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茶的品種有哪些
白茶的主要品種為: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壽眉。
白毫銀針采自大白茶樹的肥芽,因其色白如銀,外形似針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其香氣清新,湯色淡黃,滋味鮮爽,是白茶中的極品。
白茶-白牡丹
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梢的一芽一二葉,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後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也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壽眉采自菜茶品種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製成的白茶葉片大而疏鬆,也叫貢眉。
B. 浙江有什麼地方特產
浙江特產有太湖銀魚、砂鍋魚頭豆腐。
1、太湖銀魚
太湖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於長江口的體形略大,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銀魚。
之後又一次到杭州時乾隆賞賜他五百兩銀子,還提筆寫下「皇飯兒」三個大字,落筆「乾隆」。從此,王潤興便把乾隆御筆的「皇飯兒」掛在中堂,魚頭豆腐也成為王潤興的看家名菜。改良後的砂鍋魚頭豆腐採用鮮嫩的大花鰱魚頭和優質豆腐,油潤、滑嫩、鮮美,湯純味厚,清香四溢。
C. 中國名茶有哪些,具體說明
1.西湖龍井
"茶中之美數龍井",龍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
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於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於獅峰的老井的品質為最佳。
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 、形美」四絕著稱於世。好茶還需好水泡。「龍井茶、虎跑水」被並稱為杭州雙絕。虎跑水中有機的氮 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較少,因而更利於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揮。
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愛。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郊西湖鄉龍井村一帶。龍井,原名龍泓,傳說三國時就已發現此泉;明代掘井抗旱時從井底挖出一龍形大石,於是更名為「龍井」。龍井產茶唐代就有記載,宋代已經聞名。蘇東坡品茗詩中「白雲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這種茶的形如彩旗的特點。清代,龍井茶尤為乾隆皇帝所贊譽。向有「黃金芽」「無雙品」之稱。龍井茶因有獅峰、龍井、五雲山和虎跑山4個不同產地而有「獅、龍、雲、虎」的品種區別。其中以「獅峰」「龍井」品質最佳。龍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這四個特點被稱為「四絕」。其葉扁,形如雀舌,光滑、色翠、整齊。特別是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穀雨前採摘的「雨前茶」,葉芽更為細嫩,沖泡以後,嫩勻成朵,葉似彩旗,芽形若槍,交相輝映,所以這種茶又叫「旗槍」。其湯色明亮,滋味甘美。鮮嫩的茶芽,在攝氏80度的溫度下加工,要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使每片茶葉都能達到「直、平、扁、光」,堪稱特種「工藝茶」。
2.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湖水相映、茶果間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
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採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級禮品。
綠茶中的名品,產於太湖洞庭東山和西山。因其形狀捲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採制時間又在春天而得名。相傳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品質特點是色澤碧綠,外形緊細、捲曲、白毫多;香氣濃郁,滋味醇和;飲時爽口,飲後有回甜感覺。沖泡後,茶湯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不管用滾水或溫水沖泡,皆能迅速沉底,即使杯中先沖了水後再放茶葉,茶葉也照樣會全部下沉,展葉吐翠。炒制工藝要求高,需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而不斷」。尤有興奮大腦和心臟的作用以及潤喉、提神明目的功效。
3.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產於中國安徽秀麗的黃山之中,成茶外形細嫩扁曲,多毫有峰,色澤油潤光滑;沖泡杯中霧氣輕繞頂,滋味醇甜,鮮香持久。
產於安徽黃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雲谷寺、松谷庵 、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雲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雲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
黃山毛峰採制十分精細。製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
黃山名茶眾多,除毛峰外,還有休寧的「屯綠」,太平的「猴魁」,歙縣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膾灸人口。
綠茶珍品,因地近黃山而得名。據《徽州府志》記載,黃山毛峰在300年前就已著名。明代許次紓所著《茶疏》即將其與錢塘龍井相提並論。清光緒年間,歙縣湯口謝裕泰茶莊試制少量黃山特級毛峰茶成功,更加蜚聲全國。黃山毛峰茶外形美觀,每片長約半寸,尖芽緊偎在嫩葉之中,狀若雀舌。尖芽上布滿著絨細的白毫,色澤油潤光亮,綠中泛出微黃。沖泡後,霧氣結頂,清香四溢。茶汁清澈微黃,香氣持久,猶若蘭惠,醇厚爽口,回味甘甜。茶涼之後,香味猶存,故人稱「幸有冷香」。一芽一葉的泡開以後,變成「一槍一旗」,光亮鮮活,有「輕如蟬翼,嫩似蓮須」之說。特級黃山毛峰一般都在清明至穀雨間採摘。
4.六安瓜片
它產於安徽六安地區的齊雲山等地,是一種外形似瓜子,色澤翠綠,香氣清高,味鮮甘美的片形茶。
產於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採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葯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著名綠茶片茶品種。片茶即全由葉片製成,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因其形若瓜子,又主要產於安徽西部大別山區的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故名「六安瓜片」。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早在唐代,六安瓜片就已聞名,大詩人李白就有「揚子江中水,齊山頂上茶」之贊語。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譽。明代以前已為貢茶。六安瓜片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鮮甘,並且十分耐泡。六安瓜片中以齊雲山蝙蝠洞所產品質最佳,是瓜片茶中的珍貴品種。
5.君山銀針
它產於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中的青螺島,色澤鮮綠,香氣高爽,滋味醇甜,湯色橙黃,是中國黃茶珍品。
綠茶精品。產於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故得其名。君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就曾選帶了君山茶。後梁時已列為貢茶,以後歷代相襲。它的特點是:全由芽頭製成,茶身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久置而其味不變。沖泡時可從明亮的杏黃色茶湯中看到根根銀針直立向上,幾番飛舞之後,團聚一起立於杯底。其採制要求很高,比如採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前後7-10天內,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採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
6.信陽毛尖
它產於河南信陽鏡內的大別山區。沖泡三四次尚有較濃的熟果香。
名貴綠茶品種。主要產地在河南信陽縣醅深山區的「四雲」(車雲山、集雲山、雲霧山、天雲山)和「兩潭」(黑龍潭、白龍潭)。其芽葉細嫩有峰梢,精製後緊細有尖,並有白毫,所以叫毛尖,又因產地在信陽,故名「信陽毛尖」。據古籍記載,早在1500多年以前,信陽一帶就已生產名茶。唐代時,信陽毛尖已成為當供奉朝廷的貢茶。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8世紀全國有8大茶區,其中淮南茶區就包括皖北和豫南。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盛贊「淮南茶,信陽第一」。
7.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烏龍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產於閩北祟安縣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岩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大紅袍」最為名貴。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
8.都勻細毛尖
它產於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山區,明代已為"貢茶"。外形纖維披毛,如雪花;條索緊結,如銀鉤。沖泡時茶葉沉於杯底,絨毛浮游水中,清香持久,醇和回甜。
產於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山區。因其形似魚鉤和雀舌,故又名「魚鉤茶」或「雀舌茶」。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它就已經是向朝廷供奉的「貢茶」了。18世紀末,開始出口外銷,享譽中外。都勻細毛尖茶在我國名茶中獨具一格,它外形纖細披毛,猶如雪花;條索緊卷,好似銀鉤。沖泡時,茶芽沉於杯底,白毫浮游水中,湯色嫩綠明亮,品清香馥郁,醇厚回甜。
9.鐵觀音
它產於閩南安溪縣內,成品茶外形頭似蜻蜓,尾似蝌蚪。泡於杯中"綠葉紅鑲邊",是烏龍茶之上品。
鐵觀音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製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製作過程中因咖啡鹼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後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究。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後,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烏龍茶中的珍貴品種。一年分四季採制,雨至立夏為春茶,產量佔全年的一半,品質最好。安溪鐵觀音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鐵觀音的品飲,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廈門、潮汕一帶和台灣,仍沿襲傳統的功夫茶品飲方式。陶壺置茶,沖以沸水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正是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確是一種表示敬重客人的生活藝術。
10.祁門紅茶
它產於安徽祁門縣的山區,曾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
著名紅茶精品。主產於安徽省祁門縣及附近地區,簡稱「祁紅」。祁門茶葉,唐代就已出名。據史料記載,這里在清代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製法與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綠」之稱。光緒元年,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創設茶莊,祁門遂改制紅茶,並成為後起之秀。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祁門茶葉條索緊細秀長,湯色紅艷明亮,特別是其香氣酷似果香,又帶蘭花香,清鮮而且持久。既可單獨泡飲,也可加入牛奶調飲。祁門茶區的江西「浮梁工夫紅茶」是「祁紅」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於世。
11.普洱
普洱茶原產於雲南省,生產歷史悠久,南宋李石《續博物志》記載,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現代普洱縣周圍所產茶葉運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運銷,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是用優良雲南大葉種,采其鮮葉殺青後揉捻、曬乾的曬青茶為原料,經漚堆的特殊加工製成,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並具獨特陳香。普洱茶,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飲料。經醫學臨床實驗證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游牧民族主食肉類,俗諺「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可見普洱茶對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證。普洱茶為黑茶類之代表。
12.凍頂—烏龍
產於台灣,台灣野史相傳據清朝道光年,初鄉舉人林鳳池從福建帶回武夷軟枝—烏龍植於凍頂山,基於天時、地利、人和,儼然成為茶的黃金王國。
台灣烏龍是烏龍茶類中發酵程度最重的一種,優質烏龍的製造,鮮葉原料標准為一芽二葉,著名的膨風茶,則選用一芽一葉為原料。烏龍茶茶芽肥壯,白毫顯,湯色呈琥珀般的橙紅色,在國際市場被譽為「香檳烏龍」、「東方美人」,以贊其殊香美色。為青茶類代表。
13.太極翠螺
太極翠螺,因外形捲曲似螺,色澤綠翠而得名,為江蘇省之名茶。翠螺屬半烘薰花茶,採摘標准一芽一葉,分攤收、殺青、揉捻、烘乾再揉捻、炒乾再烘乾七道工序,再以四至五葉嫩芽以手工勾捲成珠,再配以七道高雅天然花香薰制,入口滿口生津,香氣四溢,經久耐泡,頭酌香、二酌濃、三酌味不減、四酌味猶存。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捲曲,茸毫披露,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濃厚,湯色綠而明亮,以開水80℃沖泡,味香持久、耐泡。為近代新品綠茶。
14.峨嵋—珠茶
珠茶—亦稱圓茶,原產浙江省平水茶區,浙江平水產茶,歷史已很悠久,遠在一千多年前,平水茶區包括浙江省、紹興、嵊縣、蕭山、諸暨、天台、奉化等十餘縣市,境內山嶺盤結,峰密起伏,雲霧繚繞,溪流縱橫,氣候溫和,適於茶葉生產。珠茶是中國最早出口的商品之一,18世紀珠茶以「貢熙茶」風靡世界茶壇,且售價甚高,茶價之高不亞於珠寶,曾被譽為「綠色珍珠」。
D. 中國十大名茶及產地
中國飲茶、種茶歷史悠久,茶葉品種資源豐富,各具特色。西湖龍井、凍頂烏龍茶、黃山毛峰、碧螺春、平水珠茶、安溪鐵觀音、祁紅、婺綠、滇紅、大紅袍為中國的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西湖美景、龍井名茶,早已名揚天下。游覽西湖,品飲龍井茶,是旅遊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
龍井茶優異的品質是精細的採制工藝所形成的。採摘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芽葉為原料,經過攤放、炒青鍋、回潮、分篩、輝鍋、篩分整理(去黃片和茶末)、收灰貯存數道工序而製成。龍井茶炒制手法復雜,依據不同鮮葉原料不同炒制階段分別採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等十大手法。凡觀看過炒制龍井茶全過程的,都會認為龍井茶確實是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
品飲龍井茶,宜用玻璃杯沖泡,3克茶葉加200毫升80℃左右的熱水,沖泡3—5分鍾後,就可聞香、觀色、品味了。
西湖龍井茶,過去按產地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獅」字型大小為龍井獅峰一帶所產, 「龍」字型大小為龍井、
翁家山一帶所產,「雲」字型大小為雲棲、五雲山一帶所產,「虎」字型大小為虎跑一帶所產,「梅」字型大小為梅家塢一帶所產。其中公認獅峰所產者香味品質最佳。
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台灣所產烏龍茶的一種,台灣生產的烏龍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
輕度發酵茶似綠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凍頂烏龍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產於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
凍頂產茶歷史悠久,據《台灣通史》稱:
台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里、日月潭、水裡、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
又據傳說,清咸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龍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
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凍頂烏龍茶是台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台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條形包種茶, 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烏龍茶的品質特點為:
外形捲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沖泡。凍頂烏龍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台灣、港澳、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內地一些茶藝館也時髦飲用凍頂烏龍茶。
黃山毛峰
黃山座落在安徽歙縣、太平、休寧、黔縣之間,巍峨奇特的山峰,蒼勁多姿的勁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濤起伏的雲海,號稱黃山「四絕」,引人入勝。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黃山推為我國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名言。
黃山地區,由於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雲霧縹緲,很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餘年前就相當著名。《黃山志》稱:
「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齶,謂之黃山雲霧茶」。傳說這就是黃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記載:
「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創制,據《徽州商會資料》記載,起源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前後),當時有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字靜和)開辦了「謝裕泰」茶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清明前後,親自率人到充川、湯口等高山名園選采肥嫩芽葉,經過精細炒焙,創制了風味俱佳的優質茶,由於該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後冠以地名為「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黃山風景區和毗鄰的湯口、充川、崗村、芳村、揚村、長潭一帶,其中桃花峰、雲谷寺、慈光閣、崗村、充川等的品質最好。
黃山毛峰分特級和一、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在清明前後採制,採摘1芽1葉初展芽葉,其他級別采1芽1、2葉或1芽2、3葉芽葉。選用芽頭壯實茸毛多的制高檔茶。經過輕度攤放後進行高溫殺青、理條炒制、烘焙而製成。
特級黃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顯露,色似象牙,魚葉黃金。沖泡後,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
黃山毛峰的品飲,沖泡時水溫也以80℃左右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續水沖泡2—3次。
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我國著名風景旅遊勝地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洞庭山。唐代陸羽《茶經》中有關茶產地中提到「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洞庭山所產的茶葉,因香氣高而持久,俗稱「嚇煞人香」,後來清代康熙皇帝品嘗此茶後,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產, 改定名為「碧螺春」。清乾隆年間王應奎《柳南續筆》中記有此事:
「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已卯歲(1699年),車駕幸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
太湖之濱的洞庭東山和西山,是風景旅遊勝地,西山島相傳是吳王夫差和西施避暑勝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還有海登法師練功處石公山等十大景點。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果木茶樹間作成園,生長茂盛。
碧螺春採制工藝精細,採摘1芽1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採回後經揀剔去雜,再經殺青、揉捻、搓團、炒干而製成,炒制要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茸毛不落,捲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
品嘗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葉,先用少許熱水浸潤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後,續加熱水沖泡2—3分鍾,即可聞香、觀色、品評。碧綠纖細的芽葉沉浮於杯中,香氣撲鼻而來,品飲過後,鮮爽怡人。
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獨特產品,其產區包括浙江的紹興、諸暨、嵊州、新昌、蕭山、上虞、餘姚、天台、鄞縣、奉化、東陽等縣。整個產區為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環抱,境內山嶺盤結、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名勝眾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浙江省茶葉的主產區。
平水是浙江紹興東南的一個著名集鎮,歷史上很早就是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各縣所產珠茶,過去多集中在平水進行精製加工、轉運出口。因此,浙江所產的珠茶在國際貿易中逐漸以「平水珠茶」稱著。這一地區歷史上就出產過不少名茶,如會稽的「日鑄茶」、山陰的「卧龍茶」、諸暨的「石筧嶺茶」、餘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據說,珠茶是由日鑄茶演變而來。宋·
吳處厚《青箱雜記》稱:「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日鑄茶產於紹興東南會稽山脈的日鑄嶺,相傳古時歐冶子於此鑄五劍,其嶺下有寺名資壽,其陽坡朝暮常有日,產茶奇絕,故謂之日鑄茶。宋代起日鑄茶就列為貢品,不少文人墨客也為此吟詩贊賞。
日鑄茶細采精製,明代聞龍《茶箋》中就對日鑄茶的採製作過詳盡的記述:
茶初採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唯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羅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扇,以去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炒起出鍋,置大磁碟中仍須急扇,待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鍋文火炒干入焙,並揉到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
現代珠茶的採制與上述的日鑄茶相仿,鮮葉採下後,經過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對鍋、做大鍋而製成。過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現在已實現制茶全程機械化。
平水珠茶,也稱圓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活象一粒粒墨綠色的珍珠。用沸水沖泡時,粒粒珠茶釋放展開,別有趣味,沖後的茶湯香高味濃,珠茶的另一特點是經久耐泡。
珠茶出口歐洲和非洲不少國家,有穩定的市場,深受消費者的信賴。
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
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卷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
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鍾,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祁紅
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歷口、閃里、平里一帶最優。
祁門一帶歷史上很早就盛產綠茶,從事茶業者人數眾多,唐咸通三年(862年), 司馬途《祁門縣新修閶江溪記》稱:
祁門一帶「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祁門在清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據傳,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產紅茶,於是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製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歷口、閃里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產紅茶也獲成功。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我國的重要紅茶產區。
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霧多,很適宜於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於工夫紅茶的製造。
祁紅採制工藝精細,採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後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製成後,還須進行精製,精製工序復雜花工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製成。
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
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
祁紅茶宜於清飲,但也適於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在英國受到了皇家貴族的寵愛,贊美祁紅是「群芳最」。
婺綠
婺綠是指江西婺源的綠茶,婺源建縣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後一直屬於徽州(上溯屬歙州、新安郡)管轄,
至1934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又重劃回安徽省,1949年復劃歸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綠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製加工統稱「屯綠」出口。
江西省婺源縣是一個多山地區,境內群山逶迤,煙雲繚繞,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很適宜於茶樹的生長。早在唐代就是一個「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的著名茶區,素有「茶鄉」之稱。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清代何潤生《徽屬茶務條陳》中記載:「徽屬產茶以婺源為最,每年約銷洋庄三萬數千引」(一引為50公斤)。1937年,朱美予《中國茶業》中稱:「皖南產茶區,六縣中婺源面積之大,產量之多,推為第一」。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中贊道:「婺源茶不獨為路庄綠茶中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中品質之最優者」。「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為婺源綠茶之特色。宋代,「婺源謝源茶」是全國六大名茶絕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間,靈山的「天竹峰茶」被列為貢品。
清朝,婺源綠茶以「屯綠」品牌出口獲得盛譽。尤其是婺源東鄉的「四大名家」茶更為出名,它們是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濟溪上坦園茶。當時與婺源「四大名家」同時有名的還有祁門東鄉的「四大名家」、休寧的「四大名家」。
婺綠(屯綠)採摘一芽二、三葉至一芽三、四葉。經殺青、揉捻、炒干製成毛茶,再經精製後製成精製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貢熙、秀眉、特針、雨茶、綠茶片等。
婺綠(屯綠)成品茶以珍眉為例,外形條索緊結壯實,色澤灰綠光潤,
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熟栗香高長鮮爽,滋味濃醇回甘。婺綠(屯綠)是我國出口眉茶拳頭產品,主銷摩絡哥、阿爾及利亞、馬里、利比亞、茅利塔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滇紅
滇紅是雲南紅茶的統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工夫茶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滇紅工夫茶於1939年在雲南鳳慶首先試製成功。據《順寧縣志》
記載:
「1938年,東南各省茶區接近戰區,產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積極開發西南茶區,以維持華茶在國際上現有市場,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順寧茶廠
(今鳳慶茶廠),籌建與試制同時並進」。
當年生產15噸銷往英國,以後不斷擴大生產,西雙版納勐海等地也組織生產,產品質量優異,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雲南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普洱茶就已大量生產,至今普洱沱茶、餅茶、方茶、緊茶仍有相當數量的生產與銷售。雲南是古茶樹分布最多的地方,樹齡千年以上、樹高數十米的大茶樹仍有不少數量。從這些大茶樹演化選育出的雲南大葉種是製造紅茶的優良品種,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強,芽葉肥壯,茸毛多,製造出紅茶,金黃毫多而顯露,滋味濃醇鮮爽,是我國出口紅茶的姣姣者。
滇紅產區主要是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6個地州的20多個縣。
滇紅工夫茶採摘1芽2、3葉的芽葉作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而製成;滇紅碎茶是經萎凋、揉切、發酵、乾燥而製成。工夫茶是條形茶,紅碎茶是顆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後者滋味強烈富有刺激性。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飲用為主,加奶後的香氣滋味依然濃烈。沖泡後的滇紅茶湯紅艷明亮,高檔滇紅,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後立即出現乳凝狀的冷後渾現象,冷後渾早出現者是質優的表現。
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製造而成,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最適宜作高級禮品。
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E. 浙江的特產
金華是魚米之鄉,物產豐饒,商業繁榮,先後獲取中國火腿之鄉、五金之鄉、瑩石之鄉、佛手之鄉、茶花之鄉、蘭花之鄉、木雕之鄉、水晶之鄉、書畫之鄉、葯材之鄉、香菇之鄉、花木之鄉等稱號。義烏商品城、永康五金城、金華商城、浦江水晶博物館、東陽工藝美術街、磐安特產城享譽海內外。金華的小商品、小五金、水晶工藝及火腿、佛手、府酒、葯材、茶葉、酥餅、水果等深受中外遊人歡迎。
保持期長點的么就金華酥餅和金華火腿了。
F. 蘭陵美酒的產品簡介
山東省蘭陵縣西南部的蘭陵鎮生產的蘭陵美酒,歷史悠久,譽滿華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一些古典戲曲中,都提到了它。遠在唐朝蘭陵酒就遠銷至長安、江寧、錢塘等名城。當時著名詩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贊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可陳色、香、味三美。友人聚會,飲山東名特產「蘭陵美酒」。斟之杯中,呈琥珀光澤,純凈透明;喝一口,香氣馥郁,回味悠長。
蘭陵美酒含有人體必須的17種氨基酸、6種維生素、11種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養血補腎、舒筋健腦、益壽強身功能的滋補酒。
蘭陵美酒以黍米為原料,以麥曲糖化發酵,加高梁白酒陳釀而成,生產工藝獨特,風味別具一格,色、香、味俱佳。主要產品蘭陵系列美酒、特曲、鬱金香、陳香、特液、大麴、二曲、喜臨門;蘭陵牌椰奶、礦泉水、金銀花飲料;並經營音像器材、廣告製作、策劃和承拍影視、糧油、百貨、散酒批發、飲食等。 蘭陵美酒廠繼承了傳統的釀造工藝,又不斷地加以改進。現共生產蘭陵美酒、蘭陵特曲、蘭陵大麴、蘭陵鬱金香等十幾個品種的飲料酒,遠銷全國十幾個省市,有的產品暢銷國外。
G. 湖南張家界的特產是什麼
葛根粉、岩耳、土家莓茶,杜仲茶
H. 山東特產是什麼的
1、東阿阿膠
「美德山東·禮敬天下——十大商會聯合推薦國寶級山東特產」新聞發布會濟南舉行,東阿阿膠得到了駐魯十大商會首次聯名推薦。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意味著東阿阿膠作為國寶級山東特產得到高端商務禮品市場的一致認可,成為「國禮」、「省禮」的首選。
2、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著名的德州三寶(扒雞、西瓜、金絲棗)之一。德州扒雞是中國山東傳統名吃,魯菜經典。德州扒雞製作技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3、章丘大蔥
章丘市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適宜種植大蔥。章丘大蔥,屬百合科蔥屬,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稱菜伯、和事草等。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蔥白很大,適易久藏。
4、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選用優質大麥、大米、上等啤酒花和軟硬適度、潔凈甘美的嶗山礦泉水為原料釀制而成。原麥汁濃度為十二度,酒精含量3.5-4%。酒液清澈透明、呈淡黃色,泡沫清白、細膩而持久。
5、煙台蘋果
煙台氣候和環境條件非常適宜蘋果生長,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蘋果優勢產區,煙台蘋果以「果形端正、色澤艷麗、果肉甜脆、香氣濃郁」享譽國內外。是煙台市的區域公用品牌。
6、黃河口大米
黃河口大米,產於黃河三角洲一帶,尤以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為多,所產的大米以其顆粒均勻、晶瑩剔透、粘度適中、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而成為稻米中的上品,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黃河口大米」,深受市場青睞,消費者的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東阿阿膠成國寶級山東特產
源參考資料來:網路-阿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煙台蘋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州扒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島啤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河口大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章丘大蔥
I. 河南特產有哪些
河南省特產:
洛陽:杜康酒、洛陽牡丹、洛陽宮燈、洛陽唐三彩。
開封:大京棗、馬豫興桶子雞、長春軒五香兔肉、蘭考葡萄、百子壽桃、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綉、汴綢、花生糕、宮瓷仿製品、套四寶。
安陽:天花粉、雙頭黃酒、內黃大棗、安陽「三熏」、安陽玉雕、安陽狗皮膏葯、道口燒雞、道口錫器、彰德陳醋、糖油板栗。
商丘:永城棗干、水城辣椒、民權白葡萄酒、張弓酒、南瓜豆沙糕、景家麻花。其他:許昌燒煙、信陽毛尖、孟津梨、靈寶蘋果、貴妃杏、廣武石榴、鹿邑草帽、南陽烙花、盤硯、鈞瓷、汝陽劉毛筆、水晶石、汴綉、沙南芝麻與小磨麻油、四大杯葯、職膠、金銀花、黃河鯉魚。
河南特色小吃:
菜角:早點,裡面是粉條韭菜雞蛋和豆腐乾;
炒涼粉:超級好吃的小吃,涼粉放在一個平底鍋里炒,放辣椒醬,炒好了之後上面還要放上炒涼粉時形成的鍋巴;
道口燒雞:這個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吃過;
粉漿面條:漿很重要,一種有酸味的液體,具體怎麼釀造不詳,總之用它跟面條伴在一起,上面放上芹菜粒,黃豆花生之類,榨菜和辣椒油,酸辣口,非常讓人有食慾;
糊辣湯:最有名的當屬逍遙鎮的糊辣湯了,很多人不辭辛苦跑去喝,怎麼做得我不知道,咸鮮口味,適合口味重的人,也是早點;
燴面:這個簡直就是河南的經典了,太太太好吃了,而且巨便宜,一大碗,非常實惠,羊肉湯是多種料熬製成的,除了面還會放粉絲,豆腐絲,海帶絲和香菜,我每次都覺得這些東西比面還好吃,蕭記改良的燴菜就十分對本小姐胃口;
雞蛋灌餅:雖然現在北京滿大街都能買到雞蛋灌餅了,但最好吃的還是在他的發源地河南,更具體是信陽,吃雞蛋灌餅一定要吃信陽人做的,一般都是夫妻檔,女的揉面,男的烙餅,配合默契,現在還開發出了放生菜和火腿腸,不過還是喜歡吃原汁原味的;
烙饃卷菜:饃其實是餅,那種比較薄的烙餅,菜一般是酸菜粉絲,京醬肉絲,炒豆芽,酸辣土豆絲,用餅捲起來,吃起來很過癮;
涼皮/米皮/擀麵皮:趙記米皮在鄭州挺有名的,好多年了,現在每次回鄭州還都要去吃,其實這三樣東西味道都一樣的,只是口感不同,個人比較喜歡擀麵皮,有咬勁,其實應該是陝西的小吃吧?但是被河南人發揮得更好吃了;
兩摻砂鍋: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是什麼,有點類似四川小吃里酸辣粉或者麻辣燙,一個小沙鍋,煮上土豆粉和刀削麵兩種食材,當然還有些青菜豆芽海帶絲之類,口感和味道都很誘人,花園商廈後面那家生意十分之火爆,遠近聞名;
鹵面:鹵面每次都讓我吃的太多,因為太喜歡了以至於停不下來。這種做面的方法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個人認為非常好,沒有什麼油,菜和肉先在一起燒,要用那種比較適合燉一燉的菜,比如豆角,要加些水,放醬油上色,面用蒸鍋蒸熟,所以乾乾的,然後燉好的菜連菜帶湯倒到面里,面就會吸收湯汁,但是也不會太軟,味道好極了;
肉夾饃:在熟悉不過的小吃了,初中時剛到鄭州就愛上了它,肉是燉肉,帶皮的那種,特別的鹵汁燉成,饃,也就是燒餅,是烤出來的,外酥內軟,肉夾進去的時候還會給你發點燉肉的湯汁,太香了,是不是很好奇為什麼叫肉夾饃而不是饃夾肉,其實這緣於古語:肉夾於饃中,簡化而來的。
整理了半天,湊合得出河南美食將近三十餘種。這些只是我所熟悉的,老鄉見了定會大嚷:「太不全了」。還請大家見涼,都怪公主沒生在河南。河南,地處陝西、安徽、河北交匯處,所以,不僅以他的麵食小吃著名,而且有各省的小吃組合,並且本地的小吃也融匯進了各個地方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