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捕撈航海技術可使打撈的水產品達到多少
海洋捕撈航海技術的發展使遠洋捕撈船隊日趨壯大。電腦和自控裝置已用於漁船。各種探魚儀、定位儀等已被大量使用,有的可探距離達6000米,水深達3000米。這些高科技產品大大提高了捕撈量。捕撈採用系統化作業,調查、捕撈和運輸充分協調。大型捕撈船就像一座海上工廠,捕獲物可在船上冷凍,甚至可立即加工成各種成品或半成品。目前世界各國每年從海洋中捕撈的水產品已達8000多萬噸。
B. 海洋—21世紀的希望 速度啊
靜靜的夜晚,繁星滿天,我坐在金色的沙灘上,手托下巴,對著廣闊無邊的大海不由得浮想聯翩。
未來的海洋里出現了一顆顆閃爍著五彩的星星。星星有拳頭大小,能發出一道道亮光,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能把它當作電燈使用,即美觀,又節約能源。
海洋成了一個水底太空,一條條堅硬無比的透明玻璃管道,從陸地一直通到海底。人們沿著玻璃管道到海底可方便了,一路上可以看見許多奇異的水底動物和植物。玻璃管道一直通向海底寵物園。這里可沒有什麼猴子、孔雀一些陸地上的動物,只有海馬啦,鯊魚啦海洋里的動物,你可以觀賞,也可以買回去。隔壁是海底植物,植物園里同樣是海洋植物,你買回一些回去養著,不過要用海水種著喲。
海底有一所科技開發站,所有的高科技難題在這里迎刃而解。因為海洋里,礦物、寶藏、稀有金屬十分豐富,人們利用它們,開發出許多高科技的產品。這不,又發明一種葯水,人擦在身上,不必穿潛水衣,不必通過玻璃管道就能進入水中。拉著自己的魚兒在海洋中自由地散步,多麼悠閑。如果你的寵物是鯊魚、海豚的話,還可以像騎馬一樣坐在它們的身上轉上幾圈。回到陸地上,也可以讓魚兒在街上像小狗、小貓一樣散步。
未來的海洋成為了人們居住的好地方,這兒出現了一座座海底城市。美麗的珊瑚搭建的房子看上去更像一件藝術品,成群的魚兒在你身邊遊玩,使你覺得自己也成了它們的一員。
是呀,現在的海底世界就如此美麗多彩,未來的海底世界一定會更發達、更絢麗的!
C. 海洋里有哪些物產
海洋是生命的搖藍。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約10萬種,海洋動物約16萬種。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 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人類未來食品庫!
海洋生物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並不斷更新的資源,但從另一方面說,它因為是通過活的動植物體來繁殖發育,使資源以更新和補充,具有一定的自發調節能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一旦其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就意味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夠自力更生的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為海洋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時,它在光合作用中還釋放大量的氧氣,總產量可達360億噸(佔地球大氣含氧量的70%),為海洋動物甚至陸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氣。
D. 論述豐富的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指的是與海水水體及海底、海面本身有著直接關系的物質和能量。
自然資源分類之一。指形成和存在於海水或海洋中的有關資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於海水中的化學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產生的能量、貯存的熱量,濱海、大陸架及深海海底所蘊藏的礦產資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壓力差、濃度差等。廣義的還包括海洋提供給人們生產、生活和娛樂的一切空間和設施。
按資源性質或功能分為海洋生物資源和水域資源。世界水產品中的85%左右產於海洋。以魚類為主體,佔世界海洋水產品總量的80%以上,還有豐富的藻類資源。海水中含有豐富的海水化學資源,已發現的海水化學物質有80多種。其中,11種元素(氯、鈉、鎂、鉀、硫、鈣、溴、碳、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質總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學物質達50多種。由於海水運動產生海洋動力資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溫差和鹽差而引起的溫差能與鹽差能等。估計全球海水溫差能的可利用功率達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鹽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E. 海洋中有哪些可利用的資源
海洋中有魚類、貝類等動物和藻類等生物20餘萬種。在古代,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就捕魚蝦,以海洋生物作為食物的重要來源。到20世紀80年代,海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6000多萬噸,佔世界水產品總量的85%以上。水產品作為人類的食品,潛力還很大。例如,僅南大洋的磷蝦,據統計常年可維持在幾十億噸,若每年捕幾億噸,即可滿足全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許多海洋生物還是重要的醫葯原料和工業原料。貝殼、珊瑚可加工成很受歡迎的工藝品。海鳥糞是極好的肥料。
F. 海洋能養活多少人口
全球的生物每年大約生產1540億噸有機碳,其中1350億噸來自海洋。然而,目前人類每年從海洋獲取的各類水產量尚不超過1億噸,其中魚類是重要的蛋白質,大致有10%來自海洋。有的專家認為,世界海洋可為人類提供食物,要比陸地上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按此推算,海洋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如果每年從海洋捕撈30億噸水產品,則可養活500億人口。一旦海洋大量開發,它將成為人類最大的食品庫。1000噸魚,相當於1億頭豬的營養價值,又相當於5億頭羊的營養價值。如果人類能充分發掘海洋的潛力,那將使全球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生命起源於海洋,人類需要重新回到海洋中去尋找食物,這是解決人口不斷增長和減輕陸地的承載力的最好辦法
G. 海洋還有多少資源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 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 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 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 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 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 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 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 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 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 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 游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 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 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 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 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 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有趣的魚類分類
地球上的魚類大約有2萬多種,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區別開來,這既是一個包含生物分類科學的嚴謹工作,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我們知道,現代分類學上(包括對魚的分類)採用的等級主要有門、綱、目、科、屬、種,必要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等級,如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等。某種生物作為物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人為地分類劃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之間有明確的界線,而且物種是以種群的形式存在,異種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一般說來,生物進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由一個類群分化為兩個差別不大的類群;二是向某一個體特定方向特化,從而引起形態結構上某些方面較大的變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所謂「復化進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生物的進化彼此間是相互交錯的,同時還包括特化與退化兩個方面。因此在分類上通常第一個途徑用亞種、種、屬表示,而部分屬、科、目則與第二個途徑相符,部分目、綱、門則與第三個途徑相符,在對生物分類時。要根據自然的情況。排列合乎實際的自然系統。
對魚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不考慮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這是依靠人的主觀見解來劃分的。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知識來分類,這是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分類學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
1844年繆勒第一次將魚類列為脊椎動物的一個綱,以下分為6個亞綱,14個目。此後,雷根、古德里奇、瓊丹又先後用自己的方法對魚類進行了分類。1955年貝爾格在《現代和化石魚形動物及魚類分類學》一書中,將現生和古生魚類分為12個綱,119個目,每一個綱、目、科都有特徵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羅遜等人依據胚胎發育、稚魚是否變態、內部形態解剖,將真骨魚分成3大類,8個總目,30個目和82個亞目。1971年拉斯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1994年納爾遜又對魚類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分類,他在《世界魚類》一書中,根據骨骼學、系統發育學、胚胎學、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及比較生物化學的原理,較為完整地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目前,世界海洋魚類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推動物亞門。在頭索動物亞門中的魚種,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無紅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節:表皮由單層細胞組成。鰓孔眾多,開口於圍鰓腔。原腎管分節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別開口,具有內柱,無真正的腦,但具兩對腦葉及神經,脊髓神經的上下枝不相連接。生殖腺分節排列,並且還沒有化石記錄。具有這些特徵的魚可在頭索動物亞門序列下命名。
目前僅文昌魚屬於該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的魚類分為:無頜總綱、盲鰻綱、頭甲形綱;有頜總綱、軟骨魚綱、全頭魚綱、板鰓魚亞綱、肉鰭魚綱、腔棘魚亞綱、孔鱗魚類與肺魚亞綱、輻鰭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新鰭魚亞綱等。屬於無頜總綱里的魚最大特點是口無頜,全世界現存2科,12屬,84種;有頜總綱類的海洋魚類最早是出現於早志留世的棘魚類。還包括軟骨魚綱(分為2個亞綱,13目,45種,170屬,約846種)、肉鰭魚綱、輻鰭魚綱(2個亞綱,4個亞組,9個總目,42個目,431科,4075屬,23681種)。
當你發現某一物種,在歷史上尚沒有人記載時,就可定為新種,但在定為新種之前,你要查考《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由此書找出某一類群的文獻題目,再找原文核對鑒定。當你確定新種時,同時要選擇模式標本,即新種描述所確定的標本。這種模式標本一般有正模標本(holotype)、副模標本(paratype)、綜模標本(syntrpe)、選模標本(lectotype)、補模標本(neotype)等。當你提出發現新種報告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模式標本保存的地點、模式的種類,以便核對。新種定名要在種名之後附上sp.nov或n.sp,意為新種。
定種人是按照優先律,誰先創立就用誰的名字,如鯉魚為林奈所鑒定,則標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種命名的發現者誤將某新種列為另一屬,或是某一屬後來又分成若干屬,甚至把該種移入另一屬,這種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將原建種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內。例如梭魚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書寫時,門、綱、目、科、屬之第一個字母用大寫,種名第一個字母用小寫。定種人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如果兩個人合定一種,則在兩個人的名字之間寫一個et或&表示「和」的意思。
H. 海洋資源大致分為幾種
海洋不僅遼闊廣大、深不可測,而且極為富饒,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
海洋資源按成因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生物資源即生活在海洋中可被人們利用的動、植物資源,包括魚、蝦、貝、藻及其他各種野生海洋動、植物。
化石燃料資源主要指海洋石油和天然氣、海底煤礦。這些都是埋藏在海底岩層中的碳氫化合物,可做燃料。通常認為它們是古生物遺體經地質變化生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資源。
深海礦物資源包括大洋錳結核、海底鈷結殼和海底熱液礦床等。它們都是分布在海底表層,在深海條件下自生成礦的多金屬礦產資源。
海濱砂礦資源主要是指因海水流動而使金屬或非金屬固體礦物砂粒在海濱聚集而形成的次生礦床。包括砂、礫石及其他各種珍貴的金屬、非金屬砂礦資源。
海水化學資源海水、陸地水和大氣中的水構成地球的水圈,是一個無限循環的系統。在地球水無限循環過程中,各種物質溶解並富集在海水中。現在已經從海水中檢測出80多種元素,佔地球上已知元素的80%左右。海水化學資源包括海水水資源、地下鹵水資源(滲入地下貯藏起來的濃縮海水)和其他海水化學物質資源(鹽、溴、碘、氯化鎂、氯化鉀、鈾、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稀有化學元素等)等。
海洋能源因海水運動和態勢而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
海洋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港灣、航道、灘塗、濕地和退海荒地等。海洋風景旅遊地和可用於科學研究、實驗的場地等,也可列入海洋空間資源。據估計,地球上80%的生物資源在海洋中。有人計算過,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億噸水產品,能夠養活300億人口。在海洋水產品中,人們吃的最多的是魚類。全世界有魚類2萬多種,中國海域約有2000種。世界漁場大都分布在大陸架。
海洋也像陸地一樣,有肥美豐產的地方,也有貧瘠荒涼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漁獲量的97%是在只佔全球海洋面積7%的大陸架海域捕撈的。盛產魚的海域稱為漁場。世界最著名的四大漁場是:北太平洋漁場、東北大西洋漁場、西北大西洋漁場和秘魯沿海(東太平洋)漁場。這些漁場中出產的主要經濟魚種有鯡魚(青魚)、鱈魚(明太魚)、鯖魚(鮁魚、馬鮫魚)、大馬哈魚(鮭魚)、鰈魚(比目魚)、金槍魚、沙丁魚、烏賊(魷魚)、蝦、蟹和鯨等。中國沿海,東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亞以東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南極海域則是磷蝦資源豐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鯨的出沒之地。
我國東、南兩面為海洋環繞。我國沿海自北向南劃分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區,跨越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四個氣候帶。我國近海大陸架寬廣,有長江、黃河、珠江和遼河等大小5000多個河流匯入。發源於台灣東南赤道海域的暖流,即著名的」黑潮「,自南向北流經我國海域,與北方的沿岸寒流相交匯。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我國近海的漁場富饒多產。我國近海漁場面積150萬平方千米,主要漁場有黃渤海漁場、呂泗漁場、大沙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東沙漁場、北部灣漁場、中沙漁場、西沙漁場和南沙漁場等。其中的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由於產量高,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漁場。
我國近海漁場有魚類17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70多種,包括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魚、鯧魚、鰳魚、納魚、馬鮫魚、青魚、鰻魚、馬面鈍、蝶魚、石斑魚、金槍魚以及墨魚(烏賊)、對蝦、毛蝦、梭子蟹和海蜇等。其中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是我國人民喜歡食用而且產量較大的海洋水產品,被稱為」中國四大海產「。
I. 我國海洋水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2018年,我國海水產品產量為3301萬噸,佔比51%;淡水產品產量為3156萬噸,佔比49%。然而,從兩大品類的生產方式看,則差異巨大,淡水產品的養殖規模和比例要遠遠高於海水產品。2018年,淡水產品養殖規模為2959.84萬噸,占淡水產品產量93.8%;海水產品養殖規模為2031.22萬噸,占海水產品產量只有61.5%,尚且不到2/3。
事實上,相比淡水養殖,海水養殖優勢更為明顯,生產周期短,單位面積大,產量較高。但是相比淡水養殖,海水養殖的魚苗成本往往更高,並且海水生物對環境的含氧量、溫度、pH值要求也更高,因此飼養難度和成本也更高,這是導致海水養殖規模要遠低於淡水養殖規模的重要原因。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水產品加工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J. 海水養殖產量占海洋水產品產量的______以上
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迅速,海水養殖業產量占海洋水產品產量的1/3以上. 故答案為: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