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肅張掖有哪些地理優勢,哪些資源比較豐富
東臨武威
南臨
青海祁連
西臨酒泉
北臨
內蒙古阿拉善右旗
,資源有少量煤炭,適合搞農業方面的生產開發,制玉米種業較發達,民樂土豆,臨澤紅棗,肅南鹿產品,山丹天然蘑菇和黃蔘,物流以汽車為主,鐵路相對落後主要是車皮計劃難搞到。
『貳』 甘肅的礦產等資源是怎樣的
甘肅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之一,礦業開發已成為甘肅的重要經濟支柱。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截至2006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173種(含亞礦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數的74%。甘肅省查明礦產資源的礦種數有97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5種、非金屬礦產53種、水氣礦產2種。列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固體礦產地891處(含共伴生礦產),其中,大型礦床77個、中型202個、小型612個。據全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通報(2005),在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種中,甘肅省列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10種,前五位的有25種,前十位的有49種。有亞洲最大的金礦——甘肅陽山金礦。陽山金礦累計探獲黃金資源量308噸,是亞洲最大類卡林型金礦。據估算,陽山金礦已探明的黃金資源量潛在經濟價值達500億。
甘肅省能源種類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外,還有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儲量為6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31.57億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門和隴東長慶兩油區。全省煤炭預測儲量為1428億噸,已探明125億噸,保有資源儲量120億噸,煤炭資源集中分布於慶陽、華亭、靖遠和窯街等礦區。
甘肅風能資源豐富,總儲量為2.37億千瓦,風力資源居全國第5位,可利用和季節可利用區的面積為17.66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內部分山口地區,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風庫」之稱。目前正在建設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千萬千瓦級的超大型風電基地。
甘肅是中國太陽能最為豐富的三個區域之一,各地年太陽總輻射值大約為4800~6400兆焦/m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按現有利用水平測算可開發資源量約為520萬噸標准煤/年。
『叄』 甘肅省主要有哪些礦產資源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肆』 綜合甘肅的地理優勢,怎樣發展才會有前途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大部分位於我國地勢二級階梯上。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隴南山地: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盪,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里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里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布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這塊東西長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地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連片,一塊塊山間平原,是難以耕作之地,人煙稀少,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戈壁風光。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首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諸如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省內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多數河流也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省會蘭州市,天水、嘉峪關、平涼、酒泉、張掖、金昌、白銀等為省內主要城市。該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接地區,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河西走廊綿延於省內西北部;砂磁、戈壁與綠洲相間。主要山脈有祁連山、隴山、西傾山、龍首山、馬鬃山等。本省河流多屬黃河水系,以黃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祖歷河等為主。
『伍』 甘肅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甘肅省國土資源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省政協的監督關懷下,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在各市州黨委、政府、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實為著力點,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為保證,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規范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200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省主要地類面積及地類構成情況為:①農用地2541.73萬公頃。其中,耕地462.71萬公頃,佔18.20%;園地20.54萬公頃,佔0.81%;林地517.76萬公頃,佔20.37%;牧草地1410.99萬公頃,佔55.51%;其他農用地129.72萬公頃,佔5.11%。②建設用地96.93萬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7.60萬公頃,佔90.37%;交通用地6.47萬公頃,佔6.68%;水利設施用地2.86萬公頃,佔2.95%。③未利用地1909.08萬公頃。其中,未利用土地1850.28萬公頃,佔96.92%;其他土地58.80萬公頃,佔3.08%(圖1)。
圖1 2006年全省各類用地構成
2006年全省耕地面積中:旱地360.32萬公頃,佔77.87%;水澆地100.62萬公頃,佔21.75%,主要分布在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等地。
全省包括耕地中的水澆地及果園在內的農用地灌溉面積共有121.16萬公頃。已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計算森林覆蓋率為9.19%。
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8.02%,尚未利用的土地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1.98%,包括沙漠、戈壁、裸岩、低窪鹽鹼地、沼澤地等。
全省土地總面積居全國第七位,人均佔用土地量居全國第五位。耕地面積居全國第十一位,人均佔有耕地2.63畝,居全國第六位。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6年全省耕地增加3160.54公頃。其中,開發1595.13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50.47%;復墾460.95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14.59%;整理增加耕地828.66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26.22%;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72.00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5.44%;其他增加耕地103.80公頃(圖2),佔新增耕地總量的3.28%。
圖4 2006年各市州土地出讓純收益情況
(二)礦權市場建設
2006年按照全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全省地質勘查規劃,全面展開了探礦權采礦權公開出讓工作,通過制度建設,礦業權市場得到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公開出讓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肅南縣老君廟玉石樑玉石礦、民樂縣滿山煤礦等3宗普查探礦權以39.5萬元掛牌成交,景泰縣大泉水—大沙峴煤礦、武都區唐壩金礦采礦權分別以200萬元和295萬元掛牌出讓。完成了正寧南煤田采礦權出讓的前期准備工作。
1.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審批探礦權14宗,比2005年減少224宗;掛牌7宗,金額1744.5萬元。采礦權出讓635宗,金額7084.76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4.12倍和1.83倍。其中審批162宗,金額1600.79萬元,占總金額的22.59%,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6.2倍、5.08倍和2.78倍;拍賣8宗,合同金額4223.35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2倍和1.55倍,占總金額的59.61%,比2005年下降了10%;掛牌465宗,金額1260.62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3.32倍和1.49倍,占總金額的17.79%,比2005年下降了4.07%。
2.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探礦權轉讓29宗,成交價款25955.14萬元,其中出售28宗,價款6955.14萬元;作價出資1宗,價款1900萬元。采礦權轉讓5宗,成交價款175.2萬元,其中,出售3宗,價款163.3萬元;其他2宗,價款11.9萬元。分別比2005年減少8宗和1727.2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執法監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土地違法案件631件,涉及土地面積422.72公頃(耕地215.75公頃)。本年發生791件,面積374.09公頃(耕地162.03公頃);歷年隱漏案件65件,面積58.66公頃(耕地55.8公頃);2005年未結案2件,面積0.03公頃(耕地)。本年動態巡查發現違法案件1134件,涉及土地面積190.2公頃(耕地65.8公頃)。本年動態巡查制止違法案件877件,涉及土地面積110.19公頃(耕地45.03公頃),挽回經濟損失66.21萬元。
至2006年底,處理結案588件,面積345.87公頃(耕地211.34公頃);其中處理隱漏案件63件,面積52.13公頃(耕地49.27公頃);處理本年發生案件523件,面積293.7公頃(耕地162.14公頃);處理上年未結案件2件,面積0.03公頃。已處理案件中,拆除構建物77.74百平方米;罰沒款545.39萬元;刑事案件移送4起,給予黨紀處分3人、政紀處分3人。
據統計顯示,土地違法案件發案率較高的仍然是未經批准佔地的違法行為,占總案件的76%以上。
(二)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政府和相關部門依法管理礦產資源的意識明顯增強。尤其是個別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比較混亂地區的政府和部門,思想認識和觀念轉變比較明顯,越權行政、擅自審批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違規行為得到糾正,礦產資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
(2)無證勘查開采、破壞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據統計,全省共查處無證勘查55起,無證開采954起,超層越界開采15起,沒收礦產品3.284萬噸,罰沒款278萬元,吊銷采礦許可證18個,注銷采礦許可證229個,追究刑事責任1人。同時,對50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依法實施了關閉,並對2004年底前到期但未依法申請延續登記的46戶礦山企業的采礦許可證依法作出了注銷處理。對114個「圈而不探」探礦區塊,進行了依法查處和規范。
(3)公開暴光和查處了5起社會影響較大的典型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對康縣犀牛江河道非法開采砂金、西和縣六巷金礦和碌曲縣拉爾瑪金礦無證開采黃金違法案件進行了公開暴光和處理,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4)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結合貫徹全國地質工作會議精神和針對整頓規范中發現的問題,制定了《礦業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地質勘查基金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管理辦法》、《甘肅省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工作方案》、《甘肅省加強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促進回採率提高工作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規定,為全面規范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得到明顯加強。全省《礦產資源勘查規劃》、《礦業權設置方案》、《甘肅省礦產資源整合初步方案》已經編制完成。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全面展開,礦山資源整合工作已經起步,其中徽縣洛壩、謝家溝鉛鋅礦區已完成整合工作,為下一步全省資源整合工作全面展開提供了經驗。
2006年12月國家九部委工作組對全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第一階段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從五個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甘肅省對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高度重視,態度堅決,行動迅速,措施得力,進一步完善了有關政策措施,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第一階段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礦產執法監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礦產資源違法案件137件(其中集體15件,個人86件),查處無證開采120起,查處越界開采9起,至2006年底處理結案136件(其中集體15件,個人86件),本年未結案1件。吊銷采礦許可證6件,查處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管理補償費1件,查處其他3件,罰沒款158.49萬元。
從統計數據看,礦產資源違法案件中無證開採的案件占總案件的91%以上。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復議18件,比上年增加6件,加上上年未結的1件,共計14件。本年共審結19件,其中維持12件,撤銷6件,責令履行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省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不含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共2867人,行政人員2179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40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40%,大本及大專生204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71.33%,高中及中專生65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2.85%,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127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42%。直屬事業單位422個,職工數4500人。
2006年全省三級管理部門經費收入16478.1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37.56萬元,比2005年增加28.06萬元;地方財政撥款13204.9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1080.59萬元;其他收入3235.65萬元,比2005年增加1116.52萬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00萬元。
2006年以《公務員法》實施為契機,全面加強機關公務員培訓工作,全年培訓機關人員108人次。在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班9期,培訓幹部758人次。組織市州國土資源局長12人次,參加國土資源部舉辦的局長培訓班。通過開展教育培訓,提高了全系統幹部職工依法行政、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溝通協調、推進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潔、自我約束的能力。
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及培訓機構畢業或結業人數(省級以上證書)達1555人,比2005年增加了11.71%。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24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52人次,其他培訓1179人次(其中國外培訓2人);學歷教育298人次,比2005年下降39.60%人次,博士生1人,碩士生10人,本科生結業165人,大專結業122人。本年獲得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1人。
七、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土地資源信息
2006年,全省穩步推進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了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了辦公自動化、手段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和服務化,及時、全面地對全省土地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一批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城鎮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等方面的應用軟體相繼得到開發和應用,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土地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專業隊伍。
全省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已建成運行,全省有58個市(縣、區)建成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佔全省應建數的67.4%。全省已有55個城鎮建立了1∶500~1∶2000的地籍信息系統,佔全省應建數的55%。
利用SPOT5衛星數據完成了全省18個縣(市、區)的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遙感技術,對蘭州市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和全省開發園區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及時掌握監測區內的土地利用狀況。目前,全省絕大多數縣(市、區)和60%的鄉(鎮)已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制圖。這些信息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地籍管理、建設用地審批、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基本農田保護、農用地分等定級、城市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等方面,為全省經濟建設、土地資源管理提供了准確可靠的土地資源基礎數據。
(二)礦產資源信息
甘肅省礦產資源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完成了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資料庫、礦產資源儲量空間資料庫、省市縣三級采礦權資料庫和省級探礦權資料庫建設,並已運用於礦政管理工作。國土資源部試點項目《甘肅省礦產資源電子政務管理信息系統》已進行入運行階段,此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全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信息化的建設步伐。已建成了甘肅省1∶20萬水文地質圖資料庫、1∶20萬地球化學資料庫、1∶50萬、1∶20 萬、1∶5萬地質圖資料庫,大中型礦產地資料庫等一批大中小各種比例尺的地理、地質、物探、化探、遙感資料庫。完成了1461份地質資料數字化的建庫工作,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已用於資料目錄的自動化查詢系統。
(三)網路網站建設
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完成了區域網(內網)和政府門戶網站(外網)的建設工作。省廳區域網一期建設工程的完成,實現了網上查閱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地質資料、目錄檢索、發布信息和訪問省國土資源網站的功能,市(州)和部分縣(市)國土資源部門也建起了一批門戶網站。完成了部省兩級視頻會議系統建設,並已投入使用。在省發改委的指導下,完成了全省「金土工程」項目的可行性報告編寫論證工作。各市(州)、縣(市、區)按照國務院和省發改委的要求正在開展本級「金土工程」項目的申報和論證工作,「金土工程」項目在全省的實施,必將促進甘肅省國土資源各項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
全省從事信息化建設人員483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本、大專生401人,中專、高中生77人。技術人員78人,其中高級技術員16人,中級技術人員34人。累計投入經費2593.4萬元,其中2006年投入787.71萬元。
八、幾點建議
(1)繼續加大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保護、珍惜、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意識。
(2)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管理,依法嚴格土地審批程序,把好土地「閘門」,發揮好宏觀調控作用,切實維護好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3)借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之機,進一步加強對各種違法開採行為的清理整頓,為深化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奠定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規模化開采和集約化利用礦產資源。
(4)根據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主要違法情況,應進一步加大國土資源動態巡查力度,盡量使無證開采、未經批准佔地等現象在萌芽狀態時予以制止。
(5)加快國土資源綜合統計改革步伐,使統計數據和指標科學合理,適應國土資源管理的要求,真正發揮統計數據的作用。為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參考數據。
『陸』 甘肅的豐富物產有哪些
1、瓜州蜜瓜:甘肅省十大特產瓜州蜜瓜,甘肅省瓜州縣特產。瓜州縣種植蜜瓜歷史比較悠久,特別是該縣瓜州鄉所產白蘭瓜、黃河蜜等蜜瓜品種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走俏市場。瓜州蜜瓜有4個系列30多個品種,質脆汁多,香甜可口,清爽宜人,含糖量達14%一19%,是消暑止渴的佳品。
『柒』 甘肅省除了進行種子生產發展經濟還可以依託什麼資源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甘肅省除了進行種子生產發展經濟還可以依託光、熱、水土資源,甘肅省獨有的光、熱、水土資源,使該省成為良種繁育的最佳區域,目前玉米、馬鈴薯、啤酒大麥等大宗農作物良種繁育向優勢區域集中,制種業成為全省農業優勢產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體消息可關注官方網站,獲得第一手權威信息。
『捌』 甘肅省旅遊資源這么豐富,為什麼旅遊收入卻不高呢
甘肅旅遊資源收入不高,可能與它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源氣候問題有關。
大家都知道,甘肅有許多許多的蒙古包,是大西北最美麗的綢緞之一,擁有遼闊的地域環境,在甘肅基本上沒有海,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十分的豐富。在這里,你會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經濟上的收入不如預期,原因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對於外地遊客來說,沒有人會願意長途跋涉來找罪受,當地的水源十分的稀缺,要洗澡和喝水十分的困難,需要到很遠的地方運輸水源。再者,由於當地位於內陸地區,氣候常年乾燥,幾乎無雨,風沙大,只有一望無盡的戈壁和沙漠,植被非常的稀少這一點,也是無法支撐其旅遊收入的地方。
總而言之,如果甘肅的旅遊資源要得到發展的話,必須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方面的建設,並且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旅遊資源開發的工作,才能使旅遊資源收入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