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的某種產品單位成本上升10%,產量下降10%總成本是多少
總成本 降低1%。
B. 上升率和下降率分別怎麼計算
上升率=(上升後的數值-上升前的數值)/上升前的數值×100%
下降率=(下降前的數值-下降後的數值)/下降前的數值×100%
(今天的售貨-昨天的售貨)/昨天的售貨*100%,如果為正說明是上升比率,下降則相反。
假設原來的數是a,現在的數是b,
如果b>a,上升的百分數=[(b-a)/a]*100%;
如果a>b,下降的百分數=[(a-b)/a]*100%.
百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1)百分數化小數:去掉百分號,小數點左移兩位。如:75%可化為0.75
(2)小數化百分數:加上百分號,小數點右移兩位。如:0.62可化為62%
(2)產品產量下降多少擴展閱讀: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的計算方法
其計算公式為:
(1)可比產品成本計劃降低率=∑(某產品當期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劃單位成本)*計劃產量/∑(當期實際平均單位成本*計劃產量)*100%
(2)可比產品成本實際降低率=∑(某產品當期實際平均單位成本-實際單位成本)*實際產量/∑(當期實際平均單位成本*實際產量)*100%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與計劃降低額的差異
可比產品成本降低額與計劃降低額的差異,主要由以下三個因素的變動形成:
(1)單位成本變動。假定產品品種結構不變,可比產品單位成本越低,成本降低額越大;反之就越小。
(2)產品產量變動。假定產品單位成本不變,可比產品產量越多,成本降低額越大;反之就越小。
(3)產品結構變動。在生產多種可比產品的情況下,成本降低率較大的產品在全部可比產品成本中所佔比重越高,成本降低額越大;反之就越小。
C. 2020年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是多少
2020年我國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突破2萬億元。
從市場規模來看,近年來我國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呈穩定趨勢發展,2019年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9003億元;從肉類加工行業產業鏈來看:我國肉製品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禽畜養殖以及飼料加工業;中游屠宰加工以及肉製品的深加工,再經過(冷鏈)物流運輸等鏈條,肉製品最終到達消費者終端。
相關信息:
我國是肉類生產和消費大國,肉類總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豬肉佔到一半以上。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下降幅度超20%,雖然其他肉類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肉類總產量還是下降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肉類總產量7649萬噸,比上年同比下降10.2%。
從細分肉類產品產量看,2019年豬肉產量4255萬噸,下降21.3%;牛肉產量667萬噸,增長3.6%;羊肉產量488萬噸,增長2.6%;禽肉產量2239萬噸,增長12.3%。
D. 根據糧食產量下降多少,能算出GDP下降多少
名義GDP也稱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名義GDP的變動可以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實際產量的變動,另一種是價格的變動。也就是說,名義GDP的變動既反映了實際產量變動的情況,又反映了價格變動的情況。實際GDP(Real 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衡量在兩個不同時期經濟中的產品產量的變化,以不同的價格或不變金額來計算兩個時期所產生的所有產品的價值。
E. 某企業的某種產品單位成本上升10%,產量下降10%,總成本沒升也沒下降,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不對.總成本=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產量,好像是這樣的吧.那麼1.1單位成本*0.9產量=0.99的(單位成本*產量)吧,
F. 產銷率下降的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供大於需,所以導致產銷下降,另外國際經濟造勢如果不景氣產銷率也會受此影響。所以只有經濟提上去了,經濟增速了,錢也會流動起來,經濟也就活躍起來了,那麼產銷率自然就上升了。
產銷率=[一定時間內已銷售出去的產品數量(S)/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P)]×100%
一般情況下,S<P,產銷率小於或等於1。但是特殊情況,如上期生產過剩,本期銷量大幅上升,不僅將本期生產的產品全部銷售出去,而且將上期留存的商品部分或全部售出,導致S=本期生產的產品數量+上期生產的產品數量(即S與P的時間長度相同,但包含的數量范圍不同),因此,存在S>P,即產銷率大於1的情況。理論上產銷率無上限,但最低為零,即本期無銷售。
在供應鏈中,產銷率指標又可分成如下三個具體的指標:
1、供應鏈節點企業的產銷率。該指標反映供應鏈節點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經營狀況。
2、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產銷率。該指標反映供應鏈核心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產銷經營狀況。
3、供應鏈產銷率。
該指標反映供應鏈在一定時間內的產銷經營狀況,其時間單位可以是年、月、日。隨著供應鏈管理水平的提高,時間單位可以取得越來越小,甚至可以做到以天為單位。該指標也反映供應鏈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產銷率越接近1,說明資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時,該指標也反映了供應鏈庫存水平和產品質量,其值越接近1,說明供應鏈成品庫存量越小。
G. 當勞動的總產量下降時,平均產量一定下降嗎
這個不一定,要看先決條件,其影響因數和勞動個體,勞動時間有關系。
1,勞動個體不變,勞動時間不變,總量下降,平均產量下降;
2,勞動個體不變,勞動時間減少,總量下降,平均產量升高;
3,勞動個體下降,勞動時間減少,總量下降,平均產量升高;
4,勞動個體增加,勞動時間增加,總量下降,平均產量下降;
拓展資料:
總產量是指—定的可變要素的投入對應的最大產量。總產量曲線圖形。根據MP抽線的圖形可以給出P擊線,在勞動投入達到q之前,勞動的邊際產量為正數,並且遞增,所以總產量以遞增的速度增加,總產量曲線向上傾斜,並且斜率遞增,即凸向L軸。
平均產量是指表示平均每一個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投入所產生的產量。或者指總產量或總產出除以一種投入品的數量所得的值,由此勞動的平均產量定義為總產量除以勞動的投入量,其他投人劇的平均產量以此類推,一般把所有的生產要素實際上是分成兩種,一種是不變生產要素,一種和叫的可變生產要素。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ct)是指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
假設商品x的生產要素有兩種:A和B ,當B保持不變,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A,可以帶來產量增加1,(比如A是勞力,B是機器設備)此時的邊際成本是市場上一單位生產要素A的價格。
假如增加A帶來的是產量是增加2,則相應的邊際成本是1/2生產要素A的價格。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ct,簡稱:MP),也稱邊際產品,邊際產量MP是指,增加一個單位的生產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總 產量的增加量。
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
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
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勞動的平均產量定義為總產量除以勞動的投入量。其他投入品的平均產量以此類推。
用公式表示即為:AP=TP/L;AP為平均產量;TP為總產量;L為可變要素投入數量。
H. 產量下降30%成本反而增加24%怎麼處理
設原產量為x, 成本為y
則產量的變化為:x*(1+30%)*(1+20%)*(1+10%)=1.716x
現產量為原產量的1.716倍,所以相比改革前的x,增長了71.6%
成本變化為 y*(1-25%)*(1-15%)*(1-10%)=0.57375y
現成本為原來成本的0.57375倍,相比改革前的y,下降了y-0.57375y=0.42625y,即降低了42.625%
原來計算的錯誤在於成長的基數都定在原產量上.實際上當產量增加後,進行第二次計算時,增長的基數應該是當時的產量,即增加後的產量.成本方面同樣如此.
I. 在《大航海家3》為什麼我工廠商品的產量突然降下來好多
這里產量的問題,有些與地區有關,有些與季節有關,
比如木材,在斯登哥爾摩產,就比在盧比克產的要多,
分季節的,比如蜂蜜,到了冬季產量就會下降,麻也是,冬節產量低
葡萄酒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吧,你看看到了別的季節是否還這樣
J. 微觀經濟學的生產論中,短期生產的總產量達到飽和點時,為什麼產量會下降而不是不變
微觀經濟學的生產論中,短期生產的總量達到飽和時,再增加工人,其帶來的的影響必然是會影響到原來已經達到的產量,原因是因為現在人力資源成本增加了。物料物價增加了,貿易戰爭開打了。關稅增加了。……等等多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