劃院,2002.3

李得仁、關澤群.將GIS數據直接納入圖像處理.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1999,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