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有哪些
1、亂砍亂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
2、過度開採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
3、圍湖造田
『貳』 人類無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的行為有哪些
(一)土地資源嚴重退化 (1)水土流失面積增加。黃河和長江每年流失的封量達50億號,約佔世界流失量的1/5.據統計,在我國200多個貧困縣中,87%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最嚴重的就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79%左右。 (2)林地、牧草地退化。林地由於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林地災害和疏於管理等造成面積逆轉問題。草地由於超載放牧和過度樵採而不斷退化,退化面積已佔全國草地面積的23.8%。 (3)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沙化。在我國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的11個省的212個縣形成長達萬里的風沙危害線,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潛在沙漠化、沙化的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4%。這主要是樵採、濫墾濫伐、過牧、開墾後灌溉不當、水系改道、工礦交通設施及固定半固定沙丘擴大引起的。 (4)土地次生鹽漬化、潛育化加重。由於排灌工程不配套、管理措施不當,導致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次生鹽漬化和南方濕潤地區土地次生潛育化嚴重。 (二)非家建設用地擴大,農地數量減小,浪費嚴重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現在非農建設用地約0.26億km2。到2050年按最低標准計算,城鎮人口達10億,人均用地150m2,農村人口降至5億,人均用地200m2。獨立礦區用地預測增加1.5倍,國家公路網密度每萬平方千米達25km,農村道路和地方公路里程翻一番,鐵路每百平方千米達3.8km,再加上水利建設用地約200萬km2,總計非農建設用地將達0.48億Km2以上。非農建設用地擴大,農地數量縮小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另外,我國大量建設項目用地採用粗放式的外延擴張方式,大量佔用農地,特別是耕地,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三)土地資源污染嚴重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業化的發展以及鄉鎮企業的壯大,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進入土地,再加上化肥、農葯的持續、大量的使用,使我國土地資源污染嚴重。
『叄』 現在被人類開采過度的都有哪些資源
煤炭
『肆』 人類是怎樣過度開發和毀壞自然資源的
第一,濫砍濫伐。每天都有成片的森林被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土地沙化。但是,我們人類依然我行我素。
第二,過度捕撈。為什麼我們的休漁期越來越長。為什麼我們的海鮮越來越貴。因為我們的海洋資源越來越少。
第三,任意排放污水廢氣。我們的天空不再蔚藍,只有霧霾。我們的河流不再清澈,只有惡臭。
『伍』 我想知道人類過度開發和破壞大自然都引發了哪些重大自然災害
幽靈一:北美黑風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風暴。風暴整整颳了3天3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動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乾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千萬人流離失所。
這是大自然對人類文明的一次歷史性懲罰。由於開發者對土地資源的不斷開墾,森林的不斷砍伐,致使土壤風蝕嚴重,連續不斷的乾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現象。在高空氣流的作用下,塵粒沙土被捲起,股股塵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風暴帶。《紐約時報》在當天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專題報道。
黑風暴的襲擊給美國的農牧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使原已遭受旱災的小麥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當時美國穀物市場的波動,沖擊經濟的發展。同時,黑色風暴一路洗劫,將肥沃的土壤表層颳走,露出貧瘠的沙質土層,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嚴重製約災區日後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勝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應的反應。繼北美黑風暴之後,前蘇聯未能吸取美國的教訓,歷史兩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蘇聯新開墾地區先後再次遭到黑風暴的侵蝕,經營多年的農庄幾天之間全部被毀,顆粒無收。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無情的。3年之後,在這些新開墾地區又一次發生了風暴,這次風暴的影響范圍更為廣泛。哈薩克新開墾地區受災面積達2千萬公頃。
北美和前蘇聯的黑風暴災難的發生,向世人揭示:要想避免大自然的報復,人類一定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也就是說,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時,還要自覺地做好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否則將會自食惡果。
幽靈二:秘魯大雪崩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擁有一望無垠的海岸線,長達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脈的瓦斯卡蘭山峰,山體坡度較大,峭壁陡峻。山上長年積雪,「白色死神」常常降臨於此。1970年5月31日,這里發生了一場大雪崩,將瓦斯卡蘭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毀,造成兩萬居民的死亡,受災面積達23平方公里。
1970年5月31日20時30分。秘魯安第斯山脈的瓦斯卡蘭山。
此時,在寒冷的地區,不少人都已沉睡於夢鄉之中。
突然,遠處傳來了雷鳴般的響聲。隨即大地像波濤中的航船,頓時失控,在瘋狂、猛烈地顫抖著。緊接著,又從遠處傳來了天崩地裂般的響聲。震耳欲聾,把人們從酣夢中驚醒。那些正在夜讀、娛樂和工作著的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驚呆了。人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房屋便東倒西歪、吱吱作響地坍塌下來。
這時,人們才意識到地震災禍已經降臨。
那些還未及逃離屋子的人們,都被壓在倒塌下來的亂磚碎石之中。外面,寒風凜冽,漆黑一片,誰也看不到誰,只聽到隆隆的崩塌聲。
忽然,又一陣驚雷似的響聲由遠至近,從瓦斯卡蘭山峰方向傳來。一會兒,山崩地裂,雪花飛揚,狂風撲面而來。
原來,由地震誘發的一次大規模的巨大雪崩爆發了。
地震把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地震波又將山上的冰雪擊得粉碎。瞬時,冰雪和碎石猶如巨大的瀑布,緊貼著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幾乎以自由落體的速度塌落了九百米之多。
剛遭受地震襲擊的容加依城,人們驚魂未定,又被隨之而到的冰雪巨龍席捲,大多數人被壓死在冰雪之下,快速行進中的冰雪巨龍,又使許多人窒息而死。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慘的雪崩災禍。
孟加拉國特大水災
1987年7月, 孟加拉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水災。連日的暴雨,狂風肆虐,這突如其來的天災,使毫無任何准備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兩個月間,孟加拉國64個縣中有47個縣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襲擊,造成2000多人死亡,2.5萬頭牲畜淹死,200多萬噸糧食被毀,兩萬公里道路及772座橋梁和涵洞被沖毀,千萬間房屋倒塌,大片農作物受損,受災人數達2000萬人。
孟加拉國位於孟加拉灣以北,屬於恆河平原的東南部,其西為東高止山脈,東為阿拉干山脈,北為喜馬拉雅山脈。境內有河流230條,每年的河水泛濫都使孟加拉國蒙受巨大的損失。加之這里地處季風區,印度洋上吹來的西南季風帶著溫暖而又飽和的水汽向低壓區沖來。當受到山脈的阻擋時,立即降雨。這就使得地勢平坦低窪的孟加拉國難逃水災的侵襲。
水災的發生,加劇了人民的貧困程度,聯合國就此展開了兩項糧食供給計劃。僅一項計劃的實施每年就要耗資2000萬美元。
這樣巨大的損耗卻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視。大自然原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通過有力的預防措施可使其破壞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1987年9月,孟加拉國灌溉、水利發展和防洪部長阿尼斯·伊斯拉姆·馬哈茂德在事後說道,「如果我們和印度、尼泊爾能在有效利用本地區水利資源,即在冬季增加河水流量,在雨季控制洪水這些問題上達成協議的話,我們本來可以減輕7月和8月份在這里發生的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的。」他的這番話若早能做到,數以千萬的人民就不會無家可歸。
水災給人民帶來的不僅是貧困、飢餓,同時也滋生了大量的細菌。各種疾病在受災區流行,約有80萬人染上痢疾,近百人喪生。這無疑又使孟加拉國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如何擺脫水災帶來的沉重災難,如何使這個南亞窮國的危機有所緩和,已成為孟加拉國政府有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黑色妖魔」鼠疫
老鼠,不僅偷吃糧食,它給人類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傳播病菌,人類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流行的鼠疫,全球性鼠疫發生過3次,死亡人數過億,不少城鎮滅絕。據文獻統計,死於鼠疫的人數,超過歷史上所有戰爭死亡的人數的總和。無怪乎人們稱這種疾病為「黑色妖魔」。
1994年9、10月間,印度遭受了一場致命的瘟疫。泉神節過後的第二天蘇拉特市醫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起初醫生並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鼠疫。但接二連三有人死亡,又傳來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爾流行鼠疫的消息,這才意識到一場災難已經降臨。一時間,火車站、汽車站都擠滿了成千上萬的逃難者。30萬蘇拉特市民逃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時也將鼠疫和這種恐懼的心理帶到了全國各地。
不到兩周時間,這種可怕的瘟疫已擴散到印度的7個邦和新德里行政區。鼠疫的降臨,對毫無准備的印度當局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印度衛生部不得不向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請求支援,以解燃眉之急。
鼠疫的流行,引起人們的極度恐慌。這種恐懼猶如大火一樣,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中止了同印度的各項往來。這對印度來說,經濟方面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據有關方面統計,用於治療和預防鼠疫方面的費用就高達數百億美元。
人們不禁要問,銷聲匿跡多年的鼠疫為何再度在印度廣為流行呢?專家們一致認為鼠疫的爆發是極為骯臟的環境所致。據說,蘇拉特市是印度最臟的城市,貧民窟、集市、街頭巷尾,垃圾成堆,臭味熏天。鼠疫流行期間,每天清出的垃圾多達1400噸。遍地的垃圾成為老鼠繁衍滋生的溫床。
消滅老鼠,應當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各國相繼建立了滅鼠公司之類的專門組織,聯合國已成立相應的滅鼠機構。整個地球都在向老鼠展開一場艱難的戰斗。雖然人類至今尚未找到徹底消滅鼠患的辦法,但是,科學的不斷發展必能戰勝鼠患,這是我們大家都堅信的。
喀麥隆湖底毒氣
帕梅塔高原,是個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地方。
1986年8月21日晚,人們正在酣睡之中,突然一聲巨響劃破了長空。不少人還沒等弄清發生了什麼事,就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這晚,位於非洲喀麥隆西北部,距首都雅溫得400公里的帕梅塔高原上的一個火山湖———尼奧斯火山湖,突然從湖底噴發出大量的有毒氣體,它猶如泛濫的洪水,沿著山的北坡傾瀉而下,向處於低谷地帶的幾個村莊襲去……
次日清晨,喀麥隆高原美麗的山坡上,水晶藍色的尼奧斯河突然變得一片血紅,好像一隻潰爛而憤怒的紅眼睛。草叢里到處躺著死去的牲畜和野獸。尼奧斯湖畔的村落里,房舍、教堂、牲口棚完好無損,但是街上卻沒有一個人走動。走進屋裡探個究竟,令人震驚的一幕映入眼簾,那裡都是死人。這是多麼凄慘的景象!死者中有男人、女人、兒童,甚至還有嬰兒。
從倖存者的口裡,人們知道了慘案發生的經過,伴隨著昨晚飛響的,還有一股幽靈般的圓柱形蒸氣從湖中噴出,整個湖水一下子沸騰了起來,掀起的波浪襲擊湖岸,直沖天空,高達80多米,然後又像一柱雲煙注入下面的山谷。這時,一陣大風從湖中呼嘯而起,夾著使人窒息的惡臭將這朵煙雲推向四鄰的小鎮。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災禍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氣奪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喪生,加姆尼奧村靠火山湖最近,受災也最為嚴重。全村650名居民中,僅有6人倖存。
這一噴毒事件,立即引起了各國的極大關注。尼奧斯火山湖,也因此更聞名於世。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都迅速地派出了緊急救援隊,並派出專家對尼奧斯湖噴發毒氣的成分進行實測,殺人兇手究竟是誰?專家們努力地尋找答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工作,終於查明了尼奧斯湖中所噴出的有毒氣體成分。專家們一致認為,噴出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而惡臭則來自硫化氫。人們在向自然界征服和索取的同時,也遭到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湖底毒氣這種自然造成的突發性災難,讓人類嘗到了苦果.
倫敦大煙霧
素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每當春秋之交,這里經常被濃霧所籠罩,像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據統計,倫敦的霧天,每年可高達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個「霧日」。每當大霧降臨,彌漫的大霧不僅影響交通,釀成事故,還直接危害人們的健康,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
與1952年的狀況相比,今天的倫敦是一座凈化的城市。那時候,倫敦有燃煤發電廠,離市中心不遠處有許多工廠。大多數住家用燒煤來取暖。以煤為動力的蒸汽機車拉著一節節列車開進首都 。對小汽車和卡車產生的廢氣幾乎沒有控制措施。
1952年12月4日,倫敦城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為嚴重的「煙霧」事件:連續的濃霧將近一周不散,工廠和住戶排出的煙塵和氣體大量在低空聚積,整個城市為濃霧所籠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間,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霧散以後又有8000多人死於非命。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霧都劫難」。
1952年12月3日清晨,倫敦氣象台報告說,一個氣峰在夜間通過,中午氣溫可達到5.6℃,相對濕度約為70%。對於本地來說,這是個難得的好日子——一個可愛的冬日。
這一天,從北海吹來一股風,吹遍了整個英格蘭,將英國中部的工廠和城市居民住戶中煙囪內冒出來的團團濃霧吹到了九霄雲外,因而空氣變得十分清新怡人。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災難正悄悄地來臨。
傍晚時分,倫敦正處於一股巨大的高氣壓氣旋的東南邊緣,較強勁的北風圍繞著這個反氣旋順時針吹著。第二天,即12月4日,這個氣旋中心已到了倫敦以西幾百公里處,沿著通常的路徑向東南方向移動。上午風速變小,雲層幾乎遮蔽了整個天空。時至中午,烏雲把太陽全部遮住,倫敦上空陰霾彌漫,氣象台溫度表的讀數為3.3℃,相對濕度上升為82%。
12月5日,一個異常的情況出現了。倫敦氣象台的風速表測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量度——風速讀數完全是靜止的。據當時專家的估計,此時風速不超過每小時3公里。
倫敦處於死風狀態,空氣中積聚著大量的煙塵,經久不散,風太弱又無法帶走林立的工廠煙囪與家庭排出的各種有害的煙塵。於是,大量的煤煙從空中紛紛飄落,美麗的泰晤士河谷被煙霧籠罩。一位在船上幹活的小徒工,煙霧的入侵使他淚如泉涌;煙霧穿門入室,鑽進了格林威治區的居民家中,使人們痛苦難忍……
霧雲在城市上空懸浮了5天,逐步變得更臟和更有毒。倫敦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10倍。
煙霧使數千受害者患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最後,到12月10日煙霧散去時,估計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年長者。
今天,煙霧的主要起因是機動車所排放的廢氣的污染。像洛杉磯、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內,煙霧一直懸浮在空中。使用無鉛汽油和安裝機車排氣催化轉化器,有助於減少受這種污染而損害健康的危險。但是,這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百慕大地區神秘災難
在本世紀海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又最令人費解的,當屬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據說自從1945年以來,在這片海域已有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神秘的無故失蹤。失蹤事件之多,使世人無法相信其盡屬偶然。所謂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這樣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由於這一片海面失蹤事件疊起,世人便稱它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971年10月21日,一架滿載著凍牛肉的運輸機「超星座號」,從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測船上空飛過。船員們眼看它飛了一分鍾左右,突然,飛機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頭墜進海里。以後,船員們什麼也未看見,既沒有發現油跡,也沒有找到屍體和飛機殘骸。唯一能證實飛機失蹤的,只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塊帶血的牛肉。
「超星座號」飛機的失蹤,只是這片神秘海域許許多多起失蹤事件之一。據統計,自1840年至1945年間,這片海域上空就有100餘架飛機失蹤;而這里消失的船隻則更多。
這片被世人稱作「海上墓地」的地方,就是引起全世界許多科學家關注的百慕大三角區。
「超星座號」的失蹤,與難以計數的其他失蹤事件一樣,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沒有線索。任何船隻、飛機和人員,只要是在百慕大三角區失蹤的,就甭想再找到倖存者和任何殘骸,所謂神秘就在這里。
所有試圖對百慕大三角地區失蹤事件做出合乎邏輯解釋的人都遇到了無法擺脫的矛盾。於是就有人提出「超自然」理論,試圖揭開這世紀之謎。更有一部分研究者,把百慕大三角區發生的災難與外星人和飛碟聯系起來進行推斷。他們的論點是:這里存在一個外星人的海底飛碟基地。因為多年來人們曾在這里觀察到數不清的不明飛行物現象。這些失蹤的飛機和船隻正是被飛碟的乘員掠走的。在波恩舉行的一次科學會議上,著名太空學家雅佛烈·史杜魯賓博士透露了他們用太空時代的科技配合古代記錄進行研究的情況。他認為現在百慕大三角地區發生的飛機和船隻失蹤之真相已經大白,是一個400年前的隕石在做怪。
197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織的聯合考察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發現一個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據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還要巨大。塔身上有兩個黑洞,海水高速從洞中穿過。
水下金字塔的發現,使百慕大三角謎變得更為神秘莫測,它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它與百慕大海域連續發生的海難和空難有什麼關系?這些都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討。百慕大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看見底。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位於前蘇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附近。80年前,這里發生過一次極其猛烈的大爆炸,其破壞力相當於500枚原子彈和幾枚氫彈的威力。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場罕見的慘禍降臨到西伯利亞偏僻林區的游牧民頭上。有幸逃脫這場災難的謝苗諾夫回憶說:「當時天空出現一道強烈的火光,剎那間一個巨大的火球幾乎遮住了半邊天空。一聲爆炸巨響之後,狂風襲來……」爆炸產生的沖擊波,一直傳到中歐,德國的波茨坦和英國劍橋的地震觀測站,甚至華盛頓和爪哇島也得到了同樣的記錄。
當時俄國的沙皇統治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無力對此組織調查。人們籠統地把這次爆炸稱為「通古斯大爆炸」。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於1921年派物理學家庫利克率領考察隊前往通古斯地區考察。他們宣稱,爆炸是一次巨大的隕星造成的。但他們卻始終沒有找到隕星墜落的深坑,也沒有找到隕石。只發現了幾十個平底淺坑。因此,「隕星說」只是當時的一種推測,缺乏證據,庫利克又兩次率隊前往通古斯考察,並進行了空中勘測,發現爆炸所造成的破壞面積達20000多平方公里。同時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如爆炸中心的樹木並未全部倒下,只是樹葉被燒焦;爆炸地區的樹木生長速度加快;其年輪寬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爆炸地區的馴鹿都得了一種奇怪的皮膚病棗癩皮病等等。不久二戰爆發,庫利克投筆從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前蘇聯對通古斯大爆炸的考察,也被迫中止了。 二戰以後,前蘇聯物理學家卡薩耶夫訪問日本,1945年12月,他到達廣島,四個月前美國在這里投下了原子彈。看著廣島的廢墟,卡薩耶夫頓然想起了通古斯,兩者顯然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
爆炸中心受破壞,樹木直立而沒有倒下。
爆炸中人畜死亡,是核輻射燒傷造成的。
爆炸產生的蘑菇雲形相同,只是通古斯的要大得多。
特別是在通古斯拍到的那些枯樹林立、枝幹燒焦的照片,看上去與廣島上的情形十分相似。因此,卡薩耶夫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認為通古斯大爆炸是一艘外星人駕駛的核動力宇宙飛船,在降落過程中發生故障而引起的一場核爆炸。
此論一出,立即在前蘇聯科學界引起了強烈反應。支持者和反對者乏善其人。索羅托夫等人進一步推測該飛船來到這一地區是為了往貝加爾湖取得淡水。還有人指出,通古斯地區馴鹿所得的癩皮病與美國1945年在新墨西哥進行核測驗後當地牛群因受到輻射引起的皮膚病十分近似,而通古斯地區樹木生長加快,植物和昆蟲出現遺傳性變異等情況,也與美國在太平洋島嶼進行核試驗後的情況相同。
五、六十年代,前院多次派出考察隊前往通古斯地區考察,認為是核爆炸的人和堅持「隕星說」的人都聲稱考察找到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對於沒有找到中心隕星坑的情況,有人認為墜落的是一顆慧星,因此只能產生塵爆,而無法造成中心隕星坑。
1973年,一些美國科學家對此提出了新見解,他們認為爆炸是宇宙黑洞造成的。某個小型黑洞運行在冰島和紐芬蘭之間的太平洋上空時,引發了這場爆炸。但是關於黑洞的性質、特點,人們所知甚少。「小型黑洞」是否存在尚是疑問。因此,這種見解也還缺少足夠的證據。直到今天,通古斯大爆炸之謎仍未解開。
智利大海嘯
據說,智利是上帝創造世界後的「最後一塊泥巴」。或許正是這個緣故,這里的地殼總是不那麼寧靜。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互相碰撞的俯沖地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它位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火山不斷噴發,地震接二連三,海嘯頻頻發生。
1960年5月,厄運又籠罩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從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強烈地震。震級之高、持續時間之長、波及面積之廣均屬少見,在前後一個月中,共先後發生不同震級的地震225次。震級在7級以上的竟有10次之多,其中8級的有3次。
當5月21日地震剛發生時,震動還比較輕微,大地只是輕輕地顫動著。和以往不同的是,它連續不斷地發生。接著震級一次高於一次,震動越發劇烈。倉皇之中,人們東倒西歪,搖搖晃晃跑到室外。
然而,連續兩天持續不斷的震盪,使人們產生了不以為然的麻痹情緒。由於地震持續時間較長,而且破壞程度不大,人們不像開始時那樣懼怕了,有人甚至搬進了破裂的屋子。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心有餘悸,他們擔心更大的地震即將來臨。
果然,5月22日19時許,忽然地震聲大作,震耳欲聾。地震波像數千輛坦克隆隆開來,又如數百架飛機從空中掠過,呼嘯著從蒙特港的海底傳來。不久大地便劇烈顫動起來。一會兒,陸地出現了裂縫;一會兒,部分陸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個巨人翻身一樣。瞬間,海洋在激烈地翻滾,峽谷在慘烈地呼嘯,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滿了海灘……
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級最高、最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9級,烈度為11度,影響范圍在800公里長的橢圓內。大震過後,接踵引發了大海嘯。海嘯波以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速度橫掃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爾卡瓦諾、奇廉等城市摧毀殆盡,造成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中國北京時間3時42分,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比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強烈400倍的大地震發生了。
中國新華通訊社於7月28日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消息。
幾天以後再次公布了經過核定的地震震級:Mst7.8級。
唐山,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這場沒有預報的特大地震中成為廢墟。死亡人數達24萬之多。
北緯40度線,被人們稱為「不祥的恐怖線」。這里,發生了諸如美國舊金山、葡萄牙里斯本、日本十勝近海等無數次大地震。這次地震這個惡魔又一次突襲了北緯39.6度——唐山成為它的犧牲品。
水,首先向人類發出了警報。
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被海水吞沒;而距唐山比較近的蔡家堡等海域,從前碧藍藍的海水變得渾黃。一位潛泳於秦皇島海水下的人看見水下一條明亮的光帶,似一條不安的火龍。
7月27日深夜,比人類早覺醒一步的自然界發出了最後的災難呼告!
昌黎縣看瓜的農民看到200多米高的上空忽然明亮,地面照得發白,西瓜葉、蔓照得清晰可見,如天亮一般。
3點42分許,唐山上空出現強烈的幾次藍色閃光,地上狂風呼嘯,驚雷轟響,大地瘋狂地搖撼,幾秒鍾後,唐山破碎了,一片死寂,灰色的塵霧濃濃地籠罩著唐山,整個唐山沒有一點聲息。
就在這短短的幾秒鍾里,唐山市區和農村有65萬多間房屋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絕大多數唐山人均在睡眠狀況下遭此浩劫。
在許多奇跡般的生還者中有一位婦女,她從所住的旅館逃出僅2秒鍾,旅館便斷裂成兩半,並坍塌了。由於懼怕還會發生更大的地震,大多數唐山人都轉移到搭建在城外公路上供他們臨時棲身的帳篷里。地震確切的死亡人數可能永遠是個謎。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是14.2萬,但一些西方專家認為數字可能要高得多。
『陸』 人們過度開墾造成荒漠的例子
肆虐的「黃龍」和新世紀的融融春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人們添堵。聽老人們說,過去也沒有沙塵暴這個詞兒,怎麼說來就來了,剎不住車了。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黃龍」肆虐非幾年「之功」。權威部門提供的幾個事例,令人扼腕嘆息。事例之一:內蒙古阿拉善盟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享有「居延大糧倉」的盛譽。60年代以來,由於上游地區大量使用黑河水資源,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
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幾百處湖泊消失,93萬公頃天然林枯死。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經沙化,額濟納綠洲正以每年1300多公頃的速度急劇萎縮。
事例之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於上游地區長期大量開荒造田,該河下游350公里的河道已經斷流。胡楊林面積銳減,由50年代的52萬公頃減至90年代的28萬公頃,阻隔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的「綠色走廊」逐漸消失,218國道、塔里木油田面臨嚴重威脅,羅布泊、台特馬湖已經乾枯淪為沙漠。
事例之三:河北壩上地區由於濫砍濫伐和過度放牧,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根據對河北圍場縣和內蒙古多倫縣1987年和1996年陸地衛星影像的解譯分析,在這9年間,森林面積由36.35萬公頃減少到22.24萬公頃,流沙面積由6.8萬公頃增加到12.91萬公頃。
事例之四:50年代,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還是一片綠洲,被稱為「沙漠花園」。60年代以來,土地退化和沙化現象逐步加劇。從50年代到90年代,這里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擴展103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90年代前呈零星分布狀態,90年代後許多已相連成片,並以每年143平方公里的速度吞噬著可利用的土地。
(二)
沙塵暴肆虐,形成新的生態危機,具體表現為,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土地質量下降。統計數字表明,建國以來全國因沙化而退化的耕地有772.2萬公頃,退化草地1.05億公頃。
破壞生存條件,出現「生態難民」。全國有5萬多個村莊經常受到風沙危害,沙壓村舍,沙進人退,成千上萬農牧民成為「生態難民」。加劇了西部貧困,擴大了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沙化地區。
嚴重威脅著大中城市、交通運輸和水庫、河流安全。北京市北部的壩上地區近9年流沙面積增加了89.9%,直接威脅北京的生態安全。全國有3000多公里鐵路、3萬公里公路和5萬多公里渠道常年受到風沙危害。
科學研究表明,沙化土地擴大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破壞了沙質地表的植被,具體原因:一是盲目開墾。有資料表明,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區先後三次大規模毀草毀林開荒。近幾年,特別是在農牧交錯區,一些農民為了致富,便把目標投向沙荒地的開墾,毀林毀草的勢頭很猛。
二是過度放牧。50年代以來,我國牧區牲畜由2900萬頭增加到9000多萬頭,而草地面積卻因開墾、退化、沙化而逐年減少。
三是濫采濫伐。我國沙區現有薪炭林24.7萬公頃,每年能提供薪柴594萬噸,僅占實際薪柴需求量的14.2%,這種巨大缺額造成更大規模的濫砍濫伐,形成惡性循環。
四是濫挖野生中葯材等沙生植物。據測算,每挖一公斤甘草要破壞0.53至0.67公頃土地。
五是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大水漫灌既造成水資源浪費,又使土地鹽漬化。上游有組織地大規模開墾,違反規劃過量用水,修建水利工程攔蓄淡水,造成下游水量減少,河水斷流,植被死亡。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到植物根部吸水層以下,造成植被衰敗,直至枯死。
(三)
防沙治沙是一件備受各國關注的大事,被國際社會列為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其立法也備受重視。全球性公約已經制定,各國立法大體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制定單獨的法律,二是制定有法律約束力的行動計劃,三是在環境法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加以規范。
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47/188號決議,決定成立一個防治沙漠化政府間談判委員會,起草《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沙漠化的國家特別是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約》。1994年在巴黎通過了這個公約,並向所有國家開放簽字。目前已有140多個國家簽署了公約,我國是1994年簽署的。在我國加入公約時,DESERTIFICATION一詞翻譯為沙漠化,後來我國有關方面決定翻譯為荒漠化。
一些國家單獨制定了防沙治沙法律,如丹麥在1539年由國王頒布了防沙法,後在1779年、1792年分別修改了這一法律。日本在明治30年頒布了防沙法,昭和62年進行了一次修改。美國於1719年針對海岸沙丘的破壞情況制定了防止植被破壞的法律,在1976年為聯邦土地管理法中規定要將具有歷史、自然等資源的荒漠區劃定為荒漠保護區。
澳大利亞在本世紀開始出現土地沙化端倪,聯邦議
『柒』 過渡開采地下資源的危害有哪些
無節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並引起地面下沉;
濫采濫用礦產資源,對有害人體的汞、鉛、鎘、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從地層深處採掘出來以後,不加妥善處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環境,等等。
『捌』 人類過度破壞地球資源的事例
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
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
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九大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定義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
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一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 。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大氣層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
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10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 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 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 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 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開墾草原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築公路、建廠、挖煤、採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玖』 過度開采礦產所導致的後果
濫采濫用礦產資源,對有害人體的汞、鉛、鎘、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從地層深處採掘出來以後,不加妥善處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環境,等等。
浪費過度的開采,大部分都是那種粗放的形式,因此利用的效率一般不人很高。
由於人類的破壞,礦產面臨枯竭。我們要節約資源,畢竟,礦產資源是無法再生的。
(9)人類過度開采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的分類,主要有:
根據礦產的成因和形成條件,分為內生礦產、外生礦產和變質礦產;
根據礦產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點,分為無機礦產和有機礦產;
根據礦產的產出狀態,分為固體礦產、液體礦產和氣體礦產;
根據礦產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礦業是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古老的領域之一。礦業的發展與擴大礦產資源的開發 利用,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中華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從他們誕生之日起,就開始從事礦產開發利用活動。
歷史學家將人類歷史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是以當時人們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種類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