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貝類池能養多少產品

貝類池能養多少產品

發布時間: 2022-04-25 09:58:18

1. 海鮮池怎麼養海鮮

喂養海鮮一般需要以下設備:

鹽度計

用於檢測海鮮池內海水的鹽度。

溫度計

用於測量海鮮池的水溫,因海鮮多生活在寒冷水域中,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故需對海鮮池的水溫進行不間斷的監測。

恆溫系統

海鮮池專用恆溫機,設定適合海鮮的水溫,滿足海鮮生存條件。

循環過濾系統

使海鮮池裡的水體上下循環過濾流動,凈化水質,並在流動中自然充氧。

增氧機

海鮮池製造氧氣的設備。

過濾網

為篩網狀,可在池水循環流動的過程中濾去雜質,澄清水質。

水質測試劑

包括PH值測試劑、溶解氧測試劑、氨氮測試劑、亞硝酸鹽測試劑、硫化氫測試劑。

從以上設備的功能可以看出,喂養海鮮的重點在於海鮮池的溫度、池水含鹽的濃度以及池水的充氧等幾個方面。因此在喂養海鮮時,一定要控制好池水的溫度和含鹽的濃度,同時還需掌握正確的充氧方法。


象拔蚌

水溫約為-2℃,鹽度24-25%,一般可存放5天,平均2天換一次水,可以與左口魚混養。

加州鱸魚

水溫23-28℃,雖然加州鱸魚原產地為純淡水;但鹽度只要保持在10%以下即可,一般可存活20-30天,一周換一次水,可與其他的魚類品種混養。

活鮑魚

水溫12-15℃,鹽度10-12%,最多可以放置15天,平均5天換一次水,一般單獨喂養。

活海參

水溫15℃左右,鹽度10-22%,最多可以放置3天,平均2天換一次水,一般單獨喂養。

花蛤、香螺、文蛤

水溫10℃,鹽度12%左右,最多可以放置5天,一般都用流動水喂養,而且這些貝類一般沒有混養禁忌,但是由於個體較小,所以都單獨放置。

注意事項:

1、在用海水精勾對自來水時,自來水需提前靜置12小時以上,以除去水中雜質。

2、海水精為喂養海鮮的專用鹽,不能用一般的食鹽代替。

3、喂養海鮮時並不是說氧氣越多越好,如果充入氧氣過多,氧氣泵噴發出去的氣體會把海鮮沖死。

4、要經常用蘭寶液對池水消毒,每次換水時按每100公斤水滴入2-3滴的比例即可。

小海鮮的暫養方法:

1、用循環水長期轉換清涼干凈的海水澆灌裝小海鮮的盤;

2、水溫控制在攝氏18度以內;

3、水的深度不超過2CM;

4、最好是找點干凈砂把小海鮮埋在裡面時間活得更長。

5、注意不要用強光照射,或暴曬。

2. 貝類是怎麼飼養的

這個題目也太大了吧?都要寫一本小冊子了~~!只好擇要說一下:

養殖方法
貝類養殖的全過程主要包括養殖場地選擇、采苗育苗、養成、育肥和收獲加工等環節。
場地選擇
為滿足貝類不同發育階段的不同生理生態要求,選擇場地時必須對海區的理化、生物因子如波浪、潮汐、水流、水深、底質、鹽度、溫度、水質、餌料生物、敵害生物、貝類資源等進行系統調查,據此確定海區生產的安全程度。一般常將養殖海區分為采苗、養成、育苗、避洪等不同作業區。此外,養殖海區還應選在方便生產和生活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
采苗和育苗
即採集野生苗種和人工育苗。①採集野生苗種。許多貝類的卵在海水中受精,經擔輪幼蟲和面盤幼蟲的浮游生活階段後,變態沉入海底轉入底棲生活。采苗是指採集剛進入底棲生活了數月的小貝。采苗場一般位於河口或近岸鹽度較低、環境條件較穩定、有大量親貝分布的海區。采苗季節大多在貝類繁殖的最盛期,具體采苗日期提前或滯後數天,常使采苗量相差幾倍至幾十倍。為此,須在繁殖盛期到來之前系統觀測海區的溫度、鹽度、親貝生殖腺發育情況及浮游幼蟲數量的變動等,進行采苗預報。采苗方法根據貝類不同生活習性分為兩大類型。對埋棲或穴居種類(如泥蚶、縊蟶等)的采苗法較簡單,一般採用改良底質的方法,即在采苗時於潮間帶的中、下區進行翻耕,清除敵害生物和其他雜物,或在此基礎上築堤、造畦,使剛進入底棲生活的稚貝較易鑽入泥中,經一段時間的管理後,再經篩選或浮選收集貝苗。對固著或附著種類(如牡蠣、貽貝等)的采苗須設置采苗器,以提供人工基質使稚貝附著,避免大批幼苗因找不到合適的附著基而沉降到海底被泥沙埋沒。采苗器種類很多,有竹、木、石、瓦、貝殼、水泥製品、樹枝、稻草繩、金屬網、化纖網、厚紙板等。方式有海底撒布、插竹(樁)、柵式、簡易垂下式、筏式等,視苗的分布水層、采苗場底質和養成方法等而定。為防止幼苗從采苗器上脫落,應及時將幼苗從采苗器上取出,放入網籠內培育。②人工育苗。已人工生產種苗的貝類有長牡蠣、美洲牡蠣、歐洲牡蠣、硬殼蛤、菲律賓蛤仔、蝦夷扇貝、櫛孔扇貝、貽貝、馬氏珠母貝、皺紋盤鮑和紅鮑等。人工繁殖貝苗包括親貝的蓄養和選擇、人工授精、幼蟲飼養、采苗及餌料培養等。其成本較低,並可通過控制親貝的生活條件,提前生產出貝苗,以充分利用當年的主要生長期,加速貝類的生長,縮短生產周期,還可為選育優良品種提供可能。
養成
將貝苗養成商品規格大貝的過程。養成場在滿足養殖對象主要生態條件的前提下,盡量選擇在餌料較豐富的海區;此外為管理方便和保證貝類有較長的攝食時間,宜選在潮間帶的下區低潮線附近。雙殼類貝類的養成方式主要有以下4種:①海底式。即在潮間帶或低潮線以下海區將貝苗按一定密度分撒在海底泥沙或貼近海底的固形物上,即進行「播種」。播種前要先清理場地,如翻灘(鬆土)、清除敵害、平畦、挖防護溝等。養成期內分若干階段進行分散疏養。這種方式生產成本較低,應用較廣,但貝類生長較慢,易受敵害侵襲,海區的利用率較低。在海底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圍池蓄水養殖是在潮間帶建池,退潮時池水保持一定水位養貝,可有效利用潮間帶上位灘塗。②立樁式。即以樹立於海底的木樁、水泥柱、石板、竹竿等為養殖基。養殖基主要設置於潮間帶中下區。這種方式能使貝類離開海底和泥淤,減少敵害,生活於暢通的水流中,生長較快,單位面積產量可數倍於海底式。適用於潮差較大的灘塗。③垂下式。即將養殖基懸掛水中,養殖附著或固著生活的貝類,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先進養殖方法,適用於潮下帶至約20米左右深處。依懸掛養殖基的方法又分棚架式、浮筏式和延繩式(圖1、圖2、圖 3)。棚架式是將附有種苗的養殖基按一定間距掛在竹竿、木樁或水泥柱棚架的橫樑上養殖。浮筏式即以木條或竹竿構成筏式框架,使之浮於水面如筏,下方以錨固定海底,將長數米至十數米的養殖基吊掛於浮筏上養殖。石油平台養殖牡蠣也屬筏式養殖范疇。延繩式是將草繩或塑料繩延伸於水中,系以浮子使繩浮於水面,稱浮綆,兩端系錨纜固定於海底,養殖基吊掛於浮綆上。垂下式養殖的養殖基完全脫離海底,免受底棲性敵害生物侵害。其中浮筏式及延繩式養殖還可充分利用上層水體,不受底質限制,可養海域較廣。延繩式的抗風力強,也便於沉入水面下一定深度防冰。④網籠式。主要用於養成某些易逃逸或珍貴的種類,僅用於珠母貝或扇貝等的養成。網籠由金屬或化學纖維製成,形式多樣,可將貝置於其中懸掛在浮筏或棚架上。此外,珠母貝養殖,除采苗、養成外,還有插核手術的生產環節(見珍珠、馬氏珠母貝、三角帆蚌)。腹足類中的養殖對象主要為鮑。頭足類中長蛸、烏賊、章魚等的人工養殖也已開始進行。
育肥
貝類經養成期後,一般個體的大小已達商品規格時可予收獲。但為了增加貝類軟體部的肥滿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收獲前可進行肥育。方法一般是將貝類從養成場移到餌料豐富的肥育場,促進軟體部的迅速增長。如牡蠣經養成期後從秋天開始移入水質肥沃、浮游生物量超過養成場數倍至數十倍的河口附近海區,僅1~2個月即可使牡蠣達到肥滿高峰。此外,將潮間帶中區養成的貝類移至低潮線附近,延長其攝食的時間和空間,或將貝類投入經施肥培養了大量浮游生物的水池中,也可達到肥育目的。
收獲
貝類的生長速度有逐漸降低的特點。為提高海區利用率,一般應在生長速度明顯下降的年齡進行收獲,時間短的只有幾個月至1年,如褶牡蠣等;一般為2~3年,如長牡蠣、泥蚶、貽貝等;而珠母貝則為5~6年。以每年開始繁殖以前、軟體部最肥滿的一段時間內為收獲最適期。收獲時,對固著或附著的種類以人工從附著器上剝下,對埋棲種類連同泥沙一起挖起加以篩選,對穴居種類只能從底質中挖出。
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些工業化國家在沿岸水域污染嚴重或缺少淺海灘塗的情況下,利用陸上人工塘試養貝類,依靠投餌和循環過濾水系統精養牡蠣,使貝類養殖發展到全人工化階段。此外,貝藻套養既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場地及器材,又使兩者產生互利的生態效益,如中國的貽貝或扇貝與海帶套養,褶牡蠣與紫菜套養等均達到增產目的。為了充分利用或多級利用餌料,馬來西亞實施的對蝦、泥蚶混養,效果也好。

3. 各種海鮮養殖鹽度表是多少

  1. 澳洲龍蝦:夏天水溫12-15℃,冬季水溫18-19℃,鹽度24-26%,龍蝦一般可存活一周,在不渾水的情況下,可每三個月換一次水,由於澳洲龍蝦生猛好動,所以除了小龍蝦外,最好不要與其他海鮮混養。

  2. 小青龍(小龍蝦):水溫17-18℃,鹽度24-26%,一般可以存活3-4天。可與龍蝦混養。

  3. 多寶魚、三刀魚:水溫18-19℃,鹽度16-18%,最多可喂養15天,每周換一次水,二者可以混養。

  4. 花蟹、珍寶蟹、梭子蟹、膏蟹:水溫17-19℃,鹽度23-24%,一般可存活7天,所有的蟹類都可混養

  5. 蛤蜊、蟶子:水溫13-15℃,鹽度12-15%,可存活5天左右,一般都用流動水喂養,而且這些貝類一般沒有混養禁忌,但是由於個體較小,所以都單獨放置。

  6. 鱘魚、昂刺魚、河蝦:水溫12-15℃,鹽度0,由於鱘魚較勇猛,故需單獨喂養,其他的品種可混養。

  7. 明蝦、基圍蝦、螺螄蝦、草蝦:水溫18-19℃,鹽度16-18%,最多可存活1-2天,由於蝦類極易使水質變壞,所以每隔1天就要換一次水,如果發現池中有死蝦,必須馬上撈出。由於酒店大量喂養,故一般單獨喂養。

  8. 左口魚:水溫約為-2℃,鹽度24-25%,最多可喂養15天,每周需換一次水。

  9. 扇貝、帶子、青口、花螺:水溫0℃,鹽度18-20%,最多可以放置3天,一般都用流動水喂養。這些貝類一般沒有混養禁忌,但是由於個體較小,所以都單獨放置。

  10. 東星斑、石斑、蘇眉斑、老鼠斑、老虎斑等斑類原料:水溫20℃左右(冬天要用恆溫器),鹽度24-26%,一般一星期換一次水,除了石斑外,其餘的皆可混養。

  11. 象拔蚌:水溫約為-2℃,鹽度24-25%,一般可存放5天,平均2天換一次水,可以與左口魚混養。

  12. 加州鱸魚:水溫23-28℃,雖然加州鱸魚原產地為純淡水;但鹽度只要保持在10%以下即可,一般可存活20-30天,一周換一次水,可與其他的魚類品種混養。

  13. 活鮑魚:水溫12-15℃,鹽度10-12%,最多可以放置15天,平均5天換一次水,一般單獨喂養。

  14. 活海參:水溫15℃左右,鹽度10-22%,最多可以放置3天,平均2天換一次水,一般單獨喂養。

  15. 花蛤、香螺、文蛤、天鵝蛋:水溫10℃,鹽度12%左右,最多可以放置5天,一般都用流動水喂養,而且這些貝類一般沒有混養禁忌,但是由於個體較小,所以都單獨放置。

(3)貝類池能養多少產品擴展閱讀

海水養殖的優點:

集中發展某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蝦類、貝類及棘皮動物(如刺參)等,生產周期較短,單位面積產量較高。按養殖對象分為魚類、蝦類、貝類、藻類和海珍品等海水養殖,其中,以貝、藻類海水養殖發展較快:蝦、魚類、軟體類海珍品養殖較薄弱。按空間分布分為海塗、港灣和淺海等海水養殖。按集約程度分為粗養(包括護養、管養)、半精養和精養,以粗養為主。

4. 應該怎樣養扇貝

扇貝,是我國沿海主要養殖貝類之一,世界上出產的扇貝共有60多個品種,我國約佔一半。常見的扇貝養殖種類有櫛孔扇貝、海灣扇貝和蝦夷扇貝。
( Chlamys farreri )品種來源:黃海
特徵特性: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瓣鰓亞綱,異拄目,扇貝科,扇貝屬;生活在3m~ 30m岩礁及砂礫質海底;濾食,餌料以浮游植物為主;耐溫范圍一1.5℃~25℃;適鹽范圍16‰~43‰;產卵期在5月至6月;用途廣,肉細嫩,味鮮,經濟價值高。屬我國海區自然生種類。適宜於我國廣大海域特別是北方沿海養殖。
櫛孔扇貝營附著生活,足絲料發達。成貝殼高可達8厘米以上。因右殼前耳有明顯的足絲孔和數枚細櫛齒而得名。殼面生長紋細密,具粗細不等放射肋;左殼約10條,右殼約20條,肋上有不整齊的小棘。
( Ar-gopecten irradians )品種來源:1982年從美國引進。
海灣扇貝不宜在我國養殖,主要原因是海灣扇貝個體濾水量24小時會達到1.2方至1.5方,隨著我國海灣扇貝養殖面積的增大,導致大面積海域水質出現氨氮過高,溶解氧過低,使海灣扇貝產量一年不及一年,其他養殖生物大量減少,導致海底淤泥增厚,這樣一來我國的海洋環境會受到嚴重破壞,個人意見迅速產出漁政及環保部門迅速採取措施,抑制海灣扇貝在我國海域上養殖,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藍色海洋。
特徵特性: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扇貝科,扇貝屬。貝殼扇形,兩殼幾乎相等,後耳大於前耳,前耳下方生有足絲孔。殼面有放射肋18條,殼面呈黑褐色或褐色。生長適溫范圍5-30℃,最適生長溫度18-28℃。
櫛孔扇貝( Chlamys farreri )
生態習性
櫛孔扇貝生活在低潮線以下,水流較急、鹽度較高、透明度較大、水深10-30m的岩礁或有貝殼沙礫的硬質海底,以足絲附著側卧於附著基上,右殼在下。動物可開閉雙殼排水,以反作用力作短距離的游泳。閉殼運動能發出清脆的聲響,能脫落足絲到水中游動。正常生活時,通常張開兩殼,濾食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以及其他小型微生物。若環境不適合,可自動切斷足絲,急劇地伸縮比殼肌,借貝殼張閉排水的力量和海流的力量作短距離的移動。櫛孔扇貝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在水溫0℃以下也能夠成活。15-20℃是最適生長溫度,水溫超過25℃生長受到抑制,4℃以下貝殼幾乎不能生長。高鹽種類,最適鹽度范圍為23-34。櫛孔扇貝耗氧率高,抗干露的能力較差。產地、產季產於我國北部沿海,山東長島、威海、蓬萊、石島、文登和遼寧大連、長山島等地是主產地。
繁殖特性
櫛孔扇貝為雌雄異體,存在雌雄同體的現象。在繁殖季節,雌性生殖腺呈橘紅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區分明顯。繁殖季節過後,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觀上完全相同,呈無色半透明狀。櫛孔扇貝每年有兩個繁殖期,第一次在5-7月,水溫14-20℃,第二次約在9-10月,水溫22-20℃。繁殖季節主要與水溫有關,在不同的海區有較大的差異,山東南部沿海,5月上中旬進入繁殖盛期;而在長島北部島嶼海區,6-7月份才進入繁殖盛期。除水溫以外,生殖腺植樹的變化也是確定繁殖季節的一個重要依據,生殖腺指數平均達到15%時進入繁殖期。在繁殖季節有多次排放的習性,第一次排放後,經過一周左右又可排放,殼如此反復多次。產卵量隨個體的增大而增加,殼高6-7cm的兩齡倍,懷卵量800萬-1000萬粒,一次產卵量200萬粒左右,殼高8-9cm的3齡貝,懷卵量為1500萬粒,一次產卵量400萬粒左右。成熟卵子直徑70微米左右,精子全長50微米左右。苗種培育幼蟲培育適宜密度為8-12個/mL,培育水溫為18-20℃,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蟲期,即可進行投喂三角褐指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小球藻、塔胞藻和扁藻等。以等鞭金藻為例,D形幼蟲初期日投喂量為1萬-1.5萬個/mL;殼頂期日投喂量為1.5萬-5萬個/mL;分3-6次投喂。多種餌料種類混合投喂的效果比單一種類要好。每天換水兩次。光照一般控制在500lx一下。每5-7天倒池一次。在重金屬含量較高的海水中,每立方米水提價入2-3g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附著基一般是棕繩編成的小簾(繩徑8mm左右),或聚乙烯網片,附著繼需用0.5%的氫氧化鈉處理,清洗油污等,在經過反復錘打、浸泡,清除碎屑、雜質及可溶性有害物質等。附著基投放過早,不但影響育苗池的正常管理,而且容易被殘餌、雜質污染,水質變差,幼蟲難以附著;附著基投放過晚,則錯過大批幼蟲最佳附著機會而下沉死亡。最佳投放時間應在池內幼蟲有50%以上出現眼點時,一般配合倒池。養殖要點筏式養殖:在海區設置筏架,然後在筏架上 吊掛養殖籠,1CM左右雅貝一層防治200個左右,放養量為400籠1/15公頃;穿耳吊養:利用殼高3CM以上稚貝,在其前耳鑽一小孔,然後吊掛在養殖繩上進行養殖;底播養殖:把貝苗直接播放到海底或灘塗潮間帶養殖,可與對蝦混養。養成時間櫛孔扇貝為多年生,1-2齡貝生長速度較快,在人工筏式養殖的條件下,當年常溫培育的苗種,入冬前殼高可達2cm以上,第二年殼底高可達7cm左右。
海灣扇貝 ( Ar-gopecten irradians )
生活習性
海灣扇貝多數分布在海面下3-10米處,性格比較潑辣,耐溫范圍-1-31℃,5℃以下停止生長,10℃以下生長緩慢,18-28℃生長較快;其耐鹽范圍16‰-43‰,適鹽范圍21‰-35‰。在環境不適時,能自切足絲用兩殼開閉擊水進行快速移動。海灣扇貝一次擊水可躍進1-2米左右。海灣扇貝從受精卵起計算,在流大水肥的海區經過8個月,平均殼高能達5-6厘米以上,最大個體達7厘米左右;在內灣流緩海區平均殼高只達5厘米左右。在全人工養殖條件下,低密度放養較高密度放養生長快,分苗早較分苗晚生長快。
生殖習性
海灣扇貝為雌雄同體。其生長發育較快,春季培育的苗種,養殖到秋季(殼高達5厘米左右)性腺就成熟,並可以此為親貝采卵培育苗種。生物學最小型為2.2厘米。性腺局限於腹部,精巢位於腹部外周緣,成熟時為乳白色;卵巢位於精巢內側,成熟時褐紅色,通常性腺部位表面具一層黑膜,在性腺逐漸成熟過程中,黑膜逐漸消失,精巢與卵巢便歷歷分明。當性腺開始發育後,在控溫條件下給予一定數量的餌料,能促進性腺提前成熟,排放精卵,這就是提前苗與多茬育苗的生物學根據。在我國北方海域,海灣扇貝一年有春秋兩個繁殖盛期,春季為5月下旬至6月,秋季為9至10月。秋季生殖期後,腹部透明,無精卵存在。
蝦夷扇貝
蝦夷扇貝在我國北方繁殖季節為3—4月份,產卵水溫為3—10℃。自然種群雌:雄為6:4左右。蝦夷扇貝受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後不斷發育,初期D型幼蟲殼長110—120μm;經過浮游幼蟲階段,當幼蟲平均殼長達到220—240μm時出現眼點,隨即附著變態,稚貝殼長達3—4cm,足絲腺退化。栽培要點1、育苗親貝的選擇與蓄養:殼長8—13cm的3—4令貝均可做親貝,一般按每立方米水體購置5個左右親貝就可以了(其中雄貝佔3—5%)。親貝運輸要在低溫季節進行,在氣溫5℃以下。將親貝裝入麻袋中,麻袋用海水濕透,扎緊,海上運輸15小時,成活率可達100%。暫養密度30—40個/立方米,暫養水溫5—7℃。以小硅藻為主要餌料,畏投少量金藻和扁藻,日投餌量30萬-40萬個/ml,每6小時投餌一次,日換水4次,每次1/3。親貝暫養期間,一般不倒池,不充氣。
產卵、孵化:成熟的蝦夷扇貝性腺十分飽滿.雌貝性腺呈桔紅色或桃紅色,雄性呈乳白色.當性腺指數達13%以上,正常換水發現有少量親貝排放時,採用同溫下倒池的方法產卵,不進行其他刺激。親貝第一次平均產卵量低於300000/只,可留下親貝再繼續暫養3—5天,則又可大量排放。孵化水溫8—11℃,孵化期間每隔1小時人工攪動一次;經90—70小時,當60—70%幼蟲達到D形幼蟲時,用200目拖網及時選優。幼體培育:密度:D形幼蟲培育密度前期控制在8—10個/ml,後期6-7個/ml。
餌料:金藻3011,8701均是蝦夷扇貝優質的開口餌料,採用金藻與硅藻混合投喂,日投餌量10000-60000/個ml.投放附著基後餌料可改為以扁藻為主,並適當增加投餌量。
水溫:幼蟲培育階段最適宜水溫為15℃左右,D形幼蟲選出後每天以0.5℃的速度將水溫升至15℃,達到稚貝後可降溫培育,以利向海上過渡。
換水:培育期間換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後期每次向海上過渡,培育期間換水2—3次/日,前期每次1/3,後期每次1/2,並適當充氣,每天吸底一次。
2、養殖底播增殖(放流增殖):選擇砂泥底質漁場,清除敵害生物;播苗密度為8枚/平方米,畝播苗5500枚;播苗時間為當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翌年3-4月;增殖時間為17個月殼高可達8cm以上。浮筏養殖:盡管放流增殖是一種技術簡單、不需什麼物資設備、成本低的一種生產方式,但由於海底敵害生物較多,侵害嚴重,存活率低,采捕也比較困難,尤其有些海區又沒有具備放流增殖的底質條件,因此對於具備適於蝦夷扇貝生長發育水溫條件而又沒有適於放流增殖底質條件的海區,進行浮筏式垂下養殖是蝦夷扇貝生產的另一種方式。所謂浮筏式垂下養殖,就是將貝苗按一定密度裝在適宜的容器中,按一定距離和適宜水層吊掛於設置在海上的浮筏(綆)上進行養成。
3、收獲收獲時間:分苗時如果貝種個體較大(體高3厘米以上),經過1年半的養殖,體可達10厘米左右的商品規格標准,收獲時間主要根據出丁率和出肉率最高的季節進行。出丁率高的時間為5-7月份,其中以7月份最高,而出肉率最高,也就是最肥滿的時間為3-5月份,如果加工貝丁,以5-7月份收獲為宜,而銷鮮則最適收獲時間為3-5月份。收獲方法:浮筏養殖的蝦夷扇貝,胃酸收方法比較簡單,即當蝦夷扇貝長到商品規格標准時,在其適宜季節,將網籠從筏上解下,運回銷售或加工,如果有一部分尚未達到商品規格,則重新裝籠繼續養殖。經濟價值大。

5. 有海水怎麼養各類海鮮

龍蝦:在喂養良好的情況下,龍蝦一般可以存活一個星期。喂養龍蝦的水溫不能太低,但是要有冰涼感。冬季水溫在18~19℃左右,夏季的水溫也要低於常溫。喂養龍蝦的鹽水濃度在24~26°(海水濃度計量單位,下同)之間。在不渾水的情況下,可以三個月左右換一次水。
斑類魚:所謂斑類,主要是指東星斑、石斑、蘇眉斑、老鼠斑等。斑類對溫度極為敏感,水溫須控制在溫熱程度(20℃左右),在冬天氣溫低時要使用恆溫器。同時,斑類對水質的要求也較高,一般一個星期即需換一次水,鹽水的濃度約為24~26°。另外,斑類除了石斑外,其餘的皆可混養。
左口魚:左口魚性喜寒冷,喂養的溫度越低越好,應達到將手伸入水中時有刺骨的感覺。左口魚最多可喂養半個月,每個星期需換一次水,鹽水的濃度在23~24°之間。
幾種常見海鮮的具體喂養方法及注意事項
蝦類:目前市場上較常見的有明蝦、基圍蝦和螺螄蝦等,其喂養的水溫在17℃左右,鹽水濃度為17~18°。海鮮中就數蝦類最為嬌氣,即使精心飼養也只能存活1~2天。且蝦類死後極易使水質變壞,因此需要隨時將死蝦揀出,以免影響活蝦。養蝦需要專人守養。
貝類:常見的貝類有扇貝、帶子、青口、花螺等,均屬喜寒冷的動物。貝類有干養和水養兩種,干養即無水喂養。但無論採用哪種養法,都需將溫度保持在0℃左右。若是干養,只需用碎冰塊將貝類包好存放即可;若是水養,則需不停地往水中加入冰塊,同時啟動製冷設備。水養貝類的鹽水濃度在18~20°之間。
象拔蚌:象拔蚌亦屬於貝類,但比較特殊,故單獨列出加以說明。象拔蚌所需的溫度和鹽水濃度等均與左口魚相同,可與左口魚混養。

6. 海螺養殖溫度和鹽度孵化池養海螺怎麼養

摘要 3、喂養管理

7. 貝類養殖需要多少水溫

方法:拿著小海鮮:
1,具有長期的清涼干凈的水轉化循環水灌溉安裝小海鮮菜;

2,溫度在攝氏18度的控制;

3,水深不超過2CM;

4,找一些干凈的沙子是最好的海鮮埋裡面的時間很少長壽。

5,注意不要用強光照射,或暴露。

在酒店衛生猛活海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水溫,鹽度,換水混養的數量都在學習,在引進活海鮮品種提高水溫,鹽度含(1斤海水克鹽鹽度已知數量),禁忌之前,讓我們來看看在酒店居住加薪海鮮必備之物呢?溫度計 - 測量海鮮池的水溫。

2,海水濃度計(又稱鹽度計) - 監測海鮮池鹽濃度。

3,溫控器 - 提供熱量。

4,氧氣泵 - 作為海鮮產生氧氣單個池。

5,循環水設備 - 使海味上下池水循環和氧的自然流動。

6,製冷設備 - 降低池水溫度。

7,過濾器 - 過濾水中雜質。

常見的海鮮品種的水溫,鹽度,生存和喂養方式:

澳洲龍蝦:夏天水溫12-15℃,冬季水溫18-19℃,鹽度24-26%,龍蝦一般倖存沒有渾水星期就能換水每三個月,由於澳洲龍蝦新鮮好動的,所以除了小龍蝦,但最好不要混養其他海鮮。

小青龍(小龍蝦):水溫17-18℃,鹽度24-26%,一般可以3-4天生存。可以混養和龍蝦。

大菱鮃,三刀魚:水溫18-19℃,鹽度16-18%,15天喂養,換水,每周一次,兩者可以混養。

蟹,珍寶蟹,梭子蟹,螃蟹:水溫17-19℃,鹽度23-24%,一般可以七天,所有的蟹混養可以生存。

蛤,蟶子:水溫13-15℃,鹽度12-15%,可五天左右存活,一般餵食自來水,而他們一般沒有貝類混養禁忌,但由於個體較小,所以被單獨放置。

鱘魚,昂刺魚,蝦:水溫12-15℃,鹽度為0,因為鱘魚比較勇敢的,它需要一個單一的喂養外,其他品種可以混養。

蝦,蝦,螺蝦,草蝦:水溫18-19℃,鹽度16-18%,可長達1-2天生存,由於水質的蝦容易使變質,所以每個人必須每天換一次水,如果你發現池中有蝦,必須立即刪除。由於該酒店是大量投喂,一般一個飼養。

左口魚:水溫約為-2℃,鹽度24-25%,最多飼養15天,需要換水,每周

扇貝,扇貝,貽貝,蝸牛:溫度0 ℃,鹽度18-20%,可以放置長達三天,通常用流動水喂養。這些貝類一般沒有混養禁忌,而是因為個體小,所以被分開放置。

東星斑,石斑,蘇眉斑,老鼠斑,老虎斑等石斑魚配料:水的溫度為20℃左右(冬季使用溫控器),鹽度24-26%,一般一周漲跌的水,在除了石斑魚,皆可混養的其他地方。

象拔蚌:水溫約為-2℃,鹽度24-25%,一般可存放5天,換一次水,每兩天平均,與左口魚混養。

加州鱸魚:水溫23-28℃,雖然加州鱸原產於純淡水;但只要保持鹽度在10%以下,一般可以為20-30天,每周生存換水,可與其他魚類混養。

活鮑魚:?水溫12-15℃,10-12%的鹽度可以放置多達15天,平均五天換一次水,一般單獨喂養。

活海參:15℃左右的溫度,鹽度10-22%,可以放置三天,換水平均,通常是單獨飼養,每兩天。

蛤,香螺,文蛤,天鵝蛋:溫度10℃,約12%的含鹽量,可以放置長達五天,一般餵食自來水,而他們一般沒有貝類混養禁忌,但因為小個人,所以都分開放置。

註:

1,在細鉤上與海水時自來水,自來水應靜置12小時以上,提前,以除去水中的雜質。

2,喂養海鮮特別細海鹽,不能用普通食鹽代替。

3中,當氧氣饋送海鮮並不是說更好,如果填充有太多的氧氣,氧氣泵出氣體噴發將沖海鮮。

4,要經常用藍色液體的水消毒,換水水滴到每一個每100kg比例在下降到2-3珍惜。

有任何疑問,您可以搜索大連水產咨詢QQ網點打我

8. 貝類海鮮暫養使用的天然海水多長時間更換一次

貝類池主要看日常是否注意衛生,貝類下缸前用自來水沖干凈。我一般在1個半月到2個月換一次水

9. 貝類養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貝類養殖的主要方式有灘塗養殖、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和淺海養殖。灘塗養殖有埕田養殖、插竹養殖、橋式養殖、立石養殖和圍網養殖幾種形式,如縊蟶、牡蠣、菲律賓蛤仔等;池塘養殖有筏式養殖、插竹養殖和地播養殖幾種形式,如牡蠣等;工廠化養殖主要指室內池養,如鮑等;淺海養殖主要有筏式養殖、柵式養殖、沉箱養殖、壘石蒙網養殖和圍岩養殖幾種形式,如扇貝、珠母貝和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