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土地資源的介紹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5個特點,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等。
❷ 目前我國有哪幾種土壤,它們都是分布在哪裡的
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上,大約有15種主要的土壤類型,分別是:磚紅壤、赤紅壤、紅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黑壚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這些土壤具體分布區域如下:
❸ 自然資源在中國的分布
石油,分布在東北的黑龍江和西北的新疆還有甘肅的玉門煤炭,主要在山西,貴州,四川,還有開灤天然氣,主要在四川,新疆和南海
❹ 中國土地資源
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
我國國土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的土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數的29%,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佔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別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42%和26%。根據國土資源部2001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1年全國主要地類面積為:耕地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林地22919.06萬公頃(34.38億畝),園地1064.01 萬公頃(1.60億畝),牧草地26384.59萬公頃。9.58億畝),水面220235萬公頃(3.30億畝),城鎮村及獨立工礦區用地2487.58萬公頃。.73億畝),交通用地580.76萬公頃(0.87億畝),水利設施用地572.96萬公頃(0.86億畝),其餘為未利用地。
全國可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761.58萬公頃(19.14億畝),繼續呈遞減態勢。全國生態退耕59.07萬公頃(886.0萬畝)。全國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5萬公頃(67.5萬畝)。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耕地0.26萬公頃(303.9萬畝),其中復墾增加2.45萬公頃(36.68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12%,整理增加4.36萬公頃(65.4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2%,開發增加13.45萬公頃(201.82萬畝),佔耕地增加總數的66%。
全國劃定基本農田10880.0萬公頃(16.32億畝),達到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10853.3萬公頃(16.28億畝)、保護率83.5%的要求。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體上全部實現建設佔用耕地當年占補平衡。2001年建設佔用耕地16.37萬公頃(245.5萬畝),與上年16.33萬公頃(244.9萬畝)基本持平,建設佔用耕地的規模繼續得到控制。
❺ 中國土地資源的中國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
正文
中國土地資源主要有以下5個特點:
①土地遼闊,類型多樣。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從北緯53°34′至3°51′,南北約跨50個緯度,由寒溫帶至赤道帶,約70%為溫帶(佔25.9%)、暖溫帶(佔18.5%)和亞熱帶(約佔26%),有優越的熱量條件;從東經73°附近至135°05′,東西跨將近62個經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積幾乎相等的濕潤(佔32.2%)、半濕潤(佔17.8%)與半乾旱(佔19.2%)、乾旱(30.8%)兩大地理區域。由於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極有利於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②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國土地構成的顯著特點。中國是多山國家。據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9%,平地約佔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層薄,土地的適宜性單一,宜耕性差,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生態系統一般較脆弱,利用不當,極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資源破壞。但山地,尤其是中國南方山地,水熱條件好,適宜於林木生長和多種經營的發展。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主要牧場,又為平原地區農業灌溉水源的集水區,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和農業生產結構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
③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另一數字為3.53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國人均耕地按統計約0.1公頃,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蓋率僅13%(世界平均覆蓋率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國每人佔有林地約0.12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5強;天然草地稍多,中國每人佔有約0.35公頃,也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2。農、林、牧用地總和,中國平均每人佔有0.54公頃,最多也不超過0.67公頃,僅為世界的1/4強至1/3。
④宜林地較多,宜農地較少,後備的土地資源不足。據林業部門調查,中國可供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後備土地資源約1.225億公頃,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億公頃,灌木林地0.296億公頃。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約9000多萬公頃。這些土地按其性質主要應作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僅佔有0.12公頃左右。而宜於種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後備土地資源,從多方面材料估算僅約0.33億公頃,其中可以作為糧棉等農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的毛面積約0.13億公頃,凈面積也只有0.067億公頃的潛力。相反,如流動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類不易利用的土地等這類無效的土地面積共約3.487億公頃,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36.3%,所佔比例相當大。
⑤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地區間差異顯著。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土地生產力較高,目前已集中全國耕地與林地的92%左右,農業人口與農業總產值的95%左右,是中國重要的農區與林區,而且實際也為畜牧業比重大的地區。但區內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分布不均。在東南部季風區內,土地資源的性質和農業生產條件差別也很大。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鹼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乾旱的荒漠,無灌溉即無農業,土地自然生產力低。青藏高原地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雖充足,但熱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產力低,而且不易利用。總之,中國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組成諸因素大部分不協調,區域間差異大。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在農田、草原、林地與水利建設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❻ 中國地理的土地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enc-bpFhZcKD9iwrEhVpuQ
探秘華夏地理
❼ 中國土地資源概況
1999年我國耕地面積1.30億hm2,林地2.28億hm2,草地2.66億hm2,分別居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第二位。我國土地總量不算很少,但人均佔有量太少,人均的耕地0.106hm2,林地0.186hm2,牧草地0.217hm2,分別為世界人均量的45%、26%、37%。同時,我國土地污染、水土流失、采礦廢棄地等十分嚴重,建設佔地居高不下,致使土地資源繼續減少。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比例高達82%,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面積比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38%。西南地區的喀斯特丘陵山地石漠化嚴重,僅廣西就有石漠化面積180萬hm2以上。全國水土流失面積90年代增加到160萬km2,50多年來,我國沙化土地增加10多萬km2,平均每年增加1500km2。全國遭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達近2000萬hm2,北方耕地鹽鹼化面積約666萬hm2,礦山及災害廢棄地1333萬hm2。這些受損土地退化嚴重,生產力明顯下降。為了落實保護生態環境政策,1999~2005年全國退耕還林899.7萬hm2,成為近年來耕地減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以來,不少地方棄耕現象越來越嚴重,實際耕作的土地不斷減少。
❽ 請簡述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情況。
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我國地形錯綜復雜,地貌類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於500米的土地面積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7.1%.特別是水資源充沛、熱量充足的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南部地區.在全部的耕地中,高產田只佔總耕地面積的20%,中產田佔40%,低產佔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