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產品線總裁是多少級
擴展閱讀
綠斑藻魚用什麼工具 2025-05-22 05:40:50
wps怎麼顯示浮動工具欄 2025-05-22 05:02:34

產品線總裁是多少級

發布時間: 2022-04-25 14:56:36

『壹』 華為都有產品線的副總栽什麼職務

華為的產品線就是華為的一個三級或者四級部門,副總裁應該就是這個部門的二把手吧

『貳』 華為 一級部門 企業業務BG是做什麼工作的

企業業務BG是華為的四大業務集團之一,是華為公司重要戰略方向。

主要提供企業基礎網路、企業通訊、數據中心、行業應用等產品解決方案,同時充分利用雲計算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機會,提供基於雲計算技術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和部分雲計算企業應用。

主要面向的是行業客戶,另外視訊產品也已經正式劃歸到企業業務BG。

(2)產品線總裁是多少級擴展閱讀: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於1987年正式注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在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

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致力於使能未來信息社會、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2013年,華為首超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愛立信,排名《財富》世界500強第315位。

華為Cloud BU於今年四月成立。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曾公開宣稱Cloud BU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雲打造好」,而Cloud BU的成立被業界視為華為正式進軍公有雲的象徵。

華為Cloud BU一位員工告訴《財經》記者,經由此次調整,Cloud BU營收不僅會單獨核算,並將可能出現在華為2017年財報。

Cloud BU作為一級部門,與產品和解決方案部門平級,仍低於華為企業業務BG、運營商BG和消費者BG(這三大業務BG在華為內部層級實際超過一級部門)。

Cloud BU將有自己的HR部門、CTO辦公室、戰略與業務發展部和財經管理部門,這意味著華為雲部門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減少來自其它部門的掣肘。

但此次調整並沒有涉及核心管理層。在Cloud BU成立之初,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就開始兼任華為Cloud BU總裁。



『叄』 華為年薪百萬的有多少人

年入500萬的有千人

先來看看華為某位22級員工的收入,注意,先准備好擦口水的紙巾。

1、工資情況

2014年9月-2015年6月的每月標准工資為人民幣6.5萬(稅前)。

2015年7月-2015年8月的每月標准工資為人民幣8.25萬(稅前)。

2、分紅情況

2014年度分紅金額為人民幣307萬1160元(稅後),發放時間為2015年4月1日。

2013年度分紅為人民幣237萬6108元(稅後),發放時間為2014年4月1日。

3、獎金情況

2014年度獎金為46.4755萬(稅後),發放時間為2015年4月20日。

2013年度獎金為46.4755萬(稅後),發放時間為2014年4月16日。

4、補助發放情況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海外離家補助實發金額,84萬3862元(稅後)。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海外艱苦補助實發金額,8萬1957元(稅後)。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海外伙食補助實發金額,6261元(稅後)。

也就是說,這位哥們,2015年工資一年稅前99萬(稅前),分紅307萬(稅後),獎金46.5萬(稅後),補助46.6萬(稅後),上述4項目加起來,收入500萬。

據悉,這位華為員工,某地區部門銷售副總裁,職級22級,在華為有千人左右,職務一般是地區部副總裁及以上,產品線副總裁級別及以上。

年薪百萬的超過1萬人

華為實行職級制度,一般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入華為職級是13級,博士可以到15級,2年升一級,海外的升級速度略快,但都是越往上越難升,到17、18級一般是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21-22級則到了總裁、副總裁級別。

華為收入的大頭在於股票分紅,每年華為利潤的大部分都會以分紅和升值形勢,返還給員工。「一般來華為2年後才有股票,不過現在針對15級以下員工已經不發股票了,改為發TUP,類似於股票,不要用錢買,但只有5年有效期,每股分錢是一樣的。」

『肆』 統計一下,在論壇上混的人,有多少月收入是5000以上的

給大家看下社會上這些精英們的收入吧,都是工薪階層的精英哦!比照下你自己是多少薪水,值不值的來這顯耀?華為薪水總體分布情況 先看一下下面這個數據,以下數據僅根據華為2007年業績和部門數量推測,不具有準確性(並且華為的待遇是絕對保密的,也不會有人得到准確的數據).當然,可供想釣華為大款的mm和已經是華為家屬的MM參考: 0級高管30個平均年薪為6千萬 6千萬*30=18億 1級高管(包括產品線總裁,機關一級部門總裁,地區部總裁,各個子公司的一把手等)120人,平均年薪為1500萬. 1500萬*120=18.8億 二級部門總監(包括大代表處的代表,機關大二級部門總監,機關小一級部門總裁等)共600人 平均年薪為350萬 350萬*600=21億 三級部門主管(如PDT經理,小代表處代表,地區部功能部門主管等)共1500人,平均年薪為100萬 100萬*1500=15億; 四級部門正副經理(小部門機關三級部門領導,研發的開發部經理,副經理等)共5000人,平均年薪是50萬50萬*5000=25億 基層員工(包括拿20萬股票以下的老員工和沒有股票的新員工,海外賺補助的普通員工等)共6萬人,平均年薪16萬. 16萬*6萬=96億 仔細分析一下收入,基層員工的收入和管理者的收入幾乎是相等的,但是管理者佔了總人數12%,而基層員工佔了總人數88%.按照100億股票算,每個基層員工平均有4萬股(有的老員工有,有的新員工沒有,只是個平均值).那麼基層員工的股票分紅大概在4萬*4萬=16億,而管理者的分紅在44億.就是說管理者的分紅收入和基層員工的非分紅收入大概是相等的.聯想老總2005年的收入才400萬,2006年才調到了2000萬,在華為也就算是個1級高管水平,估計能排到60多位吧. 查看更多答案>>

『伍』 余承東年薪是多少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年薪必然超過千萬,再加上股票分紅,余承東年薪估計3-4千萬元的年薪。
1、余承東是打造了華為的手機和消費零售,他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3G產品總監、無線產品行銷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等,現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在2013年聯通移動等運營商減少了對手機的補貼,中華酷聯都面臨壓力,而余承東卻力排眾議,放棄了低端機,轉而做高端機,最終成就了華為。
2、余承東作為華為消費者業務CEO,對華為手機業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年薪自然不會低。華為年薪百萬超過1萬人,那麼余承東等級保守估計為21級,年薪也最起碼達到千萬,再加上每年的股票分紅,余承東年薪保守估計達到幾千萬元。
拓展資料:
一、華為實行職級制度,一般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入華為職級是13級,博士可以到15級,2年升一級,海外升級速度略快,17、18級一般是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21-22級則到了總裁、副總裁級別。
二、余承東人物簡介
1、余承東,1969年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畢業於清華大學,碩士學位。
2、1993年加入華為,曾任3G產品總監、無線產品營銷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歐洲地區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
3、現任華為執行董事、消費業務CEO、雲與計算BG總裁(兼)、CloudB智能U總裁(兼)、智能終端與汽車零部件IRB主任。
4、再之前華為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系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 這次調整後,余承東則同時負責華為終端、汽車、雲計算三方面的業務。 據知情人士稱,華為此次的人事調整目的是為了強化以手機為入口的「端」與雲計算的協同,進一步提升內部運作效率,將核心能力進一步整合,加強互聯網業務布局,促進生態發展。

『陸』 華為員工工資多少

你好,華為人均工資高達110萬,不同級別薪資也不同。作為互聯網大廠,這個人均工資是華為工程師的人均工資,還是包含了流水線員工的呢?

在華為近日某招聘網發布的招聘信息上,可以看到華為給1-3年經驗的大數據開發工程師開到了高達4萬的月薪。其實不光是華為,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對於大數據工程師、雲計算工程師都給出了足夠高額的薪資待遇,而經驗要求卻大多是區區1-3年。

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市場需求和人才缺口導致的。如今無論是網易雲音樂、抖音APP,或是各種視頻推薦,都是根據大數據計算才得以實現的。而目前符合技能要求的人僅僅46萬,與150萬的缺口相距甚遠,如果有想進入華為這樣的大廠高薪就職的小夥伴這是非常好的選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柒』 華為有多少總裁,多少副總裁,分別管什麼

華為到底有多少總總裁,多少副總裁,分別管什麼其實總華為年報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華為作為一家世界級的企業,2018營業收入超過7200億,這個體量已經跟一個省級的GDP差不多得了,不過創造這么多營業收入華為只用了18萬左右的員工。而在這18萬員工當中,不同的人所屬的部門是不一樣的,因為華為有很多事業群,不同的事業群都有相關的負責人。

根據2018年華為財務報告數據顯示,目前華為的高管具體如下:

一、集團總裁

華為的總裁是任正非,目前任總沒有參與到華為具體的管理工作當中,他的工作更多是戰略上的決策以及精神領袖,在華為擁有絕對話語權。

易翔出生於197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本科。1998年加入 華為,歷任巴基斯坦代表處代表、中東地區部總裁、區 域財經管理部總裁、公司副CFO、區域管理部總裁、美 洲片區總裁等,現任中東非洲片區總裁、ICT基礎設施 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等。

(21)歐洲片區總裁——李健

李健出生於1973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 2001年加入華為,歷任奈及利亞代表處代表、迦納代 表處代表、西非地區部總裁、銷售與服務體系總裁特別 助理、客戶群及區域業務支持部總裁、東北歐地區部 總裁、人力資源委員會成員、片區聯席會議管理團隊 常務成員、片區聯席會議副總裁、LTC全球流程責任人 (GPO)、美洲片區總裁等,現任歐洲片區總裁、公司干 部管理團隊成員、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五、副總裁N個

目前華為包括總裁、董事長、副董事長、各事業群總裁在內總共有27個以上,如果按照每個總裁對應4個副總裁計算,那目前華為的副總裁數量至少在100個以上。

『捌』 華為高管年薪上百萬的人工有多少

華為高管年薪上百萬的有超過4千人。華為實行職級制度,一般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入華為職級是13級,博士可以到15級,2年升一級,海外的升級速度略快,但都是越往上越難升,到17、18級一般是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21-22級則到了總裁、副總裁級別。

華為的起薪是非常高的,遠超其他行業的水準,達到了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水平。這樣一來,身為華為公司的一員,就再也不會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發愁了,擁有了充足的可支配金錢,讓華為員工生活更加從容。

(8)產品線總裁是多少級擴展閱讀:

華為堅持以奮斗者為本的分配體系,任正非不止一次在幹部大會上強調不讓奮斗者吃虧,以奮斗者為本的一個最基本表現就是薪資起點高,增長快。比如現在很多企業員工總是擁有很多苦惱,為房子、車子、子女教育等問題操心,但是對華為員工而言,相對較高的薪資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可支配資源,更具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這種相對其他行業而言的高水準薪資,令華為員工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其社會地位的提升最終會大大激發華為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讓大家工作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2013年,華為啟動13和14級別基層員工的調薪計劃,這兩級員工工資平均漲幅為30%,部分甚至超過了70%。另外華為2014年新招收的應屆畢業生起薪為1萬元,大大提升了自身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據華為前副總裁劉平回憶,他在1993年剛剛加入華為時的工資為1500元,而之前在上海交大工作了八年,每個月的工資只有400元,第二個月的工資就漲到了2600元,之後每個月都會上漲,1993年底他的工資已經上漲到了6000元,一年工資翻了兩番,漲了4倍。

『玖』 華為 ipd 三大流程

華為在整個企業內部改革中最重要的兩個項目一個是ISC(集成供應鏈),另外一個就是IPD。用任正非的話講,這兩項改革關繫到華為的生死存亡。其中IPD的項目是先行項目也是重點。我在華為工作的兩年間是華為推行IPD(集成產品研發)從初始試點到全面推廣的階段,並且先後擔任過四個PDT的核心代表,因此對IPD的研發模式有些了解。在此,我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我對華為IPD的粗淺認識,歡迎指正。

1.IPD的來源

眾所周知,IBM在91-93年間發生企業危機,"扭虧大師"郭士納入主IBM,他對IBM作大改造,其中在研發方面的改造措施就是今天高科技企業中流行的研發管理模式--IPD的前身。

2.IPD的特點

我認為IPD的模式本質特點是縱橫管理,跨團隊產品研發。IPD是將產品研發(這里的研發是指從立項一直到產品試驗局驗證之後,生產人員可以大批量復制為止)的相關環節統一到一個團隊中--PDT(產品研發團隊), 團隊由核心組以及擴展組構成。一般而言,核心組包括開發、測試、中試(產品的小規模批量生產)、用服、市場、財務。各位核心代表雖然來自不同部門,但是在產品經理的領導下共同對一件或者多個產品負責,包括產品立項、設計、開發計劃、產品發布情況等所有重大問題。任何一個環節的審核、評估都是所有核心代表一起商議決策,任何一個代表否決都不能通過。每個核心代表還負責領導一個擴展組,比如開發擴展組包括有資料開發,軟硬體開發等項目經理。中試擴展組包括有產品數據,工藝,結構等項目經理。這里說的領導是產品研發組織活動上的領導不是資源關繫上的領導。

IPD是對產品的最終市場效益負責而不是只對產品研發或者其他某個環節負責。也就是說,如果某個產品的最終的效益不好,整個產品線都要負責任(獎金自然低了很多)。一個IPD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的獨立運作的公司,不僅有財務指標,也有成本核算(華為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建立起一套模型,將整個公司的成本幾乎都折算到了各個產品線上了),華為公司總共有大大小小約一百多個產品線,我們比較熟知的IOD實際上只是華為很小規模的一個產品線。類似的產品線在一起組成一個大的產品線,如無線產品,智能產品,交換產品等。每個大的研發產品線都有一個IPMT(集成產品研發管理委員會),他們是由總監級(現在改為產品線總裁)或者資深的產品專家組成,負責對旗下各個產品線的研發活動作關鍵環節(立項評估,計劃決策,實驗局評估等)的監控和評估,以決定是繼續還是終止某個產品的研發活動。監控和評估的主要依據就是看這個產品研發成本投入和未來市場效益的比較,以及技術,資金,人力等方面的可行性。

『拾』 華為集團目前的高層人員有哪些,分別管什麼

華為最高總裁只有一個任正非,下屬業務部門還有N多總裁,華為現在執行的是董事長及副董事長的職務,從1987年創辦至今,華為的組織架構圖一共進行過四次調整,最近的一次調整為2013年度,一直沿用至今,具體的組織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6、常務董事:丁耘(運營商BG總裁)、余承東(華為消費者BG總裁)、汪濤(產品投資委員會主任)。

7、董事:徐文偉(戰略研究院院長)、彭中陽(總幹部部部長)、何庭波(華為2012實驗總裁、海思總裁)、任正非(華為集團創始人及CEO,負責整個公司的戰略發展)、陶景文(質量流程IT總裁)、閻力大(華為企業BG總裁)、姚福海(首席供應官、集團采購管理委員會主任、全球采購認證管理部總裁)、陳黎芳(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李英濤(網路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

8、候補董事:李建國(製造部總裁)、彭博(未知)、趙明(榮耀總裁)。由於候補董事未在華為的官網具體羅列其任職情況,網路上也搜不到候補董事彭博的任職,所以暫時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