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農業資源怎麼節約
擴展閱讀
產品質量排名在哪裡看 2024-05-07 04:43:42
中石油有多少油氣資源 2024-05-07 04:15:06

農業資源怎麼節約

發布時間: 2022-08-21 08:50:19

❶ 我國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具體有哪些措施

第一,要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具體內容更包括: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建立農業產業准入負面清單、耕地休耕輪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制度;構建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制度體系,推動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構建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短板。

第四,要大力推動農業資源養護。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強化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第五,要顯著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突出創新聯盟作用,依託畜禽養殖廢棄物等國家科技創新聯盟,開展產學研企聯合攻關;加強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促進產業與環境科技問題一體化解決;集成推廣典型技術模式,發布重大引領性農業農村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技術,推介一批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的主推技術。

❷ 有關節約糧食的建議書

這裡面有不少的建議啊...雖然是班會的稿子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主題班會
甲: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祖國地大物博……由於近年來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節約」一詞在人們的心裡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後果是很嚴重的!13億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元,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65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積沙成堆,積水成河。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節約一點點的話,就不會出現這些巨大的浪費了!
乙:然而事實擺在眼前:我國人口己超過13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減少;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在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減少糧食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
甲: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我宣布:本期以《節約糧食,從我做起》為主題的班會現在開始!現在請 和 發表一下對節約糧食的看法。(演講稿1,2)

相關文章
1《愛惜糧食 為國分憂》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我們為自己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自豪,我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但同時,你們有沒有為我們的祖國憂愁呢?
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已達十三億。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你們為我國這一最大的問題憂慮過嗎?
不錯,我們有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早已解決了舊中國幾千年沒法解決的人民吃飯問題。我們應該為之自豪!可是,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2000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增產糧食,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同學們都知道聯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世界糧食日的那一周定為節糧周。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2《節約糧食,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落實!》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農業資源是我國的支柱產業,談到農業,多數人會想到我國糧食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急速增加,糧食產量逐年下降的趨勢來看,糧食問題早已不是個新話題了,「節約糧食」更是我們從小便熟知的字眼,從古人「鋤禾日當午」,直到現在人們統計的精確數字,無一不表明糧食的來之不易。從播種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雙飢餓的眼睛在渴望……
再回頭看看,又有多少奢華的手,將熱蒸蒸的白米飯倒入到垃圾箱,將整個的饅頭遺棄到餐桌上,真是事者無視,視者心疼啊!
而就國內外形式來看,我們周邊的南亞國家,有不少都是糧食進口為生,當我們的糧食不足時,又從哪裡獲得糧食呢,難道真的等到我們也淪為飢餓貧困交加的第三世界弱國時,我們才會對隨手仍掉的饅頭米飯略有感情嗎?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勞動果實的可恥行為。即使在發達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更何況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還有那麼多孩子因貧窮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有的人怕別的同事瞧不起,因此即使家庭不是太富裕,在家裡也能珍惜糧食,到了公司在同事面前也不敢表現出來。於是,為了「面子」,他們總想比別人表現得更大方,甚至故意浪費。同事們,這種靠浪費得來的面子要不得呀。
如何重塑節約精神,倡導合理消費而不浪費糧食呢?
一是樹立節約意識。愛糧、惜糧、節糧,不能是空洞口號,也不應是權宜之計,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在仍然需要。我們的糧食遠未充裕,我們沒有糟蹋糧食的權力,也沒有糟蹋糧食的條件。希望前面提到的那些浪費現象不再發生。
二是發掘節約潛力。我們雖然不種田、不產糧,但節約糧食也相當於種了糧食。在食堂里,吃多少打多少,不喜歡吃的菜就讓工作人員不打或少打,我們的一張張餐桌就相當於一方方糧田。
三是強化節約行為。我們將對員工在食堂就餐情況作進一步管制,嚴禁將雞蛋等帶出食堂,嚴禁故意浪費,發現嚴重浪費糧食者予以通報批評,我們要在食堂的門口張榜公布,對情節嚴重者將由公司給予一定的處分。
我國政府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節儉、合理消費的理念」,節約應該是每一位公民的共同選擇。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和所有人的號召與呼籲,我們希望它是一種情結,熔鑄在你與我的心中,從而自覺的作到,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節約糧食,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起吧!
乙: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挨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由此可見,節約糧食有多麼的重要!現在請 說一下節約糧食的意義。
3《節糧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人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會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每年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
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1998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平時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呢?在學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發現這種現象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每天總有好多米飯、饅頭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甲: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 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 亂點一氣。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經成 為一種新時尚,成為新時代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
最後請 說一下節約糧食的措施。
4《節糧措施》
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真正達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愛惜糧食」的要求!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有首古詩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為了切切實實地把節糧落到實處,我們倡議:
1、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2、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同學更是如此,刷了飯卡,打了飯,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隨家長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打包帶回家。
5、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6、對垃圾進行分類,盡量減少垃圾排放,減少耕地污染。
7、積極參加田間勞動,在家中幫助家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乙: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而且,在長征途中,有許多革命先烈因飢寒交迫而死。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要不人我們怎麼對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呢?
我宣布,本期以《節約糧食,從我做起》為主題的班會到此結束。

❸ 農村應該如何節能減排

實施節能減排主要做好推廣沼氣、秸稈利用、小水電、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從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秸稈氣化和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快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實施西北地區百萬戶太陽灶建設工程。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加強農村水能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實施范圍和規模,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水電開發的投入和信貸支持。

❹ 如何才能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土地和水資源。
2、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3、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4、教育和培訓農民,提高勞動者素質。

5、立足環保,優化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

❺ 如何節約自然資源

那先要人人共同努力
減少汽車排放的廢氣
不能浪費水拉
不要砍伐樹木
不到30度就不要開冷氣了,開了冷氣也要把溫度調到25.5或以上
保護動物
不要讓冰川融化
不要過分開采天然資源
循環再用,環保分類
使用有機的東西
不要吸煙..
等等..好多好多.!
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❻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採取哪些措施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於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全方位的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採取如下防禦、適應和措施對策。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防禦對策,首先是減少農業生產CO2排放源,提高其碳匯庫容潛力。具體措施包括培育抗旱抗病蟲害等抗逆性和光合生產率高的新品種,以適應變化更為劇烈頻繁的災變;調整農業結構和布局,改進耕作體系,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蓋率;開發推廣新技術、新措施,在新的氣候環境中變弊為利,變害為益,提高農業的自適應能力;發展農田林網,採用新的排灌措施,優化灌溉系統和方式,改善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條件;加強病蟲害和雜草害的防治,開發研製高效低毒無污染的新型農葯,開展生物防治,發揮自然天敵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以應對氣候變暖導致的病蟲害和草害可能加重的嚴峻挑戰;加快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技術進步和經濟手段,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降低CO2的排放增長率。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速度,大力加強植樹造林,進一步制止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充分發揮森林吸收CO2的巨大潛力。其次是突出區域治理重點,調整產業結構,走綜合開發之路,提高各地農業和地方經濟適應氣候變化的實力。其中,黃土高原區生態建設要與富民增收相結合,大力發展畜牧業,把草畜業作為保護治理生態環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實現向農牧生態系統的轉變。北方草原區要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場,減輕人為破壞;控制畜群數量,實行以草定畜,圍欄封育,劃區輪牧;加強人工草場的建設,培育新品種,建立人工飼草基地。西北乾旱區要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強化對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保護山區林草植被,涵養水源。青藏高原區要以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為主,保護生物多樣性,嚴禁不合理開發和捕獵,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氣候變化對農業可能影響的適應對策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要以改土治水為中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不斷提高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可能影響,分析未來光、溫、水資源重新分配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布局,有計劃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採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技術措施,預防可能加重的農業病蟲害。大力發展生物技術,進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術、抗禦逆境、設施農業和精確農業等方面的技術開發和研究,以強化人類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影響的能力。

二是加強監測預測,建立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系統。加強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預測工作,建立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大氣綜合探測系統,發展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相關科學研究基礎資料庫,包括溫室氣體資料庫、氣象要素資料庫、強迫因子資料庫、氣候變化影響資料庫、農業生產(產量、面積等)資料庫。建立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系統,促使農業生產最大限度地利用氣候資源,減少或避免因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要綜合應用氣象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和計算機通信網路技術,緊緊圍繞21世紀農業生產對氣象保障的需求,研究和建立國家級、區域級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技術系統。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於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利於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山、水、森林、草原和氣候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快重點治理工程建設,改善重點流域、區域、城市、海域的環境質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植樹、種草,加強濕地的保護,建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的保障體系。

其次,要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綜合考慮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調整,最有效地利用氣候變化後的新資源,如熱量資源,CO2資源等。特別是光、熱、水綜合匹配優勢資源的利用,以趨利避害,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重點保護耕地資源,嚴格控制非農用地的擴張,加強對林地和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重新審視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適度性,主動使人類活動適應氣候變化,實行在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發展相關前沿學科與高科技。農業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可以促使農民根據資源的不同性質和用途,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活動,提高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大幅度提高。同時,我國不同地區地理與氣候條件的多樣性又產生了極其豐富的特色資源,適用技術的採用,可以彌補以往人們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視性,使區域特色農業的開發成為可能。只有實行高技術產業化,才能節省資源、能源,才能開發新資源、新能源。只有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才能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提高勞動人口素質問題,才能解決經濟管理中的效率問題。

探索農業高產新途徑,重點是如何控制農作物基本生物變化過程,提高其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遺傳改良,掌握生物固氮和調節激素的機制,提高營養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率,控制不利土壤、氣候和有毒化學物質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等等。

❼ 如何有效開展低碳農業

如何有效開展低碳農業
在低碳經濟時代我國必須轉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方式,鼓勵發展低碳農業以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低碳生產具有可持續性。

因此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可供選擇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發展循環農業經濟

我國人均土地佔有量少,農業生產效益低,污染嚴重,要用有限的資源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應該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

循環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建立「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機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實現農業生產的低資源消耗、低廢棄物排放、高物質能量利用。

發展循環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是解決農業資源短缺與環境退化的現實選擇。

2.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

生態農業是依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採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同時,將各種生產技術有機結合發展生產,最終建立起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發展體系,是一種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的生產方式。

[2]建設的關鍵是要通過評價和設計,選定合適的生態農業模式。

同時通過強有力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國農業發展的生態合理化過程。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各種土地資源,減少裸地面積,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減輕洪澇和沙塵暴災害;可以有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和資源利用率;生態農業的無公害無污染綠色產品,可以提供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突破貿易壁壘,增加農產品出口。

3.發展有機農業經濟

有機農業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將農業經濟系統納入到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

發展有機農業可減少對環境的壓力,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恢復;可以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減輕環境污染;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有機農業產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有機農業生產模式可以增加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有機農產品符合國際市場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給農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並且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具有極大潛力。

❽ 如何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隨著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我國農業已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使得農業效益、競爭力難以有效提高,危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和發展方向。如何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值得農經學者深入探究。
1 適度規模經營,降低平均成本
當農業陷入「小規模、兼業化陷阱」,會不利於成本降低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而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引領功能,有利於採用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生產方式。經營規模達到30畝以上的農戶,對農業機械、新品種、新技術和社會化服務的使用率會明顯提高,可降低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減少農民生產支出;可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資源配置效應和農業科技進步效應明顯,有利於提高單產。比如規模經營的水稻畝均機耕作業費可降低25-30元,畝均節葯30%以上,單產普遍要高出50公斤左右。
因此,應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農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341萬戶、合作社129萬個,龍頭企業12萬多家。可通過創新發展經營主體的聯合、合作和產業化等提高其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通過專業化分工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全產業鏈服務、成本分攤,有效降低成本;二是以農地制度創新引導土地股份合作制,通過農地入股分紅等節約租金成本;三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如採取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增信、創投基金、農業保險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
要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真正讓農業規模經營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2 發展農業科技,降低多元成本
農業發展面臨的許多瓶頸性問題,都可以在科技進步中找到破解的「鑰匙」。
農業科技進步可提高農業生產率。新興的「3R」技術從節水、節地、節肥、節料、節能等多方面入手,可減少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準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可在不減少產量的情況下,使化肥使用量減少20%-30%、總成本降低15%-20%.
農業機械化可降低勞動力成本。大宗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是導致勞動成本過高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驅動力,大幅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我國2014年農業勞動生產率是2000年的6倍多。
因此,須重視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要加強農業機械化與農機裝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台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體系,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全面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同時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提高農業科技素養。
3 創新經營體系,降低交易成本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產業融合水平還不高,農業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還不強,多樣化的農業分工經營難以出現,推高了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
因此,要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農業產業融合,以節約運營成本。應通過農業組織化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和發育農業服務市場,誘導代耕、代種、代管、代營的縱向分工與服務外包,擴展農業的分工經濟性,同時拓寬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有效降低農業經營組織的運營成本。而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融合能夠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提升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實現交易成本降低。比如我國農產品每年產後損失3000億元,農產品副產物和加工副產物60%以上沒有得到循環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農產品加工業的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具體說來,要堅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工作路徑,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銷;要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發展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等產業集聚,減少交易主體的搜尋成本;要通過「互聯網+現代農業」方式,廣泛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要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合同等降低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成本。
4 推進綠色發展,降低污染成本
過去,我國農業生產屬於粗放型增長模式,對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據相關部門數據,我國每公頃耕地化肥使用量高達397.5公斤,單位面積的農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5000萬畝,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面臨城鎮化、工業化污染的威脅。
因此,我國農業須努力實現綠色發展。要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實施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要發展集約農業。按照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要求,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全面推廣減葯、控水等一體化技術,實施化肥農葯零增長行動,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工程;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要管控好工業和城市污染轉移排放,降低外源性污染流入農業。
5 建設農村公共財政,依託財政「擠出效應」降低農戶投入成本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資降低的效果。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等相對落後,農戶自身投入居高不下,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短板。事實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不僅有利於新增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還有利於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現代農業示範區、農產品加工業物流園區、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等建設,則可以產生聚集經濟。
因此,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要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大規模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戶提供更多公共物品,產生財政「擠出效應」,從而節約農戶生產成本;要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面向基層推廣農技的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

❾ 如何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節約水資源

農業生產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農資成本等等。慧雲的智慧農業雲平台利用物聯網設備自動監測,遠程式控制制農作物的生長,不用人工操作,一台手機就能操控全部的水肥灌溉、降溫降雨等任務,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
水資源屬於農資成本,水資源在農業灌溉中的佔比達到90%以上,因此採用正確灌溉方式是節約水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而人工扯皮管灌溉方式浪費大量水資源,而現在流行採用噴灌、滴灌技術來控制水資源的用量,又能准確灌溉到植物根部,有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❿ 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應堅持哪些原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 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 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 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