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綠膿桿菌感染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疾病別名
- 4 疾病代碼
- 5 疾病分類
- 6 疾病概述
- 7 疾病描述
- 8 症狀體征
- 9 疾病病因
- 10 病理生理
- 11 診斷檢查
- 12 鑒別診斷
- 13 治療方案
- 14 並發症
- 15 預後及預防
- 16 流行病學
- 附:
- 1 治療綠膿桿菌感染的中成葯
- 2 綠膿桿菌感染相關葯物
1 拼音
lǜ nóng gǎn jun1 gǎn rǎn
2 英文參考
[醫] Charrin&apos
s disease
3 疾病別名
綠膿桿菌感染,Charrin disease
4 疾病代碼
ICD:A48.8
5 疾病分類
感染科
6 疾病概述
綠膿桿菌感染屬細菌侵襲性弱,一般認為屬條件致病菌。但當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或缺損時,可引起嚴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術後或某些治療操作後(氣管切開、保留導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為醫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它已成為足穿刺感染、心內膜炎、濫用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兒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膚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戰傷感染的常見致病菌。
7 疾病描述
假單胞菌屬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的菌種有十餘種,以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在醫學中最為重要。本屬細菌侵襲性弱,一般認為屬條件致病菌。但當機體免疫功能受損或缺損時,可引起嚴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術後或某些治療操作後(氣管切開、保留導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為醫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本節主要討論銅綠假單胞菌的內容。
8 症狀體征
1.敗血症銅綠假單胞菌敗血症多繼發於大面積燒傷、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氣管切開、靜脈導管、心瓣膜置換術及各種嚴重慢性疾病等的過程中。本菌引起的敗血症約占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7%~18%,居第3或第4位,病死率則居首位。其臨床過程與其他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相似,除早產兒及幼兒可不發熱外,病人可有弛張或稽留熱,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皮膚可出現特徵性壞疽性深膿皰,周圍環以紅斑,皮疹出現後48~72h,中心呈灰黑色壞疽或有潰瘍,小血管內有菌栓,將滲液塗片革蘭染色或培養易找到細菌。皮疹可發生於軀體任何部位,但多發於會陰、臀部或腋下,偶見於口腔黏膜,疾病晚期可出現肢端遷徙膿腫。
2.呼吸道感染原發性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少見,常繼發於宿主免疫功能受損後,尤其易發於原有肺部慢性病變基礎上,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氣管切開、應用人工呼吸機後,X線表現為兩側散在支氣管肺炎伴結節狀滲出陰影,極少發生膿胸。繼發於敗血症者病情危重,肺部可見小的肌性動脈或靜脈壞死所致的損傷,其類型相似於壞疽性紅斑,病死率極高。銅綠假單胞菌肺部慢性感染多發生於囊性纖維化的患者,常伴慢性咳嗽、咳痰以及進行性肺功能減退。
3.心內膜炎常發生於原有心臟病基礎上,心臟手術、瓣膜置換術後,細菌常接種於傷口縫線上或補綴物上,也可發生在燒傷或有葯癮患者的正常心臟瓣膜上。病變可累及心臟各個瓣膜,但以叄尖瓣為多見,贅生物累及左心瓣膜者,則預後較嚴重。相對與草綠色鏈球菌引起的心內膜炎,本病的葯物治癒率低,即便在敏感的抗菌葯物治療下治癒率仍不足30%,故應及早手術切除贅生物並置換病變瓣膜。
4.尿路感染假單胞菌是醫院內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見菌,占院內感染尿路分離菌的第二位,留置導尿管是截癱患者獲得感染的誘因。其他如神經原膀胱、尿路梗阻,慢性尿路感染長期應用抗菌治療亦易罹患假單胞菌感染。40%的銅綠假單胞菌敗血症的原發病為尿路感染。
5.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由銅綠假單胞菌引起。表現為腦膜炎或腦膿腫,常繼發於顱腦外傷、頭和頸部腫瘤手術以及腰穿術或腦室引流術後,亦可由耳、乳突、鼻竇感染擴散蔓延。粒細胞缺乏、嚴重燒傷則為銅綠假單胞菌敗血症過程中遷徙至腦部的危險因素。臨床表現與其他細菌性中樞感染相同,但預後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6.骨關節感染主要由於敗血症的血行遷徙或來源於鄰近組織感染病灶,老年人復雜性尿路感染及泌尿生殖系手術或器械操作,可致多發性椎體骨髓炎。近年來報道,注射海洛因者常致頸椎骨髓炎。臨床過程無甚特殊,較少疼痛感,預後不良。
7.眼部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是角膜潰瘍或角膜炎的常見病原菌之一,常繼發於眼外傷或農村稻穀脫粒時角膜擦傷後。銅綠假單胞菌污染了隱形眼鏡或鏡片液是本菌感染眼睛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感染發展迅速,48h內可波及全眼,可迅速引起角膜溶解,應予緊急處理,否則易造成失明。
8.耳、乳突及鼻竇感染游泳後外耳道的pH因水進入而偏堿性,有利於銅綠假單胞菌生長,造成外耳道炎。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者,偶可發生銅綠假單胞菌所致慢性無痛惡性外耳道炎,如不及時治療,後果較差。本菌所致的中耳炎及乳突炎常繼發於惡性外耳道炎或急性中耳炎,有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時,銅綠假單胞菌可通過血管鞘而引起顱內感染。
9.皮膚軟組織感染敗血症患者可繼發紅斑壞疽性皮疹、皮下結節、深部膿腫、蜂窩織炎等皮損。燒傷創面、褥瘡、外傷創口及靜脈曲張潰瘍面上,經常可培養出銅綠假單胞菌。
10.消化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可在消化道任何部位產生病變,常見於嬰幼兒以及腫瘤化療致粒細胞低下的免疫缺損者,可引起嬰幼兒腹瀉及成人盲腸炎或直腸膿腫。消化道銅綠假單胞菌感染亦是敗血症的重要入侵門戶之一。
9 疾病病因
假單胞菌屬根據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為五個主要型,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其代表菌種。銅綠假單胞菌在瓊脂平板上能產生藍綠色綠膿素,感染傷口時形成綠色膿液。本菌為無莢膜、無芽孢、能運動的革蘭陰性菌,形態不一,成對排列或短鏈狀,為專性需氧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致病性銅綠假單胞菌在42℃時仍能生長,據此可與熒光假單胞菌等進行鑒別,本菌生長對營養要求不高。菌體O抗原有兩種成分,一為內毒素蛋白(OPE),是一種保護性抗原,另一為酯多糖,具有特異性,根據其結構可將銅綠假單胞菌分成12個血清型,此外還可利用噬菌體或銅綠假單胞菌素分型。銅綠假單胞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潮濕處能長期生存,對紫外線不敏感,濕熱55℃1h才被殺滅。此外,臨床常見的假單胞菌屬細菌還有熒光假單胞菌(P.fluorescens)、惡臭假單胞菌(P.putida)等。
10 病理生理
銅綠假單胞菌有多種產物有致病性,其內毒素是引起膿毒綜合征或系統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的關鍵因子,不過由於銅綠假單胞菌內毒素的含量較低,故在發病上的作用要小於腸桿菌科細菌。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質,進入敏感細胞後被活化而發揮毒性作用,使哺乳動物的蛋白合成受阻並引起組織壞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過程。動物模型表明給動物注射外毒素A後可出現肝細胞壞死、肺出血、腎壞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體則對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有保護作用。銅綠假單胞菌尚能產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彈性蛋白酶同時存在時則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銅綠假單胞菌所產生的一種不同於外毒素A的ADP核糖轉移酶,它可以破壞細胞骨架,從而促進銅綠假單胞菌的侵襲擴散,感染產此酶的銅綠假單胞菌患者,可有肝功能損傷而出現黃疸。此外,如堿性蛋白酶、磷酸酶、細胞毒素等銅綠假單胞菌外毒素亦常是造成組織破壞、細菌散布的重要原因。銅綠假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完整皮膚是天然屏障,活力較高的毒素亦不能引起病變,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調理素及補體,可協助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及殺滅銅綠假單胞菌,故亦不易致病;但如改變或損傷宿主正常防禦機制,如皮膚黏膜破損、留置導尿管、氣管切開插管,或免疫機制缺損如粒細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種腫瘤患者、應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在醫院環境中常可從帶菌發展為感染。燒傷焦痂下,嬰兒和兒童的皮膚、臍帶和腸道,老年人的泌尿道,常常是銅綠假單胞菌敗血症的原發灶或入侵門戶。
11 診斷檢查
診斷:取感染部位標本,如膿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滲出液等進行細菌培養,根據微生物特性進行鑒定,可確立診斷。
實驗室檢查:取感染部位標本,如膿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滲出液等進行細菌培養,根據微生物特性進行鑒定,可確立診斷。綠色膿液和腦脊液等可以先直接塗片或離心後取沉澱塗片染色,如為革蘭陰性菌,則結合臨床表現基本可以明確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呼吸道感染,X線表現為雙肺散在支氣管肺炎伴結節狀滲出陰影。
12 鑒別診斷
培養陽性,並經生化鑒定為假單胞菌可以確診。可在選擇培養基上並產生綠膿色素的即可鑒定為銅綠假單胞菌,若無色素或在鑒別培養基上不發酵乳糖或葡萄糖的革蘭陰性桿菌,可行以下方法進一步鑒別。
1.色素鑒定可將細菌接種於KingA、B斜面培養基,37℃24h或置室溫觀察5天。
(1)綠膿色素:在KingA斜面上呈深綠色,液體培養基接觸空氣處綠色明顯。若色素不明顯或混雜其他色素,可加氯仿於斜面,置室溫觀察1~24h,如仍不明顯,可在氯仿液中滴加稀鹽酸,綠膿色素在酸液層呈紅色。
(2)綠膿熒光色素:銅綠假單胞菌、熒光假單胞菌、惡臭假單胞菌在KingB斜面培養基上呈現黃綠色熒光。
(3)紅膿色素:在KingA斜面培養基上呈紅紫色,如置37℃24h紅色不明顯,可再置室溫3~5天觀察。銅綠假單胞菌產生紅膿毒素者較少見。
(4)黑膿毒素:銅綠假單胞菌在含蛋白腖培養基中生長時常有黑膿毒素產生。嗜麥芽窄食單胞菌也有黑膿毒素產生。
2.其他鑒定綠膿桿菌和其他假單胞菌的主要鑒別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氧化酶、精氨酸雙水解、乙醯胺酶、葡萄糖酸氧化、硝酸鹽還原產氨試驗均為陽性。綠膿桿菌敗血症患者尿中出現銅綠色蛋白尿,將患者尿液調成酸性、堿性和中性,置於暗室分別用紫外線照射,如有銅綠蛋白尿則發生淡綠色熒光。
13 治療方案
嚴重銅綠假單胞菌屬感染的治療應採用敏感葯物聯合治療,劑量與療程決定於感染部位與感染嚴重程度,若是慢性感染或有病灶處解剖結構的破壞,療程常需數周乃至數月。目前,作用較強的抗菌葯物有半合成青黴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為最常用。第叄代頭孢菌素中以頭孢他啶、頭孢哌酮的作用較強。其他β內醯胺類葯物中亞胺培南及氨曲南;氨基糖苷類如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阿米卡星和異帕米星;氟喹酮類如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及氟羅沙星等都有一定作用。
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葯率有明顯上升,這在重症監護室(ICU)和肺纖維化的患者中尤為嚴重。有資料顯示ICU中銅綠假單胞菌對亞安培南的耐葯率已從早年的12.9%上升至18.5%(1999年),而對氟喹諾酮類的耐葯率更是高達23%。故一旦細菌培養陽性,應即進行葯敏測定,以供選葯時參考。外科的清創、深部膿腫的引流對控制本屬細菌感染十分重要;瓣膜置換術後的發生的銅綠假單胞菌心內膜炎,亦應積極創造條件再進行瓣膜置換術,不能單一依靠抗菌治療而坐失手術時機。此外,也有作者提出可採用高效銅綠假單胞菌抗血清或高效多價人血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治療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惟療效仍不確切,故不作常規推薦。
14 並發症
可並發肢端遷徙性膿腫,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或DIC等。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繼發於敗血症者病情危重,病死率極高,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預後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預防:銅綠假單胞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通過多種途徑在醫院內傳播;因此,必須嚴格消毒器械、敷料,醫務人員及護理員勤洗手,認真執行無菌操作,患者應予隔離,其敷料應予焚毀。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疾患,去除誘發因素等。銅綠假單胞菌菌苗分多價和單價兩種,兩者對感染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與多價高效抗血清合用可以提高菌苗的免疫原性。其他如內毒素菌苗、OPE菌苗等以細菌組分制備的化學疫苗對保護同型菌株的攻擊也有一定作用。
16 流行病學
假單胞菌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土壤、淡水、海水、污水、動植物表面、各種蛋白質食物中均有存在。正常人體帶菌率較低,但皮膚尤其潮濕部位如腋下、會 *** 及耳道內以及呼吸道和腸道常可有該菌存在,在免疫低下、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是住院病人中帶菌率常升高。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常在醫院內發生,醫院內多種設備、器械及溶液中均曾分離到本菌,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給患者。泌尿科和外科的醫務人員手上常帶細菌,是傳播的重要原因,此外患者與患者的接觸也為傳播途徑之一。除院內感染外,銅綠假單胞菌還可引起與醫院環境無關的感染,近年來對此已有更多的認識,它已成為足穿刺感染、心內膜炎、濫用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兒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膚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戰傷感染的常見致病菌。
治療綠膿桿菌感染的中成葯
- 愈傷膏
不得檢出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功能與主治:散瘀、消腫、止血止痛。用於淺表創傷,防止感染和促進傷...
- 麻子仁丸
物,增強大腸蠕動而導瀉,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皮膚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 烏梅丸
作用。當歸煎劑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白喉桿菌有抑製作用,同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
- 六味地黃丸
、肺炎球菌、副傷寒桿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等多種細菌及真菌均有抑製作...
- 更多治療綠膿桿菌感染的中成葯
綠膿桿菌感染相關葯物
- 復方妥布黴素滴眼液
的抗菌活性與慶大黴素相似,對多數革蘭陰性桿菌及綠膿桿菌有良好作用,對葡萄球菌屬不產酶株的MIC<0....
- 復方爐甘石外用散
止痛、收斂止癢、促進傷口癒合作用。用於皮膚及傷口感染,滲出性濕疹,體錶慢性頑固性潰瘍及燒傷、燙傷等。...
- 甲紫溶液
。【葯代動力學】【適應證】用於皮膚和粘膜的化膿性感染、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於燙傷、燒傷等。【用...
- 復方爐甘石外用散
止痛、收斂止癢、促進傷口癒合作用。用於皮膚及傷口感染,滲出性濕疹,體錶慢性頑固性潰瘍及燒傷、燙傷等。...
- 磷黴素鈣片
Ⅱ 介入放射學簡介及詳細資料
綜述
簡介
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診斷學、選擇或超選擇性血管造影、細針穿剌和細胞病理學等新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兩個基本內容:①以影診斷學為基礎,利用導管等技術,在影像監視下對一些疾病進行非手術治療。②在影像監視下,利用經皮穿剌、導管等技術,取得組織學、細菌學、生理和生化資料,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可以這樣理解: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醫學的引導下,為現代醫學診療提供了新的給葯途徑和手術方法。與傳統的給葯途徑和手術方法相比較,更直接有效、更簡便微創。
我國發展
介入放射學是近80年代初傳入我國,並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症(各種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且簡便、安全、創傷小、合並症少、見效快。它是在影像學方法的引導下採取經皮穿刺插管,對患者進行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擴張成形等"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由於其在疾病診療方面擁有傳統的內、外科學不具備的(具有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症發生率低;多種技術的聯系套用簡便易行)等獨有特點,在現代醫療診治領域已迅速確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葯管理局三大部委聯合召開"中國介入醫學戰略問題研討會"正式將介入治療列為與內科、外科治療學並駕齊驅的第三大治療學科,稱之為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可以預見,隨著介入醫學的不斷發展,該學科將會象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一樣,細分為神經介入科、心臟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與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復機會,日益成為人們選擇性治療的首選方法,倍受患者關注和歡迎。
發展史
國外
在國外始於60年代,大多是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目前它不但用於血管系統疾病和出血的治療,並廣泛用於其他系統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介入放射學理論與實踐》
(1)最早Lussenhop和Spence在X線引導下套用導管栓塞了一例AVM。
(2)1964年 Dotter和 Judkin推出一種經皮穿刺共軸擴張導管系統,擴張周圍血管直到血管再通,但由於並發出血和栓塞機會多,沒能推廣套用。
(3)1973年 Gruntzing發明雙腔帶囊擴張導管,達到擴張狹窄血管的目的,從而使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得到發展。
(4)在心臟介入治療方面,1966年 Rashkind創導心房間膈開口術,1967年 Postmann套用PDA關閉術,20年來發展到治療 ASD、 VSD關閉術,肺動脈瓣狹窄擴張,肺 AV瘺栓塞等。
(5)在治療腫瘤方面,1972年Rosch對肝、腎惡性腫瘤進行栓塞,70年代 Maddison和 Spigos對脾進行部分栓塞治療脾亢。
(6)1969年 Kaude經皮肝穿作膽道外引流,1978年 Hoevels作膽道內外引流及內支架治療膽道狹窄。
(7)1970年 Christoffersen和1972年 Oscarson在X線或CT、超聲引導下行實質臟器的細針穿刺活檢,膿腫引流等。
國內
(1)1973年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山醫院在國內首先報導經皮穿刺插管術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的試驗。
(2)1978年上海華山醫院趙偉鵬和陳星榮報告套用國產穿刺針,導管做腎動脈造影。
(3)1982年上海華山醫院首先報告PVA治療一例股動脈狹窄。
(4)1983年北京宣武醫院報告10例套用PTA治療腎動脈狹窄。
(5)1986年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阜外醫院、中國醫大武漢第三醫院報告套用雙腔氣囊治療腎動脈狹窄。
(6)1980-1985年上海華山醫院報告腎動脈栓塞治療腎癌,中山醫院林貴套用不同栓塞劑栓塞肝、腎動脈的試驗研究,武漢醫學院馮敢生等套用中葯白芨作栓塞劑的試驗研究,他們的研究開創了介入放射學的祖國傳統醫學相結合的新途徑。林貴、孫大、彭勃等報告肝動脈栓塞治療肝癌,動脈栓塞治療脾亢及超選擇頸外動脈栓塞術等。
(7)1981年上海中山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報導經皮穿刺膽道造影及膽汁外引流(PTCD)1985年報導經皮插管引流治療腹腔膿腫,肝膿腫,腎盂引流及經T管網籃取石等。
(8)1984-1986年報告在X線,B超,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術,對單純依靠影像難以確診的病變提供了病理學證據。
(9)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78年開始做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同年開展了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大咯血,是國內開展較早的單位之一。
治療方法
介入放射學治療70年代後在國外十分風行,形成了放射學的新領域。近幾年來,在我國也正在崛起,並在腫瘤治療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不可缺少的新的治療方法。現常用的方法如下:
(1)經動脈灌注抗癌葯物 由動脈內注入抗癌葯物,使腫瘤內葯物濃度比一般周圍靜脈給葯要高得多,使療效明顯提高,而全身不良反應明顯減輕。它適用於治療肝癌、肺癌,也用於治療頭頸部腫瘤、胃癌、膽管腫瘤、胰腺癌、盆腔腫瘤及四肢惡性腫瘤。
(2)動脈栓塞療法 將導管插入腫瘤的供血動脈內,選擇適當的栓塞劑,填塞供血動脈,截斷瘤體的血液供應,使瘤體梗死。它適用於肝、腎以及盆腔腫瘤的治療,也適用於腫瘤所致的出血緊急治療。
(3)經導管減壓術 它主要用於緩解腫瘤對膽管或尿道的壓迫所造成的梗阻症狀。由於此法比外科手術創傷小,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的患者,因而受到較廣泛的套用。
分類
簡述
介入放射學按目的可分為介入診斷學和介入治療學;按技術可分為:血管性介入放射學(葯物灌注;栓塞技術;成形支架;濾器技術等)和非血管放射介入學(穿刺活檢;引流技術;異物取除;腔道支架等);按臨床套用范圍可分為腫瘤介入放射學、非腫瘤介入放射學、神經介入放射學等等。雖然CT、MR、B超對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診斷價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診斷的金標准,尤其辨別出血管動脈、細小血管病變和血流的動態觀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在某些血管病、腫瘤的治療上介入治療已成為首選,如腎動脈狹窄,肝癌的治療等。特別是對血管外一些管道狹窄性病變的開通如食管、膽管、氣管、泌尿系狹窄甚至鼻淚管狹窄都有明顯療效。
介入放射學沙龍病例討論介入放射學的技術分類
一、血管介入放射學
亦稱介入性血管造影學(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診斷性血管造影的同時,自導管向血管管腔內注射葯物或某些物質或施行某種措施,以達治療目的。常用血管介入技術有三種。
1、血管內灌注葯物治療
(1)血管收縮治療 經導管向有關動脈內滴注加壓素,以控制胃腸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靜脈曲張出血、胃黏膜彌漫性出血及結腸憩室出血等等。
(2)腫瘤化療 導管留置於供應腫瘤的動脈,滴注化療葯物,使局部用葯濃度加大,避免或減輕化療引起的全身反應。
2、經導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經原血管造影的導管或特製的導管,將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內,一是治療內出血如外傷性臟器出血、潰瘍病、腫瘤或原因未明的臟器出血。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療腫瘤,因腫瘤循環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斷,以達控制腫瘤之生長,或作為手術切除的一種治療手段;亦可用於非手術臟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質於脾動脈分支內,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療脾功亢進,同時不影響脾臟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質如自體血凝塊、明膠海綿、無水酒精、聚乙烯醇、液體矽酮、不銹鋼圈、金屬或塑膠小球及中葯白芨等。
3、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60年代開始套用於動脈,使狹窄的血管擴張,70年代研製雙腔氣囊導管成功後,得到廣泛套用,多用於髂、股、膕動脈及腎動脈。腎動脈PTA(或PTPA)多用於腎源性高血壓,使狹窄腎動脈擴張,從而降低血壓。PTA亦可用於冠狀動脈,稱為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狀動擴張,以達到治療冠心病的目的。PTA使用的導管為帶膠囊的雙腔導管,將膠囊段置於狹窄血管處,囊內注入含有造影劑的液體,加壓至3~6個大氣壓,每次持續10-15o。加壓可重復3~4次,多數能使狹窄血管達到擴張的效果。
PTA多用於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血管,其機理是粥樣斑塊受壓,內膜和中層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寬。其他原因的血管狹窄,如多發性大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狹窄,有時也可用PTA治療。
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學
1、經皮穿刺活檢(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PNB)
使用細針(22~23號,外徑0.6~0.7mm)經皮直接穿刺身體各部位病變區,由於針頭有特殊裝置,便於取出病變的活檢標本。也可用細針直接抽吸病變的組織碎塊,再作活檢。
胸部PNB用以診斷肺臟、縱隔和胸壁病變,對肺內球形病籵及縱隔包塊的定性診斷有重要意義,准確率可達85%。較常見的並發症為氣胸、出血、但用細針的並發症甚少,腹部PNB套用較多,肝、膽、胰、脾、腎及腹後壁包塊均可,診斷准備性亦高;骨骼穿刺須用較粗骨穿針,可診斷骨腫瘤。此外還用於穿刺甲狀腺腫塊,眶內腫塊等等。
為保證針刺安全到達待查病變處,須用電視螢屏、CT、B超、及有關造影檢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
2、經皮穿刺引流
(1)經皮肝穿膽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PTCD或PTD)由於惡性(如膽管癌、胰頭癌)或良性(如總膽管結石)病變,引起肝外膽道梗阻,臨床出現黃疸。PTCD可行膽道內或膽道外膽汁引流,故而緩解梗阻,減輕黃疸,為根治手術提供有利條件。行PTCD前需先做經皮肝穿膽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確定膽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圍與性質。PTCD有內外引流之分,通過PTC的穿刺針引入引導鋼絲,而後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導鋼絲送進末段有多個側孔的導管,導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膽管內,其內口亦在該處,膽汁經導管外口連續引流,是為外引流;若導管通過梗阻區,留置於梗阻遠端的膽管內或進入十二指腸,膽汁則沿導管側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膽管或十二指腸,是為內引流。
(2)經皮腎穿腎盂造瘺術(Percutaneous transrenal pyelotomy) 主要用於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瘺術的導管將腎盂或輸尿管內結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造瘺術方法同上,使用細針經皮穿腎,進入腎盂,先做經皮順行腎盂造影(Percutaneous antigrade pyelography)觀察尿路形態、狹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後沿穿刺針送進引導鋼絲,再將導管插入,留置於腎盂內。
按臨床套用分類
1、血管性疾病:
(1)PTA +Stent治療血管狹窄。
(2)溶栓+PTA和(或)Stent治療血管狹窄。
(3)套用栓塞材料,鋼圈,內支架治療動脈瘤、AVM、動靜脈瘺,血管性出血。
(4)套用穿刺術+PTA+Stent治療門脈高壓症,布加氏綜合症。
(5)套用栓塞術或血管加壓素治療胃腸道血管出血。
(6)下腔靜脈濾器預防下肢、腹盆部血栓脫落。
2、心臟疾病:
(1)套用閉合傘治療ASD、VSD。
(2)套用鋼圈或粘堵劑治療PDA。
(3)套用球囊擴張治療肺動脈瓣、二尖瓣狹窄。
(4)套用PTA+Stent治療冠狀動脈狹窄。
(5)射頻消融治療心動過速。
(6)心臟起搏器治療各種心率過緩。
3、腫瘤:
(1)選擇性腫瘤供血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惡性腫瘤。
(2)經皮穿刺注入無水酒精、沸水治療惡性腫瘤。
(3)套用栓塞術治療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子宮肌瘤,骨肉瘤,鼻咽部纖維血管瘤等。
(4)熱消融治療肝癌,肺癌。
4、非血管性疾病:
(1)套用PTA+Stent或單純PTA治療消化道,泌尿道、膽道、氣道、鼻淚管狹窄。
(2)套用栓塞術或經輸卵管注入硬化劑治療宮外孕。
(3)套用擴張術治療輸尿管狹窄。
5、穿刺活檢術:
套用特製穿刺針抽吸或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按所套用的設備分類
1. 在X線透視引導下。
2. 在CT引導下。
3. 在B超引導下。
4. 在MRI引導下。
診療范圍
介入放射學診療范圍:一、全身各部位血管造影;二、各類腫瘤的治療:如肝癌、肺癌、食管癌、腎癌、胰腺癌、各種轉移性腫瘤及婦科腫瘤、骨腫瘤等;三、肝血管瘤栓塞術和肝、腎囊腫、膿腫抽吸硬化術;四、各種動脈瘤、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療及血管閉塞性疾病PTA或支架置入;五、非血管性管腔狹窄:食管良惡性狹窄、胃腸吻合口狹窄、膽道梗阻支架置入;六、子宮肌瘤、宮外孕、輸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七、各系統病變經皮細針穿刺活檢;八、其它:股骨頭壞死、脾功能亢進、消化道出血、婦產科急性大出血、支氣管擴張大咯血、腔靜脈濾器植入(預防或治療肺梗塞)。
所用器材和材料
器械
各種特製導管、導絲、穿刺針、血管鞘、球囊、活檢針。
材料
內支架、栓塞材料(水劑,粘膠,明膠海綿,真絲線段,各種特製微顆粒如PVA,可脫性球囊,鋼圈等)、濾器、引流導管。
存在問題
1、介入治療技術的規范化問題。
2、國產介入相關的器械,器具不能適應臨床工作和發展的需要,主要依靠進口。
3、介入治療的學術和專業水平在各地發展不平衡。
4、面臨微創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挑戰。
展望
縱觀我國介入放射學的發展歷程,可謂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據估計,我國幾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區已有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介入治療工作。從介入治療的數量和專業隊伍看,以腹部、胸部介入治療最多(約佔2/3),心血管和神經系統次之,其他各系統、部位的工作則較少。
同時,血管性介入治療又遠多於非血管性工作。當前介入治療技術已廣及全身各系統的多種疾病和病變,故可概括為介入醫學,它將成為同內科、外科並列的三大診療技術,而且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圖書信息
書 名: 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作 者:郭啟勇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8月1日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內容簡介
《介入放射學(第3版)》內容簡介: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教育及醫療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體現出其重要意義,這也是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醫學教材的編寫是提高醫學教育水平、強化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隨著醫學分科越來越細致化、專業化,各領域醫學分支均需要相應的教材來保證並促進自身的進步,正是基於這樣的精神,2000年第1版《介入放射學》教材編寫完畢,在10餘年來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大力支持,達到了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目的,促進了介入放射學教育自身及本領域醫療人才的迅速發展。
介入放射學是在影像診斷領域里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學科,也是醫學領域里發展速度最快的學科之一,10年來,介入放射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相關的技術、理念也隨之不斷完善和發展。本書總結了第1版教材的成功經驗,在詳盡介紹了介入放射學相關器材、葯物,尤其是近年來得到廣泛套用的全新器材和葯物的基礎上,繼續將穿刺引流術、血管栓塞及灌注術、管腔成形術作為三大基礎介入放射學治療技術進行闡述,著重介紹各種介入方法的概念、具體操作方法、適應證、並發症和臨床套用,即使學生掌握操作要領,又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去解決臨床具體問題。同時介紹了一些值得嘗試的新方法,進一步開拓讀者的視野。體現了醫學教材"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辨證統一的指導思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簡史
一、世界介入放射學發展簡史
二、我國介入放射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介入放射學所需器材
一、影像監視設備
二、使用器材
第三節 介入放射學使用葯物
一、血管收縮與擴張葯物
二、止血與抗凝、溶栓葯物
三、抗腫瘤葯物
第四節 栓塞物質
一、生物栓塞物質
二、海綿類
三、簧圈類
四、可脫落球囊
五、組織壞死劑
六、微粒、微球、微囊類
七、碘油
八、中葯類
九、物理因素
十、黏膠類
第五節 介入放射學的分類與范疇
一、按照介入放射學方法分類
二、按照治療領域分類
三、介入放射學的范疇
第六節 介入放射學地位與未來
一、在放射學界的地位
二、在醫學界的地位
第二章 經皮穿刺引流術
第一節 器材與操作技術
一、器材
二、操作方法
第二節 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第三節 不良反應及並發症
第四節 臨床套用
一、膽道梗阻
二、泌尿道梗阻
三、腎囊性病變
四、肝膿腫
五、腹腔和盆腔膿腫
第三章 經導管血管栓塞與灌注術
第一節 經導管血管栓塞術
一、栓塞術的治療機制
二、栓塞器材及栓塞物質
三、操作技術
四、適應證和禁忌證
五、栓塞反應及並發症
六、臨床套用
第二節 經導管葯物灌注術
一、基本原理
二、器材與方法
三、IAI中常用化療葯物
四、臨床套用
第四章 經皮經腔血管成形術
第一節 治療機制
一、球囊血管成形術機制
二、支架血管成形術機制
第二節 器材與操作技術
一、球囊血管成形術器材與操作技術
二、支架血管成形術器材與操作技術
第三節 適應證與禁忌證
一、球囊血管成形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二、支架血管成形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第四節 不良反應與並發症
一、球囊血管成形術的不良反應與並發症
二、支架血管成形術的不良反應與並發症
第五節 再狹窄與防治
一、球囊血管成形術的再狹窄
二、支架血管成形術的再狹窄
三、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的防治
第六節 臨床套用
第七節 其他血管成形術簡介
一、經皮雷射血管成形術
二、經皮機械性動脈內膜切除術
第五章 非血管管腔成形術
第一節 治療機制
一、氣道成形術
二、消化道成形術
三、膽管成形術
四、尿道成形術
五、輸卵管成形術
第二節 器材與操作技術
一、非血管管腔成形術所需器材
二、操作技術
第三節 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氣道成形術適應證與禁忌證
二、消化道成形術適應證與禁忌證
三、膽道成形術適應證與禁忌證
四、尿道成形術適應證與禁忌證
五、輸卵管再通術適應證與禁忌證
第四節 不良反應及並發症
一、氣道成形術並發症
二、消化道成形術並發症
三、膽道成形術並發症
四、尿道支架並發症
五、輸卵管再通術並發症
第五節 臨床套用
一、食管狹窄
二、氣管支氣管狹窄
三、胃、十二指腸支架術
四、結腸、直腸支架術
五、膽管狹窄
六、輸卵管阻塞
七、前列腺段尿道支架術
第六章 其他介入治療技術
第一節 經皮異物取除術
一、經皮心血管腔內異物取除術
二、經皮軟組織內異物取除術
第二節 下腔靜脈濾器的置放
一、概述
二、常用濾器
三、腔靜脈濾器的選擇
四、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
五、臨床套用
第三節 脊柱良惡性疾病的介入治療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介入治療
二、經皮椎體成形術
三、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
第七章 腫瘤介入及綜合治療
第一節 原發性肝癌
一、概述
二、病因與病理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
四、肝癌的介入治療
五、肝癌並發症的介入治療
六、其他綜合治療
第二節 膽管癌
一、概述
二、病因與病理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
四、膽管癌的介入治療
第三節 肝血管瘤
一、概述
二、病因與病理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
四、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療
第四節 子宮肌瘤
一、概述
二、病因與病理
三、臨床表現與診斷
四、子宮肌瘤的介入治療
第五節 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一、概述
二、器械
三、套用范圍
四、常見臨床套用
第八章 周圍血管疾病的綜合介入治療
第一節 主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
一、主動脈狹窄擴張術
二、主動脈瘤血管腔內修復術
第二節 腎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
一、臨床簡介
二、適應證與禁忌證
三、介入治療技術
四、療效
五、並發症及其防治
第三節 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療
……
第九章 神經系統疾病的綜合介入治療
第十章 肝硬化的綜合介入治療
第十一章 介入診斷學
名詞索引
Ⅲ 選擇性動脈造影的操作方法及程序
1.術前准備
(1)向患者說明術中需與醫生配合的事項,向家屬解釋術中可能出現的並發
症,簽署手術同意書。
(2)葯物:消毒用碘伏,1%利多卡因,肝素鹽水,造影劑及搶救葯品。
(3)動脈穿刺針和擴張器鞘管套裝,左冠狀動脈造影導管和右冠狀動脈造影導
管,常用Judkins、Amplatz型導管及共用型導管等,指引導絲。
(4)三聯三通板,壓力套裝,注射器。
(5)心電監護儀,除顫器,臨時起搏系統,氣管插管,輔助通氣設備。
2.手術方法
(1)血管入路:可採用股動脈、橈動脈或肱動脈等入路。
(2)Seldinger法經皮穿刺動脈並置入動脈鞘管,酌情給予肝素2000~3000
U,高凝狀態或操作時闖延長(超過lh),可追加肝素。經常抽吸動脈鞘側管,觀察
有無血栓阻塞。
(3)在X線透視下和導引鋼絲引導下將導管送至升主動脈中部,不要過深,以
免在不知情的狀態下進入冠狀動脈。導管到位後取出導絲,排除空氣,連接三聯三
通,觀察壓力曲線,確認壓力曲線顯示良好。
(4)通常先行左冠狀動脈造影,一般取正位或左前斜位,將左冠造影導管沿主
動脈壁向下滑行至左冠竇內,多數情況下導管前端會自動跳進左主幹內。這時應
先確認壓力曲線無異常變化,再注射少量造影劑確認導管的位置是否合適(避免過
深或導管尖端過度頂壁)。若未進入左冠脈,可輕微旋轉配合提送導管使之進入。
確認導管位置合適後,轉動C形臂,以多種體位造影觀察左冠狀動脈。常用體位
包括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後前位及頭位、足位成角投照。
(5)右冠狀動脈造影通常取左前斜位。將右冠狀動脈造影導管沿主動脈壁向
下送至右冠狀竇內,順鍾向旋轉導管,觀察壓力及導管跳動,結合注射造影劑以判
斷導管是否進入右冠狀動脈匿。確認導管位置合適後,轉動C形臂,以多種體位
造影觀察右冠脈。常用體位包括左前斜位及右前斜位。
(6)檢查結束後,拔出動脈鞘管,局部壓迫止血,通常需要壓迫15~25min,加
壓包紮。可酌情使用血管閉合裝置。
(7)經橈動脈行左冠狀動脈造影可以選擇Juakins左(JL)或Amplatz左型導
管(AL)。AL比較容易操縱,可以在導絲的引導下進入左冠竇內,邊逆鍾向轉動
導管,邊推送導管,使之接近左冠狀動脈口,然後順時針扭動導管,一般情況下導管
會自動跳入左冠狀動脈口。如果過深,可以再逆時針轉動使導管頭從左主幹內後
退。右冠狀動脈造影可以選用多用途導管,Judkins右(AR)或AL導管。AL導管
也可以在做完左冠狀動脈後轉過來做右冠狀動脈,一根導管做兩個冠狀動脈,不用
交換導管。近年來專門設計的左右冠狀動脈共用型導管,也廣泛應用,用一根導管
完成左、右冠狀動脈造影。
3.術後處理
(1)對局部壓迫止血的患者,穿刺側肢體制動10--—24h,沙袋壓迫6h。24h
內嚴密觀察患者的症狀、生命體征、心電圖、穿刺部位及末梢循環狀況。
(2)鼓勵患者飲水或予以靜脈補液,促進造影劑排泄。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
4.並發症及處理
(1)心律失常:常見有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室性早搏等,與冠狀動脈內注
射造影劑有關,多為一過性,可囑患者咳嗽,以加快心律恢復。少數緩慢性心律失
常患者須用阿托品,甚至起搏治療。嚴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
動,多與導管嵌頓冠狀動脈有關。應盡快調整導管位置或撤出導管,經上述處理不
能終止的嚴重心律失常應使用葯物或立即電復律治療除顫。
(2)急性肺水腫或心力衰竭加重:應終止檢查並立即搶救。
(3)猝死:猝死通常與左主幹急性閉塞有關,應盡量避免導管操作嵌入或損傷
左主幹,一旦發生,應在心肺復甦的同時進行緊急血管重建治療。
(4)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主要是因為血栓或斑塊脫落入冠狀動脈或導管損傷冠
脈,阻塞較大的冠狀動脈或分支所致。也可發生於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根
據阻塞的血管不同及臨床表現,考慮保守或緊急皿管重建治療。
(5)栓塞:包括空氣栓塞、血栓栓塞或斑塊脫落栓塞等。根據栓塞的程度和部
位不同,其後果有差異,最嚴重的栓塞是腦動脈栓塞和冠狀動脈栓塞。為預防其發
生,應注意將導管內及三聯三通和接頭處的氣泡全部排盡;操作應盡量輕柔,嚴格
按照規范,對於高危患者應充分抗凝。一旦發生,可根據具體情況相應處理。
(6)冠狀動脈夾層,較易發生在右冠狀動脈。
(7)冠狀動脈痙攣。
(8)導管打結及導管、導絲斷裂:避免過度轉動和推送導管,為預防導管打結應
在X光透視下推送導管。導管、導絲斷裂時,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採取相應措施,盡
量減少所造成的損害。
(9)心肌穿孔:應立即終止手術。有心臟壓塞時,進行心包穿刺抽液或心包引
流,密切觀察血壓及心影變化。若破損較大、出血不止,應緊急外科手術修補。
(10)與造影劑有關的並發症如過敏反應、心力衰竭及造影劑腎病:盡量使用非
離子型造影劑,並盡量減少造影劑用量。發生造影劑過敏者給予苯海拉明,對嚴重
過敏反應者還應使用腎上腺素、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氫
化可的松治療,必要時給予呼吸循環支持。對於過敏高危患者術前給予抗過敏葯
物(糖皮質激素、苯海拉明等),腎功能不全者酌情補液,對肺水腫和腎功能衰竭者
可給予利尿劑。
(11)與血管穿刺有關的並發症:出血、血腫、感染和血栓。應熟悉穿刺局部的解
剖結構,正確選擇穿刺部位,盡量避免穿刺時的血管損傷,同時注意穿刺部位的消
毒和無菌技術操作。
Ⅳ 心臟造影術後多久恢復
心臟造影術後多久恢復,一般來說,冠狀動脈造影後24小時需要卧床休息,冠狀動脈造影後3—5天就可以恢復了。
「心臟造影是常用的一種微創診療技術,一般情況下是指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先行上肢的橈動脈或下肢的股動脈穿刺。然後由穿刺點置入動脈鞘,再通過動脈鞘引入造影導管,將造影導管通過血管通路送到心臟的冠狀動脈。
臨床中並不存在心臟造影以後多久恢復這樣的問題。心臟造影術其實只是一個檢查,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少。具體的影響有多大取決於血管入路,常規有橈動脈和股動脈入路。
橈動脈入路的冠脈造影,在造影當時就可以步行回到病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橈動脈壓迫器的取出,大概要6個小時左右,這段時間要密切關注,關注穿刺點有沒有出血、血腫等情況。
Ⅳ 開展介入治療取放濾網的應配備哪些設備醫院資質
介入治療使用的器材種類繁多,且隨著新技術的發明和醫療器械工業的發展,新的器材不斷涌現。下面僅介紹最基本的器材。
1.穿刺針:介入治療的基礎器材。穿刺針一般由銳利的針芯和外套管構成,根據用途的不同也可以是2層以上的外套管,或是中空的穿刺針。
穿刺針
2. 導管:造影導管、引流導管、溶栓導管、球囊導管等。
導管
3. 導絲:有超滑導絲、超硬導絲,超長的交換導絲、中空的溶栓導絲等。
導絲
4. 導管鞘:為了架起體外與血管腔的橋梁,便於進出導絲導管等,避免損傷血管。
導管鞘
5.支架:用於對狹窄管腔支撐以達到恢復管腔開通功能之用。廣義上可以分為內涵管和金屬支架,狹義的支架,僅指金屬支架。
支架
6. 其它:根據介入治療的不同要求還有很多特殊器材,如用於防止靜脈血栓脫落造成肺梗塞的腔靜脈濾器,用於取異物或結石的網籃,用於腫瘤穿刺治療用的激光、微波、射頻、冷凍等器材,用於治療血栓的旋切導管等。
二、設備
1. X線透視 是介入放射學傳統的、基本的監視手段,應用歷史最早,適用范圍最廣泛。目前應用影像增強器可使圖像清晰明亮,X線輻射量明顯減少。DSA利用計算機技術消除了骨骼、軟組織對於注入血管系統對比劑影像的影響,提高了血管顯示的清晰度,並減少了對比劑的用量,是目前血管腔內治療首選的監視導引方法。
DSA設備
血管造影和膽管造影
2. 超聲 具有方便、實時、經濟、無輻射的優點。特別適於肝脾腎、胸膜病變、乳腺、體腔積液以及其他體表軟組織病變的穿刺定位。但受聲學成像的特點制約,超聲檢查易受骨骼、氣體等因素影響,適合掃查的目標還會出現相對的盲區(如肝臟緊貼膈下的部位等),另一方面,由於探頭對於靶器官的位置千變萬化,對於操作者的經驗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超聲斷層成像的特點,造成對臟器的整體觀較差。
超聲引導
3. CT 比X線影像CT斷層影像能夠使病灶組織的細節顯示的更加清楚,CT在非超聲監視適應證的非血管穿刺技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肺內病變的活檢、顱內出血穿刺抽吸減壓治療等。
CT引導
4. MRI 磁共振作為特殊的介入放射學監視設備,由於沒有射線損傷,觀察范圍大,組織解析度高,近年來出現的開放型MR和透視技術,方便了介入治療的操作,並且可以達到實時監視的程度,故越來越被臨床所認可,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雖然現在由於設備的普及程度、性能和專用無磁性介入放射學器材開發程度所限,尚未在臨床得到廣泛使用,但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MR引導
歡迎關注腫瘤介入劉醫生
後續介入治療--Seldinger穿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