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農產品在企業創新下的運用有哪些
促進農產品加工多環節增值。全面推進綠色生產,安徽農產品在企業創新下的運用有促進農產品加工多環節增值,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回收利用、生物有機肥料應用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推廣,不斷探索農產品可持續綠色發展之路。
Ⅱ 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優化選題依據及創新點怎麼寫
根據國家政策導向走,發展智慧化、數字化產業供應鏈。
如智慧農批立足農批市場當前現狀,展望農批市場未來趨勢,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新的管理理念,以實現農批市場管理降本增效、服務提檔升級、交易電子化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為目標,鞏固農批市場核心地位,更好地滿足農產品新時代新流通的新需求,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提升農產品流通食品安全水平,融合現代物流、供應鏈金融,打造新一代數字化農批新生態,最終解決我國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
Ⅲ 特色農產品調研有哪些創新點
特色農產品調研應該有思路上的創新,方法上的創新,對象上的創新等。如特色農產品的定義、范圍等,特色農產品質、價、量上的創新等,甚至特色農產品的需求對象細化等。
Ⅳ 如何構建農產品的賣點
農產品的種類現在是越來越豐富了,之前只有在偏僻的山區才能吃到的農特產也逐漸走進我們視野,農產品的豐富也加大農產品的競爭,雖然農產品種植技術提高了,但有些農場主反應,農產品卻越來越難賣了!
農產品難賣有難賣的原因,簡單說來主要有下面兩種。
1、農產品經營零散沒有議價優勢
大多數農產品並沒形成規模,基本處於零散經營狀態,由菜販果販來收購農戶農產品,再轉而銷售給批發商,最後到達全國各地超市,鏈路較長,導致小型生產端農戶的利潤薄弱,而終端消費者購入的農產品價格比較昂貴,需求難以滿足造成農產品滯銷。
8、產品年輕化是時尚潮流
嫩玉米、嫩黃瓜、青西紅柿、仔雞、乳豬成為市場新潮需求,開發這樣的年輕產品有利於開拓新市場。
9、產品追溯是消費渴求
對人體安全無威脅的產品,是當下消費渴求,產品追溯保證產品品質,可追溯農產品受熱捧,接入產品追溯平台,保證產品品質優良,如雲上觀展追溯,小型農場主低成本高效的追溯解決方案。
農產品是農場主的血汗,賺錢的農產品才能扶貧致富,要想將你的農產品銷量提高,就必須採用多種營銷方式齊下,找到最合適你的方式,最適合你的產品賣點,靈活經營,產銷對路,那麼想不賺錢都難。
Ⅳ 農村電商發展有哪些創新
首先,農業電商需要理論創新
農業電商大致包括三大塊,即農資電商、農產品電商和與農業相關服務的電商。農業電商的特殊規律,產生於農業自身的特點。比如,農業是一個生物過程、生命過程,不同於工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它的季節性、非標性、環境生態依賴性等,是開展農業電商必須面對的因素。
其次,農業電商需要市場創新
農業電商的市場創新,必須充分依靠、發揮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市場的空白與痛點,需要通過市場創新去填補和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去解決。「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距離市場需求最近,也最了解市場的痛點所在。
第三,農業電商需要商流創新
農產品的B2B,要從打通信息流,到實現信息、產品和資金三流合一的電商交易,需要有更多商流要素的加入。農產品B2C的產業鏈、供應鏈,恐怕也不能直接用於B2B、或用於B2B2C的電子商務。再加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考慮,農產品B2B商流的創新,勢在必行。
第四,農業電商的服務創新
現階段,農業電商的發展越來越不僅限於開網店了,越來越依賴於相關的服務體系的支持。鑒於大多數地方農村市場的現狀,構建和轉型升級落在當地、O2O、上下行貫通的農村商貿流通服務體系,已成為推進農村農業電商的戰略任務。
Ⅵ 如何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一、要加大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路。
二、要創新現代農產品流通方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要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清理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等政策。
三、要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鼓勵和支持各類物流主體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改善設施,完善服務,提高物流績效和服務水平。
四、要協助農業龍頭企業構建各種形式物流組織實體。積極實施農產品物流技術創新,把初級產品整理加工變為技術含量高、貯藏時間長、具有品牌優勢、附加值高的產品。
五、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構建從農田、水域到餐桌安全的產業鏈。
Ⅶ 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哪些創新
1、農業科技創新。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應用,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要以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推動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要強化農業科技攻關,加快突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生物種業、綠色投入品、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2、制度技術創新。
沒有產業的振興,其他方面的振興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因此要通過制度與技術創新振興農村產業。產業發展指的是農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與融合。
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發展主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需要創新制度,探索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政策措施。
3、金融服務創新。
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應以農村金融創新撬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推動鄉村振興。首先要逐步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加快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創新投入方式、打造合作平台、營造良好環境的具體措施。同時,研究制定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的意見,指導各地細化政策,強化對社會資本的服務和支持。
Ⅷ 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創新
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創新
地理標志產品是特色產品,其特色來自自然因素(老天給的)和人文因素(老祖宗傳下來的),地理標志的歷史性決定了地理標志產品屬於傳統產品。
傳統農產品從現在的市場需求來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如果不進行創新,很可能被市場逆向淘汰。比如,決定豬肉品質的幾項關鍵指標「玉山黑豬」在全球排名靠前,但這個品種的豬養一年只有100來斤,飼養成本過高,以致消費者難以接受銷售價格,因此需要在品種上進行改良。
創新還可以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南豐蜜桔」有1000多年的歷史,長期作為貢品,但不耐存儲,一過春節就變得寡淡。如果通過創新手段將「南豐蜜桔」銷售周期拉長,必然大幅提升產業的收益……
如何創新呢?
這是個復雜的課題,首先要解決創新的機制問題。
1、創新主體問題
問題大家看到了,創新的意願也有,但是誰來創新?
地理標志屬於集體所有,通常由協會或政府機構非市場主體來管理。協會和政府機構不是市場主體,不能從創新中獲得直接的經濟回報,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按理,市場主體可以從創新中獲得回報,應當有創新的意願。以「玉山黑豬」品種改良為例,地理標志農產品某些方面的創新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及資金門檻,不是普通的單個市場主體可以承受的。
2、經費問題
創新是要花錢的?十幾年前,江西余干縣對「余干烏黑雞」品種進行提純復壯花費了幾千萬。像品種改良這樣的創新花費的費用數額都小不了,這個經費誰來承擔?
普遍的情況是協會組織主要依靠會費支撐,基本沒有其他經費來源,無力承擔高額的創新成本。如果該地理標志產業沒有被政府重視,政府也不會支付創新費用,而個體企業往往沒有能力承擔。
3、創新成果使用問題
地理標志產品的創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外溢性,無論是哪方主體的創新成果,保護范圍內的單位對某些創新成果享有普惠的使用權。具有公共性的創新成果如何使用?也是一個課題。
那怎麼辦?
這得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具體分析,實踐中有些做法可以借鑒。
以地理標志「廬山雲霧茶」為例。
「廬山雲霧茶」在50年代和70年代先後被入選中國十大名茶,「廬山雲霧茶」屬於群體種,影響茶葉的品相,不利於質量的標准化。「廬山雲霧茶」地理標志商標及農產品地理標志均由九江市茶葉產業協會管理。九江市茶葉產業協會委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培育新的品種,科研費用由九江市政府支付,成功地培育出幾個適合當地的優良新品種,目前有多家企業在育苗,有的由政府采購,分發給種植戶,有的走市場銷售。
這里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模式,由協會協調政府出資進行創新,創新成果保護范圍內的單位享有使用權。植物新品種屬於知識產權,新品種本身就可以獲得很高的收益,新品種如何定價?產生的收益如何分配?這些問題不釐清難免會產生糾紛。
創新是地理標志產品必須面對的問題,問題的解決一步一步來,首先要將法律關系理順,建立適合的創新機制。
2022年1月
Ⅸ 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哪些創新
鄉村產業振興需要農業科技創新。
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應用,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本質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世界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但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包括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等。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繪好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助力。
Ⅹ 2022年世界農業科技創新論壇9月底舉辦,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是啥
重點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農機裝備“一個支撐”,著力結局基礎前沿熱點、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及產業發展痛點。第二是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高效種養與綠色發展、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技術升級,著力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第三是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鄉村建設需求,強化農村領域科技創新驅動,全面支撐鄉村振興行動和構建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