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地理資源 它包括什麼類型的資源
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資源外,還研究非自然資源,諸如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地理,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社會生產的原料和燃料的來源,或是社會生產力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
資源分類 按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 6個方面。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能源資源,鑒於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納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領域。
①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礦產資源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按其特點和用途又可分為鐵、錳、鉻、鎢等黑色金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鋁、鎂等輕金屬,金、銀、鉑等貴金屬,鈾、鐳等放射性元素和鋰、鈹、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非金屬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原料,磷、鹽、硫等化工原料,金剛石、石棉、雲母等工業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各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包括:礦床的工業類型、儲量、質量、開采條件以及礦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後者又包括礦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的地域組成、運輸條件、工農業生產水平、城鎮人口勞動力狀況等。
② 土地資源。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③ 水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由於陸地淡水資源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域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隨著工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世界陸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現淡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並出現了水資源被污染的問題。目前,海水淡化和極地冰川利用問題,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從一國一地區來說,查清水資源情況,防止水污染,制訂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確定工業、城市發展規模、保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氣候資源。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⑤ 生物資源。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⑥ 海洋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研究概況 自然資源,就其地域組合和分布規律來說,有其自然屬性;就其開發利用和與生產布局的關系來說,又有其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種類和范圍)和深度(使用價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資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礎、社會需要、技術可能和經濟合理結合起來。
資料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基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和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廠址選擇和設計規模等的需求,均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資源地理的形成和發展。歐美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的研究,並在大學設置有關資源地理的課程。蘇聯於1960年建立了這門學科。中國到70年代後期開展對資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資源地理研究不僅同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密切相關,而且要充分運用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等技術科學,以及經濟科學等的成果。資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陸上主要是實地踏勘、航空遙測,海上還要藉助於船隻、潛水器等探測。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已將航天遙測與傳統的實地勘察結合起來,效果更為顯著。
(張紹飛)
❷ 請你用自然地理學的知識來分析,討論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對環境的影響!!
100多年來,許多科學家致力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幾十種假說:有的認為黃土的「老家」不在當地,是風力把黃土搬運到黃土高原上的(稱為黃土風成學說);有的認為是流水把黃土搬運到黃土高原(稱為黃土水成學說);有的認為黃土的「老家」就在當地,是風化作用將原來的岩石、砂礫「粉碎」之後,殘留原地演化成黃土的(稱為風化殘積學說),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學家贊同黃土風成學說。因為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距離蒙古、中亞和我國西北一帶的荒漠越遠,黃土的顆粒越細;自西北向東南呈現出戈壁、沙漠、砂黃土、黃土、粘黃土的帶狀分布規律,而每一個帶的礦物成分與荒漠地區砂礫的礦物成分完全一致,但與當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黃土無選擇地覆蓋在黃土高原的山嶺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薄;在黃土中還發現乾旱草原型的陸生動植物化石等。
按照黃土風成學說的解釋,黃土高原是這樣形成的:在蒙古、中亞和我國西北一帶的荒漠地區,氣候乾燥,溫差很大,由於熱脹冷縮的作用,使岩石、砂礫等被「加工粉碎」成細小的砂子和粉塵。強勁的西北風將以百萬噸計的細砂和粉塵旋入天空,隨風南下。於是粗粒的先沉降下來聚成沙漠,細粒的則被飄移至秦嶺北麓。經過二三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黃土高原。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粘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對此,我國科學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論——黃土高原災變水成學說。他用大量證據證實:黃土高原是喜馬拉雅運動帶來洪水泛濫,黃土沉積和新構造運動抬升形成的。他的觀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在中國北方,長城以南、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類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類型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例如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於山、黃龍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肅東部的董志塬,陝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里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布的杖地不同。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一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范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陝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並含有碳酸鈣,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展,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濫墾濫伐,破壞天然植被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植樹造林、種草,將坡耕地改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❸ 如何合理利用環境資源
主要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①水土流失嚴重;②沙漠化迅速擴展;③草原退化加劇;④森林資源銳減;⑤生物物種加速滅絕;⑥地下水位下降;⑦水體污染加重;⑧大氣污染嚴重;⑨固體廢棄物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⑩城市污染向農村蔓延
①人口的壓力,構成了對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威脅,人們迫於生存,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亂伐,破壞植被。
②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晚,起點低,而且面臨快速發展的形勢,容易使人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注重經濟而忽視生態,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
7.我國環境面臨的形勢如何?面對環境問題,如何解決?
①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②我們應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問題全解〕
(一)重點
我國是嚴峻的環境形勢
理解這一問題,應注意把握兩點:
1.正確認識我國資源問題。
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但人均佔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具體說,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齊全,從這方面看,中國無疑是「地大物博」,這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優勢,也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然而,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致使人均資源佔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又是我國自然資源的劣勢。「總量大」與「人均佔有量少」形成強烈反差,加之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平衡,氣候、地理條件的限制,以及多年來一切利用不盡合理、科學,造成資源的巨大損失和浪費,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長期面臨嚴峻的資源緊缺形勢。
所以,如何開發利用和有效地保護資源,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要重視環境問題,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要重視環境問題,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表現在: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污染嚴重;固體廢棄物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
(2)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來自人口的壓力,構成了對中國生態環境最大的威脅,加之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晚、起點低,而且面臨快速發展的形勢容易使人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注重經濟而忽視生態,以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繁榮。
(3)根據上述我國環境的狀況,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刻不容緩。也就是說,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把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之中,實現經濟社會長期持續的發展。
❹ 高中地理資源綜合利用角度有哪些
「化石能源」---我們現在主要用石油、煤和天然氣都是億萬年前植物屍體堆積後在地質運動下生成的,也就是化石形成的,
因此被歸類為化石能源,而風能、水能(包括潮汐)、太陽能、有機生物能(比如沼氣、發酵酒精)、核能就都不屬於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在使用上也有許多浪費,比如發電後的低溫水汽如果排入大氣就是一種浪費,
如果用來取暖和養魚就是一種資源,這種利用就是所謂綜合利用.
❺ 地理學科教學資源應該怎樣更好地和課程融合
一、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語文本來是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是,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動靜結合、圖文並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生動高效,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我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首先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在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劉禹錫行經洞庭湖,被這樣一幅美景迷住了。此時,電腦屏幕上相機展現如下畫面,音箱里同時傳出優美動聽的配樂朗誦:「洞庭湖裡的水清清的,綠綠的,湖面平靜得像鏡子一樣,天空中一輪明月灑下一片銀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閃爍著銀色,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鏡圖,更妙的是,遠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這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多麼像那銀盆里放著一個小小的青螺呀,這簡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畫面,舒緩流暢的音樂、滿懷激情的解說相互揉合在一起,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洞庭湖的美景。詩中蘊含的美,變得那麼鮮明、具體。接著,教者請學生把書合上,在頭腦中畫畫,把洞庭湖的美景畫出來。學生爭著發言,有的說:「我在藍藍的天空中畫了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月亮倒映在水中……」有的說:「我在湖中央畫了一座山,山上長滿了青青的草……」有的說:「我還在水面加了一點銀光。」學生多種感官並用,不知不覺進入了詩的意境,煥發出愉悅的情感……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進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文時,我設計了以下動態畫面:夜空中,一隻蝙蝠邊飛嘴裡邊發出聲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樹,「((((」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開大樹,安全飛去。在此基礎上,屏幕出現第二幅畫面:蝙蝠變為飛機上的雷達,蝙蝠嘴變成天線,耳朵變成熒光屏,大樹變成一座高山,飛機依靠雷達安全飛行的畫面便展現在同學們眼前。這些生動的畫面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蝙蝠和雷達飛行探路的復雜過程,而且體會到雷達正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才發明出來的。蝙蝠和雷達兩者這一勾連,文本內容一下子成為生活中可見可摸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三、運用信息技術可減輕學生在課文難點處理解的坡度對突出重點有益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文、情、景等審美因素,利用信息技術PPT課件科學的、藝術的進行審美教育,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自我展現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材具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環境和景物描寫,在教學中利用PPT效果讓美的情境感染學生。從而積累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限制;把難以見到的事物適時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大量的多樣化的信息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樣感官;讓創設的特定環境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以較快的速度攝取較多的審美體驗,進而提高他們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享受語文的審美功能和人文魅力。
四、優化過程,提高效果
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一直以來都比較單調、枯燥。老師厭教,學生厭學。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就能「化厭為喜」了。我時常或下載或設計一些識字游戲,如「摘蘋果」「找朋友」等應用於識字教學中,學生們學得開心,記得也牢。還有寫字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給學生們做出最好的示範。
五、運用信息技術,模擬課文內容,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兒童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並不說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只停留在形象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材料,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向深層次發展。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用信息技術對課文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幫助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對課文的理解。因為小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不豐富,對於有些課文所涉及的背景資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儲備。對課文的理解則可能出現障礙,而教師適時的背景介紹就是有效的解決途徑。
六、注重拓展,深化學生體驗。
想像力的基礎首先是豐富的感性知識。其次還要有對具體形象的生動語言描繪的能力和對感性知識重新組合的能力。電教媒體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教師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些感性材料,培養學生語言的描繪能力和組合某種形象的能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決不可滿足於僅僅利用感性材料達到教授知識的階段.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這是一篇介紹我國最南端景色的課文,有海灘、海底、海島許多美麗的地方。課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我在課件製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島的圖片及錄像,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滿生機的島嶼,從而歌頌我們的祖國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藉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從文本到多媒體再到課外知識,無形中,讓學生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引導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從而也更透徹的讓他們理解了課本知識。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它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是因為介入了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含義。只有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❻ 北京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如何其特點、利用手段、經濟利益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北京的西北部,北部,東北部,多山地,且為北京水源供給地,農業佔有率不多,多為山間種植果樹,平原種植農作物。
北京的西南部,南部,東南部,東部,有農業,但隨著經濟發展,多數農民已經不靠農業。
隨著城市擴大化,未來20年裡,北京農業用地會很少,取代的是現在作為郊區農業地區的新型衛星城。
❼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3、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4、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啟示:借鑒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使生產力水平。
❽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哪些內容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旨在實現地理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實現國家所規定的地理課程目標,為地理教師提供各種教學素材、案例、條件和手段,更好地貫徹地理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廣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拓展學生的學和深度。
按照地理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就利用的經常性和便捷性而言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應當占據主要地位。但從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來說校外課程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校內課程資源的補充和拓展,對於學生養成科學的地理觀、環境觀和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電子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地理課程資源極大地豐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學的視野,擴大了對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活動和太地關系的認識深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於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地理學習和創造性的地理活動。
❾ ar秒懂課堂地理資源包如何利用
件,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地理活動的變化詳情,喜歡的朋友可以到綠色資源網下載體驗一下!
ar秒懂初中地理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