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糧食多少公斤
在前三問中,我們得知了我國糧食產量的數據、大國糧倉的存儲情況,那這些糧全部都能進入我們的飯碗嗎?當然不能。有專家推算,從生產到消費,糧食的浪費率約在28%-30%之間。
那我國每年有多少糧食「蒸發「不見?都是在哪個環節損耗的呢?
0 1
儲存環節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從整個損耗的開端開始。糧食怕鼠害、蟲害、霉變,而這些造成了儲存環節糧食的浪費。
糧食一般儲存在哪呢?我們在第二問中介紹了我國糧食儲備體系,除了儲存在糧倉,還有大量糧食儲存在農戶的家裡。
我國農戶家庭階段性儲存的糧食每年大約2500億公斤,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尤其是雲、貴、川等地,存糧意願更強。由於儲存設施條件簡陋,烘乾能力不足,缺乏技術指導服務,每年因蟲霉鼠雀造成的損失比例在8%左右,核算下來,全年糧食損失浪費大約在400億斤以上。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各地區也在不斷推行科學儲糧專項行動,教授農戶科學儲糧技術,發放標准化小型糧倉,改善儲糧條件,以此減少糧食產後的損失。
那國家存儲也會造成糧食損失嗎?答案是當然的,如果儲存在老舊倉庫,儲糧條件差、損失也會大。如2013年中儲糧林甸直屬庫「5·31」火災事故,當時過火糧食4萬余噸,直接經濟損失為307.9萬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在運輸過程中也會造成損失,大多數糧食運輸採用傳統的包糧運輸方式,即基本採用麻袋、塑料編織袋,在儲存環節拆包散儲,到中轉和運輸環節又轉為包裝形態,這樣多次搬倒轉運的包糧在裝卸、運輸當中的拋灑以及包裝物的遺留造成的損失率高達5%以上。
但智慧的人民總是在不斷的解決問題。新中國第一代糧食人,登房頂、端雀窩,爬地壟、堵鼠洞,滅鼠保糧,蟲口奪糧,於1954年創建出:無蟲(蛀)、無霉(變)、無鼠(害)、無雀(擾)的「四無糧倉」。到今天,「四合一」儲糧也在不斷升級,綜合運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電子測溫、穀物冷卻四項技術保管糧食,最大程度的降低糧食損耗。
0 2
加工環節
「吃得太講究「,也會造成糧食的浪費。有數據顯示,目前糧食的加工普遍超過國家規定的質量標准。以前大米加工去殼後簡單清理就行了,但現在消費者要求「光鮮」,大多數大米都會進行拋光,甚至多次拋光。同樣數量的稻穀,拋光越多,產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損失糧食營養素又明顯降低出品率。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大米分會曾做過測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製米為例,我國每年就損失大米約80億斤,相當於近千萬畝稻田一年的產量、2000多萬人一年的口糧。數據顯示小麥加工環節損失率為1.96%,糧油加工環節損失在150億斤以上。
0 3
消費環節
如果說儲存和加工環節的浪費和我們個人關系不那麼緊密,那麼消費環節便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有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約為500億公斤,單看這個數字可能沒太大的概念,我們來簡單的算一筆賬:
1、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是6640億公斤,500億公斤已經接近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2、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各類糧食的播種總面積為174095萬畝,平均畝產約為762斤(381公斤),那麼浪費的糧食相當於13123萬畝耕地的產量
3、按前文中的計算方式,每人每天消耗主糧0.72千克,僅浪費的糧食都能夠2億人吃一年
這一數字的龐大更加警醒我們要節約糧食。如何才能減少消費環節的浪費?
在德國、瑞士等地,如果浪費糧食被人發現,會有人向相關機構進行舉報並處以罰款。我國一些地方也出台了懲治浪費的法律法規。但節約糧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努力。對我們個人而言,做到光碟行動,合理點餐、打包剩飯,正是每人一小步的積累才能減少糧食的浪費。
糧食增產永遠無法彌補糧食浪費的巨大黑洞。增產和減損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兩條腿,糧食的節約減損貫穿在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減少糧食浪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現實可行的,也是最經濟合理的途徑。
【參考資料】
1. cctv17節目《中國人的飯碗》
2. 《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
3. 國家統計局資料庫,http://data.stats.gov.cn/
4. 每年浪費糧食達2000億元 ,業內呼籲促進綠色消費.新京報
5. 網路.四無糧倉.四合一儲糧
主編:李莎莎
作者:楊 軒
編輯:楊 軒
❷ 我國每年進口多少糧食
我國每年還要進口超過1億噸的糧食,大豆對外依存度更是超過80%。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口糧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糧食安全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糧食供需存在結構性短缺,糧食質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下,通過適度進口優化供給結構,可以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
我國糧食夠吃,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呢?「這是因為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已經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短缺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需要通過進口來調劑餘缺。」中國農業大學農經管理學院教授李軍說。一方面品種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穀物雖然保持較高自給水平,稻穀連續多年產大於需,口糧在數量上已經得到保障,但是玉米已連續兩年出現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另一方面城鄉居民糧食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優質糧食需求持續增加,而國內優質糧食供給不足。如小麥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國產小麥以中低筋品種為主,蛋白質含量較低,製作高端麵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麥國內供應不足,需要通過進口來解決。
適度進口糧食是我國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立足國內、穀物基本自給的糧食政策,但是,由於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依靠本國資源難以解決全部的農產品和食品的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必然選擇。
❸ 中國每年進口糧食多少噸
根據2020年的數據,我國全年進口1.4億萬噸糧食,同比增長28%,進口金額為50832118千美元。國內對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還是蠻旺盛的,在國家大力促進生豬生產政策的時候,對飼用玉米和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以說,我國進口糧食不是因為「國內缺」,而是為了優化糧食供給結構,來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如果中國真的一點都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的話,勉強吃飽是可以的的,但是想吃好是就很難了。如果我們只吃米飯小麥玉米這類主食和蔬菜以及少量的肉,是可以養活自己的。如果要像現在這樣人均水平的吃肉蛋奶,我們現在無法做到自給自足,而且將來更加無法自給自足。
大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是大豆第一進口國,2017年進口大豆9553萬噸,美國佔了30%。糧食進口也已經成了國際談判中的一張重要的牌,中國作為消費大國,決定買哪個國家的產品將很大程度影響該國外匯收入。但是我們出口的產品也往往會在國際摩擦時候被徵收保護性關稅,這其中要進行不斷的博弈。
一、如果不進口糧食,糧食價格平衡或被打破,從而傳導糧食價格同步上漲。
糧食進口是穩定糧食在全球價格同步的穩定計。我國當前糧食自給自足率達到95%以上,也就是說生產的糧食基本可以保障14億人的口糧需求。然而我國在個別農作物品種上還是存在較大需求的,比如大豆。大豆需求廣泛,幾乎生活中都會用的大豆。因此,若不在進口,大豆勢必率先漲價。農民看到大豆價格不錯,很可能會放棄種植小麥或玉米去種植大豆,從而傳導至小麥及玉米漲價。
二、不進口糧食勢必對浪費糧食的行為進行治理及立法。
我國糧食連年增長,好的勢頭十分明顯。然而在好的增長也經不起浪費。
據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的口糧需求。浪費的糧食相當於多養活總人口的14%,而我國糧食自給率需求空缺僅為5%,可以說浪費是及其嚴重的。如果不在進口糧食,那麼在現有產糧的基礎上想要保證生活需求,勢必會從浪費上開始抓起。比如對浪費嚴重的酒店,單位進行譴責,通報或批評,甚至列入黑名單。以來控制浪費的行為。甚至不排除立法控制。
❹ 中國為什麼每年都需要在美國進口大量大豆
因為美國他們有大量的大豆可以出口,相對而言價格也比較便宜,而我們國家大多的種植並不足夠,讓我們國家的人食用,所以就會像他們大量的進口
❺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聽說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出不少農產品,這是為何,求解!
美國地廣人少,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產量也高,農作物總產量雖比不上中國,但龐大的產量美國自己是消費不完的。所以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中國國內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大(人口擺在這),所以從美國進口農產品是很自然的事。
❻ 中國最缺的農產品
中國最缺的農產品是大豆。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統計數據,我國每年幾乎需要進口的大豆量在8000萬噸左右,在2020年全年更是達到了10033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兄模的大豆進口國。
中國最缺的農產品
我國2015年全年的大豆進口量為8169萬噸,2016年全年的羨納緩大豆進口量為8391萬噸,2017年全年的大豆進口量為9553萬噸,2017年全年的大豆進口量為8803萬噸,等等。
農場品是指農業中生產的茄扒物品,包括高粱、水稻、花生、玉米、小麥、黃豆、綠豆以及各個地區的土特產等。
❼ 我國的農產品每年約有187億噸遠銷國外。其中,銷往亞洲其他國家的約有39億噸,銷往歐洲國家的約有6億噸...
187-39-6=142
我國每年向非洲國家銷售農產品約為142億噸
❽ 中國是產糧大國,為什麼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於需求還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事實上,在進口的2400億斤糧食中,大豆佔了大頭。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大豆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8169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4.4%。
此外,一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產品進口大幅增加,加劇了糧食進口量增長的趨勢。根據WTO的貿易規則,在我國承諾的配額內,對進口糧食實行1%的低關稅;超出配額的進口則要實施65%的關稅。
但問題在於,近年來我國720萬噸的沒握進口玉米關稅配額從來都沒有用完過,反而是那些不受關稅配額管理神者的大麥、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等玉米替代品大量進口。
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1—11月,這幾項替代品相加,大致相當於進口了5260萬噸玉米(玉米酒糟按1∶3折算),預計玉米替代品全年進口量將近1000億斤,相當於全國玉米產量的20%多。
更關鍵的是,從2012年—2015年,全球糧價下跌了40%—50%,配額內進口玉米及不受配額管理的替代品進口完稅後的價格仍遠低於國產玉米。這部分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大大擠佔了國產玉米的市場空間。因此出現了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 「三量齊增」的新現象。
(8)中國每年需要多少農產品擴展閱讀:
糧食供給側
既要調結構,也要保持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飯枯瞎慶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供給側改革,結構要調整,但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核心是產能的鞏固和提升。中國一定要堅持依靠自身能力來保障糧食安全,『十三五』期間,仍然強調穀物基本供給,口糧絕對安全,還是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今後若干年,全社會對糧食和其他主要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還面臨著耕地、水、資源環境等多重製約,糧食供求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
當前國際市場糧食、能源價格處於低水平的狀態並不會是一種常態,而且國際市場一年能夠提供的貿易量不超過3.5億噸(7000億斤)。「要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切實提高我國糧食生產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豐收為啥還進口——我國糧食供需結構出了啥問題?
❾ 中國平均每年出口農產品多少
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3041.7億美元,同比增23.2%。其中,出口843.5億美元,增10.9%;進口2198.2億美元,增28.6%;貿易逆差1354.7億美元,增42.9%。
一、穀物
2021年,穀物進口6537.6萬噸,同比增82.7%,進口額200.7億美元,增1.1倍。出口262.0萬噸,增1.0%;出口額11.8億美元,增9.4%;凈進口6275.6萬噸,增89.0%。
二、棉花、食糖
棉花:2021年,進口234.2萬噸,同比增4.9%;進口額41.9億美元,增16.6%。此外,棉花替代性產品棉紗[1]進口211.8萬噸,增11.4%。
食糖:2021年,進口566.6萬噸,同比增7.5%;進口額22.8億美元,增26.7%。
三、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
食用油籽:2021年,進口10205.1萬噸,同比減3.9%,進口額580.7億美元,增34.2%;出口93.1萬噸,減10.8%,出口額15.5億美元,減3.1%;貿易逆差565.2億美元,增35.6%。
食用植物油:2021年,進口1131.5萬噸,同比減3.2%,進口額115.7億美元,增32.8%;出口12.1萬噸,減29.4%,出口額2.0億美元,減1.4%;貿易逆差113.7億美元,增33.6%。
四、蔬菜、水果
蔬菜:2021年,出口157.7億美元,同比增5.6%;進口11.9億美元,增14.8%;貿易順差145.8億美元,增4.9%。
水果:2021年,出口75.1億美元,同比減10.1%;進口145.2億美元,增31.5%;貿易逆差70.1億美元,增1.6倍。
五、畜產品、水產品
畜產品:2021年,進口523.4億美元,同比增10.0%;出口60.3億美元,增11.0%;貿易逆差463.1億美元,增9.9%。
水產品:2021年,出口219.1億美元,同比增15.1%;進口180.1億美元,增15.7%;貿易順差39.0億美元,增12.2%。
註: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數據來源為中國海關總署官網。分品種貿易數據按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分類口徑編寫。
[1] 棉紗在進出口統計歸類中屬於工業品。
相關新聞
1月份第3周畜產品和飼料集貿市場價格情況2022-01-25
2022年第3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2022-01-24
2021年12月大宗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2022-01-21
1月份第2周畜產品和飼料集貿市場價格情況2022-01-18
2022年第2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2022-01-17
❿ 中國每年消耗多少萬噸糧食
中國每年消耗約370475萬噸糧食。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除各類果蔬、肉食之外,我國人均每年的主糧消費量(包含原糧、谷類、豆類以及薯類)的消費分別為132.8千克、122千克、8.3千克、2.6千克。
人均主糧一年的消費量為:132.8+122+8.3+2.6=256.7kg,相當於513.4斤棗皮,摺合為每天消耗1.45斤各類主糧。那麼14億人,每天需要消耗的主糧為:1.45斤*14億=20.3億斤=10.15億千克=1015萬噸。
民以食為天,而最近一份報告顯示,這個「食」怕是有點不夠用了!
消息來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月17日發布的報告,稱到「十四五」期末,中國可能會出現約1.3億噸的糧食短缺應該說,人們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人們把食物放在第一位,現在很多人都經歷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代,仍然記得那種痛苦。
1.3億噸的糧食缺口看似巨大,但在中國巨大的糧食消費面前卻只佔很小的比例,因此1.3億噸的糧食缺口對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中國有近14億人口。如果有效糧食消費人口是13億,那麼1.3億噸的糧食缺口相當於每人100公斤,這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大。
此外,中國的糧食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不是像傳言的那樣嚴重依賴進口。根據《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的數據,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四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人均佔有糧食約470公斤,實現了改岩橡從「吃不飽」到「吃飽」、「吃好」的歷史性轉變。因此,消費者不必擔心食物短缺。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從戰略上建立了糧食儲備,並為大中城市建立了應急糧食儲備機制,這可以確保中國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安全。目前,中國有6.7億噸標准糧庫和2.4億噸簡易糧庫,也就是說,中國的糧食儲備能力已經達到9.1億噸,足以保證一年半到兩年的糧食安全。此外,在大中城市和價格容易波動的地區,緊急成品糧食儲備已經建立了10-15天。
根據中國目前人均佔有470公斤糧食,實際上,直接用於糧食消費的數量約為200公斤,飼料消費已佔人均佔有糧食的一半以上,居民人均直接消費的口糧有所減少,而動物性食品、木本食品和蔬菜、瓜果等非食品的消費有所增加,導致食品更加多樣化。核旁這導致了中國糧食結構性矛盾的增加,從而導致不可避免的大量進口。
數據顯示,大豆和玉米,飼養生豬,家禽和水產品等動物,佔中國進口糧食的絕大部分。2018年,僅大豆就占進口總額的近80%。2019年,中國大豆產量為1810萬噸,大豆進口量為8851萬噸,是中國產量的近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