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國家的水資源是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西都石油空間怎麼樣 2025-07-28 09:23:46
人力資源管理怎麼收費 2025-07-28 09:19:51

國家的水資源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7-11 08:43:51

Ⅰ 地球上的水資源

水資源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目前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千米3。

一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水資源豐富;降水量少的地區,水資源貧乏。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的豐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和人均佔有量為主要指標。全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為47 000千米3,按人平均約為9 000米3。我國河川徑流總量約27 000億米3,按人口平均每人佔有量約2 400米3,大大低於世界人均佔有量。

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我們要做到:(1)必須懂得如何科學用水;(2)從每個家庭做起,建設節水型家庭;(3)大力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節流優先的原則,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4)控制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加強水環境監測,強化法律意識,依法管理水資源、水環境。
地球雖然有70.8%的面積為水所覆蓋,但淡水資源卻極其有限。在全部水資源中,97.5%是鹹水,無法飲用。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永凍地帶的冰雪。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約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而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卻嚴重缺水。據聯合國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球目前有11億人生活缺水,26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

3月22日
每年的3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2005年3月22日是第13個世界水日,主題為「生命之水」。這一主題是聯合國2003年在其第58屆大會上確定的。

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並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旨在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以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同時,水污染也進一步蠶食著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並危害人類的健康。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達4000多億噸,造成5萬多億噸水體被污染,致使數百萬人死於飲水不潔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來,日益嚴峻的水危機狀況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有關專家呼籲,世界各國應通力合作,加強淡水資源管理,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並通過磋商談判解決地區水資源分配問題。

1981年至1990年,世界首個國際水行動十年計劃得以實施。其間,全世界共有10億多人獲得水供應,近7.7億人的衛生條件得到改善。

2003年,聯合國第58屆大會通過決議,宣布從2005年至201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主題是「生命之水」,從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正式實施。

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的目標是敦促各國更加關注與水相關的問題,開展多層次合作,以實現《聯合國千年宣言》、《約翰內斯堡實施計劃》和《21世紀議程》中與水相關的目標。聯合國大會呼籲聯合國各相關機構、專門機構、地區委員會和其他組織共同協調行動,利用現有資源和自願捐款,在十年行動中體現「生命之水」的含義。

◎ 中國水周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 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Ⅱ 地球上的水資源是怎樣的

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於地球表面,相當於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鹹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淡水只佔地球水總量的2%,約有3000萬立方公里,而這2%的淡水也不能全為人類所應用,因為它的88%被凍在兩極的冰帽和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開採的淺層地下水才可為人類應用,其中絕大多數又為地下水,不開采不能應用,可直接應用的河流湖泊中的水,只佔淡水總量的0.04%。地球上的水,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養萬物,補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還會滲入地下,匯入地下蓄水層。極深的地下水不能補充,也不能開采,被稱為原生水,因而不能再生。正因為水資源的這種流動性質,因而形成陸地的水澇或乾旱,造成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世界上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10個國家裡,而人口共佔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瑞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噸以下,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經常處於少水的狀況;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噸以下,那就會感到水緊缺。目前平均年每人供應水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15個。在這些國家中馬爾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之首。除馬爾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達(年人均佔有91立方米)、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新加坡(180立方米)、巴貝多(192立方米)、沙烏地阿拉伯(249立方米)、約旦(318立方米)、葉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527立方米)、蒲隆地(594立方米)、維德角(777立方米)、阿曼(874立方米)、阿聯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預計到21世紀中,這些國家的水將比石油還貴,如馬爾他年人均將為68立方米。

----------------------------------------------------------------------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體類別 體積(萬立方公里) 占總量%
海洋 132000 9702
河流 0.125 0.0001
淡水河泊 12.5 0.009
鹹湖與內海 10.4 0.008
土壤水 6.7 0.005
淺層地下水 4.17 0.31
深層地下水 4.17 0.31
冰冠與冰川 2920 2.15
大氣水 1.3 0.001
生物體內水 0.6 0.0005
總量約 136000 100

水資源情況
地球上水的總量約為14億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的冰雪中。目前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平線、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總和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77%,除去不能開採的深層地下水,人類實際能夠利用的水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0.2%左右。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約8700億立方米。水資源人約27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5%,居世界第88位。我國的淡水佔全球的8%,人均佔有量是世界人均佔有是的30%。 我國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合理,如占國土面積過半,佔全國耕地面積64%的長江以北只佔全國18%的水資源,尤其是華北,人均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

地球上的水資源

地球擁有的總水量約為136億億噸,其中,含鹽的海水約為132.2億億噸。由於鹽份問題,海水不能被陸地上的生命作為水源來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佔97.2%,極地冰山佔2.15%,地下水佔0.632%,湖泊與河流佔0.017%,雲中水蒸氣佔0.001%。

陸地上的淡水來自天上。海水在陽光下蒸發,鹽留在了海里,而淡水蒸發到天上,形成雲。雲被風吹到陸地的上空,凝結後降落到大地上。如此,陸地上的江河、湖泊、濕地才得以形成,它們是陸地生命的淡水源。

地球上的淡水總量約為3.8億億噸,是地球總水量的2.8%。然而,如此有限的淡水量卻以固態、液態和氣態的幾種形式存在於陸地的冰川、地下水、地表水和水蒸汽中,其比例分布是:
極地冰川佔有地球淡水總量的75%,而這些淡水資源幾乎無法利用;
地下水佔地球淡水總量的22.6%,為8600萬億噸,但一半的地下水資源處於800米以下的深度,難以開采,而且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帶來諸多問題;
河流和湖泊佔地球淡水總量的0.6%,為230萬億噸,是陸地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獲得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
大氣中水蒸氣量為地球淡水總量的0.03%,為13萬億噸,它以降雨的形式為陸地補充淡水。

由於陸地上的淡水會因日曬而蒸發,或通過滔滔江流回歸大海,地球可供陸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總水量的千分之三,因此陸地上的淡水資源量是很緊缺的。

海洋面積佔地球表面的71%,如果將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勻地鋪蓋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會形成一個厚度2700米的水圈。

Ⅲ 什麼是水資源

水是生命資源,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資源,也是一種狹義不可再生,廣義可再生資源

水是人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物質,水在機體內有許多重要功能:

(1)水是細胞原生質的重要組分;

(2)水在體內起溶媒作用,溶解多種電解質;

(3)水在體內起運輸作用,可以傳遞營養物質、代謝廢物和內分泌物質(如激素)等;

(4)水有較高熱導性和比熱,可作為「載熱體」在體內和皮膚表面間傳遞熱量,有助於人體調節體溫。

(3)國家的水資源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淡水資源污染波及全國。如果從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上說,中國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區域的話,那麼,淡水資源的污染卻是一個具有全國性的問題。而且,越是豐水區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區,往往污染越是嚴重。結果豐水區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這是中國淡水資源更為嚴重的問題。

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並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採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

農業用水如此,工業用水也是如此。中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遠低於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對淡水資源過度開採的情況日趨嚴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區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

這個地區也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人均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里的社會經濟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

Ⅳ 中國水資源資料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Ⅳ 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闡述什麼是水資源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有哪些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水資源

廣義水資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形式廣泛存在於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中的水,是包括海水在內的地球水量的總體。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海洋、河流、湖泊、溪流……通過水文循環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地球水圈,它是生命的發源地。從這個意義上講,水圈中的任何水對人類都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用價值,都可以視為水資源。它包括可更新水資源和不可更新水資源。
狹義水資源
狹義水資源就是在水循環中,富集於江河、湖泊、冰川和埋藏在地下較淺的含水層中的水。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可以通過水循環逐年得到補充和更新,易於為人類所利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地表水為河流、冰川、湖泊、沼澤等水體;地下水為地下匯水的動態水量;土壤水為分散於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中的水。

Ⅵ 中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是什麼

人口眾多。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生態環境惡化,浪費嚴重。

中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m³,居世界第五位。我國2014年用水總量6094.9億立方米,僅次於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

1、由於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2100m³左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2、另外,中國屬於季風氣候,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南北自然環境差異大,其中北方9省區,人均水資源不到500立方米,實屬水少地區;

3、特別是城市人口劇增,生態環境惡化,工農業用水技術落後,浪費嚴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貧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瓶頸。

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6)國家的水資源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節約用水的措施:

1、要有惜水意識,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養成好習慣,比如說關上滴水的龍頭等等;

3、使用節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積極組織技術攻關,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對產品水消耗實行定額管理,並作為一項技術經濟指標進行考核,減少浪費現象。

保護水資源,首先要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使大家認識到水是寶貴的,每沖一次馬桶所用的水,相當於有的發展中國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沖個涼水澡,使用的水相當於缺水國家幾十個人的日用水量。

水龍頭沒有擰緊,一個晚上流失的水則相當於非洲或亞洲缺水地區一個村莊的居民日飲用水總量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聯合國有關機構多年調查得出的結果。因此,要在全社會呼籲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環水。

Ⅶ 我國水資源豐富,居世界第一,主要原因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Ⅷ 地球上的水資源是從哪來的

1)有些科學家,比如托維利,他認為太陽風導致了水的產生,地球水是太陽風帶來的,是太陽風的傑作。太陽風是太陽外層大氣向外逸散出來的粒子流,電子和氫原子核—質子是主要成分。並根據計算,地球已從太陽風中攝取的氫達1.70克X10的23次方,如果全部和地球的氧結合,就可以產生1.53克X10的24次方的水,十分接近地球145億噸水的總量。另外地球上氫和氚的比為6700:1,也十分接近太陽表面的氫氚的比例。2)1918年以來,弗蘭克通過衛星發現地球大氣紫外線上,有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冰塊彗星,不斷撞進大氣層,至此使地球充滿了水。不管哪種解釋都免不了被人問短。3)本人認為地球水來自地球內部似乎更合情合理。因為地球內部巨大的壓力,會使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內部元素為了適應新生環境:致使地球內部元素反復洗牌,在洗牌過程中不斷互相反饋,不斷趨於平衡;致使平衡之前,或者說洗牌的衰減過程中。由於各種參數角逐,使水成為贏家,所以地球形成僅僅幾億年,水就從地下全部鑽出形成滔滔大海。4)由於不同星球內部壓力不同,致使不同星球內部洗牌的出水率不同,或者說洗牌產生的水的多少不同,所以宇宙中有的星球貧水,有的星球有水。

Ⅸ 中國主要淡水來源 水和 水

一、中國的淡水資源的現狀

1、我國淡水資源總量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佔有水平很低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淡水資源問題比較嚴重,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低於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但是由於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畝均佔有量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佔有量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左右,畝均佔有量僅為世界畝均佔有量的3/4。據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統計,中國人均佔有量已經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確處理好水及人和人及於水兩方面的關系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艱巨復雜。

2、我國淡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並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佔全國64%。

3、我國降水及河川的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我國主要河流都出現過幾年來水較豐和幾年來水較枯現象。例如黃河在過去幾十年中曾出現過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在近幾十年內也曾出現過連續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斷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間是年年斷流,總斷流時間是717天,平均每年斷流102.4天。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程上的這種劇烈變化,給淡水資源的利用帶來困難。要充分利用淡水資源勢必修建各種類型的水利。

4、是淡水資源污染波及全國。如果從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上說,中國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區域的話,那麼,淡水資源的污染卻是一個具有全國性的問題。而且,越是豐水區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區,往往污染越是嚴重。結果豐水區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這是中國淡水資源更為嚴重的問題。最近,中國水利部門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另據調查,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區,水污染已從江河支流向幹流延伸、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域向海域發展、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東部向西部擴展。近年來中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其中約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並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採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寧夏、內蒙灌區,每畝農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水灌區高幾倍到十幾倍;農業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的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倍~2.5倍。農業用水如此,工業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遠低於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6、對淡水資源過度開採的情況日趨嚴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區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這個地區也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人均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里的社會經濟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同20世紀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積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過淡水資源的承載力。結果,地表水、地下水長期過度開采,開采率達到98%,遠遠超出40%的警戒線。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超采區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6個,擴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面積也由8.7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8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有6萬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國的淡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緊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計,在正常年景下,中國缺水總量估計已達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到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有400餘座城市供水不足,較為嚴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措施

面對淡水資源的嚴峻挑戰,中國的決策層和普通百姓都開始行動起來。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淡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挑戰,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並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淡水資源必須完成的具體管理指標,比如,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

Ⅹ 中國水資源

我國是個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但用水浪費驚人,供求問題十分突出。這個結論,並非危言聳聽。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雖算豐富,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8位,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日本的1/2;美國的1/5;印尼及前蘇聯的1/7;加拿大的1/50。每畝佔有水量是巴西的16.8%;日本的21.3%;加拿大的37.7%;印尼的13.6%。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中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晉、魯、豫北和遼中南等。這些地區的水資源開發程度已達70%。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在遞減。
中國身處亞洲,在太平洋之濱,有人認為中國水資源狀況好,但實際上中國也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華北,西北等地區更是重災區---乾旱,人們洗澡都要計算用水情況,以免浪費。不然我國為什麼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南水北調工程,解決北方用水困難。如今,長江三峽水利站的建立,雖說是為國內提供電量與蓄水緩洪,但其中也有大部分的內容是為了輸送水去北方,支援北方的淡水問題。

我國水資源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全國降水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上極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別懸殊,歷史上水旱災害極為頻繁;二是北方有的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相當於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水豐富的南方卻常常發生季節性乾旱,使依賴水灌溉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及一些經濟作物用水困難;三是污水排放量大處理率低,全國年排污水363億噸,其中80%未經處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嚴重污染,水質性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四是缺乏科學的用水定額和管理,生產耗水量大,水的浪費相當普遍,全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有45%,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遠遠高於工業友達國家,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所以,水的問題在我國是很嚴峻的。
中國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日缺水量1600萬噸。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和省會和工業型城市。按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如不及時興建一批水源工程,每年缺水量將超過200億立方米,將嚴重製約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