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水資源與旅遊的關系有哪些
擴展閱讀
如何辨別粉鑽石真假 2025-07-24 03:39:18
成本預算崗需要什麼能力 2025-07-24 03:31:05

水資源與旅遊的關系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28 02:33:10

1. 湖泊旅遊資源與旅遊有何關系,有哪幾種類型

旅遊應該是包括湖泊旅遊資源的。如果是問哪幾種類型指的是什麼?哪幾種類型呀,是指的旅遊有哪幾種類型還是活潑旅遊有哪幾種類型?

2. 我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及應堅持哪些原則

生態旅遊,顧名思義就是到生態環境優良優美、空氣質量最高的地方去旅遊,而這樣的地區卻非自然保護區莫屬。所以要開發生態旅遊,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優勢。那麼保護區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學的開發生態旅遊?保護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生態旅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包括社會的需求和國際趨勢。現在就個人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生態旅遊發展的國際趨勢。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歸自然,並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依託的復合觀景、度假休閑及專項旅遊,使世界的生態旅遊產業市場需求不斷轉型升級,以森林旅遊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遊業已在世界各國迅猛發展,遊客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成為旅遊業發展最快的部分,如肯亞,尚比亞,台灣,不丹,日本等。但是,與熱潮澎湃的大眾旅遊相比,我省的自然保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卻幾乎依然保持「靜養深閨」的狀態。國家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森林旅遊以其良好的綜合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已成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陽產業」。

2 生態旅遊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經濟效益。

1982年9月,我國建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始起步。到上世紀末,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已達953處,經營總面積85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85%,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06處。1994至1998年,森林公園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為15%以上,年均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占同期國內旅遊總人數的10%以上,全國森林公園接待遊客總數達3.5億人次,森林公園直接收入2.6億多元,社會綜合旅遊收入超過150億元,有近12萬農民依託森林公園,通過從事森林生態旅遊業走上了脫貧的道路。1999年,全國森林公園直接旅遊收入超過5億元。就我省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言,它的發展歷經從原來依靠砍伐森林資源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轉向利用水資源開發小水電的進展模式,如今已經開始以科學的發展觀,持續有效利用森林資源走上生態旅遊的科學發展模式,使社區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生活。所以對更高層的國家管理機構而言,開發生態旅遊是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科學之道。

3 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是引用自己的自然優勢。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類等昆蟲和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地方,因為它有酷熱和寒冷,潮濕和乾旱,石灰岩與茂密的森林,低窪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變的植物群落與分明的季節變化,使得這里的自然資源多樣性豐富多彩。

3.1 自然資源。 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夏半年受副亞熱帶高壓的影響,其西緣偏南汽流給雨區輸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隨著雨季的到來生長加快;南緣則是熱帶輻合區和台風活動的雨帶,山區在副高壓的控制下,雨季結束後即轉為旱季。地質地貌幾經造山運動的影響,以及流水、風力等各種外力作用,形成多樣性的地貌,地勢陡峻,丘陵豐富,嶺谷排列有序;由於地形豐富多樣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組合,雨量充沛,動物植物種類多樣性,林種豐富。

3.2動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難得的物種基因庫。據初步調查統計,該區現已發現脊椎動物5綱33目77科449種,其中魚綱5目14科43種;兩棲綱2目7科34種;爬行綱3目10科76種;鳥綱15目21科211種;哺乳綱8目25科8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2種(華南虎、豹、黃腹角雉等9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熊、藏酋猴、水獺、鴛鴦、穿山甲、白鷳等5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占自然保護區內449種陸生脊椎動物的13.81%。另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脊椎動物」共257種,占保護區內陸生脊椎動物總物種數的57.24%。廣布種76種, 佔16.93%。還有更豐富的昆蟲資源。

3.3植物資源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尖闊混交林,灌叢與草地交疊,森林覆蓋率為73%,活立木蓄積量為6100萬m3。保護區植物種類組成較豐富,植被外貌終年常綠,群落結構多樣性,藤本植物較多。有維管束植物1333種(含珍稀瀕危植物2種和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0種),隸屬於290科1031屬。其中,以熱帶、亞熱帶植物種為主,佔56%,世界廣布種佔19%,熱帶種佔18%,溫帶種佔7%。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以殼斗科、樟科、木蘭科、杜英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礬科和杜鵑花科為主,大多數是當地發生發展起來的華南植物區系,是特有科屬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規劃。

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全省各個保護區的資源大同少異,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那絕對不能把遊客從千里之外吸引過來,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競爭壓力更大。所以,自然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讓旅遊消費者在休養度假、享受高質量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同時,使人們能夠看得到和聽得到野生動物資源的實物聲音,使他們從感官上獲得自然中的產品,有所收獲。所以,自然保護區在規劃設計時,應考慮到一些實在的、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態產品。

4.1觀賞動物資源的引進與保護。觀嘗動物資源絕對不象動物園中的那樣,動物被長期關閉在一個狹窄的場所中;保護區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動物資源引到遊客觀察的視野范圍內,讓遊客用望遠鏡就能觀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那種親臨的「快感」體會不言而喻。但是,這是一個長期而有科學的計劃,是一個系統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歸與放生。短尾猴是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喜歡的野生動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區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懼怕人類?看過《獵人和狼》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獵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飼養,狼崽與獵人共處一家,後來飼養長大的狼把親狼帶回家,獵人與狼互不相擾,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為好友。這說明動物與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區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須講究科學與方法,在目標景區附近插種各種各樣的「果類」植物,營造一個靈長類動物喜歡的棲息環境,但應盡量避免破壞原生態,與此同時,利用同類的聽覺和嗅覺與繁殖的季節性將人工飼養馴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鳥類的引歸與放歸。雉科鳥類的引歸相對簡單一些,飼養與繁殖、人工孵化與研究同時進行,科學研究與雉科鳥類資源的引進同步進行,人工孵化也可以開發成為旅遊科教宣傳項目的一個內容。利用雉科鳥類繁殖快、數量多與成活率高的特點,將一定繁殖數量的雉科鳥類放歸大自然,這樣不但在給保護區增加鳥類資源,同時,也會引來更多的鳥類和食肉動物資源,增加生態旅遊的可觀性。

4.1.3觀賞昆蟲的引歸與保護。蝴蝶愛花蟲子愛草,我們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種花引蝶,當然必須種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鳳蝶,碧鳳蝶,青斑蝶,青鳳蝶,獒夾蝶等昆蟲喜歡的植物,給昆蟲種類營造一個「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態,遊客在欣賞「奇花異草」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色彩斑瀾的蝴蝶,給遊客一種容入自然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才是保護區開發生態旅遊的產品和特色。

4.1.4放生項目的開發引用。放生項目的開發是尖對飼養動物的繁殖而言的,當繁殖到一定數量後,進行一次放生宣傳,讓繁殖成功的動物「生於斯,放於斯,回歸大自然」,同時讓所有「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參與到放生行動中去,增加收入,增強宣傳,寄教於樂,多重目標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2野生珍貴植物資源的馴化與展示。遊客自遠方來,能夠進到保護區已經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讓他們爬山到某一個山頭上去觀賞各種珍稀珍貴的植物,這樣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規劃時要適度考慮將一些珍稀珍貴植物種子或引種馴化,在景區中培育研究和馴化展示。

4.3社區景觀與人紋。在保護區范圍內有一部分屬石灰岩地區,岩石構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雲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動的水質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流動性使不同濃度的飽和水溶液相混合產生混合溶蝕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許多的裂隙、溶溝,甚至落水洞、溶蝕漏斗、溶蝕窪地等。保護區中有一個洞穴,深約200米,在洞中沿途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時,使水中CO2含量減少,造成碳酸鈣的重新沉積,使洞穴中寬廣的地方沉積景觀豐富。由於大氣降水的大部分都從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這個地區地下水十分豐富,而地表水相對較少,所以,保護區中水庫成為養一方人的飲水資源,成為社區自覺保護的水資源;還有風水林和流傳著一人一天耕種10塊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的建設。 景觀規劃與觀賞路線設計應由保護區專業人員參與設計與確定。功能分區及設計構思 分為三大功能區塊:沿水庫環線區,登山觀賞區、動物觀賞景區。

4.4.1郊遊徑:在現有道路基礎上設立,一條環繞水庫的鵝卵石環道,寬度為2米,總長3.5公里,主要是供遊人步行使用,同時設計一些錘釣小屋。

4.4.2健行徑:在主環路外圍形成一條游覽路,鼓勵遊人進行各種健身活動,路面寬為2米,總長8公里,材料可採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徑:在健行徑的外圍設登山徑,總長10公里,依山勢而曲折變化,適合登山愛好者。在以上三條主要環道之間,依據人的步行習慣及功能分塊要求,形成許多步行小徑,路面可為砂土,碎石等。

4.4.4停車場:在主入口處,設置停車場,遊人僅可步行游覽,簡化交通及安全性。

5 開發生態旅遊要遵守的原則。

保護區的功能與職績是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所以很多自然保護區犧牲了發展的機會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得很好,但是,這是一個片面性的不發展的極端認識。所以,自然保護區和它的社區要持續有效的發展,開展生態旅遊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為此,開發生態旅遊是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首要條件,同時還要對當地的生態具有保護作用。成功的生態旅遊開發要保護好三個主要對象,一是資源環境的保護,二是社會文化的保護,三是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三個內容對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為了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生態旅遊應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5.1承載力控制原則。在對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守生態規律,遵循生態容量的基本規律,精心測算最佳遊人數量,線路和關口的遊客容量。

5.2自然環保原則。生態旅遊不同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主要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盡可能減少人為景觀,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規劃設計要簡朴、實用、方便,外觀要與自然環境容為一體。

5.3社區參與原則。開發生態旅遊,環境效益是根本,社會效益是最終目標,經濟效益是直接動力,只有社區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區的農民才會自覺主動地保護生態旅遊環境的保護。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的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去,這樣即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讓當地農民從生態旅遊的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直接緩解他們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壓力。

5.4環保教育原則。生態旅遊與傳統的大眾旅遊不同,除了享受豐富的森林資源,它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環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中設計一些啟示遊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5.5加強旅遊規劃管理原則。生態旅遊資源是一種極為珍貴稀缺的資源,保護區應當認識到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對生態旅遊要有科學的規劃管理,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得到持續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5.6清潔生產原則。在實際動作設計過程中,盡量不向環境中排放廢物,把旅遊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盡量使用如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5.7利潤回投原則。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持續有效的落實,在生態旅遊經營中也要求把旅遊經營所得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使旅遊資源得持續的保護與利用。

5.8專業人員的培訓原則。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保護與利用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多知識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性開發意識,有很強的保護素質和保護知識,與大眾旅遊的服務培訓不同,從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有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3. 生態旅遊資源與水資源的關系

所謂生態旅遊就是依靠自然,人文,歷史來發展的服務業。水是萬物之源,孕育了生物,從而使環境更優美,供人欣賞。因此水資源的優劣,多少與生態旅遊的發展有直接必然的關系。

4. 是不是所有水資源都能成為旅遊資源

你好朋友,這個不是的,水資源很少能成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是指的一些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景點,謝謝。

5. 三亞水資源的保護與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寫一篇開題報告

難點就是2文獻綜述的部份了

6. 說說旅遊開發對水資源的不利影響,要原因。

1、旅遊人群的到來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如造成水體污染污染
2、開發過程總有一些工程難免有害於生態環境,如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不利於水的下滲與補充。
3、長時間的營業會造成生物多樣性(動物遷徙,植物死亡)的減少,從而導致一些列連鎖事件,有些植被的開花結果的媒介,得不到保證,造成水土難以保持,自然雨水得不到下滲。

7. 關於福州的地行河流與旅遊的關系有什麼

福州是一座歷史古城,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福州在歷史上均為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作為郡城、州城、王都、國都。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唐、宋以來,福州籍進士達3600多人,其中文狀元16人,武狀元7人;歷史上人文薈萃,有五代閩王王審知,愛國名臣李綱,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翻譯家林紓,辛亥革命志士林覺民,華僑領袖黃乃裳,「二七」烈士林祥謙,文學大師冰心,科學家侯德榜、陳景潤等。福州還保存大量的文物、名勝古跡。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景名勝眾多。市區主要景點有鼓山風景名勝區、西禪寺、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溫泉公園、森林公園等,近年來新開辟的金牛山公園和閩江公園規模宏大,是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公園。郊縣有海壇國家重點風景區,福清的瑞岩山、石竹山,永泰的青雲山、方廣岩,連江的青芝山,閩清的白岩山、宏琳厝,閩侯的十八重溪、雪峰寺,羅源的陳太尉宮,長樂的冰心文學館、鄭和史跡陳列館、下沙海濱渡假村等。

福州市有星級、旅遊定點飯店64家(其中五星級3家),旅行社83家。交通方便,具有較完善的「吃、住、行、購」旅遊服務產業體系……要全面了解福州,《福州之窗》將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福州之窗》第一次形象直觀地展現了福州地形地貌、旅遊景點、文化娛樂、公共設施、賓館酒店、對外貿易、購物天地、著名企業、社會經濟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資料翔實、新穎、權威、生動。「一盤在手,辦事不愁」。

8. 論述旅遊資源與自然資源的區別與聯系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有效利用。兩者在價值上有共通之處。
自然資源不全是旅遊資源,它還包括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包括人類的整個居住環境等
旅遊資源多與經濟利益有關,從一定層面上講是對自然資源的索取。
自然資源多和環境保護掛鉤,是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的一種方法、途徑。

9. 西湖水資源污染與旅遊發展現狀建議及對策

西湖水質通過各種保護措施和引水工程,近期水質已有所改善,衡量西湖水質的總氮、總磷等指標已達到五類水質標准,即目前已暫別劣五類。

西湖水是去年戴上劣五類「帽子」的。去年6月,我國實施了新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增加了國內湖泊、水庫水質的評價項目,提高了水質的評價要求。在同年公布的《200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上,西湖、東湖、大明湖在內的國內眾多著名湖泊一起被戴上劣五類「帽子」。

為改善西湖水質,杭州市實施了西湖水環境綜合保護工程。從今年3月開始,經過近半年的奮戰,兩座日水處理能力分別為30萬立方米和10萬立方米的沉澱處理設施已於9月初建成並相繼投入使用,西湖水質開始明顯好轉。

因為決定西湖水質的氮、磷來源太多,都有可能影響到西湖水質,因此,杭州市環保局專家建議:要加強源水水質控制,根據錢塘江潮汐變化規律引水;要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對錢塘江沿線、西湖風景名勝區要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要整治西湖周邊環境,積極探索生物治理措施等。

參考資料: 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3/11/19/002121642.shtml

10. 論述地質地貌、水體、動植物與旅遊的關系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 泰山 1、 中國名山: (1) 五嶽:東岳泰山 中嶽嵩山 西嶽華山 南嶽衡山 北嶽恆山 (2) 風景名山:黃山 廬山 武夷山 雁盪山 阿里山 天柱山 2、 四大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卧龍自然保護區 3、 四大名河: 長江 黃河 黑龍江 珠江 4、 七大名湖: 太湖 洞庭湖 巢湖 鄱陽湖 洪澤湖 杭州西湖 台灣日月潭 5、 四大瀑布: 黃果樹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 黃山風景區瀑布 廬山瀑布 6、 著名泉水: 北京玉泉 鎮江中冷泉 無錫泉水 杭州虎跑泉 7、 著名海濱: 大連海濱 北戴河海濱 青島海濱 廈門海濱 天涯海角海濱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