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產品正常大氣溫度是多少
擴展閱讀
怎麼折鑽石用一張紙 2025-05-15 08:41:38

產品正常大氣溫度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17 11:01:30

1. 銅鐵類產品倉庫的溫濕度標准

氣溫與濕度 大氣溫度與濕度兩者關聯影響金屬銹蝕。這有以下一些主要情況:第一,大氣的水蒸氣含量,隨氣溫升高而增大;第二,氣溫高促使銹蝕加劇,尤其在潮濕環境里,氣溫越高,銹蝕速度越快。在相對濕度低時,溫度對銹蝕的影響還不太明顯,但在高於臨界濕度時,隨著氣溫升高,銹蝕量急劇增大。另外,如果大氣與金屬間有溫差,則在溫度低的金屬表面形成冷凝水、也導致金屬生銹。

鋼鐵材料--大尺寸(大於50mm)的熱軋圓鋼、鋼管和型鋼以及中、厚鋼板等,可露天堆放,蓋上油布或用油毛氈封包,下墊25cm厚的枕木或方石。有條件的最好搭棚。鋼材表面要進行防銹處理。小尺寸鋼材須存放庫房內,下墊枕木。帶螺紋的鋼管應注意保護螺紋部分。各類冷拉、冷軋的圓鋼、鋼絲、鋼帶、鋼板、鋼管及鋼絲繩等,表面質量和使用要求很高,不允許銹蝕,均應存放在乾燥、通風的庫房內,鋼材表面必須塗油,並用防潮物包裹起來,堆放在枕木或方石上,鋼材與枕木的接觸處墊上油紙或油毛氈。,

紫銅不可與氨或氨鹽等物質接觸,以免銹蝕;

黃銅不可與潮濕空氣或二氧化碳氣體接觸,亦不得與酸性物品及不同金屬混堆,否則易生銅綠;

2. 大氣層的溫度是如何

大氣溫度

氣溫是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大氣溫度狀況是決定天氣變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氣溫既是天氣預報的重要項目,也是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

一、大氣的熱量輸送

氣溫的高低變化,實質上是內能大小的變化,當空氣獲得熱量時,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當空氣失去熱量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引起空氣內能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由於空氣與外界有熱量交換引起的,稱為非絕熱變化,另一種是空氣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而是由外界壓力的變化對空氣作功,使空氣膨脹或壓縮引起的,稱為絕熱變化。

�1.空氣溫度的非絕熱變化

空氣與外界的熱量交換是通過下列方式進行的,包括:傳導、輻射、對流、湍流、平流、蒸發和凝結(包括升華和凝華)。

(1)分子傳導(Conction) 分子傳導是依靠分子的熱運動將能量從一個分子傳遞給另一個分子,而達到熱量平衡的傳熱方式。自然界物質間只要有溫度差異存在,就會以傳導方式進行熱量交換。由於地面和大氣都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交換的熱量很少,其作用僅在貼地氣層中較為明顯。

(2)輻射(Radiation) 是物體之間根據各自溫度的高低通過輻射方式交換熱量的傳熱方式。大氣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熱,同時,地面也吸收大氣逆輻射,這樣它們之間就通過長波輻射的方式不停地交換熱量。空氣團之間,也可以通過長波輻射而交換熱量。

(3)對流(Convection) 當暖而輕的空氣上升時,周圍冷而重的空氣便下來補充,這種升降運動,稱為對流。通過空氣的對流運動,空氣上下層互相混合,熱量也就隨之得到交換,使低層空氣的熱量傳遞到較高的層次。這是對流層中熱量交換的重要方式。

(4)湍流(Turbulence) 空氣的不規則運動稱為湍流,也叫亂流。湍流是在空氣層相互之間發生摩擦或空氣沿粗糙不平的下墊面運動時產生的。當有湍流時,相臨空氣之間在各個方向發生混合,熱量也隨著發生了交換。湍流是摩擦層中熱量交換的重要方式。

(5)平流(Advection)大規模空氣的水平運動稱為平流。空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水平流動,當冷空氣流經暖的區域時,可使流經區域溫度下降;反之,當暖空氣流經冷的區域時,可使該區域的溫度升高。空氣的平流運動對緩和地區之間和緯度之間的溫度差異有很大作用,是水平方向上傳遞熱量的主要方式。

(6)蒸發和凝結(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當水在蒸發(或冰在升華)時要吸收熱量;相反地,水汽在凝結(或凝華)時,要放出潛熱。如果蒸發(升華)的水汽,不在原處發生凝結(凝華),那麼熱量發生傳遞。JP2例如,從地面蒸發的水汽,在空中發生凝結時,就把地面的熱量傳給了空氣。所以,通過蒸發(升華)和凝結(凝華),也能使地面和大氣之間、空氣團和空氣團之間發生潛熱交換。由於大氣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5km以下的大氣層中,所以潛熱交換主要在對流層下半層起作用。

上面分別討論了空氣與外界熱量交換的方式,但實際上,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團空氣而言,溫度的變化常常是幾種傳熱方式共同作用引起的。哪個主要,哪個次要看具體情況。地面與空氣之間的熱量交換,輻射是主要的。但在氣層(氣團)之間,以對流和湍流為主,其次通過蒸發、凝結過程的潛熱出入,進行熱量交換。在不同緯度和地區之間,空氣的熱量交換主要依靠平流。

2�空氣溫度的絕熱變化

氣象學上,對於任一空氣團與外界之間無熱量交換時的狀態變化過程,叫絕熱過程。在大氣中作垂直運動的空氣團,其狀態變化通常接近於絕熱過程。

空氣團在絕熱上升過程中,由於外界壓力的不斷減小,空氣團體積膨脹對外作功,因空氣團與界無熱量交換,所以作功所需能量只能由其本身的內能承擔,空氣團因消耗內能而降溫,這種現象稱為絕熱冷卻。

同理,空氣團在絕熱下沉過程中,因為外界壓力的不斷增大,空氣團被壓縮體積縮小,外界對氣團作功,在絕熱條件下,所作的功只能用於增加氣團的內能,因而氣團溫度升高,這種現象稱為絕熱增溫。

對於作垂直運動的空氣團,其溫度變化程度取決於空氣團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所以絕熱變化又可分為:

(1)干絕熱變化,干空氣或未飽和濕空氣團,在絕熱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的絕熱變化稱干絕熱變化。其溫度隨高度的變化率稱干絕熱直減率(即干絕熱垂直減溫率),常用γd(dry

)表示,其值約為1℃/100m,這就是說在干絕熱過程中,空氣團每上升或下降100m,溫度要降低

或升高1℃。

(2)濕絕熱變化,飽和濕空氣團,在絕熱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的絕熱變化稱濕絕熱變化。其溫度隨高度的變化率稱濕絕熱直減率(即濕絕熱垂直減溫率),常用γm(moisture)表示,其值平均為0�5℃/100m,那麼,為什麼γm<γd呢?因為飽和濕空氣一旦上升,由於溫度降低,極易發生凝結,放出熱量,緩和了空氣上升冷卻的程度,因此降溫減少。而干空氣或水汽未飽和的濕空氣上升時並沒有發生凝結放熱,因此降溫增多。由於在濕絕熱變化過程中,伴隨著水相的變化,所以γm不是一個常數,而是隨氣壓和溫度變化。γm隨溫度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氣溫高時,空氣的飽和水汽含量大,每降低1℃時水汽的凝結量比氣溫低時多。例如溫度從20℃降低到19℃時,每立方米的飽和空氣有1 g的水汽凝結,溫度從0℃降低到-1℃時,每立方米的飽和空氣只有0.33 g的水汽凝結。這就是說當飽和空氣上升同樣的高度時,溫度高時比溫度低時釋放出更多的潛熱。所以,當氣壓一定時,高溫時γm比低溫時小一些。另外,在相同溫度條件下,γm隨氣壓的升高而增大。其原因是:對於同溫度、同體積的兩氣塊,雖然處於不同氣壓下,當同降溫1℃時凝結出的水量及放出的潛熱應相等,但由於壓強大的氣塊的密度及熱容量均大於壓強小的,所以增溫補償作用在氣壓高時小,氣壓低時大。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干絕熱直減率γd、濕絕熱直減率γm、氣溫垂直梯度γ在物理意義上完全不同。γd 和γm是指某氣團升降過程中,氣團本身的溫度變化率,γ則表示實際大氣層中溫度隨高度的變化率。

二、氣溫的時空變化

空氣溫度高低取決於空氣的熱量收支情況,低層空氣的熱量主要來源於下墊面,由於下墊面的熱量不斷地發生日、年周期性變化,所以空氣溫度也隨著發生日、年周期性變化,特別是離地50m以下的近地氣層,這種變化更為明顯,另外,在空氣的水平運動影響下,空氣溫度還會產生非周期變化。

1�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後。由於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後。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於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於地表面土溫日較差,並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後。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於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製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a)緯度 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節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一般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b)季節 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於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於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於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並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於兩者之間。

(d)下墊面性質 由於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於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鬆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e)天氣 晴天氣溫日較差大於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子有:

(a)緯度 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7℃。圖3�1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b)海陸 由於海陸熱特性不同,對於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c)距海遠近 由於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2�氣溫的非周期性變化

氣溫除了由於太陽輻射的作用引起的周期性日、年變化外,在大氣水平運動的影響下還會發生非周期性的變化,例如,春季正是春暖花開氣溫回升的季節,若有北方冷空氣南下,會使氣溫大幅度下降,發生倒春寒現象。秋季,正是秋高氣爽氣溫下降的時候,若有南方暖空氣北上,則會出現氣溫突升的現象,稱為「秋老虎」現象。

氣溫非周期性變化,能夠加強或減弱甚至還可以改變氣溫的周期性變化。事實上,一個地方氣溫的變化是由周期性變化和非周性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周期性變化的作用大,則表現為周期性變化;相反,就表現非周性變化。但是,從總的趨勢和大多數情況來看,氣溫日、年周期性變化還是主要的。

3�氣溫的垂直分布

在對流層中,氣溫的垂直分布特點一般是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地面是大氣增溫的主要和直接熱源,對流層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增溫,因而距離地面越遠,獲得的地面長波輻射的熱能也越少,氣溫越低;另一方面,距離地面越近,大氣中能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水汽和氣溶膠粒子也就越多,氣溫也就越高,越遠離地面,水汽和氣溶膠粒子越少,則氣溫越低。

(1)氣溫垂直梯度 在對流層中氣溫的垂直變化用氣溫垂直梯度表示,簡稱氣溫直減率。氣溫垂直梯度是指高度每相差100m,兩端氣溫的差值(℃/100m),常用γ表示。即γ=-SX(ΔtΔZSX)JY(3�1)

式中ΔZ表示兩高度差;Δt表示兩高度氣溫差;「-」表示氣溫垂直分布的方向。若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則γ>0;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增高,則γ<0。γ的絕對值越大,表示氣溫隨高度變化越大。

在對流層中,氣溫垂直梯度的平均值約為0�65℃/100m。但實際上氣溫垂直梯度隨時間和高度的不同而變化。

不同時間氣溫的垂直分布狀況不同,白天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為日射型分布,如中午時的曲線;夜間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增加,為輻射型分布,如日出前的曲線。各個時間的氣溫垂直分布曲線均是低層(約20m以下)斜率大,高層斜率小,這說明氣溫垂直梯度隨高度升高而減小。

由於對流層的中層和上層受地表的影響較小,所以氣溫垂直梯度的變化比下層小得多,中層氣溫垂直梯度平均為0.5~0.6℃/100m,上層平均為0.65~0.75℃/100m。而對流層下層(由地面至2km)平均氣溫垂直梯度為0.3~0.4℃/100m。但由於受地面增熱和冷卻影響較大,所以氣溫垂直梯度變化也較大,同時氣溫垂直梯度也隨地面性質、季節、晝夜和天氣條件的變化發生很大變化,例如夏季白天大陸上,晴空時,地面劇烈增溫,近地層氣溫垂直梯度可高達1.2~1.5℃/100m。

(2)對流層中的逆溫現象 在對流層中,總的來看氣溫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逆溫。我們把出現逆溫的氣層叫做逆溫層。當發生逆溫時,冷而重的空氣在下,暖而輕的空氣在上,不易形成對流運動,氣層處於穩定狀態,從而阻礙了空氣垂直運動向上的發展,所以在逆溫層下部常聚集大量的煙塵、水汽凝結物等,使能見度變壞,加重空氣污染。

逆溫按形成原因可分為輻射逆溫、平流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等類型,在這里主要介紹常見的輻射逆溫和平流逆溫。

(a)輻射逆溫 由於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稱為輻射逆溫。在晴朗無雲或少雲的夜晚,地面因強烈的有效輻射而很快冷卻,使得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由於越靠近地面的氣層受地面的影響越大,降溫也就越劇烈,越遠離地面氣層受地面影響越小,降溫也就越少,於是自地面開始形成了逆溫。隨著地面有效輻射的不斷繼續,逆溫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最強;日出後,隨著太陽輻射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增溫,近地面氣層受地面影響,也開始增溫,於是逆溫便自下而上地消失。逆溫常年可出現在陸地上空,冬季最強,逆溫層也較厚,可達數百米,消失也較慢。夏季最弱,厚度也較薄,消失較快。在山谷與盆地區域,由於冷卻的空氣還會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常會使低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得到加強,往往持續數天而不會消失。

(b)平流逆溫 當暖空氣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時,由於近地氣層空氣受冷地面影響大,降溫較多;而上層空氣受地面影響小,降溫較少,於是就產生了逆溫現象。例如在冬季,當海上的暖空氣移到冷的大陸上時,常形成這種逆溫。

逆溫現象在農業生產上有很多應用。例如,在有霜凍的夜晚,常常會有逆溫存在,氣層穩定,此時燃燒柴草、化學物質等,所形成的煙霧會被逆溫層阻擋而彌漫在貼地氣層,使大氣逆輻射增強,防霜凍效果好。農業上噴灑農葯防治病蟲害的最佳時間應選擇在清晨進行,此時由於逆溫層的存在可使噴灑的葯劑停留在貼地氣層,並向水平方向及向下方擴展,均勻地灑落在植株上,能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寒冷季節需要晾曬一些農副產品時,為避免地面溫度過低受凍,可將晾曬的東西置於一定高度之上,一般2m高度處的氣溫可比地面高出3~5℃。在果樹栽培中,也可利用逆溫現象進行高接,避開了低溫層使嫁接部位恰好處於氣溫較高的范圍之內,這樣果樹在凍害嚴重的年份就能夠安全越冬。山區的逆溫程度往往比平地強,可把喜溫怕凍的果樹種植在離谷地一定距離的山腰上,由於山腰處夜間氣溫高於谷地,果樹不容易遭受低溫危害。

三、大氣穩定度

1�大氣穩定度的概念

許多天氣現象的發生,都和大氣穩定度有密切的關系。大氣穩定度是表徵大氣層穩定程度的物理量。它表示在大氣層中的某個空氣團是否穩定在原來所在的位置,是否易於發生對流。當空氣團受到垂直方向擾動後,大氣層結(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分布)使它具有返回或遠離原來平衡位置的趨勢和程度,叫大氣穩定度。

假如有一團空氣受到外力的作用,產生向上或向下的運動,那麼就有三種情況產生:(1)如果空氣團受力移動後,逐漸減速,並有返回原高度的趨勢,這時的氣層對於該空氣團而言是穩定的;(2)如空氣團一離開原位就逐漸加速運動,並有遠離原高度的趨勢,這時的氣層對於該空氣團而言是不穩定的;(3) 如空氣團被推到某一高度後,既不加速也不減速,停留於此高度,這時的氣層對於該團空氣而言是中性氣層。

2�大氣穩定度的判斷

當氣團處於平衡位置時,即具有與四周大氣相同的氣壓、溫度和密度,這時氣團不動。當該空氣團受到外力作用,做垂直運動時,只要它本身的絕熱直減率(γd或γm)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垂直梯度γ不一致,那麼它到達一新的高度時其溫度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就不相等,於是就會產生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因此,大氣是否穩定取決於γ與γd和γm的對比關系。

結論:

(1)當γ>γd時(必然有γ>γd>γm),則對飽和和未飽和空氣團而言都是不穩定的。故稱當γ>γd時的氣層是絕對不穩定的。

(2)當γ<γm時,必然有γ<γd,因此無論氣團是否飽和,大氣都是穩定的,故稱當γ<γm時的氣層是絕對穩定的。

(3)當γ=γd時,對作干絕熱升降運動的空氣團而言,大氣是中性的;而對作濕絕熱升降運動的空氣團而言,大氣是不穩定的。

(4)當γ=γm時,對作濕絕熱升降運動的氣團而言,大氣是中性的;而對干空氣而言,大氣是穩定的。

(5)當γm<γ<γd時,對干空氣與未飽和空氣團而言,大氣是穩定的;但對飽和空氣團而言則是不穩定的,故稱這種氣層為條件性不穩定。

大氣穩定度直接影響大氣中對流發展的強弱。在穩定的大氣層結下,對流運動受到抑制,常出現霧、層狀雲、連續性降水等天氣現象;而在不穩定層結時,對流運動發展旺盛,常出現積狀雲、陣性降水和冰雹等天氣現象。

3. 生產作業環境的空氣溫度、就溫度而言、員工未經過熱環境習慣的條件下,感覺舒適的空氣溫度是多少

如果是穿著工作服的狀態下,最佳溫度應該在20-22度之間,超過這個溫度,就會感到悶熱。

4. 標准大氣壓溫度是多少,為何有的學習資料說是25攝氏度,又或者說是15

中國國家標准規定的標准大氣壓, 採用海平面溫度為15℃,氣壓為1013.25百帕,密度為1.2250千克/米3。
至於那個25℃是提的問題,讓你計算在25℃下的密度等問題。

5. 國際標准大氣規定的標准海平面氣溫是多少

國際標准大氣規定的標准海平面氣溫是59華氏度。

中國國家標准規定的標准大氣壓, 採用海平面溫度為15℃,氣壓為1013.25百帕,密度為1.2250千克/米3;在11千米以下,高度每增高100米,溫度降低0.65℃;在11~20千米,溫度保持-56.5℃。這樣規定的標准大氣壓,與中國中緯度(北緯45°)實際大氣十分接近。

(5)產品正常大氣溫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1919年A.圖森提出了第一個國際標准大氣提案。該模式採用的海平面溫度為15℃;在11公里以下,高度每增加100米,溫度降低0.65℃;在11~20公里范圍內,溫度保持-56.6℃。

這個標准,在1920年被作為制定早期航空標准大氣的基礎,1922年被歐洲很多國家所採用。該模式給定的對流層中溫度的分布,仍為現代各標准大氣所採用。

多年來,國際上曾出現過多種大氣模式,其中除了有美、蘇等國編制的標准大氣外,還有為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和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等所採用的標准大氣或參考大氣,在國際上影響較大的是1962年和1976年的美國標准大氣。

6. 大氣的溫度是多少

大氣的溫度:大氣溫度是隨著垂直不均勻分布的,其規律是:在0-10千米之間,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此層大氣的能量來源是地面輻射)在10-50千米之間,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其原因是此層大氣越往上吸收紫外線的能力越強)在50-120 千米之間,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2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增高。

所以大氣溫度是變化的```

7. 標准大氣溫度計算公式

標准大氣溫度計算公式是pv=NRT其中p表示壓強,V表示體積,N是單位體積的氣體分子數,R是個常數,T表示溫度。

當V、N、R固定不變時,氣溫越高,氣壓越高。當N、R、T固定不變時,體積越小,氣壓越高。

這個計算公式能夠反映某地區(如中緯度)垂直方向上氣溫、氣壓、濕度等近似平均分布的一種模式大氣。它能粗略地反映中緯度地區大氣多年年平均狀況,並得到一國或國際組織承認。

原理

中國國家標准規定的標准大氣壓,採用海平面溫度為15℃,氣壓為1013.25百帕,密度為1.2250千克/米3。

在11千米以下,高度每增高100米,溫度降低0.65℃;在11~20千米,溫度保持-56.5℃。這樣規定的標准大氣壓,與中國中緯度(北緯45°)實際大氣十分接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標准大氣

8. 空氣開關的工作溫度是多少啊

工作溫度只要不高於100度 不低於零下40度,金屬不變形就可以使用
只要有短路現象,開關形成迴路就會跳閘。

當線路發生短路或嚴重過載電流時,短路電流超過瞬時脫扣整定電流值,電磁脫扣器產生足夠大的吸力,將銜鐵吸合並撞擊杠桿,使搭鉤繞轉軸座向上轉動與鎖扣脫開,鎖扣在反力彈簧的作用下將三副主觸頭分斷,切斷電源。
當線路發生一般性過載時,過載電流雖不能使電磁脫扣器動作,但能使熱元件產生一定熱量,促使雙金屬片受熱向上彎曲,推動杠桿使搭鉤與鎖扣脫開,將主觸頭分斷,切斷電源。

9. 我國規定的標准空氣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分別是多少

表1 室內空氣質量標准
序號 參數類別 參數 單位 標准值 備注
1 物理性 溫度 ℃ 22~28 夏季空調
16~24 冬季採暖
2 相對濕度 % 40~80 夏季空調
30~60 冬季採暖
3 空氣流速 m/s 0.3 夏季空調
0.2 冬季採暖
4 新風量 m3/h•人 30a
5 化學性 二氧化硫SO2 mg/m3 0.50 1h均值
6 二氧化氮NO2 mg/m3 0.24 1h均值
7 一氧化碳CO mg/m3 10 1h均值
8 二氧化碳CO2 % 0.10 1h均值
9 氨NH3 mg/m3 0.20 1h均值
10 臭氧O3 mg/m3 0.16 1h均值
11 甲醛HCHO mg/m3 0.10 1h均值
12 苯C6H6 mg/m3 0.11 1h均值
13 甲苯C7H8 mg/m3 0.20 1h均值
14 二甲苯C8H10 mg/m3 0.20 1h均值
15 苯並[a]芘B(a)P ng/m3 1.0 1h均值
16 可吸入顆粒物PM10 mg/m3 0.15 1h均值
17 總發揮性有機物TVOC mg/m3 0.60 8h均值
18 生物性 菌落總數 cfu/m3 2500 依據儀器定b
19 放射性 氡222Rn Bq/m3 400 年平均值

10. 螺桿空壓機的正常排氣溫度是多少

75-95度之間。



螺桿式空壓機壓縮原理:

吸氣過程:

電機驅動/內燃機轉子,主從轉子的齒溝空間在轉至進氣端壁開口時,其空間大,外界的空氣充滿其中,當轉子的進氣側端面轉離了殼之進氣口時,在齒溝間的空氣被封閉在主、從轉子與機殼之間,完成吸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