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巧用日活和月活診斷產品|app數據分析
產品經理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市場選擇對不對?我的產品表現怎麼樣?競品表現如何?數據指標是否合理?潛在競爭對手都有誰?
要想判斷你的產品是否做到了與市場匹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想得到有可比性的數字非常困難,甚至可遇而不可求。你不得不去比較類別相近或相同的產品來看一看,然而有時,這些比較難以開展。在數據不全的情況下,其實只利用第三方數據平台的日活和月活數據就可以給出診斷。
利用艾瑞咨詢的月活和日活來進行數據分析,判斷一個app產品的用戶粘性、需求頻次和產品周期狀況,進而得知產品的好壞。
日均獨立設備數:相當於月內平均日活。
月度獨立設備數:相當於月活(MAU)。
日活,決定了你的生命基礎;月活,決定了潛在生命力。
日活是無論什麼產品都關注,月活,跟產品類型和形態相關。如果針對的用戶需求是日常的,比較高頻的需求,那麼就應該看日活,如果使用頻率相對降低,那麼更適合看月活。如果月活在增加而日活在減少,就可能是用戶的重復使用率在降低,或者新用戶的留存度和活躍度都不高,需要改善。運營策略和產品迭代的反映最先都是出現在日活上,各種決策也需要以日活指標來調整。
月用戶增長率和活躍比例是產品表現的兩個重要指標,利用第三方數據平台的日活和月活進行替換,可以達到同樣的監測效果。
一款不好的產品,老用戶流失會很嚴重,月用戶增長率會降低;一款好的產品,老用戶流失較少且穩定,推廣和口碑會很大的影響月用戶增長率。
當產品成熟後,月內使用周期滿足上式。月活/日活衡量產品滿足的是否是高頻需求,效果等同於活躍用戶比例指標。增加一個好的功能或採取有效的運營方法,都可以縮短使用周期。
用戶的活躍度是有周期性的,不同類型的產品月內使用周期(即月活/平均日活)不同。比如運營商apps,用戶不會每天打開,通常會在月結前買流量,月結後查話費,用戶的活躍度是有周期性的,mau的時間周期能囊括這個app的整個活躍周期,所以mau能從整體體現這個app的量級情況;而像資訊類這種高頻apps,用戶每天都會打開,可能習慣中午打開,可能習慣晚上下班打開,但都會有以天為單位的使用周期性。
產品運營被賦予的任務任務之一,就是必須將月活/日活比減小,最大程度提升——目標朝向1:1(當然是不可能的)。通過對比同行業的月內使用周期就可以知道產品的極限所在。匯總各領域的標桿APP數據,還可以了解各類市場的人群大小和需求頻次。
可以發現,上面的數據與中國網名的使用習慣基本吻合。聊天、視頻、在線支付、社交、導航、資訊等領域均為網民使用較多的領域,而聊天、資訊、游戲、社交、炒股類軟體有較高的使用頻率。中國居民本地生活服務在線化程度不高,在月活和使用頻次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相關公司需要在商業模式方面有所創新,使中國居民更快地轉移到線上來。智能家居產品目前還沒有普及,還有市場空間。
啟動期:產品上線初期,新增用戶較多,月用戶增長率高,月活/日活值較大。
平穩期:當產品上線一定時間後,隨著用戶基數增加,月用戶增長率會下降,月活/日活值會減小。
發展期:產品按需迭代,用戶粘性會慢慢提高,新增用戶數減少,這時的月活/日活值會隨著老用戶佔比的增加而有減小趨勢。
成熟期:產品功能完善,幾乎覆蓋目標人群。新增用戶數大幅減少,這時的月活/日活值達到最小,且與用戶的使用周期近似相等。
(抖音為例進行說明,2016年9月上線)
❷ 產品經理日常工作有哪些
產品經理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種人力、物力等資源,高效地將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輸出的領導者。
在不同的公司,產品經理的角色和職責雖略有差異,但是核心職責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從產品研發的五個階段來解讀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內容:
一、產品規劃
產品規劃的目的在於讓研發工作開展更有序。
在產品規劃階段,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是做好前期調研工作,輸出完整的產品規劃方案。
前期調研的主要工作包括市場調研、政策分析、行業動態、競品分析、客戶調研等;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後,產品經理要對調研結果和數據做進一步的梳理,明確產品的定位,結合自身資源情況,明確業務發展趨勢,規劃系統建設方向,最後輸出一份完整的產品規劃方案。
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過程不是簡單的需求搬運,產品經理首先需要將收集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如根據對象的不同,可將需求分為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三類。
將需求分好類後,產品經理可從真實性、價值性、可行性三個維度對需求進行篩選,過濾掉虛假的、不可行的、沒有價值、價值不大或投入產出比不理想的需求,並從剩下的需求中提煉出客戶的本質需求。
然後對需求進行歸類並排出優先順序,幫助產品有條理地安排開發秩序,最後輸出需求文檔。
三、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的過程就是將產品需求功能化、具像化的過程,產品經理需要輸出具體的能達成需求目標的功能設計方案,以支撐需求方、研發團隊、運營團隊等相關方進行高效溝通與業務執行。這一階段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包括流程設計、功能架構、原型設計等。
四、推動產品目標的實現
首先,產品經理需要協調各崗位的時間進度,進一步解答各崗位對需求的疑問。
其次,產品經理還要對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正確判斷,排除外界對開發的干擾因素,為開發團隊排除困難,並及時作出需求變更或技術方案攻關的決定,跟蹤產品的研發進度,確保研發工作順利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應做好與上級領導及團隊成員之間溝通協調工作,保持各方信息的一致性,進行有效的溝通,保證產品按既定目標前進。
五、產品的驗收與交付
產品上線後,產品經理要及時關注相關數據,並做好數據分析工作。以數據為依據評估產品或功能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產品經理要牽頭做好復盤工作,分析未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輸出完善的舉措和計劃,並切實執行。同時產品經理還需及時跟蹤客戶反饋,為下個版本或產品積累數據和經驗。
❸ 產品經理的數據從哪來
產品經理的數據來源一般來自三個方面:
1,互聯網大盤,如用戶上網時長,用戶增長情況等,這些數據可以從《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獲取;
2,各大APP應用內數據,可以從《七麥》《199it》《網路指數》等獲取;
3,自己產品的數據。
❹ 如何做好產品經理
在中國企業里的產品經理,一方面,我們要結合企業的環境和系統問題,另一方面,則更要合理設置產品經理的職責權、建立起以產品為中心的管理流程和體系。
1、角色:基本是建議者和咨詢者,而不是決策者;
2、職責:建立一個策略發展和檢查程序,以便給產品經理的活動規定一個職責范圍,允許產品經理否決只有大量統計數字而沒有合理策略的劣質營銷計劃;
3、任務:在確定產品經理與職能專家的各自任務時,應考慮到他們之間可能發生的矛盾,弄清楚哪些應由產品經理作出,哪些應由職能專家作出,哪些應合作制定;
4、流程:建立一個正式程序,使產品管理部門與職能性直線部門之間有利益矛盾經由此程序報至最高管理層。具體流程就是:消費者調研部或專業市場調研公司提供消費者量化、質化調查,產品經理從中提煉出一個新產品的想法,然後與產品開發部聯系,告訴它市場還有很大的消費需求沒有被滿足,進行突破性技術研發;新產品由產品經理拿去做概念測試,回到市場看概念定位準不準,會有多少消費者喜歡它,能帶來多大的生意量;通過測試覺得有前途才投入生產,讓生產部門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後是考慮怎麼樣把產品賣到市場,銷售部部門會建議應該從哪些渠道走,大商店、超市還是便利店等;公關部負責與外面打交道,確立產品及品牌形象,有糾紛或沖突時幫忙解決,幫助跟媒體打交道。
5、考核:建立一個與產品經理職責權一致的衡量成果的制度,如果產品經理主管利潤,應給他們較多的控制影響銷售和盈利因素的權力。
產品經理:打鐵還須本身硬
既然產品管理制度是以產品為核心,相關部門分工合作,共同支撐了產品的運作。那麼,作為產品管理的職業經理人——產品經理來說,他們如何應對一種高壓力與高競爭性的環境?尤其是中國這種不成熟的土壤和環境里,種下蘋果後怎麼樣才能結出果子?蘋果熟了又是怎麼熟的?面對著一種不是系統運作的體系和組織里,產品經理更須打鐵還需本身硬,否則只會是播下龍種收獲跳蚤。
一、洞察和擁戴消費者。
真正了解消費者是要花一番功夫的。產品經理不僅要研讀所有的消費者報告,還要深入研究的全部過程。比如,觀察焦點團體座談以及聆聽電話訪談,甚至有時還要親自進行研究或者進行挨愛挨戶的訪問。與此同時,產品經理親自閱讀消費者來信,到賣場觀察消費者選擇產品的行為和過程,與消費者閑談有關產品選擇的話題,也試著去了解其選擇的心理過程。
二、深刻了解產品知識。
產品經理對產品的了解,應該比公司任何人都深入。
你對產品化學成份的了解不會高過研發人員,對某地區的銷售狀況也不比地區業務經理來清楚,對產品成本的認知也低於采購人員。但是你對產品化學成份的了解必須高於采購人員,對產品成本的認知也比地區業務經理或研發人員來得清楚,甚至對某地區銷售狀況的了解,也高於研發人員。
而且,你最好比上司更了解你的產品,因為你的知識隨時會被測試。商業間的對話是以事實為基礎,所以你必須擁有事實根據。
三、積極創造
在寶潔,產品經理必須積極表現並做出成果才能獲得提升。事業開拓績效評估的首要標准,如何完成任務是升遷的關鍵。
成為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人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必須具備強力鼓吹的能力。正如一位成功的在職產品經理如是說:「作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他不僅有勇於任事的意願,更需要置身其境並實際領導」。
四、領導藝術
領導就是定義問題並協助他人完成任務。產品經理的成功系於是否有能力獲得他人的支持與合作,並順利完成任務。負責產品創意、生產、包裝、促銷規劃以及零售業務等工作人員沒有不需向產品經理匯報。產品經理沒有權力下達對工作人員做任何要求,但是他必須運用一切手段達成任務——通常採用雙贏的策略。產品經理就像是高級幹部與工作人員的一扇窗戶。
五、不倒翁的精神
不倒翁是一個和真人大小相近的小丑,重心在底部,你可以打倒它,但它仍會站起來,成功的產品經理必須有不倒翁的韜性。
正如寶潔的一位產品經理所說,「假如你的建議被上司批註退回。而且又連續七次取消與你討論工作備忘錄的約會,你還是不放棄。這全在於你,就算你必須等到晚上九點鍾陪上司走到停車場以找到一點談話的機會,你也必須等。
六、靈活性
雖說成功的產品經理從不違反規則,但實際上也發生偶爾打破成規的例子。假設某個規范、程序或指標,與正確決定相抵觸,成功的產品經理總會想辦法找到一條避開障礙的道路——在不丟掉飯碗的條件下。當然,不要忘了考慮替代方案。
七、勇於說不
如果由於上司的掣肘而無法發揮,那是你的問題。因為你的進度停滯,領導失敗。如果你不認同上司要你執行的事情,最後事情也失敗,這同樣也是你的問題。你必須敢於向上司說不的勇氣。
八、鼓勵創意
任何與產品有關的事情皆與創意有關。尤其是包裝、設計、廣告和促銷。而且創意是主觀的,不易以實際為分析評價。一個新點子通常是脆弱且易受攻擊的,同時,它的優點並不立即可見,必須經過一番演變或接近完成時,優點才會清楚顯現。
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仰賴創意提供者,鼓勵創意。當然,鼓勵創意的流程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巧。
❺ 產品經理的需求從哪裡來
產品的日常工作有四大環節:需求、生產、銷售、協調
雖然這四個名詞都很好理解,但如何定義好需求,協調好各部門之間共同對產品進行生產,並為銷售結果負責,卻是產品經理工作生涯一直要琢磨的內容
而在這四件事情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需求,4月份中信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問題即答案》,它的觀點是, 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找到正確答案的關鍵
埃隆·馬斯克也曾說過,在很多情況下,提出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難。 如果你能提出正確的問題,那麼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需求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定義一個需求比需求的解決方案更關鍵。
今天我想分享下我理解的「需求到底來自哪裡?」
你很自然會想到,需求來自用戶,來自產品本身,來自老闆,來自運營部門……
我覺得這些都不正確。需求的提出者是各個角色,但 需求的原始來源並不是這些角色,而是來自對社會潮流的感知。
你會感覺這似乎很虛,但事實上就是如此。
之前和快時尚品牌ZARA的一名設計師進行過溝通,聊ZARA是怎麼設計服裝的,為什麼可以如此高效率進行服裝樣式的迭代?
他說ZARA有好幾百個設計師,這些設計師有一個工作是「花錢」。不斷來往於米蘭、巴黎等各種時尚中心的時裝發布會參展,去看展會上的時裝都是怎麼樣的。然後還要去全球各地去買各式各樣的衣服。
通過做這些事情來給設計師帶來靈感,從而設計出「時尚」的服裝。他們是通過這種形式去和世界潮流近距離接觸,通過這些展會和各種奇裝異服去感知什麼是時尚,什麼是潮流
自營電商里有一個公式: 70%的選品能力+30%營銷能力=100%交易額
良好的選品能力是自營電商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們會發現,市場上的選品方式,基本只有3種。
數據輔助選品
經驗型選品
造品
數據輔助選品是利用一些數據標准來找到有機會大賣的商品。
比如通過飛瓜、生意參謀等來進行數據分析,找到市場上的「藍海」商品來進行銷售。
曾經我還見過用輿情系統進行選品的,他們根據微博上的數據信息,當某些關鍵詞(虎牌電飯煲)被頻繁提及的時候,該商品就會進入選品池。
經驗型選品說白了是靠選品團隊的個人經驗,因為一般來說選品團隊的人都是在某個品類下長期和供應商,和市場去接觸。他們了解市場,大面上知道某一個時間段賣什麼商品更合適
造品就很神奇了,這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方式。比如說某一款杯子,市面上賣得非常好。當你發現這款杯子有某些缺點,那麼你接下來會做4件事:
在這款杯子上進行微創新,增加一種能力。
去工廠開模。做出樣品。
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分發各種視頻,並通過投放等方式將視頻引爆
批量生產,賣貨
這是一種賭性非常大的選品方式。
這三種選品的方式其實都有一個共性: 市場流行什麼,就選什麼。 因為這是市場反饋(數據、人)所得到的需求。
回歸到產品經理本身,我們日常工作會圍繞著需求進行。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 需求是被發現出來的,從來都不是被創造出來的。
年輕的產品總有雄心壯志,想要自己創造一款牛逼的產品,顛覆某一個行業。但實際上,創造是造不出市場需求的。
搜索引擎第一人俞軍曾說到,產品經理的工作是理解用戶,理解世界。
而 理解世界的過程就是融入到世界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挖掘深藏在世界裡的需求。
我們每天都穿的鞋子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是否合腳,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產品經理想要挖掘需求,就應該站在其他人的鞋子裡面去感受才行,而不是在自己的鞋子里去想像著其他人穿鞋子的感受。共勉
·······END·······
我是寧叔愛思考,期待和你的交流
今天是保持日更的第 61 / 100 天。
如果有收獲, 歡迎關注、點贊、分享,一鍵三連
感謝你的慷慨~
❻ 產品運營如何做好數據挖掘與分析
對於產品和運營避免不了要和數據打交道,在打交道的同時如何讓數據為產品和運營服務呢?從數據的變化中發現產品的問題,讓數據說話,准確的匯報產品和運營的各維度指標的。那就需要通過一些維度來定義產品、運營數據。對於產品和數據分析一般思路可以歸集為:了解產品現狀的數據、了解發展趨勢的數據呈現、發現問題的數據記錄、認清用戶對產品的使用情況的數據、營銷和推廣數據。數據分析的維度科劃分為:產品現狀、了解趨勢、發現問題、認清用戶、營銷與推廣。
對於著幾個大維度,又回需要不同小維度的劃分。產品現狀維度會記錄數據的來源、PV、UV、人數、次數、收入、用戶屬性、活躍度。通過這些數據來考量產品的現狀。了解趨勢的數據,環比、同比、流動模型、增長率、留存率、流失率。發現問題的收集:漏洞模型、問卷調查。認清用戶偏好的數據:功能模塊使用(數據埋點)、以及熱度分析。運營推廣的數據:精準化投放、用戶生命周期的管理、拉新、留存等。
❼ 掃盲篇:產品經理可能用到的專業術語(二)
終於整理出了刀刀老師在給同學講課時,產品經理常用術語!(二)
與行業有關的:
IM,即時通信類,如QQ、微信、旺旺;
SNS,社交類,如facebook、微博;
OTA,在線旅行社,如攜程、去哪兒、飛豬;
O2O,線上線下打通類服務,如滴滴、OfO、58到家;
SAAS,軟體即服務,如阿里雲、騰訊雲;
B2C,企業對個人,如京東、一號店等一大堆電商平台;
B2B,企業對企業,如阿里巴巴;
C2C,個人對個人,如淘寶、閑魚;
數據分析相關的:
PV,頁面訪問量
UV,用戶訪問量,需排重;
留存率,獲得新用戶後,幾天後還剩幾個,只要訪問就算;
次日留存,獲得的新用戶,第二天又來訪問產品;
7天留存,同上,第7天還在用;
30天留存,同上,第30天還在用;
日活,也很常見叫DAU,指每天訪問的用戶數,注意,需要排重;
周活,同上,但叫WAU的不多;
月活,同上,叫MAU的也不多;
跳出率,用戶從頁面或流程中沒再繼續操作(退出或關閉了);
二跳率,點擊打開頁面後,再點擊打開頁面;
效果回歸,產品上線後用各種方式驗證分析其效果,除數據外,還有用戶反饋、問卷等;
效果評估,同上,叫法不同;
數據反饋,同上,但只是看數據結果;
獲客渠道,獲得新用戶的渠道;
漏斗模型,分析某流程中用戶流失原因的帆歲一種方法;
熱圖,也稱熱力圖,分析某頁面用戶轉化率的方法;
埋點,產品想看數據,需技術先埋點才會有相關的數據;
AARRR模型,網上有;
與運營推廣有關的:
拉新,獲得新用戶;
獲客成本,獲得一個新用戶的成本;
喚醒,把沉睡用戶喚醒的方法;
沉澱,沉澱用戶或內容;
促活,促進用戶活躍度;
吸金(金主),賺錢能力強的;
天使用戶,僅是早期獲得的用戶;
種子用戶,早期且對產品發展有益的態咐睜用戶;
沉睡用戶,也可以叫流失用戶;
僵屍用戶,偽用戶或機器人,我們自己造出來的用戶,並不是真實的用戶;
水軍,灌水的用戶,一般是我簡蘆們公司的運營或我們付費給第三方的公司;
KOL,核心意見領袖,說話可信度高、傳播力度大的;
JD 職位描述
deadline 最後截至時間
delay 項目延期
cover 負責、掌控,例如讓某人cover一塊業務
to do list 工作計劃
cc 郵件抄送,例如:把郵件cc給我
base 工作地,比如招人的時候這個職位base北京
done 搞定
FYI. 僅供參考(mail常用)
BTW. 隨便說一下(mail常用)
FAQ. 常見問題
ROI 投資回報率
ARPU 用戶平均消費金額;
與技術相關的:
介面,上述通信過程,需要靠介面對接來實現;
API,網頁常用介面格式;
SDK,客戶端或對外的常用介面格式;
通信,用戶端與服務端,以及各介面之間的信息傳遞;
分發,內容從中央伺服器分發到各個伺服器節點;
上報,數據從用戶端上報到服務端;
心跳,用戶端每隔幾秒上報一次數據,被稱為一次心跳;
同步,用戶端之間,用戶端與服務端之間,都有著信息同步的概念;
請求,類似喊話,向另一端索要信息或數據,所以需先發起請求;
監聽,用戶端實時從服務端獲取狀態(比如最新的通知);
拉取,用戶端從服務端獲取數據的過程;
丟包,數據上傳時因網路瞬斷而導致丟失;
負載均衡,運維部門的工作,目的是讓多台伺服器保持相同壓力;
並發量,同時訪問產品的用戶量;
抗壓性,解決並發量的方法;
DNS,域名解析,把用戶輸入的網址轉換成IP地址;
CDN,數據分發網路,或者理解為數據中心;
MD5(不可逆加密)
防盜鏈,各種防止競對抓取我方資源的手段;
物理分段,邏輯分段,視頻點播類產品的一種技術;
宕機,伺服器死機;
與測試相關的:
提測,提交測試;
復測,再次測試;
復現,無法再次呈現的bug;
bug的常見類型: 功能測試、兼容性測試、壓力測試、偶發性bug;
debug,修改bug;
測試用例,一種QA寫的文檔,描述了很多不同前置條件帶來的各種方案說明;
與項目有關的:
排期,項目的具體執行時間;
里程碑,同上,差不多意思;
deadline,某個任務的最後期限;
預警,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問題的通知手段;
封版,為防止PM反復修改方案而影響技術開發進程的手段;
評審,由上層或跨部門一起過方案,比如項目評審會;
平滑部署,新版本分不同時段分批展示給新用戶;
A/Btest,幾套方案上線,用樣本用戶不同的數據結果對比哪套方案最佳;
灰度測試,對不確定是否會成功的新版本,小范圍的投放給少量用戶來驗證效果;
敏捷開發,把復雜的計劃分成N個版本上線,因為市場變化總比計劃快;
MVP,最小化可行產品,初創團隊最常用的方法,用最低成本去滿足用戶需求,驗證市場;
與廣告相關的:
AD,廣告的意思;
CPM,按展示次數付費,一個CPM=1000人看過的費用;
CPC,按點擊次數付費,一個CPC=1個人點擊的費用;
CPA,按效果付費,比如用戶注冊(不止看到、點擊),也是按單個有效來計算費用;
(還有很多不同的計費方式,但都不常見,記住上述三個就夠了)
廣告聯盟,網上查下,國內做搜索引擎的都會有這塊業務;
banner廣告,大幅長的廣告,一般為通欄較多;
button廣告,小面積的廣告,一般比按鈕大不了多少;
對聯廣告,現在比較好了,門戶網站還在用,網頁的左右各一個;
前帖片廣告,視頻類產品在播放視頻之前的廣告;
富媒體廣告,flash廣告,不過2020年flash停更,這種廣告慢慢會被H5取代;
流媒體廣告,視頻、音頻里加的廣告統稱為流媒體廣告;
智庫燈塔~延續並堅持負責的態度,100%線下授課模式,免費參與線上提升課,縮智師生距離,提高教學質量,超過10年以上的互聯網資深講師進行1對1指導!
❽ 想要成為產品經理要經歷哪些過程
很多人在工作了幾年之後想轉行當產品經理,覺得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很高大上,前途很廣。並且經理這個詞聽起來很高端,好像是大人物,自己並不需要干什麼事情。並且這個行業還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總之來說非常有趣。雖然產品經理資金很高,行業前景很大,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仍需要經歷一些階段。
這個行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試想一個沒有影響力的人怎麼能說服他人和自己合作項目呢?所以要不斷學習,不斷與他人交往,學會表達,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影響力。
❾ 優秀產品經理和普通產品經理都是怎樣過完一天的
普通產品經理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
早上到公司想一想,這幾天有哪些事情要處理。打開記事本,按照上面要求的任務一條一條開始做。
這里有個需求,是要給產品的聊天模塊增加歷史記錄。嗯,看一下常見的幾款社交工具 APP,他們的做法,心裡大概有數。打開空白的
Sketch 文檔,開始作圖。
這時工程師同事來找,說有個之前的需求文檔表述不清。於是帶上相關的大夥緊急開會核對一下。哦,原來是有個邏輯沒描述好,討論清楚就行了。大家心滿意足地散會。
繼續做文檔,已到中午吃飯時間。剛要去吃飯,老闆突然喊住,說哎昨天安排的那個整理產品簡介的
PPT,有沒有做好。才突然想到這事兒,記事本里倒是記了,還沒來得及做。
於是叫了外賣,趕快先做 PPT。花了一小時終於搞定,趕快發郵件給老闆,然後繼續做聊天模塊的方案。
方案做完,發給 UED
部門。再看還沒做的任務。哦,之前有個郵件,運營部門提到,現在的轉賬功能使用非常不方便,用戶反饋很差。於是翻出轉賬功能的需求文檔來,細細端詳。
花了一個多小時,做了 5
個優化方案,喊幾個產品同事一起討論了半小時,定好細節,准備第二天完成文檔提交給開發。
傍晚原本還有個項目迭代會,但這次人不齊沒有開成。昨天也是因為人沒齊。想了想他們真不靠譜,又得晚一天開,可能還要延期,自己又要背鍋啦。
晚飯在樓下隨便吃了點,回來看任務還有調研社交軟體的商業化這項工作,於是在知乎、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把各種文章都搜出來,一篇一篇讀。
讀到 9 點半,很充實。下班,回家。剛到家老闆打電話問 PPT
怎麼樣了,回答說早就發郵件了啊,可能是漏掉了。老闆檢查了下,果然如此。
優秀產品經理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
早上到公司,打開 to do list,按照優先順序給自己排一個序。老闆說過有個產品簡介的 PPT
很重要,所以先做這個。
PPT 花 20
分鍾先做個初稿,拿給老闆看,問是不是這個意思。老闆說有幾處不太合適。於是改掉,再繼續補充完整、調整排版,最後再拉個設計師同事來幫忙點評下,調下配色和布局。
整理後發給老闆。考慮到老闆比較著急怕他漏掉,特地到他辦公室提醒他一句東西已做好。
這時大概是中午吃飯時間,想到最近跟開發的哥哥們接觸比較少,就喊了幾個工程師一起吃飯。吃飯的時候聊了聊近期產品的策略和開發上遇到的幾個問題,順便溝通溝通感情,扯扯淡。
吃完飯,開始按 list 里的安排,做聊天模塊的歷史記錄功能。
先寫出這個功能的需求邏輯來,比如給誰用的、什麼時候用、在什麼情況下用、怎麼用,這幾點也都羅列清楚,然後把場景和需求結合來看,推導出應有的功能。
這時,根據功能畫了 A、B、C 三個方案,然後查看常見的幾款社交工具
APP,取長補短放在自己的方案里。再觀察三個方案的優劣,寫清楚。
跟產品同事們聊了聊不同的幾個方案,一致認為 B 方案最優,因此暫定是 B 方案,發給 UED
部分,順便發給相關開發,請他們過目看可行性。
這時開發的一個同事來說,有個之前的說有個之前的需求文檔表述不清。於是帶上相關的大夥緊急開會核對一下。哦,原來是有個邏輯沒描述好,討論清楚。然後,再跟大家復盤下出現的問題,何時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誰發現的、之前為什麼沒發現等等。這些搞明白後,一起擬定了一套新的協作流程,以規避會出現的問題。大家散會。
看還沒做的任務。哦,之前有個郵件,運營部門提到,現在的轉賬功能使用非常不方便,用戶反饋很差。於是找到運營部門的同事,問他們是誰提的問題。運營的同事說是有幾個用戶,於是要到用戶的聯系方式,直接打電話回訪。記錄下來
3 個問題,然後思考了對應的 3
個優化方案,給運營的同事過目,然後准備第二天完成文檔提交給開發。並且提醒運營部門的同事,未來這樣的問題,要連同用戶的聯系方式一並提供。
傍晚原本還有個項目迭代會,但這次人不齊沒有開成。昨天也是因為人沒齊。不能再拖,找到今天臨時有事的幾個同事,嚴辭跟他們說清,如果再不一起開成會,這次迭代可能就會延期,後果要他們承擔。回到工位再發送一封郵件,抄送給所有參會者和他們的
leader,說明情況。大家紛紛表示,第二天上午就一定把會開完。
晚飯在樓下隨便吃了點,回來看任務還有調研社交軟體的商業化這項工作,於是在知乎、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把各種文章都搜出來,一篇一篇讀。讀的時候把有價值的觀點都整理到
Evernote 里,並做好索引,方便查閱。
讀到 9 點半,很充實。下班,回家。
❿ 產品經理怎麼入行
產品經理前期不需要懂技術,但是如果最基本普通電腦操作(比如WORD)都不會,或者最基本的10分鍾都可以上手的產品工具,都懶於學習,不願上手,不建議入門產品經理。
行動力是基本素質,具備不錯的產品工作的基本素質與起點,大家可以挑戰一下自己,大概率都適合做產品經理。
如果三下五除二,基本的工具說來就來,很快就能上手,並且樂於繼續鑽研,那麼工具使用的起點就有了。原型工具的掌握,基本一天就足夠,安排3天時間練習也無妨。
(10)產品經理日活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最好的入門方式是在項目中成長,找到一份工作,這樣才真正進入實戰成長,哪怕是小的創業企業,只是你是愛學習,努力的那一個。
不以實戰為目的的任何學習都是耍流氓,最終還是要走向實戰。簡歷如何撰寫,項目經驗如何撰寫,個人優勢如何撰寫,請業內工作過的前輩,或者牛人幫助做一下輔導。
相信如果有一天收獲的更多,一定是你付出的更多。專業和技術本身並不重要,溝通能力,同理心,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