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懷寧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在哪裡
擴展閱讀
網線資源不足是什麼意思 2025-05-01 11:38:05
石油設備怎麼檢測 2025-05-01 11:31:54
華住人力資源怎麼審核 2025-05-01 11:30:09

懷寧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5-14 09:09:13

㈠ 國內飛地產業園區有哪些

廣東佛山南海工業園區
廣東清遠經濟開發區
廣東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
東莞石龍(始興)、中山火炬(陽西)、中山石岐(陽江)、廣州白雲江高(電白)、佛山順德(雲浮新興新 成)、佛山禪城(雲城都楊)、東莞石碣(興寧)、佛山禪城(陽東萬象)、東莞東坑(樂昌)、中山三角(湞江)、東莞大朗(信宜)、中山(河源)、深圳鹽田 (梅州)、東莞鳳崗(惠東)、順德龍江(德慶)等1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已經省政府批准認定為「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西玉林玉柴工業園區
廣西玉林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試驗區茂林核心區
欽州建設臨港工業園
福州馬洋飛地工業園區
福州金山飛地工業園區
福州永泰飛地工業園
九江開發區城西港區「飛地」工業園
江西安義工業園區
南昌東湖(桑海)工業園
南昌溫州工業園
連雲港東部工業園區
江陰·靖江物流園區
鹽城環保產業遠
江西贛州經濟開發區
麗景民族工業園
蘇州新加坡產業園
上海松江工業園區
啟東產業園
紅雲高新技術產業園
萊蕪市辛庄飛地經濟工業園
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飛地產業園
廣東汶川「飛地」工業園
成都-阿壩工業園
河北·平武工業園
武侯、崇州、金堂「一都二園」
山西·茂縣工業園區
湖南·下孟工業園
江西省「飛地」小金工業園
安徽產業園
崇義、上猶兩縣飛地工業園
淄博石嘴山工業園(大武口園區)
海口市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區
陝西碑林·高陵工業園
襄樊余家湖保康工業園
道縣「飛地」工業園試點
桂陽工業大園區
懷寧縣開發區諸暨工業園
安徽宣城「飛地經濟」
安徽鳳陽飛地經濟模式
普蘭店漁業加工園區
重慶市沙坪壩區「飛地」

㈡ 通化經濟開發區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是被國家農業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單位」和「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示範區」榮譽稱號的特色產業園,園區規劃面積400公頃,是開發區加快推進地區建設、實施長白山特色山珍及其他農副產品優勢資源轉換、科教興農和全方位開放戰略的核心基地,園區規劃出「農副產品加工區、中葯材加工區和配套服務區」三個區域,通過市場帶動工廠,發展特色農副產品交易展示、保健品、化妝品及長白山特產深加工等項目,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產品集約,加速產業鏈的豐富和延長。 (1)園區綜合管理功能中心
包括園區的財務結算中心和公共保障物業服務功能。規劃在園區人員入口南側,與農產品交易區從建築結構上規劃為一體,建築面積7680m2。
(2)特色農產品加工區
特色農產品加工區集中在灣灣川內,為保健品加工區、山珍特產加工區、糧油食品加工區、中葯原料加工區四大片區。共佔地215.84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55.09%。
(3)園區批發交易功能區
規劃在渾江東岸,201國道邊,園區人員主入口兩側,分為長白山特產交易區和農產品交易區兩個功能部分。佔地15.72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4.01%。
(4)物流區
在渾江北岸,與通化縣交界設置園區車輛出入道路。物流區規劃冷凍冷藏區、物流庫房區、農產品包裝區三個功能區。佔地27.99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7.14%。
(5)科技孵化區
規劃在灣灣川內,規劃標志廣場、科研中心、科技展示廳、加工車間四大功能。佔地10.8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2.76%。
(6)居住區
在農產品交易區南側,規劃員工公寓和專家公寓。佔地8.89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2.27%。
(7)沿江文化公園和綠化
規劃在渾江東岸和北岸,沿江20米范圍內,在渾江的下游設置一座攔江橡膠壩,沿江岸規劃建設以長白山特色植物、地方風情構成的文化公園。整個規劃區域內道路綠化、隔離綠化、廠房周邊綠化,佔地52.16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13.31%。
(8)道路工程、公共設施
園區內道路工程佔地32.01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8.17%。公共設施共佔地22.45公頃,占總建設規劃面積的5.73%。
三、發展前景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總計投資19.1億元(不含加工企業投資),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7.3億元,工程預備費17323萬元。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保守估計(按30家企業入住)平均每家企業投資5000萬元,總投資預計15億元。
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各功能區達產期,年正常經營收入合計約160億元,其中成本約139億元,毛利潤約20.9億元。其中,年稅金2億元(營業稅稅率按5%計算,城市建設維護稅按7%計算,教育費附加按3%。計算為簡化計算,採用綜合稅率,按銷售收入的10%計算)。因此,2015年示範區正常達產期稅後利潤約為18.9億元。隨著示範區已有發展基礎的奠定,示範區規模與效益將有進一步的提升,預計以後每年可按5%--10%左右的速度遞增,到2020年經營收入可達250億元以上。 現代服務中心區規劃面積100公頃,是開發區根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點和未來走向,利用地域優勢,合理配置資金,從而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得重要園區。現代服務中心區規劃建設「五市一區」,通過運用現代化集中管理、健全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進一步加強優勢互補、區域聯動以及商業、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一、地理概況
吉林通化經濟開發區現代服務中心區,建設地點規劃在通化市江北區域。江北區域由哈尼河與渾江交匯分割為三塊項目建設用地,地勢平緩,較易開發。哈尼河左岸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坡度整體平緩,為打造商業、服務業集群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環境;渾江西岸為通化市老站火車站,交通便利,商業繁華,是倉儲、物流項目開發建設首選地域。
二、園區框架
根據吉林通化經濟開發區現代服務中心區的版圖框架和產業輻射能力,共規劃建設「五市一區」,即生產資料交易市場、醫葯交易市場、百腦匯大市場、傢具交易市場、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倉儲、物流區。
1、生產資料交易市場
生產資料交易市場以鋼材、水泥、煤炭、木材和生產企業用原料等為主要交易內容。市場建設在樓宇式貿易中心。
2、醫葯交易市場
醫葯交易市場以成品葯、中草葯、原輔料、醫葯內、外包裝生產材料等為主要交易內容,市場建設在樓宇式貿易中心。
3、百腦匯大市場
百腦匯大市場以品牌機、組裝機、筆記本電腦、各種商務電腦以及各種專業電腦和各種多媒體插件、電腦耗材等為主要交易內容。市場建設在樓宇式貿易中心。
4、傢具交易市場
本著促進貿易集中,增強輻射能力的總體規劃思路,傢具交易市場建設在樓宇式貿易中心的左側,佔地面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擬建7個標准貿易樓,均為2層獨立商鋪。建築面積1.75萬平方米,綜合賣場1座,3-5層,建築面積1.75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通化市及周邊地區最大的傢具交易市場。
5、農副產品交易市場
本著利用地域優勢的總體規劃思路,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擬建在農業發展能力強的灣灣川地域,規劃佔地面積3.4萬平方米。
6、倉儲物流區
為了吉林通化經濟開發區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的承載能力,擬在通化火車站後側建立一座倉儲物流區,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園區將引進物流整合商、物流地產商建立貨物分撥中心和倉儲配送中心,為通化市和周邊地區內高附加值、時效性貨物提供倉儲配送、包裝加工、中轉分撥、增值保稅、信息代理等全程物流服務。
三、發展前景
計劃到2015年,現代服務中心區將完成年交易額200億元,利稅5億元。實現零售業、批發貿易業(含電子商務)、餐飲業、生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中心區主導行業的全面啟動運行。

㈢ 懷寧縣的自然資源

禽類
境內飛禽主要有:豆雁、燕子、野雞、雉、鵪鶉、鴿、竹雞、麻雀(有山、家之分)、斑鳩(俗稱鵓鴣)、大杜鵑(亦稱布穀)、杜鵑(又名杜宇)、鴝鵒(亦稱八哥)、畫眉、白頭翁、小鸊鷉(俗稱水葫蘆)、鷺(有池鷺、蒼鷺之分)、鸕鷥(捕魚)、翠鳥(俗稱拖魚鳥)、黃胸鵐(俗稱黃春)、黃鸝(俗稱黃鶯)、啄木鳥、烏鴉、寒鴉(俗稱麥子老鴉)、喜鵲、鵲鴝(又名四喜)、草鴉(猴面鷹)、鷹(有蒼鷹、鵟、雀鷹、鳶4種)、長耳鴞(俗稱大貓頭鷹)、鵂鶹(俗稱小貓頭鷹)、夜鷹(亦稱蚊母鳥)、十姐妹、棕背白勞、柳葉鶯(俗稱竹葉青)、山和尚、白鷺、丘鷸(俗稱聾龐鳥)、長尾蘭鵲、鴛鴦、白骨頂、丹頂鶴、雁鵝、天鵝等。
獸類
境內獸類主要有:豹(甚少)、狐、狼(稀少)、豪豬、野豬、豬獾、貉、黃鹿(亦稱黃獐)、豹貓(亦稱山貓)、香靈貓、果子猩、山獾、南狐(亦稱竹狗)、短耳兔(亦稱華南兔、山兔)、刺蝟、褐家鼠、小家鼠、黑線姬鼠、松鼠、黃鼬(俗稱黃鼠狼)、水獺(罕見)、穿山甲(有銅色、鐵色兩種,今甚少)、蝙蝠(遍及全縣)、虎(今基本無)等。
魚類
境內魚類資源豐富。魚類品種86種,分屬22科。主要有青、草、鰱、鯉、鯽、鯿、鰣、鱭、鱤鱖、鯰、鱅、中華鱘、白鱘、團頭魴、刀魚、桃花魚、螃鮍、唇骨、赤眼鱒、麻吉釣、麻軲轆、黃鱔、甲魚、河蟹。 懷寧縣是以種植業為主體,畜牧業相伴生的農業綜合區,自然生態條件較好。據《懷寧縣志》載,明、清時,「懷邑物產豐富,米糧盈稔,兼植桑麻棉茶、紡紗織布、制簟、燒窯、捕魚,自給為樂。」鴉片戰爭以後,清末、民國時期,自然經濟基礎雖然逐漸解體,但由於封建土地佔有制度的束縛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加上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與掠奪,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業技術落後,水旱蟲災頻仍,農業生產長期處於低下水平。
建國初期,全縣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產力。1953年後,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現農業集體化,推廣新技術,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機械,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影響了農業集體經濟優越性的發揮,妨礙農業生產力的發展。1960年12月6日至翌年3月,縣委認真糾正「一平二調」的「共產」風。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指示,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克服了絕對平均主義,農業生產回升。
「文革」期間,廣大農民和幹部抵制各種干擾,堅守生產和工作崗位,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開展山、水、田、路綜合治理,使農業穩定發展。到1975年,糧食產量比1965年增長51.4%。此後,農業生產出現徘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普遍提高,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84年,糧食總產首次達到29441.50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油料總產808萬公斤,棉花總產245.50萬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長1.83倍和67%。
1985年,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糧食麵積,發展多種經營,積極扶持鄉鎮企業,農村商品生產呈現好勢頭。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格)24396萬元,比1978年增長1.19倍;農村人均純收入349.93元,在安慶地區10縣中居第2位;提供商品糧10.355萬噸,商品率為38.7%。
2012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05753公頃,比上年增加272公頃;其中稻穀種植面積49528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65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791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00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531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3.86萬噸,比上年增產2.3%;油料產量31007噸,增產1.5%;棉花產量6570噸,減產6.4%。 清代中葉,家庭手工業和副業逐漸與農業分離,走向市場,機織、鐵木竹器、土紙、陶器、燒窯等業開始興起。畢家洞犁鏡、吳家沖谷礱、王家河織簟、廣村譜紙等,在縣內較有名氣。咸豐十一年(186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在安慶南庄嶺創辦「內軍械所」,修造槍炮子彈,為一家軍事工業企業。在工程技術人員徐壽、華蘅芳等人的主持下,製造出國內第一台蒸汽機和機動木製火輪,為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封建意識濃厚,加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近代工業發展十分緩慢,到民國時期,縣內傳統手工業仍占著重要地位,而近代工業則寥若晨星。建國前夕,使用機器生產的現代工廠只有規模很小的安慶水廠、電廠、民生布廠、五洲公司(生產大米、麵粉、植物油、醬油)、胡玉美醬園等幾家企業。1949年,全縣(不含安慶城區)私營工業正式職工262人,產品僅有小窯煤、磚瓦、石灰、土紙、植物油5種,產值189萬元。36年過去了,懷寧縣的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1985年統計,全縣共擁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00個,其中全民企業24個、集體企業176個(含鄉鎮辦124個),輕工業企業101個、重工業企業99個。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3050.30萬元;職工1.32萬人,其中全民2469人,集體1.07萬人(含鄉鎮辦集體8665人)。工業產品由1949年的5種增加為食品機械、水泵、硫酸、原煤、硫鐵礦、鐵礦石、磷肥、水泥、民房構件、機制磚、棉布、皮鞋、塑料製品、日用陶器、民用傘、紙製品、飲料酒、糖果、糕點等近百種,其中「頂雪貢糕」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貢面參加亞太地區北京博展會,鋼鋸架、大米、草席、再制蛋和大理石板材等先後打入國際市場。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6853萬元(其中全民3398萬元,縣屬集體1446萬元,鄉鎮辦集體2009萬元),利潤395.90萬元,居安慶地區10縣中等水平。
懷寧工業經歷了符合工業自身發展規律的三個階段。建國前,縣內工業主要以匠鋪、作坊為主,尚未脫離商業的樊籬,生產落後。建國後經過1953~1956年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手工工場為主體的縣內地方工業。70年代,縣內大部分工廠從手工業中脫穎而出,迄至1978年,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採掘、化工、機械為主,以輕紡、建材、印刷和糧油棉加工為輔的工業體系。80年代初,在迅猛發展的農村商品經濟的推動下,鄉鎮工業加快了前進步伐。80年代中期,鄉鎮工業、建材工業、食品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已作為縣內工業發展的重心。1985年,鄉鎮工業企業已達124個,總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9.3%。
為了建設一批具有競爭能力,在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具有應變能力,能夠創出名牌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的現代工業企業,自1984年起,開始在部分工業企業中進行體制改革的試點,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2.6億元,增長23.2%。規模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3.9億元,同比下降7.6%;集體企業增加值0.7億元,股份制企業增加值50.7億元,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1.1億元,其他企業增加值1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9.3%、23.4%、16.3%和21.1%;輕工業增加值24.5億元,重工業增加值3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7%和22.9%。全縣規模工業涉及的28個工業行業,有26個行業生產同比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增速超過30%以上的有1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