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四川省宣漢縣的林業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可向您提供一份林業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提綱。
一、林業生態體系建設
1、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2、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3、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加緊編制《廣西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規劃》,積極爭取國家啟動石漠化治理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遵循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的原則,根據石漠化面積、石漠化程度、區位狀況、危害程度、貧困程度等將石漠化或潛在石漠化土地分布縣劃分為重點治理縣和一般治理縣,並堅持 "先行試點--全面綜合治理--鞏固提高"三步走戰略,頭兩年先行試點,試點范圍依據當地經濟狀況、組織保障能力、人才技術基礎等因素確定,重點放在石漠化嚴重的河池、百色、崇左、來賓和桂林5市。後3年在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逐步進入全面治理階段,范圍擴大至重點治理縣和一般治理縣。"十一五"期間,規劃採取生物措施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積1300萬畝,其中封山育林面積1000萬畝,人工造林300萬畝;結合農村能源生態工程新建沼氣池100萬座,使岩溶地區的沼氣入戶率達到50%以上;在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的石漠化旱地,實施坡改梯工程面積150萬畝;對人均耕地0.3畝以下、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石漠化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規劃生態移民5萬人。
4、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直接關繫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建設,將更有效地保護和拯救一大批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恢復和發展珍稀物種資源,實現動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1)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加強自治區級野生動植物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體系建設,加強重點保護物種的保護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虎、長臂猿、野生雉類、白頭葉猴、黑葉猴、蘇鐵、蘭科植物、銀杉、紅豆杉、望天樹等13種(類)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拯救工程,加強建設虎、白頭葉猴、黑葉猴、野生雉類和鱷蜥等種源繁育和研究基地(中心)5處,建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蘇鐵、蘭科植物等珍稀植物繁育中心4處,健全野生動植物監測體系;建設大明山、十萬大山、貓兒山等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4處,廣西野生動植物監測及鑒定中心(含數字化標本館),南寧珍稀植物園;搬遷和擴建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進一步加強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健全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體系,有效控制並杜絕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流失,促進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2)自然保護區建設。以鞏固現有自然保護區為主,開展示範保護區建設,以山系、流域系統科學地整合現有自然保護區;重點建設和完善弄崗、木論、大明山、十萬大山、貓兒山、千家洞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九萬山、岑王老山、龍灘、老虎跳、雅長蘭科植物、茅尾海紅樹林等10處自然保護區申報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力發展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新建黨江紅樹林、金秀老山、王崗山、作登銹毛蘇鐵等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2處,將古修、西嶺山、古龍山、地州、春秀、青龍山、天堂山等條件具備的縣級自然保護區申報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新建縣(市)級自然保護小區700處,使80%的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形成較為完善的廣西自然保護區網路。
5、濕地保護與恢復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廣西是我國濕地類型和分布面積較多的省(區)之一,既有海岸濕地,又有內陸濕地,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進行廣西濕地資源復查,新建濕地自然保護區5處,濕地保護小區100處;重點建設完善山口、北侖河口等國家級保護區3處;力爭將茅尾海紅樹林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力爭將黨江紅樹林保護區等4處濕地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建設;實施退養(耕)還灘(湖) 3萬畝,人工營造紅樹林3.75萬畝,恢復海草場0.9萬畝;建立濕地可持續利用示範區3處;建立沿海濕地示範公園3處;建立濕地資源生態監測區3處,恢復濕地植被15萬畝,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1.5萬畝。建立廣西濕地保護協調機制,初步形成廣西濕地保護網路體系,使廣西一些重要的天然濕地得到全面的保護,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使我區50%的天然濕地、80%的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恢復濕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態功能。
6、重點公益林保護工程
通過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制訂重點公益林資源保護和管理辦法,健全公益林管理機構,採取以封山管護為主,封、造、補、撫相結合的措施,對重點公益進行有效保護、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公益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1)制訂重點公益林資源保護和管理辦法,繼續停止重點公益林商品性採伐,對國家重點公益林以及即將區劃認定的地方重點公益林實施有效保護。
(2)在實施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基礎上,建立完善自治區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對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外的自治區級以上的重點公益林,實施全面補償。
(3)結合退耕還林、珠防林、海防林、石漠化治理等林業生態工程,大力營造和封育公益林,及時將新造的海防林基幹林帶調整入公益林范圍。在各項生態工程中新造公益林100萬畝。
(4)在實行重點公益林全面封山管護的基礎上,採取封山育林、補植套種等經營技術措施,完成公益林中郁閉度0.5以下的低效林改造,計劃封山育林面積500萬畝,補植套種面積100萬畝。
7、退耕還林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要在鞏固"十五"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一是切實抓好各項政策的兌現,加強對已有成果的管護和鞏固;二是研究制定包括適當延長補助年限等相關後續政策;三是加大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飼圈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配套政策措施的同步到位,加大後續產業培育力度,確保不反彈。四是布局上重點突出石漠化和沙化區域。"十一五"規劃在穩定地管好"十五"1064萬畝退耕還林特別是332萬畝退耕地還林的基礎上,新實施面積850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5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00萬畝,封山育林500萬畝。人工造林樹種以鄉土樹種和引種成功的速生豐產樹種為主,主要有竹子、西南樺、八角、板栗、核桃、茶葉、任豆、杉木、馬尾松、雜交松、桉樹和相思樹等。
8、農村能源建設
繼續大力推進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同時適時適地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建池、統一供氣、市場運作新模式。對於有養殖習慣和能力的農戶,繼續按現在模式建設戶型沼氣池。對於農戶養殖率不高,不適合沼氣池入戶的村屯,可採用規模養殖、集中建池、統一供氣、市場運作的辦法,實行沼氣池不入戶,但沼氣同樣入戶的辦法,實現沼氣池利用率和沼氣入戶率的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大力推進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配合進行改廚、改廁、改圈,有條件的還可以改水、改路、改房,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進行規劃建設,推進農村城鎮化發展。規劃新增農村沼氣池100萬戶,使全區農村沼氣池保有量達373萬戶,入戶率達到46%。發展規模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150處,省柴節煤灶更新推廣100萬戶,太陽能熱水器15萬平方米,小型風力發電機1000台,微型水力發電機5000台。
9、城市森林發展
切實加強對城市周邊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及保護小區的建設力度,加快以城市森林為主的綠化建設,為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廣西服務。城市森林發展,要突出城市和人兩個主體,將公益林建設放在首位,大力構築以公益林為主體的城市森林生態屏障,為人居環境改善和生態化城市建設服務;注重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重視鄉土樹種的使用,突出城市所在地森林植被的本土特色;城市森林建設要與景觀建設相結合,營造一種樹種豐富,季相多彩的自然結構;傳承歷史文化,強化科普配套設施建設和文化林建設,豐富城市森林文化內涵;遠效與近效相結合,不斷擴大城市森林面積,改善人居環境。爭取完成主要旅遊和工業城市的森林建設總體規劃,城市森林建設要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結合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建設,加大城市范圍內,特別是風景名勝區、城市公園內的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樹碑立傳,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10、生態文明建設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豐富生態文明村和生態文明社區的內涵,將農村人口聚居區森林生態圈及風景林保護和社區森林覆蓋率作為主要建設內容,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周邊農村和重要旅遊城市社區為突破口,結合重點林業工程建設,編制和修編生態文明村和生態文明社區建設規劃,開展生態文明村和生態文明社區建設。
二、林業產業體系建設
1、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
2、名特優新經濟林基地建設
廣西名特優新經濟林樹種豐富,共有水果類、乾果類、木本油料、工業原料、調料香料和飲料六大類,主要樹種有荔枝、龍眼、板栗、核桃、油茶、油桐、八角、肉桂、茶葉。規劃新增名優新經濟果木林面積160萬畝,使經濟林保存面積達到3500萬畝;通過補植、嫁接、施肥、更換樹種等措施改造八角、肉桂、油茶等低產林500萬畝。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方式,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公司(林場)和農戶的作用,加強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通過原產地保護和森林認證培育知名品牌,通過建立質量監測體系、配方施肥、合理使用生物農葯等措施把好產品質量關,為林業產業的建設提供豐富的質量優良的原料。
3、能源林基地
生物質能源是一種清潔能源,是一種可以循環利用的能源。在國家能源戰略指導下,大力培育速生高產和高熱值的能源林基地,努力緩解我國農村能源短缺的局面,為國家能源戰略調整和能源建設作出貢獻。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利用廣西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定向選育若干種高產能源林品種,提出成熟的營造林技術。配合國家規劃,重點建設以麻瘋樹(山桐子)、油桐等為主導樹種的能源林基地。
4、制漿造紙業
5、木材綜合加工業
6、林產化工業
7、竹藤加工業
8、林特副產品加工業
9、森林旅遊業
新建森林公園15處,使全區總數達到59處,建成在國內外享有較大影響的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旅遊區10處;全區有13個自然保護區開展森林旅遊活動;推出12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熱線。森林旅遊接待國內遊客量達到600萬人次。發揮森林公園旅遊的骨幹作用和自然保護區在森林旅遊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良鳳江、姑婆山、十萬大山、黃猄洞、八角寨、大桂山、大容山等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加強大明山、大瑤山、貓兒山、花坪、弄崗、木論、十萬大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區建設。
10、花卉業
到2010年,實現全區花卉種植面積40萬畝,年銷售額60億元。花卉產業逐步成為我區林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規模和產值達到國內花卉業中等省份的水平,基本形成以特色花卉為主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總體上實現產業布局合理,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經營,把我區建成具有南亞熱帶區域特色的花卉大省和強省。重點抓好花卉生產示範基地、花卉市場流通體系、花卉科研體系的建設。重點建設1個省級大型花卉市場(南寧花卉交易中心市場)、1個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廣西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花卉研究所、花卉種苗繁育中心)以及12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即南寧邕武和邕賓公路萬畝花卉基地,南寧"花花世界"園林產業展示園,南寧切葉生產基地,南寧橫縣萬畝發財樹基地,桂北百里生態小康文明長廊萬畝桂花基地,桂林堯山旅遊花卉生產示範基地,融水、金秀珍珠羅漢松,百色、崇左多種蘇鐵,防城金花茶等特色花卉生產示範基地,玉(林)貴(港)經濟走廊花卉產業帶,岑(溪)梧(州)百里花卉長廊,北海十里花卉長廊,柳州三門江、玉林大容山鮮切花生產示範基地,容縣、平南蘭花生產基地等。
11、野生動植物馴養利用業
按照"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要求,鼓勵依法開發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利用,培育野生動植物資源,確保野生動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重點保障種源繁育、科學研究、觀賞展示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中醫葯、保健品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等。重點實施食蟹猴、梅花鹿、虎紋蛙、蛤蚧、蛇類、七彩山雞、鵪鶉、果子狸、竹鼠、野豬、蘭科植物、蘇鐵、紅豆杉、羅漢松等養殖繁育利用工程。"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3個以食蟹猴養殖為龍頭的出口創匯基地和4個以梅花鹿為主的高效益、高附加值、規模化養殖基地,在南寧市建立1家動物養殖產品專業市場。到2010年,合法經營的野生動物養殖場達到500處以上。建立4處蘭科植物異地遷移保存物種基因庫和蘭花良種生產基地,3處蘇鐵培育基地,4處紅豆杉培植基地,1處羅漢松培植基地。以現有廣西野生動物救護研究中心、廣西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梧州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等為主體,進一步完善軟硬體設施,加強信息化管理,鼓勵它們與野生動植物資源培育和合理利用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產、學、研"聯動機制,提高新產品研發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形成完整的科研開發、養殖繁育、觀賞展示、加工利用產業鏈。
三、全面加強森林經營
"十一五"期間要以"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為方針,以提高森林質量,優化結構為主線,堅持依法治林、科技興林,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水平,推動森林經營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根據我區森林經營管理現狀,規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著力推進森林分類經營改革。公益林經營要在實施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基礎上,建立完善自治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對重點公益林的管護投入實施全面補償,切實保護公益林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管護者的積極性;另外,要繼續實行公益林管理領導目標責任制,落實管護責任和目標;制訂完善公益林保護和管理辦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使用和管理辦法,使重點公益林保護、建設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嚴格的保護和管理,全面提高公益林的生態功能質量。商品林要在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和秩序,由市場配置資源;加快產權制度改革,規范森林資源產權變動的監督管理和完善相應的法規,同時要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要保證非公有制林業在市場競爭中,擁有與國有林、集體林平等的權利與責任;通過對商品林經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扶持,促進商品林業的發展,並逐步走上集約化規模經營的軌道。二是加強低產林改造。森林單產水平低、質量差,林產品供給能力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一大障礙。據1998-1999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結果,全區低產林占森林面積比重高達60%。因此,通過改造低產林,發展速生豐產林,逐步調整和優化森林結構,促進森林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無疑是實現我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途徑和措施。"十一五"期規劃以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為契機,改造低產林面積900萬畝。三是加強中幼林撫育和管理。長期以來,由於經營管理粗放,撫育管理跟不上,或者由於採伐指標限制,使一些該撫育間伐的林分未能得到及時撫育間伐等,也是導致森林整體質量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十一五"期要將加強中幼齡林撫育管理作為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措施擺上議事日程。一方面要落實幼林管護責任主體,明確責權利,確保幼林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並積極開展營造林監理工作,嚴把造林工序質量關;另一方面要加強撫育間伐,及時對符合間伐條件的林分採取優先安排間伐指標等措施,滿足森林科學經營對撫育間伐指標的需求。"十一五"期規劃完成撫育間伐中幼齡林面積1800萬畝。四是開展森林認證試點工作。全球可持續發展潮流和國際林業進程預示著新世紀林業發展的方向。為了提高我區森林經營水平,打通我區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的渠道,提高經營效益,開展森林認證乃是必由之路。規劃"十一五"期在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開展森林認證試點工作,為我區廣泛實施森林認證積累經驗。
四、支撐保障體系建設
1、實施科教興林和人才強林戰略
2、森防體系建設
(1)森林防火
(2)森林公安
(3)森林病蟲害防治
(4)外來有害物種入侵防治
3、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和監測體系建設
(1)森林資源行政管理
(2)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設
(3)森林資源監督檢查體系建設
4、加強造林和森林培育質量管理
5、建立重大林業災害應急體系
6、加強林業行政執法體系及監督檢查體系建設
(1)加強林業行政執法體系建設
(2)強化林業行政執法監督
7、切實搞好林木種苗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十一五"期間,根據林業建設的需要,以自治區級和重點工程縣為重點,加大廣西珍貴優良鄉土樹種種苗示範基地、林木良種繁育中心、林木種子加工與貯藏中心和采種基地建設力度;開展森林資源種質調查、收集、保存和評價利用;加強林木良種審定工作,大力推廣林木種苗新技術、新成果,提高林木種苗科技含量。
8、加強基層林業工作站建設
理順基層林業站管理體制,強化其執法監管的地位和作用;對基層林業站辦公用房、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等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力度,爭取達到新時期標准林業站建設標准;完善培訓制度,搞好林業站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確保各項林業工作在基層的全面落實。
9、加快數字林業建設,實現公共資源信息共享
在初級的林業信息網路的基礎上,以"3S"技術、網路技術、智能技術和可視化技術等為支撐,啟動廣西數字林業建設,為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提供實時、動態、開放式的信息服務。到2010年,重點建成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綜合監測資料庫管理系統、林業數字化地圖圖形庫管理系統、森林資源管理和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的實時監測系統、突發事件遠程精確指揮中心和林業業務資料庫系統,重點林業工程建設應用和管理系統,多媒體林業寬頻綜合業務網路系統等。通過快速的網路環境建設和研發便捷可視的應用平台。實現區、市、縣林業系統公共資源信息共享,全面提高廣西林業電子政務水平。
10、進一步擴大林業國際合作和對外開放
立足我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進一步擴大林業國際合作和對外開放。"十一五"期間,積極開展雜交松優良無性系的引進和選育工作,積極引進類似於《廣西綜合林業發展和保護項目》的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爭取全球環境基金、生物碳基金等國際基金的支持,不斷擴大廣西林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積極參與國際森林問題磋商和亞太經合組織林產品貿易自由化談判等國際重大活動,加快我區林業與國際林業接軌步伐;積極引進和吸納國內外的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促進林業產業和林產品的升級換代;完善林產品出口促進政策和機制;加大國內外有關生態林業和林產工業建設的調研力度,及時准確地把握林業發展動態。
B. 四川的資料
--------------------------------------------------------------------------------
省份介紹:
概況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 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 是中國內陸腹地省份之一。東鄰重慶市, 北連青海、甘肅、陝西省, 南接雲南、貴州省, 西靠西藏自治區。地跨東經97°21′-108°31′和北緯26°03′-34°19′之間, 東西長1075公里, 南北寬921公里。
〔面積〕四川省幅員面積48.41萬平方公里。
〔民族〕四川省有53個民族, 除漢族外, 有彝、藏、羌、回、苗、土家、滿、傣、僳僳、蒙古、白、納西、布依族等13個世居的少數民族。
〔行政區劃〕共有21個市、地、州, 轄177個縣(市、區), 其中有13個地級市、5個地區, 3個自治州, 18個縣級市, 35個市轄區, 124個縣, 3個自治縣。
〔省會〕成都市。
〔主要城市〕成都、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南充、攀枝花、德陽、綿陽、樂山、廣安、廣元、遂寧等。
自然條件
〔地形〕四川以多山與高原為特色, 60%以上的地區海拔都超過1000米。四川地勢西高東低, 西部為川西高原, 屬青藏高原的東南翼, 是大幅度隆起的高原和山地, 東部為四川盆地及其邊緣山地。四川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深切河谷、現代冰川和沼澤等在川西高原也多有分布, 高原廣泛分布於川西北的甘孜州、阿壩州境內;山地主要分布於甘孜州、阿壩州的東南部和川西南的涼山州;丘陵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四周;平原以成都平原最為著名, 面積達8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四川地貌類型結構中, 平原面積佔全總面積的5.3%, 丘陵佔12.9%, 山地佔77.1%, 高原佔4.7%。
〔水文〕四川水量豐富, 河流眾多。全省河流以長江水系為主, 除阿壩州北部若爾蓋縣的白河、墨曲河屬黃河水系外, 其餘均屬長江水系。全省主要的河流有長江、嘉陵江、沱江、岷江、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等。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鹽源縣的瀘沽湖、西昌市的邛海、雷波縣的馬湖、茂汶縣的迭溪海子和雀兒山東麓的冰川湖——新路海。
〔氣候〕四川省地處亞熱帶, 氣候溫和、濕潤, 年平均氣溫16-18℃, 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由於受地理緯度和地貌的影響, 氣候的地帶性和垂直方向變化十分明顯,東部和西部的差異很大。東部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少日照地區, 也是中國亞熱帶氣候的主要分布地區, 屬溫暖濕潤的東南季風氣候;川西南山地為干濕季分明的西南季風氣候。全區熱量資源豐富, 雨季長、雨量多, 全年為農耕期。川西高山峽谷為垂直分布的山地氣候。其中南部谷地熱量資源最豐富, 多光照, 冬春連旱期長, 水熱矛盾突出, 主要氣象災害是乾旱和暴雨洪澇。川西高原為長冬無夏的高原氣候, 熱量資源貧乏, 雨季短、雨量少, 冬干夏雨, 干濕分明, 主要氣象災害是冷害和乾旱。
資源狀況
〔土地資源〕四川省土地總面積中, 耕地佔13.48%, 園地佔1.21%, 林地佔38.01%, 牧草地佔31.16%,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佔2.54%, 交通用地佔0.56%, 水域佔2.29%, 未利用地佔10.75%。全省土地總面積佔全國5.1%, 居全國第5位, 但人均土地0.6公頃, 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6%。人均耕地0.08公頃, 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3%。
未利用土地多, 但可墾、宜耕後備土地資源少是四川省土地資源的特點。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積525.32萬公頃, 其中可供開發利用的後備土地資源139.78萬公頃, 僅佔26.61%;宜耕後備資源24萬公頃, 僅佔4.38%, 主要集中分布於攀西地區。可開發為林地的29.41%萬公頃, 占未利用土地面積的5.06%, 可開發為牧草地28.04萬公頃, 占未利用土地的5%。
[森林資源] 現有林業用地2323.16萬公頃,全省森林覆蓋率24.23%, 加上灌木林, 森林覆蓋率39.7%。有活立木蓄積14.65億立方米。森林面積、蓄積均居全國各省區第2位。資源分布不均、天然林佔主體、防護林比重偏小、林地資源利用率低、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是四川森林資源的特點。
[野生動植物資源] 四川生態條件復雜, 南北生物交匯, 東西物種混雜,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全省有高等植物上萬種, 約佔全國的1/3, 其中裸子植物88種, 居全國第1位, 被子植物8543種, 居全國第2位;脊椎動物1100餘種, 佔全國的40%以上, 居全國第2位。 四川有銀杉、珙桐、桫欏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01種, 佔全國339種的29.8%;有大熊貓、白唇鹿、金絲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30種, 有小熊貓、大靈貓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12種, 分別佔全國的30.9%和47.1%。四川省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極其珍貴的生物基因庫之一。
[草地資源] 四川有各類天然草地2108.5萬公頃, 占其國土總面積的43.4%。其中可利用草地1797.7萬公頃。草地分布連片集中, 川西峽谷和川西北高原草場佔36%, 草地類型多樣, 牧草種類繁多, 可以滿足不同類畜牧的需要; 生產力強, 產量高。
〔礦產資源〕 四川省是我國西部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礦種較齊全, 探明儲量較豐富, 礦產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 四川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2種, 是我國探明礦種儲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為1327處, 佔全國的6%。
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的礦種有鈦、釩、硫鐵礦、熔煉水晶、光學螢石、白堊土、玻璃脈石類、霞石正長岩等8種;居全國第2位的有鋰、稀土、鎘、芒銷、鹽礦、碘、晶質石墨、石棉、雲母、瓦用板岩、水泥配料粘土等11種;居全國第3位的有鐵、鉑、鈹及熔劑石灰岩等4種。已探明D級以上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價值約為37020.5億元, 佔全國總量的4.14%, 列第7位。
〔水資源〕 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548.56億立方米, 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553.5億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量3122立方米,略高於全國人均水量, 耕地畝均水資源量約2500立方米,但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組合極不平衡。
四川省大部分河流的上游流經山區, 河道落差大, 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14268.85萬千瓦, 技術可開發量10345.96萬千瓦, 經濟可開發量7611.20萬千瓦。其中西部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河流的水能資源約佔全省的3/4。
全省各大水系源頭水本底狀況較好, 均為Ⅰ、Ⅱ、Ⅲ類水質, 基本能滿足各種功能用水要求。
〔旅遊資源〕四川是全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類型齊全,品種多樣,主要有: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有4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50多個市縣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化歷史名城7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4座,歷史文化名鎮22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以及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7個。
四川有28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植物群落種類繁多,是科考 和專項生態旅遊的也去處。四川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每年要舉辦10餘個少數民族民俗活動。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產業景觀,也是遊人嚮往之地。
〔能源〕四川省能源源種類比較齊全,水能、天然氣等的蘊藏量相當豐富。
--------------------------------------------------------------------------------
城市列表:
成 都 市
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新都鎮) 溫江區(柳城鎮)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趙鎮) 郫 縣(郫筒鎮) 新津縣(五津鎮) 雙流縣(東升鎮) 蒲江縣(鶴山鎮) 大邑縣(晉原鎮)
自 貢 市
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 縣(旭陽鎮) 富順縣(城關鎮)
攀枝花市
東 區 西 區 仁和區 米易縣(攀蓮鎮) 鹽邊縣(桐子林鎮大坪地)
瀘 州 市
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 縣(福集鎮) 合江縣(合江鎮) 敘永縣(敘永鎮) 古藺縣(古藺鎮)
德 陽 市
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羅江鎮) 中江縣(凱江鎮)
綿 陽 市
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雲溪鎮) 三台縣(潼川鎮) 平武縣(龍安鎮) 安 縣(花荄鎮) 梓潼縣(文昌鎮) 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
廣 元 市
市中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喬庄鎮) 旺蒼縣(東河鎮) 劍閣縣(下寺鎮) 蒼溪縣(陵江鎮)
遂 寧 市
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太和鎮) 蓬溪縣(赤城鎮) 大英縣(蓬萊鎮)
內 江 市
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重龍鎮) 隆昌縣(金鵝鎮) 威遠縣(嚴陵鎮)
樂 山 市
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漹城鎮) 井研縣(研城鎮) 犍為縣(玉津鎮) 沐川縣(沐溪鎮) 馬邊彝族自治縣(民建鎮) 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
南 充 市
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朗池鎮) 蓬安縣(周口鎮) 儀隴縣(新政鎮) 南部縣(南隆鎮) 西充縣(晉城鎮)
宜 賓 市
翠屏區 宜賓縣(柏溪鎮) 興文縣(中城鎮) 南溪縣(南溪鎮) 珙 縣(巡場鎮) 長寧縣(長寧鎮) 高 縣(慶符鎮) 江安縣(江安鎮) 筠連縣(筠連鎮) 屏山縣(屏山鎮)
廣 安 市
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九龍鎮) 鄰水縣(鼎屏鎮) 武勝縣(沿口鎮)
達 州 市
通川區 萬源市 達 縣(南外鎮) 渠 縣(渠江鎮) 宣漢縣(東鄉鎮) 開江縣(新寧鎮) 大竹縣(竹陽鎮)
眉 山 市
東坡區 仁壽縣(文林鎮) 彭山縣(鳳鳴鎮) 洪雅縣(洪川鎮) 丹棱縣(丹棱鎮) 青神縣(城廂鎮)
雅 安 市
雨城區 蘆山縣(蘆陽鎮) 石棉縣(新棉鎮) 名山縣(蒙陽鎮) 天全縣(城廂鎮) 滎經縣(嚴道鎮) 寶興縣(穆坪鎮) 漢源縣(富林鎮)
巴 中 市
巴州區 南江縣(南江鎮) 平昌縣(江口鎮) 通江縣(諾江鎮)
資 陽 市
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岳陽鎮) 樂至縣(天池鎮)
阿壩藏族
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馬爾康縣(馬爾康鎮) 九寨溝縣(永樂鎮) 紅原縣(邛溪鎮) 汶川縣(威州鎮) 阿壩縣(阿壩鎮) 理 縣(雜谷腦鎮) 若爾蓋縣(達扎寺鎮) 小金縣(美興鎮) 黑水縣(蘆花鎮) 金川縣(金川鎮) 松潘縣(進安鎮) 壤塘縣(壤柯鎮) 茂 縣(鳳儀鎮)
甘孜藏族
自 治 州(康定縣) 康定縣(爐城鎮) 丹巴縣(章谷鎮) 爐霍縣(新都鎮) 九龍縣(呷爾鎮) 甘孜縣(甘孜鎮) 雅江縣(河口鎮) 新龍縣(茹龍鎮) 道孚縣(鮮水鎮) 白玉縣(建設鎮) 理塘縣(高城鎮) 德格縣(更慶鎮) 鄉城縣(桑披鎮) 石渠縣(尼呷鎮) 稻城縣(金珠鎮) 色達縣(色柯鎮) 巴塘縣(夏邛鎮) 瀘定縣(瀘橋鎮) 得榮縣(松麥鎮)
涼山彝族
自 治 州(西昌市) 西昌市 美姑縣(巴普鎮) 昭覺縣(新城鎮) 金陽縣(天地壩鎮) 甘洛縣(新市壩鎮) 布拖縣(特木里鎮) 雷波縣(錦城鎮) 普格縣(普基鎮) 寧南縣(披砂鎮) 喜德縣(光明鎮) 會東縣(會東鎮) 越西縣(越城鎮) 會理縣(城關鎮) 鹽源縣(鹽井鎮) 德昌縣(德州鎮) 冕寧縣(城廂鎮) 木里藏族自治縣(喬瓦鎮)
C. 四川的氣候特點、物產、礦產資源。
四川氣候的特點是:
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有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范圍大,主要是乾旱,暴雨、洪澇和低溫等也經常發生。一、四川盆地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即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
礦產資源
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佔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佔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四川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天然氣、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3;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
物產資源
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種植優勢明顯,尤以水稻最為突出。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D. 林業生產有哪些特點
林業生產的特點是:
1、培育森林近似農業種植業,以土地為基本的生產資料,培育森林的生產過程,是人的勞動過程與林木生長發育的自然過程相互交織。
2、而木材生產則是林木的採伐和運輸過程;木材及林特產品加工,又是加工工業的性質。培育森林是林業生產建設的基礎。
3、木材及多種林特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利用,都直接或間接受它的制約。培育森林生產時間長而勞動時間短,勞動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作業之間的相互繼進性。
4、培育森林多在山地、灘塗等農業難以利用的土地上進行。在森林環境持續保持的條件下,具有生產木材產品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雙重功能。
5、木材商品非標准化。木材流通和市場交易規范性差,木材市場價格信號對培育森林樹種、材種規格的調節作用不明顯。
名詞解釋:
林業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林業在人和生物圈中,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從事培育、保護、利用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且能持續經營森林資源,促進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
2017年3月,中國國家林業局宣布,中國全國范圍內已經實現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E. 四川的自然資源
四川省礦產資源豐富且種類比較齊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貴金屬、化工、建材等礦產均有分布。已發現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132種,佔全國總數的70%;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4種,佔全國總數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區。有3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5位,其中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釩、鈦具有世界意義,鈦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82%,釩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3;天然氣、鋰礦、芒硝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鉑族金屬、鐵礦等5種居全國第三位;煉鎂用白雲岩、輕稀土礦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五位。
四川礦產資源有以下特點:
一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低於全國水平;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不足,除釩鈦磁鐵礦、岩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雲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都存在資源數量不足、質量差、探明礦山不足的問題。
二是分布相對集中,有利於形成綜合性礦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為優勢,是中國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岩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蘊藏量大,是中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鋰、鈹、金、銀)和能源礦產(鈾、泥炭)資源豐富,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
三是共、伴生礦產多,具有重要的綜合利用價值。如攀西地區的釩鈦磁鐵礦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綜合利用共生礦之一。
四是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貧礦多、富礦少。除鉛、鋅、鎘、銀、岩鹽、鈣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礦產多為中、貧礦。 四川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綠尾虹雉、蘇門羚、黑鸛、雲豹、雪豹等。
四川省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熊貓、獼猴、黑熊、大天鵝、水鹿、紅腹角雉等。
F. 天府之國四川的資源到底有多豐富
四川可以大量種植水稻和棉花,產量非常大,可以養活一個地區乃至其他周邊省份的人口。
G. 四川主要植被類型是什麼
四川主要植被類型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等的種類組成,以上四個科也可以作為常綠闊葉林的一個重要標志。常綠闊葉林種類豐富,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有維管束植物1000多種。
常綠闊葉林分布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在北半球,特別是在東亞,則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川盆地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即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積溫達到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天。
盆地雲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1400小時,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少600~800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000~1200毫米。
(7)四川林業資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擴展閱讀
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該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干濕季分明。
降水量較少,2013年有7個月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
雲量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年日照多為2000~2600小時。其河谷地區受焚風影響形成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山地形成顯著的立體氣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從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現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和永凍帶。
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濕,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時。
H. 請問四川的植物有什麼特點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鍾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里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情況下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組成 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 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I. 四川地區有哪些生態環境它們有什麼特點
水資源豐富,但洪水與乾旱循環發生,植物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受地形影響大,光照較弱,突然以成都平原沖積扇為例肥沃,目前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矛盾比較大,四川為人口數量大,環境承載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