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模型
擴展閱讀
七公分的菊花桃什麼價格 2024-03-29 16:31:14
低成本創業怎麼開 2024-03-29 16:15:07
查詢費用的電話是多少 2024-03-29 16:04:00

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模型

發布時間: 2022-09-30 19:25:40

A.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如下:

1、緙絲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B.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2、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4、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6、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

7、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來完成。

8、《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新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來的形式豐富而又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游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蘊藏著美的因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漳灣福船承其衣缽,特徵鮮明,一脈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種瀕將消亡的民間手工技藝,堪稱中華絕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術曾在溫州地區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陽坑鎮東源村王姓家族傳承的木活字印刷術已成為我國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極少數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明證,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

(2)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模型擴展閱讀:

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韓國濟州島召開的會議上,義大利南部負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薩製作(Neapolitan pizza-making)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評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C.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D.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E.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揚州牙刻

揚州牙刻作品小中見大,以刀痕再現筆墨意趣,神韻超出方寸之外。牙刻藝人在象牙上書畫,橫豎點捺、皴擦烘染、干濕肥瘦、意隨刀至,一刻而就,落墨而畢。

不僅以細微見功力,更重要的是筆法有致,刀到之處濃淡粗細,陰陽向背均有體有勢,由於象牙微刻字跡很小,刀尖的轉動不能筆筆窺見,施藝者常以腕力把握為主,目力為次,刻制時屏息靜氣,一氣呵成,以自身扎實的書法、繪畫功底,以鐵筆再現書畫水墨韻味,神韻盎然,堪稱絕妙。

2、崑曲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曲亦稱昆劇、崑腔。明初產生於江蘇蘇州、崑山一帶,創始人顧堅在對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整理和改進的基礎上形成了崑曲的雛形——「崑山腔」。為當時四大聲腔之一,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

3、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將「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運用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4、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項目。

該技藝是以木匠領銜,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建工種於一體的建築技藝,能巧妙運用各種營造手法,使山石、水池、花木、亭榭等在有限的空間內步移景換、變化無窮、賓主分明,具有色調和諧、結構緊湊、製造精巧和布局機變等特徵,尤以奇巧的梁架結構、精美機變的腰檐轉角最具特色,給人以「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感。 「金剛腿」和石門框結構的設計,體現了香山幫匠人的匠心獨運。

5、蘇綉

蘇綉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為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蘇綉起源於蘇州,是四大名綉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蘇綉以蘇州刺綉研究所的高新區的鎮湖鎮(現改為街道)刺綉最為有名。鎮湖是蘇綉的主要發源地,蘇綉中的八成產品來自鎮湖。

F.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5項。

1、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鑼鼓書

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區流傳民間曲藝之一,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有著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堪稱曲藝的傑出代表。在當地家喻戶曉,影響甚廣。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錦細鑼鼓

是上海泗涇地區的吹打藝人們吸收了崑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不斷打磨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距今已近300年的歷史。於2008年6月成為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4、上海道教音樂

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並具有江南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餘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5、上海龍華廟會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6、嘉定竹刻

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點和傳統技藝。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徐行草編

徐行古鎮是江南著名的草編之鄉,黃草草編是上海嘉定徐行的傳統手工藝品,上海嘉定區勞動人民利用黃草桿莖編織成玲瓏精緻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為一方名產,其黃草編織歷史悠久,飲譽中外。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G. 河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1、 花木蘭傳說(虞城縣) 2、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 3、 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 4、 白蛇鬧許仙傳說 (鶴壁市淇濱區) 5、 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遂平縣) 6、 柳毅的傳說 (衛輝市) 7、 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 8、 邵原創世神話群 (濟源市邵原鎮) 9、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 (固始縣) 10、 愚公移山傳說 (濟源市) 11、 趙氏孤兒傳說 (溫縣) 12、 大禹神話傳說 (禹州市) 13、 王莽攆劉秀傳說 (西平縣、遂平縣) 14、 靈寶黃帝傳說 (靈寶市) 民間美術(9項) 1、 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 黃河澄泥硯 (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 3、 汴京燈籠張 (開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縣) 5、 農民畫 (舞陽縣、汝南縣) 6、 虢州石硯 (靈寶市) 7、 秦氏絹藝 (滑縣) 8、 方城石猴 (方城縣) 9、 民間剪紙 (陝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民間音樂 (13項) 1、 板頭曲(南陽市) 2、 中州箏派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籌音樂 (許昌市) 4、 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嗩吶 (沁陽市) 7、 大銅器 (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8、 河南盤鼓 武陟縣、開封縣) 9、 官會響鑼 (項城市) 10、 軋琴 (舞鋼市) 11、 信陽民歌 (信陽市) 12、 鄭王詞曲 (沁陽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峽縣) 民間舞蹈(13項) 1、火龍舞 (孟州市) 2、蘇家作龍鳳燈 (博愛縣) 3、高抬火轎 (沁陽市) 4、齊天聖鼓 (靈寶市) 5、回民秧歌 (項城市) 6、大仵民間舞蹈 (柘城縣) 7、跑帷子 (湯陰縣) 8、花挑舞 (固始縣) 9、艾庄銅器舞 (許昌縣) 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 11、麒麟舞 (蘭考縣、睢縣) 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 (商城縣) 13、雙人旱船舞 (臨穎縣) 民間戲劇及曲藝(28項) 1、 豫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2、 曲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 越調(周口市) 4、 大弦戲(滑縣、濮陽縣) 5、 羅卷戲 (汝南縣、滑縣、內黃縣、通許縣*、范縣、鄧州市) 6、 目連戲(南樂縣) 7、 道情(太康縣) 8、 宛梆(內鄉縣) 9、 四平調(商丘市、濮陽縣) 10、 大平調(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1、 皮影戲 (靈寶市、羅山縣) 12、 杠天神 (新蔡縣) 13、 懷梆 (沁陽市) 14、 河洛大鼓(洛陽市) 15、 河南墜子(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16、 王屋琴書 (濟源市) 17、 灶書 (固始縣) 18、 絲弦道 (平輿縣) 19、 鑼鼓書 (三門峽市) 20、 清豐縣柳子戲 (清豐縣) 21、 河陽花鼓戲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縣) 23、 光山花鼓戲 (光山縣) 24、 南陽曲藝 (南陽市) 25、 扁擔戲 (新蔡縣) 26、 揚高戲 (三門峽市) 27、 二夾弦 (開封市、睢縣、滑縣、延津縣) 28、 落腔 (內黃縣、輝縣市、長垣縣、淇縣) 體育競技及雜技(2項) 1、東北庄雜技 (濮陽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陽縣) 手工技藝(13項) 1、 杜康釀酒工藝(伊川縣、汝陽縣) 2、 鈞瓷燒制技藝 (禹州市) 3、 鎮平玉雕工藝 (鎮平縣) 4、 泥咕咕 (浚縣) 5、 棠溪寶劍鑄造工藝 (西平縣) 6、 汝瓷燒制技藝 (寶豐縣、汝州市) 7、 唐三彩 (洛陽市) 8、 汴綉工藝 (開封市) 9、 太平車製作技藝 (平輿縣) 10、 五里源松花蛋製作技藝 (修武縣) 11、 武陟油茶製作技藝 (武陟縣) 12、 東岸桃核雕花工藝 (上蔡縣) 13、 寶豐酒釀造工藝(寶豐縣) 民俗節慶(6項) 1、「重陽節」民俗 (上蔡縣) 2、大營社火 (陝縣) 3、浚縣民間社火 (浚縣) 4、打鐵花 (確山縣) 5、地坑院民俗 (陝縣) 6、東西常罵社火 (靈寶市) 文化空間(10項) 1、 馬街書會 (寶豐縣) 2、 伏羲太昊陵祭典(淮陽縣) 3、 浚縣正月古廟會(浚縣) 4、 老子生日祭典 (鹿邑縣) 5、 帝舜傳說 (濮陽縣) 6、 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新鄭市) 7、 洛陽關林朝聖大典 (洛陽市) 8、 嫘祖祭典 (西平縣) 9、 火神祭祀 (商丘市睢陽區) 10、 中嶽古廟會 (鄭州市) 民間知識(8項) 1、 少林功夫(少林寺) 2、 太極拳(溫縣) 3、 八卦符號文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4、 洛陽牡丹栽培技藝 (洛陽市) 5、 洛陽水席 (洛陽市) 6、 開封又一新糖醋軟熘鯉魚焙面 (開封市) 7、 開封馬豫興桶子雞 (開封市) 8、 開封第一樓小籠灌湯包子 (開封市) 中醫中葯(5項) 1、洛陽正骨 (洛陽市) 2、百泉葯會(輝縣市) 3、針灸銅人 (河南省中醫葯管理局) 4、四大懷葯種植與炮製 (焦作市) 5、禹州中醫中葯炮製技藝 (禹州市)

H.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什麼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如下:

一、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9年,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I. 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非物質 文化遺產 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在歲月的變遷,人類的變化中,那些已經成為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了,時光蹉跎,歲月如梭,現如今的我們還在成長,而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需要保護起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鄭州文化 遺產。

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面積達1500平方,陳列展出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類的「非遺」項目,有雄偉壯觀的「小相獅舞」、流傳千年的「新密麻紙製作技藝」、豫中地區獨有的民間特色「猴加官」、中原民間的「布藝堆畫」、「麵塑」、「嵩山木雕」等展品展出。

民間傳說與技藝類則有古老神秘的「嵩山摸摸會」、傳統精湛的「古畫修復技藝」、中華名小吃「蔡記蒸餃」等,則是利用圖文並茂的展板展示。

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館長李桂玲介紹,展館囊括了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覽展示、製作表演、收藏培訓、動手操作、產品自選服務等功能,集中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將成為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首選之地,也將是鄭州市一座新的文化地標。

目前,鄭州市已建立起國家、省和市三級名錄體系,共公布四批,有14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149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鄭黃帝拜祖祭奠、超化吹歌、萇家拳、小相獅舞、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6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許由傳說、黃河澄泥硯、鬧閣、猴加官等40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人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J.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1、崑曲

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