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資源型城市經濟該如何轉型
陝西省銅川市是一個因煤而興、先礦後市的傳統老工業基地,「先有礦山,後有銅川」。這里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頁岩,其中煤炭礦產地已發現48處,含煤面積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國土面積「腳下都是煤」。 有這么多的礦產,註定了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這讓人亦喜亦憂:一方面,資源就是財富;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開發,銅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還有,煤炭、水泥等礦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危害日益顯現。「靠山吃山」終有資源枯竭的一天,銅川人認識到:資源型城市必須盡快走經濟轉型之路。 銅川市委、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把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作為推進銅川市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深入調研後編制出《銅川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總體規劃》,它的內容被銅川人概括為「三、六、九」:著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可持續發展等「三大戰略」;突出抓好資源綜合利用,綜合治理采空區等「六大重點」;加快建設包括鋁電煤聯產,旅遊文化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對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鋁電煤聯產工程」,市長馮新柱解釋說:通過新建華能銅川電廠拉動煤炭生產,實施鋁廠擴建工程,使鋁錠生產能力提高到23萬噸,形成鋁電煤聯產的新格局,進而發展鋁業深加工,把銅川建設成為全國大型鋁電煤聯產基地。 「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單一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經濟的思維框架,按照「不求規模最大,只求特色鮮明」的思路著力拓展旅遊、醫葯等新興產業。 通過幾年的探索,銅川市的經濟轉型的軌跡漸漸清晰,市委書記吳前進說:一方面是延長煤炭、水泥等傳統優勢資源的產業鏈,盡快發展後續產業,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發掘葯王孫思邈遺跡等本地區的「非礦產」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等文化產業,也就是發展銅川的「新興產業」;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業開展低資源耗量,低環境破壞的礦產開發技術攻關,引進和推廣共生資源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和礦山「三廢」再生利用技術,盡可能地「亡羊補牢」;第四,就是「還歷史欠帳」,加快對過去煤炭開發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區綜合治理。 現在,這四個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久的將來,銅川將會讓人刮目相看。
② 如何在資源枯竭型縣轉型發展過程中發揮青年人作用
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關系:三種,收入大於支出,收入小於支出,收入等於支出!財政既有收入也有支出,假如財政收入大於支出,節余過多,則意味著財政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利。假如財政收入小於支出,則意味著財政支出要依靠借債來維持,這種狀況可能導致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發通貨膨脹。財政收支的最理想狀態是財政收支相等,因為這時財政資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財政收支相等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因為:第一,國家的經濟狀況是運動、不斷變化的,收入的來源、數量,支出的項目、需求量,都不是固定的;第二,預算是在實現財政收入之前編制、實施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在一年中陸續實現的,不可能在實現了全部財政收支之後再進行安排支出。
③ 有沒有做建材生意的同行誰能教教我怎麼轉型啊
我來說幾句吧!早在2013年就已經明顯感覺到建材行業的凜冬,當年在長沙的同行就已經無法持續運營,據我所知;
有好幾家負債累累,只能關門大吉。當時我記得非常清楚,賬目上除了貨款、門面租金,員工工資,還有水電物業,
基本就所剩無幾。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去做廣告宣傳,至於常規的掃樓,發傳單,地推,能夠操作的手段,幾乎全部
試了一遍,只能說收效甚微,99%是虧錢!錢砸下去,沒召喚來幾個真實顧客。至於轉型,2015年之後陸續有聽十幾場
路演和會銷,靠譜的沒幾個,2018年就已經不聽風就是雨了,只接受了一個理念:「建材業未來經營的不是商品,而是
社群!」最近在聽連蓮老師的課程,對於建材行業的一些現狀剖析還是簡明扼要的,子貢科技推出的十二節課程,陸陸
續續有聽了一半,中途也嘗試了一下社群營銷的方式,算得上是起步,比較起之前的獲客方式,靈活多了,主要是省錢
也省力。等我轉型初具成效了再來繼續,總而言之,建材行業2019年路越發難走,尤其是傳統行業老闆的思維僵化,要
痛定思痛的大蛻變,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困難,但是坐等倒閉無疑更讓人痛苦,大家自求多福吧!
④ 美麗縣城到底如何打造
我國農村環境保護長期缺位,農村環境失守,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農村污染防治機制還沒有理順,資金保障、監管力量都還很缺乏,致使污染狀況持續惡化。
目前,農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化肥農葯使用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還有工業點源污染。隨著城市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絕的重污染工業,又成了不少農村招商引資的香餑餑。這些重污染工業吞噬、蠶食著青山綠水,造成農村環境質量急速下降。
美麗鄉村如何建、怎麼建成了亟待回答的重要課題。
建設美麗鄉村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經階段,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這個轉型階段,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盡管國外和我國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農業發展的自然享賦和發展水平也大不相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美、西歐、日韓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仍然值得我國深入研究和借鑒,可以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新思路。
瑞士鄉村建設
隨著社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瑞士的農村和農民不斷減少,但是瑞士政府依舊將鄉村發展作為推動國家前進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實現鄉村社會的繁榮。從瑞士政府對於鄉村建設的主要做法上來看,十分重視自然環境的美化和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
從日本的農村污水治理實踐中可以發現,相對於城市集中污水治理的方式,農村家庭式污水治理方式具有顯著的優勢。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污水治理的效果和推行的便利程度上,也體現在具有更大的成本有效性。分散污水治理最主要的缺點就在於其建設與後期維護運行的質量不容易得到保障。日本強制採用的第三方服務方式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在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改善水質、促進農村污水處理的市場化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總而言之,日本農村污水的有效治理為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農金旺(北京)農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農業大學直屬股份制企業,公司成立於2004年年初,是專業從事現代農業綜合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是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園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農業科技園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1、經營范圍
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和區域產業化項目咨詢與策劃。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
國家農業公園、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嘉年華、農光一體化以及各類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總體規劃、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修建性詳規等編制;
新型智能連棟溫室、異型溫室、日光溫室、家庭休閑陽光房、樓頂陽台溫室的設計、施工。
園林景觀、生態餐廳、休閑養生項目設計與施工;
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託管式服務、新型農業技術人才培訓;
植物工廠、人工氣候室、組織培養室等專項設計與安裝;
舊溫室的改造、升級及運營策劃;
溫室配套資材的定製、加工及銷售;
標准園藝園、現代化畜禽養殖場的設計與建造.
2、聯系方式
⑤ 一個想不通的問題!縣城內沒有工業,原國有企業也轉型為個人,並且持虧村狀況發展,經濟如何發展
看看綠色農業怎麼樣
請些專業人士,評估本地區適宜的經濟類農作物。
合理規劃後集中宣傳,產品能賣到大城市,有了名氣後可
搞一些某某節之類的,拉旅遊
如XX(地方名)蘋果節==
⑥ 民生為先,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轉型之路
鶴崗低價房的事情沸沸揚揚,但是,在低房價的背後是一個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許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為促進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資源的高強度開發,一些城市的資源已經用盡或幾乎用盡。大量資源型企業難以維系。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束縛,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資源枯竭的城市正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其次,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離不開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資源中最為珍貴的資源。資源枯竭型城市必須培育和改善創新發展環境,加強對各類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⑦ 如何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地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經濟轉軌過程。面對新形勢,我省提出了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下大力解決工業發展不快、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加快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文安縣民營企業發展早,群體規模大,是河北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經過初期高速發展後,企業布局散、單體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日益凸現,如何順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加快轉型步伐,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下面,結合工作實踐,從八個方面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第一,由「散」轉「聚」,促產業聚集。民營企業發展初期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無序,造成土地、電力、水利等要素資源的極大浪費,功能配套難、資源共享難、環境治理難。因此,引導產業由分散轉向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發揮聚集效應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實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高標准規劃、高水平建設、多元化投入,打造優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強扶持,研究制定鼓勵企業兼並重組、聚集發展的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把好產業、土地、環保關口,吸引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
第二,由「低」轉「高」,促產業提升。縣域一般產業單、
層次低、鏈條短、成長性不強,抗風險能力弱。以**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全縣各類生產加工企業達3000多家,但產品多為雷同,粗加工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少。產業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推進傳統產業「低轉高」,加快產業改造提升,已成為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三,由「內」轉「外」,促對外開放。我省縣域對外開放水平和經濟外向度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域外項目引進數量不多,質量不高。加快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縣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管理方式創新和發展理念變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內」轉「外」,就是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樹立開放的「主動性、責任感」,調動全社會力量,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招商引資機制,引進開放的理念、先進的機制、優勢的資本,加快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全面對接。
第四,由「粗」轉「精」,促精細化管理。眾多民營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經營、家長式管理模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要積極引導企業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逐步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後工藝與設備,加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引進開發,產品由低端製品向高、精、尖產品轉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由「亂」轉「治」,促規范發展。由於早期缺乏規劃意識,沒有科學化的產業規劃作引導,導致了企業星羅密布,零亂無序。因此,產業轉型升級要強化規劃的引領,科學地確定產業的規模和發展方向,與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做到產業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協調發展,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增強規劃與執法的剛性,項目立項、建設要嚴格按產業、環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堅決杜絕亂開「綠燈」的行為,對出現的違法違規企業,依法及時予以糾正、處罰,實現產業規范化發展。
第六,由「小」轉「大」,促規模化發展。***現有民營企業數量已達10000餘家。但大型、龍頭企業屈指可數。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約佔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千分之六。規模性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變化不明顯,規模性企業成長緩慢。全縣生產單體規模小、整體規模不大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小轉大」就是以產業優化升級為方向,以資源整合、兼並重組為重點,實施「抑小、提中、扶大」,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帶動大發展,促進工業實現規模發展、集中發展,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第七,由「舊」轉「新」,促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培育和引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LED、防盜門、電動自行車、汽車零部件等高科技項目陸續落地。但總體
看來主體工業仍由傳統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堅持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鏈為著力點,高水平、高質量地謀劃「舊」轉「新」。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推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八,由「污」轉「凈」,促清潔生產。民營企業的發展現狀、企業經營者的環保意識與環境資源保護要求還有不小差距,部分區域水、土壤、空氣等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黨的**大提出,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開展「兩個環境」建設。在今後發展中,要堅持以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為中心,提高「綠色門檻」,完善監管機制,扎實推進綠色轉型,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⑧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的措施有哪些
從5個方面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加快轉型:
1、包括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動作為,做到目標、自我定位、發展思路、保障措施四個明確;
2、做好應對經濟較長時間低位運行的准備,做好打長期戰的思想准備,盡早徹底轉型;
3、注重謀劃創新引領,提高轉型的質量和效益,創造條件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等「四新」經濟,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
4、調整結構促進轉型,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若干特色優勢明顯、技術水平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替代產業集群;
5、聚焦特殊困難地區,著力推進轉型發展。其中,獨立工礦區、採煤沉陷區的轉型發展是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要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加快推動困難地區轉型發展。
⑨ 小縣城電腦店如何轉型才能生意好目前隨著網路沖擊店裡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了該怎麼辦。
單純的賣電腦 已經沒有多少利潤了,這些東西,網上的價格太透明了,眾網友也不傻,都會貨比三家。
給你幾個思路,
為zf、企業單位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要簽合同哦,除硬體更換收費)
你必須得會一些網路知識、網路布線、企業防火牆等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活
施行設備租賃制(要簽合同、收取押金的哦),如免費提供單位列印機,但前提是必須使用你家的供的墨盒、紙張等,且每半月或一個月里有一次上門免費維護(這么做是為了保護你家設備使用單位完全使用的是你家供應的墨盒、紙張);再就是租賃電腦給他們(收取單機成本價的70-80%為押金,就算你不幹了也不虧,期間你還收取了租金呢)
安裝監控攝像頭,並提供技術支持。(如超市、企業單位、私宅等)
⑩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怎麼樣的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狀況是積極的。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狀況是積極的,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開采、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往往也是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的城市。
當累計采出儲量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或以當前技術水平及開采能力僅能維持開采五年時間的地方,就可以被劃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又與計劃經濟、國企改制等特殊背景交織在一起。和軍說,許多城市的興衰系於單一資源產業,甚至全省系於單一產業,國企佔比大,牽一發而動全身,國企改制困難可想而知。
中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要實現產業轉型,和軍表示,強化地方的造血功能是關鍵。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培育東北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北經濟發展問題。
施新政認為,經濟的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的轉型及落地速度。很多時候錯過了一步,後面就很難再追上。得有經濟模式的創新,另闢一個賽道,看未來技術的發展是什麼方向,經濟的發展是什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