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產品推廣和品牌推廣有什麼不同
首先,品牌和產品的區別,品牌偏重感性訴求,產品偏重功能訴求;其次,品牌下可能有多個產品線,而有些形成了復合產品線的產品,也有多個品牌。不知道這個概念我講的清晰不,比如說養生堂品牌的旗下包含農夫山泉、東方樹葉等多個子品牌,每個子品牌相當於獨立產品。而一個市場良好的產品,比如說洗發水,單一這個產品之中就有很多品牌,例如飄柔、力士、潘婷,且部分品牌是屬於一個公司旗下的一個復合產品線。
這個概念明白了,推廣的區別也快要清晰了。在現在來說,有時候這兩個區別不是非常大,很多客戶來找我們談的時候,自己也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往往統稱推廣。
實際上,樸素意義來說,產品推廣重要在於功能推廣,在推廣之中的所有訴求、調性、方法,都是圍繞著產品的核心功能來做。我可以隨便舉個例,一個杯子的推廣,那麼作為一個產品,我首先考慮的是它的渠道,可能會放在專賣店去賣,還有生活商超里的專櫃,那麼做這樣的一個推廣,我會首先考慮怎麼去做這些渠道,包括渠道宣傳的活動(例如買水杯抽獎純水探索之旅),包括考慮這個產品怎樣做到和消費者溝通(比如這個水杯特點是能較久保持水質,那麼就可能會考慮去做現場體驗),然後考慮這個產品以什麼樣形象來面對市場和消費人群(做一些形象的創意、線下活動)。總體來說,你可以看到,它都是圍繞產品核心來做的,目的在於讓市場和消費者能夠了解這個產品,並且發掘出一些潛在客戶對這個產品的潛在的需求。
品牌推廣實際上是我們覺得最有趣的工作,因為它通常是一種感性訴求。我們針對企業的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進行分析,得到一個核心訴求、核心價值,然後把這些感性和情感化的元素加以放大。品牌本身屬於無形資產,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所代表的一種情感、一種思維、一種態度、一種生活認知,但這個其實很厲害,因為它是唯一的排他的,比如你聯想到硬漢汽車,可能就會想到悍馬,而不會去想到賓士這樣,它既有劣勢的狹隘性,又有優勢的唯一和排他性。當我們明白這些的時候,去做品牌推廣,那麼目的很明確了,去推廣品牌附屬的所代表的一種感性訴求、一種體驗、一種情感。
再說水杯,那麼我們把命題簡單化,這是一個只有水杯這個產品的品牌,這個公司也沒有其它的產品了。我們單去分析它保留水的品質的特點,那麼是純,我們去做IDEA STORM,可以聯想到恆久不變、聯想到承諾、聯想到歷久彌新的真誠。然後我們比對人群,這個品牌不算便宜,消費人群是在30-45歲之間的中高消費人群,一個杯子可能要佔到他們月額外支出計劃15%,假設你一個月買1000的非必需品,那麼它的價格150,然後佔到他們月收入的3%,這個你自己算一下就好。這樣我們對品牌會很清晰了,首先它的感性訴求有了,然後人群有了,下來我們會做人群洞察,去分析人群敏感的一些訴求元素。再下來,我們根據消費的定位和洞察的結論,選擇品牌推廣的調性和方法。我們可以來做線上品牌主題(尋找最純粹的人生),我們可能會做一套TVC,腳本核心是表現純粹的人生精神,然後我們會做一個線上V電影,純粹之旅,可能會用戀情、事業、家庭等幾個元素去解析純粹這個概念,然後分別出具幾個故事腳本。然後我們會做線上活動,徵集純粹的故事,讓你回憶起你人生中最純粹的那些事情或那些人。其實總結起來,就是讓消費者產生唯一聯想,能夠將品牌代入到自己的感性思維的深處。
加班了一通宵,寫的可能有些啰嗦,然後有些表達不太到位。我手邊只有個水杯,所以我就臨時假設了這么個產品,實際做起來很不同。
你的這個問題很大,但簡單的來說,我想你已經明白了。一個是產品功能化體驗推廣思路,一個是情感訴求的溝通推廣思路。這是最簡單的描述,實際上,我們實際操作產品推廣中,還要研究產品,給出很多營銷策略建議,包括對產品的深入研究,一些偏向經濟學領域的產品預期策略、產品未來營銷周期分析等等。所以,其實最漂亮的是品牌推廣,最需要細致工作的是產品推廣。
最後借你這個地方介紹下我們公司可以嗎?西安合智創揚廣告,029-84111806,致力於整合推廣(品牌/產品)、廣告營銷策略和創意,誠摯歡迎各個有理想的產品、有遠景思維的企業與我們聯系,體驗廣告領域中最富有智業魅力的營銷策略/整合推廣服務。
『貳』 品牌管理、品牌策劃和廣告策劃有什麼區別,哪個發展前景比較好
品牌管理是在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的前提下要做的工作,品牌≠商標,品牌≠LOGO,這個一定要明白,但是目前只有大中型企業才會有品牌部,負責品牌的推廣及維護,小企業基本上是沒有的,而且品牌管理的工作多而且雜,從業人員也是參差不齊的。
品牌策劃是在新品牌或者產品推廣以及老品牌升級等情況下做的工作,相比較品牌管理來說,其工作的頻率相對較低,一般一個品牌在不做大的變動的情況下,只需要做一次或者兩次前期品牌策劃,然後就是策劃的執行了,也可以由品牌管理人員完成。
廣告策劃是品牌策劃的一個方面,是品牌宣傳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整體的品牌策劃里,廣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廣告也分很多種,視聽廣告、印刷廣告、電影廣告、網路廣告等等,如果能把廣告學搞明白了也是很不錯的方向。
由上述分析應該可以看出三者的區別,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叄』 廣告與品牌的關系
一個好的品牌需要營銷、需要人力資源、需要財務等等企業全方面的支撐才能塑造。可以說品牌戰略需要營銷戰略的支撐,或者說營銷戰略只是品牌戰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廣告本身不能稱之為戰略,而是廣告策略,廣告策略又是營銷戰略的組成部分。
可以這么說,品牌是一個企業的中心,是企業所有戰略和策略的中心點,企業的一切行為最終是為了塑造品牌。品牌戰略是一切其他戰略的中心,也是其他一切戰略最終的終極點,而不應僅僅把品牌當作營銷中的一個概念。
『肆』 品牌形象廣告與產品推廣廣告的區別
形象廣告應該是從品牌整體來推,而產品推廣廣告更偏向某個具體的產品,包括產品信息、功能等
『伍』 做房地產廣告設計和產品品牌形象設計哪個好
房地產廣告設計比較局限,產品品牌形象設計比較廣,建議你選擇產品設計,先了解大主流的行業後,再走專業化的路線。例如:汽車行業的品牌形象設計。
『陸』 做產品與做品牌,究竟誰重要
我們知道產品是生產出來的,而品牌是塑造出來的。生產是需要生產成本的,而塑造也需要塑造成本。現在,大部分中國內企業眼睛盯著的是最後的定價行為,沒有考慮產品可以產生慾望,慾望可以產生價值這部分的利潤來源。也就是說,做廣告的所有費用,有些企業是攤銷在營銷費用里的,但有些卻完全是攤銷在產品成本里。如果單一地把廣告費攤銷在產品成本中,很多消費者就會認為,這個產品天天做廣告,它現在的價格一定有水分,一定是把廣告費加在了上面,我就不買這個產品。其實,一個產品的品牌好,它一定會投入更多的資金去完善其品質,去保護和服務好其消費者。所以,消費者應該更放心,他們買的並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買了產品以外的服務、慾望價值等東西,所以消費者多掏錢是有道理的。但現在很多消費者並不這么想,這都是企業自己造成的。
比如,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定位的就是普通的中國老百姓,那麼它所有的產品都定位在這個層面,但是它又要提升自己的品牌,想往高端走,這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我們知道空調企業奧克斯公司曾經通過媒體發布過一個「價格白皮書」。這個「價格白皮書」公布的是什麼?公布的是產品的成本。它一公布產品成本,這下好了,他一下子把所有做了多年品牌的企業又重新拉回了品牌起跑線。比如說有些空調企業的產品價值是1000塊錢,然後通過幾年的品牌塑造,品牌價值已經值500塊錢,那就賣1500元,品牌價值還在做。奧克斯突然公布說其實這產品就值800塊錢,然後我賣1000塊錢,你看他賣1500塊錢,肯定是賺消費者的黑錢。奧克斯公布「價格白皮書」是打擊別人了,達到了打擊競爭對手的目的,但這也同時把它的品牌空間給打沒了,因為他公布「價格白皮書」的時候實際上只是告訴消費者空調的產品成本是多少,並沒有告訴消費者這個產品還有品牌成本。
消費者怕企業騙他的情感錢,但他消費的時候實際上就需要情感價值。比如說你去旅遊觀光,你不就是用肉眼到處看了一下嗎?可還不是照樣要掏錢?這其實是虛的利益,消費者購買的是心靈感受。跟消費者說這個,消費者能理解,可是說品牌他就不理解了。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你買的品牌價值,也是心靈感受,也是虛的利益,為什麼你只能接受旅遊觀光,不能接受這個呢? 所以,我們說奧克斯打出來了那麼一個「價格白皮書」,其實是放棄了他的品牌價值。奧克斯是不是真的要放棄它的品牌價值呢?不是,它也想要它的品牌價值,只是在策略上失誤了。放棄之後再想做品牌,只能靠量、靠價格,這樣一來,品牌定位只能是低端群體,是靠價格而不是情感價值引導消費,啟發的是利益需求,而不是慾望需求。這樣做是永遠產生不了慾望需求的。雖然這也可以叫品牌,但那隻是低端品牌,只能在低端人群里產生需求。
對於奧克斯來說,它現在遇到的困難是,雖然銷售量有所增加但他的品牌價值會下降。當最後你只剩產品價值、產品成本的時候,你就成了一個加工企業,而不是一個正規的製造企業。所以說中國營銷界和中國企業的品牌誤區會毀了自我品牌發展的前程。
在對品牌的理解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品牌是為企業帶來好處或創造效益的方式或手段之一,而像管理、營銷、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等,都是可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方面。那麼,這里就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難道我一定要做品牌嗎?我只要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也照樣能發展得不錯。
其實,這是兩個方面的事。
比如說一個概念和一個賣點的改變,都可以帶來產品銷量的提升,這只是說出賣這個產品的本身,從這一個點上可以帶來提升和效益。你的管理和其他的營銷方式好,也可以帶來這個提升和效益,但品牌是另外一個產品。因為品牌也是可以販賣的,它和產品加在一起才可以產生更大的利益空間。在你做產品的過程中,你的品牌就自然升值。而我們說做品牌就是說在做產品的過程中不要放棄本來應該得到的價值。
比如說,你的企業做了10年,你的產品開始時賣10塊,10年後的時候你可以賣100塊,你多賣的90塊就是後期增加的品牌價值。但是,你說我就賣產品,我不做品牌,那你這10年就荒廢了,本來可以得來的價值被你自己浪費掉了。有些企業說,我不賣品牌,我就賣產品。當然也可以,你的競爭對手巴不得你這樣做呢,如果你沒有品牌而它有品牌,幾年以後它想打壓你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以,只做產品不做品牌屬於追求短期效益,是掠奪性的,就像海盜一樣,准備干一票就走人的那種。
其實,如果短期你也沒有掠奪太多,那還不如做長期,也就是說要做品牌。如果你長期做了十年,而品牌卻一分不值,那對你來說就太慘了。
你只要決定長期做,並且運作得合理又能積累出一個品牌價值來,為什麼不去做呢?還有一種就是品牌賣相的考慮,有品牌的比沒有品牌的賣得多,也就是說產品的原來價值並沒有增加,而品牌價值卻增加了很多,這就是品牌的賣相價值。 國內大多數企業對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的區別都不是太了解,以至於產生了很大的誤區。
其實,做產品的企業賣產品就行了,做好了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也就差不多樹立起來了。
有些企業本身就是產品,也就是說消費者認同我的企業就會認同企業的產品,像有些飯店、學校,它本身就是一個品牌,賣的就是企業,而企業就是產品,反之亦然。比如說,我們來推廣煙廠就不如推廣煙本身要好,煙有名了,煙廠就有名了。當然,現在的香煙產品不準做廣告,但情感總是可以做的吧!
目前,有些產品和品牌是聯系在一起的,有些是不聯系的;有的是多品牌戰略的,還有的是多產品戰略的,那就需要詳細分類了。其實,這些都不屬於塑造品牌的策略和方法的范疇,而屬於品牌管理的范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企業如果不能獨立地把企業當成產品來販賣,那還不如塑造產品品牌。像美國一些企業沒有什麼企業文化,他們推的主要是產品文化,用產品來帶動企業,比如可口可樂。但是,中國有些企業卻一直是在推廣企業文化。這樣的話,我們才形成了既搞企業文化又在市場上做產品文化的現象。並且,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很多企業只做企業文化,只樹立企業品牌,遠遠忽視了產品在市場上的情感認同。這就比較麻煩了。
應該說,做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的區別非常大。一般來講,企業做品牌時要麼做忠誠度,要麼做價值,這一般會分得很清楚。但也有一些產品既要做價值,又要做忠誠度的。
現在國內企業界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企業把服務型企業的品牌塑造特性當成一個普遍的原則,在做品牌的時候就只做企業品牌,還把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混為一談,結果造成企業只會做企業品牌而不善於做產品品牌的後果。
企業品牌有一個識別標准,我們一般用「LOGO」去識別(就是企業的標志)。是什麼企業,就用什麼來表示,因為最後消費者消費的時候是以看到企業的標志而產生情感認同的;產品品牌的認同則不同,它是以消費者看到產品包裝而產生需求可能的。
我們的企業現在都知道要做企業品牌,但卻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產品品牌。如果消費者是認同你的產品去購買的,這時你就不必刻意去做企業品牌,而應該去做產品品牌。消費者只有購買了產品,並認同了你的產品品牌,才會認同你的企業品牌。如果你的產品品牌不被認同,消費者對企業也就沒有情感,你再怎麼做企業品牌也都沒用。
『柒』 品牌推廣和產品推廣,哪個工作更好做哪個工作有前途!!
品牌推廣就是包裝品牌,往外聯系合作聯盟贊助神馬的,產品推廣,就是搞促銷,各種活動促銷,個人建議品牌推廣,更有意思。
『捌』 品牌廣告和具體產品廣告有什麼不同
一、品牌廣告(Brand advertising)以樹立產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市場佔有率為直接目的,突出傳播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確定的位置的一種方法。
1.為塑造品牌服務是廣告最主要的目標。廣告就是要力圖使品牌具有並且維持一個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
2.任何一個廣告都是對品牌的長程投資。從長遠的觀點看,廣告必須力求去維護一個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犧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訴求重點。
品牌廣告
3.隨著同類產品的差異性減小,品牌之間的同質性增大,消費者選擇品牌時所運用的理性就越小,因此,描繪品牌的形象要比強調產品的具體功能特徵要重要的多。
二、產品廣告指向消費者介紹產品的特徵,直接推銷產品,目的是打開銷路、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廣告。
1廣告,即廣而告之之意。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
2廣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廣告包括非經濟廣告和經濟廣告。非經濟廣告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廣告,又稱效應廣告,如政府行政部門、社會事業單位乃至個人的各種公告、啟事、聲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廣;狹義廣告僅指經濟廣告,又稱商業廣告,是指以盈利為目的的廣告,通常是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業佔領市場、推銷產品、提供勞務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擴大經濟效益。
『玖』 產品的質量重要還是廣告重要
兩個皆重要~!首先要有好的產品,然後打廣告,這個時期的廣告是要宣傳產品,然後產品有了經銷商或多個經銷點,有了一定得知名度後廣告策略改為打品牌。你有產品沒有廣告是不會有人買的,因為沒人知道。你有了廣告後有人知道了沒有銷售點也不行,有銷售點後消費者拿回去發現劣質的產品必然會影響品牌。早起的百事,阿迪,耐克也是先有了好的產品,然後廣告宣傳產品,現在世界人都知道了他們的產品,這些公司才把廣告轉移到品牌上,然後繼續保證質量。樓主所問的問題只能這樣解釋了。如果只想短期發展不考慮將來的道路,那麼,只打產品廣告,然後又了市場認識度就甩了貨趕緊跑路換品牌~!
『拾』 品牌VS廣告
品牌不是廣告壘起來的。只用廣告去砸市場的企業一定有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看某空調品牌:從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份的央視廣告費用投放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到,光在央視的幾大主流頻道中,該空調品牌投放的廣告總費用就高達8000萬。所以,有人說,該空調品牌的根本目的是想用廣告去砸出一個市場來。
其實,問題並不這么簡單。
其實,企業打廣告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不管怎麼樣,我就打高認知,然後在終端的時候再加一把推力,這樣把銷售量激活起來。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初級想法。
這種想法在市場處於成長期的時候非常有用,但是到了市場成熟期的時候,就不會有太大的作用了,因為高認知並不能拉動多大的銷售,消費者已經到了個性選擇的需求利益階段。
前面提到的那個空調品牌基本上就處於這種情況,雖然廣告天天打,但是消費者還是該買什麼就買什麼,根本不理會!
因為,一個品牌是由諸多元素構成的,而廣告只是諸多元素中的一個而已,沒有那一個品牌是因為一個廣告片、一句廣告語而一發而不可收拾………廣告是品牌的一種外在表現,通過視覺、聽覺等把品牌內在表現詮釋 。如果你的品牌無內在形態表現,那麼就算你的廣告再好,也無疑是「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
在廣告層面的品牌創建中,面對消費者的廣告,主要在於廣告的總體溝通能力,在於對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即「頭腦吸引力」和「心靈吸引力」的結合。廣告能以某種方式引入情感價值,這是其他市場營銷組合要素無法做到的。廣告的多面性和靈活性意味著它能吸引感官和影響情感,其他任何工具都不具有這種永久特性,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文化的年代,並且受廣告支配的消費者日益增多。
當確定了產品之後,廣告則是提供持久的關注、突破、情感共鳴和差別化的最佳工具,若沒有廣告,即使最優質的產品也可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了。
當然,廣告還有更多的作用。廣告可以給公司員工帶來自豪和自信,也可以創造自我形象,突出企業特徵。這是相對於其他傳播手段,廣告對於品牌建設的直觀優勢。但僅僅憑借單一廣告手段來締造一個品牌會越來越難。與電視在傳媒業主導地位的衰退一樣,廣告在營銷中的主導作用也在下降。企業在電話推銷、直接郵寄廣告、電子郵件、店內展示以及其他形式的非媒體廣告上的開支正在不斷增加。
差別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市場要求是更多的一對一溝通,而不是像廣告那樣一對多的交流。
國際品牌的廣告投入正從以大眾媒體傳播為主轉向促銷活動、公關活動、事件贊助、資料庫營銷等多種形式。一些品牌正在實行以影視劇的製作播映來獲取國內電視台廣告時間的策略,甚至把有關產品的信息寫入劇本情節,從而更有效、更巧妙地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這些轉變均與企業為適應這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環境密不可分:話語權日增的消費者再也不像以往那樣盲從廣告,尤其是當1970年以後出生的人成為消費主宰之後,情況將變得更為復雜。他們的注意力已經被各種信息工具分割成眾多碎片,而經由央視、衛視傳送的廣告,影響力日益衰減。
傳統的廣告代理機制因此逐漸被瓦解:不僅媒體代理費被壓縮,更多的廣告主開始繞過代理公司與媒體直接交易以節省費用;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媒體也樂意為之。新的勢力介入廣告業,藝術家、電影導演未經廣告代理商的安排,直接與廠家合作實施傳播活動。營銷費用的支出,也將由傳統廣告公司所熟悉的大眾媒體廣告向非傳統媒體項目(如促銷、公關、路演等)方面發展。以媒體廣告為生存土壤的廣告公司,前行的道路將會越來越窄。
無論全球性廣告公司抑或本土的小型廣告公司,都在尋求化解的良策。很多公司都試圖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怪物,滲透至公關、線上線下互動、會展組織、點子兜售、傳媒策劃,其結果不過是膨脹為一個四不像的組織。
企業在解決新的問題與滿足新需求方面,往往變得不知所措,它們選擇公關公司、促銷策劃公司、簡訊服務公司,但發現過多的分割使得這些公司提供的並非完全有效的解決方案,而只是「餐前小點」。
營銷需要的是一個「心態的改變」——我們怎麼和今天的消費者產生關聯?由「說故事去引發銷售」變為和消費者去建立牢固的關系。這意味著企業並不一定要通過媒體廣告去做營銷。
1.線上與線下的互動
央視的廣告收入2000年至2005年翻了一番有餘,從52.9億元躍升到124億元。但很多中國消費者對於廣告的狂轟濫炸已經無動於衷,甚至比西方市場的消費者更為抵觸。例如,2004年的一項統計就很說明問題,72%的電視廣告時間,中國觀眾會離開房間或轉換頻道,這個數字要比其他國家高很多。企業當然要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但是它們應該考慮更多有效的方法。很多中國的消費者習慣於在交款之前才做決定,所以企業同樣可以在最後一刻說服他們改變決定。雖然各產品類別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但總體而言,公司應該考慮平衡營銷方式,即要比在發達市場更強調非常規的方法,即所謂的線下營銷,如價格促銷和終端展示。
當可口可樂公司想吸引新一代青少年成為目標消費者時,它沒有採取在格萊美頒獎典禮或超級杯賽上插播電視廣告的形式,而是把目標對象吸引到「可口可樂紅色大廳」。這座紅色休息廳位於洛杉磯北郊一家超級購物中心內,專供「逛街一族」聚會娛樂。大廳內設有音響導流罩和帶等離子顯示屏的多媒體牆,人們可以盡情享受其獨有的音樂、電影和錄像。紅色大廳很快便成為年輕人下午或晚間的聚會場所。那可口可樂的目的達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靈活運用報道和口碑、贊助
報道是一種不太需要費用的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只要區別明顯而且具有話題性,就有很多的機會被媒體採用。同時,通過構建與特定顧客的密切關系,依靠口碑確保忠誠顧客群體的可能性也會擴大。大規模的贊助雖然花費較高,但如果集中目標的話,也能有效地接近顧客。
3.靈活運用網站
在網站上,即使個人也可以向全世界發送信息,它可以成為中小企業強有力的營銷工具。不過,為了增加點擊率,最好提供的是豐富的面向特定愛好者的信息,有非常集中的目標、明顯的特色。
國內果汁飲料領導品牌匯源於2002年推出匯源「真」系列。起初,匯源選擇了《我的野蠻女友》的主演韓國當紅明星全智賢為形象代言人,大打電視廣告,但與競爭品牌沒有拉開差距,市場效果並不理想。最終經過與競爭產品的詳細對比後,匯源發現「真」系列的競爭優勢在於產品本身的品質,因為無菌冷罐裝生產是通過低溫殺菌,比競爭產品採取的高溫殺菌對水果營養保存得更好,同時味道更為純正。那麼,如何向消費者傳達匯源產品與眾不同的品質呢?經過反復分析,匯源最後採取了體驗式推廣方式,在全國各地各主要賣場進行題為「新鮮,真美味」的終端品嘗促銷活動,在品嘗活動中,把匯源「真」系列產品與競爭產品都去掉包裝,讓消費者自己感受產品品質的差別。通過這種互動式品嘗活動,消費者深刻地記住了匯源「真」系列的產品特徵。通過這次體驗式的促銷活動,匯源「真」系列迅速為消費者所接受,當年銷售額突破億元,成為2003年果汁飲料市場上的贏家。
4.延伸與堅守之間的平衡
隨著舊式商業分工瓦解,某個行業中一個強大的品牌可以為其進入其他領域提供信譽保障。
雲南白葯進入牙膏市場之後,其銷售額從2005年的8000萬到2006年的2.2億,再到2007年的5.8億,增長迅猛。在功能日益細分、價格戰慘烈、品牌忠誠度高的中國牙膏市場能夠取得這樣的業績,雲南白葯百年品牌的作用不言而喻。
品牌延伸的戰略價值,由此可見一斑。然而,硬幣總有兩面。品牌就像橡皮筋,雖有充分的彈性去拉伸,但總有極限。
雖然有不少企業運用多元化經營與擴張以充分挖掘品牌的價值,但這也使消費者模糊了原有產品的印象。如牛仔褲的老字型大小李維斯,曾一度擴張品牌,增加休閑褲、上班族西褲等生產線,讓李維斯的標志出現在所有與褲子有關的產品上。這樣的擴張模糊了消費者對李維斯的印象,弄不清李維斯到底是什麼定位的公司。發現這個問題後,李維斯決定重新定位,集中力量於牛仔褲市場,而為新開發的休閑褲創立新品牌。現在,李維斯不僅成為產值數十億美元的國際企業,新開發的休閑褲也成為美國的第一暢銷品牌。
再如,耐克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將牛仔服作為運動服的附屬品投放市場,甚至還同運動明星簽訂協議進行促銷。好在耐克公司醒悟得夠快,及時收手。
企業界在談到這個問題時總會津津樂道於跨界經營最成功的維珍——這個從音樂領域起步的品牌,在航空、伏特加以及金融服務各行業都做得相當出色。
然而,維珍畢竟是特例中的特例,其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更是企業家中的「珍稀動物」。而且,維珍能做到這一點,也跟這個品牌所具有的內在張力大有干係。
中國企業做品牌的經驗、環境、資源、通路及人力的准備,對於快速的品牌延伸尚未構成充分的支持。
我們都知道娃哈哈兒童飲料在國內市場遙遙領先,但這一品牌在童裝市場的影響顯然有天壤之別。
七匹狼是國內服裝業的佼佼者,但將其品牌延伸至護膚品後卻表現平平。
一些企業剛剛開始駛入市場快速道就開始翻車,就因為它們在營銷方面就像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創作的童話故事《漁夫和金魚》里的老漁婦一樣,務求「多多益善」,企圖用一個剛剛有一點市場影響的品牌通殺各個行業。
20世紀80年代初,復印機行業的龍頭老大施樂決定將它的業務范圍擴展到金融服務領域。在「施樂金融器」旗下的子公司包括兩家保險公司、一家投資銀行和一個共同基金。但「金融器」在1992年倒閉時,公司的稅後收入被抵消了7.78億美元,從此宣布徹底退出金融領域。《華爾街日報》說:「退出的決定姍姍來遲,是因為施樂不願意承認失敗。施樂在公司鼎盛時期將生意拓展至金融領域,結果是眼看著這項投資非但對本企業無益,反而造成傷害。」 有時看似產業關聯度很高、最自然不過的品牌延伸,由於資源要求的不一樣,中間往往橫亘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隱形壕溝。
1965年名列全球前十名的真空管製造商到了1975年時,竟沒有一家登上前十名半導體製造商的行列。僅僅在十年間,就有很多大公司因為科技無法提升而半途衰敗。理論上,由電機業向電子行業邁進,只要能在科技上往前一步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差一點就可能差很多。
最有影響力的出版集團貝塔斯曼在網上的影響力遠不及亞馬遜,傳統零售業的巨子沃爾瑪、家樂福在網上的影響力也遠不及eBay與淘寶。
這反映的是社會的通則——沒有人能夠擁有一切。
贏家絕不貪心,各種各樣的誘惑是品牌確保金身不壞時經常面臨的考驗,尤其是對於那些略有小成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時刻不忘這樣一個事實:企業資源有限、能力有限、認識有限,盡管慾望無限。
從消費者心理資源的分配上來看,消費者喜歡簡單、痛恨復雜,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想法太多容易失去焦點。IBM不願舍棄任何一塊計算機領域,因而淪為個人電腦專營商(康柏、帕卡貝爾、門戶、戴爾等)、伺服器專營商(升陽、惠普等)以及軟體專營商(微軟、甲骨文、蓮花等)攻擊的靶子。並不是政府遏制了企業壟斷的產生,而是顧客的心理使然。
這一切都註定了沒有一個品牌能夠百分百地佔領市場。
實際上,在慾望面前,適當的節制看似是對市場的放棄太多,到頭來得到的卻更多。
在20世紀的某個年代,美國《讀者文摘》雜志曾經做過這樣的讀者調查,「請你給美國最好的大學地理系排名」。大概60%的應答者認為是哈佛大學地理系,但是哈佛大學根本沒有地理系。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對讀者群或者大眾來說,哈佛大學在某些方面所打造的專業優勢,能夠有效地輻射至別的領域——前提是這種優勢效應不被無限制地稀釋。這就是社會法則的魔力所在。
聰明的品牌管理者能認識到自己品牌所固有的局限性,就如認識到處於他們掌控之下的大量機會一樣。
當企業想方設法擴大經營范圍以最大化利用品牌效應時,它們會毫無例外地失去焦點而最終失去原有的市場份額。這種情形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不是在若干個品牌上平均投資,而是將經營資源集中於特定品牌,這是國內中小企業應該堅守的基本戰略。在這點上,可以說,個別品牌經營戰略並不是最有效的,最好是有效地靈活運用主品牌和副品牌的品牌延伸在今天看來,索尼已是巨型企業了,然而當該公司還很小的時候,它將重點放在其擅長的AV領域,並在該領域構築了很好的品牌形象,直至今天。
對於品牌經營者尤其是剛剛開始成功的中國企業而言,謹記這一點是必要的:別成為「稀釋法」的犧牲品,因為當你被新業務弄得焦頭爛額時,你本可以讓手頭原有的品牌為你創造成倍的利潤並讓其市場競爭力上升到更高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