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本土農產品多少錢
擴展閱讀
高於均衡價格稱為什麼 2025-05-19 22:51:12

本土農產品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7-09 09:05:50

⑴ 為什麼韓國的農產品那麼貴

1. 因為土地少人口少肯幹活的人更少..南方一年出三季他們只能出一季.....所以產出少
2. 韓國人大力宣傳非韓國的時候都是不合格的..有害的...假的...導致進口貨銷售困難
3. 韓國政府好不容易和別國談妥進口事項...國內的農民就上首爾抗議示威...說是搶了自己的飯碗...讓國人無法活了...要死要活的一鬧...政府只能投降....

所以他們的物價高....高的原因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怪不得別人的.....

⑵ 現在市場上白菜多少錢一斤呀

兩塊到三塊之間

⑶ 去農檢所檢驗農產品要多少錢

100——200元
看具體物質質量 ,一般都是140元左右。
農產品是指農產品,如高粱、水稻、花生、玉米、小麥和各地區的地方特產。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動植物及其產品,不包括各種加工產品。
拓展資料
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產品,不包括各類加工產品。包括:
1、煙葉
它是由各種煙葉製成的產品。由於加工方法不同,分為曬煙葉、風干煙葉和烤煙葉。
曬干煙葉是指利用太陽能在露天風乾的煙葉;晾曬煙葉是指在晾曬室內自然風乾的煙葉;烤煙葉(除再干煙葉外)是指在烤房內烘烤的煙葉。
2、毛茶
它是指從茶樹上採摘的新鮮葉和芽(即茶綠),經乾燥、揉捏、發酵、乾燥等工序初步制備而成。
3、食用菌
是指天然和人工培育的食用菌,包括鮮干貨,以及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進行連續簡單的保存、乾燥和包裝的鮮干貨。
4、瓜類、水果和蔬菜
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瓜類、水果和蔬菜,包括瓜類、乾果和醬菜(以瓜類、水果和蔬菜為原料的蜜餞除外),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和採摘的產品進行連續、簡單加工。 .
5、花卉苗木
是指通過自然和人工方式生長並保持自然生長狀態的花苗。
6、葯材
是指葯材的自然生長和人工栽培。不包括中葯材或中成葯生產企業通過切、炒、焙、熏、蒸、包裝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加工品。
7、糧油作物
它是指小麥、水稻(包括粳稻、秈和元谷)、大豆、雜糧(包括玉米、綠豆、紅豆、蠶豆、豌豆、蕎麥、大麥、元麥、燕麥、高粱、小米和米粒),鮮馬鈴薯、馬鈴薯干、花生果、花生仁、芝麻、油菜籽、棉籽、葵花籽、蓖麻籽、棕櫚籽等。
8、牲畜、家禽、動物、昆蟲、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

⑷ 日本西瓜800元/個,為什麼還出口大量的農產品到港澳台

日本土地私有農業商品化程度非常高,農產品這種東西,除了糧食等少數種類之外,大多數都不是什麼戰略物資,什麼地方有市場,就往什麼地方賣。

目前,日本的農業年出口額已經超過了1萬億日元,折算後大概是九十多億美元。聽起來還挺多的,不過相較於真正的農產品出口大戶來說,日本出口的這點農產品,根本是不夠看的,比方說越南每年光大米的出口額,就將近四十億美元。

實際上,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日本是全球化肥與農葯使用程度最高的國家,是英國是四倍,印度的將近三十倍,日本農產品也經常被發現大量的農葯殘留等問題。尤其是福島事故以後,日本很多的農產品都被各國所禁止進口,但是因為其他很多方面的利益糾葛因素,日本的農產品還是在台灣等有些地區順利入市。

咱們經常聽說日本有些天價農產品,比方說按顆賣的草莓,上千塊一串的葡萄,兩萬塊一個的蜜瓜等等, 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在日本很少有人吃。日本人平常吃的蔬菜水果,價格都比較正常,天價農產品僅僅是少數。

不過因為生產成本與效率的問題,加上各種營銷包裝,日本的農產品價格一直很高,尤其是出口以後,在別的地方基本上就屬於是高級貨,上海的日本大米是一般大米價格的十多倍。說白了日本雖然地方小土地有限,但其土地私有化,農產品高度商品化,生產農產品的種類與主要市場,都是由利潤決定,所以日本有不少的農產品都會出口到海外。

⑸ 日本又出天價水果!方形西瓜上市一個售價近500元,為何會這么昂貴

日本又出天價水果!方形西瓜上市一個售價近500元,為何會這么昂貴?

日本又出天價的西瓜,這個西瓜是方形的而且一個賣出的價格將近是500塊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個方形西瓜外形很奇特,然後占種植難度很大種植的成本要求也很高,所以才導致日本出了這一款天價的水果,其實日本之前也有將這款水果賣在俄羅斯當時價格也是非常貴的,現在日本又賣出了這一款西瓜非常的吸引人的眼球主要有以下原因。

所以這一款方形的西瓜能賣到500塊錢,其實也不足為怪了只是說日本能夠產出這一款奇特的西瓜,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也是一個大膽的製作。

⑹ 現貨農產品手續費多少

每個交易所的交易手續費不同
但是大多數交易所都已經是單邊1元一批
也就是說雙邊一起2元。
也就是說,盈利至少要2個點以上。

⑺ 農產品農民的產地價和城市的消費價,為什麼相差那麼多

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也很能都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種地的農民感覺都很苦,而且大部分生活過得都不太富裕,而菜場和超市的蔬菜生鮮攤位價格普遍都很高,按照正常的邏輯,菜農果農因該都生活比較滋潤,最起碼不用過窮苦日子,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菜農果農實際自己把自己辛苦種出來的優等品捨不得自己食用,而是拿出去賣錢,以此來換取經濟收入。

所以農產品上行途徑中幾經轉手價格已經是原來的好多倍,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某種水果或者蔬菜在產地都堆成山了,可是自己在超市或者菜攤卻看見的價格是自己完全接受不了的,而這也就是農產品的產地價和城市的消費價相差很多的主要原因。小貝就說這么多,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⑻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⑼ 你怎麼看待韓國白菜62元一顆的「天價」呢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的價格主要是根據其供應量和需求量來決定的。雖然對於普通的民眾來說,韓國白菜62元一棵的“天價”,很讓人震驚,但是它也是尤其合理之處的。

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一個國家的戰略。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更加重視對糧食安全的保障。所以我國在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並沒有忘記保證糧食安全。我國目前畫出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不管是處於怎樣的目的,都要保證這18億畝的耕地不能被佔用。這就從根本上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我國的糧食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家裡有糧,走出國門,說話才夠硬氣。如果我國的糧食嚴重依賴進口,那麼在遭受外國制裁時,外國會暫停對我國糧食的出口,到那個時候,我國糧食短缺,物價飛漲,社會將會陷入動盪,我國就會不攻自破。所以糧食安全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