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產品需求來源在哪裡
擴展閱讀
貔貅滿背線條什麼價格 2025-05-07 03:25:48
體校費用大概多少 2025-05-07 03:11:16
北疆地下有什麼資源 2025-05-07 02:58:35

產品需求來源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4-29 16:53:40

『壹』 需求的來源

做產品的人,手裡大多有個需求池。日積月累,列了長長的一串。其中不少早已是頭上長草。

產品需求一般來源有三種 

1 來自用戶哪正的需求 

2 來自自己對於產品的長期規劃

3 來自公司內部的需求

4 產品偶爾的抽風奇想

這四種需求有時會交雜在一起,有時候並不能說這個僅僅是來自某方面的需求。

繼續分解這四種需求,可以再次細分。

第一種來自用戶的需求,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就用戶的直接反饋,無論是產品本身提供的反饋渠道,還是用戶在明老社交媒體又或是在產品的互動模塊中吐槽,都是我們主動去獲取的。甚至用戶有時會找上門來。某瀏覽器公司就有專門負責接客服電話的崗位,聽說是一個說話很好聽的粗漢子。做微博的產品則更方便,可以名正言順的泡在微博上,偶爾轉發下某某大V的微博吐槽。估計微博上最多人吐槽的就是微博產品。如果用戶沒有這么直接的表達渠道,那麼也可以從用戶數據中尋找,這部分如果展開說,估計能寫半本書。可是我也才剛剛入門而已。

第二種來自自我對產品的長期規劃,你是想做成一個什麼樣的產品。產品不是泥塑,更像是樹。修修剪剪,最後做成啥樣,誰也不能保證做到就是原來所想。13年剛入職現公司,做李槐悔了一個原型。經過幾次評審。最後結果做了構思和原型並不一樣的產品。今年偶然發現了市場上兩個和當初的原型理念構思都非常相似的產品,也不知道當初如果用最新的構思去做產品,會做成什麼樣。

第三種來自公司內部的需求。運營部門需求和公司領導是其主要貢獻者。

但是運營的需求未必就是和本身產品相互沖突,如果是純粹為了拉KPI的運營需求。就要三思而後行。如果是對產品本身除了數據上沒有好處,就免不了跳腳了。

第四種來源於產品經理的腦洞,沒准會在洗澡間里蹦出幾個想法來。上班是和老闆同事一溝通,想法可行,就做了上去。這種需求一般都是產品細節的優化。

『貳』 產品經理的需求從哪裡來

產品的日常工作有四大環節:需求、生產、銷售、協調

雖然這四個名詞都很好理解,但如何定義好需求,協調好各部門之間共同對產品進行生產,並為銷售結果負責,卻是產品經理工作生涯一直要琢磨的內容

而在這四件事情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需求,4月份中信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問題即答案》,它的觀點是, 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找到正確答案的關鍵

埃隆·馬斯克也曾說過,在很多情況下,提出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難。 如果你能提出正確的問題,那麼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需求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定義一個需求比需求的解決方案更關鍵。

今天我想分享下我理解的「需求到底來自哪裡?」

你很自然會想到,需求來自用戶,來自產品本身,來自老闆,來自運營部門……

我覺得這些都不正確。需求的提出者是各個角色,但 需求的原始來源並不是這些角色,而是來自對社會潮流的感知。

你會感覺這似乎很虛,但事實上就是如此。

之前和快時尚品牌ZARA的一名設計師進行過溝通,聊ZARA是怎麼設計服裝的,為什麼可以如此高效率進行服裝樣式的迭代?

他說ZARA有好幾百個設計師,這些設計師有一個工作是「花錢」。不斷來往於米蘭、巴黎等各種時尚中心的時裝發布會參展,去看展會上的時裝都是怎麼樣的。然後還要去全球各地去買各式各樣的衣服。

通過做這些事情來給設計師帶來靈感,從而設計出「時尚」的服裝。他們是通過這種形式去和世界潮流近距離接觸,通過這些展會和各種奇裝異服去感知什麼是時尚,什麼是潮流

自營電商里有一個公式: 70%的選品能力+30%營銷能力=100%交易額

良好的選品能力是自營電商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們會發現,市場上的選品方式,基本只有3種。

數據輔助選品

經驗型選品

造品

數據輔助選品是利用一些數據標准來找到有機會大賣的商品。

比如通過飛瓜、生意參謀等來進行數據分析,找到市場上的「藍海」商品來進行銷售。

曾經我還見過用輿情系統進行選品的,他們根據微博上的數據信息,當某些關鍵詞(虎牌電飯煲)被頻繁提及的時候,該商品就會進入選品池。

經驗型選品說白了是靠選品團隊的個人經驗,因為一般來說選品團隊的人都是在某個品類下長期和供應商,和市場去接觸。他們了解市場,大面上知道某一個時間段賣什麼商品更合適

造品就很神奇了,這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方式。比如說某一款杯子,市面上賣得非常好。當你發現這款杯子有某些缺點,那麼你接下來會做4件事:

在這款杯子上進行微創新,增加一種能力。

去工廠開模。做出樣品。

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分發各種視頻,並通過投放等方式將視頻引爆

批量生產,賣貨

這是一種賭性非常大的選品方式。

這三種選品的方式其實都有一個共性: 市場流行什麼,就選什麼。 因為這是市場反饋(數據、人)所得到的需求。

回歸到產品經理本身,我們日常工作會圍繞著需求進行。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 需求是被發現出來的,從來都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年輕的產品總有雄心壯志,想要自己創造一款牛逼的產品,顛覆某一個行業。但實際上,創造是造不出市場需求的。

搜索引擎第一人俞軍曾說到,產品經理的工作是理解用戶,理解世界。

而 理解世界的過程就是融入到世界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挖掘深藏在世界裡的需求。

我們每天都穿的鞋子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是否合腳,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產品經理想要挖掘需求,就應該站在其他人的鞋子裡面去感受才行,而不是在自己的鞋子里去想像著其他人穿鞋子的感受。共勉

·······END·······

我是寧叔愛思考,期待和你的交流

今天是保持日更的第  61 / 100 天。

如果有收獲, 歡迎關注、點贊、分享,一鍵三連

感謝你的慷慨~

『叄』 產品的需求來源有哪些

不僅是在新產品開發時需要通過市場調查研究獲取用戶需求,從而轉化為產品需求,產品上市後需要定時對產品迭代升級(特別是互聯網產品),同樣需要收集用戶需求,還包括運營需求。切記,無論在任何時候,需求都不能是產品經理或領導層的「拍腦袋」決定,即使在產品上市後。產品上市後的需求來源更加,呈現出多元化,因此需要產品經理對需求來源進行梳理,確保不要遺漏,從而更好的做出需求管理及迭代計劃,避免臨時抱佛腳,到處救火。結合我10年的工作經驗和社群其他產品經理的經驗,我們匯總了產品需求的主要需求來源途徑,供大家參考,如圖7-1所示。

圖7-1 產品需求主要來源途徑

以上的需求來源方式多數已在前文中做過介紹,在此不再一一列舉詳加闡述。在此我將產品上市後的需求來源分為四類:用戶體驗反饋、業務發展需要、產品數據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具體實踐如下。

1. 用戶體驗反饋

產品在上市後交付用戶後,用戶的使用情況、體驗、滿意度反饋對企業來說十分重要,因為這是衡量產品價值及成功的最直接體現。通過用戶反饋,我們可以及時的對產品進行改進提升以滿足用戶的需求,贏得口碑。為避免產品缺陷帶來的市場災難,試銷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即使產品全面上市後,依然要對定時進行市場調研獲取用戶反饋,對B端客戶更要親臨現場聽取客戶意見和觀察用戶使用情況。對於互聯網產品而言,一定要提供在線用戶反饋通道,確保7*24小時聽取客戶意見及建議。來自客戶的反饋是最真實的,最有效的需求,一定要高度重視,但同時要避免用戶帶有感情色彩,以偏概全。建議針對用戶反饋的問題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是缺陷的要立刻補救;是體驗的要盡力提升;是個性化需求的要研究分後再做決策。

2. 業務發展要求

在市場環境下,企業根據戰略要求,按照既定的產品路線圖和技術路線圖對產品進行升級迭代,比如比如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推出新款手機,增加性能或提升性能。這一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二是為了加強市場競爭力。在互聯網領域,由於產品和運營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運營人員為了推動產品發展,也會提出大量需求,用戶看到的是前端服務,而為了支持前端服務需要一個龐大的後台,比如電子商務類產品,很多功能結構都需要依賴於自身的業務決策,並不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這些都是業務發展的具體需求表現,通常都是由內部提出來的。

3. 產品數據分析

產品上市後就要嚴密的關注產品各項表現數據,為產品的迭代升級提供支撐,為產品經營策略決策提供依據。非互聯網行業可以通過ERP等產品流通數據管理軟體來收集分析產品經營數據,互聯網行業可以通過專業的統計工具來收集,如Google、Anlystic、網路統計、站長統計、友盟統計等等,再有用戶的訪問數據,包括瀏覽痕跡、點擊痕跡、在每個頁面上的瀏覽時長,整體的瀏覽順序等等,這些需要預先埋點,等於說必須要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後期的這種數據收集的需求,從而為數據分析打下基礎,否則獲取不到數據,何談分析呢?有了數據之後還要注意分析的方法,所以產品經理要稍微知道一點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的知識,能夠從數據當中尋找關聯,發現關系,從而得出結果)。另外,還可參考一些公共調研機構出具的一些數據分析報告,比如艾瑞資訊等對互聯網行業裡面所做的一些數據分析,很多都很有參考價值,有些數據是我們收集不到的,但這些專業的調研機構可以,這樣就能形成互補。

4. 競爭對手分析

談到競品分析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研究同類產品,從中找出別人產品的優劣勢,進而發現產品的突破口,即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可是還有一種競品分析是大家不常用的,那就是跨行業做競品分析,而且這種方式在創新應用上要強於同業競品分析(同業的競爭度太高,同質化太嚴重)。這種方式是我在500強企業工作時,CEO教會我的。當時我們在做一款保險代理人科技賦能APP,在上一家單位的時候我主要是通過同業競品分析,採用差異化來提升產品,當CEO要求我去做異業體驗報告和競品分析的時候,我表示非常的不能理解,但還是去執行了,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匪淺。比如,我們通過研究自媒體營銷,將自媒體營銷工具植入到我們的APP里,開發「自媒體助手」幫助代理人構建自媒體營銷矩陣傳播保險內容來獲取保險客戶。這是非常好的跨界借鑒應用,慧擇網通過這種方式構建了18000餘個個人代理保險營銷賬號,其影響力和范圍遠超企業官方賬號,成為保險界營銷創新的一大亮點,為慧擇的成功上市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由此,在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希望大家能將目光放的更遠一些,范圍更大一些,去尋找靈感,尋找有競爭力的需求點。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需求獲取的來源,可能並不止於這些,還有別的方法這里沒有提及到,日後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補充。需求獲取是產品開發的第一步,有需求了才能進行需求分析,才能進行產品定義,因此做好需求獲取至關重要。

『肆』 產品經理面試:需求的來源

產品的需求來源有槐碼很多渠道,不同的行業會有細微的差異,但是總體來說大同小異。

概括下來,主要來源一下幾方面:

1.老闆提的需求

2.產品經理根據產品的大方向規劃的需求,鉛伍哪以及對競品、行業的分析、用戶研究(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產生的需求。

3.用戶反饋需求。

4.其他參與者和關注者反饋的需求:如技術部門、相關業務部門。

5.數據分析產生的需求,比如:銷售數據、運營數據

如果為了方便記憶,可以從多維度去分類,比如來源於內部的需求有哪些?橘納外部的需求有哪些?

『伍』 需求來源有哪些方面

產品需求的來源

需求來源:老闆、用戶、團隊、運營、客服、自己(調研反饋、數據寬衡凱分析、競品分析);
數據分析:產品功能使用慎喚情況,如行業報告、產品後台數據等挖掘用戶需求;
調研反饋:通過市場調研或用戶調研等方式挖掘用戶真實需求;
競品分析:確立競品分析的目的,然後分攔扮析競品的功能和內容都有什麼,通過與競品的對比得出自身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