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農業生產特點是什麼和什麼
美國農業生產特點具體如下:
1、農業法規和配套體系完善: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其農業部在1862年成立的時候就明確定位「農業是製造業和商業的基礎」。美國農業全面支持政策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經過幾十年的強化和發展,目前形成了龐大的農業政策體系,內容涵蓋資源保護、農業科技發展、農業價格和收入支持、農業信貸、農業稅收、農產品對外貿易等方方面面,但農業補貼始終是農業政策核心,在促進美國農業發展、提高美國農業競爭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以小型家庭農場為基礎:美國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農場的基礎。美國農場以家庭農場為主,公司型的農場越來越少。
3、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美國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通過科學分化,使農業生產實現了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產帶,如玉米帶、小麥帶、棉花帶等。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領先世界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60年代後期,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更加提高,達到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乾燥等全過程機械化。
5、農業產銷一體化:美國把在工業部門中先發展而後成熟的管理辦法、經驗引入農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產業化經營。如在食品的產銷系統,就包括農業投入物的供應,農產品的收購和加工、批發、零售以及餐館等,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體系。
6、科技在農業生產應用廣泛: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美國高生產率的堅實後盾。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它始終保持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
7、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可持續競爭力,美國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
8、發展服務型的農業合作社:農場主合作社在美國的一體化農業服務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經營占絕對優勢的美國,為了解決單個農場難以辦到的問題,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種服務,降低生產成本。
(1)美國農場一年可以收多少農產品擴展閱讀:
美國現代農業生產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需要投入大量體力,而是追求農業生產的規模優勢。國人口調查局公布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美國人口接近3.25億人。其中,農村人口不到2%,約在600萬左右,農業從業人口只有1%。但僅靠這1%的農民不僅養活了美國3億多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美國大都市化迅猛發展及產業結構升級,鄉村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特別是伐木和采礦等掠奪型經濟)日益萎縮,新興產業步履維艱,鄉村社會失業率與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政府把「振興鄉村經濟」納入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並就農業地區的發展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台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從縣、州一直到聯邦的各級政府,對鄉村發展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為鄉村地區發展和鄉村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