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中國進口海產品占國內多少
擴展閱讀
如何售賣課程和價格 2025-05-07 07:49:36

中國進口海產品占國內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4-26 11:05:05

① 中國進口澳州海鮮多少噸

22,757噸肢嫌。根據澳大利亞政府官方統計數據,中國大陸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海鮮總量在2011-2022年度為22,757噸。具體的進口海鮮品類包括龍蝦、墨魚困飢前、汪清貽貝、鮑魚、珍珠龜以及各類魚類等。其中,龍蝦是中國進口澳大利亞海鮮的主要品種之一,占據了總進口量的大部分。

② 目前中國市場上出售的海產品受沒受到日本核廢水污染

綜合廣州《南方都市報》、上海第一財經網22日報道,對於日本排核入海一事,游租有中國的海鮮檔檔主表示,確實有顧客開始擔憂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大海會造成海鮮污染。

還有檔主表示,自己的生意不涉及從日本進口產品,所以暫時沒有受到相關影響。但從日本進口的貝類等產品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另據成都每日經濟觀察報道,中國漁業協會水產商貿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袁道亮說「日本還沒有實施(核廢水排海),中國人就已經開始拒絕日本的(某些)海產品了」。

他分析道:「日本排放核廢水的影響,我認為最大的影響會讓消費者產生的擔憂和害怕心理。核廢水排放的後果最嚴重的是對消費者產生心理暗示,一般消費者害怕了,自然就會選擇不消費,因為水產品來源和品種很多,不是必須日常消費品。」

不少中國海產品從業者也表達了擔憂,認為日本排放核廢水一事會打擊民眾對於海產品品質的信心。在微博上,就有從業者表示,新冠疫情已經對行業造成很大沖擊,如今在加上核廢水的形象危機,接下來的生意會不好做。

而在韓國,海鮮業已受到明顯沖擊。據《北京商報》此前報道,韓國一些從業多年的老商戶表示,每當出現與日本核廢水相關的新聞報道,很多顧客就會立刻拒絕購買日本水產品,這次也不例外。韓國首爾市水產品批發市場商戶李東賢說,從13日開始電視里就一直播放日本核廢水的新聞,顧客一下子減少了,比想像中更嚴重。

多家大商超稱「絕無日本海鮮」

據廣州《南方都市報》報道,目前,廣州多家大型超市稱售賣的海鮮產品均非從日本進口。

有大型超市工作人員表示,「日本的(海鮮)肯定沒有」,並表示現在中國超市對海外進口的水產品管理非常嚴格。

還有商超工作人員表示,「以前有賣日本的水產品,因為疫情,現在都是中國的產品。」但被問到後續是否還會進口日本水神毀兆產品時,對方則稱要問公司負責人。

此前,也有多家媒體報道,日本核廢水引發擔憂後,不少商戶都對消費者表示店內並無日本海產品售賣。

專家:中國國內目前可放心吃海鮮

中國農業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協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劉雅丹研究員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表示,目前來看,海鮮還是可以放心吃的。中國是水余野產品自給率較高的國家。在國家沒有給出進一步的消費指導意見和建議前,老百姓暫時不用改變現有消費習慣和計劃。

媒體梳理數據發現,中國進口海產品(全品類)前十大地區分別是山東、北京、遼寧、廣東、上海、福建、天津、浙江、吉林、江蘇,佔到中國海鮮進口總額的93.6%。

其中,中國進口海產品十大進口來源地分別是俄羅斯、厄瓜多、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挪威、泰國。從這10個國家的進口額,佔到中國進口海產品總金額的近七成。(完)

③ 中國怎樣振興海洋經濟,發展對外貿易

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告肢階 生產總值突破8萬億大關

《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引擎作用持續發揮。2018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達83415億元,同比增長6.7%。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襪指世產總值的9.3%,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基本穩定。為沿海地區提供了3684萬個工作崗位,對國民經濟增速的貢獻率接近10%。

2014-2018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及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④ 俄羅斯為什麼漁業不發達

您好,很高興為胡簡您解答疑惑嫌做畢以下是我為您做的分析希望答案您還滿意是受他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影響。俄俄羅斯疆域遼闊,氣候多樣。以溫帶和亞寒帶氣候為主體。由西到東,大陸性特徵逐漸增強,南北差異明顯。這就決定了他的大部分河流和海面都不適合河運和海運。這就是俄羅斯河海運不發達的主要原因。 從歷史上來說,俄國海上力量崛起較晚,地理原因是地處高緯(50·N-70·N),氣候寒冷,適合通行的港口很少,主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聖彼得堡和黑海裏海沿岸以及北極港口摩爾曼斯克。大陸廣闊,地廣人稀,海外貿易滯後。再加上蘇聯時期政府大力投資創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海軍(60~80年代),損傷了國內經濟發展,經濟貿易最近才興起。還有資源因素,俄羅斯資源豐富,煤炭鐵礦石油金屬礦產和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對外需求量較少,主要集中輕工業產品(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小商品芹芹在俄國暢銷),和日本的情況恰恰相反。

⑤ 「大海鮮」未來兩年沒戲,小海鮮井噴



新冠疫情以來,對整個海鮮市場的沖擊很大,尤其是進口市場。大家普遍做得比較艱難。


要如何看待這種沖擊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積極的看法是,新冠疫情在海鮮市場砸出了一個罕見的低點,所以,能撐過當下的「黑暗」,未來將會收獲燦爛的陽光。


只是這種「燦爛」,可能不會是對過去的簡單重復,可能會有一些消費結構、消費品類的變化。


悲觀的看法則是,不知道差豎悉「陽光」要多久才會出現,「燦爛」之前,可能倒下一大批企業。


基於此,2020中國生鮮零售大會上,《商業觀察家》組織了一場關於海鮮市場的圓桌探討,這個市場的未來在哪裡?價格走勢會如何?


參與本次討論的有:國內最大巴沙魚供應商之一峰雷國際總經理辛鳳雷、北京超市發營運總監康海力、蘇寧物流集團便利店及冷鏈物流運營中心總經理陳偉,嘉賓從供應、零售運營、物流三個層面來探討海鮮市場未來發展。主持人則為《商業觀察家》外部專欄作家王旭東。


(以下內容根纖敗據圓桌討論實錄整理)


王旭東(以下稱主持人):疫情對海鮮市場的影響比較大,大家對疫情後市場怎麼看?



辛鳳雷:
其實今年疫情,對海鮮市場來說是個災年,不是蝦出問題,就是三文魚出問題。我們是做中低端的海鮮水產,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今年疫情對高端龍蝦這樣的食材,沖擊是很嚴重的。



我們主要是做巴沙魚,從我們公司進口數據、每個月的進口數據來看,一直是在增長。


後疫情時代,對海鮮市場的打擊肯定很嚴重,主要是針對海鮮某些產品。


但海鮮的飲食文化不會改變,未來生鮮板塊中的海鮮是我們整個飲食文化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沖擊只是短暫的,個人認為,不會是長期的。如果今年12月疫苗出來,我相信海鮮還是會走在風口上。



康海力: 這次疫情給我們整體的海鮮市場有一個重創,從超市發經營來說,疫情第一波的時候沒有什麼下降,但是在北京出現新發地疫情以後,我們下降非常厲害,下降了50%,特別是進口水產,接近為零了。


(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暫時的情況,隨著疫情的好轉和消費的恢復,我們水產市場還是會上來的。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的銷售已經到了去年同期的九成左右。(所以)我認為,這個疫情對於水產的銷售,應該是一個逐步恢復的過程。



第二個,現在對進口水產品影響非常大,國內隨著需求的恢復,國內水虛乎產品市場會逐步擴大,國內很多水產品的廠家會面臨出口轉內銷,這對國內水產品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會。


陳偉: 我和大家看的角度不一樣,我是從物流這塊角度看疫情對海鮮商品的影響。


從物流這塊,或者說從冷鏈物流的角度看,現在進口海鮮這塊,或者說國內的活鮮,疫情期間,我們物流反饋的數據來看,確實是有很大的影響。蘇寧的體系,便利、物流這塊主要是服務蘇寧小店,服務線上超市和線下的家樂福等。



在疫情前期,整個物流相關的服務,包括商品的銷售,肯定是受到影響的。但是從4月份,疫情相對穩定之後,包括咱們整個活鮮市場的上升,也包括咱們凍品部分市場的恢復,這些數據是在穩定的持續恢復。



主持人:疫情對海鮮凍品市場的影響似乎更大,凍品市場未來好做嗎?

辛鳳雷:
水產凍品這塊在整個行業中,其實沒有一個(大的)品牌,所謂的品牌也是地方品牌。


大家應該了解,品質做好了才有品牌,老百姓才認。


凍品現在要恢復,從進口數據來看,(過去我們公司的巴沙魚)在全國來說是佔了10%到15%的進口比重。我們現在的進口量佔全國的進口量只有8%。8%就是整體下降。


從(巴沙魚)這個產品來說,2月份到疫情(期間),(其實)一直在增長,從某一個單點來看,對整個的海鮮需求,實際沒有下降。只是說國外一些廠家生產和國內的庫存積壓,會導致(商品流通)產生停留,數據會下降。因為要進行海關核酸檢查,現在是百分之百的檢查。從7月開始,所有進口全部100%消毒查驗。


我和大家說,初步的計算,現在單多爾蝦(南美白蝦)一個單品,應該是有8000條貨櫃(庫存),這個庫存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消化。我們在中國有直營倉,有50個,每個批發市場的信息我們都知道。


中國所有冷庫全年都爆滿(肉+海鮮),現在消費慢慢起來了,但是也要消化3個月時間以上。像多爾蝦庫存這些天有減少,因為進口量減少了,一直在消化,但庫存量也可能在6000-7000條貨櫃左右。


個人認為未來凍品要恢復,首先是看國家能不能把疫情控制住。如果控制住了,跟2003年的非典一樣,可以說三到四個月就可以恢復過來,這是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的。


但對凍品海鮮,我們也一點不害怕,我們跟同行一起探討,都說今年會怎樣怎樣。(但)其實中國的飲食文化不會改變的,大家都喜歡吃海鮮,飲食文化不改變的時候,疫情影響只是短暫的。


個人觀點,如果說12月份疫苗可以打起來了,我相信在明年的三四月份,海鮮恢復會很快。因為現在國外的海鮮已經全部崩盤。任何一種海鮮,都崩盤,比如三文魚,原來每斤價格,國內新鮮的50元一斤,現在是20多元一斤,已經低於養殖成本了。


帝王蟹人民幣大概130元一公斤,國外就70多元一公斤,到國內清好關加上稅也不到90元。國外崩盤的時候,他的捕撈和養殖是不停的。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機遇,就看大家從什麼方面來看,這對我們老百姓是好事兒。


(雖然)現在國外所有海鮮都在崩盤,今年都非常難過,但是我們不要有悲觀思想,扛過這一年,明年陽光燦爛。


康海力: 凍品確實恢復比較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凍品是進口水產品,再加上時不時的爆出新冠疫情的事,所以凍品的恢復,更多要看疫情的發展狀態。



個人覺得,凍品要比活鮮有潛力。凍品未來要怎麼發展呢?


首先是看疫情,如果我們疫情可以相對比較穩定,到今年年底的時候不出大的變化,我相信在明年的時候,我們整體的凍品市場會恢復起來。


凍品要想做好,需要兩點(基礎)。第一是消費者教育,因為這個凍品,大家認為沒有鮮活的有營養,我們希望消費者了解這個凍品的營養是什麼樣的。凍品的營養和鮮活產品其實是一樣的,我們要讓消費者知道這個事情,這樣凍品市場可以很好的發展。


第二個,凍品在技術上(如何做好),如果凍品的保鮮技術、加工技術,可以讓口感和味道做到和鮮活產品一樣的話,凍品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陳偉: 凍品這塊的銷售,我不是專業的。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會長七月份做了2020中國水產品貿易形勢分析中提到,受制於疫情的影響,今年1到6月份,中國水產出口額同比下降16.25%,進口額同比下降9.27%,實際上這個報告是上半年的數據,更多像北京、大連的水產品,是在第三季度有更大的下降趨勢。


我們看國內的銷售,有很多水產商鋪,或者說進口的商家,在內銷這塊,比如在蘇寧的線上超市的數據,和我們服務的第三方客戶數據來說,今年上半年,他們通過線上銷售渠道的調整,還有直播這個新流量的帶動,在我們服務的客戶中,他銷售的增長,包括量的增加,是在逐步恢復,相比往期還有一定的增長趨勢。



主持人:今年國家強調了內循環,凍品主要是做進口海鮮,這一塊的影響有多大?


辛鳳雷: 關於凍品海鮮能不能做,4、5月份的疫情影響,(當時的背景是)國家海關沒有明文規定。


現在,我們所有的凍品,包括肉類、魚類、蝦類,每一筆是全程百分之百消毒,我自己有清關公司,現在的消毒是「慘不忍睹」,都要經過很多道程序。


現在所有進到國內的產品,可以跟大家說,百分之百OK,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麼說三文魚會出問題,那是因為四五月份的時候,國家沒有發現這個病毒會從外包裝傳進來,當時病毒不是肉上帶來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個不應該在會場上說,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凍品要求的標准,生產加工的工藝,比我們現在國內活鮮東西安全多了。


大家可以去查,現在淡水魚有一個敢保證說不超標嗎,沒有,我從來不吃淡水魚。很簡單,為什麼這個魚這個蝦不死,為什麼?國外養殖有很多國家是不允許用抗生素的,我們去了以後發現,魚塘裡面有很多死魚,因為他們不允許用抗生素。


(所以)凍品這個產品要求標准真的非常高,還有加工工藝,他的要求包括從養殖到出塘,到加工,我認為吃凍品比吃活鮮更安全。


現在中國進口的所有凍品,包括紅肉,80%是進口,我們有很多東西都是進口的。難道說進口就不安全嗎,只是某些國家某些產品出了一些瑕疵,現在國家海關已經管控起來了,非常非常嚴。現在的海鮮、肉類再進口的,不會像四五月份時候再出問題了,現在真的沒問題。


康海力: 進口海鮮能不能做,肯定是能做的,但是當前這個時間段要不要做,希望大家斟酌一下。


像辛總這樣已經做的,沒有辦法,只有繼續做。我們如果沒有做的,想做,需要緩一緩,看看疫情的發展情況,畢竟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國外的疫情是非常嚴重的。


但是我覺得,這個進口海鮮市場的需求是很大的,因為海鮮本身是高蛋白、低脂肪,非常好的營養商品,未來的消費潛力非常大,消費者的需求也很大。


我們要做的話怎麼做,第一,我們首先是要手續全,檢測齊全,一定要經得起檢查才可以。第二,從現在來看,進口海鮮的價位也是一個低點,未來的低價、平價進口海鮮市場是空間很大的。但是還是那句話,要看疫情發展的情況。


主持人:相對凍品,現在也有人士看好活鮮市場發展,認為疫情會為活鮮帶來更大的機會?

辛鳳雷:
這是兩個邏輯,活鮮是屬於地方性產品,因為它長途運輸需要方式方法保存。


我現在了解的情況是,為什麼活鮮做不起來,(運輸保存)就是一個痛點,因為他的運輸是弊端,運輸車和一些東西存在一些弊端。


如果說這次(疫情對活鮮)是一個機會,只能說是短暫的機會,因為大趨勢在這兒,誰都沒有辦法。


我們現在基圍蝦要30到35元一斤,國外真正過來的時候,就20多一點點,你們算,我們作為一個老百姓一定是要最便宜的。他們的產品還好,因為我們中國的土地有限,在養殖的過程中,使用了很多很多手段,(這塊)我從來不太主張。


養殖可以,但是如果說我們養殖更高端的產品,不添加什麼的時候,這個成本會更高,成本高了老百姓接受不了。


現在國家提倡大進口,包括11月開進博會,也是提倡大循環,我們國家土地很少,去年開始大家也看到,從養殖端這塊,國家一直在切,能不養殖就不給你養殖了。這個活鮮市場,只能說作為當地的小眾消費品。


個人觀點,活鮮絕對不是海鮮未來主流,如果放在二十年前互聯網沒有這么發達的時候,我們到菜市場買一點活魚來吃,沒問題。現在我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好的產品,(規模化只能走進口凍品),這是一個趨勢,誰都改變不了。


康海力: 我也覺得凍品要比活鮮發展更好,因為對我們來說,活鮮其實是我們很大的痛點,最主要的是我們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需要會養,會賣,如果不會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經營影響是很大的。


所以,這個對我們應該說難度很大。另外我們做社區店,很多規模(及門店面積)也不大,沒有那麼多資源,所以我們很多活鮮是捨去的,更多是做一些凍品。


另外從消費者需求來講,大家現在需要的是便捷,除了安全 健康 以外。活鮮相對凍品還是不便捷。從滿足便捷性來說,還是覺得凍品的發展潛力比活鮮更好一些。


主持人:最後想請教一下「大海鮮」市場的未來發展,低點之後,未來價格走勢如何?


辛鳳雷: 像龍蝦、帝王蟹這些東西,高端海鮮產品這兩年一定是起不來的。為什麼?因為是國家大方向,比如反腐,這個很現實,會制約這個消費。


第二,整個疫情過後,我們國家的內循環,也是對海鮮高端產品消費的打擊。但是像帶魚、蝦,這些也是海鮮產品(小海鮮),會急劇增長。現在農村辦酒席,一桌菜裡面有很多已經都是(小)海鮮產品了。因此,相對平民的海鮮是會持續增長的。


中國最大的一個品類是帶魚,五六塊錢一斤,它很平民化。中國的高端人群則只有幾千萬,更多的人是平民,他們就喜歡吃帶魚。所以,高端產品在未來兩年都不會好,可以這么說,低端的海鮮產品,十幾塊錢一斤的則還有爆增長。


因為現在國家一直在限制(奢侈海鮮消費),因為大家賺錢都很難,那麼,我想吃海鮮,就吃帶魚和蝦,大家會去消費這塊的。


康海力: 海鮮被砸出一個價格低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不知道各位是願意吃海鮮還是願意吃豬肉,我是願意吃海鮮的,只不過過去因為價格高買不起,所以吃的少,我希望這個價格能再低點。


而且我覺得,這個低價對我們拓展海鮮市場是一個機會,在短期內可能我們的進口海鮮產品會基本維持這樣,國產產品需求會增長,可能會因為這個需求增長有一個價格的提升。但整體來說,價格還是處於低點,這對我們整體海鮮市場的發展是會有很大的助力。


主持人:海鮮市場有可能成為一個萬億級市場嗎?

辛鳳雷 :還是剛才那句話,我們都在等疫苗,歸根到底,疫苗出來一切都好。


個人認為,海鮮恢復的時間特別快,因為從5月份三文魚出事的時候,中間停了一個多月,沒有出現問題。那段時間恢復超級塊,瞬間下去,瞬間上來,就十幾二十天。


如果這次疫情控制住了,到12月份,我並不是說只是中國控制,是全世界控制,因為我們消費的海鮮產自全世界很多國家,那麼,會有一個井噴式的增長。

現在國外很多企業老闆已經開始「上吊」了,小企業大量倒閉,能留下來的都是這個行業NO1的級別。他們都在等這次疫情結束,不出意外,只要疫苗開始打,三個月以後,整個全世界海鮮都會起來,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⑥ 海洋生產總值超4萬億元,近些年我國在海洋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突破

今年上半年,傳統的離岸產業出現了復甦。由於一些油田項目的啟動,海上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殲滲分別同比增長7.4%和12.4%。海上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了近20%。今年上半年,沿海港口的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都有所增加,海運貨物量同比增長1.4%。造船業的三個主要指標,包括完成的海工船數量、新接的訂單和正在進行的訂單,繼續位居世界第一。

清潔能源在海洋產業中的應用加快,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持續推進。綠色電力首次用於海上油氣田,通過河北張家口的油田岸電項目,將1.86億千瓦時的光伏電池和風力發電送入渤海。舟山港的高低壓混合岸電系統已成功投入使用,天津港已完成了一套8兆瓦的岸電設備的安裝,以滿足6個碼頭的用電需求。"清潔能源+漁業 "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隨著大連打造全國最大的 "光伏+海參養殖 "產業一體化示範點,"海上風能+近海牧場 "一體化示範基地項目和亞洲最大的漁業光伏發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⑦ 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已經發布。那麼,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都有哪些特點,請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的解讀。

2019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我國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高,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海洋經濟總體實現穩步增長

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十年間翻了一番。海洋經濟「引擎」作用持續發力,海洋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2%,高於國內生產總值0.1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近20年連續保持在9%左右,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3年穩步上升,2019年超17%。

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海洋服務業「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增強。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2%、35.8%和60.0%,與上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海洋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連續9年穩步提升,拉動海洋生產總值增長近5個百分點,對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5%。2019年濱海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8086億元,比上年增長9.3%。

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海洋油氣增儲上產態勢良好,海洋原油生產增速由負轉正,扭轉了2016年以來產量連續下滑的態勢,產量4916萬噸,比上年增長2.3%;海洋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達到16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4%。海洋交通運輸業平穩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6427億元,比上年增長5.8%;海洋貨運量36億噸,增長8.4%;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92億噸,增長4.3%。海洋船舶工業實現較快增長,全國造船完工量3672萬載重噸,比上年增長6.2%;全年實現增加值1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3%。隨著海上風電補貼政策窗口期的臨近,海上風電並網裝機容量顯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累計並網容量達59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3.4%。

區域海洋經濟不斷壯大,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為26360、26570和36486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1.9倍、2.1倍和2.8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戰略持續發力,南部海洋經濟圈持續領先,2010年以來其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名義增速達12%以上,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33%增長到2019年的41%。

海洋經濟對民生改善的貢獻日益增強

海水產品保障方面,海洋漁業穩步增長,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水產品,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4%。能源供給和保障方面,渤海海域發現大型油氣田,探明超千億方天然氣地質儲量、超億方凝析油地質儲量,可供百萬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總裝機規模達1700千瓦的浙江LHD模塊化潮流能機組連續運行時間居世界首位,至少可以滿足900戶海島居民日常生活用電。生活便利度提高方面,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全線貫通;220千伏珠海疊泉輸變電工程海底電力隧道全線貫通。生活品質提升方面,郵輪旅遊呈回暖態勢,全國郵輪碼頭出入境旅客近413萬人次,從2019年5月起,連續8個月降幅呈現收窄趨勢。

海洋對外貿易總體向好發展

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我國不斷提高涉海產品國際競爭力,持續優化產品結構,進一步提高海洋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對外貿易持續向好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持續擴大,我國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海運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4.6%,其中,出口增長6.7%,進口增長1.6%。我國海運出口同比略增,海運出口貿易總額為166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2%。涉海產品進出口貿易趨勢向好,重點監測的涉海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3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6%,連續4個月降幅收窄。海洋船舶完工出口同比基本持平,全國完工出口海洋船舶991萬修正總噸,比上年下降0.6%。

海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海水淡化工程加快實施,可每日淡化海水18萬噸的舟山綠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海洋生物醫葯業取得新突破,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老年痴呆(阿爾茲海默症)的海洋葯物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條件獲批上市,填補了17年來全球抗阿爾茲海默病治療領域無新葯上市的空白,成為全球第14種海洋葯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球首個波浪能裝機達120千瓦的養殖平台「澎湖號」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海洋船舶領域取得新成績,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首航南極,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凱征」輪交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涉海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釋放。重點監測行業中新登記涉海企業共2.3萬個,比2015年翻了一番;2019年末,實有涉海企業比上年增長10.7%,連續4年增長過萬。其中,海洋旅遊業實有企業基數大、增長快,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技術服務業等高技術產業實有企業數量增速較高,5年來年均增速分別為39.9%和20.4%。規模以上涉海工業企業效益狀況保持穩定,重點監測的規模以上涉海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0.1%,高於全國同期4.3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持平。規模以上涉海工業企業利潤略有下降,利潤總額為1439億元,比上年下降2.5%,降幅低於全國0.8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於,一是企業營業收入有所下滑,2019年為14199億元,比上年下降2.6%;二是成本出現小幅上升,擠壓了利潤空間,涉海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成本為79元,雖低於全國同期5.1元,但比上年增加1.1元。

⑧ 我國海產品10大進口國分別是

我國海產品10大進口國分別是俄羅斯、厄瓜多、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挪威、泰國,這些國家占我國海鮮進口總額的將近70%。

考慮到日本此次將核廢水排海的舉動帶來的影響無法估量,4月13日當天,韓國海洋水產部開會討論,打算對日產海鮮進行原產地追溯監督,並對8項重點管理品種全部進行檢查。報道指出,日本有一部分地區的水產品不在韓國禁止進口之列,該國每年對韓國輸送約3萬噸海鮮。

我國的商家對於日本海鮮更是敬而遠之。據報道,與韓國一樣,我國從2011年就開始停售日產海鮮。日經中文網2020年3月12日的一則報道指出,距離日本福島核電站時間已經過去了9年時間,但是全球仍有20個國家和地區限制進口日本生產的食品。

其中,由於沒能和中國在放射性物質檢測項目上達成一致意見,日本10個都縣至今無法對我國出口相關食品。但在2018年,我國已經對日的農產品有所放寬。據悉,2018年11月,我國宣布對日本新潟縣的大米放行,同意這一地區對華出口大米。

至於當前引發關注的海鮮產品,我國的水產商家也有了防範意識。據中新經緯報道,4與13日當天,我國的水產貿易商透露,「一聽說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 立即取消了到日本訂購生蚝的打算,差一點就和日本商家簽合同了。」

(8)中國進口海產品占國內多少擴展閱讀:

韓各大超市加大檢驗力度

韓國各家大型超市計劃繼續不銷售日產海鮮。

日本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引發對日產水產品安全性的擔憂後,易買得、樂天瑪特、Homeplus等大型韓國超市已從2011年起停售日產海鮮,國內主要百貨商店也從同一時期開始採取同樣措施。

業界相關人士表示,除了政府層面的放射性核素檢測外,各家大型超市也對進口海鮮產品進行輻射檢查,並將進一步加大產品檢驗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