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建設節約型社會要節約哪些資源
擴展閱讀
投標報價成本分析怎麼做 2025-05-25 09:27:34
什麼廠生產要用石油 2025-05-25 09:15:47

建設節約型社會要節約哪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7-15 03:30:21

⑴ 我國為建設節約型社會採取的措施

1,凡事開題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先導;2,有力金援區別傳統能源利用的「新」能源產業;3,搬學外國既有經驗模式。。。。

⑵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意義

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節約型社會。節約型社會已成為一個代性的話題,也將成為一個永久性的話題。中央提出的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或用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深謀遠慮而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緊迫性、指導性和重大的戰略意義。

(2)建設節約型社會要節約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實行強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制度,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政府節能采購、合同能源管理。

⑶ 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設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的利用。完善產權制度,明晰資源的產權,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實行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綜合措施。完善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健全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考核體系,依法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堵塞能源資源浪費漏洞。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切實開展各項節能環保的執法檢查。
第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鼓勵科技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資源的開采和消耗環節,要注重提高綜合回收和利用率;在廢物和再生資源產生環節,既要強化污染預防和控制,又要注重分類收集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注重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起資源節約的技術支撐體系,發展循環經濟。第四,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宣傳節能減排觀念,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節能減排活動。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倡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⑷ 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怎樣建設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⑸ 我們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一: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提高資源利用率,做到低消耗、高效益、低污染。最主要的是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增強節約能力,切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資源的開采及利用有法可依,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工作。制定相關行業的市場准入制度,真正淘汰一批嚴重浪費及資源利用率低的企業。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及相關單位及進行整改。

三:加快技術創新,推進資源節約技術進步。抓緊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示範,努力突破資源節約的一些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整體上全面提高資源節約技術水平。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與傳統經濟的「資源污染」的物質單向流動不同,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可以有效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和發展的沖突。

五:深入開展宣傳,提高全民族的資源意思與節約意識,倡導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全面介紹我國的資源形式與節約潛力,宣傳國家有關資源節約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以及資源節約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

六:全社會建立起節約型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節約型社區及家庭。資源節約是一項涉及各行各來千家萬戶的事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與努力。

總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持,資源的承載力也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而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因而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當務之急,是關繫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

⑹ 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中,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宣傳教育等手段,動員和激勵全社會節約和高效利用各種資源,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支撐全社會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模式。在這里,「節約」有兩層涵義:一是杜絕浪費,即要求我們在經濟運行中減少對資源消耗的浪費;二是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財富。要看到,資源節約型社會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雖然資源節約了,但卻是「不發展的社會」,這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節約型社會與過去強調的「勤儉建國」相比,內涵更廣泛,發展的層次更高。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既要盡可能少地消耗資源,並且能夠盡量循環利用,又要保證全社會較高的福利水平。基於此,必須著眼於制度規范和政策引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節約資源、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相結合,把節約資源納入經濟轉換方式的重要內容,促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同時,讓每個人羞於浪費、不敢浪費。
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只是由我國人均資源較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更重要的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過去我國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用於支撐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十分嚴重。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要打破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建設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另外,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護環境的有力措施。經濟運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環境退化、惡化嚴重。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的破壞,轉變經濟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重要的一步。最後,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我國正在積極實行資源的「走出去」戰略,但是對於重要資源特別是糧食耕地、淡水、石油、煤炭等戰略性資源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如果依賴進口,就會受制於人,在國際競爭中將處於劣勢。因此,建設節約型社會實質上是關繫到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和長遠戰略方針。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證,只有通過建設節約型社會,才有國家的長足發展。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著力點,一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要求真務實,居安思危,增強資源憂患意識和全局觀念;做到建設節約型社會從今天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地、節材等具體工作做起,讓節約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二是加大調控和監管力度,杜絕重復建設等浪費現象。低水平重復建設一直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頑症」。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和局部利益,沒有看到資源的無端消耗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產生的消極後果。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於企業行為要積極引導和規范,對於政府行為要加大監督力度,改變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把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列入監督考核內容。三是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加以控制,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要盡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四是大力扶持環保產業,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環保產業潛力巨大,不僅能回收廢棄物,減少污染,它的產值巨大,還能推動經濟發展和勞動及就業。環保產業只是作為循環經濟的一個環節,我們應該著手建立循環經濟體制。循環經濟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經濟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將人類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我們應當轉變觀念,積極探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著手建立支撐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技術支持體系和公眾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循環經濟為能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建設節約型社會,還要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入,以科技進步帶動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推動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應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技術水平。與此同時,國家還應該不遺餘力地加大對新能源開發的投入,加快新能源開發的速度。
完善法律法規,創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機制。要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范和理順產權關系,保護各種資源產權權益,這樣才有人對資源負起責任,才能盡量發揮資源的效益。要完善《節能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規,加大實施力度,對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者依法懲處。建立資源利用的協調機制,根據資源的承載能力來配置資源。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還要建立健全民眾的監督機制,讓制度成為資源節約的有力保證。
它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資源和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和環境的支撐。
(2)我國資源相對不足,人均佔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造成過量消耗資源,環境嚴懲污染,生態嚴懲破壞。資源和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嚴懲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及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自下而上和發展。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和生態,才能促進我這經濟社會平穩較快持續發展。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我國資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響了我國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和生態,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是要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正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有資源和環境作保障。我國粗放型
的經濟增長方式,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保障國家安全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
解決我國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能夠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6、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⑺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是什麼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是節約資源。我國資源問題的現狀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從中國的歷史縱向看,資源應用的效果取得了明顯的提高;二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部分不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⑻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要求是什麼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8)建設節約型社會要節約哪些資源擴展閱讀: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首先,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時期,這在客觀上決定了我國的能源資源需求量將持續上升。我國不斷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成為全球加工製造基地,也加劇了國內能源資源供給壓力。

解決能源資源瓶頸問題,必須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但近年來已成為煤炭凈進口國,而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則高達50%左右。雖然我國在「十一五」時期節能減排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尚未形成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相結合並逐步過渡到以市場為主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在消費領域提倡並實踐綠色消費,而綠色消費在我國剛剛展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大。但由於發展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既要做好長期攻堅准備,又要增強緊迫感,加快推動。

⑼ 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十大措施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2006-04-06
江蘇省信息中心采編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鄔紅華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全黨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要內容,對我們黨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這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在現實背景下,研究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涵及如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這里的「節約」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資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根本標志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體現了人類發展的現代理念。

1、確立節約資源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

國家要加強在各個領域增長方式和全面節約管理。在組織編制「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中,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資源節約的政策法規和監管體系,制定鼓勵節約使用資源的相應政策措施,完善法規標准,實行嚴格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並強化節約資源工作的強制約束力。要抓緊研究制定《節約能源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的配套法規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法規,制定資源高消耗行業市場准入標准,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准,組織修訂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制訂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資源綜合利用等情況予以重點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和有關單位及時進行整改,盡快實現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

2、形成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轉換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扭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要盡快形成以節地、節水、節能為中心的農業體系,重效益、節時、節能、節約原材料的工業體系,規劃科學、設計優良、節地、省材、質量過硬的基本建設體系,節時、節能、重效益的運輸體系,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的生活服務體系和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從戰略上構建資源從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各個環節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有機節約整體。

3、大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最能代表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與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徵,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如果說傳統經濟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的話,那麼,循環經濟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可以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和發展的沖突。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三分之一、銅產量的二分之一、紙產品的三分之一都來自於循環利用。我國有色金屬再生利用量僅占總產量的15%-20%,發達國家一般為30%-40%。如果其中的廢玻璃、廢塑料等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會增加垃圾處理量,更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要加強對廢品回收利用的管理,促使其有序發展。

4、大力發展環境產業,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世界經合組織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環經濟理念基礎之上的環境產業必將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並列為當代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領域,是 21世紀世界性的主導產業之一。通過發展環境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擔負起分解者的職能,對無法再次循環利用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5、要倡導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

人們的消費方式對資源消耗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的消費方式一定要從本國、本地區的消費環境出發,要考慮資源和生態可以承受的消費度。如果不顧國情,簡單地模仿、攀比一些發達國家的消費方式,將會帶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災害;反過來,只會降低消費質量。為此,應當選擇如下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一是應當講究日用消費品的質量、實用和耐用性,盡量縮小一次性消費的范圍。在全社會推廣節能型、節水型的低度消耗資源的適度消費生活體系,減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費。二是注意食品消費結構的合理化,保持中華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在飲食結構上不宜不加區分地普遍提倡以動物型食品為主,膳食結構仍應以植物型食品為主或動植物並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對集中的居住方式,發展公園、公共娛樂場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別墅、花園等。

6、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節約資源技術進步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資源節約的有效手段。要積極推動資源節約科技開發,建立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突破資源節約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資源節約重大技術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的節能、節水設備和器具,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高新技術和第三產業發展和升級,從整體上全面提高資源節約技術水平。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粗放、低效率技術向集約、節約和高效率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對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形成的效率潛力。

7、重視信息工作,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信息交換平台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發達的信息系統之上。企業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獲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接、資源的整合、再生資源的相互轉移開發等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發達的信息網路來實現。在今天市場中介體系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政府應協助建立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信息服務體系。整合廢棄物的性質及來源、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技術等信息,規范信息的收集、合成、傳輸、反饋等機制,以電子政務、企業信息資源共享為重點與切入點,建立資源節約型信息交換平台,及時發布各類循環經濟市場信息,實現資源共享,為各企業間實現廢棄物、能量等交換提供信息幫助。

8、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指標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本質就是提高經濟資源的生態效率,在經濟發展目標和生態環境目標之間建立一種最佳的協調機制。為了衡量評估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指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和實踐,有必要建立一套資源節約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建立的指標體系可以全面衡量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效益以及循環特徵、資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有機的聯系,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指標體系要從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原理入手,從各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力、資源利用的節約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指標體系的設立原則為:良好的政策相關性、可測定性和可比較性、易於分析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等。

9、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和調節機制,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利用,改變因資源的低成本、非公開化造成的浪費。目前,我國一些重要資源短缺,其中有些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基本上是不可貿易產品,其市場價格本應較高才能產生節約使用的效果,但由於這些資源的使用成本嚴重偏低,導致了資源的粗放使用。同時,一些對環境資源有嚴重影響的企業,可以不支付它們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實現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合理確定資源價格,使資源使用者付出應承擔的社會成本,對自己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造成的後果承擔經濟責任,從而使節約使用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10、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

要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要把宣傳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常識結合起來。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進行綠色消費,優先購買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以及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的產品,鼓勵節約使用、反復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購買的物品。要把宣傳重要意義和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在宣傳教育中發放介紹垃圾處理知識和再生利用常識的小冊子,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工作。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做到以教育形式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長,以家長影響社會。

⑽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什麼重點又是什麼二者如何區分

核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於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中「節約」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節約」的這兩重含義是內在統一的,必須統籌兼顧,不能片面理解。

重點: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是節約資源。我國資源問題的現狀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從中國的歷史縱向看,資源應用的效果取得了明顯的提高;二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部分不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如何區分:
核心是理念方面的,重點是具體實施方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