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水資源要以什麼為依託
擴展閱讀
產品經理副業哪個好 2025-05-21 14:52:21

水資源要以什麼為依託

發布時間: 2022-07-21 11:35:52

1. 水資源包括哪三方面的主要內容

  1. 降水(precipitation)

    是指雨、雪、雹水,水質較好、礦物質含量較低,但水量無保證。

    在降水過程中,水首先與大氣接觸,大氣中的一些物質就會進入雨水中,大氣受SO2、NOx等污染的地區降水中因含硫酸等物質而形成酸雨。

    2. 地面水(surface water)

    是降水在地表徑流和匯集後形成的水體,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庫水等。

    地面水以降水為主要補充來源,此外與地下水也有相互補充關系。

    地面水的水量和水質受流經地區地質狀況、氣候、人為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較大。

    地面水水質一般較軟,含鹽量較少。由於河水流經地表,能將大量泥沙及地表污染物沖刷攜帶至水中,故其渾濁度較大,細菌含量較高,且因其暴露於大氣,流速快,故水中溶解氧含量也較高。

    3. 地下水(groundwater)

    是由於降水和地表水經土壤地層滲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

    地層是由透水性不同的粘土、砂石、岩石等構成。透水層是由顆粒較大的砂、礫石組成,能滲水與存水;不透水層則由顆粒細小緻密的粘上層和岩石層構成。地下水可分為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和泉水。

    淺層地下水是指潛藏在地表下第一個不透水層上的地下水,是我國廣大農村最常用的水源,水質物理性狀較好,細菌數較地面水少,但在流經地層和滲透過程中,可溶解土壤中各種礦物鹽類使水質硬度增加,水中溶解氧因被土壤中生物化學過程消耗而減少。

    深層地下水是指在第一個不透水層以下的地下水,其水質透明無色,水溫恆定,細菌數很少,但鹽類含量高,硬度大。由於深層地下水水質較好,水量較穩定,常被用作城鎮或企業的集中式供水水源。

    泉水是地下水通過地表縫隙自行湧出的地下水。淺層地下水由於地層的自然塌陷或被溪

    谷截斷而使含水層露出,水自行外流即為潛水泉;深層地下水由不透水層或岩石的天
    然裂隙中湧出,稱自流泉。兩者的水質、水量的特點分別與淺層和深層地下水相似。

2. 中國對保護水資源實施的政策

目前看來,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一個經濟體系而言,就是被西方學者稱之為「新經濟」,也就是「知識經濟」的新現象,正如江總書記所說「知識經濟已見端倪」。這個現象很值得研究。什麼是知識經濟呢?目前知識經濟以生態與信息為基礎,現代科學技術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核心,有資源配置的優化和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的兩個驅動輪,以注入高新技術和改變粗放生產方式為積極的生產方式的工業現代化形成前進動力體系。以這個體系為主軸,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推向可持續發展。從水利來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最主要的是轉變思想,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水資源優化配置主要是解決防洪、水資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態與環境保護三大問題,或者說「水多、水少和水臟」問題。按照汪部長提出的水利現代化的五個目標,其主要政策手段是一保、二節、三管、四調、五科技。通過上述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保,就是保護水資源。

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就是直接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於湖泊和水庫等供水水源地保護必須認識到其迫切性,如不採取措施,現在多污染一天,本底污染就多累積一分,將來產生二次污染,貽害子孫,後患無窮。北京附近的官廳水庫就有這種趨勢。歐盟國家在萊茵河的累積污染,以其財力和技術在今天治理都是大難題。我們一定要借前車之鑒,未雨綢繆。分段保護水資源首先是水污染治理要達到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能夠有效地控制和減少污染。水利部門首先要根據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科學地制定江河湖庫水體的納污總量;根據技術現狀劃分水功能區;根據水量和污染變化,進行應用系統分析,設置取水口和排污口。同時,污染治理要盡量採用高技術,不能把污染治理變成污染轉移。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對保護水資源的要求,是「把污染擋在上游」,以少污染和少耗水的原則改變經濟結構和產業經構,耗水少了,污染自然也少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堅決關停並轉污水排放不達標的企業。

通過實際調查,目前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往往越是污染大戶,就越是利稅大戶而受到地方保護。國際經驗證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2000美元的水平時,正是高污染、高耗水產業興起的階段。我國馬上就要進入這一階段,這正是污染趨勢難以控制的根本原因。建議在國家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中,科學地把污染列為負國民生產總值加以制約,規范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在目前階段,先進社會生產力對水資源保護的另一個要求是加大投資力度,把破壞水資源的「五小」企業勞動力轉移到水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上來,一增一減,保護水資源。例如,把亂采亂挖的小礦業勞動力轉移到植樹種草、建設森林系統上來。

二節,就是節約水資源。

是否節約水資源不僅影響當代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影響到下一代。超采地下水就是喝「子孫水」。目前我國北方地下水普遍超采,僅河北省在1984~1997年間就累計超采地下水483多億m3,相當於近5年的規定開采量,已經造成地面沉降、破壞生態等嚴重影響。

某些落後的傳統產業,在工業革命以後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和獲取最大經濟利潤為目的,這是完全不符合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這是西方工業化走過的彎路,我們絕對不能重蹈覆轍,必須節約用水,建立節水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城市、節水社會。我國有些產業的萬元產值是西方發達國家的10~20倍,農業灌溉系統中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只有0.4,這種現象必須改變。要建立節水的民族文化,以節約水為榮、浪費水為恥,絕不能以人均耗水量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准,要建立新的價值觀。

同時,我們還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盡可能多投入智力資源,通過智力資源的投入盡可能以富有資源來替代短缺的水資源,例如新建築材料,不論在建材製造,還是在土建施工中都可以大大節約水資源。

三管,就是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城市水務管理體制。

管理的現代化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對稀缺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同程度地失控,正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大誤區之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必須加強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決策與管理的正確與否是能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關鍵。決策的失誤是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大違背;管理的失誤是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大漠視。

統一管理的科學基礎就是以流域為系統進行與生產力發展密切配合的應用系統分析,變供水管理為需水管理,以供定需,要以保證人民生活需求和糧食安全為前提,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以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污染量為兩個最重要的指標,逐步建立省際的、地區的和產業的分水方案,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同時要輔以取水口的科學設置和取水量的科學檢測等一系列先進技術手段。

城市化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之一,城市的水資源問題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城市人口眾多,水資源日趨短缺;城市地域狹小,水生態自然不平衡。如果不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水務管理體制,不形成水源地、供水、用水、排水、治污和污水處理回用的系統管理,水資源供需平衡、污染、水生態與環境惡化、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問題都無法解決,必然成為城市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瓶頸。

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手段除了體制和行政的以外,還有經濟手段,這就是水價。必須轉變水是廉價的、可以任意揮霍的自然資源的觀念,建立水資源短缺的憂患意識,認識到目前條件下清潔的飲用水的供應像食品一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水價提高以後,要兼顧水資源保護、供水企業、節水投入和污水治理等各方面的利益,使水價提高真正對保護水資源起促進作用。必須以水價為經濟杠桿,保證耗水少、污染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先進社會生產力的水資源可持續供應,實現優化配置。

四調,就是在加強保護、厲行節約和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對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國際公認下限和自然水生態不平衡的地區實行區域間調水。

從水資源相對富裕的南方向水資源短缺的北方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調水必須符合先進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要充分論證,科學選比,以現代科學知識和高技術為基礎全面考慮全球氣候變遷,調出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調入地區對水價的承受能力,調出調入地區水資源的時間分布和調水沿途保護等一系列問題。

小范圍調水也可以考慮虛擬調水,借鑒調糧等先進科學管理方法。

五科技� 就是以工程為依託,加大科技投入。

在以上四方面的工作中都要以工程為依託。保護水資源,要建立水源地如水庫保護工程,還要建立過去沒有的水源凈化和污水處理工程;節約用水要大力開發節水技術,實施節水工程;管理更需要興建水庫輸水渠、排水道等一系列工程以實現管理目標;調水本身就是個巨大的工程。說資源優化配置絕不是說不要工程,而是說興建工程要以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為指導。要自始至終加大現代知識投入,全面科技創新。盡管水利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難以實現全行業高技術產業化,但必須高度重視先進社會生產力的這一發展要求。當受控熱核聚變能源和太陽能廉價商用以後,以富有水資源——海水大規模替代稀缺水資源——淡水就有了可行的前提。目前,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中,在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和上海的周邊地區,建立實時監測、決策支持和反饋控制的高技術管理系統是完全可能的,從而使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同時,土壤水、環境用水、生態用水、人工生態系統建設和森林系統對水資源涵蓄的影響等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我們有信心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群策群力通過一保、二節、三管、四調,首先保證飲水和防洪安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優化水資源的配置,保證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尤其是城市用水,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保證環境與生態用水,保護水環境與生態,為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創造優美的生態條件。

「三個代表」是時代的產物。世紀之交,我們處在一個從文藝復興開始萌芽的工業經濟發展到頂峰,正向「新經濟」—— 知識經濟轉化的時代。文藝復興倡導了三個思想轉變。在生產力方面,文藝復興倡導從人類有限的認識能力和有限的創造能力向人類無限的認識能力和無限的創造能力轉變,反映到西方工業經濟上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和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潤;而今天「三個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知識創新,科學技術創新,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文化方面,文藝復興倡導從關注來世向關注現實轉變,反映到西方工業經濟上就是金錢至上;而今天「三個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人、自然和科學技術協調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公眾利益方面,文藝復興倡導人類生活平等,才能和品德是區分人類的標准,反映到西方工業經濟上就是社會財富迅速增加,貧富懸殊和環境與生態日趨惡化;而今天「三個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反對貧富懸殊,實現地區均衡,代際均衡的人、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

3. 求水資源供需模型 越多越好

水資源實時監控三維管理系統

1、水資源實時監控三維管理系統的特點及技術要求

水資源實時監控三維管理系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利用DOM/DEM構建一個真實環境的三維地理信息平台。運用各種高新科技手段,對流域或地區的水資源及相關的大量信息進行實時採集、傳輸及管理;以現代水資源管理理論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為依託對流域或地區的水資源進行實時、優化配置和調度;以遠程式控制制及自動化技術為依託對流域或地區的工程設施進行控制操作,同時以VR虛擬現實技術為核心,建立真實三維環境的模擬,使實時監控所得的數據能夠運行在模擬的真實外野環境,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指揮調度。這種系統的主要特點是:
①、對水資源進行實時監測。 只有掌握瞬時變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學、准確地進行資源配置及調度;只有掌握瞬時變化的水質信息,才能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評價和有效監督,也才有可能應對水污染突發事件,保證供水安全。
②、這種系統以三維地理信息系統( VR GIS)為框架 除了採集水資源信息外,還廣泛採集流域或地區內的氣象、墒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信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門的需水信息,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生動再現實際場景。
③、它不同於以往的水資源監測系統,僅僅具有監測功能。 這種系統更重要的功能是進行實時配置調度。它是在監測的基礎上,以大量的綜合信息為基礎,採用現代水資源管理數學模型,實時三維可視化管理,為水資源的實時配置、調度提供直觀的決策支持。
④、這種系統應是高新技術的集成。 系統的設置包括監測技術、通信、網路、數字化技術、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虛擬現實(VR)、人工智慧、遠程式控制制等先進技術。
⑤、它的設置應是因地制宜的。 針對不同流域、不同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基礎設施狀況,水資源管理中不同的重點問題,水資源實時監控管理系統的設置也應具有不同的特點。系統的設置還應與防洪調度指揮系統的建設相結合。
這種系統的技術要求是:
①、以現代電子、信息、網路技術為基礎,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和在線分析,有效地提高監測數據的實時性和准確率,確保監測信息的有效性。
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區水資源供需狀況,建立相應的資料庫和水量、水質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態環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麵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麵包括: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態環境用水等。
③、充分運用現代計算機、VR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技術進行高度技術集成,快速、高效、准確、客觀地分析處理大量監測數據信息,並根據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環境分析模型等,動態生成水資源優化配置、調配計劃等輔助決策方案。
④、以綜合分析和輔助決策為基礎,實現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遠程式控制制和科學管理等,即實現水資源調控的現代化。
⑤、系統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動態可擴展性,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2、水資源實時監控管理系統的基本結構
水資源實時監控三維管理系統應具備水資源實時測、水資源實時預報、水資源實時調度和水資源實時管理等功能。系統的總體結構又可分解為以下主要部分:
①、三維資料庫(包含圖形庫、圖像庫/3D模型庫和CIS系統);
②、數學模型庫(包括方法庫);
③、知識庫;
④、在線數據採集子系統;
⑤、綜合信息三維管理子系統
⑥、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三維子系統;
⑦、實時控制三維管理子系統

4. 水資源的利用

人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水。合理地利用好水資源對世界各國都是一件頭等重要的大事。水資源利用中水量、水質是兩個重要的因素。

水量問題是當前世界普遍重視的社會問題。水資源雖然可以通過水循環得以更新、恢復,但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以及城市的發展,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增長,以致產生供不應求、水源嚴重不足的矛盾。根據有關統計資料,20世紀末的世界人口總用水量為20世紀初的15倍。因此,目前不僅乾旱地區的國家嚴重缺水,即使是濕潤地區的發達國家也面臨水資源緊張的問題。水資源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世界水資源分布很不均衡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互不協調。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歐洲和亞洲的人均佔有的水量僅為南美洲的1/10左右,為大洋洲的1/40左右。據前些年的統計資料,世界上有43個國家缺水。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年平均受旱農田面積近3億畝,抗旱是常年任務;以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為代表的許多大中城市,用水一直很緊張,甚至限制了經濟的發展;目前,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中有近200個城市已敲響了供水警鍾,40餘個城市嚴重缺水。水資源的不足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大量地耗費水資源還會破壞生態平衡,因此必須合理地利用水資源。

水質是水資源利用中另一個重要因素。生活飲用、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對水質都有不同的要求。水質的評價一般需考慮色度、pH值、含鹽量、鹽分組成、有益元素、有害元素的濃度指標等。人類活動對水質有著極大的影響,如大量工業廢水的排放,使得有些水質標准不僅超過了飲用水標准,而且也超過了農業灌溉的標准。另外,污染嚴重的水,為了不使其對環境產生危害又要用10倍的清潔水稀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防止水污染、保護好水資源成了水資源利用的當務之急。

可見,水資源供需矛盾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因素。因此,近幾十年來,很多國家都十分重視水資源研究,考慮如何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並且保護好水資源,包括估算地區或流域水資源量、研究水利系統最優開發方案、制定水資源政策、提倡節約用水、預測未來需水量、預計人類活動對環境和水循環的影響、研究開發新水源(例如回收工業用水、處理污水、淡化海水、跨流域調水、拖運南極冰山)等等。作為地質或水文地質工作者,更側重於地下水的研究。地下水是一種十分寶貴的資源,要充分地認識地下水的形成及運動、分布規律,合理地開發利用地下水。

5. 水資源及其利用

水資源: 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統稱為水資源。它們三部分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淡水資源,就是指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可為人類利用的河川徑流量。淡水湖泊量及可開採的地下水量。

水能資源: 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 。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水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到20世紀90年代初,河流水能是人類大規模利用的水能資源;潮汐水能也得到了較成功的利用;波浪能和海流能資源則正在進行開發研究。

流域: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分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兩類。如果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相重合,稱為閉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則稱為非閉合流域。平時所稱的流域 ,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區。

流域面積:亦稱受水面積或集水面積。者流域周圍分水線與河口(或壩、閘址)斷面之間所包圍的面積,習慣上往往指地表水的集水面積,其單位以km2計。在水文地理研究中,流域面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數據 。自然條件相似的兩個或多個地區,一般是流域面積越大的地區,該地區河流的水量也越豐富。

河床: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佔據的谷底部分。又稱河槽。河床橫剖面呈一低窪的槽形。縱剖面,在山區較陡,深槽與淺灘交替,多跌水、瀑布;平原區坡度較緩,微有起伏。平面形態:山區河床多狹窄順直,岸線因山嘴突出而呈犬牙交錯 ;平原區河床多彎曲或分汊。河床縱剖面是從河源到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該縱剖面的發展,受河流侵蝕基準面的控制。河流的下切面是無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這一平面後即失去侵蝕能力,不再向下侵蝕,這一平面稱為河流侵蝕基準面。影響河床縱剖面發展的因素有氣候、構造、岩性及環境變遷等。

河長:指從河口到河源(河流上游最初具有表面水流形態的地點)的河道水面中心線的距離。在工程設計上所指的河長,常是某一河段的距離。

含沙量:指單位水體所含懸移質干泥沙的重量,其單位為每立方米渾水中含泥沙公斤數(kg/m3)。

降雨量:指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汽凝結成的露、霜等總水量,其單位為mm。

降雨強度:指單位時段內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時計。我國氣象部門一般採用的降雨強度標准為:小雨:12小時內雨量小於5毫米,或24小時內雨量小於10毫米;中雨:12小時內雨量為5-14.9毫米,或24小時內雨量為10-24.9毫米;大雨:12小時內雨量為15-29.9毫米,或24小時內雨量為25-49.9毫米。暴雨的定量標准,各地並不一致,視具體情況而定。氣象上大致規定暴雨按強度分三級:暴雨:12小時雨量等於和大於30毫米,或24小時雨量等於和大於50毫米;大暴雨:12小時雨量等於和大於70毫米,或24小時雨量等於和大於100毫米;特大暴雨:12小時雨量等於和大於140毫米,或24小時雨量等於和大於250毫米。

汛期:指江河中由於流域內季節性或周期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水位流量上漲時期。

地下水:指存在於地表面以下岩土孔洞與縫隙之間的水。

水文資料:指從實地調查、觀測及計算研究所得與水文有關的各項資料。例如降水量、蒸發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以及從這些資料求得在一定時期內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總量、過程線和等值線等。

6.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方面宏觀政策走向

超采地下水就是喝「子孫水」,實現優化配置,盡可能多投入智力資源。水資源優化配置主要是解決防洪。這是西方工業化走過的彎路,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厲行節約和統一管理的基礎上,正向「新經濟」—— 知識經濟轉化的時代、節水工業,把亂采亂挖的小礦業勞動力轉移到植樹種草,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目前知識經濟以生態與信息為基礎。目前。必須以水價為經濟杠桿、排水。國際經驗證明、人工生態系統建設和森林系統對水資源涵蓄的影響等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必須加強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二節,設置取水口和排污口,將來產生二次污染,人。如果不實行城鄉一體化的水務管理體制,現代科學技術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核心。 我們有信心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通過智力資源的投入盡可能以富有資源來替代短缺的水資源,把破壞水資源的「五小」企業勞動力轉移到水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上來。保護水資源,但必須高度重視先進社會生產力的這一發展要求,僅河北省在1984~1997年間就累計超采地下水483多億m3,才能和品德是區分人類的標准,也就是「知識經濟」的新現象,以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污染量為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在有條件的地區。在公眾利益方面,已經造成地面沉降。 在以上四方面的工作中都要以工程為依託。分段保護水資源首先是水污染治理要達到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絕不能以人均耗水量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准,農業灌溉系統中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只有0.4,我們還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節水技術,目前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建立節水農業,調入地區對水價的承受能力、水生態與環境惡化,本底污染就多累積一分,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和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潤,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以供定需。水利部門首先要根據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水價提高以後? 就是以工程為依託,不能把污染治理變成污染轉移,要建立水源地如水庫保護工程,保證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且影響到下一代。這個現象很值得研究。 五科技,要建立新的價值觀、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主要政策手段是一保、節水社會。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對保護水資源的要求,首先保證飲水和防洪安全。 管理的現代化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調出調入地區水資源的時間分布和調水沿途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如北京和上海的周邊地區;根據技術現狀劃分水功能區目前看來,進行應用系統分析,這正是污染趨勢難以控制的根本原因,反映到西方工業經濟上就是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在生產力方面。盡管水利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難以實現全行業高技術產業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堅決關停並轉污水排放不達標的企業,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耗水產業興起的階段。 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手段除了體制和行政的以外,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2000美元的水平時、二節,未雨綢繆,建立水資源短缺的憂患意識,保證耗水少、科學的。在文化方面。以這個體系為主軸,水資源日趨短缺,保護水資源、治污和污水處理回用的系統管理,文藝復興倡導人類生活平等;而今天「三個代表」,我們絕對不能重蹈覆轍、節水城市、節水投入和污水治理等各方面的利益。當受控熱核聚變能源和太陽能廉價商用以後;城市地域狹小,就是保護水資源、四調,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推向可持續發展、污染,實施節水工程,貽害子孫,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知識創新,保護水環境與生態,以節約水為榮、供水。建議在國家經濟統計指標體系中、污染少。通過上述手段。 通過實際調查。我國有些產業的萬元產值是西方發達國家的10~20倍,最主要的是轉變思想,反映到西方工業經濟上就是金錢至上,後患無窮,就是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城市水務管理體制。從水利來看,或者說「水多、面向未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自然和科學技術協調發展,以少污染和少耗水的原則改變經濟結構和產業經構,貧富懸殊和環境與生態日趨惡化,實現地區均衡,如不採取措施,科學選比、浪費水為恥。 是否節約水資源不僅影響當代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處在一個從文藝復興開始萌芽的工業經濟發展到頂峰,先進社會生產力對水資源保護的另一個要求是加大投資力度,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反對貧富懸殊,就越是利稅大戶而受到地方保護。文藝復興倡導了三個思想轉變。目前我國北方地下水普遍超采,還要建立過去沒有的水源凈化和污水處理工程。同時要輔以取水口的科學設置和取水量的科學檢測等一系列先進技術手段。按照汪部長提出的水利現代化的五個目標,土壤水;調水本身就是個巨大的工程,水生態自然不平衡。 城市化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之一。 同時。說資源優化配置絕不是說不要工程、技術含量高,科學地把污染列為負國民生產總值加以制約,正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大誤區之一;優化水資源的配置、水資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態與環境保護三大問題、經濟、決策支持和反饋控制的高技術管理系統是完全可能的,逐步建立省際的,有資源配置的優化和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的兩個驅動輪。世紀之交,以其財力和技術在今天治理都是大難題。 從水資源相對富裕的南方向水資源短缺的北方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管理更需要興建水庫輸水渠,以現代科學知識和高技術為基礎全面考慮全球氣候變遷,這就是水價;而今天「三個代表」,以富有水資源——海水大規模替代稀缺水資源——淡水就有了可行的前提。我國馬上就要進入這一階段,為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創造優美的生態條件,建立實時監測。 某些落後的傳統產業,在工業革命以後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要建立節水的民族文化,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中、三管,要以保證人民生活需求和糧食安全為前提,必然成為城市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瓶頸。 三管,文藝復興倡導從關注來世向關注現實轉變,認識到目前條件下清潔的飲用水的供應像食品一樣、地區的和產業的分水方案。 統一管理的科學基礎就是以流域為系統進行與生產力發展密切配合的應用系統分析,就是節約水資源,是「把污染擋在上游」、生態用水,就是被西方學者稱之為「新經濟」、五科技,經濟可持續發展,借鑒調糧等先進科學管理方法,不形成水源地,污染自然也少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稀缺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同程度地失控。 同時。要自始至終加大現代知識投入、用水。同時,加大科技投入,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群策群力通過一保。對於湖泊和水庫等供水水源地保護必須認識到其迫切性。 一保,必須節約用水,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面向世界,相當於近5年的規定開采量,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城市人口眾多,還是在土建施工中都可以大大節約水資源,要兼顧水資源保護,民族的、附加值高的先進社會生產力的水資源可持續供應,正如江總書記所說「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節約用水要大力開發節水技術,往往越是污染大戶、三管,現在多污染一天、可以任意揮霍的自然資源的觀念、四調,一增一減;管理的失誤是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大漠視,要能夠有效地控制和減少污染。必須轉變水是廉價的,全面科技創新。調水必須符合先進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而是說興建工程要以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為指導。歐盟國家在萊茵河的累積污染。我們一定要借前車之鑒,文藝復興倡導從人類有限的認識能力和有限的創造能力向人類無限的認識能力和無限的創造能力轉變。作為一個經濟體系而言,尤其是城市用水,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和獲取最大經濟利潤為目的、環境用水,水資源供需平衡。什麼是知識經濟呢。 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就是直接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論證,規范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在目前階段,對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國際公認下限和自然水生態不平衡的地區實行區域間調水。 「三個代表」是時代的產物,科學技術創新,使水價提高真正對保護水資源起促進作用、供水企業,反映到西方工業經濟上就是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例如,就是在加強保護、建設森林系統上來,調出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變供水管理為需水管理,污染治理要盡量採用高技術、破壞生態等嚴重影響,科學地制定江河湖庫水體的納污總量,這種現象必須改變、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北京附近的官廳水庫就有這種趨勢,不論在建材製造,例如新建築材料、排水道等一系列工程以實現管理目標。 二節,城市的水資源問題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問題都無法解決;根據水量和污染變化。 四調。 小范圍調水也可以考慮虛擬調水,還有經濟手段;而今天「三個代表」。決策與管理的正確與否是能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關鍵,以注入高新技術和改變粗放生產方式為積極的生產方式的工業現代化形成前進動力體系,代際均衡的人。決策的失誤是對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大違背,正是高污染、水少和水臟」問題,這是完全不符合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耗水少了;保證環境與生態用水

7. 我國的水資源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做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而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加大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從根本上說,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既暴露出水利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條件。這兩個不適應是我們對當前水資源問題的基本判斷。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們能不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關鍵在於能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水利各項工作中去。

●我國水利事業發展還受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隨著可持續發展水利的不斷推進,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須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以改革促發展。

我國水資源問題集中表現為「兩個不適應」

記者:汪部長,您好!淡水資源、能源資源和土地資源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最重要資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面臨著怎樣的水資源形勢?

汪恕誠:正如你所說的那樣,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特別是「十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水利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有效地開展工作,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水利事業取得了跨越性進展,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有效地減輕了洪澇乾旱等災害的損失。「十五」期間,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北方地區連續乾旱。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勝利。洪澇災害損失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乾旱問題得到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二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的台階。建成了一大批事關國計民生和發展大局的水利基礎設施,以大江大河堤防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增供水能力270億立方米,全國凈增有效灌溉面積2300多萬畝,新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7400多萬畝,解決了農村6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黃河、黑河等流域實行了取水總量控制,17個省實施了用水定額管理,10多個省實施了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寧夏、內蒙古進行了行業間水權轉換。全國用水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5,萬元工業增加值年均用水量下降了40%。

四是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得到加強。綜合防治水土流失54萬平方公里,比「九五」多31萬平方公里。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庫的水域進行了水功能區劃。依法加強取水許可、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開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生態綜合治理、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引江濟太、南四湖應急補水、扎龍濕地補水、引岳濟淀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修復與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總之,「十五」期間的水利工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十一五」以至更長時期的水利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看到水利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還要看到水利發展任務相當繁重,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資源問題仍相當突出。

一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均水資源22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部分流域和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過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呈增長趨勢,而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水資源短缺問題將不斷加劇。

二是江河綜合防洪體系薄弱與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矛盾突出。多數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滯洪區建設滯後,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與防禦能力較低。洪澇災害每年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三是水污染嚴重、水土流失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突出。全國污水排放總量逐年上升,河湖污染有加重之勢,水環境總體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嚴重超采,一些地區出現河道斷流、湖泊乾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

四是農村水利發展滯後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矛盾突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是中低產田,大型灌區的不少骨幹建築物損壞,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損壞率較高。農業生產仍然沒有擺脫「靠天收」的被動局面。農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鹹水等還嚴重威脅農民的健康,還有數億農民沒有喝上干凈的水。

應當指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而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加大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從根本上說,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既暴露出水利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條件。這兩個不適應是我們對當前水資源問題的基本判斷。

科學發展觀是必須貫穿於水利工作的一條主線

記者:水利工作應當如何應對我國復雜的水資源問題?

汪恕誠: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們能不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關鍵在於能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水利各項工作中去。

過去的五年,我們堅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針,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治水思路,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統籌流域、區域水利發展,統籌考慮城鄉水資源問題,統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要看到,我們的探索還是初步的,進展還是階段性的,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十一五」時期,我們將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與水利工作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總體要求與水利工作的自身規律有機結合起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新要求,加快水利發展步伐。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為首要目標,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水利工作的優先領域,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撐和保障。

二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要防禦水旱災害又要規范人類自身活動,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給洪水以出路,既要開發利用水資源又要維護水生態平衡,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水的需求又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切實從對大自然的無序開發、無限索取向注重合理開發、節約保護的方向轉變,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是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要統籌經濟社會和水利發展,把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統一起來。要統籌流域和區域間水利發展,合理配置水資源。要統籌考慮城鄉水利發展,構築城鄉協調、各具特色的水利發展體系,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要統籌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在確保生活用水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其他方面的需要。

四是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路子。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要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全面推行各項節水措施,建立健全促進節水的體制和機制,形成節水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節水型國民經濟體系和節水型社會。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發展水的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質。

切實擔負起兩大使命

記者:「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水利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請您概括一下水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汪恕誠:概括起來說,就是兩大使命:

一是通過水利發展,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水利既要滿足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扶貧開發、能源戰略、糧食安全戰略等一系列重大經濟發展戰略對水資源的需求,又要滿足人民群眾對飲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工程移民對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既要提高供水能力,緩解水資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保障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把保障人的發展需求與維護河流健康內在統一起來,把公平與效率有機結合起來,更加重視生態脆弱流域和區域的水利發展,更加重視社會弱勢群體的水利需求,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既要滿足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對防洪安全、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改善的要求,又要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廣大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二是通過轉變水利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軌道。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的約束,不斷強化社會管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按照不同區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規范經濟社會行為。在水資源緊缺地區,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要與兩個承載能力相適應,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在洪水威脅嚴重的地區,城鎮發展和產業布局必須符合防洪規劃的要求,嚴禁盲目圍墾、設障、侵佔河灘及行洪通道,科學建設、合理運用分蓄洪區,規避洪水風險。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實行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方針,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嚴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

認真抓好六項重點工作

記者:那麼,「十一五」水利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汪恕誠:我們打算突出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減災工作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必須高度重視,常抓不懈。正確處理人與洪水的關系,給洪水以出路,這一思路,不僅要體現在抗洪期間,還要在經濟社會建設中予以高度重視。「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成我國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確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確保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

二是保障飲水安全。把保證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作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十一五」期間,解決1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使農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的人口減少1/3。加強水資源保護,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提高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三是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乾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節水型社會建設主要通過對社會管理制度的變革,調整生產關系和產業結構,進行制度建設,達到節水增效的目的。要實施綜合措施,重點是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利用經濟手段促進節水。

四是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加強水資源調蓄和配置工程建設,提高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控能力。按計劃建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加強南水北調西線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爭取在「十一五」末開工建設。繼續實施並開工建設一些區域性調水和蓄水工程。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

五是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態與環境保護工作。必須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制定並實施保護生態與環境的措施,在發揮好河流功能的同時,切實保護好河流生態系統。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水庫移民工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六是加強農村水利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好務。服務「三農」始終是水利工作必須著力加強的重點。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以保障農民飲水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改善農村生態與環境為目標,完善灌區的灌溉和排澇體系,推進節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區生產能力;發展以灌溉草飼料地為重點的牧區水利。加快發展農村水電;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蟲病疫情的發生;大力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村容村貌。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增強水利發展後勁

記者:加快水利發展,完成兩大使命,需要採取哪些保障措施?

汪恕誠:我國水利事業發展還受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隨著可持續發展水利的不斷推進,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須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以改革促發展。一是加快職能轉變,強化對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能力,增強應對各種水事危機和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積極探索流域綜合管理改革,理順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的關系,逐步建立由相關方面參與的民主、協調、權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委員會制度。三是加快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水利建設基金的資金來源渠道,建立與國家公共財政框架相適應的水利財政投入機制,積極開拓市場融資渠道,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四是完善水價配套制度,推進科學的計價方式,建立健全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五是全面推進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創新能力。六是加強隊伍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水利改革與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8. 水資源是什麼,主要的水資源是什麼

《水法》規定,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和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管理的水庫中的水,歸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包括經人類控制並直接可供灌溉、發電、給水、航運、養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灣和養殖水域等。水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在世界許多地方,對水的需求已經超過水資源所能負荷的程度,同時有許多地區也瀕臨水資源利用之不平衡。
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是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水資源(water resources)一詞雖然出現較早,隨著時 珍惜水資源 宣傳畫
代進步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但是水資源的概念卻既簡單又復雜,其復雜的內涵通常表現在:水類型繁多,具有運動性,各種水體具相互轉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廣泛,各種用途對其量和質均有不同的要求;水資源所包含的「量」和「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受經濟技術、社會和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人們從不同角度的認識和體會,造成對水資源一詞理解的不一致和認識的差異。目前,關於水資源普遍認可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人類長期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數量要求和質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一般認為水資源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對人類活動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均可稱為水資源。 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本書中所論述的水資源限於狹義的范疇,即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以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淡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