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昌邛海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
摘要 人文資源
❷ 邛海簡介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卧於瀘山東北麓,山光雲影,一碧千頃,邛海水質清澈透明,面積約31平方公里。湖畔現有邛海公園、邛海賓館 、月色風情小鎮、觀海灣—天下第一缸、青龍寺、月亮灣和新沙灘景觀、蓮池、陽光度假村、蘿莎玫瑰園、老海亭遺址、核桃村觀賞園和省體委水上運動學校等精品景點,它們組成了全新的邛海景觀,構成了邛海文化新的元素。 邛海如同我國一些高原湖景一樣,以恬靜著稱,景色四季各異,春日天光水鈀,上下一碧,一片浩翰波光閃耀在蒼山碧野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岸邊柳眉桃腮,燕語呢喃。夏日湖水盈盈,彩霞耀眼,山寺漁村,相映生輝。秋日天高氣爽,落霞孤鶩,秋水天長,使人留連忘返。冬季天凈水明,紅楓翠柏,倒映湖面。午後起風,海浪奔涌,似白鵝嬙戲於波濤上。 誘人的邛海景色,與西昌晚間皎潔的明月,形成「月出邛池」的詩意之境。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瀏覽邛海後對其景色大加贊嘆,興奮不已,並在其游記《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碧水秀色,草茂魚豐,珍珠碩大,美不勝收,其氣候與恬靜遠勝地中海,真是東方之珠啊。」 再如原中央大學教授朱契游邛海後也寫道:「我曾泛舟西湖、鼓棹洞庭、橫絕太湖、登臨鄱陽,覺得洞庭雄闊,鄱陽奇偉,太湖深秀,西子濃妝,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靜見勝。」邛海景色由此可見一般。
邛海不僅景色秀美,還有許多美妙的民間傳說,更烘托出它的神秘和美麗,如李膺《蓋州記》和《太平御覽》等著述中均有記載。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種候鳥攜家眷來此過冬。每到秋末冬初,便會有成群的候鳥飛臨邛海——白鷺、鷺鷥、鳧雁、蒼鷺、鴛鴦、池鷺、天鵝和綠頭鴨、赤麻鴨、沙秋鴨等約50餘種,可以說這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和獨特的旅遊資源,西昌市民熱切盼望有個「鳥節」。西昌旅遊還沒有發現「人鳥相戲」這一獨特的資源,認識還稍顯不夠。在官方提供的有關西昌旅遊資源簡介文字中,無論是「四張名片」、「六大殊榮」還是2009年西昌市24個旅遊節慶活動一覽表中,我們都沒有看到邛海水鳥的只言片語。旅遊部門還沒有把標識、體現西昌和諧、關愛、共融、幸福城市風情的「人鳥情」從泛泛的「西昌山川秀麗、景色迷人」、「西昌是著名的太陽城」等簡單的表述中剝離出來,並把它作為充滿文化特色、貼近市民的品牌性節慶活動加以打造。未能充分認識到通過創立、延續、發展鳥節品牌,不斷提高西昌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城市的文化精神及品質,讓屬於西昌獨特的「幸福感」延續,成為西昌市民一個重要的幸福標記。
❸ 四川主要自然旅遊資源特點及其類別
四川省旅遊資源具有數量多、類類型全、分布廣、品位高的特點,是有名的旅遊資源大省。全省旅遊構架和旅遊品牌可概括為一個中心(以成都為中心)、兩大線路(以自然生態為主的北線、以歷史人文為主的南線)、三大品牌(九寨溝、大熊貓、三星堆)、四大遺產(九寨溝、黃龍世界自然遺產、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五大旅遊區(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攀西陽光度假旅遊區、嘉陵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區、蜀南竹海石海生態文化附加旅遊區和「兩湖一山」休閑度假旅遊區)。四川的自然旅遊資源可分為四大類,地貌景觀類、水域風光類、天氣氣象類和生物景觀類。
境內各大名山由於自然地質運動和地理條件影響形成了各異的特點。位於川西的"蜀山之王"貢嘎山,在30公里內高差達6000餘米,形成9個自然景觀垂直帶譜,山上冰川發育,形成罕見的晶瑩剔透的固體水景觀。峨眉山因斷裂活動強烈而形成重重山嶽,奇峰突起,絕壁千丈,又因高差懸殊的立體氣候條件形成了雲海、佛光等千萬景象。青城山山巒起伏,奇秀異常,翠柏參天,以"幽雅"著稱。興文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石灰岩經地下水溶解而形成千奇古怪的地下宮殿,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山峰受億萬年雨水的溶蝕,形成了興文石林等名勝奇景。
四川水景資源也相當豐富。四川地處內陸,雖無海洋水景景觀,但水系發達。全省境內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沱江、涪江、渠江、烏江等大小支流。由於四川地形復雜,山勢險峻,因此,四川的江河大多穿切山嶺造成峽谷,水流湍急。如金沙江虎跳峽,急流險灘,亂石穿空;青衣江峽谷綠水環繞,山清水秀,水光山色,渾然一體,猶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從川南碧波萬頃的竹海到川北神秘幽美的九寨溝;從川東巴山夜雨的諾水河到川西那跑馬溜溜的山上,四川到處是絢麗的自然風光,到處是迷人的自然美景……
四川西南部,地殼褶皺劇烈,河流深切,山高谷深。瀘沽湖、邛海等天然大湖,水光瀲灧,山色蔥蘢,絢麗多姿,是四川著名的風景勝地之一。川西北高原地勢高亢,氣候嚴寒,河曲蜿蜒,有眾多的草原湖泊和海子。
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山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層巒疊嶂,高差懸殊,氣候復雜多樣,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這里正當太平洋氣流前進的迎風坡,號稱"華西雨屏" ,降水豐沛,植物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因此成了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等動物的樂園。國家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物種,在這一帶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卧龍自然保護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早已聞名於世。這些自然保護區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基地,也是一所又一所極為豐富的天然生物物種博物館、天然動物園和天然植物園,成為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景區。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四川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全省擁有眾多高品味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其中2處世界自然遺產:"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1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佛教聖地"峨眉山-樂山大佛;1處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共有國家4A、3A級旅遊區(點)2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45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5處,省級森林公園46處,國家級地質公園8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7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處。如馳名中外的三星堆、金沙遺址等古蜀文化遺跡和蜀南竹海、海螺溝、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四姑娘山、自貢恐龍博物館等知名景區(點)等。
❹ 西昌的邛海是怎麼形成的
邛海在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西昌市東南5公里
面積 :31-28.5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34米,平均深度10.32米
容積 :3.2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陷落湖
邛海的成因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迷.邛海,古稱邛池,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至今約180萬年。如此大的集水面積,其水源來自何處?據專家考證,邛海水源有四:一是邛海水面31平方公里的大氣降水;二是流入邛海各溪流及其區域范圍的地表徑流;三是邛海外沖積層間的地下徑流;四是岩溶及其岩裂隙水補給。
邛海不僅景色秀美,還有眾多美妙的民間傳說,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下面講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梓潼縣,城外有一位叫童林山的孝子,家境貧寒,他和母親以砍柴為生。一天童林山在一口水塘磨刀,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鮮血滴到水塘里,下午他在水塘邊休息時,一條蛐蟮向他游來。說自已是童林山的血變成的。從此童林山在水塘邊吃飯時,總要把飯粒丟些在水塘里喂蛐蟮。蛐蟮漫漫地長大了,食量也與日俱增,一天,童林山把飯粒全都給了蛐蟮,並說他家窮,還要供老母,今後沒有辦法給你吃了,請原諒。晚上他就夢到蛐蟮對他說;你是我的恩人,我會報答你的,明天把屋子打掃干凈,我會給你一個驚喜。童林山沒有想到蛐蟮說的驚喜,竟然是滿屋子的穀子。
過了幾天縣衙把他們母子抓走了,原來財主田裡的穀子一夜之間不見了,財主就把他母子告到了縣衙,童林山說不出穀子是從那裡來的。於是縣令准備在縣衙開堂會審他們。
晚上,童林山母子,夢到一條青龍對他們說;我就是那條蛐蟮,現在變成了龍,本想報恩,沒有想到卻害了你們。明天如果對你們用刑,大堂上會立即長出三根竹筍來,你們一定要抱著兩邊的竹筍,用力蹬斷中間的竹筍,就會沖出大水,將梓潼縣淹沒,把貪官和財主淹死,你母子騎上我的背,就可以脫險了。第二天開堂會審,縣令要對童林山母子動火刑。大堂上突然長出三棵大竹筍,童林山母子按青龍說的,抱緊兩邊的竹筍,用力蹬斷中間的,果然大水沖天,將縣令和財主沖走了,青龍將童林山母子已救走,梓潼縣城被汪洋淹沒,成了水下之城。後人為了頌揚青龍懲惡揚善的精神,在邛海南岸建了,「青龍寺」。淹沒梓潼縣的汪洋,就是現在的邛海。據說在風平浪靜之時,人們還能隱約看到海底被淹沒的梓潼縣的城牆,房頂和竹桿,甚至還會聽見海底下的公雞叫呢。朋友們你們信嗎?其實這只是個民間傳說啊,不是真的。
❺ 邛海在哪裡
邛海位於四川省西昌市,是四川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泊,最初稱之為邛池,屬於長江水系,邛海是由地質結構運動產生的斷陷形成的,所以該區域經常發生地震,地殼活動較為頻繁,另外邛海屬於動植物眾多,但是部分原有動物絕跡。
邛海的位置
1、四川西昌
邛海位於四川省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在四川屬於第二大的淡水湖泊,古代稱之為邛池,湖泊的總面積約為27平方公里,湖泊的平均水深在14米左右,而最深處可以達到34米。
2、地質特徵
邛海是由地質結構運動產生的斷陷形成的,屬於一種斷陷湖,因為該地處於西昌城西部地區與安寧河斷裂交界的位置,從而導致邛海地質活動較為頻繁,地震等地理活動多發。
3、生物資源
邛海中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所包含的鳥類有32種,而且有紅頭長尾山雀、大山雀等優質品種在此聚集,但是因為該湖泊額水質污染嚴重,導致原有的鳥雁鵝、黃鴨等物種已經絕跡。
❻ 西昌有個什麼海
邛海。
邛海,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稱邛池,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其形狀如蝸牛,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周長35公里。
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處34米;水面標高為1507.14—1509.28米;水位變幅小,集水面積約27平方公里。
(6)邛海屬於什麼自然資源類型擴展閱讀:
邛海是四川省獨自擁有的第一大天然淡水湖,集飲用、灌溉、水產養殖、調節小區氣候、發展旅遊等多功能於一身。
邛海有著豐富的淡水水生物,冬候鳥資源,有浮游生物68種,魚類40多種。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鳥類的生存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邛海的鳥類約有19種,隸屬7目7科。
其中,有骨頂雞最多,雁鴨其次。邛海的鳥有鸕鶿、蒼鷺、白鷺、秋沙鴨、綠翅鴨、斑嘴鴨、扇尾沙雉、黑尾鷗等。這些鳥都是從北方遷徙到邛海過冬的候鳥。
❼ 邛海是西昌市的母親湖,20世紀60年代以來因圍湖造田、網箱養魚、農家樂等無序發展使邛海濕地的生態功能遭
(1)邛海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於生產者固定的太陽光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機物中的能量,淤泥中的分解者通過分解作用可分解城市污水中的有機物.邛海濕地中所有生物構成生物群落.由於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應加強對污染源控制.
(2)由於濕地的建設,生態系統中鳥類的種類增加,為鳥類提供食物的生產者數量也增加.在原有生態系統上進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3)微囊藻與植物都是生產者,它們在一起競爭陽光、無機鹽等,所以這些植物與微囊藻的競爭關系抑制了微囊藻的繁殖.
(4)由圖可知,初級消費者的能量為②,次級消費者的能量為③,其中有部分能量⑨來自人工,所以由初級消費者流向次級消費者的能量為③-⑨,故能量流動效率為
③?⑨ |
② |
故答案為:
(1)生產者固定的太陽光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機物中的能量 分解者的分解 有機物 生物群落 自我調節能力
(2)增加 次生演替
(3)競爭
(4)
③?⑨ |
② |
❽ 9.(12分)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20世紀60年代以來因圍湖造田、網箱養魚、農家樂等無序發展
9.(12分)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20世紀60年代以來因圍湖造田、網箱養魚、農家樂等無序發展使邛海濕地的生態功能遭到嚴重破壞,邛海水質一度惡化。2004年以來陸續建設完成9.1公里的邛海西岸二、三級截污工程,建成邛海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配套工程,邛海水體水質得到明顯改觀。2009年西昌啟動邛海生態保護與濕地恢復工程建設,如今西昌邛海濕地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濕地,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1)邛海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於 太陽能,由於濕地淤泥中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能除去城市污水中大多數的 有機物,邛海濕地中所有生物構成 群落。
(2)由於濕地的建設,西昌邛海鳥類達到100多種,雪鷺、池鷺、赤麻鴨、鴛鴦等鳥類都陸續棲息到這里,越冬的候鳥近萬只,由此可以判斷水草等生產者的種類增加和數量 增加(增加或減少),這種演替的類型是 次生演替。
(3)研究表明,微囊藻(一種藍藻)產生的有毒物質會污染水體,在邛海「煙雨鷺洲濕地」景區的湖灘種植蘆葦、菱白、柳樹等植物,對微囊藻的發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因為這些植物與微囊藻之間存在 競爭關系。
(4)下圖為邛海濕地某池塘中能量流動圖解部分示意圖,①②③④表示各營養級生物同化的能量,⑤⑥⑦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⑧⑨⑩表示人工為各級消費者提供的有機物中的能量。初級消費者流向次級消費者的能量傳遞效率是 (用序號表示),②中的能量是否包含了初級消費者糞便中的能量 。
❾ 邛海的特色介紹
地理位置: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西昌市東南5公里
面積 :31-28.5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34米,平均深度10.32米
容積 :3.2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陷落湖
形成原因:邛海是怎麼形成的呢?在這個問題上,眾說紛紜。諸如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余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不過,影響最大的算是邛海地震下陷說了。
邛海地震下陷說,始於古籍《後漢書『西南夷列傳》:「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淤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之前的《漢書》.《漢書》之前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著《史記》,都沒有「邛海地震下陷說」。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只說:「於是過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邛,即指西昌,他到了西昌,因而有了如上記載。司馬遷,著述以嚴謹、翔實著稱,對「邛海地震下陷」這樣大的史實,是肯定不會忽略不記的。
南朝梁代的李膺著《益州記》,其中有邛都縣下有一姥所飴之蛇為其報仇的故事,「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土人謂之『陷湖」。後來又有西昌知縣胡薇之編撰《西昌縣志》「元鼎初地震,縣陷為淤澤」的記載;以至於後來又有《新唐書·五引志》「兩州地震,晝夜八十。壓死百餘人,地陷者三十里」的記載;以至於後來又有明代《瀘山碑記》「迨至嘉靖年間,地震坍塌,段氏所施之田,盡皆化為滄海」的記述;以至於後來又有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水涌地裂,陷下四五尺,衛城外城若浮塊而已……陷河之說殆是實然」的記述;以至於後來又有周詢《蜀海叢說》「寧遠府城於咸豐、同治間地震,全部陷入地中,成為巨漫。今之府城則震災後另闢地修築者」的記敘;以至於後來又有《澳門日報》1987年在《邛海滄桑》中"17世紀中期發生一次大地震,建昌城陷為海」的記敘。
如此眾多一致的邛海地震下陷說,那邛海的成因是「地震下陷」無疑了吧?但是,有些地質和水利專家說,以上所記是不可全信的。
前面說及司馬遷著《史記》,未有隻言片語關於西昌「邛海地震下陷」的記載,而後來著《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未到過四川,更未到過西昌,其籍貫又遠在河南順陽,所論可靠與否,還是個未知數;同時,《後漢書》也有「豪帥放縱,難得制御」的說法,這說明當時漢朝的統治者在當時還未完全征服其他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府建築不可能設在城外,大墳堆西漢遺址,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邛都所在。舊址既在,邛海地震下陷說就難以成立。知府牛樹梅的《西昌地震紀變》詩,描繪了1850年西昌大地震後的情形:「坤維夜半走奔雷,山嶽震盪海波頹。床榻如舞人如簸,萬家棟屋枯葉摧」,「遲明一望滿城平,欲辨街衙誰能曉」,這里,並無全城下陷成湖的描寫;從20世紀80年代邛海周邊發現的一批新石器遺址及出土的陶器、網墜等說明,至遲在史前邛海即已形成,西昌城遺址以及出土文物,也說明了「地陷成湖說」的不能成立。
地震是很有可能「城陷」的,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但不是全部。西昌確是地震多發區,有記載的7級以上大地震,就有這么幾次:公元前116年,震級達8~9級;公元1536年,7.25震級;公元1850年,7.5震級。但是,不能因為西昌過去多地震,並時有地震,就先人為主地認為邛海是地震下陷形成的。那邛海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至於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余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都有一定的依據,但並不十分充足,所以還不能算是確證。
總之,邛海成因眾說不能完全成立。邛海的成因仍然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迷,還有待地質和文物、考古專家的進一步考證確認。
水源由來:如此大的集水面積,其水源來自何處?據專家考證,邛海水源有四:一是邛海水面31平方公里的大氣降水;二是流入邛海各溪流及其區域范圍的地表徑流;三是邛海外沖積層間的地下徑流;四是岩溶及其岩裂隙水補給。
生態特徵: 邛海處於中營養水平,目前已呈現富營養化狀態,污染元素的泥沙、氮、磷;年均水溫17.8℃。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種候鳥攜家眷來此過冬。雖然地處高原,但其魚類區系都是由中國江河平原區魚類組成,與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魚類和條鰍組成的魚類區系相異,與同屬金沙江水系的程海魚類區系相似,現有魚類中紅尾副鰍、短尾高原鰍、中華倒刺䰾、雲南光唇魚、岩原鯉和白緣「魚央」等為廣泛分布於長江上游的種類,鯉、鯽、西昌白魚和中華倒刺䰾等,13種在雲南的程海都有分布,泥鰍和寬鰭「魚昔」等17種為廣泛分布於長汀中、下游的種類在邛海魚類中僅有白魚,鯉和紅鮊等幾種魚類在形態特徵上具有明
形態描述 : 邛海,古稱邛池,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至今約180萬年。邛海之名,見於《漢書》:「邛都南山出銅,有邛池澤」;《後漢書》:「邛池南人以為邛河,縱廣二十里,深百餘丈,多大魚………」其形狀如蝸牛的邛海,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周長35公里,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處34米;水面標高為1507.14—1509.28米;水位變幅小,集水面積約30平方公里。
邛海湖形似蝸牛,頭在西北的海河出湖口—帶,湖長11.5公里,最寬5.5公里,平均寬度2.7公里,湖岸線長35公里,湖盆為鍋底形,湖岸到湖心深度變化很大,大多數水深在15米以上,湖泊最大面積3lkm2,(水面標高1509.28m),最低水位時面積為28.5km2(水面標高1507.14m),流域集水面積為309km2,容積為3.2億立方米;湖底泥是由暴雨徑流沖刷地表土入湖沉積所致,為紅棕色細泥;較大的河流有邛河、官壩河和鵝掌河,其中官壩河集水面積較大,能維持終年有水。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距市中心7公里,卧於瀘山東北麓,螺髻山北側,山光雲影,一碧千頃,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邛海水質清澈透明,面積約31平方公里。
邛海如同我國一些高原湖景一樣,以恬靜著稱,景色四季各異,春日天光水鈀,上下一碧,一片浩翰波光閃耀在蒼山碧野之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岸邊柳眉桃腮,燕語呢喃。夏日湖水盈盈,彩霞耀眼,山寺漁村,相映生輝。秋日天高氣爽,落霞孤鶩,秋水天長,使人留連忘返。冬季天凈水明,紅楓翠柏,倒映湖面。午後起風,海浪奔涌,似白鵝嬙戲於波濤上。
誘人的邛海景色,與西昌晚間皎潔的明月,形成「月出邛池多詩意情懷。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瀏覽邛海後對其景色大加贊嘆,興奮不已,並在其游記《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碧水秀色,草茂魚豐,珍珠碩大,美不勝收,其氣候與恬靜遠勝地中海,真是東方之珠啊。」
再如原中央大學教授朱契游邛海後也寫道:「我曾泛舟西湖、鼓棹洞庭、橫絕太湖、登臨鄱陽,覺得洞庭雄闊,鄱陽奇偉,太湖深秀,西子濃妝,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靜見勝。」邛海景色由此可見一般。
邛海不僅景色秀美,還有眾多美妙的民間傳說,更烘托出它的神秘和美麗,如李膺《蓋州記》和《太平御覽》等著述中均有不少記載。邛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螃蟹等,秋末冬初有19種候鳥攜家眷來此過冬。湖畔現有邛海公園、邛海賓館 、新沙灘漁村、蓮池、月亮灣、陽光度假村、蘿莎玫瑰園、青龍寺、老海亭遺址、核桃村觀賞園和省體委水上運動學校等景點。
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❿ 分析四川盆地自然資源
四川盆地位於亞熱帶,北有秦嶺、大巴山阻擋寒潮侵襲,冬季溫和,少見冰雪,最冷月平均溫度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高出2∼4℃,春季亦早來一個月,利於冬小麥、油菜、蠶豆等越冬作物和亞熱帶多年生植物生長。夏季長約5個月,年降水量約1,000公釐,對水稻生長有利。南部長江河谷地帶溫度條件更好,無霜期320∼365天,有利於甜橙、甘蔗、雙季稻的栽培。瀘州、合江一帶更產龍眼、荔枝等南亞熱帶水果。盆地歷來以農產豐饒著稱,被譽為「天府之國」。盆地內還蘊藏煤、石油、天然氣以及鹽、磷灰石、硫磺等礦產,已發展為中國西南部重要工業基地。舊時對外交通不便,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今已修建成渝、寶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鐵路,整治長江航道,開辟成都、重慶飛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線,交通形勢有了根本的改變。成都、重慶是重要經濟和交通中心。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東部,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有雲貴高原,東面是巫山,北面有大巴山,面積1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典型的盆地。盆地內部丘陵,低山很多,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其北納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南納烏江。四川盆地在形成的過程中,周圍山地,高原的細沙和泥土被流水沖積到盆底,含鐵,磷,鉀的物質經過氧化,變成紫紅色,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稱「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的土壤多為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這里氣候暖和,利於亞熱帶作物生長,是我國古代重要農耕地區,有「天府之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