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流通企業產品漲價多少合法
擴展閱讀
如何挖掘榜樣資源 2025-05-25 21:52:20

流通企業產品漲價多少合法

發布時間: 2022-04-19 00:04:17

㈠ 一件商品的售價是不是也有法律的規定,超過成本的百分之多少算是違法的

這個是有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管理條例》
第二章 價格的制定和管理
第五條本條例所指的價格包括:(一)各類商品的價格;
(二)各種經營性服務的收費標准(以下簡稱收費標准)。
第六條商品價格構成包括生產商品的社會平均成本、稅金、利潤以及正常的流通費用。
第七條制定、調整實行國家定價和國家指導價的商品價格,應當接近商品價值,反映供求狀況,符合國家政策要求,並且遵循下列原則:
(一)各類商品價格應當保持合理的比價關系;
(二)應當有明確的質量標准或者等級規格標准,實行按質定價;
(三)在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的前提下,實行合理的購銷差價、批零差價、地區差價和季節差價。
第八條國家定價是指由縣級以上(含縣級,以下同)各級人民政府物價部門、業務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規定許可權制定的商品價格和收費標准。國家指導價是指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物價部門、業務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規定許可權,通過規定基準價和浮動幅度、差率、利潤率、最高限價和最低保護價等,指導企業制定的商品價格和收費標准。市場調節價是指由生產者、經營者制定的商品價格和收費標准。
第九條實行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的商品分工管理目錄、收費項目分工管理目錄,由國家物價部門和國家物價部門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物價部門制定、調整。
第十條制定、調整商品價格和收費標准,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執行。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超越許可權擅自製定、調整商品價格和收費標准。
第十一條國務院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掌握市場商品價格信息,通過國營工商企業、物資供銷企業、供銷社組織貨源,參與市場調節,平抑市場商品價格。在市場調節價出現暴漲暴落時,物價部門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對部分商品價格規定最高限價、最低保護價和提價申報制定。
第十二條物價部門應當對城鄉集貿市場和個體工商戶的價格加強管理和監督。

㈡ 產品市場規定賣4元我賣5元合法嗎

產品市場規定賣4元錢,而你賣了5元錢,這是一種合理合法的行為,因為商品的價格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是不能漲價的,但是你賣的貴了,可能你的銷售額的量會比較少。

㈢ 你接受商品提價嗎

漲價對產品來說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引起作消費者的反感反而會招致用戶流失。所以最關鍵的點就在於給予產品漲價一個正當合理的理由,既讓消費者相信同時也讓消費者覺得佔到了便宜,願意為漲價的產品買單。

雖然國內企業已經基本復工,即使沒有現場復工,基本也是遠程辦公的節奏。但是,疫情影響並未完全消除,一方面是輸入性病例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費者信心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在企業期待的「報復性消費」來臨之前,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客單量減少的壓力。

按照「收入=客單量*單價」的公式來看,客單量提高既然暫時無能為力,那麼只好從單價下手了。

但是別說在疫情這種特殊時期漲價會引起消費者強烈反感,就是在平時,產品漲價也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提高企業收入,用的不好,只會損失消費者。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消費者接受產品漲價呢?

01 為什麼漲價會成為「問題」?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看「為什麼漲價會成為老大難」?

首先,非常直接且明顯的一點是「價格上漲,會導致消費者需求量下降」。需求是有彈性的,既然價格上漲了,那麼消費者的需求也就隨之產生變化。但這個變化還要細分來看——價格變動可以帶來的,一個是滿足需求能力上的變化,一個是滿足需求意願上的變化。

滿足需求能力上的變化——這很好理解,我就100塊錢,5元一桶的泡麵,我可以買20桶,但你漲到10元一桶,我只能買10桶了。這是消費者出於實際能力上的「不能」。

滿足需求意願上的變化——這也不難理解,我原來5塊錢就可以買1個N95口罩,但由於疫情影響,你漲到50塊1個,這個時候,除了不能( 由於是必需品,如果沒有的話,即使能力不足也是會想方設法買下),我還不願意啊!

一來我覺得你把我當韭菜一樣收割了,二來我覺得你這個企業沒良心,發國難財!我不僅不買,我還要去舉報你!

綜上來看,為什麼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會不願接受產品漲價?

因為消費者是人,而只要是人,他都會天然地厭惡損失。

首先,我們要明白,買東西對於消費者而言是有損失的,這個損失其實就是價格,就是消費者付出去的金錢。而我此前在文章中也已經說過,交易的本質其實「不等價交換」,也就是說只有消費者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同時商家也覺得自己佔了便宜的同時,交易才能夠達成。

而能體會到產品漲價了的消費者,心理上已經有了一個在這場交易中「他們認為合理的」價格,也就是「原價」。如果按照這個「原價」完成交易,消費者則可以享受該產品的使用效益以及交易效益。

使用效益很好理解,就是產品直接帶來的功能效益,而交易效用則取決於消費者購買該產品所付出的價格與該商品的參考價格之間的差別,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佔便宜的感覺。

而產品漲價意味著消費者要面臨更大的損失,以及更少的交易效益。說白了,就是沒佔到便宜,讓消費者感覺不爽,從而不玩了。

所以,要想讓消費者接受產品漲價,就必須給漲價一個理由,從而重新達到交易平衡,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的錢沒白花,甚至又重新佔到了更大的便宜;又或者悄悄地漲價,讓消費者乾脆感受不到漲價的發生。

02 明晃晃的漲價,需要理由
人是理由化的動物,人們總是在不停的追尋原因,或許這是《十萬個為什麼》存在的原因。

在一項復印文件隊伍中插隊的實驗表明,有理由的插隊者成功率遠高於不說任何理由的志願者。哪怕理由是「我有一些文件需要復印,請讓我先,好嗎」?

請問誰不是來復印文件的???

那麼,漲價的理由可以是什麼?

1. 新產品
以功能升級、產品迭代為理由,推出新產品,從而順理成章的漲價,比如說功能越來越多的電動牙刷,配置越來越高的手機,以及各種新口味的薯片。

2. 新包裝
新瓶裝舊酒,推出有設計感、顏值佳的新包裝,讓消費者為美買單,比如說美妝產品的限定包裝。

3. 聯名跨界
通過行業跨界,產品聯名,來產生新價值,讓消費者為新形象(含產品以及品牌形象)買單,比如說喜茶跨界回力帆布鞋。

4. 新品類
其實就是通過改變產品歸類的屬性,來完成產品漲價的合理化。比如說,一個水杯如果是日用品,30塊錢頂天了,但如果它是藝術品,3000塊錢是不是也不過分?一個品類有一個品類的定價天花板。

這就涉及到消費者的心理賬戶問題。雖然說消費者口袋裡的錢,在市場上是等價的,但在心理上它並不是等價的。

你想想自己每天加班賺來的工資和你買彩票中的5000塊,能一樣嗎?

你自己日常吃飯花錢,和追女孩約會吃飯花錢,那價位能一樣嗎?

巧妙的轉換你的產品在消費者心理賬戶的位置,也可以降低消費者對漲價的反感。

5. 新形象
這里說的新形象,不同於上面提到的包裝,更多是指產品以及品牌形象。這種往往是通過新廣告、新宣傳、新定位來改變產品以及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通過形象的升級順滑的完成產品漲價,比如說這兩年崛起的國潮代表李寧。

6. 新形式
典型的如捆綁銷售以及有買有贈,賣水的同時賣愛豆投票權,賣手機的同時賣口紅,賣酒店房間時候賣馬場門票。

買A才/就能得A+B這種行為的本質,其實就是調動消費者兩個心理賬戶的錢,將兩次損失合並為一次,從而減少整體厭惡損失的程度,讓消費者難以辨識到底是哪一次消費吃了虧,甚至是以為自己佔了便宜。

以上合理化漲價行為的實質,其實都是創造一個新價值來匹配漲價行為,從而讓漲價看上去合理的,也就是說,消費者並沒有憑空損失,而是花多了一部分購買新的價值,有形或者無形。

03 如何悄摸摸地漲價?
絕大多數消費者在實際消費過程中,都是不理性的,起碼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理性。

傳統的宏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即「理性人假說」。

然而,2017諾貝爾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推翻了這一假設。

詳細的研究以及證明過程就不說了,你回想一下你進超市前想買的東西以及真正付款的東西,以及每個月不知道怎麼花出來的花唄賬單,你就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理性人了。

那麼,會有什麼方法來干擾本就不理性的消費者對於價格的判斷呢?

改變產品單位價格,而不改變日常零售價格。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60克的薯片原來賣7.5元一包,後面這包薯片的價格雖然沒變,但實際上它的重量變成了55克。那你說這價格漲了還是沒有漲?再理性的消費者恐怕也不會記得上個月買的薯片是幾塊錢買了幾克吧。

而這第七個方法的本質就是挑消費者不敏感、不關注的變數改變,而不是消費者隨時可接觸的敏感變數來改變。

以上,就是如何讓消費者接受產品漲價的全部方法啦~當然,還是希望企業可以更創造出更多高價值的產品從而賺取利潤,達成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而不是提供泡沫價值。

㈣ 某產品去年漲價15%,今年漲價百分之25

設明年比今年降價x%,依題意得(1+25%)(1-x%)=1+10%,
解得x=12,
故選:C.

㈤ 1、企業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提價

降價原因:1、產品積壓,企業為回收資金;2、企業成本下降,市場競爭力增強,為搶占市場;3、市場飽和時,為刺激市場;4、淡季調價。

提價原因:1、成本增加;2、產品供不應求,3、產品升級換代4、產品服務和品質提升的情況下,提價5、通貨膨脹。

1)成本膨脹。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材料、燃料、人工費、運費、科研開發費、廣告費等不斷上漲,導致企業壓低了利潤的幅度,因而也引起了公司要定期地提價,提高的價格往往比成本增加的要多。

2)供不應求。當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處於不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要時,可能會漲價,減少或限制需求量。公司在漲價時,應通過一定的渠道讓消費者知道漲價的原因,並聽取他們的反映,公司的推銷人員應幫助顧客找到經濟實用的方法。

㈥ 過年漲價違法嗎

在過年的時候很多漲價,其實都是屬於市場的,自己調節的行為,所以這個漲價呢,只要不是很過分的漲價還是能夠接受的,所以對於這種過年期間的漲價並沒有什麼違法,不違法違法,主要監管部門不去監管,那麼他就不屬於違法行為,而且在過年期間越大的超市,他說價格呢,反而越便宜,所以,盡量自己多逛一逛,多選一選,不要在小商城畈那邊漲價的地方去買

㈦ 法律規定售價不高於進價的多少

法律未有規定售價不高於進價的多少。法律僅規定不能傾銷,即商品的銷售價格不能低於成本價。國家實行並逐步完善宏觀經濟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三條規定:

國家實行並逐步完善宏觀經濟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價格的制定應當符合價值規律,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極少數商品和服務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

商品價格的確定可分為市場調節價、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價格的確定還是有法律規定的。

市場調節價,是指由經營者自主制定,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生產、經營商品或者提供有償服務的法人、其他組織和個人。)

政府指導價,是指依照本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許可權和范圍規定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指導經營者制定的價格。

政府定價,是指依照本法規定,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定價許可權和范圍制定的價格。

(7)流通企業產品漲價多少合法擴展閱讀

經營者不正當價格行

廣義上的不正當價格行為包括壟斷、不正當競爭和不正當價格行為,而狹義上的不正當價格行為則不包括競爭,只是指企業或經營者在經濟活動中一切違背價格政策的行為。

1、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操縱市場價格是經營者消除或限制價格競爭的經濟行為,是一種直接利用價格進行的不正當價格競爭行為。

2、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外,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占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判斷是否構成低於成本傾銷行為:一看手段,即看其定價是否低於成本。二看目的,即是否企圖通過低於成本價格,擴大市場份額,從而達到削弱甚至驅逐競爭對手的目的。三看後果,即是否擾亂了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3、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

哄抬價格行為是一種故意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尤其是在商品供不應求時,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可能會引起商品價格過高上漲,造成市場秩序混亂,引起消費者恐慌,形成經濟和社會的不穩定。

4、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

主要有:虛假降價,謊稱降價而實際沒有降價;模糊標價,用模糊語言、文字、計量單位等表示價格。

5、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務,對具有同等交易條件的其他經營者實行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是指經營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使同等交易條件的接受者在價格上處於不平等地位。

例如:對具有同等條件的甲、乙企業,因甲是本地企業,乙是外地企業就實行不同價格待遇等。價格歧視使條件相同的買主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妨礙了它們之間的正當競爭,具有限制競爭的危害。

6、採取抬高等級或者壓低等級等手段收購、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變相提高或者壓低價格。

變相漲價一般在供不應求時發生較多,如: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缺斤少兩;變相降價一般發生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如:收購商品,壓級壓秤,出售商品降低等級等。

7、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牟取暴利。

《價格法》中所稱的暴利,是指通過不正當的價格手段在短時期內獲得的巨額利潤。暴利行為既嚴重背離價格,也不反映供求關系,破壞了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公平競爭的基本法則,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㈧ 食品原材料上漲百分之二十產品漲價多少

這個問題只有理論的數據,若單純從上游漲價影響到終端產品,那價格最少是原料漲價幅度的三倍,也就是說,當剛才漲價1塊錢,那麼終端商品已經該是3塊錢。這裡面涉及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因數是在若你掌握從游到下游的整條產業鏈,那麼漲價將會控制在你的控制范圍之內,否則會漲價3塊錢已經算少了,因為作為下游他需要考慮你後期是否還會漲價,因此提高漲價幅度來對沖後續不斷增加的進貨成本。

㈨ 疫情期間,遇到物資漲價,如何判斷是否屬於哄抬物價

  • 特點一: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大幅度提高價格。

  • 特點二: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 特點三:在某一地區或者某些領域帶頭漲價的。

  • 特點四:囤積居奇,致使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




老規矩,咱們先來看看哄抬物價的名詞解釋。


哄抬物價:


指投機者們意在強行抬高價格水平的交易活動,其手段有散布謠言和按略高於現行價格的價格水平輸入指令等。哄抬物價是投機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之一,它直接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是一種投機違法行為。

【來源於網路】




如何判定是否屬於哄抬物價?


我們來看看它的一些特點:


  • 特點一: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大幅度提高價格。


這個一般是廠家放出即將漲價的假消息,導致市場上的需求量大增。



  • 特點二: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簡單點說,就是廠家的成本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僅僅是為了牟取暴利,選擇大幅度漲價



  • 特點三:在某一地區或者某些領域帶頭漲價的。


就拿我們疫情期間舉例子:


我們很多人需要居家隔離,靜默管理。


那麼對於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會短時間內大幅度上升。


如果你發現某個牌子的產品,只有你所在的區域大幅度的漲價了,就需要留意一下是否可能是哄抬物價。


  • 特點四:囤積居奇,致使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


給大家解釋一下囤積居奇:指囤積商品、等待高價出賣以牟取暴利的投機行為。


這一個特點咱們解釋一下,就是說造謠惑眾的、牟取暴利的、率先漲價的、囤積居奇的,都在重點打擊的范圍之內。


以上是對於哄抬物價的解釋。




在疫情期間,各大超市的生活必需品貨架秒空的情況還是出現過很多次的。


只要疫情的形勢開始嚴重,大家就會很自覺的去囤東西。


此時,我們很難去判別搶購東西是商家放出的消息還是消費者自發的。


但就像如上的第三點,我們如果發現某個牌子只在疫情嚴重的地方漲價,別的地方價格漲幅不是很厲害的情況下,可以留心。


最後,我認為在疫情期間,在這樣需要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的情況下,應該不會有商家會做出這種類似於「發國難財」的事情。


2019年疫情剛開始時,咱們的口罩供量跟不上,有需要口罩廠加班加點的趕制口罩,同時並沒有漲價,反而選擇了降價,甚至免費支援前線。


相信咱們國人的品質。

(參考資料 網路)

㈩ 一包香煙突然漲價5元合法嘛

上調百分之十三,是真的,新聞已播,五月一號開始施行。
時隔6年煙草稅再度上調。財政部5月8日發布通知,自2015年5月10日起,將卷煙批發環節從價稅稅率由5%提高至11%,稅率提高了6個百分點,並按0.005元/支加征從量稅。另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煙草專賣局消息顯示,煙草行業的批發價格也將同步上調。
2015年5月6日,中國煙草專賣局(國家局)將會上會討論定哪一套方案,並不是所有牌號的卷煙都漲價,可能面臨同等價位有些卷煙漲價,有些卻不漲價。但超高端卷煙不漲價,否則將成為天價煙(超過100元/條),卷煙毛利率可能進一步下降,有損零售戶的利益。從「無煙兩會」到「史上最嚴的北京控煙條例」再到「卷煙價格上調」,可以充分證明國家開始漸漸忽視煙草所帶來的GDP,更為關注空氣質量與人民健康了。卷煙漲價是必然的,幅度在6%到12%之間,五類煙可能從此退出市場。此次調價,一方面可以提升國家的稅收,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吸煙人數。
註:由於新商盟的訂貨周期為周日到周六,故而2015年5月10日,本周周末可能價格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