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識產權壁壘的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對外貿易出口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我國設置名目繁多的非關稅壁壘,國外跨國公司也越來越把知識產權作為直接投資的替代品,來獲取壟斷高額利潤,知識產權正日益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壁壘。
2002年5月的「溫州打火機事件」就是我國加入WTO後發生的第一起知識產權壁壘案件。當時,溫州每年生產打火機8.5億只,出口達5億只,在歐洲市場佔有率達到80%,向歐盟國家出口額達到3000萬美元,然而溫州打火機出口價格多在1歐元左右,且絕大多數沒有安裝安全鎖,根據2002年5月歐盟標准化委員會公布的關於打火機的安全標准(CR標准),出廠價或海關價低於2歐元的打火機必須安裝防止兒童開啟的安全鎖(CR裝置),並且須通過歐盟相關認證部門的實驗,因此,溫州打火機生產廠家2004年6月以後向歐盟出口1歐元以下打火機必須按照CR標准安裝安全鎖。然而需要採用的這些童鎖專利基本多為歐洲和美國掌握,也就是說中國企業要想符合歐盟的童鎖標准繼續出口,一是向外國企業購買專利,支付巨額的專利費,但生產成本會大大提高,使溫州打火機生產商失去價格優勢,失去市場;二是溫州企業自行研製,而研製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巨大的開發費用,也可能失去歐盟市場。
事件發生後,國家有關部門組織溫州外經貿局及打火機協會、企業對打火機的定理、分類進行科學評估,對各類打火機的安全性能進行科學實驗,並拿出哪些該加、哪些不該加安全鎖的科學論據,將之提交歐盟參考。2003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又帶領溫州尼博煙具公司等打火機企業負責人前往歐盟進行抵制CR標準的談判和交涉。2003年12月9日,歐盟《通用產品安全規定指令》(GPSD)緊急委員會取消了歐盟原對打火機製造商從2004年6月起強制執行CR的決議,該決議不再生效,這標志著中國打火機抵制歐盟知識產權壁壘初戰告捷。
同時,歐盟2003年12月宣布,從2004年春季開始對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打火機、點火槍等危險品均將執行ISO9994-2002標准。如果按照歐盟的這項打火機新標准, 新標准中「溫度試驗」和「燃燒高度」標准都大為提高。按照該標准溫州大部分打火機企業的產品目前都達不到要求,將再次被攔在歐盟大門之外,歐盟針對溫州打火機生產商新的知識產權壁壘產生,溫州打火機生產商又一次面臨挑戰,由知識產權壁壘產生的貿易博弈此起彼伏。但溫州打火機生產商積極應對,採取措施,使溫州對歐盟出口打火機的出口額穩步上升,截至2004年12月統計已達3500萬美元,這些措施包括:
1、借鑒以往應對歐美國家對我國打火機實施的反傾銷訴訟和技術性壁壘的成功經驗,積極應對;
2、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產品出口歐盟、美國、日本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3、各打火機生產企業敢於技術創新,研製出多款帶CR裝置的打火機,先後在美國和歐盟申請專利,成功突破了知識產權壁壘 。
㈡ 什麼是專利壁壘如何應對專利壁壘
什麼是專利壁壘?如何應對專利壁壘?知識產權界中在實用相應知識產權時經常會有一些權力限制,如知識產權會中的專利壁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就造成所謂的專利壁壘,那麼什麼是專利壁壘呢?由於專利具備獨占性所以相應使用專利技術時就需葯得到專利人的同意,在了解專利壁壘前我們先了解下總體的概念,什麼是知識產權壁壘。關聯文章《侵權知識產權》如何應對專利壁壘知識產權壁壘涵蓋的領域廣,識產權壁壘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對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如專利產品貼有合法商標的商品以及享有著作權的書籍唱片計算機軟體等實行進口限制或者憑借擁有知識產權優勢超出知識產權法所授予的獨占權或有限壟斷權的范圍不公平或不合理地行使知識產權實行不公平貿易專利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企業(主要是發達國家製造商)依靠其技術壟斷優勢,以保護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名義,利用甚至濫用專利制度的法律保護,實施各種不合理障礙措施限制其他國家的產品的進口,使國外非專利權人處於一種十分不利的地位;當你想開發該技術時候發現你難以突破,只能放棄開發或者出錢購買該項技術方案。如何應對專利壁壘呢?最主要的企業還是要加大研發的投入,創新研發精神;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提供相關政策、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對於一些不合理的、濫用專利權的需要給與整治,防止相應的專利壁壘發生,對於國際間專利的壁壘,需加強國家間的溝通與合作,避免專利壁壘的發生。
㈢ 中國還有什麼技術被壟斷
中國有哪些壟斷世界的技術呢
龍門吊
奧巴馬演講呼籲使用美國製造期間,國旗被吹掉露出振華標志
振華港機生產的龍門吊占據了全球龍門吊80%的市場,幾乎壟斷1000噸級龍門吊。為巴西BrasFELS船廠建造的龍門吊更是高達2000噸級。
中國軍艦能下餃子,大型龍門吊功不可沒
英國2000萬美元引進1000噸級龍門吊專門建造航母,印度不願購買中國製造,後不得不收英國二手。
特高壓輸電網
我國在新疆建設的特高壓輸電網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僅有的兩個擁有從寒帶到熱帶的所有國土的國家之一,因此這張電網不僅要能承受寒帶零下30度的低溫,還要能夠經受50度高溫的考驗,要能夠經受來自海洋的強台風的沖擊,沿海鹽霧環境腐蝕,也要能經得起戈壁風沙的襲擊;還要承受泥石流各種各樣地質災害的沖擊。
2003年的北美大停電事故,超過5000萬人失去電力
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電網不僅規模最大,而且可靠性高。歐洲和美國都是區域型電網,本區域發電本區域用,沒有像中國這樣的超大規模電力調度,就算這樣歐洲和北美地區還會發生大區域停電。
大功率紫外激光晶體
大功率紫外激光需要的晶體,中國領先世界20年左右。去年2月美國宣布突破中國長達15年的封鎖製造出了KBBF晶體,該晶體用於光發射電子顯微鏡、超大功率激光器、同時也是製造光刻機的核心部件,而光刻機則是用來生產CPU晶元的核心設備。
美國《自然》雜志文章刊登陳創天院士和他的KBBF晶體
中國封鎖該技術的主要原因是其軍事用途,大功率晶體是激光定向能武器的核心技術。
激光武器
中國在此領域大幅領先「外國」,功率輸出超過「外國」一個數量級以上。因為中國對此類技術的嚴格封鎖,禁止出口,造成國際凝聚態物理研究受到影響,例如:某國外著名實驗室求國內一小塊晶體而不得,2009年Nature雜志專門撰文譴責了這種不利於人類技術發展的自私行為。
煤制油技術單向閥
煤制油技術中國居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但是今天我們不看煤制油技術,我們看這個龐大系統裡面的一個小部件:單向閥。
全世界本來只有德國一家公司生產,他們獲取了多麼高的利潤呢,一個小小的閥門,價格高達180萬人民幣,而壽命最長只有3個小時。折舊費用平均一分鍾一萬元。中國湖南西迪技術公司研發出單向閥後,價格只有20萬人民幣,而壽命有1年多。這家德國公司已經徹底退出競爭。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想搞煤變油技術,如果不買中國的裝備,根本無法和中國競爭。
㈣ 專利壁壘的類型有哪些
專利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企業(主要是發達國家製造商)依靠其技術壟斷優勢,以保護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名義,利用甚至濫用專利制度的法律保護,實施各種不合理障礙措施限制其他國家的產品的進口,使國外非專利權人處於一種十分不利的地位。出現了諸如已生產產品被訴侵權、產品進入市場受到專利、訴訟阻撓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就形成了「專利壁壘」。
專利壁壘的類型
專利壁壘根據其運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如下4種:
1、「337調查」式的專利壁壘
37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通常禁止進口產品或進口後在美國銷售產品中的不公平行為及不公平措施。
據相關數據顯示2006~2011年,美國337調查增至266起,涉華數量也隨之攀升;2012年,美國共發起337調查29起,且總體呈曲線上升態勢。其中,涉華337調查83起,佔比36.4%。相關專家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品由生活必需品逐漸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美國企業為維護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必然會屢屢啟動「337調查「這類非關稅貿易壁壘,因此,337調查常常是排斥競爭對手、爭奪美國市場的一個商業競爭策略,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冷靜而積極地面對,並努力完善我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研究國外知識產權的發展態勢和競爭態勢,客觀分析我國各領域知識產權競爭的優劣,選擇一些重點領域開展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工作。
2、「專利圈地」式的專利壁壘
現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專利作為競爭利器,實行專利圈地,用以敲開和佔領他國市場。而所謂的「專利圈地」就是利用申請或發明在先的專利在該技術領域畫地為牢將其變成自家的領地他人未經許可不得入內的行為。而跨國公司不僅在本國注冊大量專利,而且通過跨國的專利申請完成專利的全面控制。跨國公司還通過已獲得專利權的基本專利為基礎,將其改進技術及外圍相關技術均申請專利,構成專利網,從而形成本企業的技術專利壁壘。
實踐證明,一國企業對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的佔有率,往往可以從它在該市場申請和獲得專利的數量上體現出來。截至2008年國外在我國申請專利總數累計達833871件。日本、美國和德國居前三位,由此可見發達國家在我國的專利圈地壟斷現狀已十分明顯,相比之下,雖然我國企業已經開始重視在國外的專利申請,但除了少數企業以外,大部分企業注冊專利的數量卻是少之又少。當我們的產品「侵佔」了人家的地盤,人家往往又查不到我們在這些國家的專利注冊,而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提出訴訟,進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似乎就成一些企業的慣用手段。這也是我國企業屢遭一些外國公司訴訟的原因之一。因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得專利者,得天下。」,為避免專利圈地現象趨於嚴重,我們一方面要提高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整合行業的力量,成立行業聯盟,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產品以應對國外的知識產權壁壘;另一方面也可適當提高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我國境內申請專利的成本,特別是有關我國的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核心技術方面的專利。
3、「專利內化、捆綁式的專利壁壘
專利利內部化是指跨國公司為保持其領先和壟斷的優勢,防止技術外溢,還在專利技術領域或含有專利的商品貿易中具有強烈的內部化傾向。其中高技術或含有技術專利的商品、專有技術的商品主要流向擁有多數或全部股權的國外子公司,即使在技術創新成果與企業現有經營不相吻合的情況下,企業也往往不是輕易地單方面出讓該項技術成果,而是將它作為交叉許可的籌碼以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企業的技術成果。專利內部化的傾向不僅限制了商品流通的領域,同時還阻礙了先進技術的流通與應用范圍,從而形成貿易壁壘。
4、「行業標准壟斷化」式的壁壘
其指的是通過實力相當的企業相互合作,進行專利的交叉許可,最後形成企業聯盟,對外發布聯合許可聲明,最終構成對整個行業的技術控制,從而形成事實標准,即「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壟斷化」。
據統計,全球500強企業有60個主要的戰略聯盟,聯合戰線已成為眾多企業的理想之選,通過聯盟在群體內優勢互補,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甚至占據壟斷地位是聯盟企業的最終目的。標准和專利捆綁為跨國公司帶來了難以想像的豐厚利潤,嚴重製約了我國企業的發展。因此,關注專利群生產行業,搶占經濟技術市場制高點,所謂「專利群生產業」,就是當某一方面的專利發明大量涌現並迅速延伸擴展時,就預示著一個新產業將會在不久誕生。專利群生產業是帶有規律性的技術經濟發展軌跡。窺視這一軌跡,能夠獲得技術創新與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同時,我國企業還應該適應這種專利戰略的新發展,高度重視自有標準的建立工作,雖然目前我國企業能夠建立可實現全球許可的自有標準的數量還很有限但是只要加以重視,扭轉這一劣勢的時間就會加快,從而盡快擺。
㈤ 中國產品如何突破技術壁壘
要加大對技術的資金支持和人才培養。
技術壁壘是指科學技術上的關卡,即指國家對產品制定的(科學技術范疇內的)技術標准,如產品的規格、質量、技術指標等。
㈥ 知識產權壁壘的相關
據商務部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約有70%左右的外貿出口企業遭遇到國外技術型貿易壁壘的限制,在這些技術壁壘中,大多與知識產權有關。國內知識產權研究專家蔡建敏認為,「知識產權已經與出口順差、人民幣幣值等問題共同成為中美貿易的三大焦點,而知識產權更是其中的頭號議題。」此外,近年來國外一些大型跨國公司也動輒就對中國企業發起知識產權訴訟。國際大型跨國公司針對中國企業發起的知識產權訴訟,主要偏好以下三種企業:即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有一定份額的企業、本身缺乏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的企業、有進軍國際市場大動作的企業。
㈦ 專利壁壘的概念
https://ke..com/item/%E4%B8%93%E5%88%A9%E5%A3%81%E5%9E%92/799014?fr=aladdin
專利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企業(主要是發達國家製造商)依靠其技術壟斷優勢,以保護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名義,利用甚至濫用專利制度的法律保護,實施各種不合理障礙措施限制其他國家的產品的進口,使國外非專利權人處於一種十分不利的地位。
㈧ 什麼是專利技術壁壘
專利技術壁壘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其強大的技術優勢制定一系列技術標准,築起由專利權構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高新技術的發明者都有著極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成果幾乎被專利技術所覆蓋。而在高新技術領域制定技術標准時,沒有成熟的公知技術可供使用,一些標准化組織為了制定法定標准,就要與知識產權人談判,簽訂合同,當然在使權利人得到利益的同時,對權利也做出一定的限制,如專利權人應對使用者提供不可撤銷的權利許可等。
㈨ 什麼叫專利壁壘
專利壁壘,也就是說專利障礙.
專利本身就是合法的壟斷權,也就是在某個領域的中,圈了一塊地,沒有經過專利權人的允許,別人是不能進入到這個圈子中的.也就是,想進去,遇到了障礙.
㈩ 知識產權壁壘產生的原因
知識產權壁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004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又一個快速增長年, 在2002年增長2118%、2003年增長3711%的基礎上, 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517%。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10000億美元, 達到11548億美元, 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從2003 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年度進出口增量在2002 年超過1000 億美元、2003年超過2000億美元的基礎上, 超過了300O億美元。 以上數據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態勢, 但同時中國企業在海內外市場遭遇知識產權糾紛的消息此起彼伏, 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無法迴避的焦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 各國在大力鼓勵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 十分關注出口商品和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 在一些企業看來已成為不可觸摸的禁區, 而在一般民眾眼裡, 則成為一種壟斷, 一種現代文明下的「弱肉強食」。但是, 不管怎樣, 國內企業因知識產權問題而蒙受經濟、名譽雙重損失現象已經屢見不鮮, 重視「知識產權」的警鍾已在我們耳邊敲響。 當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的時候, 知識產權危機卻給我們亮起了紅燈。2005 年1 月, 中國步入WTO後保護期不久, 國際巨頭英特爾起訴中國某企業生產的語音卡侵犯其專利, 間隔不久日本三洋開始了與深圳比亞迪關於電池專利的糾紛。在2 月, 美國電子娛樂協會( ESA) 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了一份來自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IntelllectualProperly A lliance簡稱IIPA) 的報告指出: 中國與馬來西亞、俄羅斯一道成為全球游戲軟體盜版最為嚴重的三個國家。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偽正版製造地, 消費國和輸出國。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 知識產權危機給這一全球化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來自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專利大國的知識產權壓力已經對中國構築了一道高高的門檻。通過知識產權來打壓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 使中國企業進入一種國際化的怪圈循環: 生產———跨國公司專利限制———巨額專利許可費以及侵權費的支付———再生產。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影響中國企業全球化過程, 是因為中國企業缺乏自主擁有的知識產權而必須支付的巨額專利費用, 或者因為知識產權訴訟所產生的巨額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各種成本, 使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降低,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生產也受到影響。在微觀層面, 知識產權壁壘通過企業付出巨額專利使用費以及侵權費用, 降低其產品市場競爭力, 減少市場份額並壓縮了利潤空間, 這就是知識產權的短期效應; 而從長期來看, 由於企業利潤降低而減少的資本積累將導致企業對技術研發投入的不足, 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企業的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 這在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將使企業不可避免地走上絕境。在宏觀層面, 整個相關產業將會因為知識產權壁壘而在短期內減少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數量。在以市場為命脈的營銷時代, 該產業將無法抵制因為市場縮小而導致的產業萎縮, 如果這種局面持續較長時間, 產業將最終在競爭中消亡。這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國際經濟主權以及未來中國科技的世界地位問題都產生重大影響。毫無疑問, 在全球經濟進入產業結構重構的時代, 缺乏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將無力改變自己處在產業鏈末端和價值鏈下游的不利局面, 在全球化中受制於別人。 參考資料: http://www.wxlawyer.com/ReadNews.asp?NewsID=2874