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絲綢產品在廣交會哪個階段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絲綢產品在廣交會哪個階段

發布時間: 2022-07-27 01:32:32

A. 絲綢之路的發展一般分為幾個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

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

第二個階段,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開始策動對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第三階段,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

唐朝時,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後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第四階段,12世紀以後

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

(1)絲綢產品在廣交會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草原絲路: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時游牧文化交流的動脈,其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

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理環境中,溝通東西方交往極其困難。環境考古學資料表明,

歐亞大陸只有在北緯40度至50度之間的中緯度地區,才有利於人類的東西向交通,而這個地區就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所在地。這里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的核心地區,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鏈接點。

對於草原絲綢之路來說,大宗商品交換的需求起源於原始社會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中原旱作農業地區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製品,而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

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製品等。這種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系,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54]。因而草原絲綢之路則因其特點還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絲綢之路

B. 124屆廣交會什麼時候

124屆廣交會是在2018年10月15日。

2018年10月15日,第124屆廣交會開幕。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1957年創辦的廣交會,打開了新中國對外交往的大門,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展覽面積達到118.5萬平米,展位總數60645個,境內外參展企業超過25000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品牌展位進一步增加,較上一次品牌展位評審增長了3.2%,企業達到2297家;結構繼續優化,既保留了一批發展穩定、實力較強的老品牌企業,又吸納了一批新興企業,品牌企業的示範作用進一步增強。

2、展區的結構進一步優化。擴大了家電、餐廚、家居等展區,設置多功能的展覽現場活動區域,在各展區深入推進展品的專業化分區。

3、繼續提升多功能綜合平台作用。通過智慧廣交會的建設,打造智慧服務、預展平台、供采對接、廣交會認證、企業推廣、智慧商旅六大核心業務模式,全面提升全渠道、一站式、線上線下同步服務的水平。為展客商提供涵蓋展前、展中、展後的智能化、全天候的外貿促進平台。

4、論壇的功能進一步加強。本屆廣交會將舉辦20場高品質會議論壇,比如將在第一期舉辦廣交會國際貿易發展論壇,第三期舉辦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8年秋季)解讀發布會等等,為展客商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平台。

2018年11月4日,第124屆廣交會閉幕,本屆廣交會共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189812名采購商到會,累計出口成交2064.94億元,均同比下降1%左右。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成交96.3億美元,增長2.7%,占總成交額的32.3%。

(2)絲綢產品在廣交會哪個階段擴展閱讀:

廣交會的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在美國提議下,一個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的國際組織「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在巴黎秘密成立;1951年,美國又操控聯合國通過對中國實行「禁運」提案。

為了打破封鎖、發展對外貿易、換取國家建設急需的外匯,新中國對此堅定不移。因此,在近臨港澳、有著悠久對外貿易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的廣州創辦廣交會,成為不二選擇。

1957年4月在廣州創辦的廣交會最早稱為「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周恩來總理提議簡稱為廣交會。

廣交會成為新中國沖破西方經濟封鎖與政治孤立、打開通向世界大門、與各國平等互利、互通有無、對外貿易的時代窗口。

廣交會歷經61年改革創新發展,經受各種嚴峻考驗從未中斷,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展示了中國形象和發展成就,是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優質平台,是貫徹實施我國外貿發展戰略的引導示範基地。

已成為中國外貿第一促進平台,是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縮影和標志。截至第123屆,廣交會累計出口成交約13237億美元,累計到會境外采購商約842萬人次。

目前,每屆廣交會展覽規模達118.5萬平方米,境內外參展企業近2.5萬家,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萬名境外采購商與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C. 簡述我國絲綢的歷史發展過程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晚清時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佔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佔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中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D. 絲綢什麼時候傳入西方

從考古發現的資料來看,20世紀40年代,在位於南西 伯利亞阿爾泰山北側的巴澤雷克墓地出土了刺綉和織錦,墓 地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間;新疆托 克遜阿拉溝墓地發現的菱紋羅等絲織物屬於戰國時期;20 世紀初葉以來,在塔里木盆地的古代遺址中出土了漢代的各 種絲綢;在原蘇聯克里米亞出土的漢綺,時代約在公元1世 紀;在羅馬帝國東方行省帕爾米拉(Palmyra,今敘利亞境 內)和其本土義大利也發現了漢綺。
由此說明在戰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開始走向世界,而羅馬的絲綢應該是通過歐亞草 原傳入歐洲的。此外,學者們還根據「賽里斯」(Se
res,意為「絲 國」)的稱呼來討論絲綢西傳的時間。
一般認為,在公元前 3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可能已經傳到了大夏(即吐火羅,在今 阿富汗北部)。 當張騫通西域返回長安後(前126),絲網 不斷運送到安息(在今伊朗境內)、大夏之時,羅馬人也可 能有機會接觸到絲綢。
公元前53年,古羅馬執政官克拉蘇 率軍與安息人在卡爾萊大戰,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安息人突 然展開了色彩斑斕的絲綢軍旗。這些錦綉軍旗在正午的陽光 下鮮艷奪目,使疲於應戰的羅馬軍團眼花繚亂,陣腳大亂, 最終慘敗。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些絲綢軍旗就是羅馬人見 到的最早的絲綢織品。卡爾萊戰役後,絲綢很快就深入到羅馬人的社會生活 中,但羅馬人獲取絲綢的途徑還很有限,因此絲綢在羅馬與 黃金等價,只有少數貴族婦女能穿上它相互炫耀。
公元1世 紀中葉,貴霜帝國崛起並戰敗安息,其領土西達鹹海,羅馬可通過貴霜得到絲綢。 公元3世紀初,安息和貴霜相繼衰 落,波斯薩珊王朝又興起了。薩珊王朝由於地處東西交通的 要沖,控制著陸路和海路的交通線,因而成為中國絲綢的貿 易壟斷中心,羅馬只能通過薩珊王朝購買絲綢。
在公元3至4世紀時,羅馬帝國的拜占庭、敘利亞、埃 及是主要的紡織中心,羅馬人最初只是將中國的素色絲綢拆 散,再織成有本地特色的供上層社會使用的綾綺。 後來波斯 珊薩王朝也從事絲綢紡織,其中波斯錦還流傳到了中國。
大約在公元5至6世紀,蠶種就傳到了於闐,隨後又相 繼傳到了印度和波斯。由於蠶種外傳,而地中海沿岸、波斯 和中亞一些地區適合種桑養蠶,他們的養蠶業迅速發展,伴 隨而來的是繁榮的絲織業。到阿拉伯帝國時期,波斯已成為 帕米爾以西最大的絲綢生產和銷售國,同時也是繼中國之後 的世界第二個絲綢生產大國,中國在桑蠶絲綢方面的霸主地 位開始動搖。
綜上所述,不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證明中國 的絲綢從發明到走向世界,有著比較清晰的歷史脈絡,在很長的時段里,中國又是世界上唯一從事絲織手工業的國家, 所以中國對人類物質文明的這一貢獻,早就為世界所公認。

E. 關於今年廣交會的問題

第98屆廣交會紡織服裝展區工作總結(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

第98屆廣交會紡織服裝館攤位共計4245個,參展企業2342家。紡織商會在商務部和大會統一領導和布署下,經過全體參展會員企業的共同努力,順利地完成了紡織服裝展區的各項工作。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成交情況
今年是紡織品配額取消的第一年,由於美歐設限,前10個月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大多經歷了搶定單、搶出口、滯港和開工不足等曲折和困難。在本屆交易會開幕之前,中美紡織品貿易第6次磋商失敗,為本屆交易會參展企業接單平添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美國到會客商明顯減少,客商和企業下單和接單都十分謹慎。截止10月20日,本屆交易會成交額為45.08億美元,與上屆相比下降了3.35%。其中,對美國成交5.46億美元,比上屆下降了38.88%;對歐盟成交17.07億美元,比上屆下降1.17%;對中東成交4.59億美元(含非洲國家),比上屆增長7.8%;對東盟出口1.24億美元,比上屆下降了1.74%。本屆交易會成交增長較快的是台灣、俄羅斯和日本,分別增長63.54% 、51.76%和49.28%,對澳大利亞、韓國、香港和中東成交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分別增長16.26%、12.38、9.34%和7.8%。
1、到會客商的特點
據企業反映,本屆交易會到會客商不多。由於中美紡織品貿易第6次磋商失敗,美國到會客商大幅減少。同時時值穆斯林齋月,中東、非洲等穆斯林地區客商也較往屆明顯減少。此外,國內及周邊有多個展覽會同時舉行,如上海的面輔料展、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及廣州周邊的服裝服飾節,也分流了部分客商。
2、成交情況及商品成交地區分布特徵
截止10月20日,紡織服裝館共成交45.08億美元,比97屆下降3.35%。其中紗線、織物及製品成交20.6億美元,比上屆增長4.41%;家用紡織品成交10.6億美元,比上屆增長7.99%;服裝成品類成交23.18億美元,比上屆下降9.84%。
主要成交地區中,對歐洲成交19.21億美元,占紡織品服裝總成交的42.63%,與上屆同比(下同)增長1.26%,居成交首位地區。其中,對歐盟成交17.07億美元,同比下降1.17%;列第二位的是亞洲,共成交13.66億美元,佔比30.31%,同比增長13.9%。其中對中東地區成交3.37億美元(不含非洲),同比下降0.71%。對東盟成交1.24億美元,同比下降1.74%;列第三位是美洲,對美洲地區成交8.71億美元,佔比19.33%,同比下降29.8%。其中對拉美下降15.29%,對北美下降32.47%;對其它地區的成交情況是,對非洲成交1.75億美元,佔比3.89%,同比下降1.43%;對大洋洲成交1.73億美元,佔比3.85%,同比增長17.87%。
3、各類商品洽談成交情況
本屆交易會參展企業品牌意識有較大提高,突出表現在布展水平和品牌產品質量的提高。在一層的品牌大廳,參展企業的整體布展水平比往屆又有了進一步提高,整個大廳明亮、通透、華麗。品牌產品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成為許多采購商關注的熱點。廣東的名瑞婚紗、上海協大的「SHARTEX」、上海絲綢的「LILY」、深圳的「富安娜」、等是本屆交易會紡織服裝館較為突出的品牌,受到客商追捧。此外,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摩維」面料、湖南華升的竹纖維系列產品、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的環保、抗皺純棉面料襯衫等,吸引眾多客商咨詢,成為成交新的增長點。從商品大類上看,棉花色布、人棉化纖布、滌棉花色布是面料的主要成交品種;床上用品、毛巾(浴巾)和裝飾用品是家紡的主打商品;服裝以棉製梭織、針織服裝成交最多;此外,牛仔布及系列服裝、羽絨服裝、童裝、毛皮復合材料服裝、仿皮服裝等也是熱銷品種。
4、各類企業成交情況
截止10月20日統計,在紡織服裝館成交的45.08億美元中,從企業性質看,國有企業成交19.41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43.06%,所佔份額比上屆下降,但依然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第一主力;外資企業成交4.82億美元,佔比10.69%;集體企業成交1.50億美元,佔比3.32%;私營企業繼續上屆的發展勢頭,成交10.56億美元,佔比提高到23.44%,成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生力軍;其他企業成交8.78億美元,佔比19.49%。
從企業類型看,生產企業成交18.58億美元,佔比41.21%;外貿企業成交23.4億美元,佔比51.91%;工貿企業成交3.07億美元,佔比6.8%。
5、今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存在的困難
美國是我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市場,與美國紡織品貿易磋商遲遲未達成協議,成為影響本屆廣交會最主要因素。據我會統計,截止10月,美國政府共受理了23項針對中國紡織品的設限申請,並已對其中的10項產品實施了數量限制。10月11日,美國業界再次向其政府遞交了對中國產棉製毛巾產品的設限申請。美國市場前景不明,明年對美出口是否還會出現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成為企業最為擔憂的問題。其次,企業普遍擔心人民幣繼續升值,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將受到進一步擠壓,有的企業甚至將因此面臨生存危機;此外,化纖原料價格居高不下,棉花價格逐漸走高,煤、電、油、運供應繼續緊張,大大地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參加本屆交易會的外商也反映,面料及部分家紡如毛巾的價格較以往高。以上因素使企業普遍對今年下半年出口形勢不樂觀,預計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也將有所回落。
面對種種不利因素,以及貿易摩擦的頻繁發生,唯有調整產品結構,提高附加值,建設自己的品牌,才能度過難關,持續發展,這已成為大多數參展企業強烈的共識。
據了解,很多企業在做貼牌生產的同時,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甚至不惜高薪從國外聘請設計師。事實上,一些有遠見的企業早就開始了品牌的打造,並顯現成效。上海絲綢的服裝品牌「LILY」,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敲開了時尚之都巴黎的大門,進入了法國中高級百貨店和專賣店銷售網路;珠海成路進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1998年才成立的民營企業,4年前,該企業確立了品牌建設的戰略,由於配額的限制,該企業將市場定位在中東和俄羅斯等市場,專做男性休閑服裝,該公司有30多人的研發隊伍,每年投入上百萬,其品牌「Beatit」在中東已有一定的聲譽。
為了規避配額限制,一些企業採取走出去戰略。或對外投資建廠,或在外合作經營,或收購品牌及銷售網路等多種方式,規避貿易風險,收集信息,拓展市場空間。廣東省紡、浙江中大、南京市紡、舜天、海欣、華源等一些大型企業都有在外投資項目。江蘇雲蝠在美國設立辦事處,減少貿易中間環節,直接進入了美國銷售網路。

二、本屆交易會我會在擴大成交方面採取的具體措施、經驗和體會
為了保證廣交會安全、順利的進行,保證企業與外商有一個安靜、祥和的洽談環境,我會在會前就做了大量准備工作,採取了有力措施。
1、積極做好館內的安全保衛工作,維護場館正常秩序。
2、進一步抓好紡織服裝館的特裝布展,以布展推品牌、以品牌促成交。
對本屆交易會紡織服裝館的布展,客商和企業普遍反映比上屆水平有所提高。布展水平的提高又進一步凸現了品牌的形象、價值,促進了成交。如上海絲綢、上海協大、廣東絲綢等攤位,布展風格與其時裝系列十分相稱,客商洽談人數和成交情況都相當不錯。布展水平較好的企業還有江蘇舜天、江蘇蘇豪、浙江凱喜雅、雅戈爾、廣東絲麗、名瑞等。
3、促進企業新產品的開發、推出,提高產品附加值。
在本屆交易會上,新產品、新技術是紡織服裝館除優質布展外的又一大亮點,此次推出的新產品有幾大特色:產品外觀設計更具新意、特色;功能性、環保型產品面料的開發有進一步發展,如納米面料、針織牛仔布、彩色真絲、新型摩托服等,既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又突破了綠色壁壘,成為吸引外商的一大法寶。
4、制定價格協調方案,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知識產權,保證良好經營秩序。
本屆交易會前,我會就制定了兩紗兩布、蠶絲類、麻紗布、花色漂布、梭織服裝、針織服裝及家用紡織品的協調方案,並通過廣交會通訊和館刊在會員企業中廣泛宣傳,要求參展企業認真遵守,本屆交易會沒有發現違反最低限價和行業指導價成交的情況。
按大會的統一要求,我會制定了紡織服裝館保護知識產權措施,並指定專人負責此項工作。我會全體工作人員在巡館中把檢查侵犯知識產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以特裝布展區為重點,全面檢查,發現有違反規定的情況時,及時弄清情況,妥善作出處理。同時,認真對待參展企業的舉報,經核實舉報情況屬實的,嚴格要求違反規定的參展企業將違規或侵權展示取下來。我們還與各省市交易團和大會業務辦經常保持聯系,並通過聯歡,增進溝通與協作,共同做好保護知識產權的工作,維護了洽談成交秩序。
三、對政府主管部門及本屆交易會紡織服裝館的建議
1、鑒於今年美國市場前景不明,企業對接單無所適從,對明年出口形勢十分擔憂,企業希望政府盡快與美國達成協議。
2、針對今年對美國出口無序增長,造成大量貨物滯港,企業呼籲不論是否與美國達成協議,都希望明年對美紡織品出口進行管理,以利有序出口,防止定單流失。
3、據企業反映,廣州周邊服裝服飾展覽會過多,緊挨著流花路展館的就有錦漢服裝展覽,以至於客商無法分清哪是真正的廣交會,對廣交會形成沖擊,分流了大量客商,影響了廣交會作為中國第一展會的地位和影響。
4、據企業反映,廣交會期間,廣州賓館住宿價格大幅上漲,部分客商認為無法接受,因此而取消參加廣交會的計劃。
5、在展區劃分上,希望能夠細化,體現專業性,比如,建立童裝、牛仔、內衣、時尚服飾、襪業等專業招展展區,方便客戶尋找,符合國際展會發展趨勢,保持廣交會活力。
6、由於近年來美歐對我部分服裝設限,我家紡和面料產品在國際市場需求加大,競爭力增強,家紡和面料攤位已不能滿足需要,建議增加攤位。
7、建議在制定特裝布展規定時,外貿中心應與商會增加溝通,以更有利於布展工作的不斷提高,迎接100屆廣交會的到來。
8、在展位安排中,存在重生產輕流通的現象,而目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中,拓展貿易渠道,加強銷售依然是個突出問題。建議在品牌建設和廣交會布展中,重視對知名外貿企業暨大型流通外貿企業的展位安排,做到商標品牌和企業品牌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